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7, 22 (1)   Published: 2017-02-06
选择 | 合并摘要
断层解剖与影像

氧化铅与碘帕醇造影剂在离体胎盘血管CT三维重建中的显影效果比较

许有江, 李从青, 许玲, 李欢, 张妤, 卫兵, 王文艳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1): 1-5.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1.001
全文: HTML (2 KB)  PDF (2825 KB)  ( 530 )
摘要 ( 273 )
目的 探讨氧化铅与碘帕醇造影剂在离体胎盘血管CT 3D重建中的显影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足月分娩、无妊娠合并症且产妇自愿放弃的离体胎盘2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碘帕醇组和氧化铅组,每组10例。分别将氧化铅和碘帕醇造影剂混于自凝牙托材料进行胎盘动静脉血管灌注,然后行CT增强扫描及胎盘血管3D重建,对比观察两组胎盘血管3D重建显影效果,测量胎盘体积、血管容积及各级血管直径,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 成功构建18例胎盘血管造影标本,两组各有1例失败。氧化铅组的胎盘一级和二级血管饱满,立体感强,血管周围无明显伪影;但其三级和四级血管显影模糊,微血管及胎盘小叶显影稀疏。碘帕醇组的胎盘一级和二级血管显影不如氧化铅组饱满;但其三级和四级血管灌注完全,血管周围伪影少、显影清晰、走行自然,微血管及胎盘小叶显影均匀。氧化铅组与碘帕醇组的胎盘体积和胎盘血管容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氧化铅组一、二级血管直径均大于碘帕醇组,而三、四级血管直径均小于碘帕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氧化铅造影剂适用于一、二级胎盘血管造影,碘帕醇造影剂适用于三、四级胎盘血管造影。胎盘血管CT 3D重建后的定量测量方法可作为胎盘血管研究量化的基础。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主弯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及腰椎前凸角仰卧位MRI与站立位X线测量的对比研究

史本龙, 林子平, 毛赛虎, 刘臻, 孙旭, 郑振耀, 邱勇, 朱泽章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1): 6-10.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1.002
全文: HTML (2 KB)  PDF (2188 KB)  ( 877 )
摘要 ( 412 )
目的 探讨仰卧位MRI与站立位X线全脊柱片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TK)及腰椎前凸角(LL)测量上的差异性和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6年1月行外科支具治疗或手术治疗且密切随访的120例AIS患者的站立位X线全脊柱片和仰卧位MRI全脊柱重建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于站立位X线全脊柱正侧位片上分别测量主弯侧凸Cobb角、TK及LL。于患者仰卧位MRI全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重建片上的相同节段测量侧凸Cobb角、TK和LL。应用配对t检验及线性回归分析两组之间测量值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 120例站立位X线片上和仰卧位MRI上主弯侧凸Cobb角分别为33.8°±20.1°和24.9°±18.3°,TK分别为15.2°±9.7°和10.5°±7.7°,LL分别为43.6°±13.8°和37.1°±1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线性相关分析显示,站立位X线片上和仰卧位MRI上主弯侧凸Cobb角、TK和LL均有相关性,r分别为0.920、0.706和0.565(P值均<0.01)。线性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为:^Y站立位X线侧凸Cobb角=0.901×X仰卧位MRI侧凸Cobb角 +12.517、^Y站立位X线TK=1.055×X仰卧位MRI TK+3.865、^Y站立位X线LL=0.718×X仰卧位MRI LL+17.135。结论 仰卧位MRI与站立位X线片在AIS患者主弯侧凸Cobb角、TK及LL的测量具有差异且呈线性相关,利用仰卧位MRI可计算出站立位X线片上患者的侧凸Cobb角、TK和LL。

椎前髂静脉通道大小和下腰椎前凸角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欧阳林, 何平, 许斯鼎, 陈水斌, 周满臻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1): 11-17.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1.003
全文: HTML (2 KB)  PDF (2553 KB)  ( 373 )
摘要 ( 299 )
目的 探讨椎前髂静脉通道矢状径(IVTD)和下腰椎前凸角(LLLA)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9年7月—2014年12月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CT数据库中行腹盆部CT检查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年龄和性别分层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20例为正常组,每年龄段(1~15,16~25,26~35,36~45,46~55,56~65,66~75及≥76岁)各40例,男女均等。收集同期55例(男18例,女37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患者的CT资料为IVCS组。分别在CT横断面和重建矢状面上测量椎前IVTD和LLLA。统计分析评估正常组LLLA和IVTD在男女性别间和各个年龄组间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LLLA和IVTD与年龄的相关性。在正常组中选择与IVCS组同年龄段者为对照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对照组与IVCS组中男性组、女性组间LLLA、IVTD的差异,分别建立预测男性和女性罹患IVCS风险的IVTD狭窄阈值。结果 正常组总体LLLA为128.1°±6.7°,椎前IVTD(4.9±1.2)mm,与年龄均呈负相关(r=-0.673、-0.662,P值均<0.01);LLLA与IVTD呈正相关(r=0.812, P<0.01)。其中,男性LLLA 为130.6°±6.1°、IVTD为(5.4±1.2)mm;女性LLLA为125.5°±6.0°、IVTD为(4.3±1.0)mm,男性LLLA和IVTD值均高于女性(t=7.426、9.103,P值均<0.05)。IVCS组中,男性LLLA为123.3°±2.3°,IVTD为(2.5±0.3)mm ,与对照组男性的128.1°±2.7°、(5.0±0.8)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993、12.604, P值均<0.01);女性LLLA为122.1°±5.8°,IVTD为(2.3±0.4)mm,与对照组女性的125.1°±4.9°、(4.1±0.8)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98、12.906, P值均<0.01)。ROC预测IVCS的IVTD最适风险阈值,男性为2.98 mm,女性为2.96 mm,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0.98,其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9%、93%,特异性均为100%。结论 LLLA和椎前IVTD在不同性别与年龄间存在差异, CT成像可以准确评估通道狭窄情况,预测罹患IVCS的风险。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瘤样炎性脱髓鞘病与低级别胶质瘤鉴别诊断的研究

吴昆仑, 李瑞, 温跃桃, 石全红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1): 18-22.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1.004
全文: HTML (2 KB)  PDF (2175 KB)  ( 293 )
摘要 ( 240 )
目的 探讨MR弥散张量成像(DTI)在瘤样炎性脱髓鞘病(TIDD)与低级别胶质瘤(LGG)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2年1月—2016年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10例TIDD患者及15例经病理证实的LGG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行3.0 T MR DTI检查,在表观弥散系数(ADC) 图及部分各向异性(FA) 图上定量测定患者病变区及其对侧镜像部位正常脑白质区(镜像区)的 ADC 值及 FA值,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重建白质纤维素的3D图像,观察白质纤维素与病变区的空间位置关系。结果 TIDD组病变区和镜像区的ADC值、FA值分别为(1.484±0.14)×103 mm2/s、0.109±0.02和(0.725±0.05)×103 mm2/s、0.443±0.08,LGG组病变区和镜像区的ADC值、FA值分别为(1.368±0.09)×103 mm2/s、0.163±0.01和(0.684±0.03)×103 mm2/s、0.471±0.04。TIDD组与LGG组两组内病变区与镜像区ADC值和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组间病变区ADC值和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GG的纤维重建图主要表现为肿瘤部位明显受压外移,较对侧稀疏、中断及形态改变;TIDD的纤维重建图主要表现为纤维稍稀疏,未见明显中断及移位改变。结论 TIDD与LGG在DTI上的弥散指标存在明显差异,可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量化依据。

气管、支气管狭窄患者计算机气流动力学模拟参数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张科, 魏宁, 徐浩, 高传举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1): 23-28.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1.005
全文: HTML (2 KB)  PDF (2021 KB)  ( 430 )
摘要 ( 271 )
目的 探讨气管、支气管狭窄患者气流动力学参数的改变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40例气管、支气管狭窄患者(观察组)及4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临床、影像及肺功能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病变部位不同观察组又分为气管狭窄组、支气管狭窄组各20例;其中恶性狭窄38例,气道狭窄程度>50%者30例,腔外型狭窄为20例,弥漫型狭窄22例,偏心性狭窄37例。应用螺旋CT机采集感兴趣区DICOM数据,利用医学影像3D重建软件建立气道几何模型;将肺功能数据施加到几何模型出入口边界后,应用计算机流体力学分析软件进行气道气流动力学模拟,记录感兴趣区气流动力学截面积、流速、体积流量等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同参数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气流动力学研究模型成功建立。气管、支气管狭窄组狭窄处流速分别为(1 764±1 484)cm/s、(156±57)cm/s,流量分别为(1 565±963)mL/s、(310±99)mL/s,均高于同组气管、支气管入口流速及流量(P<0.05或P<0.01) ;支气管狭窄组患侧支气管入口流速及流量为(82±35)cm/s及(79±32)mL/s,分别小于健侧支气管入口流速(211±83)cm/s及流量(184±68)mL/s(P值均<0.01);在15例偏心性气管狭窄患者中,和原发病变同侧支气管入口流速及流量分别为(464±246)cm/s及( 526±283)mL/s,高于病变对侧支气管入口流速(308±209)cm/s及流量(359±255)mL/s(P值均<0.05)。对照组气管及双侧支气管入口分别与气管、支气管中段流速及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气管、支气管狭窄患者气流动力学参数存在着一定的病理性改变。气管狭窄引起狭窄处气体流速、流量增加,且偏心性狭窄影响两侧支气管气流;支气管狭窄则引起患侧进入气流减少。计算机气流动力学参数模拟可以融合多种检查数据,对研究该病呼吸病理生理及病情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综合性评价方法。
应用解剖与临床

内镜锁孔经小脑幕-侧副沟入路显露侧脑室的解剖学研究

王晓东, 张恒柱, 严正村, 张楠, 兰青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1): 29-32.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1.006
全文: HTML (2 KB)  PDF (2664 KB)  ( 341 )
摘要 ( 274 )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经小脑幕-侧副沟入路显露侧脑室三角区的可行性及相关技术要点。方法 以成人尸头标本10具(20侧)作为研究对象。取5具尸头的大脑标本,观察侧脑室三角区及其相关解剖结构;测量胼胝体压部后极至枕极(枕叶后极)的垂直距离,大脑经胼胝体压部后极行冠状位切开,测量侧副沟底部至侧脑室三角区底面的最短距离。在另外5具尸头标本上模拟行神经内镜经小脑幕-侧副沟入路手术以显露侧脑室三角区,观察并记录入路相关解剖结构。结果 侧副沟与侧脑室的位置关系相对恒定,视辐射纤维覆盖侧脑室的外侧壁。胼胝体压部后极至枕极的平均垂直距离为(41.26±2.78)mm;大脑经胼胝体压部后极的冠状位切开,测量侧副沟底部至侧脑室三角区底面的平均最短距离为(4.24±0.98)mm。通过枕部旁正中的锁孔骨窗,神经内镜经小脑幕-侧副沟模拟手术均成功完成,通过由下向上的视角可清晰显露侧脑室的三角区以及体后部。结论 神经内镜经小脑幕-侧副沟入路可以有效显露侧脑室的三角区及体后部,且避免损伤视辐射及语言功能区,可作为部分侧脑室肿瘤的手术备选方案。

锤状指治疗中固定指位的应用解剖研究

孙文弢, 张文龙, 张净宇, 董亮, 王建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1): 33-3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1.007
全文: HTML (2 KB)  PDF (2132 KB)  ( 667 )
摘要 ( 277 )
目的 探讨成人新鲜上肢标本指间关节活动对伸肌腱Ⅰ~Ⅱ区伸肌腱的影响,为临床锤状指治疗中固定指位的选择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纳入成人新鲜上肢标本16侧,取示、中、环、小指各16指,分别于各指在近侧指间关节0°伸直位、45°屈曲位和90°屈曲位时,测量远侧指间关节的最大被动屈曲角度。显露伸肌腱Ⅰ~Ⅱ区,制作锤状指畸形模型,克氏针在中节指骨颈水平垂直于指骨长轴穿透指骨作为参照,于伸肌腱Ⅱ区上做标记,测量肌腱滑动距离。固定远侧指间关节于0°伸直位,近侧指间关节自0°伸直位至90°屈曲位,观察伸肌腱Ⅱ区断端间隙距离的变化,并测量肌腱的滑动距离。结果 实验显示,当近侧指间关节于90°屈曲位时,远侧指间关节的最大被动屈曲角度较近侧指间关节于0°伸直位时增加约21%;近侧指间关节处于0°伸直位时,示指、中指、环指及小指的伸肌腱Ⅱ区末端断端间隙距离分别为(0.35±0.06)mm、(0.42±0.05)mm、(0.46±0.06)mm、(0.51±0.08)mm;固定远侧指间关节,屈曲近侧指间关节至90°屈曲位时,近侧断端向远侧滑移,示指、中指、环指及小指的滑移距离分别为(0.69±0.09)mm、(0.74±0.03)mm、(0.80±0.07)mm、(0.81±0.10)mm,且最终远近两侧断端重叠。结论当远侧指间关节于轻度过伸位、近侧指间关节于屈曲位时,断端间隙消失,此时伸肌腱Ⅰ~Ⅱ域区松弛,张力降低。在锤状指治疗应用上述指位可降低肌腱张力,利于肌腱愈合。
临床研究

人工骨支撑架结合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成人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观察

莫峰波, 杨述华, 叶树楠, 王晶, 刘先哲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1): 37-41.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1.008
全文: HTML (2 KB)  PDF (2590 KB)  ( 762 )
摘要 ( 289 )
目的 探讨纳米晶胶原基人工骨支撑架结合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成人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104例(122髋)成人早期股骨头坏死(SteinbergⅠ~Ⅲ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5例,女19例;年龄21~47岁,平均31.2岁。Steinberg分期:Ⅰ期35髋,Ⅱ期72髋,Ⅲ期15髋。均采用自行设计的纳米晶胶原基人工骨支撑架植入结合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观察术后骨坏死进展及股骨头塌陷情况,对比手术前后VAS评分和Harris髋关节评分变化情况,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本组104例122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感染、骨折、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手术切口均获得一期愈合。术后104例均获随访,随访15~49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复查X线片示:101例119个髋保持稳定,未进一步恶化进展;3例3髋股骨头坏死进展,需进一步治疗。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VAS评分明显降低、Harris髋关节评分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005、10.830,P值均<0.01)。采用Harris评分评定临床疗效:优99髋,良14髋,可6髋,差3髋;优良率为92.7%(113/122)。结论 使用纳米晶胶原基人工骨支撑架结合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成人早期股骨头坏死,不破坏股骨头的主要血供,增加了股骨头坏死区域软骨下骨的机械支撑力、促进坏死区域的修复重建并预防股骨头关节面的塌陷,建议临床上推广使用。

钽金属骨小梁臼杯在腔隙性髋臼缺损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叶树楠, 陈朦村, 王金龙, 王晶, 刘先哲, 杨述华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1): 42-4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6.01.009
全文: HTML (2 KB)  PDF (1789 KB)  ( 655 )
摘要 ( 288 )
目的 探讨钽金属骨小梁臼杯合并颗粒及结构性植骨在腔隙性髋臼缺损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应用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3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应用钽金属骨小梁金属臼杯联合颗粒或结构性植骨治疗的43例(49髋)存在腔隙性髋臼缺损或合并有节段型骨缺损的TH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23髋),女23例(26髋);年龄48~71岁,平均(56±7)岁。初次关节置换37例(42髋),翻修6例(7髋)。记录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采用Harris评分、西安大略湖与麦克马斯特大学关节炎(WOMAC)评分及VAS评分评定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及疼痛改善情况。采用DeLee-Chanley影像学评价标准评估髋臼假体松动情况,同时采用Engh影像学评价标准观察髋臼-骨接触面骨长入情况。结果 本组43例(49髋)患者,手术时间70~110 min,平均(87±18)min;术中出血量600~1 200 mL,平均(850±200) mL;手术切口长度10~15 cm,平均(12±2)cm。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45个月,平均37个月。术后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VAS评分和WOMAC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6个月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优30例,良19例,优良率100%。术后12个月全部患者髋臼杯与骨面均紧密接触,骨质缺损填充良好,无假体松动。结论 对于腔隙性髋臼缺损患者,采用钽金属骨小梁金属髋臼杯结合植骨技术行THA或翻修术早期疗效满意,远期结果仍然需要进一步观察。

经前路、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单钉棒内固定治疗腰椎单间隙感染的远期疗效

朱坤, 张长春, 周建生, 丁海, 钱太保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1): 47-51.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1.010
全文: HTML (2 KB)  PDF (2256 KB)  ( 285 )
摘要 ( 294 )
目的 探讨经前路、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单钉棒内固定治疗腰椎单间隙感染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9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37例采用经前路、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单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9例;年龄19~59岁,平均(49.9±11.0)岁。观察对比患者术前与术后3天、2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体温、血常规(WBC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VAS评分情况,对比术前与术后7天、2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变化情况。术后定期复查腰椎病变节段正侧位X线片,观察椎间植骨融合情况。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患者VAS评分及X线片复查情况行疗效评价。结果 3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术后细菌培养结果,均符合椎间隙感染诊断。所有患者切口达到一期愈合。术后3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6~177个月,平均(120.7±30.8)个月。患者术后3天、2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体温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术后3天WBC高于术前,术后2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术后7天、2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ESR、CRP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3个月评定疗效:优25例,良11例,可1例,优良率97.3%(36/37);末次随访时临床疗效均达优。结论 经前路、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单钉棒内固定术是一种疗效明显、经济实用的手术方式,对于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症状严重的患者值得推广应用。

规范化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在前列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朱再生, 叶敏, 施红旗, 罗荣利, 徐礼臻, 周鹏飞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1): 52-57.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1.011
全文: HTML (2 KB)  PDF (1161 KB)  ( 726 )
摘要 ( 318 )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根治术中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e-PLND)规范化技术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4年12月127例前列腺癌行前列腺根治+e-PLN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47~78岁,平均66.2岁。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平均13.1 μg/L, Gleason评分平均6.8分。按前列腺癌危险因素分级:低危组49例、中危组46例、高危组32例;盆腔淋巴结按解剖部位分为5组9区:髂外、髂总、闭孔、髂内淋巴结组左右两侧分别为1个区,骶前淋巴结组为1个区。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经下腹正中切口行前列腺根治+e-PLND。比较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淋巴结转移率;比较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中,不同解剖部位淋巴结组的转移率。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每3个月复查PSA,观察生化复发情况。采用Kaplan-Meier非参数法,统计患者3、5、10年总生存率。结果 本组127例,104例5组9区淋巴结均清扫,23例清扫闭孔、髂内、髂外、髂总淋巴结4组8区。共切除淋巴结2 727枚,每例切除淋巴结13~41 枚,平均21.5枚。127例中,共有26例(20.5%)发生56枚淋巴结转移,平均每例转移淋巴结2.2(1~9)枚。低危、中危、高危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0%(1/49)、23.9%(11/46)、43.8%(1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09, P<0.01)。26例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中,不同解剖部位组淋巴结的转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髂内组57.7%(15/26)、闭孔组50.0%(13/26)、髂外组30.8%(8/26)、骶前组11.5%(3/26)、髂总组3.8%(1/26)。术中、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0%(19/127),其中术中静脉损伤2例,术后淋巴瘘5例、淋巴囊肿1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均予相应对症处理后痊愈。术后无一例下肢淋巴水肿。术后根据UICC肿瘤TNM病理分期:pT1期13例,pT2期50例,pT3a期49例,pT3b期15例。术后11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123个月,平均42.7个月。发生生化复发27例(23.1%),其中因肿瘤复发远处转移死亡3例,其他原因死亡5例。本组3、5、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8.9%(56/63)、78.0%(32/41)、11/18。结论 前列腺癌根治术中,规范化e-PLND能较彻底地清除转移淋巴结,较准确地定位易转移解剖区域,病理分期较准确,提升手术质量,提高患者生存率。
实验研究

移植微囊化嗅鞘细胞对P2X2、P2X3受体介导神经病理性疼痛影响的实验研究

张文俊, 杨宝林, 刘怡果, 刘曾旭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1): 58-63.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1.012
全文: HTML (2 KB)  PDF (4200 KB)  ( 182 )
摘要 ( 162 )
目的 探讨微囊化嗅鞘细胞移植对大鼠P2X2、P2X3受体介导神经病理性疼痛在L4~5段脊髓表达的影响。方法 2014年9月—2015年7月采用差速贴壁法培养SD大鼠嗅球来源的嗅鞘细胞并进行传代扩增,取第9代嗅鞘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细胞纯度,符合要求后制作微囊化嗅鞘细胞。按随机化要求将48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嗅鞘细胞移植组(OECs组)、微囊化嗅鞘细胞移植组(MC-OECs组),每组12只。模型组、OECs组、MC-OECs组建立SD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OECs组、MC-OECs组分别将吸附嗅鞘细胞悬液和微囊化嗅鞘细胞悬液的可吸收明胶海绵置于坐骨神经损伤两侧,于术后第7、14天取各组SD大鼠的L4~5段脊髓,采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对比各组P2X2、P2X3受体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 原位杂交结果显示,P2X2、P2X3受体主要表达于脊髓灰质中,以细胞核表达明显,细胞质内少量表达。术后第7、14天模型组、OECs组、MC-OECs组和对照组P2X2、P2X3受体的阳性细胞百分比及细胞平均吸光度均依次降低,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MC-OECs移植能明显降低坐骨神经损伤动物模型脊髓内P2X2、P2X3受体的表达水平,具有抑制P2X2、P2X3受体介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
短篇论著

棘突间植入物对椎间盘及关节突的生物力学影响

陈宏亮, 郭开今, 袁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1): 64-6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6.01.013
全文: HTML (2 KB)  PDF (1248 KB)  ( 155 )
摘要 ( 118 )
目的 探讨棘突间植入物(DIAM)对腰椎间盘及关节突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 纳入9具急性脑外伤死亡的中青年新鲜尸体的脊柱标本L1~5段,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4组:A组(2例)标本无特殊处理(生理状态),B组(2例)标本实施L3~4开窗联合椎间盘切除术,C组(3例)及D组(2例)标本分别在B组手术基础上安置DIAM及椎弓根钉内固定。分别检测标本L2~3、L3~4、L4~5水平腰椎、椎间盘及关节突的应力。结果 B组标本L3~4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应力较生理状态增大。应用DIAM固定后,L3~4节段相邻椎间盘及关节突应力与生理状态下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脊柱ISOLA内固定融合手术后,L3~4节段关节突及椎间盘应力下降,同时相邻椎间盘所受应力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DIAM能够有效降低因手术导致腰椎后部关节突及椎间盘不良应力增高,并降低脊柱融合引起的相邻节段的应力升高。
个案报道

抑郁症患者腰椎间盘突出后髓核再吸收1例

王辉, 丁文元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1): 67-68.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1.014
全文: HTML (2 KB)  PDF (3157 KB)  ( 667 )
摘要 ( 251 )

三叉神经节射频热凝固术并发眼交感神经麻痹2例

张立勇, 崔永华, 陈恒林, 夏咏本, 韩清, 秦立森, 杨生河, 徐彬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1): 69-70.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1.015
全文: HTML (2 KB)  PDF (1375 KB)  ( 471 )
摘要 ( 232 )

Mounier-Kuhn 综合征2 例

赵宏伟, 刘传明, 李伟明, 闵华, 张陈斌, 祝增辉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1): 71-72.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1.016
全文: HTML (2 KB)  PDF (2203 KB)  ( 212 )
摘要 ( 187 )

右冠状动脉右缘支变异1例

刘振楠, 韩文杰, 张嘉敏, 郭鑫, 任振磊, 付升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1): 73-73.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1.017
全文: HTML (2 KB)  PDF (1836 KB)  ( 344 )
摘要 ( 234 )
变异与畸形

左环指指浅屈肌肌腹变异1 例

李友, 熊胜, 段永明, 巨积辉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1): 74-74.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1.018
全文: HTML (2 KB)  PDF (1252 KB)  ( 342 )
摘要 ( 208 )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后髓核自发吸收现象的研究进展

王辉, 王艳红, 丁文元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1): 75-78.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1.019
全文: HTML (2 KB)  PDF (919 KB)  ( 1067 )
摘要 ( 376 )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后髓核自发吸收现象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PubMed和CNKI数据库,分别以“disc herniation resorption、regression、resolution、disappearance”和“腰椎间盘突出症、自发吸收、消退、溶解、消失”为关键词,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和中文,检索1980年1月—2015年10月发表的有关腰椎间盘突出后髓核自发吸收的文章。对检索到的270余篇文献进行筛选,选择近期发表在较为权威期刊的论文26篇纳入分析。结果 在腰椎间盘突出发病后的前6个月是髓核自发吸收的活跃期。脱出游离型椎间盘突出是最常见的自发吸收类型。后纵韧带完整与否是决定椎间盘突出能否自然吸收或缩小的关键因素之一。自发吸收现象的发生机制为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穿破后纵韧带进入硬膜外腔接触血运,引起周边毛细血管爬行长入,并作为抗原异物引发机体的一系列免疫反应,使髓核自行溶解,即吸收的过程是一个对突出物进行免疫溶解的过程。结论 髓核自发吸收与炎症反应、血管及解剖因素密切相关;发病后的前6个月是活跃期,游离型多发;尽管采取保守治疗后可出现髓核自发吸收,但并非必然;神经症状逐渐加重时,应积极考虑手术治疗。

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的全髋置换术治疗现状

陈夏, 黄菊芳, 彭丹, 沈奕, 陶怀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1): 79-82.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1.020
全文: HTML (2 KB)  PDF (907 KB)  ( 553 )
摘要 ( 291 )
目的 总结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在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继发性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研究现状。方法 在万方数据、PubMed 数据库以“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置换术”查阅2009 年1 月—2015 年9月收录的与DDH、骨性关节炎、THA相关的文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DDH患者骨与软组织解剖个体差异较大,涉及的解剖异常包括髋臼异常、股骨侧畸形及软组织改变三大方面。THA术前对DDH患者的解剖异常的正确评估和术中髋臼、股骨端及软组织的得当处理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结论 DDH患者的THA需要谨慎的术前计划,个体化地选择合理的治疗策略,提高手术疗效。

雌激素、维生素D 和骨形态发生蛋白质与骨质疏松症及心脑动脉钙化的发生机制

周锐, 许建中, 周华东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1): 83-8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1.021
全文: HTML (2 KB)  PDF (917 KB)  ( 512 )
摘要 ( 195 )
目的 探讨雌激素、维生素D和骨形态发生蛋白质(BMP)与骨质疏松症及心脑动脉钙化的相关性及其发病机制。方法 在PubMed和中国知网中以雌激素、维生素D、BMP、骨质疏松和动脉钙化斑块为关键词检索1995年1月—2015年9月有关雌激素、维生素D缺乏和骨形成相关蛋白与骨质疏松、心脑动脉钙化斑块的关系等方面的相关文献,对骨质疏松与心脑动脉钙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及发病机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雌激素缺乏、维生素D缺乏均导致骨质疏松和心脑动脉钙化发生的风险增加。骨保护素、脂联素、BMP、骨桥蛋白等骨形成相关蛋白参与骨质疏松的形成而且是心脑动脉钙化发病的重要调控因子。结论 雌激素、维生素D和骨形成相关蛋白与骨质疏松症及心脑动脉钙化的发生密切相关,并且可能有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该理论对心脑血管疾病和骨质疏松的防治有重要作用。
继续教育园地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

张文龙, 杜晓健, 李冀, 周宏艳, 郭晓辉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1): 87-88.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1.022
全文: HTML (2 KB)  PDF (2227 KB)  ( 2076 )
摘要 ( 269 )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