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8, 23 (5)   Published: 2018-10-06
选择 | 合并摘要
断层解剖与影像

胫骨及胫骨远端CT影像解剖形态学研究

赵坤, 姚凯, 周勇, 王杰, 卢敏勋, 唐凡, 肖聪, 王延岭, 王一天, 周思私, 闵理, 罗翼, 张闻力, 屠重棋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5): 365-370.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5.001
全文: HTML (2 KB)  PDF (1263 KB)  ( 332 )
摘要 ( 358 )
目的 探讨西南地区正常成人胫骨远端CT影像解剖学及形态学特征,为治疗胫骨干远端极限骨缺损新型保踝胫骨干假体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0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CT检查的107例正常胫骨CT影像资料,其中男57例、女50例,年龄20~40(29.8±5.2)岁。应用Mimics软件测量胫骨上下关节面长度(L1)、胫骨平台最低点到髓腔最狭窄部位的长度(L2)、能保留下胫腓韧带的最短胫骨长度(L4)、狭窄段的长度(L5)、最狭部最薄皮质骨厚度(L6)、最狭窄部直径(D1)、胫骨远端关节面最高点上4 cm处胫骨截骨面最贴合髓腔椭圆长径(D2)、短径(D3)以及D2与胫骨冠状轴夹角(∠α)等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上述参数在性别上是否有差异,并通过Pearson检验分析其与身高的相关性;通过CT影像进行解剖形态学观察,进而分析胫骨远端髓腔的大小和形态、上下截骨面髓腔的大小及相对位置关系。结果 L1为 (339.0±22.2) mm,L2为 (210.0±20.2) mm,L4为(27.0±4.3)mm,L5为(56.5±15.0)mm, L6为(3.6±0.6)mm,D1为(10.2±1.6)mm,D2为(22.2±2.5)mm,D3为(18.1±2.5)mm,∠α为32.8±24.7°(忽略成角方向)。L1、L2、L6、D1、D2、D3均与身高呈正相关(r=0.212~0.793, P值均<0.05),且男性明显大于女性(P值均<0.05);保留下胫腓韧带残留的最短胫骨长度占胫骨长度百分比(S1)与身高呈负相关(r=-0.199, P<0.05),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L4、L5、∠α、胫骨髓腔最狭窄部与胫骨的位置比例(S2)相对固定,与身高无相关性,且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当胫骨远端残留长度≤4 cm时,胫骨远端髓腔为近端窄小而远端宽大的“反漏斗”形状;胫骨机械轴相对于胫骨下关节面上4 cm处截面的髓腔解剖轴CT冠状面上偏内约18.5%±6.5%的位置,矢状面上偏后约34.5%±4.7%的位置,故假体远端柄位置设计应更贴合内后侧皮质。结论 胫骨有其固有的CT影像形态特征, 在假体设计时应据此确定假体基本形状,再根据变量设计不同梯度的型号。

阿尔茨海默病海马结构异常的影像组学研究

冯琪, 陈愿君, 吴正旺, 毛德旺, 廖峥娈, 王玫, 蒋弘阳, 于恩彦, 丁忠祥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5): 371-37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5.002
全文: HTML (1 KB)  PDF (3471 KB)  ( 747 )
摘要 ( 317 )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 (AD) 患者的左右侧海马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和比较左右侧海马的影像组学分类模型,并分析其在AD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纳入2016年9月—2018年6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记忆专科门诊就诊的59例AD患者为AD组,健康促进中心44名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NC组)。采用 GE 3.0 T MR成像系统对两组受试者行全脑扫描,分别获取三维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成像序列 (MPRAGE)。使用一种基于学习的可变形模型对左右侧海马进行分割。对分割后的左右侧海马两组数据分别进行特征计算和特征选择,基于选择的特征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经过计算后两组数据分别得到385个特征。左右侧海马数据经过特征选择后分别剩下5个特征。右侧海马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指标的准确性、曲线下面积、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69、0.74、50%、83%、68%、70%,左侧海马分别为0.75、0.83、79%、72%、81%、69%。结论 海马的影像组学特征具有作为诊断AD的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左侧和右侧的海马影像组学模型有助于AD的诊断,其中左侧海马模型的诊断价值高于右侧。

矢状化小关节角度与退变性腰椎滑脱间关系的CT影像研究

郭马超, 鲁世保, 孔超, 孙祥耀, 孙思远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5): 377-381.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5.003
全文: HTML (2 KB)  PDF (2777 KB)  ( 290 )
摘要 ( 202 )
目的 探讨矢状化小关节角度(FJA)与退变性腰椎滑脱(DLS)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8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单节段L4/5 DLS住院患者89例纳入DLS组,按年龄分为A1、B1两亚组,A1组44例(男14例、女30例),年龄<65岁;B1组45例(男17例、女28例),年龄≥65岁。对照组100例为同期骨科门诊腰腿痛患者,性别、年龄与DLS组相当,但未见腰椎滑脱者。按年龄分为A2、B2两亚组,A2组54例(男18例、女36例),年龄<65岁;B2组46例(男15例、女31例),年龄≥65岁。在腰椎CT软组织窗测量各组L4/5和L3/4节段FJA,并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患者FJA、小关节不对称(FT)程度和小关节退变分级之间的差异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DLS组内,L3/4节段A1组和B1组FJA分别为54.73°±7.26°和56.60°±6.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4/5节段A1组、B1组FJA分别为58.43°±10.41°和63.28°±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内,L3/4节段A2和B2组FJA分别52.16°±10.07°和54.66°±8.66°,L4/5节段A2组、B2组FJA分别为45.36°±7.78°和47.82°±9.6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LS组与对照组L3/4、L4/5节段FJ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内各亚组间FT比较,L3/4与L4/5节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LS组与对照组组间FT比较,在L4/5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3/4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L4/5节段及L3/4节段,小关节退变程度DLS组均高于对照组, DLS组内B1组均高于A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对照组内两亚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DLS患者具有更加矢状化的FJA,这可能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二次重塑的结果。

上胫腓关节面坡度与原发性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

郭利刚, 郭庆功, 王胜利, 单晓威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5): 384-387.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5.005
全文: HTML (2 KB)  PDF (1023 KB)  ( 164 )
摘要 ( 182 )
目的 探讨上胫腓关节面坡度与原发性膝关节骨关节炎(KOA)发生及其Kellgren-Lawrence(K/L)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6年1月—2017年6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180例KOA患者临床资料(KOA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0例、女130例,年龄60~75( 66.3±8.36)岁,BMI为(25.3±3.96)kg/m2。选择该院同期180例排除KOA的健康体检者膝关节CT资料纳入非KOA组,其中男52例、女128例,年龄60~75(65.8±7.96)岁,BMI为(24.6±4.06)kg/m2。两组观察对象性别、年龄、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KOA患者进行影像学K/L分级。在膝关节CT三维重建图像上分别测量两组观察对象的上胫腓关节面坡度。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KOA组180例K/L分级分别为Ⅱ级 52例 、Ⅲ级 60例 、Ⅳ级68例。 KOA组、非KOA组上胫腓关节面坡度在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5.18°±7.36°、29.39°±8.37°和35.34°±9.36°、30.97°±10.89°,两组间同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内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上胫腓关节面坡度和膝骨关节炎K/L分级经Spearman相关分析呈正相关(rs=0.166, P<0.05)。结论 上胫腓关节面坡度偏大是KOA发病的高危因素,且与KOA严重程度相关。

弥散峰度成像与直肠癌临床病理预后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程鑫涛, 崔艳芬, 杨晓棠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5): 388-393.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5.006
全文: HTML (2 KB)  PDF (1853 KB)  ( 169 )
摘要 ( 187 )
目的 探讨弥散峰度成像(DKI)定量参数和表观扩散系数(ADC)与直肠癌临床病理预后因素之间的潜在关系,为临床预测评估直肠癌的恶性程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6年11月—2017年4月山西省肿瘤医院122例术前行MRI检查的直肠腺癌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女48例(39.3%)、男74例 (60.7%),年龄42~81岁。利用相关软件测得平均表观扩散系数(MD)、平均峰度(MK)和ADC值,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ROC曲线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直肠癌高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与低MD值(r=-0.367、-0.240)和低ADC值(r=-0.391、-0.254)相关,不同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同样,不同组织病理学分级的MD值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负相关(r=-0.210, P<0.05);随着组织病理学分级的升高、淋巴结受累、瘤周血管浸润(LVI)或神经侵犯及环周切缘(CRM)受侵,MK值相应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呈正相关(r=0.478、0.206、0.237、0.228, P值均<0.05)。MD、MK和ADC值均与淋巴结转移有相关(P值均<0.01)性;ROC曲线显示MK值较其他参数在诊断淋巴结转移与否的曲线下面积高为0.784(95%CI 0.703~0.865),当其阈值取0.984时,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5.9%和88.7%。结论直肠癌DKI定量参数值和ADC值,尤其MK值,与其重要的临床病理预后因素均有明显相关性,对于预测直肠癌患者预后有一定意义。

南疆地区汉族与维吾尔族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多层螺旋CT表现对比分析

田序伟, 郝月, 艾克拜尔江·吐鲁洪, 邱娅, 买合米提江·达莫拉, 马依迪丽·尼加提, 戴国朝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5): 394-399.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5.007
全文: HTML (1 KB)  PDF (1470 KB)  ( 162 )
摘要 ( 212 )
目的 探讨新疆南疆地区汉族及维吾尔族健康体检人群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斑块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1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3 565例维吾尔族及汉族健康人群CCTA资料。3 565例中,男2 271例、女1 294例,年龄25~79(48.13±10.60)岁。其中维吾尔族2 041例,年龄25~79(48.42±10.58)岁,男1 299例、女742例;汉族1 524例,年龄28~75(47.91±10.62)岁,男972例、女552例。对冠状动脉进行曲面重建(CPR)、最大强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比较汉族及维吾尔族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及其所致管腔狭窄程度,以及斑块性质的差异。结果 3 565例健康人群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CTA检出率为33.44%(1192/3 565),其中汉族人群检出率为28.41%(433/1 524),维吾尔族人群检出率为37.19%(759/2 041)。共检出不同性质斑块2 657个:汉族人群检出不同性质斑块802个,占总数30.19%(802/2 657),其中钙化斑块551个、混合斑块140个、软斑块111个;维吾尔族人群检出不同性质斑块1 855个,占总数69.81%(1 855/2 657),其中钙化斑块1313个、混合斑块311人、软斑块231个。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斑块狭窄程度:汉族人群组轻度狭窄者占71.83%(311/433),中度占12.47%(54/433),重度占3.23%(14/433);维吾尔族人群组狭窄程度分别为轻度占58.24%(442/759),中度占20.42%(155/759),重度占3.69%(28/759)。两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狭窄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0.190, Z=-11.396, P值均<0.0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40, P>0.05 )。结论 新疆南疆地区维吾尔族与汉族健康成人CCTA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及其所致狭窄度存在差别,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无明显差异。
变异与畸形

颈动脉蹼一例

薛勤, 陈则君, 董愉, 蔡洁琼, 缪伎玄, 邹大中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5): 382-383.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5.004
全文: HTML (1 KB)  PDF (1434 KB)  ( 366 )
摘要 ( 208 )

双侧咽后颈内动脉一例

赵宏伟, 陆忠烈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5): 404-405.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5.009
全文: HTML (2 KB)  PDF (1334 KB)  ( 124 )
摘要 ( 183 )
应用解剖与临床

后交通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张洪伟, 李爱民, 刘希光, 伏光辉, 孙勇, 马草原, 戴大鹏, 徐德智, 徐瑶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5): 400-403.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5.008
全文: HTML (2 KB)  PDF (4138 KB)  ( 852 )
摘要 ( 281 )
目的 探讨后交通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显微解剖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15例(30侧) 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男9例(18侧),女6例(12侧)。开颅后自桥脑水平离断脑干取出大脑,保留Willis环的完整性;显微镜下观察后交通动脉的起始部位、分支血管数量,测量后交通动脉的长度、起始部外径,并根据其管径进行分型;观测后交通动脉最粗大分支乳头体前动脉的起始部位及起始部外径,并根据其形态特点进行分型。结果 30侧后交通动脉均发自颈内动脉外侧壁。左侧长度(13.63±0.42)mm,直径(1.72±0.56)mm,发出分支血管(6.92±0.55)支;右侧长度(14.42±0.46)mm,直径(1.81±0.60)mm,发出分支血管(6.22±0.48)支。后交通动脉为胚胎型4侧,过渡型2例,发育不全型7侧,成人型17侧。15例30侧标本中,乳头体前动脉缺如1侧,其余29侧后交通动脉均发出乳头体前动脉,其中单干型24侧、双干型3侧、多干型2侧。29侧乳头体前动脉中,起自后交通动脉的前1/3者7侧,中1/3者15侧,后1/3者6侧,后交通动脉与大脑后动脉汇合处者1侧。结论 后交通动脉的管径及其分支血管的数量、起始部位、管径等均存在一定的变异;处理鞍区病变,特别是显微夹闭后交通动脉瘤时,应详细了解后交通动脉的解剖结构特点,并注重分支血管的保护,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临床研究

脊柱减压固定融合术后症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王辉, 薛睿, 吴璐梅, 狄鹤轩, 丁文元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5): 406-411.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5.010
全文: HTML (2 KB)  PDF (894 KB)  ( 158 )
摘要 ( 196 )
目的 分析脊柱减压固定融合术后症状性心血管事件(SMI)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手术方案制定和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接受脊柱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462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SMI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401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心脏功能评估指标、手术因素、术后因素。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SM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462例患者中61例(13.2%)术后发生SMI。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年龄更大 (60.7岁∶52.3岁)、心肌缺血病史和心脏手术史占比更高(分别为24/61∶50/401和 23/61∶23/401)、颈椎手术占比也更高 (38/61∶168/401),而术中舒张压 (77.0 mmHg∶80.5 mmHg, 1 mmHg=0.133 kPa)、术后次日血清Ca2+浓度则较低 (2.2 mol/L∶2.3 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次日血清Ca2+浓度低于2.2 mmol/L、心脏手术史、年龄>55岁与SMI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 脊柱减压固定融合术后SMI的发生率为13.2%,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年龄>55岁、术后低血钙和心脏手术史。对于老年患者和既往行心脏手术的患者,术前需详细告知风险,术后监测电解质是必要的。

自制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在颈椎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牛国旗, 刘路坦, 聂虎, 周功, 张井泉, 汪东, 陈辉, 刘涛, 孙正, 刘振华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5): 412-417.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5.011
全文: HTML (1 KB)  PDF (1926 KB)  ( 224 )
摘要 ( 196 )
目的 探讨应用自制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ACDR)治疗下颈椎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2008年5月—2018年5月应用自制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ACDR)治疗下颈椎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5~73岁;单侧关节突交锁6例,双侧关节突交锁19例。术中采用ACDR进行前路解锁复位,复位成功后行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变化、脱位纠正、住院时间、植骨融合等情况,以综合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25例患者手术时间50~90(79±8.7)min,术中出血50~200(130±67)mL,住院时间5~13(7.0±2.1)d,均一期解剖复位,前路融合。获随访2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1.5个月(6~24个月),植骨融合良好钢板螺丝钉无松动,神经动能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JOA评分由术前平均(5.7±1.55)分,术后3月增加至(13.6±1.74)分,经配对t检验,术前术后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68, P<0.01)。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双上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加重,2周内恢复至术前水平。3例残留有双手轻度麻木,握力稍弱。13例神经功能恢复至ASIA E级,6例恢复至ASIA D级,3例恢复至ASIA C级。结论 应用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ACDR治疗下颈椎脱位伴关节突交锁,可一次性完成减压、解锁、复位、植骨内固定手术。ACDR撑开复位安全、有效、可靠性高,是一种较好的手术工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体外冲击波联合玻璃酸钠注射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苏文珍, 林永杰, 王国伟, 耿震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5): 418-421.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5.012
全文: HTML (1 KB)  PDF (856 KB)  ( 513 )
摘要 ( 141 )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玻璃酸钠注射疗法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KOA)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研究山东省立第三医院骨科2015年6月—2017年6月240例KOA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C三组,每组80例。A组采用玻璃酸钠注射治疗,B组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C组采用体外冲击波联合玻璃酸钠注射治疗。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5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Lequesne指数评分和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进行疗效评定,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治疗后第1、3、5周各组的VAS、Lequesne指数评分、WOMAC关节炎指数评分均依次降低,经配对分析显示,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组患者相同时间点的VAS、 Lequesne指数评分和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组治疗前VAS为(8.59±0.98)分、Lequesne指数评分为(10.55±2.15)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为(35.58±10.13)分,治疗后第1、3、5周VAS分别为(5.51±0.63)分、(3.39±0.51)分、(1.57±0.12)分,Lequesne指数评分分别是(8.13±2.15)分、(7.01±2.03)分、(5.05±2.11)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分别为(28.45±9.48)分、(20.38±8.64)分、(14.85±5.45)分,疗效均优于A组及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体外冲击波联合玻璃酸钠注射治疗KOA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疼痛,建议临床推广和应用。

预防性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疗效的Meta分析

杨雨燕, 温树信, 王斌全, 高伟, 吴勇延, 张春明, 樊佳敏, 朱乔乔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5): 422-427.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5.013
全文: HTML (2 KB)  PDF (1321 KB)  ( 206 )
摘要 ( 171 )
目的 探讨预防性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PCND)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以“甲状腺乳头状癌、预防性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复发、并发症”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rophylactic central neck dissection/prophylactic central cervical lymph node dissection、recurrence、complication”为中英文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限定文献发表年限为2007—2017年,纳入比较单纯行甲状腺乳头状癌原发灶手术治疗(对照组)和同时加行预防性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观察组)临床疗效的队列研究,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与提取数据,并进行质量评价。计数资料采用优势比(OR)及95%可信区间(CI)表示。采用I2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符合筛选标准的文献10篇,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共3 383个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1 797例,观察组1 58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局部复发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7,95%CI 0.63~1.50, P=0.9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暂时性低钙血症(OR=2.20,95%CI 1.81~2.68, P<0.000 01)、永久性低钙血症(OR=3.02,95%CI 1.97~4.61,P<0.000 01)、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OR=1.58,95%CI 1.06~2.34, P=0.02)、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OR=1.90,95%CI 1.10~3.58, P=0.05)的发生率均增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cN0期PTC患者,在原发灶手术治疗的同时行PCND并不能降低肿瘤的局部复发率,但却能明显增加手术并发症风险;因此,不推荐临床常规实施该术式。
实验研究

3D打印技术制备新型HA/ZrO2梯度复合材料在犬股骨干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王拓, 全仁夫, 杜伟斌, 邵荣学, 杨迪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5): 428-437.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5.014
全文: HTML (2 KB)  PDF (4392 KB)  ( 367 )
摘要 ( 153 )
目的 运用3D打印技术制备新型羟基磷灰石/二氧化锆(HA/ZrO2)梯度复合材料,分析其性能,并观察其修复比格犬股骨干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随机抽取6月龄雄性比格犬1只,截去右下肢股骨中段全层15 mm制成骨缺损模型后,放入动物专用Micro CT进行容积扫描,完成数据采集、转化及后期处理,将处理后的数据导入CeraFab 7500光固化3D打印机中。根据设定参数启动打印程序,形成复合光敏树脂初胚,并对其进一步脱脂烧结,然后采用浸涂法制备HA/ZrO2梯度复合材料。运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XRD)和生物力学实验分析HA/ZrO2梯度复合材料的性能。制备HA/ZrO2梯度复合材料浸提液。培养小鼠成纤维细胞株L929,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HA/ZrO2梯度复合材料对体外细胞增殖和毒性的影响。将16只比格犬随机分为4组,每组4只。A组:截取犬股骨中段15 mm后,不植入任何材料;B组、C组、D组分别截去股骨中段15、25、35 mm制成骨缺损模型,然后分别植入相应规格的HA/ZrO2梯度复合材料。术后第2、4、8、12 周拍摄术肢股骨正侧位X片,观察植入材料与自身骨结合情况及周围骨痂生长情况。术后12 周处死实验动物,截取整段股骨,大体观察标本植入材料与周围骨生长状况;行Micro CT扫描,测定新生骨量,并对新生骨进行3D图像重建;对股骨标本进行极限抗压实验,测量极限抗压强度。结果 运用3D打印技术制备的HA/ZrO2梯度复合材料扫描电镜显示表面光滑,结构均匀,断口表面层均匀过渡结合,没有明显界限,相互之间冶金结合,结构稳定。XRD分析显示HA及ZrO2峰形明显、结晶程度较好、粉体纯度高。抗压试验显示极限抗压强度为(43.37±2.31) MPa。MTT试验显示HA/ZrO2梯度复合材料无明显细胞毒性。实验动物术后X线片显示:A组术后形成骨不连;B组有连续性骨痂通过,人工假体与宿主骨之间的界线消失;C组术后第2、4、8周连续性骨痂及新生骨长入速度较B组缓慢,但人工假体与断端间隙逐渐被新生骨填充,有连续性骨痂通过;D组新骨生成缓慢,仅在断端周围出现新生骨。术后12周取材,Micro CT 3D重建及新生骨量检测,B、C、D组单位体积新生骨量分别为(238.55±19.11) mm3/cm3、(223.31±13.41) mm3/cm3、(110.83±6.48) mm3/cm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824,P<0.01),其中B、C组新生骨量明显多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新生骨CT 3D重建显示:B组复合材料整体被新生骨包绕,无外露;C组复合材料少许外露,表面基本被新生骨填塞;D组复合材料大部外露,新生骨散在长入。B、C、D组股骨标本极限抗压强度分别为(49.72±2.33) MPa、(49.81±2.43) MPa、(46.92±3.61) MPa,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19,P>0.05)。结论 运用3D打印技术制备的纳米HA/ZrO2梯度复合材料具有可靠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力学强度,可以实现临床个体化治疗原则,能很好地修复犬股骨干35 mm内骨缺损,是一种理想的骨组织替换材料。
短篇论著

改良Ponseti法在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矫形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徐辉, 刘巍, 沈阳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5): 438-441.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5.015
全文: HTML (2 KB)  PDF (1833 KB)  ( 246 )
摘要 ( 172 )
目的 探讨改良Ponseti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3年10月—2016年10月上海儿童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100例,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8~156(78.3±3.5)d;左侧15例,右侧42例,双侧43例;Dimeglio分级Ⅱ 32例、Ⅲ 43例、Ⅳ 2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Ponseti法治疗,研究组采用改良Ponseti法治疗;后者在按摩手法、外固定石膏托形状以及更换石膏方法等方面对经典Ponseti法加以改良。观察并记录患儿矫正治疗前后的 Pirani评分,并据此评价、对比两组患儿的矫正治疗效果;同时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Dimeglio分级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以开始治疗的时间为起点,对两组患儿进行持续治疗、观察与随访,随访时间为2~26个月。每组均有15例完成全部治疗,其余患儿仍处于支架使用期。在疗程结束后2个月对完成治疗的患儿进行评估,研究组Dimeglio 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irani评分优良率为12/15、复发率为1/15,研究组Pirani评分优良率为14/15、复发率为0,研究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经不同形状石膏托固定治疗期间,研究组和对照组患儿分别发生并发症1例和3例,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8)。结论 与经典Ponseti法比较,采用改良的Ponseti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方法安全可靠,疗效更好,并发症也相对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同路径置管溶栓联合介入手术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比较

陈虎, 高涌, 刘鹏, 杨士彬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5): 442-445.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5.016
全文: HTML (2 KB)  PDF (848 KB)  ( 325 )
摘要 ( 173 )
目的 对比3种不同路径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腔内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附属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及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7月—2017年9月收治的63例IVCS合并急性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30例,年龄28~70岁。按照置管入路不同将63例患者分为A、B、C组,每组21例。其中A组经小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B组经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C组经胫后静脉入路置管溶栓。3组患者溶栓治疗后造影发现左髂静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即予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对比3组患者成功置管时间、置管成功率、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溶栓时间、溶栓效果评分、患肢健肢周径差,根据溶栓效果评分计算深静脉再通率,根据患肢健肢周径差计算患肢消肿率。结果 A、B、C组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0.5%(19/21)、100.0%(21/21)、100.0%(21/21),成功置管时间分别为(33.04±8.96)min、(43.15±12.97)min、(5.68±1.25)min,并发症生发生率分别为13.3%(3/19)、3.3%(1/21)、3.3%(1/21)。3组间比较,C组成功置管时间少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生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患者溶栓后评分均明显低于溶栓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溶栓术后患肢肿胀均明显消退,溶栓后第7天患肢健肢周径差均较溶栓前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间比较,溶栓时间、溶栓前后的评分、深静脉再通率、溶栓前后患肢健肢大腿周径差、患肢消肿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63例患者中59例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2.7个月。随访期间定期检查,患者均未出现异常情况以及复发。末次随访时,静脉造影或彩超检查提示患肢深静脉病变段均无堵塞,血流畅通;37例盆腔侧支循环中,6例盆腔侧支血管明显减少、31例完全消失,髂静脉均通畅。结论 3种不同入路置管溶栓治疗IVCS合并急性DVT具有相同的治疗效果,经胫后静脉入路置管溶栓在置管时间上有明显优势,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式,降低并发症,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述

肝短静脉的解剖学研究及其在肝脏外科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王春, 温剑, 龚建平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5): 446-449.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5.017
全文: HTML (2 KB)  PDF (872 KB)  ( 174 )
摘要 ( 189 )
目的 总结肝短静脉(SHV)的解剖学研究及其在肝脏外科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主肝静脉病变相关肝脏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以“肝短静脉” “肝切除” “肝移植”“Budd-Chiari 综合征”以及“short hepatic vein”“hepatectomy”“liver transplantation”“ Budd-Chiari syndrome”为关键词,检索2000年1月—2018年6月国内外有关SHV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文献795篇,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35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8篇和英文文献27篇。SHV的发现,补充和完善了肝脏的血液回流途径研究。对SHV的精准解剖是预防术后出血和保证肝脏静脉回流的关键步骤,目前已在部分肝段切除、肝移植以及Budd-Chiari综合征等外科治疗中广泛应用。结论 熟练掌握SHV的解剖是治疗肝脏血流动力学障碍相关疾病和促进肝脏外科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关节融合术的临床研究进展

屈福锋, 梁晓军, 李毅, 蔡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5): 450-453.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5.018
全文: HTML (2 KB)  PDF (1027 KB)  ( 694 )
摘要 ( 256 )
目的 总结三关节融合术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更好地开展三关节融合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三关节融合术”和“triple arthrodesis”为关键词分别在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检索1998年1月—2018年2月关于三关节融合术的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三关节融术的临床疗效是肯定的,但手术并发症难以避免。双切口是三关节融合术的主流选择,但是单独内侧切口及单独外侧入路在特定条件下也有使用。三关节融合的固定方式多种多样,具体应用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关节镜下的三关节融合术目前应用并不广泛,但是作为一种相对前沿的技术有着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保留跟骰关节的三关节融合符合现在足踝外科保关节的理念,至于是否值得临床推广还需进一步研究。植骨在三关节融合中通常是必须的,在临床工作中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结论三关节融合术是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种手术方式,其临床疗效确切,在实际应用中采取何种入路及切口、何种固定方式、能否采用关节镜、是否保留跟骰关节、是否植骨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个案报道

下胸椎多节段黄韧带骨化症合并胸11椎管内脊膜瘤一例

李忠伟, 金格勒, 罗坤, 努尔哈那提·沙依兰别克, 杨新明, 张树文, 陆帅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5): 454-45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5.019
全文: HTML (2 KB)  PDF (2314 KB)  ( 449 )
摘要 ( 144 )

肩关节后脱位二例

许福生, 张伟, 程安源, 夏平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5): 457-458.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5.020
全文: HTML (2 KB)  PDF (2069 KB)  ( 411 )
摘要 ( 155 )

双下腔静脉畸形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置入滤器治疗二例

李海涛, 解皓, 李新宇, 张彦荣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5): 459-460.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5.021
全文: HTML (2 KB)  PDF (2409 KB)  ( 523 )
摘要 ( 150 )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