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8, 23 (6)   Published: 2018-12-06
选择 | 合并摘要
应用解剖与临床·骨硬度研究

人体距骨显微硬度的分布特征研究

殷兵, 郭家良, 李升, 王建朝, 张晓娟, 刘雅克, 张英泽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6): 461-464.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6.001
全文: HTML (2 KB)  PDF (990 KB)  ( 348 )
摘要 ( 205 )
目的 探讨人体距骨显微硬度的分布特征。方法 自河北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标本库中,纳入年龄>40岁、既往身体健康、无慢性病史的新鲜冰冻尸体标本3具,取其右侧距骨。以距骨颈基底部为界将距骨分为距骨头颈和距骨体两部分,并将距骨头颈部纵向平分为内、外两部分,将距骨体分别沿横向和纵向平分为前、后两部分和内、外两部分。用慢速锯沿距骨长轴进行切割,将骨骼制成若干厚3 mm的骨组织切片,并用砂纸打磨。应用维氏方法测量骨切片骨皮质和骨松质不同区域的硬度值。采用50 g力加载50 s、维持12 s标准操作方法测定,同一区域选取5个有效值,全体有效值的平均值作为该部位的硬度值。结果 本研究共制备18个骨组织切片,测量180个位点。三具标本距骨总体骨硬度为(36.70±5.77)HV。距骨头颈部硬度为(37.68±5.22) HV,距骨体硬度为(36.20±5.99)HV,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4, P>0.05);距骨头颈部内侧硬度为(38.60±5.17) HV,略高于其外侧的(36.76±5.19) HV,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6, P>0.05)。距骨体内侧硬度为(37.78±5.23) HV,高于外侧的(34.63±6.32) HV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1, P<0.01);距骨体前、后两部位硬度值分别为(36.38±5.50) HV和(36.03±6.49) H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5, P>0.05)。结论 本研究首次报道应用维氏硬度方法分析人体距骨维氏硬度的分布规律:距骨头颈部与体部硬度无明显差异,距骨体内侧骨硬度大于外侧,是匹配内侧的高应力的结果,符合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人体跖骨显微硬度的分布特征研究

殷兵, 王建朝, 李升, 张晓娟, 刘国彬, 刘雅克, 吴卫卫, 付蕾, 张英泽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6): 465-468.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6.002
全文: HTML (2 KB)  PDF (891 KB)  ( 190 )
摘要 ( 181 )
目的 探讨人体跖骨显微硬度的分布特征。方法 选取年龄>40岁(性别不限)、既往身体健康、无慢性病史的新鲜冰冻成人尸体3具,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取出全部右足,剔除软组织。用高精慢速锯于第1~5跖骨基底、跖骨干、跖骨头3个节段,垂直于其长轴进行切割,将骨骼制成若干厚3 mm的试样,并用砂纸打磨。应用维氏方法测量标本跖、背、内、外侧不同区域的硬度值,在跖骨头和跖骨基底标本测量松质骨的硬度值,在跖骨干标本测量皮质骨的硬度值。采用50 g力加载50 s、维持12 s标准操作方法测定,同一区域选取5个有效值,全体有效值的平均值作为该部位的硬度值。结果 选取45个骨骼区域,共制备45个骨组织试样,测量900个位点。跖骨硬度分布规律基本保持一致,跖骨硬度为(36.35±7.43) HV,其中第三跖骨硬度最大为(38.95±9.01)HV;跖骨干硬度高于跖骨头和跖骨基底,分别为(40.95±6.65)、(34.86±6.68)、(33.25±6.64)H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1.831, P<0.01),而跖骨跖侧、背侧、内侧、外侧的硬度分别为(36.11±7.05)、(36.32±7.49)、(36.69±7.79)、(36.28±7.42)H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46, P>0.05)。结论 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人体跖骨显微维氏硬度的分布特征;了解不同部位间的骨显微硬度差异,可帮助骨科医师在该部位骨折内固定手术中,正确选择钢板放置的位置,置钉的密度和方向等,从而获得更加合理的固定效果。本研究结果还可为未来设计硬度和弹性模量与人体生理特点更加接近的接骨板、螺钉、人工骨等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断层解剖与影像

健康体检成人基底动脉弯曲的磁共振血管成像影像解剖学特征

李学军, 崔平, 蔡玉, 秦宝琦, 尚璟超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6): 469-472.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6.003
全文: HTML (2 KB)  PDF (859 KB)  ( 348 )
摘要 ( 177 )
目的 探讨健康成人基底动脉弯曲的MR血管成像(MRA)表现及其解剖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5年3月—2016年5月,北京丰台医院健康体检成人MRA检出基底动脉弯曲160例,其中男99例、女61例,年龄30~65岁。在基于MRA重建的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上观察基底动脉及椎动脉颅内段的形态、走行。应用SPSS 16.0软件,采用χ2检验比较健康人群基底动脉弯曲在椎动脉优势、椎动脉走行及汇合点变异间的分布差异性。结果 MRA检出基底动脉弯曲160例中,104例(65.0%)基底动脉右侧凸弯,56例(35.0%)基底动脉左侧凸弯,基底动脉右侧凸弯型占比多于左侧凸弯型。104例基底动脉右侧凸弯中84例(80.8%)为左优型椎动脉,56例基底动脉左侧凸弯中23例(41.1%)为右优型椎动脉,不同基底动脉弯曲类型间左优型与右优型椎动脉占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基底动脉右侧凸弯不伴左侧椎动脉优势型20例中,双侧椎动脉汇合前走行不对称者13例(65.0%)、对称者7例(35.0%),双侧椎动脉汇合点偏左侧8例(40.0%)、偏右2例(10.0%)、居中10例(50.0%);基底动脉左侧凸弯不伴右侧椎动脉优势型33例中,椎动脉汇合前走行不对称者23例(69.7%)、对称者10例(30.3%),双侧椎动脉汇合点偏左侧13例(39.4%)、偏右6例(18.2%)、居中14例(42.4%),两组间双侧椎动脉走行及汇合点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基底动脉弯曲的健康成人多伴发椎动脉优势变异;因其特殊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椎动脉优势可能是引发基底动脉弯曲的解剖学因素之一。

肾嗜酸细胞腺瘤CT及MRI特征分析

张钰, 陈自谦, 付丽媛, 向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6): 473-477.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6.004
全文: HTML (2 KB)  PDF (1022 KB)  ( 665 )
摘要 ( 249 )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RO)CT及MRI的表现特点,为RO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7年7月解放军福州总医院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RO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2例,年龄36~71(55.2±10.4)岁。患者术前行CT平扫及增强三期扫描,或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坏死、囊变及星状瘢痕,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病灶强化情况,以及有无肾周组织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结果 24例患者中22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共发现25个病灶,23例为单侧单发,1例为双侧单发;9例位于右肾,16例位于左肾;病灶最大径(3.4±1.2)cm。CT检查22例23个病灶,平扫13例病灶呈等密度,2例可见钙化,3例见囊状低密度影,12例见星状瘢痕;增强扫描均强化明显,动态增强曲线呈“速升缓降”型。MRI检查5例5个病灶,平扫5例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混杂稍高信号,D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1例见囊状低密度影,1例见星状瘢痕。所有病例肾周脂肪间隙清晰,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内均未见瘤栓,肾门及腹主动脉旁均未见肿大淋巴结。结论 RO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术前提高对RO的认识,可减少不必要的根治性肾切除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临床研究

三维可视化评估技术在肝脏尾状叶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倪俊声, 林辉, 杨远, 汪珍光, 林川, 黄罡, 刘辉, 周伟平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6): 478-482.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6.005
全文: HTML (2 KB)  PDF (948 KB)  ( 513 )
摘要 ( 179 )
目的 探讨肝脏三维可视化评估技术在精准肝切除手术术前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6年12月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三科采用精准肝切除手术治疗的75例尾状叶肝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5例、女20例,年龄30~66岁,均采用肝脏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术前规划,并应用术前三维重建模型模拟肝脏尾状叶肿瘤切除手术。对比术前规划与术中操作,计算全肝体积、模拟切除肝体积、剩余功能性肝体积,统计全组患者手术方式、手术时间、肝血流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等,并统计术后并发症。结果 模拟切除肝体积263.89 mL(33.76,1 650.85),剩余功能性肝体积1 189.67 mL(529.79,1 859.72)。行单独尾状叶肿瘤切除27例,左半肝+尾状叶切除6例,部分右肝(Ⅵ、Ⅶ段)+尾状叶切除14例,右半肝+尾状叶切除20例,中肝叶(Ⅳ、Ⅴ、Ⅷ段)+尾状叶切除8例。75例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第一肝门阻断时间数25(0,62)min,出血量300(100,3 600)mL,手术时间198(116,388)min,输血11例,输血量600(200,3 000)mL。患者术中均未发生大出血、空气栓塞。术后发生并发症29例,其中Ⅰ类并发症1例,经剖腹探查止血后顺利恢复,余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随访有1例患者因消化道出血死亡。结论 采用肝脏三维可视化评估技术进行术前精准规划,可使术者更准确地掌握切除范围,规避主要血管,控制术中出血,以及维持术后肝功能。

腹腔镜肝切除术在复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唐荣, 周开伦, 张震生, 武金才, 郑进方, 李灼日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6): 483-48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6.006
全文: HTML (2 KB)  PDF (917 KB)  ( 298 )
摘要 ( 202 )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应用于复发性肝癌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行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的17例复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37~79(51.3±7.6)岁,复发时间3~39(15.3±6.8)个月,既往均明确诊断肝癌,复发病灶直径1.3~3.5 (2.5±0.6)cm,位于原发灶Cantile线对侧12 例、同侧3例、双侧2例。观察并详细记录每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17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0~360(130±40)min,术中出血50~800(165±45)mL,术后引流量为35~160(70±20)mL/d,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2~5 d,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4(2.4±0.6)d,住院时间3~14(7.5±1.7)d,术后均未发生大出血、胆漏、气体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例随访6~24个月,肝内复发4例,其中术后3个月复发l例、术后8个月复发2例、术后14个月复发1例,其余均未见局部复发及腹壁穿刺孔种植性转移等。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腹腔镜肝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短期随访效果良好,用于复发性肝癌的治疗是可行的;但应谨慎选择,严格把握适应证。

恶性腹水源性腹腔间隔室综合征行早期腹腔减压治疗中患者心率、血压和呼吸变化规律的临床观察

王宏业, 尉继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6): 487-491.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6.007
全文: HTML (2 KB)  PDF (888 KB)  ( 243 )
摘要 ( 157 )
目的 探讨恶性腹水源性腹腔间隔室综合征(MAACS)行早期置管减压治疗过程中,腹水引流量与心率、血压、呼吸变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调查,分析2012年6月—2017年6月山西大同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外科22例MA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45~74(56.44±4.46)岁。肝癌6例,胃癌2例,结肠癌1例,直肠癌2例,胰腺癌1例,胆管癌1例,卵巢癌6例,宫颈癌2例,癌性腹水未找到原发灶1例;其中合并腹腔内转移癌6例。患者均行早期腹腔减压治疗,在腹腔引流减压过程中,测量记录腹水引流前、每引流500 mL及引流完毕时腹腔压力,并同步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呼吸的变化情况,采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腹腔引流量与心率、血压、呼吸的相关性。结果 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置管减压治疗,腹水减压引流时间3~6(4.32±0.54)h。引流腹水量4 000~6 900(5 260±610)mL。在腹腔引流减压过程中,与腹水引流前比较:引流量≥1 500 mL时,腹腔压力下降、呼吸次数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从流量≥1 000 mL时,各观察点心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随着腹腔引流量的逐渐增加,腹腔引流量与心率、呼吸有相关性(r=0.952、0.888, P值均<0.05)。线性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为:^Y心率=-0.004 57 X腹腔引流量(mL) + 119.0,^Y呼吸=-0.003 43 X腹腔引流量(mL) +35.8。减压治疗后24 h内,19例心率、血压、呼吸平稳;3例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再次增加,其中2例经补液升压治疗血压、心率恢复正常,1例放弃治疗死亡。结论 早期置管减压治疗MAACS是安全的,随着腹腔引流量的增加,心率、呼吸逐渐下降,血压维持平稳,在减压后24 h内仍需密切观察心率、呼吸、血压变化情况。

单半径假体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伸膝装置功能的影响

罗树林, 马敏, 蔡俊丰, 曾文, 尹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6): 492-49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6.008
全文: HTML (2 KB)  PDF (906 KB)  ( 252 )
摘要 ( 181 )
目的 探讨单半径全膝关节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对患者伸膝装置功能改善的影响以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关节外科2012年6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中、重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50例、男10例,年龄53~79岁。60例患者均行TKA治疗,其中使用单半径假体(Triathlon假体)30例(30 膝)为观察组,使用多半径假体(Nexgen假体)30例为对照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通髁线至髌骨中心距离的增加值,评估伸膝装置功能;在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2年,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S)和膝关节伸直后段(屈曲前段)疼痛发生率,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3~5(4.2 ±1.2)年,均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假体松动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观察组术后3个月通髁线至髌骨中心距离较术前增加(3.30±4.08)mm、对照组增加(1.58±2.64)mm,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2年各时间点观察组AK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膝关节伸直后段(屈曲前段)膝前痛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单半径膝关节假体TKA治疗中、重度骨关节炎近期临床疗效可靠,术后伸膝装置功能改善,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自体半腱肌肌腱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不伴有骨性畸形的复发性髌骨脱位

钱利海, 梁清宇, 张辉, 祝劲松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6): 497-502.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6.009
全文: HTML (2 KB)  PDF (1051 KB)  ( 350 )
摘要 ( 217 )
目的 探讨自体半腱肌肌腱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治疗不伴有骨性畸形的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12月芜湖市中医院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双束解剖重建MPFL的12例不伴有骨性畸形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10例,年龄14~46(27.75±10.14)岁。所有患者术中髌骨侧采用2枚带线锚钉固定移植物,关节镜下调节张力后股骨侧采用界面挤压螺钉固定移植物。术后定期进行随访,主观评价髌股关节摩擦感、髌骨异常活动、髌骨外推试验及外推恐惧试验、膝关节活动度、肌力检测,影像学(X线片及CT)评估测量骨道位置,采用Lysholm、Tegner和Kujala主观评分评价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结果 1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后均无髌骨再脱位、髌骨错动,0°位和屈膝30°位髌骨外推试验和外推恐惧试验均为阴性。Lysholm评分术前为(66.00±4.71)分、末次随访为(92.67±3.23)分,Tegner评分术前为(3.33±0.89)分、末次随访为(5.33±0.78)分,Kujala主观评分术前为(53.67±3.23)分、末次随访为(91.50±2.6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248、32.176、89.350, P值均<0.01)。结论 对于不伴有骨性畸形的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患者,自体半腱肌肌腱双束解剖重建MPFL,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小儿复杂性先天性脊柱侧凸二例分期手术的疗效分析

冯毅, 吕智, 程才统, 赵胜, 吕嘉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6): 503-50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6.010
全文: HTML (1 KB)  PDF (961 KB)  ( 275 )
摘要 ( 170 )
目的 探讨分期手术治疗小儿复杂性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和2013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2例小儿复杂性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女性各1例,年龄分别为6岁和9岁。均采用分阶段手术治疗,术后在脊柱X线正、侧位片上,通过观察患儿躯干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平衡改善情况、冠状面Cobb角的改善情况、肩部平衡的改善情况等,来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患儿男一期手术后Cobb角从术前78°改善到术后40°,肩胛骨高度差缩小到6 cm;二期手术后Cobb角改善到16°,肩胛骨高度差缩小到5 cm,术后6年Cobb角改善到10°;三期肩胛骨下移术后双侧肩胛骨高度差缩小到2 cm;术后8年Cobb角改善到10°,双侧肩胛骨高度差缩小到1 cm。患儿女一期手术主胸弯Cobb角从术前53°改善到术后11°、腰弯Cobb角改善到21°,冠状面和矢状面均平衡,术后1年腰弯Cobb角增大到30°、冠状面出现失衡、C7铅垂线(C7PL)至骶骨中垂线(CSVL)距离为8 cm;二期术后半年腰弯Cobb角改善到3°、C7PL至CSVL距离改善为4 cm,术后1年腰弯Cobb角进一步改善到1°、C7PL至CSVL距离改善到3 cm。2例均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分期手术治疗复杂性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可操作性强、风险小、临床疗效好。

经骶2骶髂螺钉与髂骨螺钉在成人脊柱骨盆固定中应用价值的Meta分析

王江涛, 韩智敏, 曹凯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6): 507-512.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6.011
全文: HTML (2 KB)  PDF (1086 KB)  ( 215 )
摘要 ( 257 )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比较经骶2骶髂螺钉(S2AI)固定技术与髂骨螺钉(IS)固定技术在成人脊柱骨盆固定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固定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Mmed数据库、Cochrane数据库及OVID数据库,以“脊柱骨盆”“髂骨(螺)钉”“骶髂(螺)钉” 和“spinal pelvis”“iliac screw(s)”“sacroiliac screw(s)”为关键词检索建库至2017年12月有关IS固定技术、S2AI固定技术用于后路脊柱骨盆固定临床效果对比研究的中英文文献,按照Jadad质量评分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相关数据,应用Revman 5.3统计学软件对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VAS、住院时间、术后感染率等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5项研究310例患者,其中高质量文献3篇,中等质量文献2篇。Meta分析显示:对于成人脊柱骨盆固定,S2AI固定技术手术时间(SMD=0.40, 95%CI 0.08~0.73, P=0.02)、术后感染率(RR=6.15, 95%CI 2.83~13.35,P<0.01)及内固定失败率(RR=4.09, 95%CI 1.72~9.73, P=0.001)均低于IS固定技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住院时间(WMD=1.07, 95%CI -0.60~2.75, P=0.21)、术中出血量(SMD=0.29, 95%CI -0.03~0.62, P=0.08)及术后VAS(WMD=0.13, 95%CI, -0.62~0.88; P=0.73)两种固定技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2AI固定技术与IS固定技术应用于成人脊柱骨盆固定,均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S2AI固定技术手术时间、术后感染率及内固定失败率更低,有更大的优势。

鞍区病变3D打印模型的临床应用观察

薛亮, 魏梁锋, 张尚明, 赵琳, 王守森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6): 513-517.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6.012
全文: HTML (2 KB)  PDF (1014 KB)  ( 273 )
摘要 ( 160 )
目的 探讨根据薄层增强扫描数据制作的鞍区占位性病变3D打印模型在术前制订手术计划和术中指导手术操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3月—2017年6月解放军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15例鞍区病变患者,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40~75岁;垂体腺瘤13例,鞍结节脑膜瘤和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各1例。将CTA、MRI薄层扫描数据输入Mimic软件,建立数字模型,通过3D打印机制作模型。在3D打印模型上分析病变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模拟建立手术入路并进行模拟手术操作,确定手术方案。临床采用经单侧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13例、开颅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1例、开颅手术夹闭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大型动脉瘤1例,并在手术中进一步参考和验证模型的模拟结果。结果 3D打印模型上,13例垂体腺瘤在经鼻蝶入路视角下,可清晰显示鞍底隆突的形态、蝶窦的大小、气化分型、蝶窦分隔情况和蝶窦后壁形态,还可观察侧壁的骨性隆突;根据影像和3D模型观察结果进行适当地鞍底开窗,外侧缘不累及颈内动脉,上缘达到前海绵间窦,下方显露充分。1例鞍结节脑膜瘤及1例动脉瘤患者病变均与前床突关系密切,术中所见与3D打印模型所见一致。15例患者临床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术后无血管及重要脑组织结构损伤、脑脊液漏、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3D打印模型可清晰显示鞍区病变与周围骨质、血管的关系,为术前手术方案设计提供了良好、直观的立体解剖结构观察,并可用于模拟手术操作,进而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

鼻内镜下应用鼻内自体材料治疗脑脊液鼻漏的临床效果观察

许亚佳, 蒋成义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6): 518-521.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6.013
全文: HTML (2 KB)  PDF (989 KB)  ( 231 )
摘要 ( 168 )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应用鼻内自体材料治疗脑脊液鼻漏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例脑脊液鼻漏患者,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23~52(41.6±12.5)岁。缺损部位位于筛窦顶壁4例、筛板3例,位于额窦顶、蝶窦顶、额隐窝各1 例。颅底骨质缺损周径小于10 mm者6例、10~20 mm者4 例。通过详细的术前检查初步判断颅底缺损部位,按照不同部位颅底缺损的大小及脑脊液鼻漏的严重程度,采用鼻内镜下不同的鼻内自体材料重建鼻颅底缺损,其中6例应用自体鼻中隔黏软骨膜-软骨瓣,4例应用自体中鼻甲黏膜瓣。术后定期行神经系统检查,脑脊液生化检查糖定量,随访观察有无复发。结果 本组10例患者手术时间1~2.5 h,术中出血20~50 mL,住院时间7~14 d。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病理征均阴性,脑脊液生化检查糖定量均低于1.7 mmol/L,术前头痛症状消失。出院前鼻内镜检查术区,无一例修补材料坏死、脱落。出院后6 个月随访,均无脑脊液鼻漏复发。结论 鼻内镜下利用鼻内自体材料重建鼻颅底缺损治疗脑脊液鼻漏安全、可行,术中取材方便、创伤小、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发生于下肢的成人肌纤维瘤一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龚春香, 范松龙, 邵馨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6): 522-525.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6.014
全文: HTML (2 KB)  PDF (908 KB)  ( 271 )
摘要 ( 213 )
目的 探讨成人肌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常州市中医医院病理诊断1例下肢腓总神经鞘内成人肌纤维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络数据库以“成人”和“肌纤维瘤”为关键词,检索2018年7月之前有关成人肌纤维瘤的相关文献,共纳入3篇4例发生于下肢的成人肌纤维瘤的英文文献报道和1篇1例中文文献报道;结合本例诊断过程,总结该病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本文1例手术顺利,术后随访1.5年,无复发。结合文献报道5例,共6例发生在下肢的成人肌纤维瘤;男2例、女4例,年龄38~71岁;多以皮下境界清楚、缓慢生长的肿块为临床表现,其中1例肿块位于腓总神经鞘内,1例表面皮肤形成溃疡;6例病例组织学均呈特征性双相结构表现;免疫组织化学都阳性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阴性表达结蛋白(Desmin)、S-100蛋白、CD34, ki-67增殖指数低。结论 发生于下肢的成人肌纤维瘤是一种极为少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病理学具有双相结构特征,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需与其他间叶源性肿瘤相鉴别。
实验研究

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折锁定加压接骨板的设计

伏治国, 施耀华, 张曦, 王强, 韦冬, 陆勇, 董启榕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6): 526-532.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6.015
全文: HTML (2 KB)  PDF (1009 KB)  ( 271 )
摘要 ( 219 )
目的 探索适用于国人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后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折(PPFF)内固定的锁定加压接骨板(LCP)的设计。方法 (1)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3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市中医医院骨科收治首次行THA治疗的90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在90例患者术后髋关节侧位X线片上测量股骨假体近端1/2假体柄后边缘与股骨后方外皮质、远端1/2股骨假体柄前边缘与股骨前方外皮质的最小和最大垂直距离。(2)选取20具股骨标本,测量股骨标本长度和周径。将20具股骨标本植入股骨假体,建立股骨假体模型;对其中5具标本模型进行宝石能谱CT扫描和三维重建,测量股骨假体近端1/2假体柄后边缘与后方股骨外皮质、远端1/2假体柄前边缘与前方股骨外皮质间垂直距离,测量股骨假体近端1/2和远端1/2垂直距离>6 mm的股骨长度,测量股骨中段侧方的弧度。(3)依据90例患者和5具股骨假体模型的测量数据设计并数字化定制LCP。采用定制LCP固定5具股骨假体模型,通过大体和影像学观察LCP近段锁定螺钉与假体的关系,调整可能与假体接触的锁定螺钉的角度;再采用调整后的LCP固定10具股骨假体模型,观察LCP近段锁定螺钉与假体的关系,确定LCP的设计方案。结果 (1)90例患者术后髋关节侧位X线片测量结果:股骨假体近端1/2假体柄后边缘与股骨后方外皮质的垂直距离,最小(11.26±3.58)mm,最大(17.97±6.94)mm;远端1/2假体柄前边缘与股骨前方外皮质之间的垂直距离,最小(9.18±2.32)mm,最大(14.22±3.10)mm。(2)20具股骨标本的股骨长度为(41.67±0.24)cm,周径为(9.19±0.74)cm。股骨假体模型CT测量结果:假体近端1/2假体柄后边缘与股骨后方外皮质的垂直距离为(12.36±3.24 )mm;假体远端1/2假体柄前边缘和股骨前方外皮质的垂直距离为(8.14±1.21)mm。假体近、远端1/2与股骨外皮质垂直距离>6 mm的股骨长度分别为(69.20±4.53)mm 和(57.31±3.82)mm。(3)LCP设计方案:LCP与假体近端1/2对应的部分设计3枚向后内成一定角度的锁定螺钉,对应3个锁定孔,分布于LCP中轴线偏后,向后内方向;与假体远端1/2对应的部分设计3枚向前内成一定角度的锁定螺钉,对应的3个锁定孔,分布于LCP中轴线偏前,向前内方向。采用设计、定制LCP固定股骨假体模型,LCP与股骨侧方弧度一致,锁定螺钉在股骨假体的后方或前方均实现双层皮质固定,角度合适。结论 根据国人资料设计、定制LCP,在股骨假体模型上获得有效的固定空间,为THA后PPFF的处理提供可行方案,但临床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不同月龄新西兰兔桡骨扭转力学特性的研究

宋子鉴, 郑欣, 王进, 张星晨, 郭开今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6): 533-537.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6.016
全文: HTML (2 KB)  PDF (913 KB)  ( 173 )
摘要 ( 115 )
目的 探讨不同月龄新西兰兔桡骨标本的扭转力学特性,为制备兔桡骨骨缺损模型及评价骨组织工程材料提供生物力学参考依据。方法 15只雄性新西兰兔按月龄分为3月龄组、6月龄组、9月龄组,每组5只。各组实验动物经空气栓塞处死,取其双侧桡骨标本,每组10侧。标本置于模具内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填充、包埋、固定后,将标本两端装于扭转试验机的夹头内,以5 °/min的速度对标本施加扭矩,直至标本破坏,测量各组最大扭矩、最大扭转角度、最大扭转切应力值,同时观察桡骨断口形貌。结果 3月龄组兔桡骨标本的最大扭矩、最大扭转角度和最大扭转切应力分别为(292.23±41.71)Nmm、18.93°±2.67°、(10.67±0.79)MPa;6月龄组分别为(741.92±66.65)Nmm、11.95°±4.02°、(17.85±1.33)MPa;9月龄组分别为(747.77±65.96)Nmm、10.19°±3.16°、(18.10±1.25)MPa。其中,3月龄组兔桡骨标本的最大扭矩、最大扭转切应力均明显小于6月龄组和9月龄组,而最大扭转角度明显大于6月龄组和9月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6月龄组和9月龄组比较,最大扭矩、最大扭转角度、最大扭转切应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月龄组5侧桡骨标本断口为螺旋状,1侧仅出现裂纹,其余4侧表现为青枝骨折;而6月龄组和9月龄组桡骨标本断口均为螺旋状。结论 不同月龄新西兰兔桡骨的扭转力学特性存在差异,当月龄增加到6个月以后,其扭转力学特性趋于稳定。

微小RNA活性分析法筛选前列腺癌去势抵抗转化相关微小RNA的实验研究

王苏贵, 吴自余, 李强, 李乾, 王磊, 张文宇, 阳东荣, 姜福金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6): 538-542.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6.017
全文: HTML (2 KB)  PDF (907 KB)  ( 269 )
摘要 ( 134 )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RNA)活性分析法筛选前列腺癌去势抵抗转化相关miRNA的效率。方法 应用miRNA活性分析法筛选出在前列腺癌去势抵抗过程中潜在的发挥活性作用的miRNAs。培养人激素敏感型前列腺癌LNCAP细胞(对照组)及人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C4-2细胞(C4-2组)、PC-3细胞(PC-3组)、DU-145细胞(DU-145组),提取各组细胞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miRNAs,比较各组细胞miRNAs的表达情况。结果 应用miRNA活性分析法,依据筛选流程,共选出9个差异表达的miRNAs,分别为miR-1、miR-122、miR-218、miR-145、miR-155、miR-210、miR-197、 miR-346、let-7b。采用qPCR检测这9个miRNAs,结果显示,7个miRNAs在两种不同状态下的前列腺癌细胞中存在差异表达;在不同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细胞中,miR-210、miR-197、miR-346、miR-218均明显高表达,而miR-122、miR-145、let-7b均明显低表达。结论 采用miRNA活性分析法筛选前列腺癌去势抵抗转化相关miRNA,有着较高的准确性与可信度;其具体转化过程还需进一步证实。

硫酸寡糖复合物对人结肠癌SW620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影响

张磊, 吴慧丽, 肖兴国, 李琨琨, 张利, 张超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6): 543-547.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6.018
全文: HTML (2 KB)  PDF (1169 KB)  ( 336 )
摘要 ( 225 )
目的 探讨硫酸寡糖复合物(PI-88)对结肠癌SW620细胞迁移与侵袭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培养人结肠癌SW620细胞,分为对照组、溶媒组和药物组;对照组细胞不做任何处理,药物组细胞给予5 μL的0.5 mol/L的PI-88,溶媒组给予细胞5 μL的磷酸盐缓冲液(PBS)。各组细胞处理后继续培养24 h,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结肠癌SW620细胞迁移距离;Transwell小室检测结肠癌SW620细胞迁移数量与侵袭数量;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癌SW620细胞中乙酰肝素酶(HP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的表达。结果 划痕实验结果显示,药物组SW620细胞迁移距离(35.49±6.89)μm小于对照组(216.75±21.43)μm、溶媒组(227.52±17.72)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ranswell小室细胞迁移、侵袭实验结果显示,药物组SW620细胞迁移数目(226±37)个和侵袭数目(89±11)个均少于对照组(875±93、321±28)个和溶媒组(843±116、331±43)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药物组PHA、VEGF、bFGF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溶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PI-88具有抑制结肠癌SW620细胞迁移与侵袭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I-88抑制结肠癌SW620细胞HPA、VEGF、bFGF蛋白的表达有关。
短篇论著

3D打印技术在颅底肿瘤显微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李健, 苏贺先, 尚毓淳, 赵永轩, 徐德才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6): 548-550.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6.019
全文: HTML (2 KB)  PDF (1012 KB)  ( 223 )
摘要 ( 192 )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颅底肿瘤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6月—2018年7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颅底肿瘤患者3例为研究对象,导入患者术前CTA与MR薄层扫描所获得的原始数据,制作颅底肿瘤3D打印模型;在模型上观察肿瘤与颅底及周边血管、神经的关系,与患者家属进行充分有效地病情交流,制定手术计划及模拟手术入路,进而按术前制定的手术计划行颅底肿瘤显微切除术;术后行头颅CT及MR检查验证手术疗效。结果 本组3例均顺利构建出三维可视化复合虚拟模型,进而打印出1∶1实体模型。实际手术操作顺利,术中避免损伤相应重要的神经组织及血管,2例前颅底脑膜瘤达到Simpson Ⅱ级切除,1例听神经瘤镜下全切。患者术后无明显新增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3D打印技术在颅底肿瘤治疗时可以帮助术前制定手术计划,利于术前和患者家属的交流,指导术中的显微操作,减少对重要的神经功能区与血管结构的损伤,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口腔全景片联合锥形束CT在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手术中的应用

洪虓, 刘亮, 徐锦程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6): 551-553.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6.020
全文: HTML (2 KB)  PDF (885 KB)  ( 309 )
摘要 ( 153 )
目的 探讨口腔全景片联合锥形束CT(CBCT)在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诊断及定位中的协同作用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2014年7月—2017年2月收治的51例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0例、女21例,年龄2~18岁。患者均行口腔全景片检查发现埋伏多生牙,再行CBCT定位多生牙;根据口腔全景片及CBCT制定手术方案,并按照预定方案实施多生牙拔除术。以手术为金标准,评价口腔全景片联合CBCT对多生牙诊断及定位的准确率。结果 本组51例患儿术前口腔全景片联合CBCT对多生牙检出数目以及定位均与术中所见完全一致,准确率为100%。其中42例多生牙位于腭侧者采用腭侧入路手术切口,8例位于唇侧者采用唇侧入路手术切口,1例位于颌骨中央者采用唇腭侧联合入路手术切口,51例均顺利拔除多生牙。患者术后伤口均达到一期愈合。随访1~3个月,局部伤口瘢痕均较轻,并软化。结论 口腔全景片能帮助发现埋伏多生牙,CBCT能清晰显示埋伏多生牙的位置及其与邻牙的关系;根据口腔全景片及CBCT制定精准手术方案,减少手术创伤,推荐临床推广应用。

子宫交叉捆绑术在剖宫产术难治性产后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刘东媛, 刘妮英, 汪向红, 杜美玲, 范妮娜, 邓璐, 熊诗怡, 赵燕平, 梁爽爽, 朱莎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6): 554-557.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6.021
全文: HTML (2 KB)  PDF (947 KB)  ( 232 )
摘要 ( 133 )
目的 探讨子宫交叉捆绑术 (CBS)治疗剖宫产术难治性产后出血(iPPH)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105例剖宫产术后iPP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3组,其中28例行子宫交叉捆绑术治疗(CBS组),47例行子宫前后壁缝线加压B-lynch缝合术(BLS组),30例行子宫宫腔内Bakri球囊压迫术(BBC组)。观察三组产妇产后出血量、输血量、疗效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CBS、BLS和BBC三组术中出血量为(1 571.8±197)mL、(1 764.6±346)mL和(1 952.4±207)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028, P<0.01);CBS组产后出血量占总血容量比值高于BLS、B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6.520, P<0.01);CBS组的术后2 h和24 h出血量,以及输血量均低于BLS、B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CBS、BLS、BBC组治疗方式产后止血有效率分别为100.0%(28/28)、95.7%(45/47)、7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14.533, P<0.01)。CBS、BLS、BBC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4%(4/28)、21.3%(10/47)、43.3%(1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98, P<0.05)。CBS组术后1例肠粘连;BLS组2例肠粘连,1例肠穿孔;BBC组1例肠坏死。抗感染、引流及换药等对症治疗痊愈出院。随访102例,失访3例,随访3~67个月,平均33.5个月。全部病例除BLS组1例因术后再出血,行子宫切除术外,其余病例未发生再出血。结论 与传统的BLS和BBC手术相比,CBS手术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CBS术后并发症低发生率低于BLS和BBC。
变异与畸形

频繁发生脑膜炎的共同腔畸形一例

雷雳, 杨本涛, 梁凤和, 王瀚菁, 李永新, 郑军, 韩德民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6): 558-559.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6.022
全文: HTML (2 KB)  PDF (959 KB)  ( 367 )
摘要 ( 135 )
个案报道

乳房手术后梭形细胞结节一例

张小伟, 黄必飞, 陈艳, 胡桂女, 吴超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6): 560-561.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6.023
全文: HTML (2 KB)  PDF (995 KB)  ( 553 )
摘要 ( 200 )

负压抽吸术治疗右肩关节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巨大囊肿一例

李连楚, 肖目张, 金辉, 马铮铮, 唐宁宁, 张文, 莫慧颖, 黄晓元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6): 562-563.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6.024
全文: HTML (2 KB)  PDF (977 KB)  ( 264 )
摘要 ( 133 )
综述

长链非编码RNA及其在下咽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孟洁, 王晓敏, 张明洁, 李慧, 陈德尚, 陆兆屹, 张俊杰, 李柏青, 马士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 (6): 564-568.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6.025
全文: HTML (2 KB)  PDF (947 KB)  ( 415 )
摘要 ( 197 )
目的 总结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调控机制,以及LncRNA在下咽鳞状细胞癌(H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谷歌学术、EMBASE等数据库上,以“长链非编码RNA,下咽癌/下咽鳞状细胞癌” “β-连环蛋白,下咽癌/下咽鳞状细胞癌”“ LncRNA, tumor ” “ LncRNA, Hypopharyngeal carcinoma/ HSCC ”“Wnt/β-catenin ,EMT”“Wnt/β-catenin or/and EMT,Hypopharyngeal carcinoma/HSCC”等为关键词,检索2000年1月—2018年5月国内外针对LncRNA及其在HSCC发生发展中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的有关文献资料,共检索到文献3 297篇,最终纳入44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2篇、英文文献42篇。总结LncRNA对肿瘤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 LncRNA和Wnt通路在H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重点分析。结果 LncRNA广泛参与DNA损伤修复和细胞凋亡等生理或病理过程,在生物调节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Wnt信号通路是重要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在细胞的增殖、分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LncRNAs与mRNA结合促进了HSCC的发生发展,LncRNA通过Wnt信号通路促进HSCC的转移及复发。结论 LncRNA与许多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HSCC的发生发展受LncRNA的调控,LncRNA通过Wnt信号通路在HSCC肿瘤细胞的生长、迁移、侵袭中发挥重要作用。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