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9, 24 (1)   Published: 2019-02-06
选择 | 合并摘要
述评

中国骨肉瘤综合治疗现状与展望

牛晓辉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1): 1-5.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1.001
全文: HTML (2 KB)  PDF (1154 KB)  ( 231 )
摘要 ( 313 )
骨肉瘤尽管是最常见的骨原发恶性肿瘤,但其年发病率仅有百万分之三。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其预后很差,随着化疗等综合治疗的进步,骨肉瘤的预后有了显著的改善。本文对国际骨肉瘤认识的发展、我国骨肉瘤综合治疗的发展情况、规范化进程以及治疗展望进行述评,期望藉此使读者了解我国骨肉瘤治疗的历史和现状。
骨肿瘤外科治疗专题

腓骨骨膜瓣移植在儿童四肢骨肿瘤瘤段骨射线灭活回植术中的应用观察

王鑫, 刘志勇, 李坡, 田志超, 蔡启卿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1): 6-10.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1.002
全文: HTML (2 KB)  PDF (1134 KB)  ( 70 )
摘要 ( 233 )
目的 探讨腓骨骨膜瓣移植覆盖灭活瘤段骨断端在儿童四肢骨肿瘤射线灭活再植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科8例原发四肢恶性或侵袭性骨肿瘤患儿临床资料,男4例、女4例,年龄9~17(13.6±2.5)岁;骨肉瘤5例,尤文肉瘤、软骨肉瘤、反复复发的侵袭性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各1例。均采用瘤段骨扩大切除+术中灭活自体瘤段骨回植术治疗,回植的瘤段骨断端均应用带蒂或游离腓骨骨膜瓣覆盖。肿瘤位于胫骨中上段5例,应用同侧带腓血管蒂腓骨膜瓣逆行转位覆盖瘤段骨远侧断端;肿瘤位于股骨中下段2例、肱骨中段1例,应用游离腓血管蒂腓骨膜瓣移植覆盖近侧断端。瘤段骨为单纯骨干5例,包含关节面3例,长度13~26(18.1±3.9)cm。灭活方法均为术中离体射线灭活。术后定期随访,拍摄X线、CT观察记录瘤段骨体内愈合情况,并观察患肢长度变化。结果 本组8例患儿术后随访12~24(18.8±3.5)个月。8例患儿共有13处断端均获得骨愈合,腓骨膜覆盖的断端平均愈合时间6~10(7.3±1.3)个月,且骨膜覆盖区域可观察到成骨现象。末次随访时,5例骨干灭活和1例骨关节灭活的患儿未发生双侧肢体不等长,2例骨关节灭活患儿患侧下肢长度较对侧短缩1.5 cm和2.0 cm。结论 在儿童四肢骨肿瘤手术治疗中,应用腓骨骨膜瓣移植覆盖灭活瘤段骨断端的方法可行,能够有效促进瘤段骨的愈合和防止骨不愈合、骨不连发生,且操作简便,并发症较少,推荐临床开展应用。

四肢骨肿瘤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术后骨愈合的分析

田志超, 蔡启卿, 王鑫, 刘志勇, 李坡, 张鹏, 姚伟涛, 王家强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1): 11-1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1.003
全文: HTML (2 KB)  PDF (953 KB)  ( 104 )
摘要 ( 224 )
目的 探讨四肢骨肿瘤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后骨愈合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6年1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术治疗,并且未出现肿瘤复发转移的17例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11~45岁。手术部位:股骨9例,肱骨6例,胫骨2例。异体骨长度8~28(16.8±4.0) cm。内固定方式:钢板螺钉8例,髓内针9例。根据异体骨愈合情况分为未愈合组10例(其中异体骨骨折4例、异体骨感染2例),愈合组7例。分析两组间性别、年龄、手术部位、内固定方式、异体骨长度、是否化疗、术后是否异体骨感染等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 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10年。骨愈合组7例的平均骨愈合时间为27个月(15~43个月)。未愈组与愈合组患者内固定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其他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髓内针固定是大段异体骨愈合的不利因素。

四肢长骨转移瘤诊断和外科治疗分析

周海振, 杜娟娟, 同志超, 陈博, 邵宇雄, 陈秀锦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1): 17-23.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1.004
全文: HTML (2 KB)  PDF (1042 KB)  ( 283 )
摘要 ( 226 )
目的 探讨四肢长骨转移瘤的诊断技巧、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骨病肿瘤科2012年1月—2017年1月治疗的54例四肢长骨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25例,年龄48~72(60.6±12.5)岁;股骨38例(70.4%),肱骨16例(29.6%)。54例长骨转移瘤患者均行X线、CT、MRI及全身骨扫描检查,19例进行组织活检。术前Tokuhashi评分≥12分者31例、9~11分者8例、≤8分者15例,术前Mirls评分为9~11分,平均10.3分;依据Tokuhashi评分及骨转移瘤部位拟定治疗方案,按照Mirls评分对濒临骨折患者的治疗决策进行评估。采用VAS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估、Karofsky体能状况评分(KPS) 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身体状况、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评价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35例(64.8%)患者通过病史资料和影像学评估获得长骨转移瘤的诊断,其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19(35.2%)例通过病史资料、影像学评估和组织活检(15例芯针经皮穿刺活检+4例切开组织活检)获得长骨转移瘤诊断。54例患者术后随访4~36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期间病死31例,术后平均存活10.5(4.5~30)个月;存活23例。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显示,6个月生存率70.4%(38/54),1年生存率57.4%(31/54),2年生存率46.2%(25/54)。围手术期内患者未出现并发症,随访期间手术部位未发生内植物失效、病理性骨折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疼痛VAS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85, P<0.01);术后3个月患者KPS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476, P<0.01)。MSTS功能评分:术后3个月平均21.95(16~28)分,上肢平均20.54分、下肢平均23.36分;其中优24.07%(13/54)、良53.70%(29/54)、中20.37%(11/54)、差1.85%(1/54),优良率77.78%(42/54)。结论 病史资料评估结合详细的影像学分析可以对大部分四肢长骨转移瘤做出正确诊断;对于难以确诊的病例,需进行组织活检。恰当的外科治疗能够有效地缓解长骨转移瘤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原发灶广泛切除术或截肢术对合并远处转移肢体软骨肉瘤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的影响

宋科翰, 宋健, 姜建元, 陈飞雁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1): 24-27.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1.005
全文: HTML (2 KB)  PDF (519 KB)  ( 152 )
摘要 ( 236 )
目的 探讨采用原发灶广泛切除术或截肢术治疗的合并远处转移的肢体软骨肉瘤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方法 搜集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SEER数据库中1994—2013年在诊断时已发生远处转移的58例肢体软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原发灶的手术方式分为广泛切除组(43例)和截肢组(15例)。通过单因素Log-rank分析、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软骨肉瘤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 58例合并远处转移的肢体软骨肉瘤患者中,男33例、女25例,中位年龄61(14~88岁)。肿瘤发生于上肢16例、下肢42例。单因素Log-rank分析结果表明,广泛切除或截肢对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9)。手术方式和单因素Log-rank分析中P<0.1的变量被纳入到多因素Cox分析中以校正混杂因素,结果仍显示广泛切除和截肢对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于广泛切除术,截肢术危险度为1.646,95%可信区间为0.856~3.166, P>0.05)。结论 针对原发灶进行广泛切除或截肢治疗对合并远处转移的肢体软骨肉瘤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没有显著差异。

侵入膝关节腔的恶性肿瘤关节外切除4例临床观察

徐明, 郑凯, 韩加, 鞠晓聪, 于秀淳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1): 28-31.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1.006
全文: HTML (2 KB)  PDF (912 KB)  ( 112 )
摘要 ( 178 )
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侵入膝关节腔内的诊断要点,探讨关节外全膝关节切除术的解剖学基础、关键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8年2月收治的4例侵入膝关节腔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例、女2例,年龄38~76岁。患者术前均行X线、CT、MR检查及肿瘤穿刺活检。诊断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4例患者均行关节外全膝关节及肿瘤整块切除术,并行肿瘤型假体置换术。手术取前内侧切口,保持股直肌的连续性,冠状位截断髌骨,保留髌韧带,保持关节囊的完整性,自胫骨结节上方截断胫骨,应用组配式肿瘤型假体修复骨缺损。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血管神经损伤;1例切口延迟愈合。随访7~16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末次随访时,4例患者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分别为95°、100°、100°、110°,伸膝延迟分别为5°、10°、10°、5°,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评分分别为53%、77%、80%、83%,股四头肌肌力分别为4级、4级、5级、5级;无肿瘤复发、转移及死亡病例。结论 保留部分伸膝装置的关节外全膝关节切除加肿瘤型假体置换术治疗恶性肿瘤侵入膝关节患者,临床疗效满意。
断层解剖与影像

原发全面强直阵挛癫痫患者皮层-纹状体-丘脑-小脑网络的静息态功能MRI的对照研究

谢心瑀, 许强, 张其锐, 杨昉, 徐银, 卢光明, 张志强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1): 32-38.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1.007
全文: HTML (2 KB)  PDF (1679 KB)  ( 83 )
摘要 ( 241 )
目的 探讨应用静息态功能MRI网络技术描绘原发全面强直阵挛癫痫 (IGE-GTCS)患者皮层-纹状体-丘脑-小脑网络的模式。方法 前瞻性纳入2009年7月—2016年10月IGE-GTCS患者60例为IGE-GTCS组,同时纳入与IGE-GTCS组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60名为正常对照组。两组受试者于3 T超导MR仪下行静息态功能MRI数据收集,采用北京师范大学脑影像处理分析软件DPARSF 4.4完成预处理。采用皮层分区模板,将整个大脑分成额叶皮层、运动皮层、感觉皮层、顶枕皮层、颞叶皮层5个感兴趣区域(ROI),自动解剖标记模板定义丘脑、纹状体(包括尾状核、壳核、苍白球)和小脑的皮层下结构,构建皮层-皮层下核团-小脑网络。分别计算5个皮层区域与皮层下核团体素间的功能连接系数,获得系数图;并将得到的相关系数通过Fisher Z 转换,符合正态分布的功能连接系数图用于后续统计分析。使用SPM 12软件的两样本t检验,对IGE-GTCS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皮层-皮层下核团-小脑功能连接的异常进行比较,应用高斯随机场理论(GRF)进行多重比较校正,体素校正水平取P<0.01,团块校正水平取P<0.05,双尾校正;并将IGE-GTCS患者功能连接改变的区域与临床病程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因头动过大, IGE-GTCS组排除5例,最终纳入55例,男35例、女20例,年龄(25.11±6.0)岁,病程(11.3±6.6)年;正常对照组共60名,其中男37名、女23名,年龄(26.38±6.5)岁。两组受试者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86、χ2=0.048, P值均>0.05)。相比于正常对照组,IGE-GTCS组功能连接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RF校正,体素水平P值均<0.01、团块水平P值均<0.05):(1)额叶皮层,与双侧小脑脚2区(左右半球体素分别为115、182, t值分别为-5.57、-3.82)、右侧苍白球(体素=28, t=-7.42)连接降低,与双侧丘脑(左右半球体素分别为121、134, t值分别为10.48、9.16)、尾状核(左右半球体素分别为206、199, t值分别为13.40、11.59)、壳核(左右半球体素分别为178、219, t值分别为7.29、8.79)及小脑4、5区(左右半球体素分别为55、45, t值分别为2.63、2.74)连接增加。(2)运动皮层,与左侧小脑脚1区(体素=98, t=-3.10)、双侧苍白球(左右半球体素分别为26、31, t值分别为-7.05、-6.86)连接降低,与丘脑(左右半球体素分别为137、145, t值分别为11.06、9.77)、尾状核(左右半球体素分别为202、197, t值分别为12.88、11.79)、壳核(左右半球体素分别为104、120, t值分别为7.54、10.71)、小脑4、5区(左右半球体素分别为64、43, t值分别为4.62、5.13)及小脑脚2区(左右半球体素分别为85、85, t值分别为4.23、4.23)连接增加。(3)感觉皮层,与左侧小脑脚1区(体素=103, t=-3.87)连接降低,小脑4、5区(左右半球体素分别为72、63, t值分别为4.58、5.96)、双侧小脑脚2区(左右半球体素分别为173、173, t值分别为4.22、4.22)、丘脑(左右半球体素分别为143、151, t值分别为10.41、7.91)、尾状核(左右半球体素分别为198、195, t值分别为10.30、8.82)、壳核(左右半球体素分别为105、110, t值分别为6.38、8.06)、苍白球(左右半球体素分别为8、9, t分别为4.95、4.31)连接增加。(4)顶枕皮层,与右侧苍白球(体素=23, t=-7.45)连接降低,与小脑4、5区(左右半球体素分别为32、28, t值分别为3.56、3.89)、左侧小脑脚2区(体素=15, t=4.56)、丘脑(左右半球体素分别为107、118, t值分别为10.57、10.62)、尾状核(左右半球体素分别为201、197, t值分别为7.52、8.43)及壳核(左右半球体素分别为112、164, t值分别为6.53、7.21)连接增加。(5)颞叶皮层,与右侧小脑4、5区(体素=29, t=6.35)、双侧小脑脚2区(左右半球体素分别为58、128, t值分别为4.66、2.77)、丘脑(左右半球体素分别为128、136, t值分别为10.32、10.48)、尾状核(左右半球体素分别为207、203, t值分别为10.88、10.31)及壳核(左右半球体素分别为134、157, t值分别为7.39、6.75)连接均增加。额叶皮层-左侧小脑8区、运动皮层-左侧小脑8区、感觉皮层-小脑蚓部6区、顶枕皮层-左侧小脑8区、颞叶皮层-右侧小脑脚2区功能连接与病程相关系数分别为-0.385、-0.455、-0.362、-0.332、-0.5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IGE-GTCS存在广泛的皮层-纹状体-丘脑-小脑网络功能连接的异常,表现为特异核团的功能连接的增高与降低,部分功能连接的改变与病程呈负相关。

西北地区国人正常髌股关节CT影像解剖学研究

李哲, 田润, 李越, 孔宁, 李沂阳, 刘晓辉, 王坤正, 杨佩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1): 39-4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1.008
全文: HTML (2 KB)  PDF (1123 KB)  ( 148 )
摘要 ( 250 )
目的 探讨西北地区国人正常髌股关节CT影像相关解剖学测量数据在不同性别间差异,为人工膝关节假体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7年5月—8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招募的78名志愿者156侧正常膝关节CT影像资料进行横断面研究。采用美国GE Revolution CT机,对78名志愿者自髂棘至足底进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两侧髌骨厚度、髌骨关节面厚度、髌骨宽度、髌骨外侧关节面宽度、髌骨纵向长度、髌骨关节面长度、股骨左右径、股骨前后径、前股骨偏心距、滑车沟角。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性别间各观测指标的差异;应用线性回归模型控制年龄、身高、体质量偏倚,再次分析不同性别间各测量指标的差异,并对所有观测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78名志愿者,不同性别间年龄、身高、体质量、BM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70、17.602、11.366、4.377,P值均<0.01)。在控制年龄、身高、体质量偏倚前,男性髌骨厚度、髌骨关节面厚度、髌骨宽度、髌骨外侧关节面宽度、髌骨纵向长度、髌骨关节面长度、股骨左右径、股骨前后径、前股骨偏心距分别为(22.39±1.53)mm、(11.75±0.94)mm、(47.04±2.81)mm、(27.18±2.16)mm、(45.18±2.74)mm、(30.60±2.28)mm、(86.31±3.94)mm、(66.76±3.26)mm、(6.37±1.38)mm,均明显大于女性的(19.75±1.29)mm、(10.91±0.95)mm、(40.47±2.30)mm、(23.37±1.61)mm、(38.74±2.51)mm、(26.76±1.70)mm、(74.28±3.00)mm、(60.07±2.89)mm、(5.63±1.3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692、5.582、16.024、12.518、15.303、11.969、21.545、13.581、3.381,P值均<0.01);控制偏倚后,髌骨关节面厚度和前股骨偏心距男性、女性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他指标男性、女性之间差异仍均有统计学意义(t=2.057、6.581、5.207、4.673、3.045、8.053、2.331,P值均<0.05)。而滑车沟角男性为139.43°±4.78°,女性为138.29°±4.22°,无论是否控制年龄、身高、体质量偏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滑车沟角与年龄、髌骨关节面厚度、前股骨偏心距之间呈负相关,其他观察指标之间均呈正相关。在呈正相关的指标中,前股骨偏心距与其他指标相关系数均<0.30,呈弱相关性;滑车沟角除与髌骨外侧关节面宽度相关系数为0.32外,与其他指标相关系数均<0.30,呈弱相关性。结论 不同性别间正常髌股关节CT影像相关解剖学测量数据存在差异,即使在同样大小的股骨或髌骨时,前股骨偏心距与滑车沟角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变异性。因此,在设计膝关节假体时不仅要根据性别不同满足患者的需要,同时应注意股骨前髁设计的多样性。
应用解剖与临床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术中股骨头圆韧带临床解剖学及组织学观察

陈岩召, 鲁齐林, 吴海洋, 徐兆洋, 蔡贤华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1): 47-51.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1.009
全文: HTML (2 KB)  PDF (1095 KB)  ( 114 )
摘要 ( 311 )
目的 探讨股骨头圆韧带的走行、形态、附着点解剖学及组织学特点。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7年8月—2018年6月解放军武汉总医院骨科收治的25例行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年龄63~88岁、平均78岁,男15例、女10例。手术中将圆韧带紧贴股骨头凹附着点切断,取出股骨头;观察股骨头圆韧带在髋臼窝上附着点、形态及走行特点,然后对圆韧带紧贴髋臼窝附着点处用电刀逐步切除并取出圆韧带,测量其长度后送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25例股骨头圆韧带起源于髋臼横韧带,并分成前后两束走向股骨头凹。前束以凹陷为标志再分为两束,凹陷暂命名为“蔡氏窝”;后束以髋臼横韧带为中心沿髋臼马蹄窝周边附着呈“吸盘样”覆盖髋臼马蹄窝,止于股骨头凹。股骨头圆韧带长度为(24.8±3.8) mm。股骨头圆韧带由胶原组织、脂肪组织、滑膜组织、血管组成。结论 股骨头圆韧带作为髋臼方形区与股骨头间的唯一连接,能够很好的抗牵引,具有强大的生物力学功能。

卵圆孔最大横径及卵圆孔与棘孔距离的CT影像测量及其在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应用

褚丹涛, 陈雅静, 黄冰, 姚明, 刘倩影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1): 52-57.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1.010
全文: HTML (2 KB)  PDF (1121 KB)  ( 113 )
摘要 ( 314 )
目的 探讨CT影像测量卵圆孔的最大横径及卵圆孔与棘孔的距离及其在CT引导经皮穿刺卵圆孔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7年1月嘉兴市第一医院影像资料库中200例成人头颅CTA影像资料,在减薄层厚0.5 mm的扫描图影像上,选取双侧卵圆孔、棘孔清晰且孔径最大的层面,用影像软件自带工具尺测量双侧卵圆孔的最大横径、长径及卵圆孔与棘孔的最短距离,并计算平均值。纳入2017年1月—2018年5月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科接受射频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下颌支痛患者,选择CT扫描卵圆孔横径大于影像测量结果平均值的26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57~87(63.4±6.1)岁。患者按住院号单双号分为双针双极射频组(14例)和单针单极射频组(12例)。两组患者均行半冠状位CT扫描,在CT影像找出资料中清晰显示卵圆孔的CT层面测量穿刺深度、角度,设计穿刺路径。根据设计的穿刺路径进行单针单极或双针双极射频热凝治疗。术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200例400侧卵圆孔,左右两侧卵圆孔的最大横径分别为(5.41±0.91)mm、(5.51±0.88)mm ,最大长径分别为(7.50±1.29)mm、(7.51±1.10)mm,卵圆孔与棘孔的最短距离分别为(2.08±0.92)mm、(2.17±0.87)mm,左右两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临床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住院期间评定疗效26例患者均为有效。2组患者出院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6个月,平均10.9个月。随访期间,单针单极射频组12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术后11个月复发1例;双针双极射频组14例均有效,无疼痛残留,无复发。结论 在三叉神经下颌支疼痛接受颅外非半月节射频治疗前,用CT扫描测量卵圆孔水平径线可为能否采双针双极射频模式提供客观依据。
临床研究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在胃肠间质瘤复发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赵刚, 曹祥龙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1): 58-64.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1.011
全文: HTML (2 KB)  PDF (983 KB)  ( 113 )
摘要 ( 170 )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与其临床病理特征、术后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北京医院胃肠外科手术治疗的92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PLR,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Youden指数及界值,手术前后按界值分为术前低PLR、高PLR组,术后低PLR、高PLR组。分析术前及术后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及病理特征、术后复发风险,并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复发风险分级的基础上根据术前、术后PLR的界值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92例患者的术前及术后PLR分别为148.4±70.5(57.0~540.6)和206.7±115.3(71.4~945.7)。术前及术后PLR界值分别为167.2和175.2时Youden指数最大,敏感度分别为61.9%和85.7%,特异度分别为76.1%和54.9%。将本组患者分为术前低PLR(<167.2)组62例(62/92,67.4%)与高PLR(≥167.2)组30例(30/92,32.6%)及术后高PLR(≥175.2)组50例(50/92,54.3%)与低PLR(<175.2)组42例(42/92,45.7%)。术前高PLR组和低PLR组患者的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0.0%、69.9%、40.4%和96.8%、89.9%、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61, P<0.05) 。术后高PLR组和低PLR组患者的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4.0%、71.3%、45.3%和97.6%、93.4%、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94,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复发风险分级高、术前PLR≥167.2是影响GIST患者5年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PLR能较好地反映GIST患者的术后复发风险,可能成为一个较有价值的GIST复发风险评估指标。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腹膜后血肿三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王华锋, 周福山, 温冰涛, 梁珪清, 吴建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1): 65-70.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1.012
全文: HTML (2 KB)  PDF (1342 KB)  ( 163 )
摘要 ( 295 )
目的 报道3例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罕见的腹膜后血肿并发症,并结合文献探讨其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脊柱外科和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骨科收治的3例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并发腹膜后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及PubMed中,以“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lumbar endoscopic discectomy”和“腹膜后血肿/retroperitoneal hematoma”为关键词,检索2018年7月之前有关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并发腹膜后血肿的文献,共检出4篇7例英文文献报道和1篇1例中文文献报道;结合本文3例诊治过程,总结该并发症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预防及处置方法。结果 本组3例均为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并发腹膜后血肿,1例并发低血容量性休克者行介入腰动脉栓塞术,1例伴术侧下肢肌力进行性下降者行腰椎后路血肿清除及神经根探查术,1例病情稳定者予以保守对症处理。随访6~24个月,2例痊愈,1例残存神经功能障碍。结合文献报道的8例,计11例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并发腹膜后血肿,多表现为术后短暂无症状期后出现腹股沟区疼痛不适;2例并发低血容量性休克行超选择腰动脉造影并栓塞术治疗,2例弥漫型血肿(血肿量≥500 mL)行剖腹血肿清除术,1例术侧下肢肌力进行性下降者行腰椎后路血肿清除术,6例病情稳定者予以保守对症处理;经恰当处置,总体预后良好。结论 腹膜后血肿是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的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早期识别并恰当处理尤为关键。熟悉椎间孔区域解剖和提高手术操作技巧是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前提。
实验研究

白藜芦醇对人恶性脑胶质瘤模型裸鼠体内肿瘤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

张红波, 谈胤求, 李云涛, 陈谦学, 张世忠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1): 71-75.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1.013
全文: HTML (2 KB)  PDF (707 KB)  ( 82 )
摘要 ( 227 )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人恶性脑胶质瘤模型裸鼠体内肿瘤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选取4周龄BALB/c雌性裸鼠1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白藜芦醇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两组均采用皮下移植成瘤法在裸鼠右前肢前臂皮下接种人恶性脑胶质瘤U251细胞悬液,建立裸鼠恶性脑胶质瘤模型。肿瘤种植后第10天,裸鼠右前肢皮下明显触及肿块,提示造模成功;白藜芦醇组裸鼠用浓度为50 mmol/L白藜芦醇溶液200 μL灌胃,对照组裸鼠以等量等浓度二甲基亚砜生理盐水灌胃,每3日给药1次,共用药7次。第1次用药前记录肿瘤的最长径、最短径,计算肿瘤体积。每次给药后第3天测量肿瘤大小。完成最后一次测量后处死动物,完整取出瘤块。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白藜芦醇组和对照组肿瘤组织标本中FOXP2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测定miR-9的表达。结果 白藜芦醇组和对照组均成功建立恶性脑胶质瘤移植瘤动物模型。皮下接种肿瘤细胞第10天白藜芦醇组肿瘤体积(12.94±10.17)mm3,对照组肿瘤体积(6.46±2.67)mm3。第1、2、3、4次给药后,白藜芦醇组肿瘤体积分别为(25.58±16.41)mm3、(32.33±17.62)mm3、(58.81±7.66)mm3、(97.67±20.76)mm3,对照组肿瘤体积分别为(12.02±8.71)mm3、(30.73±15.74)mm3、(52.88±20.03)mm3、(88.50±37.01)mm3,白藜芦醇组肿瘤体积均大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第5、6、7次给药后,白藜芦醇组肿瘤体积分别为(114.94±29.35)mm3、(237.42±23.3)mm3和(231.27±12.6)mm3,均小于对照组的(191.71±53.79)mm3、(314.67±24.4)mm3和(374.03±21.6)mm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02、-5.114、-6.320, P值均<0.01)。白藜芦醇组FOXP2蛋白相对表达量为100.60±41.75,低于对照组的165.51±16.31,miR-9相对表达量为0.971±0.369,高于对照组的0.496±0.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38、2.878, P值均<0.05)。结论 白藜芦醇能抑制恶性脑胶质瘤模型裸鼠体内肿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miR-9和FOXP2的表达实现。

微小RNA-155对喉鳞状细胞癌Hep2细胞侵袭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秦江波, 王也煜, 常玮, 李军, 陈志飞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1): 76-81.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1.014
全文: HTML (2 KB)  PDF (916 KB)  ( 71 )
摘要 ( 224 )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RNA)-155对喉鳞状细胞癌(LSCC)Hep2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培养LSCC Hep2细胞,分为miRNA-155组、miRNA-155 NC组,分别转染miRNA-155抑制剂(miRNA-155 inhibitor)及miRNA-155阴性对照(miRNA-155 NC)。收集两组转染48 h的LSCC Hep2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miRNA-155的表达,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I3K)蛋白、蛋白激酶B(AKT)、p-AKT的表达变化。结果 转染后的LSCC Hep2细胞中,miRNA-155组中miRNA-155相对表达量0.44±0.04、光密度(OD)值0.38±0.04、细胞侵袭数目(39.4±4.3)个,均明显低于miRNA-155 NC组的1.52±0.15、0.68±0.07、(157.8±12.6)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082、18.229、43.531, P值均<0.01)。miRNA-155组Hep2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中MMP-2、MMP-9、vimentin、PI3K、AKT、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8±0.03、0.25±0.02、0.29±0.02、0.28±0.03、0.99±0.05、0.24±0.02,均低于miRNA-155 NC组的1.78±0.15、1.56±0.16、1.34±0.12、1.04±0.09、1.17±0.08、0.83±0.08;而E-cadherin表达量为1.13±0.10,高于miRNA-155 NC组的0.31±0.0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345、46.745、59.436、34.217、15.936、30.129、44.621, P值均<0.01)。结论 下调LSCC Hep2细胞中miRNA-155的表达,可降低Hep2细胞的活力和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有关。
短篇论著

腓动脉远端蒂穿支皮瓣修复外踝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

陈鑫, 马光义, 闫寒, 王剑, 王亚珂, 祝海峰, 宋振磊, 李刚强, 朱华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1): 82-84.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1.015
全文: HTML (2 KB)  PDF (915 KB)  ( 97 )
摘要 ( 259 )
目的 探讨腓动脉远端蒂穿支皮瓣修复外踝区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8年2月周口淮海医院手足外科9例外踝区皮肤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19~63岁,平均36岁;左侧5例,右侧4例;交通事故伤6例,机械绞伤2例,高处坠落伤1例。9例均采用腓动脉远端蒂穿支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术治疗,皮瓣切取面积为4.0 cm×7.0 cm~7.0 cm×13.0 cm。术后依据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定患肢足踝功能。结果 本组9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10个月,平均7.5个月。皮瓣质地与外形优良,行走功能及感觉恢复良好。足踝功能优6例,良2例,可1例。结论 腓动脉远端蒂穿支皮瓣具有穿支血管恒定、设计灵活、切取方便,并且皮瓣薄厚适中、外形美观等优点,是修复外踝区中、小创面的理想术式,治疗效果满意。
个案报道

食管型颈椎病致吞咽困难一例

卢红信, 肖玉周, 周新社, 周平辉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1): 85-8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1.016
全文: HTML (2 KB)  PDF (699 KB)  ( 114 )
摘要 ( 350 )

甲状腺伴胸腺样分化的梭形细胞肿瘤一例

张小伟, 黄必飞, 吴康斌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1): 87-88.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1.017
全文: HTML (2 KB)  PDF (690 KB)  ( 114 )
摘要 ( 204 )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