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9, 24 (2)   Published: 2019-04-06
选择 | 合并摘要
述评

必须重视踝关节骨折相关临床问题的处理

俞光荣,洪浩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2): 89-92.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2.001
全文: HTML (2 KB)  PDF (858 KB)  ( 219 )
摘要 ( 184 )
踝关节是人体中最为复杂且负重最大的关节,其损伤发生率高、机制复杂、并发症多,一直是骨科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后踝骨折、外踝骨折、旋后内收型骨折、下胫腓联合损伤和Pilon骨折治疗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地论述。临床医生应该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理念,在处理踝关节损伤时,争取以最小的手术创伤、最简单的治疗方法和最低的诊疗成本,为患者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足踝解剖与临床专题

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块的三维分布热图研究

于涛,杨云峰,李兵,张明珠,张英琪,俞光荣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2): 93-98.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2.002
全文: HTML (2 KB)  PDF (1107 KB)  ( 137 )
摘要 ( 271 )
目的 探讨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后踝骨折块的立体骨折线-面-三维立体分布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3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70例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后踝骨折患者的CT扫描数据及临床资料,将所有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数据使用Mimics 16.0进行分析,复位骨折后,使用3-Matic软件在立体图形中标识骨折线。进行标准化后,将所有后踝骨折块的立体骨折线绘制于同一三维立体图像中。最终绘制出骨折线和骨折面的热图。结果 后踝关节面骨折线变化各异,但大部分骨折线仍集中于一条弧形带状区域。该带状区域始于距离后缘切线1/7~2/7的位置,止于距离外缘切线5/11~7/11的位置。后踝骨折块关节面占胫骨远端总关节面面积的比例平均为14.96%(2.23%~38.45%)。立体骨折块出现频率最高的区域位于标准底部视角后侧的2/11、标准内侧视角后侧的1/9、标准外侧视角后侧的1/11。结论 后踝骨折的位置变异较大,大部分骨折块位于后外侧,即主要为 HaraguchiⅠ型或Bartonicek-Rammelt 2型骨折。对于后踝骨折的线-面-三维研究,有助于手术计划的制定、损伤机制的探索,以及为生物力学或有限元建模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解剖测量设计的3D打印导板在单纯Lisfranc韧带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李海天,马洪冬,鲁志超,赵威,赵天源,杨茂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2): 99-105.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2.003
全文: HTML (2 KB)  PDF (2055 KB)  ( 78 )
摘要 ( 187 )
目的 探讨以解剖学为依据的3D打印导板在单纯Lisfranc韧带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4月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10例下肢肿瘤患者截肢后的残足进行应用解剖学观察。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37~78岁;左足5例,右足5例。从残足标本中分离出Lisfranc韧带及其连接的骨组织,观察韧带的外观和走行,测量韧带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参数。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2月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例单纯Lisfranc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15~57岁;左足7例,右足9例;Myerson损伤分型A型7例,B1型3例,B2型6例。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利用3D打印导板辅助治疗的8例患者为导板组,采用导向器定位治疗的8例患者为对照组。记录对比2组患者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止血带时间,术后1、3、9个月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中足评分、36项健康调查简表评分(SF-36)评定足部功能。结果 10例残足标本的Lisfranc韧带均由2束构成,外观呈白色,质地坚韧,有弹性,周围无脂肪组织包绕;起自内侧楔骨的外侧面,走行方向略向背外侧倾斜,止于第二跖骨基底部,与骨组织紧密连接。解剖测量结果:Lisfranc韧带长度(7.74±1.25)mm,宽度(7.04±1.42)mm,厚度(4.92±0.38)mm;韧带起点附着于距内侧楔骨的跖楔关节面中心(9.10±0.85)mm处,韧带止点附着于距第二跖骨的跖楔关节面远端(4.86±1.32)mm处;内侧楔骨内侧面长度(27.66±1.83)mm,高度(39.00±2.51)mm;从内侧楔骨沿韧带走行打入克氏针并穿过韧带,通过进针点分别作平行于内侧楔骨长和高所在径线且均垂直于内侧楔骨内侧面的平面a和b。韧带与平面a夹角17.5°±1.8°,与平面b夹角18.5°±2.4°;进针点到第二跖骨基底出针点的距离(34.52±3.72)mm。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导板组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及透视次数分别为(42.3±5.2)min、(30.1±4.8)min、(2.9±0.8)次,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的(56.7±8.4)min、(45.4±5.3)min、(6.0±1.6)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22、-4.889、-6.052, P值均<0.01)。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12个月,平均10.2个月。术后1个月导板组AOFAS踝-中足评分(78±5)分、SF-36评分(68±2)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6)分、(63±3)分,VAS(3.3±0.3)分,低于对照组的(3.7±0.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73、3.922、-2.667, P值均<0.05);而术后3、9个月,AOFAS踝-中足评分、VAS及SF-36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通过对标本中Lisfranc韧带及相关结构的解剖和测量,可以为3D打印导板的设计提供数据支持。在临床中,利用Lisfranc韧带的解剖数据,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及3D打印技术打印导板,不仅可以实现螺钉的精确置入,还能减少手术时间及患者、手术操作人员的射线暴露风险,患者术后恢复快,效果良好。   

Lauge-Hansen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的CT影像解剖学特点及手术治疗

鹿亮,刘彬,张雨,尚希福,洪浩,曾建学,董凯旋,陈伟健,李多玉,俞光荣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2): 106-111.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2.004
全文: HTML (2 KB)  PDF (1169 KB)  ( 163 )
摘要 ( 262 )
目的 总结Lauge-Hansen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的CT影像解剖学特点,为临床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骨科2014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6例Lauge-Hansen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19~56岁;左踝21例,右踝15例。所有患者行切开复位支撑钢板内固定术,8例合并骨缺损者予一期植骨。应用人体三维可视化手术规划与仿真系统软件(V1.0.0)对患者术前骨折CT影像学资料进行处理,测量以下指标:内踝骨折面与胫骨纵轴的夹角(α)、胫骨远端关节面塌陷的最大深度(d)、塌陷面积(S)、塌陷体积(V)和腓骨骨折线与胫骨远端关节面穹隆顶点的距离(L),分析d、V与α的相关性,总结Lauge-Hansen旋后-内收型踝关节骨折的影像解剖学特征。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OFAS)踝关节-后足评分标准和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术前CT影像测量结果显示,本组36例患者α为4.5°~15.5°(9.85°±4.05°),其中20例胫骨远端关节面塌陷患者α为5.04°±1.49°,明显小于16例未塌陷患者α(12.83°±2.8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47, P<0.05);20例胫骨远端关节面塌陷患者d、S、V分别为(8.86±3.69)mm,(47.69±13.95)mm2和(680±620)mm3,关节面塌陷集中在前内侧,且d、V与α角无明显相关性(rs=0.309、0.389, P值均>0.05)。36例患者腓骨骨折线主要发生在胫骨穹隆最高点以上,L为1.27~12.55(5.50±5.54)mm。所有术后随访时间10(6~15)个月,骨折均解剖复位并完全愈合,愈合时间10.5(9~16)周,术后AOFAS评分和VAS分别为(85±8)分和(2.1±0.9)分。结论 Lauge-Hansen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患者的内踝骨折线与胫骨的夹角较小,骨折线与胫骨纵轴越接近平行,提示合并胫骨远端内侧关节面塌陷的可能性越大;该型骨折剪切力较大,手术治疗以切开复位支撑钢板内固定为主,缺损较大处常规行一期植骨以恢复关节面高度和力学支撑功能;腓骨骨折块较大或合并关节面塌陷时,建议采用钢板牢固固定,对维持踝关节稳定性起重要作用,可获得较好的手术治疗效果。   

不同踝上截骨术在内翻型踝关节骨关节炎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赵宏谋,梁景棋,刘培珑,张言,温晓东,李毅,鹿军,梁晓军,郝定均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2): 112-117.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2.005
全文: HTML (2 KB)  PDF (1145 KB)  ( 118 )
摘要 ( 294 )
目的 探讨采用不同的踝上截骨术治疗不同程度内翻型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6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足踝外科54例54足内翻型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32例,年龄32~67(56.5±10.7)岁;左侧23例,右侧31例。根据改良Takakura踝关节骨关节炎分期,2期11例,3A期29例,3B期14例。均采用踝上截骨术治疗,其中传统踝上截骨27例、踝上斜形截骨21例、关节内截骨6例。术后均随访至少1年,通过对比末次随访与术前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踝关节骨关节炎量表(AOS)疼痛、功能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在踝关节X线片上测量并比较手术前后胫骨前侧关节面角(TAS)、距骨倾斜角(TT)、胫骨踝穴角(TC)、胫骨内踝角(TMM)以及胫骨侧位关节面角(TLS)。结果 54例患者随访14~65个月,平均34.9个月。2例因术后疼痛和功能障碍行踝关节融合。术前相比,术后AOFAS评分明显提高[(54.6±14.2)分和(83.7±9.8)分],AOS疼痛评分[(43.6±6.4)分和(26.6±5.2)分]与功能评分[(52.7±11.3)分和(35.4±10.3)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59%(32/54)的患者Takakura分期较术前有改善。影像学评估除TLS外,TAS、TT、TC及TMM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值均<0.01)。术前9例TT≥10°的患者中,有7例术后关节面协调性得到恢复。结论 根据不同程度内翻型踝关节骨关节炎的解剖学特征,选择合适的踝上截骨方式治疗,并辅助相应的术式来充分矫正力线和稳定关节,其临床疗效肯定。   

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的手术治疗

张明珠,和文宝,李润民,赵有光,李兵,于涛,杨云峰,尤春芳,姚英,俞光荣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2): 118-122.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2.006
全文: HTML (2 KB)  PDF (905 KB)  ( 194 )
摘要 ( 196 )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1年7月—2016年7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足踝外科手术治疗的42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完全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18~72岁;骨折AO/OTA分型 44-B2型4例,44-B3型7例,44-C1型10例,44-C2型10例,44-C3型11例。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和术中探查确定三角韧带深层和浅层均断裂,均行骨折复位内固定加三角韧带修复手术治疗;术后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均顺利,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42例中,30患者获得18~72(36.4±10.3)个月的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9~16(12.4±2.4)周。末次随访AOFAS踝-后足评分79~100(85.3±6.2)分,疼痛VAS为0~3(1.3±0.4)分,患者均未出现踝关节不稳定和关节炎。末次随访时的踝关节内侧间隙为2.5~3.6(3.0±0.3)mm。结论 对踝关节骨折尤其是复杂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的患者,同期修复三角韧带,可以降低术后疼痛、踝关节不稳定等中远期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   

全踝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一期修复术治疗新鲜外踝撕脱骨折

冯仕明,王爱国,郝云甲,张在轶,常步青,毛艺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2): 123-128.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2.007
全文: HTML (2 KB)  PDF (1132 KB)  ( 120 )
摘要 ( 274 )
目的 探讨全踝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一期修复术治疗新鲜外踝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3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手足显微外科全踝关节镜下治疗的36例36足新鲜外踝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18~57(29.24±10.37)岁;右侧20例,左侧16例。患者均采用全踝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带线锚钉一期修复治疗,术后定期门诊随访,观察踝关节外观、踝关节稳定性及行走步态等;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及足踝部Olerud-Molander评分对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患者术前VAS为5~8(6.35±1.17)分,AOFAS评分为60~85(74.67±8.36)分,Olerud-Molander评分为57~80(68.89±10.70)分。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无一例出现神经、血管、肌腱损伤等并发症。3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5(14.63±6.80)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踝关节外观恢复满意,无感觉过敏现象及瘢痕触痛,踝关节恢复正常活动,无关节痛及关节不稳情况,均恢复正常行走步态;末次随访时VAS、AOFAS及Olerud-Molander评分分别为(0.31±0.14)、(90.40±9.62)、(88.71±7.3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755、7.405、9.149,P值均<0.05)。结论 采用全踝关节镜下一期修复距腓前韧带,具有安全可靠、疗效确切、创伤小等优点,是新鲜外踝撕脱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   

𧿹趾腓侧皮瓣在1、2趾和2、3趾并趾分趾术中的应用

徐文鹏,汪洋,张宁,曹松华,胡勇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2): 129-132.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2.008
全文: HTML (2 KB)  PDF (936 KB)  ( 83 )
摘要 ( 192 )
目的 探讨𧿹趾腓侧皮瓣应用于并趾分趾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7年6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手足外科收治的24例并趾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6~47个月,中位年龄29.2个月。第1、2趾并趾畸形8例,第2、3趾并趾畸形16例。在分趾手术中均应用𧿹趾腓侧皮瓣修复趾蹼部皮肤缺损,所有病例无需植皮。结果 术后24例患儿并趾畸形均得到了矫正,皮瓣均完全成活,分趾后趾蹼的深度和弧度与正常趾蹼相似。术后22例随访3~36个月,平均8.2个月;皮瓣愈合后与周围皮肤无色差;所有患儿术后足趾功能良好,与健侧对比足趾功能无明显差别,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𧿹趾腓侧皮瓣可用以修复第1、2趾和第2、3趾并趾分趾术中的软组织缺损,术中无需植皮,术后趾蹼外形满意,用于先天性并趾畸形分趾手术中安全而有效。
断层解剖与影像

基于CT血管成像及图像融合技术的胃结肠静脉干的解剖学研究

巫丹萍,卞琳杰,陈义钢,张追阳,倪建明,张雷,顾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2): 133-137.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2.009
全文: HTML (2 KB)  PDF (1230 KB)  ( 209 )
摘要 ( 211 )
目的 运用CT血管成像(CTA)及图像融合技术研究活体状态下胃结肠静脉干(GCT)解剖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二医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80例术前诊断为胃癌、胰腺癌或右半结肠癌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39~83(68±10.1)岁。80例均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将原始图像进行CTA和CT结肠成像(CTC)重建,并将图像融合,得到血管及肠道的三维图像。观测指标:(1)GCT的长度、管径、走行及其GCT的组成;(2)中结肠静脉汇入上级静脉的分布情况;(3)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汇入上级静脉的分布情况。结果 (1)69例(86.25%)患者出现GCT,长度为2.5~25.2(9.2±3.6)mm;管径为3.3~7.2(4.8±0.9)mm。GCT均自腹侧至头侧向右走行,其属支共有右结肠静脉、中结肠静脉、胃网膜右静脉和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4个来源。其中,35例(50.73%)由胃网膜右静脉和右结肠静脉、中结肠静脉构成“2支”型或“3支”型胃结肠干,7例(10.14%)由胃网膜右静脉和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构成“2支”型胃胰干,27例(39.13%)由右结肠静脉、中结肠静脉、胃网膜右静脉和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构成“3支”或“4支”型胃胰结肠干。(2)77例患者出现中结肠静脉,其中53例(68.83%)汇入肠系膜上静脉,20例(25.97%)汇入GCT,2例(2.60%)汇入肠系膜下静脉,2例(2.60%)汇入脾静脉。(3)46例(57.50%)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直接汇入肠系膜上静脉;34例(42.50%)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参与了GCT的组成,其中汇入胃网膜右静脉者12例,汇入右结肠静脉者10例,汇入胃网膜右静脉与右结肠静脉合干者7例,直接汇入GCT者5例。结论 CTA及图像融合技术可以直观地显示GCT血管解剖及变异,为临床腹部血管术前评估提供可靠的信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右下肺静脉及其属支分布与汇合模式分型的多层螺旋CT影像解剖学研究

王晓妮,王晨辰,李祥彤,张正峰,刘林祥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2): 138-144.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2.010
全文: HTML (2 KB)  PDF (1318 KB)  ( 311 )
摘要 ( 401 )
目的 探讨右下肺静脉(RLL)属支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影像解剖学分布特征、汇合模式分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自2017年3月—2018年7月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行MSCTA检查的病例中,筛选肺静脉及属支显示优良者100例,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24~86(58.9±13.54)岁。将MSCTA原始图像传到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VR)和多平面重组(MPR),观察右下肺静脉属支数目、分布特征及汇合方式,进而对其进行命名和分型。结果 右下肺静脉整体汇合方式分型有RLLⅠ型(2支型)、RLLⅡ型(3支型)、RLLⅢ型(4支型),分别占67%(67/100)、28%(28/100)、5%(5/100)。RLLⅠ型最常见,有2种汇合方式、5种分型;RLLⅡ型最复杂,有6种汇合方式、7种分型;RLLⅢ型最少见,有4种汇合方式、4种分型。少见的静脉引流模式中,异位中叶静脉(异位V4、异位V4+V5)和异位上叶静脉(异位V2)分别占7%(7/100)和4%(4/100)。上段静脉分为单干型和双干型,分别占88%(88/100)、12%(12/100)。内侧底段静脉(V7)为最细小的底段静脉,其汇入处无规律,共统计了10种汇入情况。前段静脉(V8)、外侧底段静脉(V9)、后底段静脉(V110)有二分支型、三分支型和四分支型3种型式,分别占95%(95/100)、4%(4/100)和1%(1/100)。结论 右下肺静脉属支引流及汇合模式复杂多变;手术前MSCTA可清晰显示肺静脉属支的分布规律,从而提高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安全性。   

等中心扫描降低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辐射剂量的随机对照研究

肖梦强,沈君,刘金丰,张萌,雷鸣,周桂忠,王忠德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2): 145-150.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2.011
全文: HTML (2 KB)  PDF (1339 KB)  ( 83 )
摘要 ( 157 )
目的 探讨等中心扫描对降低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辐射剂量的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2016年11月—2018年4月144例行冠状动脉MSCTA检查患者,将患者按随机区组法分为A、B、C、D 4组,每组36例。A组采用常规扫描定位,电流为智能毫安;B、C、D组采用等中心位置扫描,电流分别为智能毫安、智能毫安的90%、智能毫安的80%。4组扫描管电压均为120 kV。比较4组患者冠状动脉MSCTA图像的客观图像质量噪声、信噪比(SNR),主观质量评分比及辐射剂量(ED),对直径>1.5 mm的血管节段采用冠状动脉15分段法评分,用以评价主观图像质量。客观噪声方面,4组重建图像中的主支气管选择,感兴趣区(面积约15.0 mm2),测量其标准差值作为噪声值,SNR为其CT值/标准差。结果 MSCTA图像分析显示,以D、A、C、B组为序,噪声依次降低(分别为15.09±2.97、2.68±2.47、2.57±2.29和2.45±4.36),SNR依次升高(分别为63.74±19.78、78.64±14.66、78.66±14.84和79.66±22.90);D组与A、B、C组两两比较,噪声高而SNR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B、C组间噪声及SNR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优良率98.9%(1 939/1 960),4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B、C、D辐射剂量依次降低,分别为(3.39±1.39)mSv、(2.89±1.21)mSv、(2.56±1.05)mSv,(2.14±0.87)mSv,其中A组明显高于C、D组,B组高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在不降低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情况下,等中心扫描能降低冠状动脉MSCTA的辐射剂量。   
应用解剖与临床

成人膝关节前外侧韧带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刘沛东,鹿战,雷宏伟,王崴然,张忠,杨自权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2): 151-15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2.012
全文: HTML (2 KB)  PDF (967 KB)  ( 88 )
摘要 ( 163 )
目的 探究国人膝关节前外侧韧带(ALL)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膝关节ALL损伤的诊治及手术修复重建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由山西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的成人膝关节标本19具(膝周组织完好无破损、无畸形及手术外伤史),其中左膝关节9具、右膝关节10具。以膝前外侧为中心逐层解剖至关节囊层,寻找并观察ALL的起止点及走行等解剖学特点,测量并记录ALL的解剖数据,对ALL及其毗邻结构拍照记录,进行定性及定量描述。结果 19具膝关节标本中,17具发现ALL。ALL在中立0°位和屈曲60°并内旋5°位时的长度分别为(34.72±6.35)mm和(39.53±6.80)mm,在股骨侧止点、胫骨侧止点的宽度分别为(7.75±0.71)mm、(9.41±1.19)mm,在关节线处宽度为(6.79±1.01)mm。ALL整体是以宽扁样形态由后上向前下走行于膝关节前外侧缘,在关节线处的厚度为(1.21±0.20)mm;ALL在胫骨处以宽大的扇形结构止于外侧胫骨平台Gerdy结节与腓骨头连线中点偏上、距胫骨软骨缘的垂直距离为(11.62±1.32) mm,其胫骨侧止点距Gerdy结节的距离为(19.95±4.63) mm、距腓骨头的距离为(19.47±3.65) mm,Gerdy结节至腓骨头的距离是(33.82±4.69) mm。结论 ALL是一条位于膝关节前外侧关节囊外的独立非等长韧带结构,起于股骨外上髁的后上方,向前下走行,与外侧半月板体部相连,止于外侧胫骨平台前外部,对维持膝关节旋转稳定性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临床研究

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陈韬予,董政权,王小健,韩鹏飞,张芝良,李鹏翠,魏垒,卫小春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2): 157-164.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2.013
全文: HTML (2 KB)  PDF (3084 KB)  ( 102 )
摘要 ( 182 )
目的 比较经直接前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PLA)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Cochrane数据库,以“全髋关节置换”“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和“direct anterolateral approach”“posterolateral approach”“total hip arthroplasty”为关键词,计算机检索2010年1月—2018年4月国内外已发表关于经DAA与PL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对照研究或随机对照试验的中英文文献,严格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相关数据,运用RevMan 5.3软件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疼痛VAS、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HHS),以及并发骨折、感染、脱位情况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4项研究共6 341例患者,其中经DAA手术3 282例,经PLA手术3 059例。3项随机对照试验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均为低风险,11项病例对照研究NOS评分,高质量10项、较高质量1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DAA较PLA 平均手术时间长(WMD=17.26, 95%CI 7.22~27.30, P<0.05 ),平均术中出血量多(WMD=113.50, 95%CI-1.13~228.14, P=0.05),平均住院时间短(WMD=-0.56, 95%CI -0.94~-0.17, P<0.05),术后疼痛VAS低(WMD=2.01, 95%CI 0.74~3.28, 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WMD=2.01, 95%CI 0.74~3.28,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并发骨折(OR=1.25, 95%CI 0.88~1.77, P>0.05)、感染(OR=0.77, 95%CI 0.21~2.79, P>0.05)、髋关节脱位(OR=0.68, 95%CI 0.40~1.18, P>0.05),经DAA和PL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DAA与PL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能获得基本满意的临床效果,经DAA手术平均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轻,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而经PLA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   

囊内刮除术与瘤段切除术治疗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郭世炳,赵伟,徐明,郑凯,于秀淳,王丰,胡永成,张国川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2): 165-171.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2.014
全文: HTML (2 KB)  PDF (1104 KB)  ( 96 )
摘要 ( 139 )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疗效,分析肿瘤复发及影响肩关节功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方法。纳入2002年1月—2015年6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六○医院、天津医院、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4个骨肿瘤治疗中心临床资料完整、初次接受手术治疗、随访时间超过36个月的27例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患者,其中男15例,女12例;首诊时年龄18~55 (33.1±12.2)岁。Campanacci分级 Ⅱ级17例,Ⅲ级10例。其中17例发生病理性骨折,14例合并移位,3例有骨折线、无移位。14例采用囊内刮除术治疗,其中3例刮除、11例切刮;骨缺损采用自体植骨2例、自体加异体植骨1例,异体骨植骨3例,骨水泥填充8例,其中10例患者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13例采用瘤段切除肩关节重建术治疗,其中半肩关节置换10例,大段异体骨关节移植髓内钉固定3例。术后定期随访。末次随访时,采用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标准评估不同手术方式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不同手术方式之间复发和并发症发生率、上肢MSTS评分,对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和肿瘤复发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患者术后均获随访36~180 (92.4±38.9)个月。刮除术和瘤段切除术中各有1例局部复发,复发率为1/14和2/13(P=1.000)。4例瘤段切除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总的并发症发生率14.8%(4/27),其中2例大段异体骨吸收(1例伴肿瘤复发)行半肩关节置换术,1例半肩关节置换后肩关节半脱位,1例术后5年假体松动外露再次手术更换骨水泥型假体进行翻修;囊内刮除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瘤段切除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有无病理性骨折与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无相关性(r=-0.037, P=1.000),Campanacci分级与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有相关性 (r=0.482, P<0.05);有无病理性骨折、不同Campanacci分级、不同手术方式的患者局部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刮除术术后肩关节功能明显优于瘤段切除术(P<0.01)。结论 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相比较于其他部位容易发生病理性骨折,采用刮除术或瘤段切除术后复发率较低,刮除术后肩关节功能明显优于瘤段切除。由于瘤段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瘤段切除大段异体骨关节移植后骨吸收等问题,建议尽可能地选择囊内刮除手术作为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的治疗方案。   

两瓣法外耳道成形加骨粉充填在开放式乳突手术中的应用

韩跃峰,王晓敏,陈德尚,李慧,张明洁,许彬彬,刘学宝,马士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2): 172-175.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2.015
全文: HTML (2 KB)  PDF (849 KB)  ( 101 )
摘要 ( 146 )
目的 探讨开放式乳突手术中采用两瓣法行外耳道成形、自体骨粉充填行外耳道后壁重建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年6月—2018年1月收治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136例136耳临床资料,其中男66例66耳、女70例70耳;年龄5~77岁,中位年龄43.5岁;左耳78例,右耳58例。行乳突根治术29耳,Bondy手术5耳,开放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79耳,完桥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23耳;均以两瓣法外耳道成形、自体骨粉充填乳突腔外耳道后壁重建。术后观察患者干耳时间,复发情况,有无面瘫眩晕、皮瓣坏死、软骨感染等并发症,重建的外耳道形态。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9~39个月。开放手术后干耳率98.5%(134/136),干耳时间为1~5.6个月,平均为1.8个月;另外2耳分别于开放手术后2、5个月给予二次修正手术后获得干耳。术后无一例出现面瘫、眩晕、外耳道瓣或耳廓软骨感染坏死等明显并发症。随访期间见患者外耳道口无狭窄,形态圆滑,上下两皮瓣成活良好,开放的外耳道和乳突腔大小介于正常外耳道与传统的乳突轮廓化的术腔之间。结论 本研究首次报道,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开放式乳突手术中,采用两瓣法外耳道成形、自体骨粉充填乳突腔行外耳道后壁重建,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单孔胸腔镜单向式解剖性右上肺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赵田,张淼,武文斌,刘冬,潘雪峰,张辉,胡正群,杨敦鹏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2): 176-181.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2.016
全文: HTML (2 KB)  PDF (1023 KB)  ( 79 )
摘要 ( 167 )
目的 探讨单孔胸腔镜 (U-VATS) 单向式解剖性右上肺叶切除术的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8年7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胸外科原发性ⅠA2~ⅢB期右上叶肺癌患者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 (62.2±9.0) 岁。按术式不同分为两组:单向式U-VATS组30例,术中循尖前支动脉、右上叶支气管、后升支动脉、肺静脉、肺裂的顺序逐一解剖并切除;常规U-VATS组30例,术中循肺裂、后升支动脉、右上肺静脉、尖前支动脉、右上叶支气管的顺序切除。两组均同期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症及肿瘤T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单向式U-VATS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低于常规U-VAT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4, P< 0.0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站数与个数、胸管引流时间、术区疼痛评分与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完成镜下手术,无中转开胸或手术死亡病例;常规U-VATS组术中分支血管误损伤3例,其中1例中转2孔VATS。术后病理检查气管切缘均为阴性。单向式U-VATS组和常规U-VATS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3.5±13.1) min和(75.2±15.7)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 (83.3±40.1) mL和(150.0±107.5) mL,术后第1、3天术区疼痛评分分别为 (5.4±1.3)分、(4.1±1.1)分和 (6.4±1.3)分、(5.1±1.3)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131、3.183、2.878、3.362, P值均<0.01);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清扫淋巴结站数及个数、术后胸管引流时间和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结论 单向式U-VATS解剖性右上肺叶切除术是可行的,与常规U-VATS相比有一定的临床优势。   

不同液体限制性复苏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外周血炎症因子及动静脉血气的影响

王如意,杨月,杜召辉,纪忠,邱兆磊,王振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2): 182-187.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2.017
全文: HTML (2 KB)  PDF (683 KB)  ( 113 )
摘要 ( 142 )
目的 探讨不同液体限制性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外周血炎症因子及动静脉血气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筛选相对理想的复苏液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科收治的4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复苏液体采用醋酸钠林格液,对照组复苏液体采用乳酸钠林格液,复苏方法均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分别于开始复苏前、复苏30 min和复苏1 h后采集外周静脉、动脉和中心静脉血液样本,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4、IL-6、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以及复苏前和复苏1 h后动脉血乳酸、动脉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动脉氧分压、静脉氧分压,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炎症因子水平及动静脉血气的变化,观察两种液体的复苏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复苏前的一般情况及IL-4、IL-6、IFN-γ、TNF-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复苏30 min及1 h后,两组休克患者外周血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均升高,除复苏后30 min至复苏后1 h之间IL-4和IFN-γ的升高幅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外(P值均>0.05),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通过对升高幅度的差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可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复苏后观察组患者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释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两组患者IL-4和IFN-γ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复苏后,血乳酸值在观察组降低、对照组轻度增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动脉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动脉氧分压、静脉氧分压改变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相比乳酸钠林格液,醋酸钠林格液复苏失血性休克患者,能更好地抑制外周血中的TNF-α及IL-6的表达,并能够降低血乳酸值,可以减轻体内炎症并纠正酸中毒,是有利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复苏液体。   
个案报道

晚发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一例

张桂风,夏章勇,贾晓东,陈德哲,李莉,张柳英,王晓婷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2): 188-189.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2.018
全文: HTML (2 KB)  PDF (513 KB)  ( 137 )
摘要 ( 185 )

甲状旁腺位置下降不全致持续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一例

薛勤,陈则君,邵清,赵可,黄钱焕,邹大中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2): 190-191.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2.019
全文: HTML (2 KB)  PDF (508 KB)  ( 88 )
摘要 ( 147 )
综述

“零缺血”技术在肾肿瘤保留肾单位手术中的研究进展

朱鹏,葛余正,贾瑞鹏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2): 192-195.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2.020
全文: HTML (2 KB)  PDF (538 KB)  ( 153 )
摘要 ( 224 )
目的 总结“零缺血”技术在肾肿瘤保留肾单位手术中的研究进展。方法 以“肾肿瘤”“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保留肾单位手术”“栓塞”“激光”“水刀”“微波消融”“射频消融”和“renal cell carcinoma”“kidney neoplasms”“zero ischemia”“off-clamp partial nephrectomy”“ nephron sparing surgery”“embolization”“laser”“water jet”“microwave”“frequency ablation”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SinoMed、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2002年1月—2018年8月间有关“零缺血”相关技术,以及其在肾肿瘤保留肾单位手术中应用的相关文献,检索到文献1 482篇,剔除内容不符合、无法获取全文、重复性研究或存在设计缺陷的文献,最终纳入42篇文献,对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零缺血”技术是基于对供应肾肿瘤的段动脉进行解剖分离并给予特异性阻断,或者在切除肿瘤时不阻断肾蒂血管的方法。在治疗肾肿瘤的同时,可最大限度地保护肾脏功能,在肾肿瘤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可操作性强;但应关注该技术的相关并发症。结论 “零缺血”技术在肾肿瘤保留肾单位手术中具有重要作用,显示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但其安全性、实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