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9, 24 (3)   Published: 2019-06-06
选择 | 合并摘要
述评

少年儿童膝关节恶性骨肿瘤切除后的重建方法

郭卫, 姬涛, 杨毅, 王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3): 197-202.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3.001
全文: HTML (2 KB)  PDF (1895 KB)  ( 669 )
摘要 ( 206 )
少年儿童膝关节周围恶性肿瘤切除后的重建是广大骨肿瘤科医生面临的棘手难题。由于股骨下端和/或胫骨上端恶性肿瘤切除时连同骨骺一起切除,由此造成的肢体不等长及肢体功能障碍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患者及家属。随着化疗及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少年儿童膝关节恶性肿瘤的保肢治疗成为主要的治疗方式,重建方法主要包括瘤骨壳灭活再植、3D打印金属假体重建大段骨缺损、半关节假体置换、非铰链型儿童全膝关节假体和可延长假体。本文针对该课题近年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总结,以期帮助广大骨肿瘤科医生全面提高认识并指导临床诊疗。
骨肿瘤专题

腓骨近端骨肉瘤18例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樊根涛, 朱岩, 张军良, 曹莉莉, 施鑫, 吴苏稼, 周光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3): 203-208.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3.002
全文: HTML (2 KB)  PDF (994 KB)  ( 357 )
摘要 ( 303 )
目的 探讨腓骨近端骨肉瘤手术治疗方式、术后并发症及处理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6年1月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腓骨近端骨肉瘤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8~38岁(中位年龄17岁)。18例患者均主诉疼痛,伴有腓总神经麻痹症状8例、包块3例;病程1~24周。Enneking外科分期ⅡB期17例,Ⅲ期1例。18例患者中,15例给予新辅助化疗后行腓骨近端骨肉瘤切除术,其中Malawer type Ⅰ型切除13例、Ⅱ型切除2例;2例患者外院切除不完整,入院后选择截肢手术;1例患者(Ⅲ期)入院时已发生肺转移,给予2个疗程化疗后原发肿瘤继续生长,疼痛无缓解,予以截肢手术。术后3个月采用骨骼肌系统肿瘤协会(MSTS)评分系统评价15例保肢患者膝关节功能。结果 1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120个月。发生肺转移8例,死亡5例(包括3例截肢患者)。15例行腓骨近端骨肉瘤切除保肢手术的患者中复发4例,均行截肢术;1例出现术后伤口感染,给予积极加强换药,伤口正常愈合;5例出现腓总神经损伤,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3、7个月自行恢复,1例遗留轻度跛行,2例出现足下垂需佩踝关节支具行走。15例患者接受保肢手术后皆未出现膝关节不稳症状,术后3个月MSTS功能评分,11例良好、2例一般、2例差。结论 对于腓骨近端骨肉瘤的治疗,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至关重要;根据肿瘤侵犯范围决定手术方式,腓骨近端骨肉瘤术后并发症患者可接受。术中膝关节外侧副韧带及股二头肌外侧头原位缝合即可获得膝关节稳定。

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9例诊治分析

张军良, 樊根涛, 周幸, 施鑫, 周光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3): 209-214.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3.003
全文: HTML (2 KB)  PDF (1666 KB)  ( 103 )
摘要 ( 208 )
目的 探讨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B-EHE)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2015年9月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9例B-EHE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15~64岁。术前X线及CT检查均表现为溶骨性改变,1例MRI可见周围软组织受累,1例出现肺部转移灶。3例选择病灶刮除、植骨内固定;1例腰椎病灶选择肿瘤切除椎板减压内固定;3例近关节病灶选择肿瘤切除假体置换,其中1例术后化疗;1例多发病灶伴肺转移选择活检确诊后化疗治疗;1例病理性骨折伴出血选择行截肢术后综合治疗。结果 9例中失访1例,其余随访时间8~72个月。现7例存活。3例行病灶刮除植骨内固定,2例局部复发,二次手术后治愈。1例腰椎肿瘤切除减压固定,术后恢复良好。3例行肿瘤切除假体置换术,1例失访;2例术后治愈,关节功能良好,其中1例术后辅助化疗,未出现局部复发和病灶转移。1例多发病灶伴肺部转移行化疗,肺部无进展,局部无进展。1例行截肢术后综合治疗者,肿瘤复发迁延性出血,最终因器官衰竭死亡。结论 B-EHE为低-中度恶性肿瘤,术前影像学无特异性,诊断困难,主要依靠术后病理结果诊断。治疗首选边界切除,辅以化疗或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

以脊髓压迫为首发症状的髓系肉瘤5例临床分析

刘玉杰, 胡孟子, 刘伟波, 许克寒, 李博, 肖雅松, 万维, 肖建如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3): 215-220.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3.004
全文: HTML (2 KB)  PDF (1075 KB)  ( 148 )
摘要 ( 312 )
目的 探讨以脊髓压迫为首发症状脊柱髓系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7年12月长征医院骨肿瘤科收治的经骨髓穿刺及病理证实的脊柱髓系肉瘤患者5例,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15~54岁;肿瘤位于胸椎3例、腰椎2例。4例采取开放性外科手术治疗,出院后根据骨髓穿刺及病理结果,予以化疗及血液系统肿瘤规范化治疗;另1例行内科保守治疗(消炎镇痛、营养支持、化疗等)。分析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观察项目。结果 5例患者均有腰背部疼痛,伴下肢无力3例、双下肢不全瘫1例;X线检查均未见异常,CT和MRI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或占位性病变。骨髓穿刺及术后肿瘤病理结果显示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5例患者均经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5例患者均获随访:1例术后行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化疗5个疗程,并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目前已随访至术后28个月,患者一般状态良好、无肿瘤复发;另外4例经化疗后出现复发,均死于感染,生存期5~26.5个月。结论 以脊髓压迫为首发症状的髓系肉瘤病例临床罕见,其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易出现误诊,骨髓穿刺及病理检查可确诊;当出现脊髓压迫表现时,建议早期行肿瘤切除神经减压术,术后辅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全身化疗。

低级别中央型骨肉瘤的临床诊治及预后分析

张靖, 董扬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3): 221-22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3.005
全文: HTML (2 KB)  PDF (1252 KB)  ( 116 )
摘要 ( 450 )
目的 总结低级别中央型骨肉瘤(LGCO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组织学特点以及临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6年1月经病理学确诊的34例LGCO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13~62岁,中位年龄40岁。28例为初发肿瘤,6例为术后复发。发病部位股骨远端11例,胫骨近端9例,股骨近端7例,肱骨近端3例,尺骨、桡骨、髂骨、腓骨各1例。所有患者行广泛性瘤段切除术,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随访、预后情况。结果 LGCOS患者临床表现以疼痛或肿块为主。影像学主要表现为成骨性、溶骨性以及混合成骨,以混合成骨多见,18例中13例X线表现出2种以上的恶性征象。34例患者组织学表现温和,可见大量胶原纤维、分化相对成熟的骨样组织以及轻度异型的梭形细胞;其中11例有局灶去分化成分,表现为细胞丰富,有明显的异型性及病理性核分裂象。术后随访1~8(3.5±1.8)年,其中3例复发,2例出现转移而死亡。6名复发患者中3例行截肢治疗。结论 LGCOS是一种分化良好、恶性程度低的肿瘤,其临床特点为病程长、症状轻微;当X线表现为成骨与溶骨共存时,均应考虑到LGCOS的可能并完善CT及MRI检查;活检方式建议采取切开活检,尽可能多点取样;LGCOS的预后取决于其治疗方法,准确的诊断极其重要。

保留棘突行全椎板截骨回植在胸腰椎管内原发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吴玉仙, 纪玉清, 李建民, 李玉椿, 王光辉, 江雯, 杨强, 李振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3): 227-231.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3.006
全文: HTML (2 KB)  PDF (1192 KB)  ( 86 )
摘要 ( 215 )
目的 探讨保留棘突行全椎板截骨回植在胸腰椎管内原发肿瘤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7月—2017年7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骨肿瘤科胸腰椎管内肿瘤患者92例,男48例、女44例,年龄41~79(53.9±10.2)岁。均采用全椎板截骨、肿瘤切除、截骨块回植、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按是否保留棘突行椎板截骨分为保留棘突截骨组(34例)及不保留棘突截骨组(58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随访观察肿瘤复发、回植骨块融合情况,术后功能以及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胸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日本骨科协会(JOA)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彻底切除病变。保留棘突截骨组手术时间(188±17) min、术中出血量(386±50) mL,不保留棘突截骨组手术时间(190±16) min、术中出血量(380±44) mL,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时间=-0.564, t出血量=0.604, P值均>0.05)。术后3个月时,保留棘突截骨组VAS为(2.07±0.28)分、JOA评分为(15.6±1.8)分,不保留棘突截骨组VAS为(2.45±0.30)分,JOA评分为(13.8±2.0)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VAS=-5.881, tJOA=4.374, P值均<0.01);保留棘突截骨组术后骨性融合时间(4.0±0.6)个月与不保留棘突截骨组(4.4±0.7)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6, P<0.01)。结论 保留棘突行全椎板截骨回植技术应用于胸腰椎管内原发肿瘤的手术治疗中,有利于脊柱的后方解剖结构恢复、促进功能康复及骨融合。

扩大刮除植骨与瘤段切除重建治疗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的疗效分析

李盛龙, 陈朋, 郑珂, 王巍, 裴祎, 张晓晶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3): 232-237.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3.007
全文: HTML (2 KB)  PDF (1246 KB)  ( 107 )
摘要 ( 216 )
目的 比较扩大刮除植骨与瘤段切除重建两种术式治疗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影响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肿瘤复发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5例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7例,确诊年龄为(39.85±11.59)岁。根据肿瘤发病部位及影像学分型,结合骨巨细胞瘤中国协作组成员单位(GTOC)评分,分别对患者采用扩大刮除植骨(15例)或瘤段切除重建治疗(20例)。术后定期随访,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辅助行走时间、短期并发症及末次随访下肢功能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肿瘤复发情况。对比分析病理性骨折、骨肿瘤国际保肢协会(ISOLS)股骨近端肿瘤分区、Campanacci分级、手术方式及肿瘤体积,对患者肿瘤转归及下肢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随访4~60(33.50±16.65)个月,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6个月和8个月死于其他原发肿瘤转移恶化,1例术后6个月意外死亡。末次随访时,术前合并病理性骨折的患者术后下肢功能MSTS评分为(20.00±3.33)分,低于未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的(22.88±3.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1, P<0.05)。扩大刮除植骨术中出血量(316.55±80.35)mL,低于瘤段切除重建术的(384.53±76.3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0, P<0.05);扩大刮除植骨术后短期并发症2例,瘤段切除重建术后8例,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87, P<0.05)。手术方式、是否存在病理性骨折、ISOLS分区、肿瘤体积及Campanacci分级对肿瘤复发情况的影响无组间差异(P值均>0.05)。结论 扩大刮除植骨与瘤段切除重建两种术式治疗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可获得相似的下肢功能恢复效果,肿瘤复发率亦无差异;但瘤段切除重建手术创伤较大,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前发生病理性骨折,对患者术后下肢功能恢复产生负面影响。

切除瘤段骨体外辐照与乙醇灭活再植术在恶性骨肿瘤保肢术中应用效果的对比研究

田志超, 蔡启卿, 王鑫, 刘志勇, 李坡, 张鹏, 姚伟涛, 王家强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3): 239-244.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3.008
全文: HTML (2 KB)  PDF (871 KB)  ( 65 )
摘要 ( 167 )
目的 探讨瘤段骨术中体外辐照灭活与乙醇灭活再植术在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助临床选择更加安全有效的瘤段骨灭活方法。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8年1月—2016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54例恶性骨肿瘤患者,其中男27例、女27例,年龄7~58(20.58±12.89)岁。54例患者均未出现肿瘤转移,均接受瘤段骨灭活再植术治疗;根据瘤段骨灭活再植方式分为辐照组25例,乙醇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骨愈合率、灭活骨愈合时间,以及骨不连、骨折或内固定断裂、感染、骨吸收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54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辐照组25例随访时间(20.48±6.39)个月,复发1例(4%),骨愈合16例(64.00%),灭活骨愈合时间(8.75±2.38)个月,感染2例(8%);乙醇组29例随访时间(41.79±24.74)个月,复发5例(17.24%),骨愈合13例(44.83%),灭活骨愈合时间(25.31±13.62)个月,感染2例(6.4%)。两组患者灭活骨愈合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组间复发率、骨愈合率、骨不连率、钢板断裂率,以及灭活骨骨折率、感染率、骨吸收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切除瘤段骨术中离体辐照灭活再植术与乙醇灭活再植术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辐照灭活法在安全性、灭活骨愈合速度方面显著优于乙醇灭活法;但辐照灭活需要专业设备,限制了其应用。

乳腺癌骨转移发生骨相关事件的危险因素及其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何沁, 臧仕昭, 鲍其远, 沈宇辉, 张伟滨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3): 245-249.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3.009
全文: HTML (2 KB)  PDF (627 KB)  ( 144 )
摘要 ( 272 )
目的 探讨乳腺癌骨转移发生骨相关事件(SREs)的危险因素及SREs对骨转移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0年1月—2017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共123例进行回顾性研究,123例患者均为女性,按末次随访时是否发生SREs分为不伴SREs组与伴SREs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乳腺癌病理类型与分级、生物学标记表达特征、腋窝淋巴结侵犯与否、骨转移时间、骨转移灶数量等临床因素。分别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SREs发生的危险因素。两组患者的预后生存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分析。结果 123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年龄23~78(53.9±11.3)岁,不伴SREs组与伴SREs组分别为61例、62例。单因素分析按P≤0.1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腋窝淋巴结是否受累、骨转移时间、骨转移灶数目的及骨外转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1),而其余相关临床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1)。多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腋淋巴结转移侵犯、多发骨转移灶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伴SREs组患者共发生SREs 95例次,发生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骨放疗34例次(35.8%)、病理性骨折32例次(33.7%)、脊髓压迫13例次(13.7%)、骨科手术9例次(9.5%)、高钙血症7例次(7.4%)。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不伴SREs组与伴SREs组患者中位骨转移生存时间分别为54个月与35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而言,肿瘤腋窝淋巴结侵犯与多发骨转移灶是发生SREs的危险因素,而伴发SREs预示着预后不佳。
断层解剖与影像

成人大脑皮质老化形态学改变的MRI研究

夏新建, 汤煜春, 林祥涛, 张忠和, 孙博, 于乔文, 刘树伟, 侯中煜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3): 250-25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3.010
全文: HTML (2 KB)  PDF (1792 KB)  ( 215 )
摘要 ( 254 )
目的 探讨成人大脑正常衰老过程中大脑皮质体积、厚度及表面积改变的区域性差异及侧化差异MRI的表现。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2017年9月—2018年1月山东省立医院影像科及寿光市人民医院CT磁共振室招募18~85岁右利手汉族健康成年志愿者109人,其中男性56人、女性53人,年龄(53.13±15.61)岁,均行3.0 T MRI颅脑扫描原始数据。使用FreeSurfer脑成像软件分析,获取左右大脑半球、各脑叶的感兴趣区脑皮质的体积、厚度及表面积的具体数值并进行标准化处理,分析其与年龄的相关关系,以及大脑皮质老化的区域性差异及侧化差异。结果 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大脑皮质体积、厚度及表面积随年龄增长而下降(P<0.01),表现出与年龄相关的皮质体积减少较多的区域为海马旁回、额下回岛盖部、额中回、额下回三角部、舌回、颞中回(最大为-0.653%/岁,P<0.01),皮质厚度减少较多的区域主要在颞上回、后扣带回、额中回、外眶额回、顶下缘角回、颞极、海马旁回(最大-0.009 mm/岁,P<0.01),皮质表面积减少较多的区域主要是在海马旁回、舌回、颞下回、额中回、额下回岛盖部(最大-0.402%/岁,P< 0.01)。大脑左右半球皮质体积年龄效应不对称的区域为额上回、额下回岛盖部及三角部、中眶额回、额极、顶下缘角回、缘上回、梭状回、颞极、海马旁回、前扣带回、内嗅皮层(P<0.05),皮质厚度年龄效应不对称的区域为额上回、额下回岛盖部、中眶额回、楔叶、颞下回、颞极、前扣带回、后扣带回(P<0.05),皮质表面积年龄效应不对称的区域为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岛盖部及三角部、中眶额回、额极、顶下缘角回、缘上回、梭状回、颞极、海马旁回、前扣带回、后扣带回、内嗅皮层(P<0.05)。结论 在人脑的正常老化过程中,大脑皮质体积、厚度及表面积与年龄呈现线性负相关性改变,不同脑区皮质与年龄呈不同程度的线性负相关关系,部分脑回皮质的年龄效应存在侧化差异,皮质体积、厚度、表面积三个形态学指标是相互关联的。
临床研究

显微镜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疗效观察

聂治军, 张文芳, 袁启令, 常彦海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3): 257-262.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3.011
全文: HTML (2 KB)  PDF (1220 KB)  ( 86 )
摘要 ( 212 )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陕西省人民医院骨科2015年6月—2016年8月采用显微镜辅助下MIS-TLIF治疗32例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32~64(52.4±6.2)岁。退变性滑脱25例,峡部裂性滑脱7例;Ⅰ度滑脱26例,Ⅱ度滑脱6例;L3~4滑脱5例,L4~5滑脱17例,L5~S1滑脱10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等。所有患者定期随访,比较并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测量椎间隙平均高度、腰椎Cobb角和手术节段Cobb角,评价椎间孔恢复及腰椎矢状位曲度改变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根据Siepe标准评价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0.3±10.8) min,术中出血(85.2±35.6) mL,术后引流量(34.7±12.5) mL,术后(5.2±1.8) d出院,显微镜术中使用时间(56.4±8.2)min;均未出现硬膜破裂、神经根损伤、切口感染、融合器移位、下沉、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患者均获得随访12~18个月。术后各时段腰痛VAS、腿痛VAS和ODI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5.080、148.420、493.080, P值均<0.05);术后各时间段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4.870, P值均<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分别为(10.4±1.7) mm和(10.1±1.8) mm,腰椎Cobb角分别为39.0°±5.4°和38.6°±7.3°,手术节段Cobb角分别为18.6°±3.2°和18.0°±5.1°,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7.310、33.820、3.950, P值均<0.05)。末次随访时腰椎滑脱获得复位;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27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3.8%(30/32);根据Siepe标准评价椎间融合情况,完全融合29例,可能融合3例。结论 显微镜辅助下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是一种可靠、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具有术中出血少、创伤小,临床疗效确切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少儿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椎管内神经轴畸形发生率及相关临床特征分析

张文, 孙超, 易进, 杨业林, 刘新晖, 朱泽章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3): 263-267.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3.012
全文: HTML (2 KB)  PDF (642 KB)  ( 85 )
摘要 ( 173 )
目的 探讨少儿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儿椎管内神经轴畸形发生率和类型,并分析与椎管内神经轴畸形发生相关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0月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406例少儿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儿的全脊髓MRI、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及相关临床资料,其中男128例、女278例,年龄(8.1±1.8)岁。分析并统计经全脊髓MRI扫描后发现椎管内神经轴畸形类型和发生率,再根据有无椎管内神经轴畸形分为畸形组和非畸形组,进而比较两组间性别、年龄、主弯特征(包括Cobb角、弯型、方向、顶椎分布、节段数目)和胸椎后凸角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406患儿中有77例(18.97%)存在不同类型椎管内神经轴畸形,其中36例患儿合并单纯Arnold-Chiari畸形,14例患儿合并单纯脊髓空洞症,11例存在Arnold-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4例合并脊髓栓系和脊髓纵裂症,3例合并单纯脊髓纵裂症,3例合并脊髓占位性病变,2例合并单纯脊髓栓系症,2例合并脊髓栓系、脊髓纵裂及脊髓空洞症,1例合并脊髓栓系症及脊髓占位性病变,1例合并脊髓空洞及脊髓占位性病变。畸形组中患儿男性、左胸弯和右腰弯占比分别为50.6%(39/77)、19.5%(15/77)、7.8%(6/77),高于非畸形组的27.1%(89/329)、7.0%(23/329)、0.6%(2/3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387、4.811、15.826, P值均<0.05)。结论 在少儿型“特发性”脊柱侧凸中,18.97%的患儿存在椎管内神经轴畸形;提示少儿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儿存在很大必要性需行全脊髓MRI扫描以便尽早发现椎管内神经轴畸形,特别是男性、合并存在左胸弯或右腰弯患儿更应该早期行全脊髓MRI扫描。

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原发性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腰椎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

易林洪, 郑欣, 赵凤朝, 朱正亚, 唐金龙, 白超文, 郭开今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3): 268-272.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3.013
全文: HTML (2 KB)  PDF (743 KB)  ( 124 )
摘要 ( 142 )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对原发性髋关节骨关节炎(HOA)患者腰椎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6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行单侧HOA的29例患者(HOA组)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40~66(51.6±5.4)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2017年7月—2018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常规行腰椎正侧位X线平片检查的45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42~68(49.2 ± 6.8)岁。术后采用 Harris髋关节评分(HHS)评定髋关节功能。在腰椎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并比较HOA组术前、术后1年和正常对照组的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骶骨骨盆角(SPI)、骶骨骨盆后角(SPPA)。结果 HOA组2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9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6个月。HOA组术前、术后1年PT分别为6.0°±10.6°、6.3°±10.8°,SS分别为38.8°±8.6°、38.4°±7.1°,正常对照组PT为 12.4°±8.4°,SS为31.2°±7.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OA组术前、术后1年PT减小、SS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PT=4.092、2.732, tSS=2.902、4.225, P值均<0.01);而PI、LL、SPI、SPPA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HOA组内比较,术后1年HHS评分(86.5±4.1)分,与术前(32.6±6.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44, P<0.01);而PI、PT、SS、LL、SPI、SPPA HOA术前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排除了下腰痛对HOA矢状面参数的影响,THA在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不会改变无下腰痛单纯原发性HOA患者腰椎骨盆矢状面平衡,为HOA患者维持矢状面平衡提供一定参考。

截骨导板在关节外畸形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高明宏, 郑传禧, 刘安庆, 杨李敏, 张东锋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3): 273-278.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3.014
全文: HTML (2 KB)  PDF (1417 KB)  ( 133 )
摘要 ( 258 )
目的 探讨利用3D技术定制个性化的截骨导板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5年9月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关节科收治的27例关节外畸形重度膝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16例;年龄57~82岁,平均63.2岁。术前依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膝部评分40~56分,平均49.7分。27例患者术前均拍双下肢全长力线片、膝关节正侧位、髌骨轴位X线片,了解患者膝关节退变程度及关节外畸形等情况;行膝关节CT薄层扫描三维重建,获取下肢三维模型,测量股骨外翻角度、外旋角度、胫骨平台后倾角度,进而确定术中股骨远端、后髁截骨量,胫骨近端截骨量与截骨角度;然后使用美国Stratasys公司ObjetEden260VS打印机,应用树脂打印材料MED610打印1∶1股骨、胫骨截骨导板。应用该截骨板对患者施行膝关节置换手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疼痛、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VAS 评定膝关节疼痛程度,采用HSS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活动度、畸形矫正程度、稳定性及膝关节功能。结果 2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80 min,平均55 min;术中出血量150~250 mL,平均180 mL。术后2例糖尿病患者切口延迟愈合、1例糖尿病患者切口局部感染,予相应处理后切口愈合良好。患者术后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4例,疼痛消失23例,关节伸屈活动明显改善,内外翻畸形、屈曲挛缩畸形、反张畸形明显矫正。术后膝关节疼痛VAS 及膝关节活动度、稳定性、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分别为(29.07±1.98)分、(16.81±1.55)分、(9.93±0.35)分、(89.41±3.23)分,均明显大于术前的(15.19±5.96)分、(12.52±2.06)分、(7.33±1.66)分、(49.70±4.4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088、6.186、6.575、27.050,P值均﹤0.01)。结论 应用3D打印技术定制个性化的截骨导板,在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关节外畸形、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创伤性关节炎患者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时,具有截骨精准、省时、创伤小等优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缺血预处理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疼痛的临床研究

朱燕, 王斯晟, 王丽霞, 张雷, 顾尔伟, 陈士寿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3): 279-283.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3.015
全文: HTML (2 KB)  PDF (649 KB)  ( 121 )
摘要 ( 151 )
目的 评价缺血预处理(IPC)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疼痛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择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40例,年龄18~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IPC组,每组20例。IPC组在手术完全阻断术侧下肢血供前,予以IPC,即止血带充气5 min、放气5 min,共2个循环。对照组在手术完全阻断术侧下肢血供前,仅缚上止血带而不进行充气或放气操作。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手术期间止血带阻断时间和手术时间等手术基本信息,手术前、上止血带30 min后、手术结束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出恢复室时、术后6 h、术后24 h的静息疼痛评分(VAS),并记录术后24 h内疼痛补救例数。手术后24 h采集静脉血,检测血中肌酸激酶(CK)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体质量指数、术中止血带充气阻断时间以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两组患者在观察各时点MAP、HR、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IPC组患者术后6 h VAS (3.10±1.0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45±0.9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94, P<0.01);出恢复室时、术后24 h VAS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IPC组和对照组术后24 h疼痛补救例数分别为2例和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3, P<0.05)。对照组和IPC组患者术后24 h血清CK分别为(9.24±4.97) ng/mL和(8.15±4.03) 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L-6水平IPC组为(50.11±20.39)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70.80±34.8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28, P<0.05)。结论 IPC能够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疼痛,减少镇痛剂的使用;其机制可能和IPC降低炎症反应有关。

颅内栓塞术后复发动脉瘤不同干预方式疗效分析

方治军, 张东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3): 284-289.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3.016
全文: HTML (2 KB)  PDF (1137 KB)  ( 98 )
摘要 ( 193 )
目的 对比不同的二次干预方式对栓塞术后复发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16年12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栓塞术后动脉瘤复发患者共101 例,其中男36例,女65例;首次发病年龄15~69(45±11)岁,复发年龄16~76(48±11)岁。根据二次干预方式不同分为手术组(24例)、栓塞组(39例)、栓塞+支架组(30例)、保守组(8例),分析患者治疗前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变化、干预后是否存在并发症、干预后是否再复发,判断不同干预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 4组复发动脉瘤患者的二次干预时年龄、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吸烟、动脉瘤破裂发生率、动脉瘤直径及瘤颈宽度、mRS评分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组间动脉瘤部位存在统计学差异(χ2=37.485, P<0.05);二次干预前后mRS比较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次干预后手术组复发0例(0%)、栓塞组10例(25.6%,10/39)、栓塞+支架组3例(10%,3/30)、保守组2例复发进展(2/8),4组间动脉瘤再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86, P<0.05)。结论 对于复发动脉瘤,开颅夹闭、介入栓塞及支架辅助等均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其中,开颅夹闭较介入治疗具有更低的再复发率;对于保守治疗的复发动脉瘤患者,需要严密随访观察。

腹腔镜循肝中静脉半肝切除术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

杨小李, 吴涯昆, 程瑶, 李金政, 涂兵, 刘作金, 龚建平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3): 290-293.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3.017
全文: HTML (2 KB)  PDF (1503 KB)  ( 113 )
摘要 ( 184 )
目的 探讨腹腔镜循肝中静脉的半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2年3月—2015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遂宁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采用腹腔镜循肝中静脉半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135例,其中男89例、女46例,年龄17~71岁,左半肝切除73例、右半肝切除62例。术后观察患者中转开腹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结果 135例中,5.2%(7/135)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为(315±86) min,术中出血量为(513±162) mL。5.9%(8/135)术中输血;12.6%(17/135)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8.1%(11/135)为Clavien分级Ⅰ级、3.0%(4/135)为Clavien分级Ⅱ级、1.5%(2/135)例为Clavien分级Ⅲ~Ⅴ级;无死亡病例。116例纳入生存分析,中位随访时间34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2.6%、76.8%和64.4%,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8.3%、69.2%和54.9%。结论 在有经验的肝脏外科中心行腹腔镜下循肝中静脉的半肝切除术的风险可控,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结肠传输试验在慢性功能性便秘分型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王娅琼, 葛思堂, 王启之, 王东升, 左芦根, 崔艳艳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3): 294-298.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3.018
全文: HTML (2 KB)  PDF (951 KB)  ( 104 )
摘要 ( 156 )
目的 探讨结肠传输试验在慢性功能性便秘的分型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8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65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48例,年龄14~83(49.8±16.2)岁。患者在正常饮食情况下口服胃肠动力标记物胶囊一枚,于48 h后拍摄腹部立位平片,观察钡环标记物在分段结肠的分布情况,进而明确慢性功能性便秘的分型诊断,并根据分型指导患者治疗。出口梗阻型患者明确有直肠前突及内脱垂者给予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形切除钉合术;慢传输型患者给予药物治疗;混合型及正常传输型便秘患者排便训练联合药物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患者的大便性状的Bristol分级、大便频率、排便困难程度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65例患者中,慢传输型32例,出口梗阻型13例,混合型2例,结肠传输功能正常者18例。治疗4周后,失访7例。随访58例中,28例慢传输型患者、7例出口梗阻型患者、2例混合型患者及16例正常传输型患者的排便次数、大便性状及排便困难程度均较前改善,治疗有效;另5例无效。结论 结肠传输试验对慢性功能性便秘的分型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为该疾病的临床规范化诊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实验研究

运动诱发电位和BBB评分在大鼠脊髓损伤功能评价中的相关性研究

马善峰, 马奎, 吕合作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3): 299-304.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3.019
全文: HTML (2 KB)  PDF (1143 KB)  ( 279 )
摘要 ( 320 )
目的 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功能评价指标运动诱发电位(MEP)和Basso-Beattie-Bresnahan (BBB)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成年雌性SD大鼠16只,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8只。对照组只施行手术,不给予外力打击。实验组应用PSI-IH装置复制脊髓损伤模型。记录并分析损伤前以及损伤后3 h、1 d、3 d、1周、2周、3周、4周、5周、6周大鼠脊髓运动诱发电位(scMEP)和肌肉运动诱发电位(mMEP),同时采用BBB评分对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6周后观察大鼠脊髓组织学结构变化。结果 实验组大鼠脊髓损伤后3 h scMEP波幅减小,为正常波幅的32.69%±0.83%,2周后为正常波幅的52.93%±2.23%并处于稳定状态,但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损伤后3 h mMEP波形消失,1 d后恢复至正常波幅的1.16%±0.17%,3 d后波幅明显恢复,4周后达正常波幅的48.20%± 3.70%并处于稳定状态,但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实验组大鼠脊髓损伤后3 h和1 d,所有大鼠BBB评分均为0分,3 d后评分(1.38±0.52)分,4周后评分(11.50±0.93)分,达到稳定状态,但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实验组大鼠脊髓损伤后3 h~6周,scMEP与BBB评分均为显著相关(r值为0.732~0.908,P值均<0.05)。实验组大鼠脊髓损伤后1~6周mMEP与BBB评分呈中度至高度相关(r值为0.718~0.951,P值均<0.05)。对照组大鼠以上各指标均无显著变化。结论 大鼠脊髓损伤发生后,scMEP、mMEP和BBB评分三个脊髓功能指标会先后顺序恢复,而且scMEP、mMEP与BBB评分均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大鼠脊髓损伤后,scMEP、mMEP是较BBB评分更为灵敏的脊髓功能评价指标。
解剖与临床知识讲座

泪前隐窝入路的解剖与手术学意义

廖建春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3): 305-321.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3.020
全文: HTML (2 KB)  PDF (1660 KB)  ( 281 )
摘要 ( 1078 )
本文就泪前隐窝入路相关的应用解剖以及该入路的临床应用进行概述,重点介绍泪前隐窝、齿槽隐窝、鼻泪管、筛前动脉鼻外侧支、中鼻甲动脉、下鼻甲动脉、下鼻道动脉、翼腭窝及其内容物、颞下窝及其内容物以及蝶窦外侧隐窝等的临床应用解剖结构,并对泪前隐窝入路在真菌性上颌窦炎、上颌窦囊肿、眼眶眶底骨折、翼腭窝肿瘤、颞下窝肿瘤以及蝶窦外侧隐窝病变中的应用,以及相应解剖结构对手术的影响加以分析,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医师开展此类手术提供参考。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