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3, 18 (4)   Published: 2013-08-01
选择 | 合并摘要
断层影像解剖与临床

双源CT冠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畸形的诊断价值

朱丽丽,赵汉青,史跃,王安明,李皖陇,程国勤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4): 275-278.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4.001
全文: HTML (1 KB)  PDF (1098 KB)  ( 200 )
摘要 ( 154 )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冠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畸形(CA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57例经DSCT冠脉成像检出的冠状动脉畸形患者的MPR、VR、MIP及CPR图像,其中31例患者的图像与常规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进行对照。结果:DSCT冠脉成像检出的357例冠状动脉畸形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37例,包括冠状动脉高位起源15例,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窦13例,回旋支起自左冠状窦7例,回旋支起自右冠状窦1例,单一冠状动脉1例;本组冠状动脉走行异常均表现为心肌桥(MB),其发现MB 319例326处;冠状动脉终止异常中冠状动脉瘘1例。其中31例于DSCT冠脉造影后行CAG检查,DSCT冠脉成像检出27例29处MB者CAG仅检出21例22处,但3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1例冠状动脉瘘行CAG全部检出。结论:DSCT冠脉成像能清晰地显示各种冠状动脉畸形,为术前评估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信息,亦可作为随诊复查的可靠方法。

Solitaire支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

卢旺盛,贾博,常洪波,倪伟刚,田增民,郑春玲,刘晓晗,钱玲玲,张剑宁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4): 279-282.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4.002
全文: HTML (1 KB)  PDF (605 KB)  ( 180 )
摘要 ( 130 )
目的:探讨应用Solitaire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Solitaire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的8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8例,所有患者术中支架均顺利到位,放置满意,术中无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2.9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一例死亡,无再出血及栓塞等症状。术后6个月按GOS评分评定远期生活质量,患者恢复良好率或轻残率为87.5%(7/8)。术后1 a复查血管造影结果显示,所有患者载瘤动脉及毗邻的血管均保持通畅,无支架或弹簧圈移位发生;7例患者动脉瘤完全闭塞;1例患者动脉瘤残留或复发。影像学治愈率87.5%(7/8)。结论:血管内Solitaire支架植入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裴本根,张健,张光强,袁同方,计跃,杨奎,夏雪,张玉华,尹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4): 283-286.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4.003
全文: HTML (1 KB)  PDF (1202 KB)  ( 174 )
摘要 ( 162 )
目的:总结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技术及操作方法,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39例经头颅CTA和/或全脑血管造影确诊的颅内宽颈动脉瘤,其中未破裂动脉瘤9例;破裂动脉瘤30例,按Hunt-Hess分级标准,I级8例、Ⅱ级17 例、Ⅲ级4例、Ⅳ级1例。根据动脉瘤的具体位置、大小、形态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分别采用3D弹簧圈网篮编织技术、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瘤颈重塑形技术、双导管技术,选用合适的弹簧圈逐步填塞治疗。结果:完全栓塞31例(79.4% ),大部栓塞8例(20.6% )。无术中出血病例。术中共置入164枚弹簧圈,15枚支架。术后第7天,1例患者因肾功能衰竭及严重的肺部感染死亡。38例患者出院后3个月依据GOS评分评价疗效,恢复良好(GOS 5/4分)34例、轻度残疾(GOS 3分)2例、重度残疾(GOS 2分)2例。其中21例术后 随访6~36个月,分别于术后6个月或16个月或36个月行全脑血管造影,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绝大部分颅内宽颈动脉瘤通过选用合适的血管内辅助技术及方法能够得到成功的栓塞治疗。

三叉神经节经皮射频热凝术进针安全深度的解剖与CT对照研究

沈兴模,朱亚文,林建,陶高见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4): 287-290.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4.004
全文: HTML (1 KB)  PDF (581 KB)  ( 183 )
摘要 ( 123 )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节经皮射频热凝术(PRT)进针安全深度,为颅内进针避免损伤血管神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21例成人颅底解剖标本,用游标卡尺从颅内测量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破裂孔外侧缘中点的距离(A)和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三叉神经压迹上缘最高点的距离(B);同时从颅外同一方向测量卵圆孔内侧缘至破裂孔外侧缘的距离(C)和破裂孔外侧壁垂直深度(D);用螺旋CT扫描颅底,测量颅底水平位颅中窝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上同一方向卵圆孔内侧缘至破裂孔外侧缘的距离(E)。然后对距离C和安全距离及距离E进行统计分析,确定距离E是否可以作为指导不同患者进行PRT治疗时个体化的颅内安全进针深度。结果:①颅内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破裂孔外侧缘中点的距离为右侧(1.19±0.15)cm,左侧(1.20±0.14)cm;②颅内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三叉神经压迹顶点的距离为右侧(1.51±0.17)cm,左侧(1.49±0.16)cm;③颅外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破裂孔外侧缘中点的距离为右侧(0.92±0.09cm),左侧(0.92±0.10)cm;④破裂孔外侧壁中点垂直深度为右侧(0.55±0.07)cm,左侧(0.55±0.07)cm;⑤中颅底水平位螺旋CT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上同一方向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破裂孔外侧缘中点的距离为右侧(1.00±0.17)cm,左侧(1.00±0.17)cm,与距离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叉神经节PRT治疗时颅内进针深度不应超过1.00 cm,临床上可用中颅底水平位螺旋CT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显示与相同方向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破裂孔外侧缘中点的距离的一致性,来指导不同患者进行PRT治疗时个体化的颅内安全进针深度。
论著

Livin蛋白和FHIT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苏文芳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4): 291-294.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4.005
全文: HTML (1 KB)  PDF (997 KB)  ( 180 )
摘要 ( 137 )
目的:探讨Livin蛋白和FHIT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例正常宫颈组织、56 例宫颈癌组织中Livin蛋白和FHIT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Livin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而FHIT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在正常宫颈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宫颈癌组织中,L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随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的升高而逐渐升高,有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而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随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的升高而减低,有淋巴结转移者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宫颈癌组织中,Livin蛋白和FHIT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Livin蛋白和FHIT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联合检测二者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情况,可为宫颈癌的早期诊断、靶向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伊立替康或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韩啸,张竞竞,王洪亚,韩正全,赵福友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4): 295-297.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4.006
全文: HTML (1 KB)  PDF (354 KB)  ( 157 )
摘要 ( 140 )
目的:观察伊立替康或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晚期非小细胞肺癌68例中,伊立替康联合奥沙利铂组(A组)36例,采用伊立替康100 mg/m2,第1、8天;奥沙利铂130 mg/m2,第2天,静脉滴注。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组(B组)32例,采用多西他赛75 mg/m2,第1天;奥沙利铂130 mg/m2,第2天,静脉滴注。21天为1周期,连用2周期后评定疗效。结果:A组和B组有效率分别为41.67%和31.2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迟发性腹泻和胆碱性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但A组粒细胞减少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伊立替康或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安全性好,可以考虑作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方案之一。

腓总神经内囊肿3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彭峰,杨剑云,虞聪,蔡佩琴,吴鹏,张莉,黄绍敏,陈琳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4): 298-301.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4.007
全文: HTML (1 KB)  PDF (783 KB)  ( 201 )
摘要 ( 153 )
目的:总结3例腘窝部腓总神经内囊肿患者的诊治过程,并对该病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临床经验。方法:2011年8月~2012年3月,采用囊肿切开引流术治疗腘窝部腓总神经内囊肿3例,其中结扎、切除含囊肿腓总神经关节支2例。结果:手术均顺利。术后随访9~15个月,平均11.3月。3例患者术后4~10 d腘窝部胀痛症状均消失,术后3个月第1、2趾间刺痛感消失。足背伸肌力恢复至4级者2例,恢复至3级者1例。患者均无囊肿复发表现。结论:腘窝部腓总神经内囊肿十分罕见。对于临床诊断明确的患者,目前多行手术切开神经外膜引流,同时随访囊肿复发情况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额颞-颞下硬膜内入路切除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

戴易,江晓春,徐善水,徐宗华,陈建民,王宣之,狄广福,夏大勇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4): 302-304.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4.008
全文: HTML (1 KB)  PDF (622 KB)  ( 229 )
摘要 ( 146 )
目的:探讨额颞-颞下硬膜内入路治疗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采用经额颞-颞下硬膜内入路手术治疗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15例。结果:肿瘤全切13例,全切除率为86.67%; 2例海绵窦内少许残留。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一过性动眼神经不完全性麻痹1例,手术后2月内恢复;外展神经麻痹1例,4周后恢复。15例术后随访4~36个月。13例全切除病例无复发;次全切除病例2例术后已分别随访7个月和18个月,未见残余肿瘤增大。结论:额颞-颞下硬膜内入路可作为大多数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切除术的手术入路。

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佳时机的选择

汪亮,黄录茂,雍成明,杨代明,宣家龙,徐兵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4): 305-308.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4.009
全文: HTML (1 KB)  PDF (733 KB)  ( 184 )
摘要 ( 176 )
目的:探讨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最佳时机。方法:将2008年1月~2012年5月收治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82例,按发病至手术时间分为超早期组(A组,≤6 h,n=45)、早期组(B组,7~24 h,n=22)和晚期组(C组,≥24 h,n=15)共3组,均采用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术后观察各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近期疗效,术后6个月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能力分级法评定患者生存状况,评价远期疗效。结果:本组8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第1天复查头颅CT血肿基本清除。患者住院时间20~50 d,术后住院期间死亡6例。76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 a,平均8个月。术后1个月采用GOS评定近期疗效,A组预后较B组与C组好(P<0.01),B组与C组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按ADL能力分级法评定远期疗效,A组、B组和C组间预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期间A组、B组和C组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宜选择在发病后6 h内进行,其手术疗效较好,是最佳的手术治疗时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研究

曹玉根,王克俭,张旭东,林明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4): 309-311.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4.010
全文: HTML (1 KB)  PDF (408 KB)  ( 209 )
摘要 ( 99 )
目的:探讨保留肋间臂神经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改良根治术治疗I、II 期乳腺癌患者76例,术中清扫时保留肋间臂神经42例(实验组),切除肋间臂神经34例(对照组)。术后对两组患者上臂内侧感觉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上臂感觉障碍率术后1月时分别为19.1%和73.5%,术后3月时分别为7.1%和61.8%,术后12个月分别为2.4%和50.0%,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手术时间、 出血量、 清除淋巴结数目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肋间臂神经在I、II 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是安全可行的,能有效保留患者上臂内侧皮肤感觉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喉罩全麻在高危气管切开中的应用

储康宁,刘业海,赵益,吴静,李亦凡,李元海,陈立建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4): 312-315.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4.011
全文: HTML (1 KB)  PDF (951 KB)  ( 527 )
摘要 ( 201 )
目的:探讨喉罩全麻高危气管切开术的有效方法,最大限度减少该类气管切开术的风险。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近3年42例在喉罩全麻下进行高危气管切开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例颈短肥胖OSAHS患者插管麻醉失败改用喉罩全麻下气管切开插管麻醉,另1例喉气管狭窄强迫体位进行气管切开失败改用喉罩全麻下气管切开插管麻醉;分析利用喉罩全麻下进行高危气管切开术的安全性和适应证。结果:42例中,41例在喉罩全麻下完成高危气管切开术; 1例全口无牙齿喉罩全麻失败,改用可视喉镜下插管麻醉完成手术。全组无一例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有选择性地采用喉罩全麻下气管切开术,是降低高危气管切开术风险、提高安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推广。

LMA supremeTM喉罩与气管插管静脉全麻在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王仕芳,王胜斌,徐四七,居霞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4): 316-318.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4.012
全文: HTML (1 KB)  PDF (341 KB)  ( 181 )
摘要 ( 141 )
目的:探讨LMA supremeTM喉罩和气管插管静脉全麻两种方法用于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手术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呼吸参数变化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评估LMA supremeTM喉罩在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选择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手术患者40例, ASA Ⅰ~Ⅱ级,随机分成2组,即LMA supremeTM喉罩组(S组)和气管插管组(T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后分别插入LMA supremeTM喉罩和气管插管,记录并比较两组在麻醉诱导前、喉罩和气管导管插入前即刻及插入后即刻、1 min和5 min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记录建立二氧化碳(CO2)气腹前、后和体位改变后气道平台压(Pplat)、气道峰压(Ppeak);观察手术过程中返流误吸、术后声嘶、咽痛、呛咳不良反应。 结果:与T组比较,S组血流动力学平稳(P<0.05),呼吸参数稳定变化小(P<0.05),术中发生返流误吸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声嘶、咽痛、呛咳显著减少(P<0.05)。结论:LMA supremeTM喉罩在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中应用能达到与气管导管同样的通气效果,对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呼吸参数影响更小,术中术后不良反应显著减少,且操作简单、易学,与气管插管方法相比在临床应用有更好的安全性及优越性。

纤支镜吸痰+支气管肺泡灌洗在机械通气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殷康彬,郑新权,许春彦,赵士兵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4): 319-321.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4.013
全文: HTML (1 KB)  PDF (536 KB)  ( 179 )
摘要 ( 129 )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吸痰+支气管肺泡灌洗对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34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镇静镇痛、营养支持、抗感染等治疗;治疗组(n=17)行纤支镜吸痰+支气管肺泡灌洗,对照组(n=17)行常规吸痰。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机械通气时间、肺部阴影消散时间、ICU住院时间、28 d病死率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PaO2、PaCO2、SaO2、PaO2/FiO2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PaO2、SaO2、PaO2/FiO2升高和PaCO2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和肺部阴影消散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ICU住院时间和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纤支镜吸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机械通气患者,可以有效改善氧合和肺内通气,利于肺部炎症控制,但不改变病死率。
短篇报道

胆囊癌术后5年肝、膈及卵巢转移1例报道

刘会春,周磊,李宗狂,李玉芝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4): 322-323.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4.014
全文: HTML (1 KB)  PDF (336 KB)  ( 167 )
摘要 ( 184 )
患者女性,49岁,印刷工人。因间歇性右上腹隐痛不适1 a,加重1月,于2005年7月入院。患者既往患有高血压病10 a,长期服药。患者入院前1 a出现上腹疼痛,自认为药物伤胃所致,上腹疼痛未予重视。入院前1月腹痛明显,呈持续性,外院CT检查发现胆囊占位而入我院。体检:皮肤巩膜无黄染,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头颈胸腹部均无阳性体征。B超示胆囊轮廓不清晰,约30 mm×62 mm,壁厚4 mm,内充满实质性回声,体部上段近底部内结构不清,似中断。彩超显示似见多条血流信号,相对应胆囊床区肝脏显示欠清晰,胆总管直径8 mm。诊断为胆囊癌,NevinⅢ期或UICCⅢ期。

狗肠系膜淋巴结副皮质区内偶见嗜银性细胞1例

姚建设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4): 360-360.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4.029
全文: HTML (1 KB)  PDF (702 KB)  ( 163 )
摘要 ( 147 )
笔者曾用硝酸银浸染镀银方法制作过狗的甲状腺滤泡旁细胞、肠嗜银细胞和淋巴结网状纤维等切片标本。在显微镜观察中,在1例健康成年公狗肠系膜淋巴结镀银切片内见淋巴结副皮质区有成群聚集的“嗜银性细胞”群。其主要形态结构特点:①由黑色的嗜银性细胞聚集成群分布在淋巴结的副皮质区,而其他的结构成分则为棕黄色或深棕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图1a);②嗜银性细胞胞体较大,多呈楕圆形,轮廓清楚,可见黑色的嗜银颗粒充满着整个细胞,有的细胞中央可见色浅的圆形胞核区,有的细胞黑色嗜银颗粒清晰易见(图1b、1c);③此区域内的网状纤维呈棕黑色的,其他成分呈深浅不等的棕色结构,而且各种形态结构清晰可辨,不存在制片过程中所导致的区域性、成片状硝酸银过染现象。根据淋巴结镀银染色切片上嗜银性细胞的区域分布和此种细胞胞质内充满着粗大的黑色嗜银颗粒细胞学形态特征,这与分泌胺类或肽类激素的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Diffuseneuroendocrine system,DNES)细胞(例如肠嗜银细胞、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等细胞)一样均具嗜银性,即经硝酸银浸染镀银、还原后颗粒呈黑色[1~3]。笔者镜下在淋巴结副皮质区内所见到的这种嗜银性细胞是属个体差异还是在淋巴结内普遍存在呢?尽管它与分泌肽类或胺类激素的DNES细胞一样其分泌颗粒均呈嗜银性染色,那它是否有可能成为DNES的未来成员呢?假如它是属于散布在淋巴结内的弥散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话,它分泌的内分泌激素又是怎样调节相应细胞的生理功能活动的?针对种种疑问,很难见到有关这方面的文献资料答案。笔者只是将淋巴结副皮质区内偶然见到的“嗜银性细胞”群这一现象作一客观报道,供生物学、医学工作者在教学和科研中参考或鉴赏。
临床研究

椎弓根螺钉结合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巨大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0例疗效观察

江兵,潘宏,曹燕庆,朱成润,陶岳峰,刘金锐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4): 324-326.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4.015
全文: HTML (1 KB)  PDF (679 KB)  ( 197 )
摘要 ( 120 )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结合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巨大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 年1 月至2012 年9 月,我科收治单节段巨大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0例,采用全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术治疗。结果:本组2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术后腰腿痛、感觉障碍等症状基本消失,双下肢肌力恢复正常。术后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20例患者均获随访6~30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2周﹑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术后3、12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患者腰椎均获得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4.2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融合器移位等并发症。结论:椎弓根螺钉结合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巨大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维持椎管容积﹑使脊椎达到新的稳定性﹑并消除病变节段术后复发的优势,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后路椎间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21例疗效分析

杜新利,刘克松,李文标,杨明星,卢锋,季文迅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4): 327-329.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4.016
全文: HTML (1 KB)  PDF (643 KB)  ( 192 )
摘要 ( 123 )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融合(自体骨+cage)加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5月至2012年4月,采用后路减压复位、椎体间置入自体骨及斜向置入单枚融合器(cage)手术,治疗伴有明显神经症状的成人腰椎滑脱患者21例。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6~30个月。21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X线显示复位效果良好,滑脱复位椎体在6~9个月达骨性融合, 无高度丢失及复位丢失,内固定材料无松动、断裂,Cage 融合器位置及形态正常。临床疗效优14例,良5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0.5%。结论:后路椎间融合(自体骨+cage)加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具有复位满意、固定牢靠、植骨融合率高、减压彻底、临床疗效满意等优点,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

MIPPO技术结合LCP治疗胫骨远段骨折

张杰,李军,李府,段明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4): 330-332.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4.017
全文: HTML (1 KB)  PDF (586 KB)  ( 166 )
摘要 ( 134 )
目的:观察应用MIPPO技术结合LCP治疗胫骨远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2月到2011年10月,采用MIPPO技术结合LCP治疗胫骨远段骨折17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左侧8例、右侧9例;11例合并腓骨骨折;4例为开放性骨折,GustiloI型2例,GustiloII型2例。骨折按AO标准分型,A1型4例,A2型8例,A3型5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骨折均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5~44周。1例出现浅表感染,未出现皮肤坏死、深部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采用Johner-Wruhs标准评价疗效:优10例,良5例,中2例,差0例,优良率88.2%。结论:应用MIPPO技术结合LCP治疗胫骨远段骨折,手术创伤小,能最大程度保护骨折端局部血运,避免了传统切开骨折端造成的皮肤、软组织和骨的血运破坏;LCP内固定坚强稳定,能够保证肢体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及负重,骨折愈合率高,肢体功能恢复良好。因此,该术式是治疗胫骨远段骨折的理想方法。

DCS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

汤艳,徐杰,黄立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4): 334-335.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4.019
全文: HTML (1 KB)  PDF (414 KB)  ( 156 )
摘要 ( 166 )
目的:研究动力髁螺钉(DCS)在治疗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切开复位DCS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17例,其中骨折类型为EvansⅠ型3度5例、Ⅰ型4度8例、Ⅱ型4例。结果:本组17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患者均随访5~2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钢板松动、断裂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DCS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后疼痛原因分析(附42例报告)

章敬东,李德雷,杨汪明,徐锐,黄贺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4): 336-337.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4.020
全文: HTML (1 KB)  PDF (335 KB)  ( 211 )
摘要 ( 844 )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术后疼痛的原因和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2年5月42例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线形视觉模拟标尺评分法(VAS)评估术后疼痛程度,分析疼痛原因并予以有效治疗。结果:42例中,术后患侧腰腹部轻度到中度疼痛可耐受者(VAS评分1~ 6分)34例(81%),经解痉、止痛等治疗后疼痛症状缓解;疼痛剧烈不能耐受者(VAS评分6~10分)8例(19%),采用杜冷丁或吗啡等肌注后缓解。伴血尿4例,发热3例;2例术后腹部平片示双J管位置下移,膀胱镜下调整双J管位置后疼痛症状缓解。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后重度疼痛主要由术后留置的双“J”管、血块或碎结石刺激引起的输尿管痉挛所致;排石引起的肾绞痛发作,及时给予解痉止痛治疗大部分缓解。提高手术技巧,术中降低灌注压,能减少术后疼痛的发生。

心脏破裂手术抢救及麻醉处理体会

崔振华,周青春,赵永军,马斌,郭清莉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4): 338-340.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4.021
全文: HTML (1 KB)  PDF (504 KB)  ( 175 )
摘要 ( 112 )
目的:总结对心脏破裂患者手术抢救及麻醉的处理体会。方法:采用快速建立多条静脉通路扩容抗休克、氯胺酮咪唑安定芬太尼及肌松药等浅麻醉下急诊剖胸手术抢救心脏破裂患者3例。结果:3例患者均手术成功,痊愈出院。结论:快速明确诊断、及时扩容和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同时立即开胸手术,正确麻醉处理,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力求循环稳定,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基底节出血

张相双,王维东,童加谋,汤德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4): 341-343.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4.022
全文: HTML (1 KB)  PDF (541 KB)  ( 180 )
摘要 ( 112 )
目的:探讨超早期显微镜下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基底节出血的疗效。方法:对36例高血压性脑基底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6例,经手术治疗共存活34例;5例再次出血, 其中2例死亡。随访3~6个月,ADL分级I级6例、II级12例、Ⅲ级12例、Ⅳ级2例、Ⅴ级2例。结论: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鼻内镜下复杂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体会

傅蔷,刘业海,李红武,臧艳,马云霞,朱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4): 343-344.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4.023
全文: HTML (1 KB)  PDF (337 KB)  ( 197 )
摘要 ( 132 )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复杂鼻中隔偏曲矫正的有效方法。方法:对52例鼻内镜下各种复杂鼻中隔偏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复杂鼻中隔偏曲包括高位后部鼻中隔偏曲、鼻中隔不规则弯曲、鼻中隔“S”形弯曲、鼻中隔右偏形成“C”形弯曲、鼻中隔右偏与右下鼻甲相抵、鼻中隔一侧巨大嵴突、鼻中隔右偏与右侧下鼻甲粘连、鼻中隔前部脱位。结果:52例患者鼻中隔矫正后鼻塞、头痛以及鼻出血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临床效果满意,无鼻中隔穿孔、鼻腔粘连及鼻梁塌陷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镜下行复杂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视野清晰宽广,操作精细准确,手术安全、微创、疗效好。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36例

吴锋,胡兵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4): 345-346.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4.024
全文: HTML (1 KB)  PDF (437 KB)  ( 167 )
摘要 ( 143 )
目的:研究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36例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在30°鼻内镜上颌窦开放术后,换70°鼻内镜下清除上颌窦内真菌团块,对窦腔高度水肿及息肉样变粘膜,一并切除。结果:术后所有病例均经过6个月的随访,未发现有复发及真菌团块残留的患者。36例患者均达到治愈,未见手术并发症。结论:70°鼻内镜具有大角度,能显示上颌窦腔内全视野的特点,便于术中彻底清除上颌窦腔内干酪样团块,杜绝了术中真菌团块的残留,减少了术后复发。
变异与畸形

双侧肾动脉变异1例

李素琴,周红,陈拥彬,李敏才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4): 333-333.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4.018
全文: HTML (1 KB)  PDF (354 KB)  ( 145 )
摘要 ( 132 )
笔者在解剖一成年女尸肾脏的过程中,发现其双侧肾动脉变异。现报道如下

双幽门畸形1例

冯亮,顾宇,姚运河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4): 361-366.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4.030
全文: HTML (1 KB)  PDF (309 KB)  ( 169 )
摘要 ( 147 )
双幽门畸形属于胃重复畸形,是指幽门口处一带状物将幽门分割为两个幽门孔[1]
解剖与临床知识讲座

骶骨手术入路解剖与临床

杜心如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4): 347-348.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4.025
全文: HTML (1 KB)  PDF (522 KB)  ( 161 )
摘要 ( 140 )
骶骨肿瘤、结核、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常需要显露骶骨。由于骶骨形态的复杂性及骶骨毗邻结构的特殊性,前侧入路需进入腹腔-盆腔或腹膜外途径,对骶骨上部前侧病变较为适用;而对于骶骨及骶后部病变,后入路则较为适用;对于骶尾下部病变,由于从前方显露困难,从后方术野浅表且可以将骶前组织分离推向前方,所以选择后入路为佳[1]

鼻内窥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的应用解剖与临床

廖建春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4): 349-352.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4.026
全文: HTML (1 KB)  PDF (756 KB)  ( 173 )
摘要 ( 125 )
脑脊液鼻漏是颅底外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病征,其中90%系外伤所致。近年来随着鼻内镜颅底手术的开展,医源性脑脊液鼻漏的发生率有所增加,脑脊液鼻漏的修补手术也逐渐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1926年Dandy首次描述了经额进路开颅术行前颅底脑脊液鼻漏修补术,这种颅内手术进路的成功率在60%~80%,是神经外科医师常用的标准进路[1,2]。1948年Dohlman首次采用了经鼻外筛窦进路修补脑脊液鼻漏。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这一进路被耳鼻咽喉科医师逐渐接受而采用。1981年Wigand首次报道经鼻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以来,随着内镜技术及设备的不断进步,90%以上的修补成功率及低并发症使得这一进路成为脑脊液鼻漏修补的标准进路[3,4],使耳鼻咽喉科医师成为治疗脑脊液鼻漏当仁不让的主力军。为此,本文就鼻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的应用解剖与临床手术要点进行讨论。
综述

创伤性脑损伤后骨折愈合加快的研究进展

王照东,官建中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4): 353-355.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4.027
全文: HTML (1 KB)  PDF (445 KB)  ( 185 )
摘要 ( 198 )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后骨折愈合加快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在Pub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查阅有关颅脑损伤合并骨折后骨折愈合加快研究的文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创伤性脑损伤后,患者血液、局部组织中骨折愈合相关的细胞因子、神经肽、瘦素等表达升高,促进成骨作用,加速骨折愈合;而生长激素等体液激素的高表达、即刻基因的高表达、骨折端微动及组织异位骨化也是愈合加速的关键因素。结论:创伤性脑损伤后,骨折在体液、机械、细胞因子及其他相关因素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加速愈合,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未明了,有待进一步研究。

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进展

陈化洋,张少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4): 356-359.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4.028
全文: HTML (1 KB)  PDF (562 KB)  ( 198 )
摘要 ( 194 )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在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在Pub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查阅有关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研究的文献,汇总分析。结果: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分为标准入路和扩大入路。通过扩大入路,可以切除侵犯海绵窦、鞍上和斜坡的垂体腺瘤。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垂体腺瘤切除术的并发症主要有脑脊液鼻漏、尿崩和出血等。结论: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具有损伤小、暴露充分、肿瘤全切率高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垂体腺瘤切除的理想术式。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