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新闻公告: · 喜讯:《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创刊20周年座谈会暨定稿会在蚌埠召开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微信平台上线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召开编委座谈会  · 庆祝我刊在2015年度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审读中荣获三项优胜奖  · 追忆《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名誉总编苗华教授  · 解剖与临床相结合不懈的践行者——深切缅怀《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名誉总编辑苗华教授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第六届编委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编委会全体会议成功召开  More>>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24, 29 (10)   Published: 2024-10-06
选择 | 合并摘要
封面+目录
2024年29卷10期封面+目录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10): 0-0.
全文: HTML (1 KB)  PDF (8199 KB)  ( 10 )
摘要 ( 9 )
断层解剖与影像
双参数MRI与18F‐PSMA‐1007 PET/CT定量参数对高危前列腺癌预测价值的对比研究
常儒玺, 罗量, 谢宏俊, 李运轩, 沈聪, 董伟璇, 段小艺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10): 643-649.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40115-00024
全文: HTML (1 KB)  PDF (4184 KB)  ( 7 )
摘要 ( 22 )
目的 探讨双参数MRI和18F-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1007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CT的定量参数对高危前列腺癌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23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前列腺癌患者163例,年龄49~92(70.4±7.9)岁,均行18F-PSMA-1007 PET/CT和双参数MRI检查。163例患者根据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检查Gleason评分分为中低危组(Gleason评分≤7分)73例和高危组(Gleason评分>7分)90例。观察项目:(1)比较2组患者年龄,18F-PSMA-1007 PET/CT的定量参数PSMA阳性肿瘤体积(PSMA-TV)、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病灶总摄取量(TLU)、分子成像PSMA(miPSMA)评分,以及双参数MRI的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评分的差异;(2)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双参数MRI、18F-PSMA-1007 PET/CT的定量参数对高危前列腺癌的预测效能;(3)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危前列腺癌的影像学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1)高危组与中低危组比较,患者年龄、SUVmax、miPSM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高危组PSMA-TV、TLU、PI-RADS评分均高于中低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51、1.99、3.85,P值均<0.05)。(2)不同影像学参数预测高危前列腺癌的ROC曲线显示:双参数MRI的PI-RADS评分曲线下面积(AUC)最大(AUC=0.661,95%CI:0.583~0.733);18F­PSMA-1007 PET/CT 的miPSMA评分特异度(89.04%)最高、但灵敏度(22.22%)最低,SUVmax、PSMA-TV、TLU的灵敏度、特异度均相近。(3)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I-RADS评分>4分是高危前列腺癌的独立预测因素(OR=2.303,95%CI:1.163~4.562,P=0.017)。结论 相较于18F-PSMA-1007 PET/CT的定量参数,双参数MRI的PI-RADS评分(>4分)对高危前列腺癌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胃神经鞘瘤及胃周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CT影像特点
公维云, 苏慧, 朱晓琳, 张立涛, 马得廷, 李秀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10): 650-654.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40115-00025
全文: HTML (1 KB)  PDF (2229 KB)  ( 3 )
摘要 ( 18 )
目的 探讨胃神经鞘瘤(GS)及胃周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特点。方法 横断面研究。纳入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GS患者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33~85(57.5±10.4)岁。27例患者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增强扫描。收集患者CT平扫及增强资料,观察GS及胃周反应性增生淋巴结CT平扫及增强扫描特点。结果 (1)30例患者CT平扫示GS均为单发,肿瘤边缘清晰,发生于胃体21例、胃底4例、胃窦5例,3例突向腔内、3例突向腔外、24例突向腔内外,瘤体呈圆形14例、椭圆形10例、分叶状6例;9例表面有溃疡,其中脐凹状4例、小溃疡3例、裂隙状溃疡2例;3例瘤体多发点状钙化灶;1例瘤体远侧低密度坏死区。27例患者CT平扫病灶均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30例患者增强扫描结果示肿瘤均呈渐进性强化,峰值均在延迟期,其中7例中度强化、23例明显强化,最大强化率0.79~3.09(1.61±0.63)。GS在平扫、增强扫描动脉期的CT值与正常胃壁相比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CT增强扫描静脉期及延迟期的CT值分别为(68.27±12.34)、(82.47±12.81)Hu,高于正常胃壁的(55.90±9.39)、(59.57±10.12)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7、7.67,P值均<0.001)。(2)30例患者中15例患者胃周见26枚稍大淋巴结,CT平扫为均匀等密度影,长径6~17(10.8±2.8)mm,短径6~9(7.1±1.0)mm;位于胃小弯侧13枚、胃大弯侧8枚、胃网膜淋巴结4枚、腹腔干淋巴结1枚;18枚形状为长圆形或哑铃形、8枚为类圆形,边缘均较清晰。其余15例患者,因淋巴结过小或未显示而未纳入评估。CT增强扫描示6枚淋巴结中度强化,20枚淋巴结明显强化,最大强化率1.16~3.29(2.03±0.73);平扫及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CT值分别为(30.44±5.05)、(69.35±11.45)、(90.23±19.43)、(68.35±10.87)Hu,强化峰值均在静脉期。结论 GS的CT影像表现为肿瘤多胃内单发,突出胃腔,边缘清晰,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半数患者可见稍增大的淋巴结,增强扫描呈中度或明显强化。
1~10岁儿童腰骶段曲度生长变化规律的MRI研究
任红, 田迷迷, 韩慧芝, 赵鹏, 林祥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10): 655-660.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1226-00187
全文: HTML (1 KB)  PDF (1734 KB)  ( 1 )
摘要 ( 20 )
目的 探讨1~10岁儿童腰骶曲度的生长变化规律。方法 横断面研究。纳入2021年7月—2023年7月在山东省立医院经MRI证实腰骶椎体未见异常的90例正常发育儿童。患儿男52例、女38例,年龄1~10(6.1±2.7)岁。按年龄分为4组:1~3岁组20例、4~6岁组24例、7~8岁组24例、9~10岁组22例。测量参数:腰椎前凸角(LLA)、腰骶前凸角(LSLA)、骶骨倾斜角(ST)、骶骨水平倾角(SIA)、腰骶前凸大小(d=180°-LSLA)。观察指标:(1)比较不同年龄组间参数LLA、d、ST及SIA的差异;(2)比较不同年龄组内参数的性别间差异及相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间参数的差异;(3)分析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年龄与各参数间的相关性;(4)以d值为因变量构建线性回归方程。结果 正常1~10岁儿童LLA为5°~43°(22.8°±7.2°),LSLA为137°~163°(150.5°±5.5°),ST为30°~57°(42.3°±5.3°),SIA为16°~43°(28.7°±5.5°),d为17°~43°(29.5°±5.5°)。(1)不同年龄组间各参数比较:多组间比较LL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3,P=0.030);两两比较仅7~8岁组与1~3岁组LL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差值(95%CI)为6.2°(0.5°~11.8°);d、ST、SIA值多组间及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不同年龄组内各参数的性别间比较:4~6岁组女性LLA值(26.4°±6.6°)高于男性(20.1°±6.9°)、女性d值(30.7°±6.5°)高于男性(25.8°±5.1°),差值(95%CI)分别为6.3°(0.8°~11.7°)、4.9°(0.9°~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9~10岁组女性ST值(46.4°±4.7°)高于男性(41.3°±5.5°)、女性d值(35.0°±4.4°)高于男性(28.4°±4.9°),差值(95%CI)分别为5.1°(0.6°~9.6°)、6.6°(2.2°~1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相同性别各参数的不同年龄组间比较:女性儿童9~10岁组d值(35.0°±4.4°)明显大于1~3岁组(27.3°±4.1°),差值(95%CI)为7.7°(1.0°~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3)LLA、d、ST及SIA间均呈中度正相关(r=0.576~0.708,P值均<0.05),年龄与LLA、d均呈低度正相关(rs=0.261、0.279,P值均<0.05)。(4)构建线性回归方程:Ŷd=7.394+0.320XLLA+0.250XSTR2=0.551,P<0.001)。结论 1~10岁儿童生长过程中,腰骶段曲度参数d始终大于LLA;LLA从19°增加到25°,变化的峰值出现在7~8岁;女孩d值从27°增加到35°,变化的峰值出现在9~10岁。LLA、d与年龄呈低度正相关;LLA、d、ST及SIA各参数间均存在相关性,腰骶前凸受腰椎前凸及骶骨后凸共同影响。
临床研究
关节镜下双排缝线桥技术治疗巨大肩袖损伤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
康彦忠, 李凯, 邵川强, 刘海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10): 661-66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40119-00032
全文: HTML (1 KB)  PDF (2702 KB)  ( 2 )
摘要 ( 22 )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双排缝线桥技术治疗巨大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8月—2023年5月宝鸡市中心医院骨科确诊的63例巨大肩袖损伤患者,其中男38例、女25例,年龄37~65(54.5±7.8)岁,病程10~20(6.8±1.2)个月。63例患者均接受关节镜下损伤肩袖修复重建手术治疗,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32例,术中采用关节镜下双排缝线桥技术修复损伤肩袖;对照组31例,术中采用关节镜下单排锚钉固定技术修复损伤肩袖。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包括疼痛、功能、主动前屈活动度、前屈力量及主观满意度5个方面评分),评估2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3、6个月的肩关节疼痛及功能,并比较术后6个月肩袖再撕裂的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成功,术后随访6个月。(1)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损伤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VAS评分:观察组及对照组不同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内两两比较,术后3、6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VAS评分为(1.13±0.34)分,低于对照组的(1.42±0.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P=0.008);术前及术后6个月,2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UCLA评分:观察组及对照组不同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内两两比较,术后3、6个月的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患者UCLA各项指标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主动前屈活动度评分为(4.78±0.98)分,高于对照组的(3.77±0.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P=0.009),其余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疼痛、主动前屈活动度、前屈力量、主观满意度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4.25、4.56、3.88、3.33,P值均<0.05)。(4)ASES和Constant-Murley评分:观察组及对照组不同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内两两比较,术后3、6个月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2组患者2种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2种评分分别为(82.50±14.39)分和(61.81±9.8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4.74±12.54)分和(52.71±8.55);术后6个月,观察组2种评分分别为(90.31±16.21)分和(83.53±14.3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82.29±15.08)分和(71.19±12.6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8~3.91,P值均<0.05)。(5)肩关节活动度中:观察组及对照组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内两两比较,术后3、6个月的肩关节活动度的前屈、外展、体侧外旋、内收角度4个指标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间比较,术前2组肩关节活动度4个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肩关节活动度等4个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6~7.15,P值均<0.05)。(6)术后再撕裂:术后6个月观察组再撕裂发生率为0,对照组则为12.9%(4/3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1, P=0.113)。结论 关节镜下双排缝线桥技术治疗巨大肩袖损伤患者可有效地改善肩关节功能及活动度,并降低疼痛程度及再撕裂发生率,近期临床疗效优于单排锚钉固定术。
3D打印截骨导板在内翻型踝关节炎踝上截骨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曹广超, 杨龙, 惠悦华, 袁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10): 668-675.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40513-00154
全文: HTML (1 KB)  PDF (6974 KB)  ( 1 )
摘要 ( 20 )
目的 探讨3D打印截骨导板在踝上截骨术治疗内翻型踝关节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2年6月徐州仁慈医院采用踝上截骨术治疗的19例内翻型踝关节炎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患者年龄36~63岁,其中,男12例、女7例,左足10例、右足9例,TakakuraⅡ期7例、Ⅲa期9例、Ⅲb期3例。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组:观察组8例,均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截骨;对照组11例,均采用传统踝上截骨治疗。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出血量及骨愈合时间。(2)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踝关节功能评价指标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以及影像学测量指标后胫骨前侧关节面(TAS)角、胫骨侧面关节面(TLS)角及距骨倾斜(TT)角。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侧别、Takakura分期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24(19.3±3.1)个月。(1)观察组手术时间为96(92,103)min、较对照组的127(125,132)min更短,透视次数为2(2,3)次、较对照组的4(4,5)次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60、3.45,P值均<0.001)。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30 (21,43)mL,对照组为60 (50,9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8,P<0.001);观察组骨愈合时间为13 (12,13)周,对照组为13 (12,13)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2, P=0.351)。(2)组内比较:观察组末次随访AOFAS评分为89.5(88.0,91.5)分、VAS评分为1.0(0.5,1.5)分,TAS角为 90.9°(89.9°,91.8°)、TT 角为0.1°(0.0°,0.4°),均较术前的60.5(57.5,65.5)分、4.0(3.5,5.5)分、83.6°(83.1°,84.2°)、1.9°(1.3°,2.6°)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33、5.40、25.43、6.19,P值均<0.05);对照组末次随访AOFAS评分为88.0(87.0,90.0)分、VAS评分为1.0(1.0,2.0)分、TAS角为 90.5°(89.6°,91.6°)、TT为 0.0°(0.0°,0.5°),均较术前的56.0(53.0,65.0)分、4.0(4.0,5.0)分、83.3°(81.4°,84.5°)、2.3°(1.2°,2.7°)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54、7.87、39.05、9.15,P值均<0.001);2组末次随访TLS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间比较:2组患者AOFAS评分、VAS评分,以及TAS角、TT 角、TLS角,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3D打印截骨导板截骨术治疗踝关节炎安全有效,具有操作简单,导板限深、截骨精准的特点,疗效与传统踝上截骨治疗踝关节炎相当,并且术中手术时间更短、透视次数更少。
膀胱癌组织细丝蛋白C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的关系
罗文豪, 凌能勇, 慕磊, 汪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10): 676-681.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40227-00069
全文: HTML (1 KB)  PDF (4182 KB)  ( 5 )
摘要 ( 15 )
目的 探讨膀胱癌组织细丝蛋白C(FLNC)的表达水平与膀胱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3年9月—2018年9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的膀胱癌患者55例,其中男43例、女12例,年龄65(56.5,68.0)岁。对膀胱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及评分。观察指标:(1)观察FLNC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按照膀胱癌组织中FLN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结果中位数,将患者分为FLNC低表达组和FLNC高表达组,观察分析FLNC表达水平与膀胱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2)纳入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级别、肿瘤大小、T分期、N分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和FLNC表达水平等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单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3)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临床患者累积生存率;(5)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FLNC的检测对膀胱癌患者生存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1)膀胱癌组织中FLN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为2(2,4)分,高于癌旁组织的2(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0,P=0.028)。(2)55例患者膀胱癌组织中FLN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结果中位数为2分,其中29例纳入FLNC低表达组(≤2分),26例纳入FLNC高表达组(>2分)。FLNC低表达组T分期中T1~2期、T3~4期患者占比和AJCC分期中Ⅰ~Ⅱ期、Ⅲ~Ⅳ期患者占比分别为69.0%(20/29)、31.0%(9/29)和58.6%(17/29)、41.4%(12/29),FLNC高表达组分别为38.5%(10/26)、61.5%(16/26)和26.9%(7/26)、73.1%(19/26),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15、5.60,P值均<0.05)。(3)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分期、AJCC分期、FLNC表达水平是膀胱癌预后的影响因素[HR(95%CI)分别为4.345(1.724~10.948)、2.946(1.057~8.213)、3.991(1.492~11.147)]。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N分期、FLNC表达水平是膀胱癌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95%CI)分别为3.227(1.108~9.394)、3.409(1.198~9.700)]。(4)全组55例膀胱癌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为61.90%,其中FLNC低表达组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为81.40%,高于FLNC高表达组的40.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1,P=0.004)。(5)ROC曲线结果表明,曲线下面积(95% CI)为0.702(0.555~0.848),约登指数为0.40,灵敏度为0.74,特异度为0.67,预测价值较好。结论 与癌旁组织比较,FLNC在膀胱癌组织中表达增高,且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的T分期、AJCC分期有关;对于膀胱癌患者,FLNC高表达提示其生存预后不良。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鼻内镜鼻窦手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于宁静, 周兰柱, 孙哲, 吴俊, 王文忠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10): 682-688.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40109-00016
全文: HTML (1 KB)  PDF (1381 KB)  ( 1 )
摘要 ( 17 )
目的 探讨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AFRS)鼻内镜鼻窦手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及其对AFRS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2年1月—2022年12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AFRS患者103例,其中男39例、女64例,年龄9~75(45.4±15.7)岁。103例患者均行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根据手术后12个月内有无复发分为复发组32例,未复发组71例。观察指标:(1)将2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内科合并症等临床基线资料,术前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嗜碱性粒细胞(Bas),以及鼻窦CT检查有无骨质吸收或破坏、术前鼻窦CT Lund-Mackay总分纳入单因素分析。(2)选择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FRS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3)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独立危险因素单独和联合应用对AFRS术后复发的预测效能。结果 (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患者年龄小、单侧鼻息肉患者占比低,而鼻窦CT评分、外周血Eos和Bas百分比,以及鼻塞、鼻窦有骨质吸收或破坏的患者占比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性别构成比,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头痛患者占比,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鼻窦CT评分[OR(95%CI)=1.462(1.097~1.947)]和外周血Eos百分比[OR(95%CI)=2.087(1.305~3.338)]、外周血Bas百分比[OR(95%CI)=300.656(13.381~6 755.243)]是AFRS患者手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3)鼻窦CT评分、外周血Eos和Bas百分比单独预测AFRS术后复发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1(95%CI:0.593~0.829)、0.874(95%CI:0.798~0.950)、0.761(95%CI:0.649~0.873),均低于三者联合预测AFRS术后复发的AUC[0.956(95%CI:0.922~0.9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19、2.64、3.64,P值均<0.05);三者联合的预测效能为优秀,外周血Eos和Bas百分比、鼻窦CT评分单独应用的预测效能均为良好,其中三者联合预测的灵敏度最高(90.6%),鼻窦CT评分的特异度最高(97.2%)。结论 鼻窦CT评分和外周血Eos、Bas水平增高是AFRS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预测AFRS术后复发的效能优于单一指标的预测效能。
实验研究
新疆西伯利亚接骨木树皮中环烯醚萜和木脂素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诱导作用及其机制
木拉提·努尔达勒, 努尔哈那提·沙依兰别克, 哈力·哈布力汗, 杨毅, 叶尔扎提·哈加合曼, 努尔达列提·吾木尔汗, 金格勒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10): 689-69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809-00034
全文: HTML (1 KB)  PDF (8100 KB)  ( 1 )
摘要 ( 15 )
目的 探讨新疆西伯利亚接骨木树皮中的环烯醚萜和木脂素对大鼠骨髄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成骨诱导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1)取干燥的接骨木树皮,使用不同浓度的乙醇经过大孔树脂纯化分别获取30%、50%洗脱部位提取物,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定提取物中有效成分为环烯醚萜与木脂素,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30%洗脱部位环烯醚萜的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50%洗脱部位木脂素的含量。(2)取大鼠原代BMSCs,分为对照组、成骨诱导组、环烯醚萜高剂量组(10-2 mg/mL环烯醚萜)、环烯醚萜低剂量组(10-4 mg/mL环烯醚萜)、木脂素高剂量组(10-2 mg/mL木脂素)和木脂素低剂量组(10-4 mg/mL木脂素),每组又分为24、48 h 2个亚组,行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率,选出增殖率较好的环烯醚萜、木脂素浓度进行后续实验。(3)取对数生长期BMSCs细胞,分为对照组、成骨诱导组、环烯醚萜组、木脂素组、环烯醚萜+木脂素组,行茜素红染色检测BMSCs转化成骨细胞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BMSCs成骨相关基因[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碱性磷酸酶(ALP)、Ⅰ型胶原(COL-Ⅰ)、骨钙素(OCN)基因]的相对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BMSCs成骨相关蛋白[RUNX2、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1)接骨木树皮提取物中,30%洗脱样品富含环烯醚萜,含量为1.13%~4.13%(2.63%±1.5%);50%洗脱样品中富含木脂素,含量为36.07%~40.07%(38.07%±2.0%)。(2)CCK-8检测BMSCs增殖结果显示,环烯醚萜高剂量组48 h亚组BMSCs增殖率(94.54%±1.42%)高于低剂量组48 h亚组(85.98%±1.54%),木脂素高剂量组24 h、48 h亚组BMSCs增殖率(86.56%±0.89%、94.62%±1.45%)均高于低剂量组亚组(84.92%±0.88%、86.69%±1.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14、4.73、10.13,P值均<0.05)。选择高剂量环烯醚萜、木脂素进行后续实验。(3)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成骨细胞较少,成骨诱导组见一定数量的成骨细胞,环烯醚萜组细胞见散在多处的成骨细胞,木脂素组见成片的成骨细胞,环烯醚萜+木脂素组细胞见多处成片的成骨细胞。(4)经高剂量烯醚萜、木脂素处理后的各组BMSCs成骨相关基因RUNX2、ALP、COL-Ⅰ、OCN的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与对照组比,成骨诱导组RUNX2、COL-Ⅰ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升高,环烯醚萜组RUNX2、COL-Ⅰ、OCN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升高,环烯醚萜+木脂素组ALP、COL-Ⅰ、OCN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成骨诱导组比,环烯醚萜组RUNX2、COL-Ⅰ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升高,环烯醚萜+木脂素组ALP、OCN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环烯醚萜组比,木脂素组RUNX2、COL-Ⅰ、OCN基因相对表达量均降低;环烯醚萜+木脂素组RUNX2、COL-Ⅰ基因相对表达量均降低,ALP、OCN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木脂素组比,环烯醚萜+木脂素组ALP、COL-Ⅰ、OCN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环烯醚萜+木脂素组BMP-2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木脂素组、环烯醚萜+木脂素组RUNX2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环烯醚萜+木脂素组RUNX2的相对表达量高于成骨诱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新疆西伯利亚接骨木树皮提取物的有效成分环烯醚萜与木脂素联合应用,可提高对大鼠骨髓BMSCs的成骨诱导作用,促进BMSCs转化成骨细胞,其机制可能与促进成骨基因RUNX2、ALP、COL-Ⅰ、OCN的表达,激活BMP/RUNX2信号通路促进BMP-2、RUNX2蛋白的表达有关。
短篇论著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阻挡的处理策略
谢云杰, 曹敬正, 张阳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10): 698-700.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1225-00186
全文: HTML (1 KB)  PDF (2076 KB)  ( 1 )
摘要 ( 12 )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阻挡的处理策略。方法 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20年7月—2021年9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功能病区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0例,其中男23例、女37例,年龄25~78(59.6±1.8)岁。60例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左侧26例、右侧34例,岩静脉单一主干者3例、多属支者57例,岩上静脉的引流类型Ⅰ型15例、Ⅱ型19例、Ⅲ型26例。所有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术中发现均存在岩静脉阻挡。记录术中岩静脉分离方法,观察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本组60例患者顺利完成微血管减压术并完整保留了岩静脉,术中通过分离岩静脉与小脑皮层间间隙显露责任血管者22例,分离岩静脉属支之间间隙显露责任血管者17例,分离岩静脉与小脑幕间隙显露责任血管者17例,采取2种混合策略者4例。手术时间2.0~3.0(2.5±0.1)h,术中出血量20~40 (32±2) mL。术后56例患者疼痛完全消失,4例较术前明显减轻。术后60例均未出现脑水肿等颅内压增高表现;并发低颅压综合征33例、无菌性脑膜炎10例,对症治疗后缓解。所有患者随访6~12(15.6±1.2)个月。10例患者于术后出现术侧面部不同程度麻木感,半年后9例麻木消失、1例麻木减轻。术后1.5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复发1例,行感觉根部分剪断术治愈;余患者未见复发。结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通过不同策略保留岩静脉、暴露责任血管并给予有效减压,手术效果好。
双侧臀上动脉肌皮瓣修复骶尾部巨大压疮的疗效观察
徐风瑞, 杨帆, 郑梁, 杨银辉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10): 701-704.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40111-00021
全文: HTML (1 KB)  PDF (6412 KB)  ( 1 )
摘要 ( 18 )
目的 探讨应用双侧臀上动脉肌皮瓣修复骶尾部巨大压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5年8月—2023年9月十堰市太和医院整形美容烧伤科骶尾部巨大压疮患者19例,其中男15例、女4例,年龄27~79(53.0±1.7)岁,压疮分期Ⅲ期1例、Ⅳ期18例,压疮面积10 cm×15 cm~18 cm×25 cm。患者均使用双侧臀上动脉肌皮瓣(双侧臀上穿支蒂组织瓣、旋转推进复合组织瓣)技术对骶尾部巨大压疮进行修复。观察切口愈合情况、皮瓣血运情况(包括皮瓣返红、张力、皮温)、切口有无分泌物渗出及二次窦道形成;末次随访时,观察压疮局部有无复发,以及皮瓣恢复情况。结果 本组19例患者中,应用双侧臀上穿支蒂组织瓣6例、双侧旋转推进复合组织瓣13例,手术均顺利,术后皮瓣血运良好,切口无分泌物渗出,无二次窦道形成。19例患者中,18例切口一期愈合;1例术后1周因皮瓣脂肪液化及边缘少许坏死,经在院换药3周后延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12.3±8.5)个月,压疮局部均无复发,皮瓣外形质地及耐磨抗压性好。结论 应用双侧臀上动脉肌皮瓣技术治疗巨大压疮,并发症少,供区无须再次植皮修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踝关节镜下骨膜切除术在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治疗中的应用
宋黄鹤, 郭敦明, 梁文卫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10): 705-708.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40124-00042
全文: HTML (1 KB)  PDF (6537 KB)  ( 7 )
摘要 ( 17 )
目的 探讨踝关节镜下骨膜切除术治疗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的临床效果。方法 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踝关节镜下治疗的8例PVNS患者。其中男2例、女6例,左踝4例、右踝4例,年龄23~68(44.8±17.3)岁,病程3周~4年(16.6±17.7)个月;8例患者中,2例局限型患者行单纯踝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6例弥散型患者行踝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联合术后放射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踝关节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及复发情况。结果 8例患者术后获得3~5年随访,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AOFAS评分分别为(89.4±6.4)、(91.0±3.0)分,均高于术前的(50.5±8.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39、16.44,P值均<0.001);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评价优5例、良好3例。术后1年复查MRI,8例患者均显示无复发。结论 踝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局限型PVNS,以及踝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联合术后放射治疗治疗弥散型PVNS,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个案报道
3D打印辅助双通道内镜下腰椎管内硬膜下神经鞘瘤摘除术1例
樊晓光, 刘东, 张贺庆, 王磊升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10): 709-710.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40101-00002
全文: HTML (1 KB)  PDF (5868 KB)  ( 4 )
摘要 ( 17 )
变异与畸形
左环指桡侧指神经双束变异1例
李友, 唐林峰, 沈佳宇, 李光银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10): 711-71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40122-00038
全文: HTML (1 KB)  PDF (2527 KB)  ( 1 )
摘要 ( 18 )
综述
颈椎病引起膈肌功能障碍病理机制及临床诊疗的研究进展
刘庆涛, 王辉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10): 713-716.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40222-00065
全文: HTML (1 KB)  PDF (944 KB)  ( 2 )
摘要 ( 15 )
目的 总结颈椎病引起膈肌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及临床诊疗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 以“颈椎病”“膈肌功能障碍”“膈肌痉挛”“cervical spondylosis”“diaphragm dysfunction”“diaphragmatic paralysis”等为关键词,分别在中国知网、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1980年1月—2024年1月发表的、与颈椎病引起的膈肌功能障碍相关的文献51篇,剔除内容不符、质量较低、重复研究的文献,最终纳入24篇文献进行系统分析,重点总结了颈椎病引起膈肌功能障碍的解剖基础和病理机制,以及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结果 颈椎病引起膈肌功能障碍主要由膈神经损伤或膈神经起源的神经根损伤造成,膈神经核、腹侧神经根受压迫,脊髓前动脉受压导致缺血性改变是造成膈肌功能障碍的相关机制。颈椎病引起膈肌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通常并不明显,当累及膈神经双侧的大部分时临床表现才会明显,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障碍合并脊髓型颈椎病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少数患者在支配膈肌的神经根受到孤立机械压迫的情况下,也可能没有神经症状学表现。临床上多采用胸部X线/CT、多普勒超声、肺功能等检查进行诊断。对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也可以进行颈椎前路或后路减压手术,手术方式、手术入路及减压范围主要取决于患者的实际情况。结论 颈椎病引起膈肌功能障碍的病例临床少见,易出现误诊漏诊。对退行性颈椎病伴有不同程度呼吸功能减退的患者,应在完善专科检查的同时评估膈神经与膈肌功能,早期诊治,使患者从早期的干预中受益。
  作者中心
   >> 在线投稿/查稿
   >> 操作说明
   >> 投稿须知
   >> 版权转让协议
   >> 作者贡献声明
   >>
作者利益冲突公开声明
   >>
ICMJE数据共享声明
  审稿中心
   >> 专家审稿
   >> 审稿操作说明
  医学文献资源
   >>本刊数据
   >>PubMed
   >>万方数据
  合作伙伴
相关链接   中华医学会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