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新闻公告: · 喜讯:《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创刊20周年座谈会暨定稿会在蚌埠召开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微信平台上线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召开编委座谈会  · 庆祝我刊在2015年度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审读中荣获三项优胜奖  · 追忆《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名誉总编苗华教授  · 解剖与临床相结合不懈的践行者——深切缅怀《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名誉总编辑苗华教授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第六届编委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编委会全体会议成功召开  More>>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24, 29 (4)   Published: 2024-04-06
选择 | 合并摘要
2024年29卷4期封面+目录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4): 0-0.
全文: HTML (1 KB)  PDF (1281 KB)  ( 4 )
摘要 ( 5 )
述评
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
高涌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4): 207-210. ;  doi: 10.3760/cam.j.cn101202-20240228-00073
全文: HTML (1 KB)  PDF (3359 KB)  ( 3 )
摘要 ( 11 )
主动脉夹层是威胁生命的急危重症,以起病急、病死率高为特点。目前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已成为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对重要脏器分支血管的重建一直是其治疗的重点和难点,由此发展出了许多能够保证分支血管血供的治疗手段,如烟囱支架、开窗技术、分支支架等。本文就重建TBAD分支血管血供相关技术的优缺点及适应证作一阐述,为临床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下肢血管疾病专题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合并膝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丁宁宁, 尹翠林, 崔玉玲, 刘军, 强永乾, 杨健, 周丽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4): 211-215.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625-00163
全文: HTML (1 KB)  PDF (1396 KB)  ( 3 )
摘要 ( 12 )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ASO-LE)患者合并膝骨关节炎(KOA)的危险因素,并建立ASO-LE合并KOA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ASO-LE的139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男107例、女32例,年龄47~96(68.7±9.1)岁。139例患者均行双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采用解剖血流分数(ARS)评分评估下肢动脉狭窄程度,采用外周动脉钙化评分系统(PACSS)评估下肢动脉钙化程度。139例ASO-LE患者根据是否合并KOA分为2组,其中ASO-LE 合并KOA组47例(33.8%)、 ASO-LE 不合并KOA组92例(66.2%)。观察指标:(1)对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内科基础疾病史等临床基线资料,以及下肢动脉CTA检查ARS评分、PACSS评分进行单因素分析。(2)选择单因素分析P<0.2的变量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依据ASO-LE合并KOA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ASO-LE合并KOA的风险预测模型,并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检测预测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ASO-LE合并KOA组高脂血症占比、下肢动脉钙化PACSS评分≥5分占比均高于ASO-LE不合并KO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血症(X1)、下肢动脉钙化PACSS评分≥5分(X2)是ASO-LE合并 KOA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为3.92(1.66~9.27)、2.92(1.32~6.46),P值均<0.05]。依据独立危险因素建立ASO-LE合并KOA的预测模型:logit(P)=-1.409+1.366 X1+1.072 X2。该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56,灵敏度为74.5%,特异度为63.0%。结论 高脂血症和下肢动脉钙化PACSS评分≥5分是ASO-LE患者合并KOA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ASO-LE合并KOA的预测模型,可为ASO-LE患者提供个性化的KOA风险评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效果及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
卢冉, 余朝文, 聂中林, 陈世远, 宋涛, 官泽宇, 王孝高, 高涌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4): 216-221.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825-00056
全文: HTML (1 KB)  PDF (969 KB)  ( 3 )
摘要 ( 7 )
目的 探讨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效果及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1年6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下肢ASO患者182例,其中男126例、女56例,年龄46~93(70.5±10.2)岁。患者术前均行CTA或动脉造影检查,踝肱指数(ABI)为0.15~0.58(0.38±0.18)。182例患者均行腔内治疗。观察指标:(1)观察182例患者腔内治疗的疗效(血管一期通畅率、治疗后1个月ABI等),以及围手术期心脑血管意外、肾功能不全、大截肢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2)统计182例患者术后12个月动脉再狭窄发生情况。依据患者是否发生动脉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和非再狭窄组,对2组患者性别、年龄、Fontaine分期、内科合并症、吸烟史等临床基线资料,以及下肢ASO病变部位、狭窄程度、病变长度、治疗方式、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时间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对P<0.01的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18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无大截肢、消化道出血及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病例。术后血管一期通畅率100%,治疗后1个月ABI为0.68±0.25,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5,P<0.001)。(2)182例患者术后12个月发生动脉再狭窄100例,发生率54.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下肢ASO病变长度、抗血小板治疗时间、吸烟史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69、8.43、9.25,P值均<0.01);而性别、年龄、内科合并症及下肢ASO病变部位、狭窄程度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长度≥3 cm(OR=2.835,95%CI:1.478~5.438)、吸烟(OR=2.776,95%CI:1.460~5.277)是ASO患者腔内治疗后发生动脉再狭窄的危险因素(P值均<0.001),而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OR=0.220,95%CI:0.084~0.574)是腔内治疗术后预防管腔再狭窄的保护因素。结论 采用腔内治疗下肢ASO安全有效;ASO患者病变长度≥3 cm、有吸烟史是影响术后发生动脉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而术后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是预防管腔再狭窄的保护因素。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伴髂静脉重度狭窄血栓清除术中髂静脉支架置入时机的选择
周文杰, 杨超, 王孝运, 朱晓黎, 吕朋华, 段鹏飞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4): 222-22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811-00038
全文: HTML (1 KB)  PDF (2196 KB)  ( 3 )
摘要 ( 9 )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伴髂静脉重度狭窄患者血栓清除术中髂静脉支架置入时机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急性下肢DVT伴髂静脉重度狭窄患者68例,其中男24例、女44例,年龄27~87(62.6±11.6)岁,均接受AngioJet血栓清除术+髂静脉支架置入术治疗。按照置入支架时期不同分为2组:同期组35例,接受AngioJet血栓清除术,同期髂静脉支架置入后行置管溶栓治疗;分期组33例,一期行AngioJet血栓清除术+置管溶栓治疗,二期行髂静脉支架置入治疗。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患肢侧别、合并肺栓塞情况、血栓分型、病程、术前肢体周径差、近期手术/外伤、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基线资料;(2)比较2组治疗期间溶栓剂用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血栓清除率、并发症发生情况;(3)比较2组术后12个月时的支架累积通畅率、肢体周径差、下肢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及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情况。结果 (1)2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68例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同期组患者治疗期间尿激酶用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85.7±32.0)万U、(3.3±1.6)d、(6.7±1.7)d,分期组分别为(117.6±19.8)万U、(4.9±1.0)d、(8.6±2.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6、-4.95、-4.03,P值均<0.001);2组AngioJet抽吸时间、血栓清除率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同期组和分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5.7%(16/35)和51.5%(17/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P=0.632),均未发生出血、症状性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3)68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17.3±3.5)个月。术后12个月时,2组患者支架累积通畅率、肢体周径差、PTS发生率及VC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对于合并髂静脉重度狭窄的急性下肢DVT患者,选择同期或分期行髂静脉支架置入均可行,两者具有相似的近中期疗效及风险;同期置入支架相比于分期置入支架的优势在于,患者溶栓药物用量更小、住院时间更短。
泡沫硬化剂注射病理性穿通静脉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疗效观察
万其, 武子赋, 唐文波, 高涌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4): 228-231.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830-00060
全文: HTML (1 KB)  PDF (3460 KB)  ( 3 )
摘要 ( 10 )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泡沫硬化剂注射病理性穿通静脉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VULE)的临床疗效。方法 横断面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21年1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0例(65侧)确诊为病理性穿通静脉引起的VULE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6~77(56.3±11.4)岁,临床-病因-解剖-病理生理(CEAP)分级均为C6期。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泡沫硬化剂注射病理性穿通静脉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溃疡创面愈合情况、穿通静脉反流情况,以及局部硬结形成、皮肤坏死、深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栓塞、脑卒中、一过性视觉障碍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6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硬化剂渗漏、出血、软组织肿胀等情况。手术时间23.0~80.0(46.6±12.2) min,术后住院时间1.0~10.0(5.6±1.7) d。2例患者术后第7天局部硬结形成,予相应处理后痊愈。6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10.8±2.7)个月。随访期间,2例患者术后2个月左右复发,出现微小溃疡,超声检查见原闭合穿通静脉部分再通,再次行超声定位下局部麻醉注入泡沫硬化剂后,患者溃疡痊愈,随访3个月无再次复发。60例患者65侧患肢溃疡面均于1~3个月愈合,复查超声原溃疡创面周围均无病理性穿通静脉反流。患者患侧下肢瘙痒、疼痛、色素沉着等症状均明显好转,无皮肤坏死、深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栓塞、脑卒中、一过性视觉障碍等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泡沫硬化剂注射病理性穿通静脉治疗VULE安全有效,操作方便,术后复发者可反复应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断层解剖与影像
基于CT三维重建测量的桡骨远端粉碎性关节内骨折尺背侧骨折块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王钧可, 张成楠, 宁仁德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4): 232-238.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1021-00127
全文: HTML (1 KB)  PDF (6039 KB)  ( 3 )
摘要 ( 12 )
目的 探讨基于CT三维重建与精确测量的桡骨远端粉碎性关节内骨折尺背侧骨折块(DUF)的影像解剖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3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关节骨科合并DUF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150例,其中男54例、女96例,年龄38~81(54±14)岁,AO23/C1型骨折43例、AO23/C2型69例、AO23/C3型38例。150例患者术前均行层厚为0.625 mm的高分辨率腕部CT扫描;基于CT扫描原始数据,利用Mimics软件建立桡骨远端骨折三维模型和统一测量坐标系,进而分离出DUF;分别在测量坐标系的X、Y、Z轴上测量DUF最大长度、宽度和高度,并测量矢状面骨折线角度(θ),计算DUF的最大长度、宽度与桡骨远端横断面(即关节面)最大长度、宽度的比值(FLr、FWr,%)作为消除体型差异影响后的DUF长度、宽度的矫正值,对比以上各指标在不同性别及不同骨折分型患者间的差异。结果 150例患者DUF的最大长度为(14.1±3.5) mm、宽度为(12.0±2.1) mm、高度为(15.7±1.0) mm,θ为15.6°±1.8°,FLr为33.4%±4.4%,FWr为27.0%±3.1%。男性患者DUF的最大长度为(15.3±3.1) mm,大于女性患者的(13.4±3.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P=0.001);男、女性FLr值分别为33.5%±4.8%、33.3%±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P=0.791)。此外,DUF的宽度和高度、θFWr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O23/C1型患者DUF的长度及FLr[(17.2±3.0) mm, 36.0%±4.4%]大于AO23/C2型[(11.2±2.1) mm, 31.3%±4.6%]和AO23/C3型[(13.9±2.7) mm, 32.8%±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O23C1型、C2型、C3型间DUF的宽度、高度,以及θ、FWr等形态学参数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不同类型的桡骨远端粉碎性关节内骨折中,DUF在矢状面上都表现出骨折角度相对垂直的不稳定模式;消除患者性别间体型差异后,不同性别患者的DUF形态差异并不明显,但C1型DUF的长度及其在桡骨远端横断面长度的占比明显大于C2型和C3型。以上研究成果提示DUF在手术复位中的重要性以及根据术前DUF精确三维形态数据进行个体化治疗的必要性。
MRI冠状面多回波回复梯度回波序列对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
李淑玲, 孙振中, 曲德鑫, 朱振利, 谭江威, 沈晓君, 刘旭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4): 239-243.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917-00080
全文: HTML (1 KB)  PDF (1761 KB)  ( 2 )
摘要 ( 9 )
目的 探讨MRI冠状面多回波回复梯度回波(C-MERGE)序列对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ELDH)的诊断价值。方法 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年3月—2023年4月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和烟台市烟台山医院经手术及组织病理确诊的ELDH患者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22~82(58.1±11.3)岁,病程2~24(8.1±3.8)个月;患者均为单侧单节段受累,受累节段为L2/3 1例、L3/4 4例、L4/5 17例、L5/S1 28例。所有患者接受C-MERGE和冠状面T2加权像(C-T2WI)两种序列的MR扫描。观察并比较两种序列对突出椎间盘的检出率和受压神经根(神经根成角、变细、深压迹和肿胀)的显示率,并对两种序列图像清晰度评分。结果 本组50例患者C-MERGE和C-T2WI序列对突出椎间盘的检出率分别为100%(50/50)、94%(4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3,P=0.250)。C-MERGE序列对神经根成角、变细、深压迹、肿胀的显示率分别为78%(39/50)、60%(30/50)、72%(36/50)、46%(23/50),高于C-T2WI序列的64%(32/50)、40%(20/50)、52%(26/50)、28%(14/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14、5.79、5.79、5.82,P值均<0.05)。C-MERGE序列的突出椎间盘以及神经根成角、变细、深压迹、肿胀的图像清晰度评分均为3.00(3.00,3.00)分,高于C-T2WI序列的2.00(1.00,2.00)、2.00(1.00,2.25)、2.00(1.00,2.25)、2.00(1.00,2.00)、2.00(1.00,2.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13、5.40、5.40、5.56、5.83,P值均<0.001)。结论 相比于C-T2WI,C-MERGE对突出椎间盘和神经根受压程度的显示更敏感,也更清晰,可作为常规横断面、矢状面MRI的重要补充序列,是ELDH有效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之一。
临床研究
超声“镜像”引导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在儿童Song Ⅴ型肱骨外髁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李洋洋, 马海龙, 刘方, 张思成, 华中托, 孙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4): 244-248.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910-00075
全文: HTML (1 KB)  PDF (2262 KB)  ( 3 )
摘要 ( 13 )
目的 探讨超声“镜像”引导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SongⅤ型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9年1月—2022年1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42例SongⅤ型肱骨外髁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1.2~10.2(4.8±1.6)岁,左侧27例、右侧15例。术前采集健侧肱骨远端矢状面和横断面超声影像作为标准影像,术中在超声引导下行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并以健侧肱骨远端标准影像为参照,验证骨折复位情况。观察指标:(1)观察患儿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期间有无患肢肿胀加重、活动疼痛、末梢血运受阻、钉眼渗出、感染等情况;(2)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儿骨折愈合情况,以及有无侧骨突形成、骨不连、延迟愈合、畸形愈合及针尾激惹、伤口深部组织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3)术后6个月采用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评估肘关节功能。结果 42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即刻X线检查显示均获解剖复位。手术时间16~87(48.1±19.9)min,术中出血量2~10(5.5±1.9)mL。术后2例患儿患肢肿胀严重,3例患儿患肢钉眼渗出严重,均予相应处理后好转。患儿术后患肢末梢血运佳、手指活动可。术后住院时间2~5(3.4±1.0)d。42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6(16.8±4.2)个月。随访期间12例患儿侧骨突形成,但随时间延长较前好转;3例发生针尾激惹,拔除克氏针石膏继续固定。患儿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8(6.4±0.7)周。随访期间,患儿均未发生伤口深部组织感染、神经损伤、骨不连、延迟愈合、畸形愈合等严重并发症。术后6个月肘关节功能优37例、良5例,优良率100%。结论 超声“镜像”引导下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Song Ⅴ型肱骨外髁骨折微创、安全,术中骨折复位效果好,术后患儿肘关节功能恢复好,值得推广应用。
头侧混合入路与尾侧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围术期指标的观察
苏石, 何志鹏, 梅相煌, 张珂, 关小奇, 杨靖承, 吕佳科, 郭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4): 257-261.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813-00040
全文: HTML (1 KB)  PDF (5452 KB)  ( 3 )
摘要 ( 10 )
目的 观察对比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头侧混合入路与尾侧入路的围手术期指标。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12月—2022年12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67例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的右半结肠癌患者,其中男34例、女33例,年龄27~81(60.4±12.7)岁。按手术入路分为2组:头侧混合入路组35例,其中男17例、女18例,年龄27~68(59.3±12.0)岁;尾侧入路组32例,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30~81(61.7±13.5)岁。比较2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和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肿瘤TNM分期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2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头侧混合入路组手术时间为(155±27) min,短于尾侧入路组的(245±31) min;头侧混合入路组的术中出血量为(53±6) mL,少于尾侧入路组的(90±10) m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78、3.32,P值均<0.05)。头侧混合入路组和尾侧入路组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分别为(16±2)枚和(20±3)枚,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分别为(5.2±0.8) d和(5.5±1.3) d,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分别为(6.7±0.8) d和(7.2±1.7) d,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1.3±1.9) d和(12.0±3.3) 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4%(4/35)和18.8%(6/3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与尾侧入路相比,头侧混合入路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对于患者更安全。
神经外膜小间隙缝合联合脱细胞基质周围神经修复膜包裹修复正中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
沈美华, 杨伽捷, 施晓健, 秦超, 施凯兵, 沈灵杰, 刘合飞, 江起庭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4): 262-268.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718-00009
全文: HTML (1 KB)  PDF (6000 KB)  ( 3 )
摘要 ( 12 )
目的 探讨神经外膜小间隙缝合联合脱细胞基质周围神经修复膜包裹修复正中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1年4月—2022年10月南通市海门区人民医院腕掌侧开放性正中神经损伤患者62例,其中男42例、女20例,年龄18~65(47.6±10.9)岁;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实验组在神经外膜小间隙缝合后,吻合部位以脱细胞基质周围神经修复膜包裹固定;对照组在神经外膜小间隙缝合后,吻合部位旷置。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等基线资料;(2)比较2组伤口愈合情况,以及有无感染、排异反应等围手术期并发症;(3)术后3、6个月通过塞姆斯塞温斯坦单丝(SWM)测验、两点辨别觉(2PD)评估并比较2组患者正中神经感觉功能恢复情况;(4)术后3、6个月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正中神经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并比较2组患者正中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情况;(5)术后3、6个月比较2组患者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结果 (1)2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2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2周伤口愈合良好,均未出现炎症、感染等并发症情况。(3)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SWM、2PD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6个月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64、-2.43,P值均<0.05)。组内比较,2组术后6个月均优于术后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SWM=-4.36、-3.46,Z2PD=-3.60、-2.65,P值均<0.05)。术后6个月正中神经感觉功能比较,实验组优良率为93.33%(28/30),对照组为68.75%(22/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6,P=0.014)。(4)术后3个月2组患者正中神经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P=0.01)。组内比较,2组术后6个月均优于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5、13.85,P值均<0.001)。术后6个月,正中神经运动功能实验组优良率90.00%(27/30),对照组65.63%(21/3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P=0.022)。(5)术后3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MNCV、SNC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6个月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5.13,P值均<0.001)。组内比较,2组术后6个月均优于术后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MNCV=15.01、11.67,tSNCV=17.41、15.57;P值均<0.001)。结论 对于腕侧开放性正中神经损伤的患者,在神经外膜小间隙缝合的基础上,吻合口包裹脱细胞基质周围神经修复膜,术后正中神经感觉、运动及协调功能恢复加快。临床试验注册:中国临床试验中心(ChiCTR2100053188)
短篇论著
单克氏针顺行髓内固定微创治疗第五掌骨颈移位骨折的疗效观察
董凯旋, 兰宗林, 程耀宇, 罗浩天, 杨曦, 赵晓芳, 陆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4): 269-273. ;  doi: 10.3760/cam.j.cn101202-20231228-00193
全文: HTML (1 KB)  PDF (4549 KB)  ( 3 )
摘要 ( 13 )
目的 探讨单克氏针顺行髓内固定微创治疗第五掌骨颈移位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病例系统报告。纳入2018年2月—2022年6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骨科采用单克氏针尾部折弯顺行髓内固定微创治疗的18例第五掌骨颈移位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4例、女4例,年龄18~45岁(28.4±7.3)。术后石膏固定2周后行功能锻炼,术后8~10周X线检查显示骨折愈合后拔除克氏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手术前及手术后第1天复查X线片,测量并比较手术前后第五掌骨头干角;术后随访期间观察骨折愈合及并发症情况,采用总主动活动度(TAM)评定并记录末次随访时手部功能。结果 1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5~35(22.6±5.2)min,术中X线透视次数2~7(3.9±1.2)次。第五掌骨头干角术前为51.28°±5.71°,术后为18.72°±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8,P<0.001)。18例患者术后随访7~20(13.8±3.6)个月,骨折均于8~10周愈合。末次随访患者手部功能TAM评定为优15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17/18。术后克氏针针尾触痛1例,取出克氏针后症状消失;尺神经背侧皮支区域暂时性感觉异常1例。结论 采用单克氏针顺行髓内固定微创治疗第五掌骨颈移位骨折临床效果佳,且手术操作简单、时间短,并发症少。
个案报道
MRI诊断非肿瘤因素导致的非产后子宫内翻1例
孙凯容, 张氡, 王茂林, 倪建明, 赵新凯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4): 274-276.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1215-00175
全文: HTML (1 KB)  PDF (2427 KB)  ( 4 )
摘要 ( 12 )
综述
颈段气管肿瘤切除与气管重建的研究进展
郭梓昭, 王晓雷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4): 277-28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714-00178
全文: HTML (1 KB)  PDF (1016 KB)  ( 3 )
摘要 ( 11 )
目的 探讨颈段气管肿瘤切除与气管重建策略及其研究进展。方法 在中国知网、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PubMed、SinoMed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2023年3月之前发表的有关颈段气管肿瘤切除及颈段气管重建研究的文献共5 285篇。排除重复的检索结果,以及内容相关性较低、无法获取全文、质量较低和缺乏创新性的文献,最终纳入57篇文献,通过分析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总结不同颈段气管外科治疗方式的优缺点、技术细节及适用范围。结果 对于颈段气管肿瘤的外科治疗,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保持气道完整性至关重要,其挑战性在于如何精准地把控颈段气管的生理特性、解剖血供特点及吻合口张力程度,同时采取恰当的气道重建策略。颈段气管肿瘤的外科手术方式(包括肿瘤切除和气道重建方式)依其浸润范围分为短节段气管外科治疗和长节段气管外科方法:侵犯气管纵向长度≤5 cm、环周范围≤50%的短节段气管肿瘤(切除后气管缺损长度≤6 cm)的外科术式已基于不同适应证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模式,如气管袖状切除端端吻合术、气管窗式切除缺损处拉拢缝合或组织瓣修复术、经内镜局部切除术等;气管移植和人工气管的发展为需要修补长节段气管缺损(长度>6 cm)的复杂病例提供了潜在的解决方案。结论 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当前颈段气管肿瘤治疗的主要模式;个体化治疗与多学科合作对于颈段气管肿瘤的根治性切除以及气管正常生理功能的重建具有关键作用。
  作者中心
   >> 在线投稿/查稿
   >> 操作说明
   >> 投稿须知
   >> 版权转让协议
   >> 作者贡献声明
   >>
作者利益冲突公开声明
   >>
ICMJE数据共享声明
  审稿中心
   >> 专家审稿
   >> 审稿操作说明
  医学文献资源
   >>本刊数据
   >>PubMed
   >>万方数据
  合作伙伴
相关链接   中华医学会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