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5, 20 (3)   Published: 2015-06-06
选择 | 合并摘要
骨科断层影像专题

距跟骨间韧带及其间隙的影像学对比观察

陈伟,张奇,张泽坤,朱燕宾,杨宗酉,刘勃,陈霄,张英泽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3): 185-190.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3.001
全文: HTML (2 KB)  PDF (2243 KB)  ( 391 )
摘要 ( 326 )
目的 探讨应用MR、CT和X线检查显示距跟骨间韧带(ITCL)及其所在间隙的可行性及可比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0年3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行足部MRI检查且足踝部无创伤史的41例患者(82侧足)的影像资料,其中男26例、女15例,年龄平均43(27~70)岁,身高平均167(152~185)cm;另选取30名志愿者行足部CT和X线检查,男女各15名,年龄平均23(21~24)岁,身高平均170(142~187)cm。分别行MR和CT扫描,行矢状面和斜冠状面重建,在重建图像上测量ITCL及其间隙的长度。行足侧位X线摄像,设定球管向肢体近端偏转为尾侧投照,向肢体远端偏转为头侧投照,依次自尾侧15°、10°、5°,中立位,头侧5°、10°、15°进行投照。选出清晰显示ITCL间隙及其跟骨侧和距骨侧界线的最佳图像,测量ITCL间隙长度,并与MRI和CT矢状位图像上对应的长度比较。结果 在MRI或CT矢状面和斜冠状面上,ITCL长度或其间隙长度在同性别左、右侧间无明显差异,同侧别男性大于女性;同性别矢状面上长度小于斜冠状面上长度。在MRI矢状面图像上ITCL平均长度男性为13.1 mm,女性为12.2 mm;斜冠状面图像上ITCL平均长度男性为14.7 mm,女性为13.7 mm。在CT矢状面图像上ITCL间隙平均长度男性为13.1 mm,女性为12.3 mm; 斜冠状面图像上ITCL间隙平均长度男性为14.7 mm,女性为13.8 mm。不同投照角度X线片中,头侧10°片显示跗骨窦及ITCL间隙清晰,ITCL间隙平均长度男性为13.1 mm,女性为12.4 mm。结论 头侧10°投照足侧位X线是显示ITCL间隙的最佳位置,ITCL间隙长度与CT和MRI矢状面图像上对应长度具有可比性。

髌股关节不稳相关解剖结构的MRI分析

何容涵,李智勇,史德海,王昆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3): 191-195.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3.002
全文: HTML (2 KB)  PDF (1463 KB)  ( 53736 )
摘要 ( 376 )
目的 探讨影响髌股关节不稳的主要解剖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2年9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关节外科诊治的髌股关节不稳20例患者患侧膝关节MRI资料,并将其纳入髌股关节不稳组,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24±8)岁;包括髌骨脱位、髌骨内侧支持带损伤等导致的髌股关节不稳,排除伴有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膝关节周围骨折、关节大量积液以及曾经进行膝关节手术的病例。选取同期诊断为髌股关节排列正常69例患者的MRI资料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31例,女38例,年龄(25±5)岁;排除伴有明显髌股关节不适症状、膝关节可疑骨折以及交叉韧带损伤的病例。测量两组MRI的髌骨高度、股骨滑车沟角、股骨滑车外侧面比例以及胫骨结节-滑车沟间距的数值,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正常对照组和髌股关节不稳组的髌骨高度、股骨滑车外侧面比例、股骨滑车沟角、胫骨结节-滑车沟间距分别为1.02±0.15、0.63±0.13、145°±8°、(1.15±0.24)cm和1.16±0.14、0.44±0.13、152°±8°、(1.69±0.27)cm,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28、5.755、3.446、8.614,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股骨滑车外侧面比例减少、股骨滑车沟角增大以及胫骨结节-滑车沟间距增大与髌股关节不稳的发病之间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滑车外侧面比例、胫骨结节-滑车沟间距以及股骨滑车沟角的标准偏回归系数为分别为-78.221、0.277和0.026。结论髌股关节不稳患者表现为髌骨高位、股骨滑车沟角增大、股骨滑车外侧面比例减少以及胫骨结节-滑车沟间距增大,其中胫骨结节-滑车沟间距增大以及股骨滑车外侧面比例减少是髌股关节不稳发病的主要因素。

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数字化模型的初步建立

陈继铭,钟环,冯柏淋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3): 196-199.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3.003
全文: HTML (2 KB)  PDF (1662 KB)  ( 861 )
摘要 ( 227 )
目的 在正常人CT薄层影像数据基础上建立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的数字化仿真模型。方法 对1名既往无先天性足部病史及外伤史,常规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排除足部异常病变,并同意参加研究项目的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行足跟部64层螺旋CT扫描,采用Mimics 10.01软件进行断层影像(Dicom文件数据)分割处理,重建完整跟骨3D模型;基于Sanders分型原则,采用Mimics 10.01软件的“Simulation”模块对跟骨模型进行骨折造模并输出STL文件保存,将输出的模型通过Cult3D Designer软件的Web插件植入网页进行虚拟现实显示。结果 跟骨骨折的Sanders分型数字化仿真模型具有直观、立体和逼真的展示效果,而植入网页后的模型可进行任意方位和不同角度的观察。结论 数字化模型的建立有助于增强外科医生对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的准确理解,而基于Web的交互式虚拟现实技术可用于术前方案演练和远程会诊、教学。

多层螺旋CT在成人寰齿关节炎分级诊断中的应用

林令博,孔祥荣,韩梅,熊春梅,李建志,刘凯,王道才,林祥涛,肖连祥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3): 200-203.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3.004
全文: HTML (2 KB)  PDF (1071 KB)  ( 306 )
摘要 ( 225 )
目的 通过多层螺旋CT(MDCT)观察寰齿关节炎的发病及分级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2年5月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传染病医院影像科和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行上颈椎MDCT检查的700例成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3例,女387例;年龄18.2~88.8岁,平均46.4岁。患者按不同年龄段分成≥18~25、>25~30、>30~40、>40~50、>50~60、>60~70,>70岁组,每组100例。使用16层MDCT机,运用多层面重建后处理技术,从任意角度观察寰齿关节情况,参照关节炎的四分之一分类标准对病例进行分级,观察统计不同年龄组寰齿关节炎的发病及分级构成情况。从700例中随机选出100例,评价采用MDCT对寰齿关节炎进行诊断及分级的稳定性。结果 本组700例,寰齿关节炎男女发病率分别为54.3%(170/313)、53.2%(206/3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2, P>0.05);随年龄的增加,寰齿关节炎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9.725, P值均<0.01)。采用MDCT对寰齿关节炎进行分级,结果稳定性较好(K=0.720)。结论 寰齿关节炎不同性别的发病率无差异,但随年龄的增加发病率逐渐增加。MDCT可以很好的显示并诊断寰齿关节炎,采用MDCT进行分级,稳定性良好。
断层解剖与影像

肝外胆管供血动脉数字化三维重建图像与传统解剖学图像的比较

杨剑,彭戈,方驰华,杨舟,陈伟龙,黎佩雯,艾丹丹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3): 204-207.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3.005
全文: HTML (2 KB)  PDF (1970 KB)  ( 446 )
摘要 ( 227 )
目的 对比观察肝外胆管供血动脉3D重建图像与传统解剖学图像,评价其各自的优缺点。方法 2012年1—12月,对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一科的10例肝外胆管梗阻性疾病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将10例患者的上腹部亚毫米CT扫描数据导入腹部医学图像3D可视化系统(MI-3DVS)程序化构建肝外胆管供血动脉3D重建图像,并与传统解剖学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肝外胆管供血动脉3D重建图像真实,立体感强,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3D空间的解剖关系观察;传统解剖学图像只能显示平面的解剖结构,表现手法单一,但可根据手术显微镜所观察的尸体标本灌注情况,还原绘制胆管周围血管丛等3D重建图像无法显示的血管。结论 3D图像真实直观,能真实还原组织器官结构的本来面貌,便于学习和理解,是解剖学研究和学习的新途径,也可以为个体化胆道外科手术方案提供指导,但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解剖图像。

胎儿肝脏异常的MRI分析

彭伟清,关键,林玲,刘明娟,郭燕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3): 208-212.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3.006
全文: HTML (2 KB)  PDF (3301 KB)  ( 473 )
摘要 ( 188 )
目的 分析胎儿肝脏异常的MRI表现,探讨MRI在胎儿肝脏相关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肝脏异常的19例胎儿MRI影像资料。受检孕妇年龄22~35岁,孕周为25~38周。胎儿MRI检查包括横轴面及冠状面T1WI序列和矢状面、冠状面及横轴面T2WI序列扫描。结果 胎儿肝脏异常为膈疝8例(右侧7例、左侧1例),膈膨升1例,脐膨出2例,血管瘤3例,错构瘤2例,胎儿贫血3例;其中引产后胎儿尸体病理诊断4例,产后患儿手术病理诊断14例,产后患儿随访复查确诊1例。按肝脏位置和信号异常进行分类:胎儿肝位置异常11例,其中向胸腔移位9例,向前腹壁移位2例。肝信号异常8例,其中局灶性信号异常5例(均为肝肿瘤),表现为肝内类圆形异常信号;弥漫性信号异常3例,其中双胎输血综合征2例、地中海贫血1例,均表现为肝脏T2WI信号弥漫性减低。MRI能准确诊断胎儿肝脏位置异常和准确判断肠管等邻近结构的位置改变。MRI对血管瘤的定性诊断较好。结论 胎儿肝脏异常涉及多种疾病,MRI对胎儿肝脏位置异常的诊断有其独特的优势,有助于胎儿肝脏信号异常的诊断,进而有助于实现胎儿肝脏异常的全面诊断。

胸膜凹陷征量化分析在外周孤立性肺结节CT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陈武飞,孙奕波,陆芳,毛定彪,王迩诺,滑炎卿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3): 213-21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3.007
全文: HTML (2 KB)  PDF (1567 KB)  ( 654 )
摘要 ( 266 )
目的 通过量化分析的方法,探讨胸膜凹陷相关切迹(NNPI)在孤立性肺结节(SPN)CT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诊治的90例CT发现有NNPI的SPN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42例,女48例;年龄31~76岁,平均58岁。SPN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应用GE 4.4工作站后处理软件测算SPN及NNPI相关参数:SPN体积(V)、NNPI牵拉程度最大的横断面积(Smax)以及结节所在Smax的横断面中心与NNPI顶点连线的距离(d)。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计算结节的牵拉系数K=(Smax×d)/V。分别计算出良恶性结节的K值,应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判断其统计学差异。作出K值的ROC曲线,计算其在判断良恶性结节中的最佳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并与两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采用盲法阅片所得出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进行纵向比较。结果 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证实Smax、V及d三者具有相关性,Smax与V具有中等程度正相关性(r=0.65,P<0.05),与d存在高度负相关(r=-0.83,P<0.05)。腺癌的K值高于炎性肉芽肿、结核、真菌性肉芽肿、错构瘤等良性SPN的K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7、-4.09、-3.19、-2.97,P值均<0.01);而炎性肉芽肿、结核、真菌性肉芽肿、错构瘤之间的K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OC曲线分析得出K值的cut-off值为0.052,曲线下面积为0.852,通过K值法判断结节的良恶性所得出的最佳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78.0%、92.5%、92.8%、77.1%、84.4%,而医师直观阅片所得出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64.0%、82.5%、82.1%、64.7%、72.2%,K值法得出的各项数据均高于医师形态学判断方法。结论 K值法对于SPN良恶性的鉴别有临床应用价值,准确性高于医生形态学判断方法。
应用解剖与临床

经骶1置入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时骶骨“非安全区”的解剖学研究

杨毅鹏,王玉,郑占乐,何泽阳,张飞,侯志勇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3): 217-219.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3.008
全文: HTML (2 KB)  PDF (1479 KB)  ( 305 )
摘要 ( 195 )
目的 通过观测骶骨侧位前上方“非安全区”的解剖学数据,为经骶1(S1)置入骶髂关节螺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用河北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提供的18具正常成人骶骨防腐标本。行骶骨“非安全区”测量:应用游标卡尺及直尺测量S1椎体中线前后径长度(D)、测量骶骨翼斜坡在S1椎体投影的长度(L);圆规找到S1椎体前缘在椎体与骶骨翼移形侧面的投影点,游标卡尺测量两点间距离(H)。以L为底,H为高,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S1椎体“非安全区”面积,并比较不同性别间的S1椎体“非安全区”面积。结果 去除观测中变异较大的4具标本,余14具中,男(7例)、女(7例)S1椎体D分别为(27.68±0.90)mm 和(26.30±2.38)mm,L分别为(23.62±2.62) mm、(22.05±1.25)mm,H分别为(17.70±0.98) mm、(16.40±1.03)mm。骶骨“非安全区”的面积分别为(209.10±30.99)mm2、(180.79±15.21) mm2,男、女骶骨“非安全区”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70, P>0.05),且面积较恒定。结论 S1椎体侧位前上方存在骶髂关节螺钉置入的“非安全区”,且面积较恒定。避开“非安全区”置入骶髂关节螺钉可有效减少螺钉误置的危险。

经皮层侧脑室后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杨麟,严正村,张恒柱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3): 220-223.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3.009
全文: HTML (2 KB)  PDF (2349 KB)  ( 708 )
摘要 ( 209 )
目的 在显微镜下观测侧脑室三角区的解剖结构,探讨经皮层侧脑室后锁孔入路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2009年9月—2011年5月选择10具(20侧)正常成人尸头标本,模拟经皮层侧脑室后锁孔入路手术,进入侧脑室三角区,在显微镜下对所暴露的脑室系统及其内部结构进行解剖观察,并测量顶内沟与中央后沟交点(顶内点)和大脑纵裂的距离、顶内沟的深度、顶内沟底部至三角区皮质厚度。结果 经顶内沟侧脑室后锁孔入路进入侧脑室,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侧脑室三角区的底部为侧副三角;前壁内侧为穹窿脚,外侧为丘脑枕;内侧壁上部为胼胝体球,下部为禽距;外侧壁为尾状核围绕丘脑枕部形成。侧脑室三角区的脉络丛有一明显突起,即脉络丛球;脉络丛向外侧伸入侧脑室颞角,向前部伸向侧脑室体部,侧脑室枕角没有脉络丛。测量顶内沟与中央后沟的交点至大脑纵裂的距离为(35.36±1.06)mm;顶内沟的深度为(19.16±1.03)mm,顶内沟底部至三角区皮质厚度为(21.31±1.32)mm。结论 经皮层侧脑室后锁孔入路可避免术中对皮层的牵拉、减轻对脑组织的挫伤、缩短到达脑室的距离,并可清晰地显露侧脑室三角区的解剖结构,通过相关数据的测量可帮助术中定位顶内沟及判断是否进入侧脑室。对位于侧脑室体后部和三角区内的病变,采用此手术入路具有临床可行性。
临床研究

中国广西苗族与仫佬族成年女性血脂异常的差异及危险因素分析

邓琼英,周旋,梁明康,玉洪荣,邓秋云,卢晶晶,磨丹,罗发新,张浠,胡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3): 224-229.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3.010
全文: HTML (2 KB)  PDF (892 KB)  ( 269 )
摘要 ( 184 )
目的 探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苗族和仫佬族成年女性血脂异常的检出率、民族差异及危险因素。方法 2012年7月—2013年8月随机整群抽取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偏僻村寨的苗族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偏僻村寨的仫佬族成年女性共444人,进行问卷调查,抽血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并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定体成分;比较两民族的血脂水平、血脂异常的类型及检出率的差异,分析血脂异常与体成分等因素的关联及民族差异。结果 苗族和仫佬族女性的TC、TG和LDL-C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除LDL-C外,均为苗族高于仫佬族(P<0.01)。苗族血脂异常的总检出率为35.25%(86/244),高于仫佬族的25.00%(50/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20,P<0.05);其中高TC血症是苗族最常见的血脂异常类型,高LDL-C血症是仫佬族最常见的血脂异常类型。相同民族血脂异常组的年龄、脂肪量、内脏(皮下)脂肪含量、体脂肪率、BMI、腰臀比、绝经年限、生育子女数等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民族的血脂异常组比较,苗族的体质量、脂肪量、细胞外液、内脏(皮下)脂肪含量、体脂肪率、BMI、腰臀比及绝经年限均高于仫佬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腰臀比、体脂肪率、绝经年限和生育子女数均与苗族和仫佬族血脂异常呈正相关(OR>1,P值均<0.05)。结论 苗族和仫佬族成年女性的血脂异常类型及检出率存在差异;年龄、BMI、腰臀比、体脂肪率、绝经、绝经年限和子女数是两民族女性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腰臀比和体脂肪率比BMI能更好的预测血脂异常。

手术方式与时机的选择对不同部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李克和,黄录茂,雍成明,杨代明,宣家龙,徐兵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3): 230-235.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3.011
全文: HTML (2 KB)  PDF (1848 KB)  ( 495 )
摘要 ( 182 )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与时机的选择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神经外科2006年3月—2013年8月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发病至手术时间分为3组:超早期组53例为≤6 h手术,早期组30例为6~24 h内手术,延期组23例为>24 h手术。依据患者的出血部位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按手术方式分3组:小骨窗显微血肿清除术(小骨窗组)52例,其中基底节区出血35例、皮质下出血11例和小脑出血6例;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骨瓣组)34例,其中基底节区出血21例、小脑半球出血13例;侧脑室外引流术(外引流组)20例,其中慢性脑干出血破入脑室8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12例。比较采用3种不同术式和3种不同手术时机的患者术后1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情况。结果 术后1个月GOS评分结果显示,超早期组近期疗效优良率为81.13%(43/53),高于早期组(50.00%,15/30)与延期组(43.48%,1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早期组与延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后不同手术时机组各死亡1例。术后6个月ADL分级结果显示,超早期组远期优良率为94.23%(49/52),高于早期组(51.72%,15/29)和延期组(50.00%,11/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早期组与延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骨窗组、骨瓣组和外引流组术后1个月GOS评分结果显示近期疗效优良率分别为71.15%(37/52)、52.94%(18/34)、65.00%(13/20),术后6个月ADL分级结果显示远期疗效优良率分别为76.47%(39/51)、68.75%(22/32)、75.00%(15/20),3组间GOS评分、ADL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不同部位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和合适的手术时机进行个体化治疗,可取得相应的手术疗效。

非骨水泥假体柄在髋关节股骨侧翻修中的应用

王北岳,刘国印,周利武,计忠伟,郭亭,赵建宁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3): 236-240.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3.012
全文: HTML (2 KB)  PDF (1153 KB)  ( 307 )
摘要 ( 152 )
目的 探讨非骨水泥假体柄在髋关节股骨侧翻修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3年8月10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及假体周围感染术后股骨侧采用非骨水泥假体柄翻修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中骨折、截骨、股骨远端开窗、股骨假体力线情况,术后定期随访。采用Harris方法评估髋关节功能,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术前及术后髋关节疼痛程度,根据X线片判断假体稳定性、骨愈合及骨长入情况。结果 对本组病例进行了0.5~5年随访,平均随访33.4个月;术后X线检查显示术后3~6个月可见骨长入,6个月以上骨愈合及长入情况良好;随访期间未出现感染迹象,下地行走良好,无假体脱位、骨折及假体松动发生。术前Harris评分为(48.76±13.17)分,疼痛VAS评分为4.00(3.00, 6.00)分。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87.11±6.69)分,VAS评分为0.00(0.00, 1.0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非骨水泥假体柄股骨假体在髋关节的股骨侧翻修术中有一定优势,且对股骨近端部分缺损患者同样有良好疗效。

保留胸肌腋下垂直小切口在开胸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梁书增,程辉,周谦让,张雪梅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3): 241-244.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3.013
全文: HTML (2 KB)  PDF (860 KB)  ( 345 )
摘要 ( 163 )
目的 探讨保留胸肌腋下垂直小切口(MSVI)在开胸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5月淮北市人民医院胸外科行开胸手术的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切口不同,分为MSVI组44例和传统后外侧切口组(传统组)37例,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引管留置时间、术后离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镇痛药用量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采用t检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MSVI组术后患者手术切口长度(10.64±1.43)cm、术后离床活动时间(1.14±0.47)d、住院时间(9.16±1.89)d、曲马多用量(160.23±45.21)mg,均少于传统组[分别为(21.95±2.50)cm、(2.36±0.71)d、(12.22±1.90)d和(274.32±66.27)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MSVI组和传统组患者手术时间[(115.14±43.42)min vs (112.97±35.76)min]、术中出血量[(168.11±75.28)mL vs (182.22±78.54)mL]、胸引管留置时间[(3.66±1.27)d vs(4.05±1.51)d]和术中、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27.3%(12/44) vs 32.4%(12/3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MSVI开胸手术能够减少胸部手术的创伤,患者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安全可行。

腹腔镜与传统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效果的比较

蔡宝,徐冰,胡耀宗,张发明,黄珊,余鑫,袁幸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3): 245-248.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3.014
全文: HTML (2 KB)  PDF (1244 KB)  ( 310 )
摘要 ( 173 )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传统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小儿外科2011年9月—2013年3月收治456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230例采用腹腔镜(腹腔镜组)手术治疗,226例采用腹横纹小切口(传统手术组)手术治疗,比较两种术式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腹腔镜组:术中发现62例(26. 96%, 62/230)合并对侧鞘状突未闭,同时行对侧疝囊高位结扎,全组无一例中转开腹;单侧手术时间(19.3±5.4)min,双侧手术时间(26.8±6.2)min;切口均I期愈合,无明显手术瘢痕;术后阴囊肿胀3例,无阴囊血肿和医源性隐睾病例;随访3~21个月,复发2例。传统手术组:单侧手术时间(20.8±6.5)min,双侧手术时间(28.6±7.8)min;患儿切口下有少量积液3例,切口感染1例,阴囊肿胀202例,阴囊血肿9例,医源性隐睾2例;随访3~21个月,复发4例,对侧新发7例。两组患儿单侧和双侧手术时间、切口感染率、医源性隐睾率、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阴囊肿胀、阴囊血肿及对侧新发疝发生率比较,腹腔镜组均低于传统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腹腔镜与传统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比较,具有切口美观,术后阴囊肿胀、血肿发生率低等优点,可同时发现并处理对侧隐匿性疝,术后对侧新发率低,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

经脐辅助腹壁微小瘢痕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高飞,李荣,李建军,刘涛,吴厚平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3): 249-253.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3.015
全文: HTML (2 KB)  PDF (1257 KB)  ( 179 )
摘要 ( 134 )
目的 探讨经脐辅助腹壁微小瘢痕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2年7月六安市立医院普外科收治的321例胆囊良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脐辅助腹壁微小瘢痕行LC 236例为A组,行经脐单孔LC 85例患者为B组。选取2009年8月—2010年8月胆囊良性疾病行常规法LC 152例患者为对照组(C组)。对比分析3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患者对切口美容的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A组236例中,226例成功完成手术,10例术中转改为三孔LC,手术中转率4.24%(10/236)。B组85例中,77例成功完成手术,7例术中改为两孔、1例改为三孔LC,手术中转率9.41%(8/85)。C组152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其他术式。3组患者均无出血、胆漏、胆管损伤等并发症。3组间比较,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C组比较,A、B组下床活动时间早、住院时间少、美容满意度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A、B两组间比较,A组手术时间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脐辅助腹壁微小瘢痕行LC,适应证更广,手术难度较低,操作方法简单易学,安全性高,术后腹壁瘢痕微小,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短篇论著

有限切开复位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或转子下骨折

朱成栋,夏建忠,朱乐银,印文彩,乔高山,黄华,钱俊,夏正荣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3): 254-25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3.016
全文: HTML (2 KB)  PDF (1176 KB)  ( 333 )
摘要 ( 153 )
目的 探讨有限切开复位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ALP)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或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6月江苏省仪征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收治26例股骨转子间和6例转子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49~89岁(平均67.5岁)。致伤原因:骑车摔伤9例,走路跌伤5例,车祸交通伤12例,高处坠落伤6例。按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AO/OTA)分型:A1型8例,A2型14例,A3型1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10 d,平均4.5 d。患者均采用有限切开(切口长度为7~10 cm)复位ALP内固定治疗,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本组32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62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50 mL。术后均获12~18个月随访,平均13.8个月。患者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切口延迟愈合或感染。骨折愈合时间为4~13个月,平均5.8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优15例,良14例,可3例,优良率为90.6% (29 /32 )。术后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发生率为3.13%(1/32)。无死亡病例,无螺钉松动、断钉、压疮、髋内翻及肢体短缩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有限切开复位ALP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或转子下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固定牢固及患者能够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小切口辅助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复杂性股骨转子下骨折

刘伟军,王俊文,黄玉成,肖飞,勘武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3): 257-259.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3.017
全文: HTML (2 KB)  PDF (1671 KB)  ( 280 )
摘要 ( 132 )
目的 探讨小切口辅助技术配合髓内钉固定治疗复杂性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骨科采用小切口辅助技术配合加长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PFNA-Ⅱ)内固定治疗的27例闭合复位困难的复杂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5例,年龄21~69岁,左侧9例、右侧18例;均为闭合性骨折,Seinsheimer Ⅲ型2例、Ⅳ型19例、Ⅴ型6例。观察患者骨折愈合率、术后并发症及患者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本组27例术后随访6~28个月,平均14.5个月。患者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3.5~9个月,平均5.9个月。术后3例患者患肢短缩大于0.5 cm,但均小于1 cm;1例患者下肢较对侧外旋约15°;未发现内固定断裂、髋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按Harris评分标准,疗效优15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为92.6%(25/27)。结论 对经闭合牵引、皮外推顶、斯氏针撬拨等闭合复位难以成功的复杂性股骨转子下骨折,采用小切口辅助技术进行复位,同期应用加长型PFNA-Ⅱ内固定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膀胱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董平,疏仁义,柯磊磊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3): 260-261.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3.018
全文: HTML (2 KB)  PDF (1773 KB)  ( 539 )
摘要 ( 190 )
目的 探讨膀胱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8月和2011年11月安徽省池州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2例膀胱IMT患者临床资料。2例患者均行膀胱部分切除术。结果 例1经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会诊确诊为膀胱IMT,术后3年因复发再次入院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病理诊断膀胱IMT复发;第二次术后2年出现左上肺、骨、皮下多发转移,肺穿刺病理倾向于膀胱肿瘤肺转移可能性大,化疗无效死亡。例2行膀胱镜检查时发现膀胱前壁占位直接改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后病理确诊膀胱IMT,随访2年6个月无复发。结论 膀胱IMT临床特征与膀胱肿瘤极其相似,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膀胱部分切除是治疗的首选方法。膀胱IMT大都倾向于良性病变,出现复发、转移极其罕见。

星点标志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谢云杰,种衍军,张阳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3): 262-263.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3.019
全文: HTML (2 KB)  PDF (1297 KB)  ( 698 )
摘要 ( 154 )
目的 探讨颅骨星点作为骨窗形成定位标志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3年9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以颅骨星点为定位标志,快速、安全形成骨窗,实施微血管减压术。其中男39例,女71例;左侧46例,右侧64例。结果 本组110例,术中第一关键骨孔选择横窦和乙状窦移行处(窦角)后下缘105例,较好地显露了横窦下缘及乙状窦后缘;窦角处3例,将窦角完全暴露;窦角下缘约0.3 cm处2例,也确定了窦角的位置。术后97例患者疼痛完全消失,7例疼痛较术前明显减轻,6例疼痛无改善。术后并发低颅压综合征72例、无菌性脑膜炎20例、脑脊液鼻漏2例,予以相应处理后均治愈。术后92例获随访,随访时间0.5~2年。随访期间,术后疼痛消失者84例,无一例复发;术后疼痛减轻者5例,有2例疼痛逐步消失;疼痛无缓解3例,口服卡马西平治疗,拒绝再次手术。8例出现术侧面部麻木;无一例出现听力障碍。结论 星点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重要的手术定位标志,以颅骨星点做为骨窗形成的定位标志,避免了术中操作的盲目性和骨窗不必要的扩大,减轻了创伤,节省了手术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个案报道

悬雍垂癌、喉癌同时性多原发癌1例

张建新,孟昭进,王文妍,张春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3): 264-265.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3.020
全文: HTML (2 KB)  PDF (1415 KB)  ( 1369 )
摘要 ( 208 )

巨大胸腺脂肪瘤1例

王亚朋,戚胜波,徐军,于奇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3): 266-26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3.021
全文: HTML (2 KB)  PDF (1572 KB)  ( 262 )
摘要 ( 173 )

直肠Dieulafoy病2例

张爽,王莉,张旭,杨清峰,江泳,梅俏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3): 267-268.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3.022
全文: HTML (2 KB)  PDF (1202 KB)  ( 313 )
摘要 ( 195 )
综述

髋臼周围截骨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研究进展

李政,陈晓东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3): 269-271.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3.023
全文: HTML (2 KB)  PDF (856 KB)  ( 563 )
摘要 ( 283 )
目的 探讨髋臼周围截骨(PAO)术患者的选择标准、手术效果及术中常见的问题,证实PAO是治疗中青年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的一种理想方法。方法 以Periacetabular osteotomy或PAO、DDH为关键词在PubMed中检索1988年1月—2014年5月的相关文献。挑选有关PAO治疗DDH在患者选择标准、手术效果以及术中常见问题等方面的相关文献。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分析PAO患者的选择标准、手术效果、术中常见问题,以及这些因素对手术预后产生的影响。结果 术前通过影像学资料全面评估DDH患者的关节软骨情况及髋关节畸形程度,通过体格检查判断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术中通过合理选择截骨块的位置以及必要时附加一定的手术,术后恰当的功能锻炼,如此PAO对各种各样的中青年DDH患者都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手术效果。结论 PAO是治疗中青年DDH患者的一种有效手段。

穿支皮瓣在下肢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冯仕明,王爱国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3): 272-275.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3.024
全文: HTML (2 KB)  PDF (887 KB)  ( 398 )
摘要 ( 233 )
目的 探讨穿支皮瓣在下肢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以及Cochrane数据库于1980年1月—2014年4月期间公开发表的应用穿支皮瓣治疗下肢创面的文献,语种限定为中文和英文。经筛选有264篇文献入选。对皮瓣的安全性、解剖学基础及优缺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目前应用于下肢创面修复的穿支皮瓣主要有股前外侧皮瓣、腹壁下深动脉穿支皮瓣、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臀动脉穿支皮瓣以及小腿穿支皮瓣等。不同皮瓣各有其特点,临床应根据其特点和创面修复要求选择合适的穿支皮瓣。结论 穿支皮瓣损伤小,供区并发症低,血运丰富可靠,具有与肌皮瓣同样的抗感染能力,是下肢创面修复的新技术,也是今后皮瓣外科发展的新方向。
解剖与临床知识讲座

肘关节手术入路的解剖与临床

苏秀云,唐佩福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3): 276-280.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3.025
全文: HTML (2 KB)  PDF (1608 KB)  ( 513 )
摘要 ( 302 )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