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6, 21 (5)   Published: 2016-10-20
选择 | 合并摘要
脑白质病变专题

糖尿病对脑白质病变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霍颖超,甘小娅,李梦颖,彭泽艳,王延江,周华东,符晓艳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6, 21 (5): 385-390.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6.05.001
全文: HTML (2 KB)  PDF (856 KB)  ( 819 )
摘要 ( 315 )
目的 探讨糖尿病与脑白质病变(WML)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认知功能减退的关系。方法 2012年1—12月在大坪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病人中选择257例WML伴MCI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访时间为1年。收集患者血管危险因素(VRFs)及颅脑MRI检查结果,同时行神经心理学测试了解认知功能状态;根据1年内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减少值分为认知功能下降组(≥3分)及无认知功能下降组(≤2分),并比较两组各种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257例中有246例(95.7%)患者完成了1年的观察随访过程,11例删失者中8例死亡、3例退出观察。246例中,认知功能下降组154例(62.6%),无认知功能下降组92例(37.4%);其中36例在观察期间发生卒中,余210例患者纳入线性回归分析。除受教育水平及血脂异常外,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各危险因素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糖尿病、基线WML程度及随访期间WML程度的加重与1年内MMSE减少值呈显著的线性关系,且对认知功能减退的影响由大至小依次为基线WML程度(βj′=0.570)、随访期间WML加重程度(βj′=0.244)、糖尿病(βj′=0.171)。结论 糖尿病可使WML伴MCI患者认知功能进一步减退。重度WML伴MCI的糖尿病患者应作为痴呆的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与脑白质病变发生的关系

陶永,霍颖超,符晓艳,王羚入,朱洁,周华东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6, 21 (5): 391-39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6.05.002
全文: HTML (2 KB)  PDF (3572 KB)  ( 758 )
摘要 ( 312 )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各动脉狭窄与脑白质病变(WML)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5年1月—2016年3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79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2例,女157例,平均年龄(66.2±7.9)岁。采用头颅 MRI评估有无WML并进行分组:WML组164例、无WML组115例。应用64排螺旋CT进行颅内血管造影检查,并参照症状性颅内动脉疾病华法林-阿司匹林研究方法评估颅内动脉狭窄率(管径狭窄率≥50%诊断成立)。logistic 回归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各动脉狭窄与WML发生的关系。结果 279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68例(24.3%),其中WML组有51例、无WML组有17例。与无WML组患者比较, WML组平均年龄更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既往卒中史、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更高(P值均<0.05)。WML组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16.5%(27/164),较无WML组的7.0%(8/115)更高(χ2=5.568,P<0.05)。在调整了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既往卒中史这些危险因素的影响后,logistic回归显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狭窄与WML发生风险有关(OR=2.13, 95%CI 1.18~3.25,P<0.05)。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狭窄可能是促进WML发生的危险因素。

60岁以上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白质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霍颖超,王敏,彭泽艳,朱洁,周华东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6, 21 (5): 397-401.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6.05.003
全文: HTML (2 KB)  PDF (835 KB)  ( 527 )
摘要 ( 182 )
目的 探讨60岁以上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白质病变(WML)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4年3月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459例住院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患者年龄均≥60岁,均行MRI及CTA检查。依据MR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WML组和无WML组,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组间对比;参照NASCET标准、依据CTA检查结果对患者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狭窄程度进行评估,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与WML 发生的关系。结果 与无WML组(216例)相比,WML组(243例)年龄较高,且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较高(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为WML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调整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狭窄程度和WML仍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0.05)。颈动脉钙化斑块、脂质斑块、混合斑块的分布在WML组和无W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1,P>0.05)。调整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后,脂质斑块与WML正相关(P<0.05,OR=1.84,95%CI 1.47~2.98),混合斑块和WML无明显相关性(P>0.05,OR=1.97,95% CI 0.99~2.97)。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增加WML发生的风险。颈动脉狭窄程度与WML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性质与WML有相关性,脂质斑块是WML发生的危险因素。

中老年人群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脑白质病变的关系

尹泽钢,崔敏,符晓艳,王敏,周华东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6, 21 (5): 402-40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6.05.004
全文: HTML (2 KB)  PDF (845 KB)  ( 309 )
摘要 ( 139 )
目的 探讨在中老年人群中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脑白质病变(WML)之间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2年6月—2013年1月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811例中老年(≥50岁)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液学指标等进行横断面研究。根据头颅MRI检查结果及Fazekas评分标准诊断WML并分组:诊断为WML者419例纳入观察组,非WML者392例纳入对照组。采用连接酶链反应对患者基因进行分型。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WML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平均年龄更大,冠心病、既往卒中史、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比例更高,血浆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载脂蛋白A-Ⅰ浓度较低,空腹血糖浓度较高(P值均<0.05)。rs7649121的AA、AT、TT基因型、等位基因A、T频率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调整了年龄、性别、既往卒中史、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和HDL-C后,相对AA基因型,AT基因型和TT基因型仍是WML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显性模型中,AT/TT基因型患WML的风险是AA基因型的1.73倍。结论在中国中老年人群中首次发现,脂联素基因的rs7649121位点与WML有关,T等位基因是WML发生的易感基因。

中老年人血脂水平与脑白质病变发生的相关性

陶永,周华东,王羚入,王敏,尹泽钢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6, 21 (5): 407-412.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6.05.005
全文: HTML (2 KB)  PDF (2143 KB)  ( 402 )
摘要 ( 205 )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血脂水平与脑白质病变(WML)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纳入 2012年6月—2013年6月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1 282例年龄≥50 岁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06例、女676例,平均年龄(65.9±7.9)岁。所有患者行头颅 MRI检查和血脂相关指标检测。在1 282例患者中,WML者781例,按照WML发生的部位分为脑室旁白质病变(PVWML)678例和深部白质病变(DWML)724例,两者均存在621例。按照WML严重程度分类:轻度 PVWML 469例(36.6%)、中度110例(8.6%)、重度99例(7.7%),轻度DWML 486例(37.9%)、中度147例(11.5%)、重度91例(7.1%)。应用logistic 回归方法分析各血脂指标变化与WML的关系。结果 1 282例分析显示,PVWML组比无PVWML组比年龄更大(P<0.01),男性更多(P<0.01),卒中史、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更高(P值均<0.01),血浆空腹血糖(FBG)浓度更高(P<0.05)。DWML组与无DWML组比较与PVWML类似,不同的是,两组间血浆 FBG 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po) A-Ⅰ和TC水平在PVWML和DWML各级间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Apo B水平在PVWML的各级间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调整年龄、性别、卒中史、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后,血浆HDL-C和Apo A-Ⅰ水平降低与PVWML和DWML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结论 中老年人血浆HDL-C 和Apo A-Ⅰ水平降低是 PVWML和 DWML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增大WML的患病风险。
应用解剖与临床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内听道后壁磨除的显微解剖

尹志杰,金保哲,周文科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6, 21 (5): 413-41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6.05.006
全文: HTML (2 KB)  PDF (1298 KB)  ( 893 )
摘要 ( 321 )
目的 观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路径中,显微镜下磨除内听道后壁所涉及的重要解剖结构及相关解剖学参数,以指导术中安全磨除内听道后壁。方法 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对6具(12侧)国人湿性头颅标本显微镜下行磨除内听道后壁,以内听道内口后缘中点(P点)作为参照点,分别测量P点至弓状隐窝、后半规管、共脚、内听道底、前庭导水管外口、颈静脉孔的最短距离,对这些结构拍照记录,所得测量结果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以内听道后壁作为参照平面,测得内听道干与后壁平面所呈夹角为47.3°±17.2°。以P点作为参照点,测得P点至弓状隐窝的最短距离(4.10±0.60)mm,P点至后半规管最短距离(7.39±0.44)mm,P点至共脚的最短距离(8.09±0.47)mm,P点至内听道底距离(9.08±0.59)mm,P点至前庭导水管外口(10.44±0.73)mm,P点至颈静脉孔最短距离(7.35±1.09)mm。结论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磨除内听道后壁,其磨除长度不应超过7 mm,可减少半规管及共脚的损伤概率。熟悉磨除内听道后壁过程中容易损伤的结构,可避免损伤半规管、颈静脉球、前庭导水管外口及内淋巴囊等重要解剖结构。

单侧完全性唇裂Millard术后1~6年患儿鼻唇部结构测量

霍继武,李光早,徐静,葛树星,高嵩,宋培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6, 21 (5): 417-521.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6.05.007
全文: HTML (2 KB)  PDF (2073 KB)  ( 225 )
摘要 ( 131 )
目的 观测单侧完全性唇裂Millard术后1、3、6年患儿鼻唇部结构,为术后继发鼻唇畸形分类提供参考数据及后期手术矫正方法和手术时间选择提供参照。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烧伤科和口腔科单侧完全性唇裂Millard法术后1、3及6年患儿鼻唇部结构测量的资料,患儿手术时年龄均为6个月,分别列为术后1年组(12例)、3年组(13例)、6年组(12例);并对应选取1.5、3.5和6.5岁同年龄段颌面部无先天性畸形、无手术史的儿童作对照,分别列为正常1.5岁组(13名)、3.5岁组(12例)、6.5岁组(15名)。各组性别不限。以Farkas头面部测量内容为基础,选择11个测量标记点,15个观察项目(11个线性观察项目,4个角度观察项目)进行测量。结果 与正常1.5岁组比较,术后1年组患儿的鼻小柱宽度、鼻翼基底宽、鼻宽、唇高、唇宽四项、鼻唇角、鼻尖角、患侧鼻翼厚度,以及患侧和健侧的鼻孔宽、鼻孔高、鼻翼长、鼻翼外侧角、鼻前角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正常3.5岁组比较,术后3年组患儿的鼻小柱宽度、鼻翼基底宽、鼻宽、唇宽四项、鼻唇角、鼻尖角和健侧的鼻翼外侧角、鼻前角、鼻孔高,以及患侧和健侧的鼻孔宽、鼻翼长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正常6.5岁组比较,术后6年组患儿的健侧鼻孔宽、唇宽四项、鼻唇角、鼻尖角,以及患侧和健侧的鼻孔高、鼻翼厚度、鼻翼外侧角、鼻前角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Millard法术后随年龄增长,患儿鼻唇部结构与正常儿童的差异整体趋势逐渐减小,说明唇裂术后鼻唇畸形有自行矫正的趋势;为减少术后出现畸形,健侧鼻孔宽、高和唇宽四项在行Millard法唇裂修复术时应提前给予预防。鼻唇角、鼻尖角、健侧鼻翼外侧角、健侧鼻前角可适时根据畸形程度给予矫正。

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的X线解剖学研究

范煜昕,陈宏亮,吕游,郭开今,袁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6, 21 (5): 422-425.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6.05.008
全文: HTML (2 KB)  PDF (2482 KB)  ( 305 )
摘要 ( 270 )
目的 总结X线透视下经椎板关节突螺钉(TLFS)成功置入时的正位、侧位、斜位影像学标准,为临床置钉提供影像学参考。方法 6具成人防腐保存椎体标本(L2~S1),男5具、女1具,年龄31~61岁,均经X线摄片排除畸形、骨折、肿瘤及其他腰椎病变。直视下L3/4、L4/5、L5/S1随机单侧置入4 mm螺钉,TLFS进钉点选择在一侧椎板与棘突交界中下1/3处向后0.5 cm,外倾角和下倾角为CT片和X线片测量所得,以X线透视安全置入TLFS全过程,并分析其标准腰椎前后位、侧位和斜位X线影像特征。结果 TLFS进针完成满意后,正位片显示钉尖位于下位椎弓根投影外上缘与横突上缘之间,侧位示钉尖位椎弓根后上缘,斜位片示钉尖过下位小关节间隙中点,至上关节突投影前缘。结论 术中X线透视可能为TLFS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提供重要帮助和参考。
临床研究

经髂腹股沟入路与Stoppa入路治疗移位型髋臼骨折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王小健,苏云星,郭秀生,魏垒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6, 21 (5): 426-431.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6.05.009
全文: HTML (2 KB)  PDF (1703 KB)  ( 381 )
摘要 ( 221 )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比较经髂腹股沟入路与Stoppa入路治疗移位型髋臼骨折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收集2005年1月—2015年8月有关经髂腹股沟入路与Stoppa入路治疗移位型髋臼骨折对照研究的中英文文献,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及提取相关资料,运用RevMan 5.0软件统计分析所有相关数据。结果 纳入8项研究共637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对于移位型髋臼骨折,经Stoppa入路较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时间短[加权均数差(WMD)=68.29,95%CI 10.52~126.05,P<0.05]、术中平均失血量少(WMD=142.26,95%CI 9.30~275.23,P<0.05),而在骨折端复位满意率[相对危险度(RR)=0.63,95%CI 0.17~2.37), P>0.05]、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RR=0.89,95%CI 0.33~2.40,P>0.05)、术后晚期并发症发生率(RR=0.91,95%CI 0.27~3.01,P>0.05)、术后髋关节HHS评分优良率(RR=0.52,95%CI 0.25~1.10,P>0.05)等方面两种入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髂腹股沟入路与Stoppa入路治疗移位型髋臼骨折均能获得基本满意的临床效果,经Stoppa入路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失血量更少。临床医师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钛笼重建联合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结核疗效分析

汤浩,姜效韦,王宸,刘光旺,韩猛,刘光普,马超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6, 21 (5): 432-43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6.05.010
全文: HTML (2 KB)  PDF (3532 KB)  ( 440 )
摘要 ( 199 )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钛笼重建联合后路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3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31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钛笼重建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术后规范化抗结核治疗。其中男14例,女17例;年龄31~59岁,平均41.5岁。胸椎结核(T6~10)8例、胸腰段结核(T11~L2)7例、腰椎结核(L3~5)16例。6例合并椎旁脓肿,18例合并脊髓神经功能损害,23例有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术前Cobb角11°~52°,平均31.5°±7.3°)。观察术后患者VAS评分、神经脊髓功能及脊柱后凸畸形的改善情况,参照吴启秋脊柱结核治愈标准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35~270(172.4±36.6) min,术中出血量400~1 100(521.3±179.2)mL。术中无硬脊膜、神经及大血管损伤,术后无脑脊液漏。3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1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第10天VAS评分0~3分,平均(1.3±1.1)分,与术前[(6.6±1.4)分]比较明显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6.253,P<0.01)。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X线示椎体间植骨轮廓不清,骨痂形成;25例随访10个月以上患者均获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术前18例脊髓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术后2例恢复至ASIA C级,3例恢复至D级,13例恢复至E级,与术前ASIA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78,P<0.05)。23例合并后凸畸形患者,术后第5天Cobb角5.7°~19.5°,平均10.7°±4.6°,末次随访时Cobb角6.9°~21.6°,平均12.1°±3.7°,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06、12.776,P值均<0.05)。31例患者术后4个月红细胞沉降率均降至正常。23例随访至术后12个月,参照吴启秋脊柱结核治愈标准治愈17例,余6例患者继续抗结核治疗。结论 对于不合并腰大肌脓肿及病灶范围局限的胸腰椎结核患者,一期后路病灶清除钛笼重建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能够有效地清除结核病灶、重建脊柱序列和维持脊柱稳定。

Wiltse入路微创与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比较

高爱国,赵鹏,庞中状,周颖川,程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6, 21 (5): 437-441.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6.05.011
全文: HTML (2 KB)  PDF (1451 KB)  ( 240 )
摘要 ( 223 )
目的 比较Wiltse入路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 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4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骨科,因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分别行Wiltse入路MIS-TLIF(MIS-TLIF组)和开放TLIF(TLIF组)治疗的82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MIS-TLIF组36例,TLIF组46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椎间融合率,以及术前和术后第1、3天肌酸激酶(CK)水平,术前及术后1年疼痛VAS评分及ODI。结果 MIS-TLIF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第3天CK水平均少/低于开放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椎间融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术后1年两组VAS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术前及术后1年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Wiltse入路微创腰椎椎体间融合手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方法,并能减少手术创伤及术中出血量,使得患者可以早期康复。

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肥胖患者腰椎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比较

张鑫,张为,孙亚澎,徐佳欣,薛睿,申勇,丁文元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6, 21 (5): 442-447.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6.05.012
全文: HTML (2 KB)  PDF (1429 KB)  ( 252 )
摘要 ( 164 )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与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肥胖(BMI≥28 kg/m2)患者腰椎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肥胖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采用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者为开放组(20例),经皮椎间孔镜手术(TESSYS)者为椎间孔镜组(16例)。按照VAS评分和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从症状和体征方面评定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结果 36例患者手术全部顺利完成,术后均获随访12~20个月,平均13.6个月。椎间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均低于开放组(P值均<0.01)。两组患者术前腰痛、腿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3个月、6个月、12个月腰痛、腿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且两组间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痛、腿痛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定开放组优12例、良6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0.0%(18/20);椎间孔镜组优10例、良4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14/1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0%(3/20)和2/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TESSYS治疗肥胖患者腰椎盘突出症时,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腰腿疼痛缓解等方面较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具有优越性。

前路与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重建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疗效比较

王辉,丁文元,马雷,杨大龙,杨思东,孙亚澎,王宝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6, 21 (5): 448-453.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6.05.013
全文: HTML (2 KB)  PDF (2830 KB)  ( 266 )
摘要 ( 215 )
目的 比较前路、后路椎体切除重建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12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1例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行前方椎体次全切除固定矫形术(前路组),21例行后路单侧截骨入路椎体次全切除与重建术(后路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年ODI改善及疼痛缓解程度(VAS评分),后凸矫正度、术后1年矫正丢失度、钛网沉降值、钛网倾斜度,末次随访评估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植骨融合及异位骨化的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前路组为(184.3±8.1)min、后路组为(168.3±8.9)min,手术出血量前路组为(974.5±76.1)mL、后路组为(845.7±85.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02、5.091,P值均<0.01)。术后2周后凸Cobb角的矫正度前路组为22.3 °± 5.4°,后路组为37.1°±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687,P<0.01)。两组术后1年的矫正丢失度、钛网沉降值,以及冠状面、矢状面钛网倾斜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84、0.502、1.535、0.968,P值均>0.05)。两组病例均未发生严重神经血管并发症,术后1年均获得满意植骨融合,均未发生假关节、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前路组并发术中腹膜破裂1例、术后持续性腹胀5例,后路组术后伤口延迟愈合1例。结论 对于严重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后路手术在后凸矫正程度、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手术出血方面优于前路,但手术方案的制定还要考虑到术者的习惯与经验。

新型下胫腓联合弹性钩钢板与传统下胫腓钩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比较

缪建云,刘庆军,丁真奇,林斌,郭林新,翟文亮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6, 21 (5): 454-459.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6.05.014
全文: HTML (2 KB)  PDF (2560 KB)  ( 484 )
摘要 ( 147 )
目的 探讨自行设计的一种新型下胫腓联合弹性钩钢板(ESHP)与传统下胫腓钩(OSH)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2月—2012年2月解放军第175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全军骨科中心收治的51例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患者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对入院日期为奇数的27例患者采用ESHP治疗(ESHP组)、为偶数的24例患者采用OSH治疗(OSH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1年按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比较两组患者优良率。结果 5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ESHP组术中出血量(22.5±5.6)mL,少于OSH组的(28.5±6.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93,P<0.05);而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71、0.539、-0.476,P值均>0. 05)。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2~36个月,平均26.5个月。随访期间骨折均一期愈合,未发生感染、骨不连、骨折畸形愈合及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ESHP组和OSH组患者均于术后8个月~1年取除踝关节骨折钢板及下胫腓联合内固定物,取除术后均未出现下胫腓联合再分离及固定失效等并发症。术后1年按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ESHP组优23例、良4例,优良率100%(27/27);OSH组优13例、良10例、差1例,优良率96%(23/24)。ESHP组优良率高于OS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29,P<0.01)。结论 相比传统OSH,ESHP更符合下胫腓关节的微动生理特点,在促进下胫腓联合韧带的修复及踝关节术后功能恢复方面有明显优势。

淋巴结切除在颈动脉体瘤手术治疗中的作用

马恒,王晓雷,郑闪,徐震纲,王晓亮,于跃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6, 21 (5): 460-464.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6.05.015
全文: HTML (2 KB)  PDF (2650 KB)  ( 199 )
摘要 ( 183 )
目的 总结手术治疗良恶性颈动脉体瘤的经验,探讨颈动脉体瘤手术中瘤体周围淋巴结切除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76年1月—2013年10月手术治疗的106例良、恶性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69例;年龄7~67岁;肿瘤发生于左侧62例,右侧42例,双侧2例。术前诊断为颈动脉体瘤86例,另20例术前诊断为颈部肿物待查;无一例术前诊断为恶性颈动脉体瘤。根据术中是否行瘤体周围淋巴结切除活检分为淋巴结切除组(54例)和未切除组(52例),随访其术后生存及复发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率。结果 106例患者中,98例获随访,8例失访,其中淋巴结切除组失访5例,未切除组失访例3例。随访时间7个月~38年,中位随访时间8年。淋巴结切除组术后无复发生存率为97.0%,高于淋巴结未切除组的73.7%(χ2=9.938, P<0.01);明确诊断良恶性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率93.4%,高于未行淋巴结切除从而诊断恶性证据不足者的14.0%(χ2=45.054, P<0.01)。淋巴结切除组神经损伤发生率为35.2%(19/54),低于淋巴结未切除组的55.8%(2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0, P<0.05)。结论 颈动脉体瘤手术中,瘤体周围淋巴结切除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指导治疗,从而提高颈动脉体瘤手术治疗后无复发生存率;同时,还有利于暴露术野,降低神经损伤发生率。

Ⅰ期开窗减压、Ⅱ期刮治术在下颌骨大型囊肿治疗中的应用

杨东昆,张凯,高廷益,路晓淼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6, 21 (5): 465-468.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6.05.016
全文: HTML (2 KB)  PDF (1958 KB)  ( 346 )
摘要 ( 176 )
目的 探讨采用Ⅰ期开窗减压与Ⅱ期囊肿刮治联合术式治疗下颌骨大型囊肿并保持下颌骨完整性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6月年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手术治疗的28例下颌骨大型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9~84岁;囊肿长轴4.5~14.3 cm;牙源性角化囊肿12例,含牙囊肿16例。均采用Ⅰ期开窗减压、Ⅱ期刮治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根据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评估囊肿缩小的程度。结果 所有患者在Ⅰ期开窗减压术后囊腔均有明显缩小,囊腔内成骨明显。Ⅰ期手术后12~22个月,囊腔变化趋于稳定时行Ⅱ期刮治术。Ⅱ期手术前,口腔曲面体层X线片示:囊腔长轴平均缩小76%。Ⅱ期刮治术后患者下颌骨及牙齿得以保留。28例患者均随访1~3年,平均14个月,随访期间均未见囊肿复发。结论 联合应用Ⅰ期开窗减压、Ⅱ期刮治术治疗下颌骨大型囊肿,既能保存颌骨,又能缩短单独开窗减压术的治疗时间,是下颌骨大型囊肿的优选治疗方法。
实验研究

人脐带干细胞移植在心肌梗死大鼠心肌内的迁移、分化及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武开宏,孙剑,莫绪明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6, 21 (5): 469-473.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6.05.017
全文: HTML (2 KB)  PDF (2427 KB)  ( 184 )
摘要 ( 184 )
目的 探讨脐带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的影响及细胞在心肌内的迁移和分化。方法 2010年10月—2011年6月收集南京鼓楼医院妇产科10例健康胎儿脐带,采用胶原酶胰酶消化法分离脐带干细胞。选取8周龄、体质量260~280 g 的SD雄性大鼠30只,采用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造模后第14天行心脏超声检查,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12只)和对照组(11只),并分别经心肌每只大鼠注射200 μl人脐带干细胞悬液和PBS。在细胞移植前和移植后第14、28天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心脏功能。在移植后28天,处死移植组大鼠,制作心脏冷冻切片。切片采用血管特异性平滑肌动蛋白α(α-SMA)抗体、内皮特异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抗体及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 (cTnT)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脐带干细胞的存活、迁移情况,以及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 30只大鼠中造模成功23只,脐带干细胞移植后存活20只,其中移植组10只,对照组10只。超声心动检查,与移植前比较,两组大鼠干细胞移植后第14、28天的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均有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射血分数=3.864、3.690,t短轴缩短率=6.397、5.904,P值均<0.05)。移植后组间比较:干细胞移植后第14天,两组大鼠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室短轴缩短率移植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1,P<0.05);干细胞移植后第28天,移植组大鼠的左室射血分数和短轴缩短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77、2.140,P值均<0.05)。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移植组可见脐带干细胞能够在梗死心肌内存活并发生迁移,α-SMA抗体、vWF抗体和cTnT抗体染色显示移植的脐带干细胞能够分化为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结论 脐带干细胞能够在梗死心肌内迁移,在局部梗死心肌微环境下,能够分化为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促进血管新生和心肌再生,从而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兔VX2恶性骨肿瘤骨髓内浸润范围MRI与病理对照研究

李晓莉,董诚,李玉军,陈海松,吴增杰,庞婧,贾梦,徐文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6, 21 (5): 474-479.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6.05.018
全文: HTML (2 KB)  PDF (1619 KB)  ( 392 )
摘要 ( 269 )
目的 探讨MRI常用序列在判断恶性骨肿瘤骨髓内浸润范围及显示病变阳性率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6月—2012年3月选取兔龄8周、体质量2.0~3.0 kg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6只,1只制备荷瘤兔,25只接种VX2肉瘤肿瘤组织块于兔右侧胫骨平台下2 cm处的骨髓腔内,制备成恶性骨肿瘤模型兔。模型兔制备成功后,在全身麻醉状态下行MRI检查。选取肿瘤纵径最大层面,观察并测量MR 自旋回波(SE) T1WI、脂肪抑制FSE T2WI、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TIR)、脂肪抑制SE T1WI 增强序列图像中的髓内肿瘤浸润纵径。MRI检查完成后,处死模型兔,切取兔右下肢标本,用硬组织切片系统自MR扫描起始点间隔4 mm连续切割,选取与MRI中骨髓内肿瘤纵径最大层面相对应的标本切片进行肿瘤髓内浸润纵径的测量和病理学观察。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比较MR不同序列之间及MR不同序列和病理切片检查之间肿瘤髓内浸润纵径测量值的差异;并对MR不同序列间显示肿瘤髓内浸润的阳性率{[真阳性/(真阳性+假阳性)]×100%}进行χ2检验。结果 成功制备21只模型兔。MRI 中SE T1WI、脂肪抑制FSE T2WI、STIR、脂肪抑制SE T1WI 增强序列间肿瘤髓内浸润纵径的测量值分别为(44.5±10.8)mm、(41.0±9.7)mm、(40.7±9.4)mm、(40.3±9.5)mm,4种序列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802,P>0.05)。 4种序列图像的肿瘤髓内浸润纵径测量值均大于病理标本测量值(39.3±9.3)mm,配对t检验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53、6.334、6.445、8.150,P值均<0.01)。MRI不同序列显示肿瘤髓内浸润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脂肪抑制SE T1WI增强序列(76.54%,62/81)、STIR(57.69%,45/78)、脂肪抑制FSE T2WI(52.05%,38/73)、SE T1WI(45.71%,3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57,P<0.01);组间两两比较,脂肪抑制 SE T1WI 增强序列显示的肿瘤髓内浸润阳性率高于SE T1WI、脂肪抑制FSE T2W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MRI不同序列中,脂肪抑制 SE T1WI 增强序列图像测量肿瘤髓内浸润纵径的测量值与病理测量值最为接近,显示肿瘤髓内浸润的阳性率最高,可作为观察肿瘤髓内浸润范围及显示病变阳性率的优选MR序列。
短篇论著

肝后胆囊的CT、MRI表现及临床意义

丛振杰,盛辉,肖大伟,林志军,迟作强,殷庆凤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6, 21 (5): 480-482.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6.05.019
全文: HTML (2 KB)  PDF (2200 KB)  ( 967 )
摘要 ( 287 )
目的 总结肝后胆囊CT、MRI的影像特点,探讨其伴发病变及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和烟台市毓璜顶医院2002年1月—2015年6月经CT、MRI检查发现的25例肝后胆囊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8例,年龄42~79岁。25例均行CT平扫,其中19例同时行增强扫描,9例行MR胰胆管造影检查。结合文献,对其影像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影像学检查显示,25例胆囊均位于肝右叶后方、肝肾之间。8例肝脏各叶段比例基本正常,17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右叶发育不全,同时伴左叶增大14例、尾叶增大5例。11例显示不同程度的肝门静脉左支增粗、延长,同时伴肝门静脉右支细、短。25例中,2例无肝胆系统伴发病变;23例见肝右叶胆管结石,其中6例见肝左叶胆管结石,10例见胆总管结石,4例伴发肝右叶胆管细胞癌,12例伴发不同程度的胆道系统感染,2例伴肝脓肿形成。25例中9例行MRCP检查,8例显示胆囊管低位汇合。结论 肝后胆囊常伴发肝胆系统结石、炎症及肿瘤,胆囊管低位汇合可能是致病的主要原因。
个案报道

原发性纵隔恶性黑色素瘤1例

殷庆凤,董成功,丛振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6, 21 (5): 483-484.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6.05.020
全文: HTML (2 KB)  PDF (2236 KB)  ( 459 )
摘要 ( 221 )
综述

脊柱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畸形的研究进展

王涛,王辉,魏海醌,刘丰雨,丁文元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6, 21 (5): 485-488.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6.05.021
全文: HTML (2 KB)  PDF (832 KB)  ( 512 )
摘要 ( 376 )
目的 总结脊柱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 以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incidence、spine和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病率、脊柱为关键词,分别在PubMed、万方数据库查阅2000年1月—2015年5月有关PJK畸形的文献,分别对PJK的生物力学影响因素、影像学参数、诊断角度、分型、临床因素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 脊柱手术中近端横连的使用可降低PJK的发生。手术时年龄>55岁、腰椎前凸角>30°、术前胸椎侧弯角>30°、术前胸椎后凸角>30°、术前术后腰椎前凸角改变>30°、T5~12胸椎后凸角>40°、前后路联合和后路手术可能是PJK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JK诊断的角度问题及PJK翻修的手术指症尚无统一意见。结论PJK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脊柱的生物力学、影像学参数、临床因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JK的危险因素目前尚无统一定论,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