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21, 26 (1)   Published: 2021-02-06
选择 | 合并摘要
述评

纳米水平分子成像与诊疗一体化研究进展与挑战

于德新, 左立平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1): 1-6.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0730-00243
全文: HTML (2 KB)  PDF (1841 KB)  ( 581 )
摘要 ( 158 )
分子成像能以非侵入性的方式重现活体细胞的生理功能和生物学过程,提高疾病的早期和特异性诊断水平。纳米颗粒/材料具有物理性质可控性高、易于表面修饰、血液循环时间长和可功能化等优点,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显示出巨大潜力。但如何阐明纳米材料多功能间的内在联系、解决其代谢及安全性等关键机制难题、实现纳米颗粒/材料多功能性到临床多功能性的转化,成为目前研究的短板。本文就纳米颗粒/材料在分子成像及诊疗一体化中的应用现状、最新研究进展、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前景进行述评。
断层解剖与影像

基于MR T2加权成像的影像组学标签预测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的价值

李丹丹, 崔艳芬, 杨晓棠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1): 7-14.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0407-00116
全文: HTML (2 KB)  PDF (3434 KB)  ( 423 )
摘要 ( 150 )
目的 探讨基于MR T2加权成像(T2WI)的影像组学标签预测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的潜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山西省肿瘤医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行盆腔MR检查并具有KRAS基因检测结果的304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其中男175例、女129例,中位年龄59.6岁。按7∶3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213例)和验证组(91例)。选取每例患者的高分辨率T2WI进行图像分割及影像组学特征提取,使用单变量统计分析为主的“五步法”进行特征降维,并分别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决策树(DT)以及支持向量机(SVM)三种分类算法构建影像组学标签,用于预测直肠癌KRAS基因状态。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校正曲线、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影像组学标签的预测性能及临床效益。结果 训练组和验证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以及两组中KRAS突变型与野生型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从每位患者的T2WI中提取960个影像组学特征,经特征筛选后得到7个与直肠癌KRAS基因相关的特征(P值均<0.05)。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DT及SVM构建的三个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训练组分别为0.677、0.604和0.722,验证组分别为0.626、0.600和0.682,其中SVM模型在预测KRAS基因状态方面效能最好。DCA曲线示三种预测模型均有一定的临床效益,其中SVM预测模型净收益值最大。结论 基于MR T2WI的影像组学标签在预测直肠癌KRAS基因状态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双侧肾动脉受累影像解剖分型及其术后急性肾功能损伤的比较

姜文翔, 吴进林, 丘俊涛, 邱家伟, 范舒雅, 谢恩泽华, 赵锐, 戴路, 高伟, 曹芳芳, 于存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1): 15-20.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0326-00096
全文: HTML (2 KB)  PDF (2720 KB)  ( 292 )
摘要 ( 145 )
目的 观察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双侧肾动脉受累的CT血管成像(CTA)影像解剖学分型,并探讨不同分型患者术后急性肾功能损伤(AKI)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0年1月—2017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外科1 33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影像及临床资料,其中男1 008例、女323例,年龄27~66岁,均行胸腔入口到股骨头的轴向CT平扫及主动脉CTA检查。根据主动脉CTA表现,将一侧肾动脉受累情况分为T型(真腔型)、F型(假腔型)、B型(双腔型)、C型(挤压型)、S型(三明治型),共5型;据此,双侧的肾动脉受累情况可分为TT型、TF型、TB型、BB型、BF型、CF型、TS型等7型。分析并比较肾动脉受累不同影像解剖分型患者术后AKI发生率、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使用率和患者术后早期(术后<30 d)死亡率。结果 本组1 33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双侧肾动脉受累解剖分型为TT型者575例、TF型352例、TB型198例、BB型17例、BF型30例、CF型84例、TS型75例,各解剖分型患者术后AKI的发生率分别为14.61%(84/575)、22.44%(79/352)、36.36%(72/198)、9/17、40.0%(12/30)、65.48%(55/84)、36.0%(27/75),术后CRRT使用率为3.48%(20/575)、6.82%(24/352)、12.12%(24/198)、3/17、10.00%(3/30)、32.14%(27/84)、9.33%(7/75),早期死亡率为4.17%(24/575)、4.26%(15/352)、11.11%(22/198)、2/17、13.33%(4/30)、17.86%(15/84)、5.33%(4/75),7种分型间AKI发生率、CRRT使用率及早期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其中,CF型各项指标发生率均为最高,其次为BB型和BF型。结论 Stand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肾动脉受累的不同解剖分型在AKI发生率、CRRT使用率及早期死亡率存在差异,其中CF型上述3个观察指标均较其他分型高。

多普勒超声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桥血管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沈崇文, 刘戈, 蔡超, 施超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1): 21-2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0608-00183
全文: HTML (2 KB)  PDF (2551 KB)  ( 280 )
摘要 ( 140 )
目的 探讨多普勒超声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前评估桡动脉及左侧乳内动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0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44~76岁。患者术前均使用多普勒超声检查左侧乳内动脉及双侧桡动脉。(1)分别采用超声和Allen试验检测60例患者两侧手掌侧支循环类型,初步筛除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桡动脉依赖型血管或血管异常的患者。在行全动脉搭桥的患者中,以术中检测结果为依据,比较Allen试验和超声检测判断手掌侧支循环类型的差异。(2)测量并比较桡动脉桡骨茎突处、肘关节下5 cm处(肘关节下段)及二者中点处(中段)血管内径。(3)观察在按压和放松桡动脉状态下不同侧支循环类型尺动脉的血液峰值速度(PSV)变化及增长情况。(4)记录左侧乳内动脉第二肋间水平的血管内径及PSV,观察起始部血流方向、有无狭窄及乳内动脉下端是否在第四肋间分叉。(5)分析全动脉搭桥的患者桡动脉桥血管血流量与术前桡动脉内径之间的关系。(6)观察全动脉搭桥患者术后胸闷、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心肌梗塞等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行冠脉CTA和手部超声检查,观察桥血管通畅情况及桡侧手掌血供情况。结果 (1)60例患者经过初步筛查后纳入44例患者进行全动脉搭桥手术,术中剥离78条桡动脉,术中检测均为非桡动脉依赖型,其中Allen试验检测桡动脉依赖型10条、非桡动脉依赖型68条,多普勒超声检测桡动脉依赖型3条、非桡动脉依赖型75条,超声测量判断非桡动脉依赖型血管正确率为96.2%,高于Allen试验的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 P<0.05)。(2)120条桡动脉桡骨茎突处、中段及肘关节下段血管内径分别为(2.06±0.44)、(2.38±0.43)、(2.37±0.4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542, P<0.05)。(3)术前超声检测手掌侧支循环为桡动脉依赖型17条,压迫桡动脉前后尺动脉PSV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证实非桡动脉依赖型血管78条,压迫桡动脉后尺动脉PSV为(69.8±13.6)cm/s,明显高于压迫前的(42.0±7.4)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46, P<0.05)。(4)60例患者左侧乳内动脉检测均未发现存在起始段狭窄、变异、反向血流等异常情况,其中7例患者左乳内动脉在第四肋间水平分支为肌膈动脉和腹壁下动脉。60例患者第二肋间左乳内动脉血管内径(2.29±0.38)mm,PSV (67.8±15.9) cm/s;其中仅1例患者血管内径为1.5 mm,PSV为12.2 cm/s,其他患者血管内径>1.5 mm、PSV>40.0 cm/s,均在正常范围。(5)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显示:77条桡动脉桥血管,术中桡动脉桥血管血流量与术前测量的桡动脉内径呈正相关:^Y=18.503X-4.471, R2=0.499。(6)4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全动脉搭桥手术。住院期间临床症状改善,未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出院后44例患者均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胸闷、心绞痛,无手部缺血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复查冠脉CTA显示桥血管通畅,无明显异常;手部超声检查显示桡侧手掌血供正常。结论 多普勒超声可以测量桥血管的内径,判断桥血管有无狭窄等异常情况,在CABG术前可精准、高效地完成对桡动脉及乳内动脉的评估;同时,多普勒超声判断非桡动脉依赖型血管的正确率高于Allen试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超声检测足月妊娠孕妇左侧卧位时下腔静脉及子宫-胎盘血流的变化

薛勤, 景孜涵, 郭然, 蒋美琴, 梅吉, 李嘉, 王玲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1): 28-33.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0412-00124
全文: HTML (2 KB)  PDF (2102 KB)  ( 577 )
摘要 ( 159 )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足月妊娠孕妇左侧卧位下腔静脉、子宫动脉及胎儿脐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0月在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就诊的73例单胎足月妊娠孕妇的超声资料。孕妇年龄20~42(29.34±5.16)岁,孕周37~40.3(39.1±1.0)周。孕妇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观察项目:(1)比较73例孕妇平卧及左侧卧位15°时,于剑突偏右、肝静脉汇入第二肝门处测量的下腔静脉内径和血流最高流速,以及子宫动脉和脐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最高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PSV/EDV(S/D);(2)据超声检查时有无出现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HS)将孕妇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分别比较两组孕妇平卧位、左侧卧位15°时下腔静脉内径和血流最高流速,子宫动脉、脐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孕妇的年龄、孕次、产次、孕周、体质量指数(BMI)及新生儿体质量等;(3)比较有症状组孕妇平卧位和左侧卧位15°时下腔静脉内径、血流最高流速。结果 (1)73例孕妇左侧卧位15°时下腔静脉内径[1.71(1.59,1.85)cm]大于平卧位时[1.37(1.22,1.52)cm],血流最高流速[23.73(20.22,28.59)cm/s]高于平卧位时[21.80(19.95,26.62)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274、2.108,P值均<0.05);而子宫动脉及胎儿脐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PSV、EDV、PI、RI、S/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73例孕妇中,行超声检查时出现SHS24例(32.87%)。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孕妇平卧位和左侧卧位15°时下腔静脉内径和血流最高流速以及子宫动脉脐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孕妇年龄、孕次及产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有症状组孕妇的孕周、BMI及新生儿体质量均高于无症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24例SHS孕妇左侧卧位15°时下腔静脉内径及血流最高流速均高于平卧位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302、2.029, P值均<0.05)。结论 足月妊娠孕妇平卧位时行超声检查时可能会发生SHS,虽然孕妇平卧及左侧卧位15°时,下腔静脉内径、血流最高流速有差异,但是孕妇子宫动脉及胎儿脐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无变化;孕妇的孕周、BMI及胎儿体质量可能是SHS的影响因素。

锥束CT三维重建技术在评估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与提升容积关系的应用

薛魁, 王旋宇, 朱晨晨, 朱永娜, 王敏, 辛明明, 李超, 张晓东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1): 34-38.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0709-00216
全文: HTML (2 KB)  PDF (1998 KB)  ( 216 )
摘要 ( 127 )
目的 探讨患者上颌窦底提升高度(AH)的不同所对应的容积变化规律,为临床评估上颌窦外提升所需骨移植材料的容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0月—2020年4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口腔科50 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锥束CT(CBCT)影像资料,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40~78(58.3±12.3)岁。利用 Mimics 21.0软件重建上颌窦三维模型,通过Materialise 3-matic 9.0 Research软件切割获取上颌窦底不同提升高度对应的容积。观察上颌窦底提升一定高度(4~12 mm)所对应的容积,并对各提升高度所对应的容积进行侧别间及性别间比较;采用 Pearson 法对上颌窦底提升高度的不同与容积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上颌窦底提升容积与提升高度的理论方程。结果 当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为4~12 mm(间隔1 mm,取整数)所对应的上颌窦的提升容积分别为(0.41±0.12)、(0.62±0.17)、(0.85±0.23)、(1.13±0.31)、(1.43±0.38)、(1.76±0.46)、(2.11±0.55)、(2.11±0.55)、(2.88±0.77) cm3,各提升高度对应的容积左、右侧别间及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与提升容积之间呈正相关(r=0.866,P<0.01)。将性别、侧别、提升高度纳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上颌窦底提升容积与提升高度的理论方程:提升容积(cm3)=0.31×提升高度(mm)-0.96,经回归方差分析,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R2=0.750, F=669.258, P<0.01)。结论 CBCT可以快速获取上颌窦三维模型,并且可以根据上颌窦底提升高度准确预测上颌窦提升容积的量,为临床种植术前评估所需骨移植材料的容积提供指导。
应用解剖与临床

国人外踝韧带的应用解剖学观测

周云烽, 张正政, 徐静, 初国良, 徐达政, 方健辉, 彭举华, 沈慧勇, 宋斌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1): 39-44.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0430-00153
全文: HTML (2 KB)  PDF (3115 KB)  ( 343 )
摘要 ( 157 )
目的 探讨国人踝关节外踝韧带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踝关节扭伤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43侧成年国人尸体踝关节标本外踝韧带进行应用解剖观察,其中男34侧、女9侧,左踝20侧、右踝23侧。观察距腓前韧带(ATFL)、跟腓韧带(CFL)、外侧距跟韧带(LTCL)的形态学特征,以及各韧带止点的相互关系,并在中立位上测量其长、宽、厚等基本参数。结果 43侧踝关节标本外踝韧带解剖发现,ATFL呈双束者最多,占65.1%(28/43),单束和三束者分别占27.9%(12/43)和7.0%(3/43)。ATFL和CFL在腓骨起点处无纤维联系者11踝(1型,25.6%),存在部分纤维融合者25踝(2型,58.1%),纤维完全融合者7踝(3型,16.3%);ATFL单束者中的1型占5/12,双束和三束者中的2型分别占67.9%(19/28)和2/3。中立位上测得双束ATFL的下束长度为(15.15±2.84)mm,短于单束ATFL长度(18.83±3.07)mm、双束ATFL的上束长度(18.98±2.16)mm以及三束ATFL的上束长度(19.65±1.72)mm和中束长度(18.25±1.5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12, P<0.01);但与双束ATFL的平均长度(17.07±2.16)mm以及三束ATFL的平均长度(18.52±1.47)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33, P>0.05)。单束ATFL宽(6.91±1.21)mm,比双束和三束ATFL韧带中各分束更宽(F=12.211, P<0.01),但要明显窄于双/三束ATFL韧带总宽度(F=29.073, P<0.01)。所有标本CFL均呈单束,其长、宽、厚分别为(26.98±2.41)mm、(5.03±0.89)mm、(2.33±0.50)mm,不同ATFL分型中的CFL长、宽、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584、0.248、1.249, P值均>0.05)。LTCL存在于46.5%(20/43)的踝关节标本中(均为单束),止点部位直接或以薄层纤维组织黏附于ATFL或(和)CFL,LTCL长(25.99±1.86)mm、宽(4.26±0.47)mm。结论 国人踝关节ATFL以双束纤维组成为主,其次为单束,再次为三束。ATFL和CFL的基本参数和腓骨上止点关系可以为解剖修复外踝韧带提供解剖学依据。同时,临床上采用LTCL(增强)修复外踝韧带时尚需考虑该韧带的变异性。

CT血管造影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对Corona Mortis动脉的解剖学研究

杨国庆, 芮敏, 独行业, 殷小军, 张云庆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1): 45-49.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0819-00274
全文: HTML (2 KB)  PDF (2768 KB)  ( 320 )
摘要 ( 131 )
目的 探讨Corona Mortis(CMOR)动脉的发生率、起源、走行及位置,为骨盆前入路手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2018年6月—2020年6月行CT血管造影检查的112例患者(224侧半骨盆)的影像资料,其中男68例、女44例,年龄28~92岁。将患者的CT血管造影影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观察CMOR动脉的发生率、起源及走行情况,比较该动脉在男性与女性、左侧与右侧半骨盆发生率是否有差异,测量该动脉直径、与耻骨上支上缘最短距离以及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距离,计算该动脉到耻骨联合所在矢状面的垂直距离与同侧髂前上棘到该矢状面垂直距离的比值。结果 224侧半骨盆中,共发现40条CMOR动脉,发生率17.86%(40/224);男、女发生率分别为19.12%(26/136)、15.91%(14/88),左、右侧发生率分别为16.07%(18/112)、19.64%(22/1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75、0.487, P值均>0.05)。CMOR动脉直径为(2.01±0.34)mm;该动脉与耻骨上支上缘最短距离为(3.41±1.22)mm;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距离为(58.34±6.42)mm,男性(55.15±3.25)mm、女性(64.26±6.69)mm,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43, P<0.01);该动脉到耻骨联合所在矢状面的垂直距离与同侧髂前上棘到该矢状垂直距离的比值为0.38±0.04,男性0.36±0.03、女性0.42±0.04,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97, P<0.01)。结论 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清晰、准确地构建出CMOR动脉的三维模型,并对其相关解剖学参数进行精确测量,有助于术前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指导术中入路,降低损伤CMOR动脉的风险。
临床研究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的纳米碳示踪淋巴结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张冬生, 张川, 黄远健, 胥子玮, 唐俊伟, 封益飞, 王勇, 孙跃明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1): 50-56.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0316-00084
全文: HTML (2 KB)  PDF (1654 KB)  ( 347 )
摘要 ( 147 )
目的 探讨纳米碳示踪技术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外科接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1 3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70例、女473例,年龄17~89岁、中位年龄63岁。根据术前是否接受肠镜下纳米碳混悬液病变定位,分为定位组(85例)和非定位组(1 258例)。观察指标:(1)两组患者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临床资料比较;(2)术中观察定位组病变部位染色情况;(3)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淋巴结检出数及阳性淋巴结数,并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4)观察随访期间患者肿瘤复发转移情况、3年无瘤生存率。结果 (1)定位组和非定位组各73例患者匹配成功。匹配后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肿瘤大体病理类型、最大直径、T分期、组织学分级、神经侵犯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定位组85例术中均清晰可见肿瘤原发灶部位黑染,均定位准确。(3)定位组淋巴结检出数中位数18(15,24)枚,非定位组为16(14,19)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09, P<0.05);两组的阳性淋巴结检出数分别为0(0,1)枚和0(0,0)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45, P>0.05)。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纳米碳定位是结直肠癌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4)146例患者中,142例术后随访3.2~47.0个月 ,中位随访时间25.0个月。72例定位组患者和70例非定位组患者的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3.4%和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肠镜下注射纳米碳可协助腹腔镜手术中准确定位结直肠癌病变所在位置。纳米碳作为淋巴结示踪剂,可以明显增加手术标本的淋巴结检出数目;但其是否能够提高阳性淋巴结检出数、是否能够改善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则有待进一步探究。

Butterfly修复技术应用于二尖瓣后叶严重脱垂患者外科修复的中远期疗效分析

曹海龙, 李捷, 朱悉煜, 王东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1): 57-60.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0402-00111
全文: HTML (2 KB)  PDF (2300 KB)  ( 466 )
摘要 ( 147 )
目的 探讨二尖瓣Butterfly修复技术应用于二尖瓣后叶严重脱垂患者外科修复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9年10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34例行外科瓣膜修复的二尖瓣后叶严重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33~73岁。患者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二尖瓣Butterfly修复技术。术后随访超声心动图,评估术中、术后二尖瓣反流程度,观察有无收缩期前向运动(SAM)现象及其他并发症。结果 3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二尖瓣修复,手术时间143~223 min,心肌阻断45~69 min。术中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提示微量反流/无反流,均无SAM现象。患者术后均获随访5~44个月,无死亡和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末次随访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轻微反流/无反流33例、无症状中度反流1例,均无SAM现象。所有患者出院/术后3个月后均停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结论 对于二尖瓣后叶严重脱垂患者,使用二尖瓣Butterfly修复技术可以获得较好的中远期修复效果,术中最大限度降低了二尖瓣后叶高度,避免了SAM现象,且手术技术难度不大,便于推广。

颈后路经皮大通道全内镜椎板减压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陈松, 张为, 索世琪, 王云霞, 孙亚澎, 付治安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1): 61-6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0310-00071
全文: HTML (2 KB)  PDF (3358 KB)  ( 367 )
摘要 ( 149 )
目的 探讨颈后路经皮大通道全内镜椎板减压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后路经皮大通道全内镜椎板减压术治疗的17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42~81(57.1±8.7)岁。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及相关并发症。比较手术前后颈椎Cobb角、手术节段活动度(ROM)变化。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的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1.1±10.1)min、手术出血量(76.9±16.4)mL、住院时间(6.3±1.7)d。术后均获随访12~18(13.7±1.9)个月。本组1例患者发生硬脑膜撕裂,余患者未发生脊髓损伤、重要血管损伤、脑脊液漏和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3、12个月颈椎Cobb角分别为21.6°±4.2°、24.2°±4.1°、22.8°±3.8°,与术前的17.8°±3.9°比较有所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各时间点手术节段RO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3、12个月NDI分别为16.8%±2.1%、14.3%±1.8%、12.3%±1.9%,与术前的32.4%±2.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3、12个月JOA评分分别为(12.8±2.4)、(14.4±1.8)、(15.2±1.9)分,与术前的(8.6±2.2)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2个月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手术疗效,其中优9例、良6例、可2例,总体优良率15/17。结论 后路经皮大通道全内镜椎板减压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手术视野大、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须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复杂骨与软组织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孟祥晖, 张志军, 方策, 任文涛, 胡仲翔, 高飞, 蔡善保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1): 68-7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0409-00121
全文: HTML (2 KB)  PDF (2304 KB)  ( 278 )
摘要 ( 151 )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复杂骨与软组织肿瘤外科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4—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骨科11例复杂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16~67(52.6±15.9)岁。11例患者术前均行CT常规二维扫描及三维可视化技术重建,于重建模型上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尤其是血管的关系、评估肿瘤的可切除性及安全切缘、指导制定手术方案并模拟手术操作;对比常规CT二维扫描与三维可视化重建影像的观察结果,并于肿瘤切除手术中观察验证术前三维可视化重建影像评估的准确性。结果 本组11例患者CT二维扫描图像经三维可视化技术重建后,可清晰显示肿瘤形态、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比CT二维扫描影像,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手术策略精准制订和指导手术操作方面更具有优势。除1例因腹腔转移未予手术治疗外,余10例患者经三维可视化技术评估后均顺利完成安全边界外肿瘤完整切除术,无血管损伤并发症发生,术中探查结果与术前三维可视化模型的判断基本一致。结论 在复杂骨与软组织肿瘤术前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提高术前评估的准确性,指导个体化精准手术方案的制订,协助确定肿瘤外科边界并完整切除肿瘤,使患者获得更好的疗效。

胫骨平台内翻角在预测单纯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股骨后髁角中应用的可行性

刘宁, 迟方舟, 刘子文, 王健凯, 王文波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1): 73-7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0416-00131
全文: HTML (2 KB)  PDF (2120 KB)  ( 497 )
摘要 ( 123 )
目的 探讨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PTA)预测单纯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股骨后髁角(PCA)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拟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72例单侧单纯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65例,年龄49~80(66.5±14.35)岁,身高155~180(164.3±11.23)cm。72例患者患侧膝均呈内翻畸形,内翻角为10.6°±1.36°。收集患者术前负重位下肢全长X线片与膝关节CT影像资料,在X线片以及冠状位CT图片上测量患者双侧膝关节的PTA、PCA,统计分析患侧、健侧的PTA、PCA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别分析患侧、健侧的PTA与PCA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72例患者健侧PTA、PCA值分别为3.23°±0.79°、4.64°±1.13°,患侧PTA、PCA值分别为8.39°±1.99°、4.71°±1.15°。健侧PTA明显小于患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16, P<0.01),而健侧与患侧PCA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侧、健侧PTA和PCA均无相关性(r健侧=0.144、r患侧=0.109, P值均>0.05)。结论 对于单纯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健侧与患侧的PCA值比较无明显差异,而PTA值则随内侧间室磨损程度的加重而增大,PCA与PTA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术前测量PTA用于预测PCA的方法不可行,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特发性黄斑前膜玻璃体切除术后疗效观察中的应用

张锐, 高自清, 王爱芹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1): 78-8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0728-00240
全文: HTML (2 KB)  PDF (2446 KB)  ( 305 )
摘要 ( 136 )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在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区厚度(CMT)和视网膜血流变化情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2月—2020年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IMEM患者21例(21眼),其中男10例、女11例,年龄42~83岁。所有患者行25 G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离术。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视力测量和OCTA检查,比较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CM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密度(SVD)、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密度(DVD)以及黄斑区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 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65 min,平均50 min。术后有3例患者出现高眼压、1例患者出现前房炎症反应,予相应处理后痊愈。21例患者术后均随访3个月,术后3个月患者最佳矫正视力0.61±0.26,较术前的0.82±0.32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8, P<0.05)。术后3个月OCTA检查结果显示,CMT为(287.05±64.79) μm,较术前的(469.33±101.88) μm明显减小,FAZ面积(0.19±0.12) mm2、SVD 52.50%±12.62%,较术前的(0.13±0.10) mm2、48.58%±11.96%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50、2.330、4.358, P值均<0.05);而术后3个月DVD为35.90%±10.52%,与术前的34.60%±9.6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3个月黄斑中心凹形态基本恢复,黄斑水肿减轻。结论 OCTA为无创的新型血管成像技术,应用OCTA可很好地观察IMEM患者术后黄斑区的结构和血流变化情况,可为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后手术效果的评定提供影像学依据。

耳内镜下人工镫骨手术在耳硬化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张亮, 赵益, 余得志, 方平, 刘业海, 邱建新, 童步升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1): 83-8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0402-00109
全文: HTML (2 KB)  PDF (3069 KB)  ( 723 )
摘要 ( 140 )
目的 探讨耳内镜下人工蹬骨手术在耳硬化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2例耳硬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13例,年龄13~70(33.4±11.2)岁。患者均在耳内镜下行人工镫骨手术。术后观察患者眩晕、面瘫及味觉障碍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2周观察外耳道及鼓膜愈合情况,比较术前与术后3个月纯音测听0.5、1、2、4 KHz时的气导阈值、骨导阈值及气导、骨导阈值差值的差异。结果 22例耳硬化患者均顺利在耳内镜下完成人工镫骨手术,手术时间50~145(79.5±29.2)min 。术后3例出现味觉障碍,3个月内自行缓解;5例出现术后轻度眩晕予相应处理后治愈;无面瘫、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发生。2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2年,平均14.5个月。术后2周复查,术耳外耳道切口愈合佳,无外耳道狭窄,无鼓膜穿孔。术后3个月复查听力,气导阈值和气导、骨导阈值差值分别为(34.1±14.3)和(11.5±7.8)dBHL,较术前的(58.5±13.3)、(34.8±10.4)dBHL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60、8.407,P值均<0.01);术后骨导阈值(22.6±10.4)dBHL,与术前的(23.7±8.3)dBH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需行翻修手术。结论 耳内镜下人工镫骨手术治疗耳硬化症,具有创伤小、术中暴露范围广、视野清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术后患者听力可明显改善,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
实验研究

PI3K-AKT-mTOR通路对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娜日松, 郭世炳, 孙亮, 赵振群, 赵伟, 王玉鑫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1): 88-93.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0315-00082
全文: HTML (2 KB)  PDF (1585 KB)  ( 232 )
摘要 ( 197 )
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对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为骨肉瘤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体外培养MG-63细胞,予2 μg/mL顺铂重复给药建立MG-63耐药细胞株,向MG-63耐药细胞株中转染miRNA-22高表达质粒建立miRNA-22高表达的MG-63耐药细胞株。以MG-63细胞为对照组,MG-63耐药细胞为耐药组,用2 μg/mL顺铂处理后的MG-63耐药细胞和转染miRNA-22的MG-63耐药细胞分别为耐药DDP组、耐药miRNA-22+DDP组。采用噻唑兰(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细胞内PI3K、AKT以及mTOR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PI3K、AKT以及mTOR蛋白的表达。结果 (1)MTT法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耐药组、耐药DDP组和耐药miRNA-22+DDP组的吸光度分别为1.097±0.039、1.157±0.065、0.870±0.014和0.737±0.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731,P<0.01):与对照组比较,耐药DDP组、耐药miRNA-22+DDP组吸光度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耐药组、耐药DDP组、耐药miRNA-22+DDP组3组间比较,吸光度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2)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耐药组、耐药DDP组PI3K、AKT的相对表达量均增多,尤其以耐药组增多明显(P值均<0.01),耐药miRNA-22+DDP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mTOR相对表达量耐药组增高,耐药DDP组、耐药miRNA-22+DDP组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耐药DDP组、耐药miRNA-22+DDP组PI3K、AKT、mTOR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耐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耐药miRNA-22+DDP组仅PI3K、mTOR的相对表达量低于耐药DD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3)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耐药组PI3K、AKT、mTOR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增加,耐药DDP组、耐药miRNA-22+DDP组PI3K、AKT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耐药组、耐药DDP组、耐药miRNA-22+DDP组3组间两两比较,耐药DDP组、耐药miRNA-22+DDP组PI3K、AKT、mTOR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耐药组,耐药miRNA-22+DDP组PI3K、AKT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耐药DD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PI3K-AKT-mTOR通路参与了骨肉瘤细胞对顺铂耐药性的产生,miRNA-22通过下调PI3K-AKT-mTOR通路中PI3K、AKT以及mTOR的表达降低骨肉瘤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性。
短篇论著

全踝关节镜手术治疗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并发踝关节不稳的疗效观察

常步青, 王爱国, 张在轶, 郝云甲, 冯仕明, 陶友伦, 范家强, 张述才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1): 94-9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0227-00052
全文: HTML (2 KB)  PDF (1709 KB)  ( 372 )
摘要 ( 149 )
目的 探讨全踝关节镜手术治疗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并发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骨科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并发踝关节不稳患者21 例(21足),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16~63 (31.34±12.17)岁, 右侧13例、左侧8例。21足均采用全踝关节镜下修复治疗,术后定期门诊随访、拍摄影像学资料,观察患者踝关节稳定性、踝关节外观及步态等;通过对比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及足踝功能测试(FAAM)评分以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21例中,7例采用加压钉固定骨块,14例采用带线锚钉重建腓骨侧止点。术后患者切口均获得一期愈合,未出现神经、血管、肌腱损伤等并发症。21例患者随访8~16 (12.63±6.80)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无感觉过敏现象以及瘢痕触痛,患者对切口外观恢复满意,踝关节正常活动恢复,踝关节抽屉试验阴性,未出现患肢肌肉萎缩,均恢复正常行走步态;末次随访时,VAS由术前的(5.71±1.19)分改善为(0.71±0.14)分,AOFAS评分由术前的(69.43±6.38)分提升到(88.52±0.79)分,FAAM由术前的(64.31±9.70) 分提高为(86.37± 5.2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386、19.923、8.310,P值均<0.01)。结论 全踝关节镜下治疗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并发踝关节不稳具有创伤小、临床疗效确切、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是治疗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并发踝关节不稳安全、可靠的方法。

微小切口复位Tight Rope纽扣钢板内固定治疗急性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分析

刘勇, 朱义用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1): 98-10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0311-00075
全文: HTML (2 KB)  PDF (1797 KB)  ( 165 )
摘要 ( 160 )
目的 探讨微小切口复位Tight Rope纽扣钢板内固定治疗急性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无锡市中医医院骨科2015年1月—2018年1月诊治的56例急性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微小切口复位Tight Rope纽扣钢板内固定治疗27例(微创组),其中男19例、女8例,年龄32~56(49.11±2.26)岁;采用传统切开复位Tight Rope纽扣钢板内固定治疗29例(切开组),其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35~57(48.24±2.53)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疗效和并发症;术后3个月,采用Karlsson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分别于手术前和术后3、6、12个月,应用Constant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采用VAS评价患肢疼痛程度;分别于术后第3天、术后6个月拍摄X线片,比较两组复位丢失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部位、受伤机制、受伤至就诊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微创组患者术中出血量(27.89±5.87)mL、切口长度(0.98±0.25)cm,均小于对照组[(43.79±6.36)mL和(4.86±0.46)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701、38.801, P值均<0.0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3个月微创组疗效优12例、良11例、差4例,治疗有效率85.19%(23/27);切开组优15例、良10例、差4例,治疗有效率86.21%(25/2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10, P>0.05)。56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39(中位数27)个月。随访期间微创组出现并发症1例(3.70%),切开组5例(17.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Constant评分、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微创组术后3、6、12个月 Constant评分高于切开组,VAS低于切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术后6个月复查X线片,测量喙锁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微创组喙锁距离平均复位丢失与切开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小切口复位Tight Rope纽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效果可靠,可有效减小手术创伤和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利于术后肩功能恢复。
个案报道

透明质酸填充致额颞部血管栓塞二例

赵鸣宇, 赵风林, 王鑫, 韩会峰, 岳立明, 马志国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1): 103-104.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0929-00325
全文: HTML (2 KB)  PDF (3341 KB)  ( 323 )
摘要 ( 138 )

胃间质瘤致胃套叠一例

陈德强, 张艳春, 张丽静, 孟高培, 路丽, 孟亮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1): 105-106.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0120-00017
全文: HTML (2 KB)  PDF (2013 KB)  ( 218 )
摘要 ( 105 )

腹腔镜经腹膜前间隙修补术治疗耻骨上膀胱疝一例

李宁, 董永红, 陕陈鹏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1): 107-108.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0310-00072
全文: HTML (2 KB)  PDF (1766 KB)  ( 94 )
摘要 ( 143 )
综述

严重掌指关节炎的外科治疗进展

李思源, 秦英杰, 马飞, 陆芸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1): 109-114.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0228-00053
全文: HTML (2 KB)  PDF (1521 KB)  ( 433 )
摘要 ( 154 )
目的 总结严重掌指关节炎的外科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以“掌指关节”“关节炎”“关节成形术”以及“metacarpophalangeal joint”“arthritis”“arthroplasty”等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2019年12月之前发表的有关严重掌指关节炎外科治疗的相关文献共1 322篇,剔除与内容不符、无法获得全文、重复性研究的文献,对最终纳入37篇文献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关节融合术、关节置换术、自体关节移植和自体软骨移植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严重掌指关节炎的外科学方法,不同的手术方法具有不同的适应证。关节融合术可以增强关节的稳定性,但丧失了关节活动度,可用于严重拇指掌指关节炎的治疗。关节置换术:(1)Swanson假体内在的稳定性较强,对于手指疼痛和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效果较好,但该假体质软、抗磨损性能较差,术后存在假体断裂和关节活动度下降风险,可用于类风湿性掌指关节炎的治疗;(2)热解碳假体对于关节周围骨质及软组织的稳定性要求较高,但该假体对于掌指关节的活动度及外观改善效果较好,可用于严重骨性、创伤性掌指关节炎的治疗;(3)自带锁定关节假体具有良好的假体稳固性,并与人体关节具有良好解剖相似性,但目前该假体仅用于骨性、创伤性掌指关节炎的治疗。自体关节移植可以使关节获得良好的稳定性和活动度,避免关节置换的并发症,但该技术对于显微外科技术的要求较高。自体软骨移植通过重建掌指关节软骨面,恢复僵直关节的活动度;但该术式仅适合于非骨性关节炎的年轻患者,并且存在着移植物坏死的风险。3D打印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缺乏合适假体而最终致残的严重掌指关节炎患者个性化制定假体,高度还原骨骼解剖结构,实现与患者最佳匹配;但目前3D打印技术仍存在技术不成熟、打印成本较高以及假体制作过程复杂等问题。结论 对于严重掌指关节炎患者,需根据患肢部位、病因及病情选择不同的外科治疗方法。对目前现有手术方式、关节假体的改进以及3D打印技术的应用是未来严重掌指关节炎外科治疗的发展方向。

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沉降原因的研究进展

李瑶, 常恒瑞, 刘振鹏, 徐佳欣, 孟宪中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1): 115-119.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0305-00067
全文: HTML (2 KB)  PDF (1400 KB)  ( 442 )
摘要 ( 193 )
目的 总结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发生情况及原因。方法 以“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 ”“腰椎间融合术”“融合器”“沉降”“并发症”“椎弓根螺钉”“终板损伤”“骨质疏松”“微创融合术”和“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interlumbar fusion”“cage”“subsidence”“complications”“pedicle screw”“end plate damage”“osteoporosis”“minimally invasive fusion”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SinoMed、PubMed等数据库中检索2020年3月之前发表的OLIF在治疗脊柱退变疾病术后融合器沉降发生情况的相关文献856篇,剔除内容不符、无法获取全文、重复性研究或存在设计缺陷的文献,对最终纳入的30篇文献有关融合器沉降的发生情况和原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OLIF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发生率为4.38%~27.90%。发生融合器沉降的原因主要为缺乏有效的钉棒系统固定、融合器型号选择不佳、各种原因导致的终板损伤、骨质疏松等。结论 OLIF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发生情况较高,原因较多,如何采取措施预防融合器沉降仍需进一步探讨。
解剖学名词探析

“肌间静脉”还是“肌肉静脉”——亟待厘清的概念

李春民, 张望德, 任华亮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1): 120-121.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0226-00051
全文: HTML (2 KB)  PDF (4185 KB)  ( 513 )
摘要 ( 566 )
小腿部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在临床上仍存在较大争议,是近来血栓研究的热点。其中,“肌间静脉”与“肌肉静脉”这两个解剖概念存在意思模糊不清的情况。通过查阅文献发现,“肌间静脉”这一概念的使用已经导致一定的分歧。因此,呼吁学界统一使用“小腿肌肉静脉”或“小腿肌肉静脉丛”的概念。
继续教育园地

腕关节镜背侧入路

张文龙, 陆芸, 赵喆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1): 122-124.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0902-00291
全文: HTML (2 KB)  PDF (3931 KB)  ( 338 )
摘要 ( 175 )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