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22, 27 (12)   Published: 2022-12-06
选择 | 合并摘要
应用解剖与临床

可视穿刺器联合加长Trocar建腔在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

谢强, 金鑫, 张立功, 金功圣, 钱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12): 805-809.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818-00249
全文: HTML (1 KB)  PDF (8317 KB)  ( 676 )
摘要 ( 107 )
目的 探讨可视穿刺器联合加长Trocar建腔在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70例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66例,年龄22~58岁。采用可视穿刺器建腔四步法联合加长Trocar建腔技术35例为观察组;采用分离棒钝性分离法建腔技术35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全乳晕入路建腔完成时间、皮下分离面积及不良事件(Trocar通道出血,以及术后皮肤感觉异常、皮脂腺囊肿形成、脂肪液化、局部淤血瘀斑等皮肤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建腔,术后均获随访3个月。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甲状腺全切术、单侧甲状腺切除术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建腔完成时间为(10.5±2.2)min,短于对照组的(30.5±4.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7,P<0.001);观察组皮下分离面积(65.05±5.04)cm2,明显小于对照组的(80.06±8.08)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2, P<0.001)。观察组患者发生Trocar通道出血1例(2.86%,1/35);对照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11例(31.43%,1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6,P=0.002)。结论 可视穿刺器联合加长Trocar应用于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中,可以帮助术者简单、快速、安全、有效地建腔,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临床研究

机器人辅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杨毅, 地力牙尔·莫合塔尔, 彭理斌, 胡洋, 叶尔扎提·哈加合曼, 金格勒·哈依茹拉, 曹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12): 810-816.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306-00069
全文: HTML (1 KB)  PDF (6807 KB)  ( 286 )
摘要 ( 144 )
目的 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4—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60~75岁。单节段骨折26例,双节段骨折4例;骨折椎体节段:T10 2例,T11 2例,T12 10例,L1 8例,L2 5例,L3 7例。30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机器人组,每组15例。对照组行传统经皮椎体穿刺成形术,机器人组行机器人辅助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观察项目:(1)比较2组患者伤椎穿刺点导针定位时间、术中透射次数、出血量、骨水泥渗漏情况,以及术前、术后伤椎前缘相对高度(伤椎前缘高度/上下邻椎前缘高度平均值);(2)机器人组中,测量比较术前规划穿刺通道与术中实际穿刺通道的矢状截面角、横截面角、进针点距椎体中线距离,评估机器人导针定位的精准度。结果 2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身高、体质量、伤椎分布情况、术前伤椎前缘相对高度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机器人组单个导针平均定位时间、术中透射次数分别为(283.5±118.7)s、(12.4±5.7)次,均少于对照组的(469.2±113.9)s、(16.5±4.7)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8、-2.78,P值均<0.05)。机器人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分别为(8.8±4.6)mL、0.9±0.1,对照组分别为(10.3±5.3)mL、0.9±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患者术后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1、3.59,P=0.002、0.003)。机器人组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2例,对照组发生骨水泥渗漏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7)。机器人组中,术前规划穿刺通道矢状截面角、横截面角、进针点距椎体中线距离分别为16.7°±3.4°、10.0°±6.6°、(33.3±6.2)mm,术中实际进针隧道矢状截面角、横截面角、进针点距椎体中线距离分别为16.6°±3.8°、8.5°±6.2°、(33.3±6.2)mm,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8、0.82、-0.01,P值均>0.05)。结论 与传统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相比,机器人辅助下经皮椎体穿刺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恢复伤椎椎体高度效果相同,还具有导针定位精准、定位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的优势。临床试验注册 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ChiCTR200004033。

微创直接前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Evans Ⅰ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早期疗效观察

刘弘扬, 许弘佳, 梁俊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12): 817-82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620-00189
全文: HTML (1 KB)  PDF (1030 KB)  ( 288 )
摘要 ( 102 )
目的 探讨微创直接前侧入路(DAMIS)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EvansⅠ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唐山市第二医院2017年12月—2021年12月手术治疗的100例EvansⅠ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高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61例,年龄80~91岁。按照不同的手术方法分组:关节置换组45例,采用DAMIS半髋关节置换术;内固定组55例,采用抗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按照骨折端类型分组:稳定组50例,不稳定组50例。观察指标:(1)比较关节置换组与内固定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骨密度、术前发生患侧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等基线资料;(2)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置入物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比较稳定组和不稳定组中采用2种不同手术方法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负重时间,以及术后不同时间点(术后2周、6周、3个月、9个月)的Harris评分差异。(3)随访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观察内固定组有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关节置换组有无假体松动、脱位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结果 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9~12个月,均未发生切口感染、愈合不良的情况。(1)关节置换组与内固定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稳定组中,2种手术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关节置换患者相比内固定患者的切口长度更短[9.6(9.3,9.9)与11.0(10.3,11.6)cm]、术后负重时间更早[2.0(2.0,3.0)与11.0(9.0,12.8)d],术后不同时间点的Harris评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不稳定组中,2种手术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关节置换患者相比内固定患者的术后负重时间更早[2.0(2.0, 3.0)与87.0(79.0, 95.0)d],术后不同时间点的Harris评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3)内固定组患者术后1.5~6个月骨折达到愈合标准,内固定物未出现松动及断裂等情况。关节置换组患者均未发生假体松动现象,无假体脱位及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1例患者出现股外侧皮神经麻痹症状,术后6个月左右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DAMIS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EvansⅠ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具有切口小、术后负重时间早、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高的优势,早期临床疗效较好。

强化螺钉治疗老年人重度骨质疏松Evans Ⅱ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最佳骨水泥量的有限元分析

麦合苏木·阿卜杜瓦克, 金格勒, 安慧刚, 冯兴超, 叶尔扎提·哈加合曼, 曹力, 杨毅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12): 823-830.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217-00049
全文: HTML (1 KB)  PDF (3429 KB)  ( 217 )
摘要 ( 92 )
目的 探讨强化螺钉治疗老年人重度骨质疏松EvansⅡ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最佳骨水泥量。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5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例73岁女性左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双侧髋部及股骨CT资料,导入Mimics 20和 Geomagic Wrap 2017软件构建右侧股骨三维模型。使用Solidworks 2017软件建立强化螺钉模型,并将右侧股骨三维模型与强化螺钉模型按照常规标准手术技术进行装配、组合;使用Geomagic Wrap 2017软件在组合后的模型上模拟EvansⅡ型骨折,在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骨水泥量强化螺钉固定模型与EvansⅡ型骨折模型组装完成后,施加载荷。截取强化螺钉近端周围部分松质骨重新定义为骨水泥部件,按包裹水泥量的不同分别建立A模型(2 mL)、B模型(3 mL)、C模型(4 mL)、D模型(5 mL)、E模型(6 mL)5个模型组,设置材料参数、边界条件、施加载荷后储存为K文件,分别导入Ansys 2019软件中进行有限元分析。观察对比不同骨水泥量强化螺钉固定模型中骨水泥表面对股骨头近端松质骨的切割情况,股骨颈内翻、内旋角度,强化螺钉应力分布情况,以及股骨近端位移情况。结果 A、B、C、D模型组骨水泥表面对股骨头近端松质骨切割最轻微,E模型组切割程度最严重。A、B、C、D、E模型组中股骨颈内翻角度分别为5.2°、6.0°、4.5°、5.1°、2.6°,股骨颈内旋角度分别为1.1°、1.4°、0.9°、1.0°、0.4°,其中E模型组股骨颈内翻角、内旋角均最小。A、B模型组骨水泥量模型应力主要集中在螺钉和主钉连接处; C、D模型组骨水泥量模型应力大部分集中于螺钉和主钉连接处,应力有向主钉分散的趋势;E模型组骨水泥量模型应力主要分布在强化螺钉的尾端,6 mL骨水泥量强化螺钉模型载入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后,在股骨大粗隆处出现新的骨折。A、B、C、D、E模型组中,股骨近端位移分别为7.7、8.4、8.2、8.1、13.7 mm;其中E模型组股骨近端位移最大,出现了骨水泥漏,且在强化螺钉模型载入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后,在股骨大粗隆处出现新的骨折。结论 强化螺钉治疗老年人重度骨质疏松EvansⅡ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使用2~4 mL骨水泥量,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效应。

跟腱断端瘢痕组织修复在陈旧性跟腱断裂治疗中的应用

鹿亮, 李宁, 俞光荣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12): 831-835.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614-00185
全文: HTML (1 KB)  PDF (5864 KB)  ( 189 )
摘要 ( 103 )
目的 探讨修复跟腱断端瘢痕组织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8月—2021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1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20~73(43.5±16.0)岁;右侧11例,左侧10例;患者均采用修复跟腱断端瘢痕组织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记录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以及日常活动、运动恢复时间;比较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记录末次随访时患者跟腱完全断裂评分(ATRS)、Arner-Lindholm评分、单足提踵试验结果。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30~50 min(平均41.1 min),手术切口4~7 cm(平均5.6 cm);术后无感染、腓肠神经损伤和再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出现。所有患者术后获6~40个月(平均18.5个月)的随访。患者术后恢复日常活动时间(4.4±0.7)个月、恢复运动时间(11.1±1.5)个月。AOFAS的踝-后足评分由术前(63.5±6.9)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9.9±4.8)分,疼痛VAS评分由术前4(3,4)分降低至末次随访的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45、Z=5.69,P值均<0.001)。末次随访时ATRS达(92.7±3.6)分;Amer-Lindholm评分评价优15例、良6例,优良率为100%;单足提踵试验阳性率9.52%(2/21),单足提踵恢复时间4~7 (5.1±0.9)个月。结论 修复断端跟腱瘢痕组织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且具有安全性高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基于ERAS理念的腹腔镜胰十二脂肠切除术在老年壶腹周围癌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周迟, 杨云川, 杜滨和, 徐楠, 崔培元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12): 836-84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406-00101
全文: HTML (1 KB)  PDF (5914 KB)  ( 199 )
摘要 ( 76 )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围手术期管理下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在老年壶腹周围癌患者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19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壶腹周围癌患者127例,其中男71例、女56例,年龄17~81(62.2±11.5)岁。将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61例)和非老年组(≤65岁,66例)。2组患者均接受LPD治疗,并按照标准的ERAS围手术期管理方案进行个体化管理,术后随访1年以上。对比分析2组患者以下观察指标:(1)患者性别、体质量指数、美国麻醉协会(ASA)评分及合并基础疾病等基线资料;(2)肿瘤的部位、大小(长径)、数目、切缘阳性率,以及有无淋巴、血管和神经浸润等肿瘤病理学特征;(3)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围术期指标,包括术后腹腔出血、胃延迟排空、腹腔感染、胆瘘和胰瘘等在内的术后主要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Ⅲ级)发生率,围手术期死亡率、患者生存率和生存时间等临床病理特征;(4)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LDP手术,围手术期均无心血管事件发生。患者术后出血、胃延迟排空、腹腔感染、术后胰瘘、术后胆瘘等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非老年组患者肿瘤长径为2(2.0,3.6)cm,大于老年组的2(1.5,3.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0,P=0.017);2组患者其余的肿瘤病理组织学特征、基线资料,以及包括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腹腔出血是影响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比值比11.158, 95%可信区间1.664~74.836, P=0.013),而包括年龄、性别、ASA评分和其他主要并发症等则不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ERAS理念下的老年壶腹周围癌患者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安全可行,年龄不应成为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禁忌。
实验研究

踝关节前路融合解剖钢板与双钛合金重建钢板应用于踝关节标本融合术中生物力学的比较

林需枰, 刘庆军, 刘思杰, 丁真奇, 林斌, 林伟煌, 谢玮娜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12): 843-849.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706-00203
全文: HTML (1 KB)  PDF (7669 KB)  ( 192 )
摘要 ( 96 )
目的 比较踝关节前路融合解剖钢板与双钛合金重建钢板应用于踝关节融合术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复杂踝关节融合术中固定钢板的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选取新鲜成人小腿-足踝标本16具,其中男8具、女8具,年龄36~60岁、平均45岁。16具标本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B组,每组8具。对2组标本的踝关节面用骨凿进行破坏,制备成踝关节创伤标本。A组使用自主研发的踝关节前路融合解剖钢板行踝关节前路融合固定术,B组使用传统的双钛合金重建钢板行踝关节前路融合固定术。术后检测2组标本在1.0、2.0、3.0、4.0、5.0 N·m扭矩下的抗扭转性能;检测标本在中立位、背伸位时,压力为100、200、300、400、500、600、700 N下的轴向压缩性能;检测标本在700 N压力时,加压1 000和30 000次的抗疲劳性能,同时行X线透视检查并拆开标本缝线,观察踝关节固定钢板有无变形,有无螺钉松动、断裂等情况。结果 在4、5 N·m扭矩时,A组扭转的角度分别为3.39°±0.33°、4.20°±0.20°,小于B组的3.85°±0.42°、4.64°±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4、2.87,P=0.028、0.012);在5 N·m扭矩时,A组的扭转刚度为(1.69±0.27)N·m/°,高于B组的(1.45±0.39)N·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7,P=0.118)。在100、200、300、400 N压力时,2组中立位、背伸位轴向压缩位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500、600、700 N压力时,A组中立位、背伸位轴向压缩位移均小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700 N压力时,A组轴向压缩刚度(244.38±26.60)N/mm,大于B组的(207.88±18.95)N/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P=0.007)。抗疲劳性能组内比较,加压1 000次和30 000次时,2组轴向压缩位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间比较,加压1 000次和30 000次时,A组的轴向压缩位移均小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未发现螺钉松动、断裂及钢板变形;B组在加压30 000次时,1例模型出现钢板折弯变形,2例模型出现锁定螺钉松动。结论 踝关节前路融合解剖钢板生物力学性能明显优于双钛合金重建钢板,为踝关节前路融合解剖钢板在临床的应用提供了生物力学的数据支持。
短篇论著

离断指足背跗外侧动脉供血寄养二期回植再造拇指的临床应用

周鑫, 靳丹, 张静静, 倪国骅, 师椿黄, 白传光, 杨永国, 张豪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12): 850-855.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406-00102
全文: HTML (1 KB)  PDF (5337 KB)  ( 166 )
摘要 ( 67 )
目的 探讨离断指足背跗外侧动脉供血寄养二期回植再造拇指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0年12月—2021年10月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拇指再造患者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19~65(42.1±11.1)岁。12例患者共有51个离断手指,其中离断拇、示、中、环、小指4例,拇、示、中、环指3例,拇、示、中、小指2例,拇、中、环、小指2例,拇、示、中指1例。一期清创后拇指缺损Ⅲ度2例、Ⅳ度4例、Ⅴ度6例。12例51个断指中,10例14指行断指再植术;12例37指不能再植,其中12例12指符合作为再造拇指的供指条件(拇指9例、环指2例、示指1例)。患者一期行手部清创、断指再植、创面覆盖,符合再造拇指条件的12指均寄养于足背,供血动脉均为跗外侧动脉。寄养指成活后,二期行寄养指回植再造拇指。一期手术术后观察寄养指的皮肤色泽、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指腹张力,判定手指血管是否畅通,寄养指是否成活。二期手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再造拇指的血液循环情况,骨折愈合情况,以及感觉、运动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再造拇指功能。结果 12例12指行一期足背寄养术,术中吻合血管顺利,均一次通血成功;手术时间4.2~7.9 h,平均6.2 h;术中出血量250~750 mL,平均520 mL。一期术后足部寄养指颜色红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1~3 s,指腹张力适中,切口一期愈合,寄养指均成活。一期手术1~4个月后行二期寄养指移植再造拇指,手术时间3.0~5.5 h(平均4.1 h),术中出血量110~310 mL(平均220 mL);术后再造拇指颜色红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1~3 s,指腹张力适中,无血管危象发生,切口一期愈合,再造拇指均成活。二期术后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0个月。再造拇指骨折愈合时间1.5~4.0(2.1±0.5)个月。12例12指再造拇指中,3例3指发生肌腱粘连,其中1指行肌腱松解、2指拒绝松解继续功能锻炼。随访期间再造拇指外观良好,指腹无萎缩,拇指触觉、痛觉、温度觉及运动恢复满意,再造指能与其他手指配合完成抓、握、捏等基本动作。术后6个月再造拇指功能优2例、良7例、可3例。结论 足背外侧是寄养指良好的寄养部位,跗外侧动脉是寄养指可靠有效的供血动脉,对多指离断、拇指缺损患者采用离断指一期足背跗外侧动脉供血寄养、二期回植再造拇指安全可行,临床效果满意。

内侧双通道全关节镜下腓肠肌腱膜完全切断术治疗非痉挛性腓肠肌挛缩的疗效观察

郝云甲, 范家强, 陶友伦, 常步青, 吕泽祥, 张在轶, 王爱国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12): 856-859.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218-00053
全文: HTML (1 KB)  PDF (6298 KB)  ( 366 )
摘要 ( 68 )
目的 探讨全关节镜下腓肠肌腱膜完全切断术治疗非痉挛性腓肠肌挛缩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9月—2020年9徐州市中心医院骨科非痉挛性腓肠肌挛缩患者22例(26足),其中男12例(14足)、女10例(12足),年龄15~68(42.0±15.5)岁。患者均采用内侧双通道全关节镜下腓肠肌腱膜完全切断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患者伤口愈合情况。术后定期随访,观察足踝部位疼痛缓解情况,患肢运动及步态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足踝部位疼痛缓解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足踝部功能恢复情况,测量伸膝位踝关节最大背伸角度评价踝关节背伸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32(23.1±5.7)min,术中出血量2~10(6.1±2.2)mL。术后患者住院时间2~9(5.7±1.9)d,患者手术切口均愈合良好。22例患者术后随访12~26(17.4±4.3)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跖屈肌力明显下降、痛性瘢痕等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踝关节背伸功能改善欠佳,1例患者术后诉腓肠神经支配区麻木,均予相应处理后好转。末次随访时VAS评分0(0,1)分,明显低于术前的6(5,8)分;AOFAS踝-后足评分为(90.1±10.5)分、伸膝位踝关节最大背伸角度为11.2°±4.3°,均明显高于术前的(70.5±12.3)分、-6.0°±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46、t=23.63、t=19.89,P值均<0.001)。结论 采用全关节镜下腓肠肌腱膜完全切断术治疗非痉挛性腓肠肌挛缩,既实现了腓肠肌腱膜的彻底松解,又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腓肠神经损伤的发生,具有创伤小、治疗精准、并发症少等优点。

经伤椎长斜向置钉对无神经症状的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脊柱矢状面参数及伤椎恢复的影响

顾军, 凡进, 冯晓军, 储波, 周欣, 王天奇, 戴沐明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12): 860-864.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907-00275
全文: HTML (1 KB)  PDF (2101 KB)  ( 172 )
摘要 ( 80 )
目的 探讨经伤椎长斜向置钉对无神经症状的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脊柱矢状面参数和伤椎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骨科70例无神经症状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成A组(38例)和B组(32例),A组行经伤椎长斜向置钉内固定术,B组行跨伤椎置钉内固定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在术前及术后1、3、7 d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1、3、6个月的矢状面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ABHR)、伤椎楔变角(VWA)、伤椎前后缘高度比(BI)、椎管侵占率。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效果,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不良事件。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2组术后3、7 d的VAS评分低于术前及术后1 d,且术后7 d低于术后3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术后1、3、6个月的Cobb角、VWA、椎管侵占率、ODI均低于术前,ABHR、BI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术后3、6个月的Cobb角、VWA、ODI均低于B组,ABHR、BI高于B组;A组术后6个月的椎管侵占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低于B组的15.63%(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 P=0.039)。结论 经伤椎长斜向置钉能进一步改善无神经症状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脊柱矢状面Cobb角,促进伤椎恢复以及局部功能改善,控制并发症风险。

手术与保守治疗急性创伤性下颈段脊髓损伤的疗效比较

林伟鹏, 邹仲兵, 王华国, 黄永锋, 欧荣通, 叶劲, 白波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12): 865-870.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1026-00302
全文: HTML (1 KB)  PDF (3892 KB)  ( 179 )
摘要 ( 144 )
目的 对比急性创伤性下颈段脊髓损伤患者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4年1月—2020年4月云浮市人民医院骨外科急性创伤性下颈段脊髓损伤患者60例,其中男48例、女12例,年龄35~77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接受手术治疗的30例为手术组、保守治疗30例为保守组。保守组30例给予颈托固定、心电监护、甘露醇脱水减压、激素冲击疗法、保护胃黏膜、加强营养指导等方法治疗,手术组根据患者脊髓损伤具体情况选择前入路、后入路或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2组患者治疗前后依据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脊柱神经功能评级标准评估神经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评定脊柱功能,采用JOA评分改善率评估患者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年神经功能、脊柱功能和临床疗效,并进行组内、组间比较。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脊柱神经功能分级和JOA脊柱功能各项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保守组均完成静脉用药3周、颈托固定2个月的保守治疗,手术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患者出院后均获随访12~16个月。治疗后1年,2组患者 ASIA脊柱神经功能评级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JOA脊柱功能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手术组患者脊柱神经功能评级优于保守组,JOA脊柱功能各项评分均高于保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手术组患者治疗后1年临床疗效的总优良率为90.0%(27/30),高于保守组的46.7%(1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1,P<0.001)。结论 急性创伤性下颈段脊髓损伤患者的手术治疗在改善神经功能、脊柱功能方面优于保守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优先考虑手术治疗。
个案报道

端侧式动静脉转流再植撕脱性示指离断1例

江起庭, 孟丛鹏, 李智, 张锦飙, 方威, 王志钢, 李涛, 刘瑞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12): 871-873.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601-00172
全文: HTML (1 KB)  PDF (8618 KB)  ( 141 )
摘要 ( 113 )

多发骨转移性肾上腺皮质癌1例

董成功, 张蔚, 陶园, 丛振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12): 874-876.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516-00155
全文: HTML (1 KB)  PDF (4969 KB)  ( 311 )
摘要 ( 112 )
综述

胃癌患者胰腺CT影像解剖特点及其预测根治术后胰瘘的研究进展

王雅权, 闫宇, 董胜利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12): 877-880.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510-00146
全文: HTML (1 KB)  PDF (817 KB)  ( 304 )
摘要 ( 113 )
目的 总结胃癌患者胰腺CT影像解剖特点及其预测根治术后胰瘘风险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以“胃肿瘤”“胰瘘”“解剖学”“计算机断层扫描”和“stomach neoplasm”“pancreatic fistula”“anatomy”“computed tomography”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00年1月—2022年7月发表的与胃癌根治术后胰瘘相关的胰腺CT影像学的研究,共纳入文献620篇,排除重复文献、内容不符、无法获取全文及低质量文献,最终纳入24篇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通过胃癌患者术前CT检查,可了解胰瘘相关的胰腺的影像学解剖特点,如胰腺头部的形状、脂肪浸润程度,以及胰腺与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腹主动脉及腹腔干的解剖位置关系。术前通过上述影像学解剖特点和参数可对胃癌患者的胰腺状态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估,对患者术后发生胰瘘的风险有良好的预测作用。结论 对胃癌患者术前CT检查获得的胰腺头部的形状,脂肪浸润程度,以及胰腺与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腹主动脉和腹腔干的解剖关系进行充分的评估,有助于预测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胰瘘的风险。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