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23, 28 (9)   Published: 2023-09-06
选择 | 合并摘要
断层解剖与影像

动态对比增强MRI定量参数及细胞外体积分数在非小细胞肺癌分型诊断及淋巴结转移预测中的应用

郭文秀, 赵鹏, 林祥涛, 吕秉霖, 杨涛, 田迷迷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9): 567-573.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228-00056
全文: HTML (1 KB)  PDF (1454 KB)  ( 283 )
摘要 ( 133 )
目的 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定量参数和细胞外体积(ECV)分数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分型诊断及淋巴结转移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9月—2022年12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病理检查确诊为NSCLC的70例患者临床和MRI资料。70例中,男55例、女15例,年龄45~74(60.7±6.9)岁。患者均在治疗前1周内行DCE-MRI和增强T1mapping检查,测量定量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和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e)。在MRI扫描后3 d内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检测血细胞压积,根据T1mapping检测T1值计算ECV分数。根据患者NSCLC病理分型不同将患者分为腺癌组(41例)和鳞癌组(29例),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分为有转移组(28例)和无转移组(42例)。观察指标:(1)比较不同分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最大径等临床基线资料;(2)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检测不同观察者间检测DCE-MRI定量参数及ECV分数结果的一致性;(3)比较不同分组患者间DCE-MRI定量参数及ECV分数的差异;(4)分析不同分组间有差异的参数对NSCLC分型的诊断效能及对NSCLC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能;(5)分析DCE-MRI的定量参数Ve与ECV分数的相关性。结果 (1)腺癌组与鳞癌组患者的年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最大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0,P<0.001)。淋巴结转移组与无转移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最大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不同观察者间检测DCE-MRI定量参数及ECV分数结果的一致性均较高:ICCKtrans=0.815,ICCKep=0.835,ICCVe=0.871, ICCECV分数=0.853。(3)腺癌组DCE-MRI定量参数Ktrans、Kep及Ve分别为0.23(0.19,0.29)、0.79(0.60,0.90)、0.32(0.24,0.45),均高于鳞癌组的0.14(0.12,0.20)、0.61(0.52,0.78)、0.25(0.20,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76、2.21、2.44,P值均<0.05);2组间ECV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转移组的ECV分数为0.33±0.07,高于无转移组的0.26±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P<0.001);2组间DCE-MRI定量参数Ktrans、Kep及V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选取腺癌组和鳞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Ktrans、Kep、Ve,分析其对NSCLC分型的诊断效能:Ktrans的诊断效能最佳,Ktrans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6(95%可信区间0.743~0.929),当截断值为0.208时,其诊断腺癌与鳞癌的灵敏度为68.3%、特异度为86.2%。选取有转移组和无转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ECV分数,分析其对NSCLC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能:ECV分数的AUC为0.764(95%可信区间0.652~0.877),当截断值为0.293时,ECV分数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64.3%、特异度为81.0%。(5)NSCLC患者ECV分数与Ve无相关性(rs=0.071,P=0.558)。结论DCE-MRI参数Ktrans、Kep、Ve在诊断NSCLC的分型中, Ktrans的诊断效能最佳,ECV分数在预测NSCLC淋巴结转移中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不同体质量指数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扫描模式的优化选择

张芳, 张磊, 汝海燕, 王晓峰, 任千里, 赵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9): 574-580.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1229-00413
全文: HTML (1 KB)  PDF (1985 KB)  ( 363 )
摘要 ( 98 )
目的 探讨体质量指数(BMI)不同的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扫描模式的优选方案。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2022年4—8月淮北市人民医院影像科行CCTA检查的心前区不适患者180例,其中男93例、女87例,年龄26~82(55.4±11.5)岁,体质量指数(BMI)≥18.5 kg/m²。180例中,18.5 kg/m²≤BMI<28.0 kg/m²者和BMI≥28.0 kg/m²者各90例,分别纳入对照组与观察组,采用随机法分别分成A1、B1、C1亚组和A2、B2、C2亚组,每个亚组30例。其中A1、A2组采用常规管电压、管电流扫描模式,B1、B2组采用低管电压、正常管电流扫描模式,C1、C2组采用低管电压、高管电流扫描模式,进行CCTA扫描,以及轴位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和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采用冠状动脉分段评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测量升主动脉根部的CT值和图像噪声(SD),计算并比较各组的图像信噪比(SNR),以及左冠状动脉主干、各分支近段的对比噪声比(CNR)等定量指标,对图像质量进行客观评价;计算并比较各组患者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患者年龄、性别、心率等基线资料在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间比较、组内3个亚组间比较,以及组内3个亚组间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1、B1、C1组冠状动脉分段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35,P=0.510);A2组冠状动脉分段评分高于B2、C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左冠状动脉主干、各分支近段的CT值比较,B1、C1组高于A1组,B2、C2组高于A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主动脉根部SNR值,以及左冠状动脉主干、各分支近段的CNR值,在A1、B1、C1 3组间和A2、B2、C2 3组间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1、C1组ED值分别为(10.27±0.61)mSv、(11.65±0.96)mSv,均低于A1组的(17.31±1.27)mSv;B2、C2组 ED值分别为(10.27±0.52)mSv、(11.66±0.87)mSv,均低于A2组的(17.05±0.91)mS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在CCTA检查时,对于18.5 kg/m²≤BMI<28.0 kg/m²的患者优选低管电压扫描模式,而对于BMI≥28.0 kg/m²的患者则可适当增加管电压。
临床研究

足动脉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足部缺血性溃疡的效果及溃疡愈合影响因素的分析

崔巍, 宋涛, 金朝阳, 张龙飞, 余朝文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9): 581-586.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207-00035
全文: HTML (1 KB)  PDF (937 KB)  ( 285 )
摘要 ( 87 )
目的 探讨足动脉血管成形术(PA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足部缺血性溃疡患者的近期疗效,并分析影响溃疡愈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2年3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有足部缺血性溃疡的患者43例(43肢),均行常规膝下腔内治疗,打通膝下病变血管。依据是否行PAA治疗分组:PAA组20例(20肢),男12例、女8例,年龄59~77(68.4±3.8)岁;未行PAA治疗的常规组23例(23肢),男14例、女9例,年龄58~80(67.3±8.3)岁。观察项目:(1)通过术后6个月随访,比较2组患者的踝肱指数(AB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溃疡愈合情况、一期通畅率、再狭窄率、截肢率及生存情况;(2)按患者术后6个月溃疡愈合和溃疡未愈合进行分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溃疡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PAA组18例患者手术成功,常规组22例手术成功,纳入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史、创面感染、足弓类型、膝下受累血管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2组患者术前ABI及疼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6个月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AA组ABI明显高于常规组(0.66±0.08与0.57±0.07)、疼痛VAS评分低于常规组[2(1.00,2.00)分与2(1.75,3.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2、Z=-2.02,P值均<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溃疡复发、大截肢、严重并发症及死亡。术后6个月,PAA组的溃疡愈合率、免于小截肢率分别为15/18和18/18,明显高于常规组的45.5%(10/22)和72.7%(16/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患者膝下动脉的一期通畅率、再狭窄率、通畅血管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创面感染[比值比(OR)=15.196、95%可信区间(CI)1.331~173.178]、PAA治疗(OR=0.079、95%CI 0.103~0.613)、糖化血红蛋白>7%(OR=12.553、95%CI 1.734~90.885)均为影响溃疡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PAA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缺血性溃疡的治疗安全有效,是溃疡愈合的保护因素,较常规腔内治疗有明显优势,术后随访6个月达到较高的溃疡愈合率和免于小截肢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

程志远, 刘建龙, 贾伟, 田轩, 蒋鹏, 张蕴鑫, 李金勇, 田晨阳, 刘笑, 周密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9): 587-59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1119-00375
全文: HTML (1 KB)  PDF (4941 KB)  ( 81 )
摘要 ( 81 )
目的 探讨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PMT)治疗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中长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1年10月北京积水潭医院45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25~78(49.5±14.0)岁。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组:采用PMT手术24例为PMT组,单纯抗凝治疗21例为抗凝组。观察指标:(1)观察PMT术中下腔静脉血栓清除效果。(2)比较2组患者下腔静脉管壁增厚、参考直径、最小直径及下腔静脉狭窄率。(3)比较2组患者的Villalta评分和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4)分析Villalta评分和下腔静脉狭窄率的相关性。结果 45例患者的下腔静脉滤器均成功回收,随访194~658 d,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复发。(1)PMT手术均获成功,下腔静脉血栓清除效果达到Ⅲ级4例、Ⅱ级20例。(2)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滤器留置时间和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MT组和抗凝组患者下腔静脉管壁增厚分别占67%(16/24)、86%(18/21),参考直径分别为(16.1±2.1)、(15.8±3.4)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20、t=0.33,P值均>0.05);最小直径分别为13.1(10.2,15.3)mm和10.2(0,13.5)mm,下腔静脉狭窄率分别为18.5%(10.2%,32.4%)和32.2%(18.5%,1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8、2.60,P值均<0.05)。(3)PMT组和抗凝组Villalta评分分别为3.0(2.0,4.0)和4(2.5,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0,P=0.045),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25%(6/24)和43%(9/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1,P=0.205)。(4)Villalta评分和下腔静脉狭窄率呈中等程度相关(rs=0.34,P=0.012)。结论相对于单纯的抗凝治疗,采用PMT治疗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能减少患者的下腔静脉狭窄、降低静脉功能评分,改善患者的中长期生活质量。

70例腔镜大隐静脉获取术的手术者学习曲线分析

徐灿, 王阔, 徐贞俊, 范阜东, 潘俊, 周庆, 王东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9): 593-59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901-00269
全文: HTML (1 KB)  PDF (1115 KB)  ( 135 )
摘要 ( 87 )
目的 探讨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腔镜获取大隐静脉技术获得桥血管的学习曲线特征。方法 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年7月—2020年7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胸外科冠脉组70例接受CABG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男55例、女15例,年龄49~82岁。70例患者CABG术中腔镜获取大隐静脉的操作均由同一名医生完成。按照患者接受手术的先后次序,将患者每10名分为一组,共分7组,依次为S1~S7组;观察并比较7组患者基线资料,以及获取大隐静脉长度(L)、获取大隐静脉时间(T)、大隐静脉损伤数量和L/T比值。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找出学习曲线拐点,根据学习曲线拐点将70例患者分为拐点前组与拐点后组,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以及上述各指标。结果 S1组~S7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等基线资料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组获取大隐静脉时间、大隐静脉损伤数量以及L/T比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95、3.85、5.12,P值均<0.001),其中S7组获取大隐静脉时间最短、大隐静脉损伤数量最少、L/T比值最高,S1组获取大隐静脉时间最长、大隐静脉损伤数量最多、L/T比值最低;7组获取大隐静脉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9,P=0.056)。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L/T比值与手术例次(即腔镜获取大隐静脉数量)间呈正相关(r=0.79,P<0.001);(2)L/T比值在前35例随着术者手术例次的增多而快速增长,其后则增速放缓、进入平台期,因此,将第35例确定为腔镜获取大隐静脉手术的学习曲线拐点,并据此将全组70例分为拐点前、后两组,每组35例。与拐点前组相比,拐点后组腔镜获取大隐静脉时间缩短、大隐静脉损伤数量减少、L/T比值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t=6.32、8.08、6.71,P值均<0.001);2组腔镜获取大隐静脉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7)。结论通过足够的培训时间和恰当的采集方法,腔镜获取大隐静脉技术可以显著减少大隐静脉损伤的发生率,同时也能缩短手术时间。

局部晚期下咽鳞状细胞癌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马俊结, 刘耘帆, 王晓敏, 张俊杰, 赵梅君, 蔡常琦, 张瑞静, 徐诗逸, 马士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9): 598-604. ;  doi: 10.3760/cma.j.cn 101202-20221108-00351
全文: HTML (1 KB)  PDF (1396 KB)  ( 211 )
摘要 ( 79 )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下咽鳞状细胞癌(HPSCC)患者的生存情况及其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3年1月—2018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15例确诊为局部晚期HPS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0例,女5例;年龄42~84(62.9±9.8)岁。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组:手术组65例,采用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非手术组50例,采用非手术综合治疗模式。观察指标:(1)观察2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比较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患者的喉功能保留率(以随访中喉功能评估最优结果为最终结果);(2)分析患者3、5年生存情况,使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累积生存率;(3)利用log-rank检验分析局部晚期HPSC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其独立危险因素;(4)根据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分组:有1个危险因素纳入低风险组,有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纳入高风险组,观察不同风险组中不同治疗模式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比较其预后。结果 (1)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饮酒、病变解剖亚区、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程度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手术组患者术后出现咽瘘4例,均经抗感染及局部长期换药后愈合;行术区缺损皮瓣修补术的患者出现3例皮瓣感染或部分坏死,均经抗感染及局部换药或二次手术修补后愈合。非手术组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行气管切开3例、吞咽困难行胃造瘘2例。手术组患者的喉功能保留率为35.4%(23/65),非手术组为68.0%(3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2.03,P<0.001)。(2)115例患者的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7.0%、39.9%,中位生存时间为32.0个月。其中手术组患者的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是56.9%、50.7%,非手术组患者的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是34.0%、25.8%。(3)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病变解剖亚区、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和治疗方式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T3~T4期[风险比(HR)=2.729,95%可信区间(CI)1.626~4.581]、N+期(HR=3.296,95%CI 1.521~7.144)、非手术治疗(HR=1.720,95%CI 1.104~2.680)、环后区型/咽后壁型(HR=1.736,95%CI 1.064~2.834)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4)低风险组中,手术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为67.2%,非手术患者为48.6%,其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21,P=0.647);高风险组中,手术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为37.5%,非手术患者为15.4%,其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54,P=0.033)。结论局部晚期HPSCC患者的预后较差,肿瘤T3~T4期、N+期、病变解剖亚区为环后区型/咽后壁型、非手术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非手术治疗相比手术治疗患者喉功能保留率高,但对于存在2个或3个危险因素的患者,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较非手术治疗5年累积生存率更高。

SLC2A3和PD-L1在人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张璇, 程开芳, 金永海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9): 605-610.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203-00032
全文: HTML (1 KB)  PDF (6576 KB)  ( 107 )
摘要 ( 115 )
目的 探讨人胃腺癌组织中葡萄糖转运蛋白2A3(SLC2A3)和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PD-L1)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合肥市第八人民医院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确诊的50例胃腺癌标本及对应的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腺癌组织标本中SLC2A3和PD-L1的表达情况,以及癌旁组织中SLC2A3的表达情况;分析胃腺癌组织中SLC2A3、PD-L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SLC2A3与PD-L1表达的相关性,以及SLC2A3、PD-L1 表达情况与患者5年总生存情况的关系。结果 胃腺癌组织中SLC2A3高表达率66.0% (33/50)高于癌旁正常组织8.0% (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08,P<0.001)。胃腺癌组织中SLC2A3高表达与低表达在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胃腺癌组织中PD-L1高表达率为62.0% (31/50),PD-L1高表达与低表达在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期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SLC2A3表达情况与PD-L1表达情况呈正相关(rn=0.31,P=0.030)。50例患者术后随访6~60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死亡22例,术后5年总生存率56%(28/50)。5年总生存率比较:SLC2A3高表达患者为45.5%,低于SLC2A3低表达患者的76.5%;PD-L1高表达患者为73.7%,低于PD-L1低表达患者的45.2%;SLC2A3、PD-L1均高表达患者为41.7%,低于SLC2A3、PD-L1均低表达患者的9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胃腺癌中SLC2A3高表达率增高,SLC2A3与PD-L1的表达呈正相关,两者高表达与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实验研究

不同浓度GelMA水凝胶支架对大鼠髓核干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的影响

高许斌, 李伟峰, 刘奋斗, 朱军, 刘柯, 官建中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9): 611-618.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605-00140
全文: HTML (1 KB)  PDF (4893 KB)  ( 238 )
摘要 ( 82 )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甲基丙烯酸酯(GelMA)水凝胶支架的性能,以及对大鼠髓核干细胞(NPSCs)体外增殖、分化及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1)配置浓度为5%、10%、15% GelMA水凝胶溶液,经紫外光照射固化、冷冻干燥、喷金处理,制备相应浓度的GelMA水凝胶支架。用扫描电镜观察支架并测量孔径,使用科学表面分析仪测量支架静态水接触角,使用机械测试仪测量支架压缩模量,使用精密天平测量在37 ℃恒温箱中放置0、2、4、6、8、10、12 h时支架的含水量。(2)取6周龄雄性清洁级SD大鼠8只,体质量为80~100 g,切开椎间盘取髓核组织,分离培养NPSCs。取第3代NPSCs分别进行成骨、成软骨及成脂分化培养,分别用茜素红、阿利新蓝及油红O对三系细胞进行染色,观察NPSCs的三系分化潜能。(3)取第3代NPSCs分为无支架的对照组和5%、10%、15% GelMA水凝胶支架组,对照组加入培养基培养3 d,不同浓度GelMA水凝胶支架组紫外光照射固化后接种NPSCs,加入培养基培养7 d。各组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4)取第3代NPSCs分别接种于紫外光照射固化后的5%、10%、15% GelMA凝胶支架中,采用细胞计数(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活细胞/死细胞双染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Agg和Col Ⅱ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1)5%、10%、15%GelMA水凝胶支架的孔径分别为(94.00±1.00)、(77.33±5.69)、(52.33±2.31)μm,水接触角分别为28.00°±2.65°、39.00°±2.65°、46.00°±1.00°,压缩模量分别为(45.77±8.66)、(64.63±3.06)、(86.07±10.73)kPa。不同浓度GelMA水凝胶支架随浓度的增高,支架的孔径减小,水接触角、压缩模量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2.40、49.40、21.51,P值均<0.05)。不同浓度GelMA水凝胶支架的含水量均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而同一时间不同浓度GelMA水凝胶支架的含水量随浓度的增高而减少,3者间含水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NPSCs三系分化结果显示,培养的NPSCs成功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脂细胞,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具备干细胞的特性。(3)水凝胶支架上NPSCs随着GelMA浓度的增加,细胞形态由正常的梭形逐渐变椭圆,细胞突伸展逐渐减弱,细胞质和细胞核比例逐渐减小,细胞聚集的集落逐渐变小。(4)NPSCs增殖实验显示:培养第1天时,不同浓度的GelMA水凝胶支架上NPSCs的光密度(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3,P=0.272);培养第4、7天时,随GelMA水凝胶支架浓度的增高,NPSCs的OD值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1.48、203.20,P值均<0.001)。NPSCs活力实验显示:培养第4天时,不同浓度的GelMA水凝胶支架上NPSCs活细胞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5,P=0.860);培养第7天时,随GelMA水凝胶支架浓度的增高,NPSCs活细胞占比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83,P<0.001)。(5)5%、10%、15%GelMA水凝胶支架中Agg蛋白的免疫荧光值分别为16.79±1.29、13.35±0.70、10.475±0.54,Col Ⅱ蛋白的免疫荧光值分别为17.17±1.49、13.32±1.65、9.53±1.01。随着GelMA水凝胶浓度的增高,Agg、ColⅡ蛋白的表达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2.10、36.64,P值均<0.001)。结论5%GelMA水凝胶支架具有较好的物理特性,适合NPSCs的生长、存活,能较好地促进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的表达。
短篇论著

股前外侧分叶皮瓣修复足踝部相邻两处创面的临床疗效

杨亮, 周荣, 巨积辉, 牛泽峰, 郭礼平, 耿超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9): 619-623.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331-00094
全文: HTML (1 KB)  PDF (10092 KB)  ( 91 )
摘要 ( 93 )
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分叶皮瓣修复足踝部相邻两处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7年5月—2021年6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的13例26处足踝部相邻两处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3例,年龄27~65岁,平均47.5岁,单个创面面积6.0 cm×3.0 cm~15.0 cm×7.0 cm。均采用游离股前外侧分叶皮瓣修复创面,其中分叶共干型皮瓣8例,非共干采用穿支内增压形成共干型皮瓣5例。术后定期随访,采用股前外侧皮瓣综合评价量表对股前外侧皮瓣恢复情况进行评价,患肢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13例26个皮瓣均完全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大腿供区均直接缝合并一期愈合,供区下肢功能无影响。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6个月,平均15.3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色泽、质地、弹性良好,皮瓣温、痛、触觉部分恢复,皮瓣两点辨别觉未恢复,股前外侧皮瓣恢复评价优4例、良9例,患肢功能评价优6例、良7例。结论根据受区创面的特点与修复需求,采用股前外侧分叶皮瓣修复足踝部相邻两处创面,设计灵巧,既可减少皮瓣供区数量及供区并发症,又可有效覆盖创面,修复效果良好,是目前针对足踝部相邻两处创面较为理想的修复方式。
个案报道

弯曲式咽喉镜取食管入口义齿1例

谢晓红, 崔玉梅, 龚单春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9): 624-625.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1110-00361
全文: HTML (1 KB)  PDF (6122 KB)  ( 86 )
摘要 ( 86 )
综述

髋关节囊的应用解剖与临床研究的进展

时旭阳, 王庆贤, 李晨飞, 曹国征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9): 626-630. ;  doi: 10.3760/cma.j.cn 101202-20230106-00008
全文: HTML (1 KB)  PDF (917 KB)  ( 380 )
摘要 ( 103 )
目的 总结髋关节囊的解剖、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进展。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 2022 年 9 月之前公开发表的有关髋关节囊的解剖、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的文献共1 347篇,剔除与研究方向不符、内容重复、质量较低的文献,共纳入文献40篇,并阅读解剖学著作3部,进行相关分析与总结。结果 髋关节囊为包绕髋关节的圆筒形纤维结缔组织,周围主要由髂股韧带、坐股韧带、耻股韧带和轮匝带等4条韧带牢固连接,每条韧带都有自己特定的起止点及走行,当前对于这些解剖结构还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髋关节囊周围韧带在维持髋关节功能与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髂股韧带是髋关节的动静态联合稳定器,坐股韧带和耻股韧带在限制髋关节内旋及外旋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此外,轮匝带是保持股骨头稳定性和抵抗髋关节轴向牵引力的重要结构。髋关节术后关节囊修复对髋关节稳定性的作用已较为肯定,但是否需要进行关节囊修复,还要具体考虑手术类型、切口大小和患者自身情况等影响因素。关节囊厚度的变化与关节囊松弛、股骨髋臼撞击症等疾病的发生存在相关性。结论髋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在维持髋关节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其解剖结构和力学特点关系密切。髋关节囊的修复对髋关节术后增强髋关节稳定性有一定的作用,髋关节囊厚度的变化与多种髋关节疾病的发生相关。正确处理髋关节囊,对术后髋关节的稳定和髋关节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