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23, 28 (10)   Published: 2023-10-06
选择 | 合并摘要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10): 0-0.
全文: HTML (1 KB)  PDF (18295 KB)  ( 62 )
摘要 ( 45 )
断层解剖与影像

异机融合11C-蛋氨酸PET/MRI在原发性、残留/复发性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

姜双士, 刘烜利, 冯洪燕, 王科, 周莹, 马晓伟, 韩芳, 卜丽红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10): 631-639.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217-00040
全文: HTML (1 KB)  PDF (7862 KB)  ( 82 )
摘要 ( 91 )
目的 探讨异机融合11C-蛋氨酸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11C-MET PET)/MRI 对疑似原发性、残留/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纳入2019年6月—2022年1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PET中心行异机融合11C-MET PET/MRI的65例疑似原发性或残留/复发性脑胶质瘤的患者资料,其中男36例、女29例,年龄13~71(40.6±15.2)岁。疑似原发性脑胶质瘤的初诊患者41例纳入初诊组,脑胶质瘤手术/放射治疗后疑似肿瘤残留/复发患者24例纳入复诊组。初诊组于治疗前、复诊组于治疗结束1个月后,接受11C-MET PET/CT与MR扫描,两种检查均于同日内完成,并进行PET/CT与MRI的异机融合。评估PET与MRI各序列及PET/MRI融合图像特征,于AW 4.6后处理工作站测量并计算病灶的标准化最大摄取值(SUVmax)、靶与非靶比值(T/N)、肿瘤代谢体积(MTV)等PET半定量参数,以及脑血流量(CBF)、表观弥散系数(ADC)与胆碱/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比值(Cho/NAA)等MRI半定量参数。以患者的病理组织学诊断或经长期临床或影像学随访所获的临床最终诊断为金标准,评估并比较异机融合11C-MET PET/MRI、11C-MET PET/CT或MRI诊断原发性脑胶质瘤和术后残留/复发性胶质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对比分析初诊组内良性与恶性病变患者间、恶性病变不同病理类型的患者间,以及复诊组内肿瘤残留/复发与治疗后改变患者间MR图像特征、PET和MRI半定量参数。结果 (1)初诊组:11C-MET PET/MRI对原发性胶质瘤诊断的灵敏度(91.7%)高于MRI(66.7%),特异度(94.1%)高于11C-MET PET/CT (64.7%),准确度(92.7%)高于11C-MET PET/CT (75.6%)与MRI(73.2%)。7例良性病变患者与34例恶性病变患者间,瘤周水肿、强化特征与占位效应分级等MR图像特征比较,SUVmax、T/N、CBF、Cho/NAA等半定量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病理类型的恶性病变患者间瘤周水肿、占位效应与强化特征等MR图像特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复诊组:11C-MET PET/MRI对残留/复发性胶质瘤诊断的灵敏度、准确度(100%、95.8%)均高于11C-MET PET/CT(86.7%、79.2%)和MRI(66.7%、70.8%)。15例肿瘤残留/复发患者与9例治疗后改变患者间SUVmax、MTV、T/N、CBF、Cho/NAA等半定量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异机融合11C-MET PET/MRI在发现与勾勒原发性或残留/复发性脑胶质瘤病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其诊断效能优于11C-MET PET/CT或MRI单独应用。
应用解剖与临床

耻骨联合分离经皮螺钉内固定术中交叉导针置入相关应用解剖学研究

杨德猛, 董曼, 弋润欣, 韩佳易, 田振, 钱佳蕾, 贾豫昕, 仵振基, 张钧奎, 马建军, 陈志国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10): 640-645.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226-00053
全文: HTML (1 KB)  PDF (2883 KB)  ( 285 )
摘要 ( 83 )
目的 探讨经皮通道螺钉内固定治疗耻骨联合分离时交叉螺钉导针置入情况及骨性进针点与盆腔周围重要结构的距离关系。方法 选取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13具,按照性别分为2组,男性组9具,年龄48~70岁(57.2±7.8);女性组4具,年龄51~63(58.0±5.3)岁。在骨盆两侧分别采用斜行骨性进针点和水平骨性进针点模拟经皮通道空心螺钉内固定手术操作。解剖暴露男性尸体标本的解剖结构精索、海绵体、阴茎根部中点、两侧耻骨结节、耻骨联合顶部中点、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生殖支、阴茎背神经、两侧股动静脉和女性解剖标志点子宫圆韧带、两侧耻骨结节、耻骨联合顶部中点、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生殖支、阴蒂背神经、两侧股动静脉。观察项目:(1)测量并比较不同性别间两侧水平导针、斜行导针的进针长度,水平导针与斜行导针之间的夹角,以及斜行针与3个解剖平面(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的夹角。(2)分别测量两侧水平导针、斜行导针的骨性进针点与男性解剖标志点和女性解剖标志点的最短距离。对比男性与女性间水平导针、斜行导针的骨性进针点与两侧耻骨结节、耻骨联合顶部中点、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生殖支,以及同侧股动静脉最短距离的差异。结果 (1)女性水平和斜行导针进针长度分别为(69.46±4.52)和(59.48±7.60) mm、均大于男性的(57.70±7.70)和(50.76±10.19) mm,水平导针与斜行导针的夹角为30.69°±6.15°、小于男性的40.63°±1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2、2.16、2.52,P值均<0.05)。女性斜行导针与矢状面的夹角为79.08°±7.50°、大于男性的58.07°±18.33°,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9.76°±6.08°、小于男性的38.27°±1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0、2.21,P值均<0.05);而不同性别间斜行导针与冠状面的夹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男性水平导针与斜行导针骨性进针点与男性精索距离最近,其次为同侧耻骨结节、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生殖支,与对侧耻骨结节距离最短最远;女性水平导针与斜行导针骨性进针点与女性髂腹股沟神经距离最近,其次为同侧耻骨结节,与对侧耻骨结节距离最短最远。女性水平、斜行导针骨性进针点与对侧耻骨结节最短距离均大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2、2.33,P值均<0.05);男性与女性间水平导针、斜行导针的骨性进针点与同侧耻骨结节、耻骨联合顶部中点、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生殖支,以及同侧股动静脉的最短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经皮通道螺钉交叉内固定治疗耻骨联合分离时,不同性别患者的水平导针进针长度及斜行针与矢状面、冠状面的角度不同,需注意避免导针损伤男性的精索、女性的髂腹股沟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
临床研究

撑开器撑开复位联合机器人导航置钉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早期疗效观察

李亮, 杨龙, 陈占斌, 石荣剑, 徐明亮, 曹广超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10): 646-651.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217-00041
全文: HTML (1 KB)  PDF (5105 KB)  ( 84 )
摘要 ( 60 )
目的 探讨足踝多功能撑开器复位联合机器人导航置钉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20年9月—2022年9月徐州仁慈医院足踝外科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13例,其中男10例、女3例,年龄22~48(35.2±7.5)岁,右足9例、左足4例,Sanders分型Ⅱ型4例、Ⅲ型9例。本组13例均采用足踝多功能撑开器撑开复位联合机器人导航置钉手术治疗。观察指标:(1)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中置钉次数,术后伤口愈合情况。(2)术后定期随访,观察距下关节活动情况、行走步态、骨折愈合时间,以及骨不连、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情况。(3)术后6个月拍摄X线片,测量对比手术前后跟骨内翻角、Böhler 角、Gissane 角和跟骨宽度。(4)术后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对比手术前后患足距下关节疼痛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 踝与后足功能量表进行功能评分,评估距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13例患者均一次置钉成功,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前等待时间1~3(1.2±0.6) d,手术时间58~82(70.7±8.0) min。(2)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13.6±5.4)个月。随访期间1例患者出现距下关节僵硬,经康复锻炼后好转;其余患者距下关节活动良好、行走步态无异常。无骨不连、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骨愈合时间10~14(12.4±1.0)周。(3)术后6个月测量跟骨内翻角、跟骨宽度分别为3.2°±0.8°、(34.0±1.6) mm,均小于术前的11.0°±3.5°、(43.3±3.9) mm;Böhler 角、Gissane 角分别为30.6°±3.9°、133.1°±6.0°,均大于术前的9.3°±3.2°、89.0°±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4)术后6个月距下关节疼痛VAS评分(1.4±0.9)分,低于术前的(6.7±1.1)分;AOFAS评分(94.5±3.8)分,高于术前的(63.2±5.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术后6个月,依据AOFAS评分评估距下关节功能优12例、良1例。结论 采用足踝多功能撑开器复位联合机器人导航置钉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术中可精准置钉、有效纠正跟骨内翻,手术创伤小,术后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8字捆绑联合弹性固定治疗骨性锤状指

江起庭, 李智, 邱福平, 何兵, 王斌, 余红, 李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10): 652-656.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216-00039
全文: HTML (1 KB)  PDF (8895 KB)  ( 45 )
摘要 ( 69 )
目的 探讨8字捆绑联合弹性固定治疗骨性锤状指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21年5月—2022年7月南京江北医院手足显微外科骨性锤状指患者10例(10指)。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22~56岁。根据Wehbe和Schneider分型,Ⅰa型2例、Ⅰb型3例、Ⅱa型2例、Ⅱb型3例,均采用8字捆绑法固定末节指骨基底部撕脱的骨块,同时应用克氏针弹性固定远指间关节。术后8周拔除克氏针后逐步加强伤指伸屈运动,测量伤指及各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范围(ROM)及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记录末次随访伤指远指间关节ROM和TAM,参照美国手外科协会TAM系统评定手指功能。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锤状指畸形均完全矫正,无钉道感染及断钉现象。10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0~7.5个月。末次随访时,伤指的远指间关节ROM为28.8°~36.2°[30.2°(30.1°,33.2°)],TAM为223.8°~236.3°[225.5°(225.1°,232.4°)],与健侧指的ROM及TA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4.66、-1.32,P值均>0.05);参照TAM系统评定手指功能:优7例、良3例。结论 8字捆绑联合弹性固定治疗骨性锤状指,切口小,操作简单,可最大限度重建手功能,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是一种有效且实用的治疗骨性锤状指的方法。

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踝部带蒂皮瓣坏死创面的临床疗效

何晓清, 杨曦, 石岩, 段家章, 董凯旋, 徐月仙, 王腾, 徐永清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10): 657-661.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416-00105
全文: HTML (1 KB)  PDF (10312 KB)  ( 29 )
摘要 ( 51 )
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皮瓣在修复足踝部带蒂皮瓣术后坏死创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09年3月—2021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28例足踝部带蒂皮瓣术后坏死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7~55岁(34.7±13.0)岁。28例中,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坏死16例、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坏死9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坏死2例、外踝上穿支皮瓣坏死1例,皮瓣坏死创面大小为4.5 cm×4.0 cm~25.0 cm×7.5 cm,均采用股前外侧皮瓣进行修复。术中记录皮瓣大小和血管蒂长度,术后观察皮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并采用Thankappan皮瓣外观满意度自评分评价皮瓣外观,温哥华瘢痕量表评估供区瘢痕情况。结果 本组28例皮瓣切取与移植均顺利,皮瓣大小5.0 cm×4.5 cm~16.5 cm×10.0 cm,血管蒂长度5.1~11.5(8.3±2.2)cm。供区直接缝合27例,植皮1例。术后发生皮瓣静脉危象2例,经探查后部分坏死1例、完全成活1例;发生皮下血肿2例、边缘感染1例,对症处理后均好转;其余皮瓣完全成活。患者术后获随访6~16(11.4±2.8)个月。术后发生皮瓣臃肿18例(64.3%,18/28),其中16例行修薄术;并发瘢痕增生1例。末次随访时,皮瓣外观满意度自评分5~8(6.4±0.9)分,其中良24例、可4例;供区瘢痕评分4~9(5.7±1.7)分。结论 股前外侧皮瓣是修复足踝部带蒂皮瓣术后坏死创面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术后大多发生皮瓣臃肿,需要二期修薄。

基于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判定退变性腰椎侧凸上端椎、中立椎、稳定椎的一致性验证

梁晓, 王辉, 徐佳欣, 孙家元, 刘庆涛, 杨大龙, 丁文元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10): 662-666.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227-00054
全文: HTML (1 KB)  PDF (1453 KB)  ( 126 )
摘要 ( 53 )
目的 探讨在退变性腰椎侧凸(DLS)患者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上不同观察者对主弯上端椎、中立椎和稳定椎评估结果的一致性和一致率。方法 横断面研究。纳入2021年1月—2022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的70例DL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44例,年龄51~78(61.5±8.1)岁。由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观察者1)、主治医师(观察者2)、住院医师(观察者3)各1位分别对70例患者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位X线片中腰椎主弯的上端椎、中立椎和稳定椎进行判定,每位观察者判定2次,2次判定间隔2 d。观察者间一致性检验以第1次判定结果为准。记录3位医师判断DLS患者腰椎主弯的上端椎、中立椎和稳定椎的判定结果及一致率。采用Cohen’s Kappa相关系数评价3位观察者内判断结果的一致性,采用Fleiss’s Kappa相关系数评价观察者之间判断结果的一致性。观察者内判定结果一致率为前后2次判定完全一致的百分比,观察者间一致率为3位观察者判定结果完全一致的百分比。结果 观察者内判定上端椎、中立椎和稳定椎的一致性:观察者1的Kappa值分别为0.766、0.807和0.837,一致率分别为87.1%、90.1%和92.9%;观察者2的Kappa值分别为0.733、0.701和0.727,一致率分别为87.1%、84.3%和88.5%;观察者3的Kappa值分别为0.661、0.639和0.671,一致率分别为82.5%、81.4%和81.4%。3位观察者内判定上端椎的一致性均为良好;判定中立椎、稳定椎,观察者1均为优秀,观察者2、观察者3均为良好。观察者内判定上端椎、中立椎、稳定椎的一致率由高到低均依次为观察者1>观察者2>观察者3。观察者间判定上端椎、中立椎和稳定椎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448、0.200和0.353,一致率分别为58.6%、38.6%和54.3%。观察者间判定上端椎一致性一般,稳定椎一致性较差,中立椎一致性差;判定上端椎、中立椎、稳定椎的一致率由高到低均依次为上端椎>稳定椎>中立椎。结论 在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上判定DLS患者腰椎主弯上端椎、中立椎和稳定椎,观察者内判定的一致性均较好,一致率均较高;而观察者间判定的一致性和一致率均不理想,可能与不同观察者的经验、水平不同有关。

乙状窦双憩室致搏动性耳鸣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朱慧慧, 王小林, 韩跃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10): 667-671.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117-00019
全文: HTML (1 KB)  PDF (3190 KB)  ( 141 )
摘要 ( 62 )
目的 报道1例罕见的乙状窦双憩室致搏动性耳鸣病例的治疗和效果,并结合文献复习乙状窦双憩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乙状窦双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乙状窦憩室”“搏动性耳鸣”“sigmoid sinus diverticulum” “pulsatile tinnitus”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及PubMed中检索2002年以后有关乙状窦双憩室的相关文献。共纳入英文报道5篇(6例)。结果 本例患者为49岁女性,表现为右耳搏动性耳鸣,指压试验和转头试验阳性;颞骨高分辨CT(HRCT)示右侧乙状窦双憩室且憩室前壁骨壁菲薄,经三维重建后见右侧乙状窦双憩室位于横窦向乙状窦的转折处,行右侧乙状窦憩室回纳+乙状窦骨壁重建术,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搏动性耳鸣完全消失,随访12个月无复发。结合文献报道的6例,共计7例乙状窦双憩室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3(34,49)岁。7例患者均因搏动性耳鸣就诊,指压试验和转头试验阳性,影像学诊断结果示乙状窦双憩室和/或周围骨壁缺损、横窦狭窄、异常板障静脉环。7例患者均行乙状窦骨壁重建术,其中3例另行乙状窦憩室回纳术、1例另行异常板障静脉环阻断术、1例另行扩大枕斜窦术。术后5例耳鸣完全缓解,随访均无复发;1例部分缓解;1例未缓解。结论 乙状窦双憩室主要临床表现为搏动性耳鸣,指压试验和转头试验阳性,颞骨HRCT或CT血管成像与三维重建可用于该病的诊断,目前的治疗方法均为手术治疗,乙状窦憩室回纳和乙状窦骨壁重建术是实用且有效的方法。

食管床路径与胸骨后路径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的疗效比较

余德旺, 王东方, 靳红领, 王炎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10): 672-678.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1103-00336
全文: HTML (1 KB)  PDF (1031 KB)  ( 81 )
摘要 ( 51 )
目的 对比分析食管床路径与胸骨后路径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列队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2年1月于南阳南石医院食管癌患者116例,其中男69例、女47例,年龄45~67(56.5±5.5)岁,食管癌分期Ⅰ期26例、Ⅱ期67例、Ⅲ期23例。116例患者均行食管癌胸腔镜切除术,根据手术路径不同分为2组:经食管床路径行食管癌胸腔镜切除术的58例患者纳入食管床组,经胸骨后路径行食管癌胸腔镜切除术的58例患者纳入胸骨后组。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肿瘤类型、肿瘤位置、合并症等基线资料;(2)对比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胃液引流总量,以及术后切口感染、肺部感染、乳糜胸、吻合口瘘、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3)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分量表(SSA)评分、Burke吞咽障碍筛查量表评分(简称Burke评分)及X线荧光透视(VFSS)评分评估并对比2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吞咽功能。(4)对比2组患者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总评分和生活质量各单项评分。(5)比较2组患者随访期间复发率、转移率和生存情况。结果 (1)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1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0、1.20,P值均>0.05)。胸骨后组术后胃液引流总量(349.7±41.9)mL小于食管床组的(736.2±52.1)mL,吻合口瘘发生率(8/58,13.8%)高于食管床组(1/58,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03、χ2=4.34,P值均<0.05);2组患者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及肺部感染、乳糜胸、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11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7.3±1.5)个月。术后3个月吞咽功能SSA、Burke、VFSS评分,食管床组分别为(24.2±1.2)、(2.5±0.3)、(7.2±0.9)分,胸骨后组分别为(24.5±1.2)、(2.6±0.3)、(7.0±0.8)分。吞咽功能组内比较,2组术后3个月SSA、Burke评分均低于术前,VFSS评分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间比较,2组术前、术后3个月SSA、Burke、VF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术后3个月2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和各单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随访期间胸骨后组复发2例、肝转移1例,食管床组复发1例、骨转移和脑转移各1例,2组患者复发率、转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51、0.00,P值均>0.05)。2组患者随访期间无一例死亡。结论 食管床路径与胸骨后路径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均可获得良好的肿瘤治疗效果,能够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食管床路径手术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较低,胸骨后路径手术患者术后胃液引流总量较低。
实验研究

131I标记PD-L1抗体在人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中分子成像的研究

严小平, 邵晨旭, 年娣, 任丽, 袁超, 李辉, 孙俊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10): 679-685.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1028-00328
全文: HTML (1 KB)  PDF (1695 KB)  ( 375 )
摘要 ( 72 )
目的 探讨放射性核素131I标记的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单克隆抗体 (PD-L1 McAb)的物理性质及其在人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中进行分子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氯胺T法以放射性核素131I标记PD-L1 McAb,采用纸层析法测定131I标记PD-L1 McAb的标记率,并计算放射性比活度;标记产物131I-PD-L1 McAb采用葡聚糖凝胶G-25层析柱分离纯化,采用纸层析法测定131I-PD-L1 McAb的放射性化学纯度,以及131I-PD-L1 McAb在生理盐水和健康成人血浆中的稳定性。培养人乳腺癌PD-L1阳性细胞株MDA-MB-231细胞,随机分为总结合实验(TB)组和非特异性结合实验(NSB)组,每组又分为6个亚组,各亚组在PH 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的131I-PD-L1 McAb溶液和PD-L1 McAb溶液,配制总量500 μL,使用GC-300型免疫γ-计数器测量各组细胞中131I-PD-L1 McAb的每分钟计数(cpm)值。根据TB组与NSB组各亚组之间cpm值的差值,使用Scatchard作图分析方法计算131I-PD-L1 McAb的平衡解离常数KD值,评估131I-PD-L1 McAb与MDA-MB-231细胞亲和力。取裸鼠3只,于右前肢前臂皮下接种MDA-MB-231细胞悬液制备人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观察接种部位成瘤情况并计算肿瘤体积。裸鼠肿瘤接种后第15天按200 MBq/kg尾静脉注射131I-PD-L1 McAb溶液,分别于注射后5 min、30 min、60 min、24 h、48 h、72 h使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进行放射性核素成像检查,观察131I-PD-L1 McAb在荷瘤鼠体内浓聚情况;在小动物活体成像检查图像上选择肿瘤部位、对侧前肢相应部位为感兴趣区,计算相应的放射性计数靶(T)值和放射性计数非靶(NT)值,比较不同时间点肿瘤部位与非肿瘤部位的放射性活度比值(T/NT)的变化情况。结果 131I标记PD-L1 McAb的标记率为80.10%~82.20%(81.07%±1.06%),标记产物131I-PD-L1 McAb的放射性比活度为(2.78±0.23) MBq/μg,放射性化学纯度为99.10%~99.60%(99.37%±0.25%)。131I-PD-L1 McAb在生理盐水与人新鲜血浆溶液中6 h内放射性化学纯度均大于80%。131I-PD-L1 McAb与MDA-MB-231细胞KD值为60~64(62±2) nmol/L。3只裸鼠均成功建立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接种乳腺癌MDA-MB-231细胞后第6天触及肿块,第15天测量肿瘤体积为0.92~1.12(1.00±0.11) cm3。尾静脉注射131I-PD-L1 McAb后,不同时间点小动物活体放射性核素成像显示,131I-PD-L1 McAb早期主要在荷瘤鼠腹部浓聚,24 h时荷瘤鼠右前肢肿瘤部位开始显影,48 h时肿瘤显影最为清晰,72 h时肿瘤部位显影开始模糊。不同时间点放射性计数T/NT值随着注射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48 h时T/NT值最大(6.66±1.10),72 h时开始下降,不同时间点T/N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04,P=0.011)。结论 放射性核素131I标记PD-L1 McAb,具有较高的标记率。标记产物131I-PD-L1 McAb具有较高的放射性化学纯度及适宜的放射性比活度,在体外有良好的稳定性,且与MDA-MB-231细胞亲和力较高,可用于人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的分子成像研究。
短篇论著

CT引导下三叉神经出颅孔道穿刺射频消融在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应用

褚丹涛, 杜鑫丹, 邢伟, 黄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10): 686-690.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201-00030
全文: HTML (1 KB)  PDF (7156 KB)  ( 89 )
摘要 ( 48 )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颅外非半月神经节射频消融治疗三叉神经痛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横断面研究。纳入2013年1月—2022年12月嘉兴市第一医院、海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疼痛科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 213例,其中男722例、女491例,年龄31~103(64.3±7.6)岁。疼痛位于三叉神经第Ⅰ支、第Ⅱ支、第Ⅲ支、第Ⅰ+Ⅱ支、第Ⅱ+Ⅲ支、第Ⅰ+Ⅱ+Ⅲ支者分别为188、312、447、63、176、27例,均接受颅外非半月神经节射频治疗,分别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至患侧眶上孔、圆孔、卵圆孔、眶上孔+圆孔、圆孔+卵圆孔和眶上孔+圆孔+卵圆孔,电生理测试确认后对责任神经分支给予95 ℃、180s射频消融治疗。疗效评估:以术后发作性疼痛消失且至少持续1个月不发作为治愈,以术后仍有疼痛发作但发作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较术前降低25%以上为有效,且治疗有效患者术后第3天再次行射频消融治疗后疼痛发作消失者仍记为治愈;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观察三叉神经痛复发率,以治愈1个月以上再次出现发作性三叉神经痛为复发。结果 本组1 213例均治愈,患者原疼痛区均遗留明显的皮肤感觉麻木:其中1 153例经一次射频消融治疗后痊愈,术后第2天未再出现发作性疼痛;另60例一次射频消融治疗后第2天仍有疼痛发作,但发作时VAS评分由术前的5~9(6.43±2.31)分下降至4~6(3.72±0.46)分,下降幅度均>25%,显示治疗均有效,于术后第3天予以再次射频消融治疗后均治愈。全组患者围术期均无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无穿刺部位或颅内感染,无非疼痛区域感觉减退;其中94例术后面部肿胀,经序贯冷、热敷3 d肿胀渐消退。原疼痛累及第Ⅲ支的650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张口困难和咀嚼无力,患侧颊、舌黏膜感觉减退,上下牙列对位稍不齐。本组1 213例患者术后随访0.5~10年, 1年、3年、5年、10年复发率分别为7.3%(79/1 082)、19.2%(132/687)、31.8%(125/393)、51.4%(38/74)。结论 将三叉神经痛的射频消融治疗靶点由颅内半月神经节转移至各分支出颅孔道是安全、可行的,且临床疗效较好。

Zinner综合征的CT和MR影像学特征

方亚军, 范彦婷, 陈晶, 赵秀芹, 李淑华, 张传臣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10): 691-694.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1201-00386
全文: HTML (1 KB)  PDF (1758 KB)  ( 168 )
摘要 ( 80 )
目的 探讨Zinner综合征的CT和MR影像学特征。方法 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6年1月—2022年4月聊城市人民医院确诊Zinner综合征的患者22例,均为男性,年龄16~55(32.8±12.3)岁,左侧12例、右侧10例。22例患者中,行CT扫描7例,MR扫描12例,CT+MR扫描3例。观察Zinner综合征患者精囊囊肿、同侧肾缺如、输尿管残余等发生情况以及CT、MRI影像学特点;在CT或MRI上测量精囊囊肿的最大径。结果 (1)22例患者均有精囊囊肿合并同侧肾缺如,其中10例输尿管残余、1例合并对侧先天性巨输尿管、1例合并双侧隐睾。精囊囊肿10例压迫膀胱、前列腺,6例仅压迫膀胱,4例仅压迫前列腺,2例未压迫邻近器官。(2)CT影像特点:10例患者CT平扫显示精囊囊肿10例,其中卵圆形2例、类圆形1例、不规则囊管状扩张7例,囊肿最大径为2.01~6.72(5.04±1.37)cm;精囊囊肿信号均匀,呈低密度7例、稍高密度3例。9例CT增强扫描显示囊肿边界清晰,未见强化。10例均合并同侧肾缺如;5例输尿管残余者,在精囊囊肿的周围可见囊管状结构,并开口于同侧的精囊囊肿。(3)MR影像特点:15例患者MR平扫均显示精囊囊肿,其中卵圆形6例、类圆形1例、不规则囊管状扩张8例,囊肿最大径为2.12~6.45(4.49±1.48)cm。精囊囊肿患者中13例信号较均匀,其中6例呈T1加权像(WI)高信号、T2WI高信号,2例呈T1WI略高信号、T2WI略低信号,5例呈T1WI低、T2WI高信号;2例信号不均匀,T1WI略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略等信号或高信号,其中1例见液-液平面。4例行MR增强扫描均未见强化。15例患者均合并同侧肾缺如;6例输尿管残余者,在精囊囊肿的周围可见囊管状结构,并开口于同侧的精囊囊肿;1例先天性巨输尿管者在对侧输尿管走行区见不规则扩张的管状结构;1例合并双侧隐睾者,双侧腹股沟区见睾丸信号。结论 Zinner综合征是少见的泌尿生殖系统发育异常疾病,主要影像学特征为精囊囊肿,CT平扫多为低密度,MRI平扫多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CT或MRI增强扫描均无强化;并伴有同侧肾缺如,部分伴有输尿管残余。
变异与畸形

示指固有伸肌变异1例

周大果, 于乃春, 陈永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10): 695-696.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224-00051
全文: HTML (1 KB)  PDF (4148 KB)  ( 76 )
摘要 ( 55 )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