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24, 29 (1)   Published: 2024-01-06
选择 | 合并摘要
封面和目录

2024年29卷1期封面+目录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1): 0-0.
全文: HTML (1 KB)  PDF (1259 KB)  ( 20 )
摘要 ( 45 )
PET/CT断层影像专题

18F-FDG PET/CT显像对肺癌骨转移、前列腺癌骨转移与多发性骨髓瘤的鉴别诊断

高俊刚, 尚宇, 刘翔, 梁宇霞, 王博, 段小艺, 牛晨, 刘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1): 1-8.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425-00115
全文: HTML (1 KB)  PDF (7058 KB)  ( 19 )
摘要 ( 60 )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CT在肺癌骨转移、前列腺癌骨转移与多发性骨髓瘤(MM)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11月—2022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均行18F-FDG PET/CT检查的42例肺癌骨转移患者、30例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和36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8例、女30例,年龄33~87岁,分别纳入肺癌组、前列腺癌组和MM组。分析3组患者骨骼病灶的位置分布、骨质破坏类型和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63、χ2=17.17,P值均<0.001)。3组患者骨骼病灶部位70%以上累及肋骨、脊柱及骨盆,其次好发于四肢;3组患者骨骼病灶位于肋骨、骨盆、四肢、颅骨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位于脊柱和胸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灶分布位置组间比较显示:前列腺癌组骨转移灶分布于骨盆、四肢者分别为96.7%(29/30)、53.3%(16/30),均多于肺癌组的71.4%(30/42)、19.0%(8/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MM组病灶位于肋骨者[100%(36/36)]多于前列腺癌组[70%(21/30)],位于骨盆者[72.2%(26/36)]少于前列腺癌组[96.7%(29/30)]、位于颅骨者[55.6%(20/36)]多于前列腺癌组和肺癌组[6.7%(2/30)和4.8%(2/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患者骨质破坏类型总体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94,P<0.001):肺癌组和MM组患者骨骼病灶的骨质破坏均以溶骨性病变为主[81.0%(34/42)和94.4%(34/36)],成骨性病变较少[7.1%(3/42)和2.8%(1/36)],还有部分混合性病变[11.9%(5/42)和2.8%(1/36)];前列腺癌组患者则以成骨性病变为主[90.0%(27/30)]。在代谢特征方面,肺癌组、前列腺癌组和MM组的SUVmax水平依次由高到低(F=54.66,P<0.001)。结论 18F-FDG PET/CT有助于综合评价肺癌骨转移、前列腺癌骨转移和MM病灶的骨质结构和代谢特征,对它们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18F-PSMA-1007 PET/CT与18F-FDG PET/CT在脑胶质瘤分级评估中的对比研究

尚宇, 刘军, 李瑞春, 梁华, 高俊刚, 刘翔, 周明静, 齐思言, 牛晨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1): 9-14.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1014-00111
全文: HTML (1 KB)  PDF (5414 KB)  ( 44 )
摘要 ( 81 )
目的 对比18F-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18F-PSMA)-1007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CT与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2年8月—2023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胶质瘤患者32例,其中男16例、女16例,年龄19~79(50.3±13.2)岁。患者术前均行头颅18F-PSMA-1007 PET/CT和18F-FDG PET/CT检查,2次扫描间隔时间均<1周;均接受颅内占位切除术治疗,术后病理WHO分级Ⅱ级14例、Ⅲ6例、Ⅳ级12例。根据WHO分级将患者分为2组:Ⅲ~Ⅳ级18例为高级别胶质瘤(HGG)组,Ⅱ级14例为低级别胶质瘤(LGG)组。观察指标:(1)比较HGG组和LGG组在18F-PSMA-1007 PET/CT和18F-FDG PET/CT图像中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肿瘤/背景比值(TBR)的差异,统计2种不同示踪剂PET/CT显像在诊断HGG和LGG时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2种示踪剂在胶质瘤分级中的诊断效能。(2)统计HGG组和LGG组中18F-PSMA-1007 PET/CT和18F-FDG PET/CT能够清晰显示病灶边界的病例数,比较2种显像方法在显示病灶边界清晰度上的差异。结果 LGG组18F-PSMA-1007 PET/CT和18F-FDG PET/CT的SUVmax分别为0.69±0.32、8.87±3.20,TBR分别为1.05±0.45、0.89±0.30;HGG组18F-PSMA-1007 PET/CT和18F-FDG PET/CT的SUVmax分别为5.39±3.88、11.85±3.54,TBR分别为12.99±10.60、1.25±0.54。LGG组18F-PSMA-1007 PET/CT和18F-FDG PET/CT的SUVmax、TBR均小于HG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8F-PSMA-1007 PET/CT的SUVmax和TBR对HGG和LGG分级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和AUC均高于18F-FDG PET/CT。18F-PSMA-1007 PET/CT中TBR的AUC最高,为0.988(95%可信区间 0.960~1.000),相应的阈值为2.15;18F-FDG PET/CT TBR的AUC最低,为0.694(95%可信区间 0.512~0.877),相应的阈值为0.97。18F-PSMA-1007 PET/CT图像上HGG组和LGG组清晰显示病灶边界的病例均高于18F-FDG PET/CT图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16)。结论 18F-PSMA-1007 PET/CT在胶质瘤分级诊断中具有潜在的诊断价值。与18F-FDG PET/CT相比,18F-PSMA-1007 PET/CT在区分高级别和低级别脑胶质瘤时,具有更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和诊断效能,可更清晰地描绘病变边界。

18F-FDG PET/MRI与PET/CT在肾细胞癌原发灶与转移灶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刘烜利, 姜双士, 么雨彤, 周莹, 冯洪燕, 涂宁, 谢新立, 卜丽红, 韩芳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1): 15-23.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428-00120
全文: HTML (1 KB)  PDF (7289 KB)  ( 15 )
摘要 ( 77 )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MRI在诊断肾细胞癌原发灶及转移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3月—2023年4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经组织学病理确诊的68例肾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于同一天先后行全身18F-FDG PET/CT及MRI检查。由2名阅片者观察PET检出的肾细胞癌阳性病灶,包括原发灶及转移灶,在相应的18F-FDG PET/CT和PET/MRI图像上评价清晰度并比较PET阳性病灶的清晰度评分,通过病灶诊断信心评分结果来评价18F-FDG PET/CT或18F-FDG PET/MRI对肾细胞癌的诊断信心评分。结果 68例肾癌患者中,结合早期及延迟显像,58例患者18F-FDG PET/CT和18F-FDG PET/MRI检出相同数量阳性病灶150个,其中原发灶共58个、淋巴结转移灶44个、肝转移灶28个及骨转移灶20个,PET阳性病灶检出率为85.29%(58/68)。18F-FDG PET/CT原发灶清晰度评分为[3.00(2.00,3.25)分],低于18F-FDG PET/MRI T1加权像(T1WI)的[4.00(3.00,4.00)分]、T2加权像(T2WI)的[4.00(4.00,4.00)分]及弥散加权成像(DWI)的[4.00(4.00,4.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91、5.78、5.97,P值均<0.001)。18F-FDG PET/MRI T1WI、T2WI、DWI对肝转移灶的清晰度评分为[3.00(3.00,4.00)]、[4.00(3.00,4.00)]、[4.00(4.00,4.00)],均优于18F-FDG PET/CT清晰度评分[2.50(1.00,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86、3.76、3.96,P值均<0.001)。18F-FDG PET/MRI T1WI、T2WI、DWI对骨转移灶的清晰度评分分别为[3.00(3.00,4.00)]、[4.00(3.00,4.00)]、[4.00(4.00,4.00)],均优于18F-FDG PET/CT[2.00(1.00,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37、3.32、3.55,P值均<0.001)。对于淋巴结转移灶,18F-FDG PET/MRI DWI清晰度评分[3.50(3.00,4.00)]高于18F-FDG PET/CT[3.00(3.00,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4,P=0.014)。68例患者中阅片人对18F-FDG PET/MRI的诊断信心评分[2.00(2.00,2.00)分]高于18F-FDG PET/CT[1.00(1.00,1.00)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7,P<0.001)。结论 18F-FDG PET/CT和18F-FDG PET/MRI对PET阳性病灶的检出率无差异,但后者可提供更好的病灶清晰度和更高的诊断信心评分,且对淋巴结、肝脏及骨转移的显示优于18F-FDG PET/CT。

18F-FDG PET/CT对早期活动性大动脉炎的诊断价值分析

刘翔, 尚宇, 刘军, 梁宇霞, 高俊刚, 段小艺, 牛晨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1): 24-28.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425-00117
全文: HTML (1 KB)  PDF (4532 KB)  ( 20 )
摘要 ( 69 )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CT对早期活动性大动脉炎(TA)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纳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行PET/CT检查的10例早期活动性T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8例,年龄20~72(44.9±17.7)岁,为TA组;选择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10例非TA的受检者作为对照组,均行18F-FDG PET/CT显像检查。观察研究对象的显像结果,由2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分别勾画血管病变,测量TA组病变段血管壁与对照组主动脉段血管壁对18F-FDG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比较2组SUVmax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TA组病变动脉段血管壁局部对18F-FDG的SUVmax值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结果 10例早期活动性TA患者18F-FDG PET/CT显像中均可看到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血管壁葡萄糖代谢轻至中度增高。TA组的18F-FDG SUVmax值为3.38±0.8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8±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2,P<0.001)。TA组的18F-FDG SUVmax值与ESR无相关性(rs=0.489,P=0.151),与CRP呈正相关(rs=0.758,P=0.011),ESR与CRP间无相关性(rs=0.479,P=0.162)。结论 18F-FDG PET/CT可准确显示TA的病变范围,并通过血管壁的SUVmax反映TA的活动性,是诊断早期活动性TA的一种可靠的影像学手段。
临床研究

经椎弓根截骨术联合卫星棒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的疗效观察

陆景顺, 钱邦平, 邱勇, 王斌, 俞杨, 乔木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1): 29-35.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610-00144
全文: HTML (1 KB)  PDF (3242 KB)  ( 43 )
摘要 ( 80 )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SO)联合卫星棒技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6年9月—2021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9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26例、女3例,年龄18~55(35.5±9.9)岁。本组患者均采用单节段PSO联合卫星棒技术治疗。根据围截骨区单侧或双侧使用卫星棒固定,将患者分为2组:单侧组13例,双侧组16例。观察指标:(1)基于患者站立位全脊柱X线侧位片测量和观察患者的矫正效果,比较2组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平衡(SVA)、腰椎前凸角(LL)、全脊柱后凸角(GK),以及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的截骨角(OVA)、融合节段角(AFS)。(2)比较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重点观察力学并发症断棒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随访时间、截骨水平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9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72(26.4±10.7)个月。(1)组内比较:单侧组术前SVA、GK、LL分别为(162.1±53.3) mm、79.7°±16.8°、-9.5°±20.4°,术后即刻分别为(64.1±42.5) mm、34.4°±20°、-44.0°±10.8°,末次随访时分别为(64.2±51.6) mm、34.7°±18.4°、-39.3°±11.9°;双侧组术前分别为(155.4±66.7) mm、68.3°±15.3°、0.6°±18.1°,术后即刻分别为(53.9±45.9) mm、24.9°±14.0°、-40.7°±9.2°,末次随访时分别为(48.6±48.5) mm、25.6°±15.7°、-39.8°±8.5°。2组患者SVA、GK、LL术后均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末次随访与术后即刻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间比较:除双侧组术后即刻的OVA(28.6°±8.8°)明显大于单侧组(19.9°±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P=0.023)外,其余影像学参数(SVA、GK、LL、AFS)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29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并发症:单侧组2例(1例术后体位性臂丛神经麻痹、1例术后6年截骨椎水平卫星棒未固定侧断棒),双侧组2例均为术中截骨椎脱位,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PSO联合卫星棒技术治疗AS胸腰椎后凸畸形可获得满意的矫正效果,并有效预防术后矫正丢失和断棒现象。

创伤性颈脊髓损伤5年死亡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构建

蒋帅, 吴舜杰, 吴晓东, 霍维玲, 洪鑫, 程建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1): 36-4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420-00110
全文: HTML (1 KB)  PDF (1405 KB)  ( 60 )
摘要 ( 55 )
目的 分析创伤性颈脊髓损伤(TCSCI)5年死亡率的危险因素,探讨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对TCSCI 5年死亡率的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0年1月—2017年12月美国脊髓损伤数据库(NSCID)中TCSCI患者2 540例,其中男2 030例、女510例,年龄15~89岁。2 540例患者以3∶1比例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开发队列1 927例和验证队列613例,其中开发队列用于分析危险因素、建立5年死亡率预测模型,验证队列用于预测模型的内部验证。根据开发队列患者伤后5年生存与否分为存活组1 554例和死亡组373例。观察指标:(1)对比开发队列和验证队列TCSCI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2)对开发队列中2组TCSCI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出院后是否因呼吸或泌尿系统疾病再入院、出院后是否需转医疗机构继续治疗等观察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TCSCI后5年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构建预测TCSCI 5年死亡率的列线图模型。(3)对验证队列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决策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性能。结果 (1)开发队列和验证队列TCSCI患者性别、年龄、合并伤、治疗方式、脊髓损伤程度等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开发队列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损伤节段、美国脊髓损伤委员会(ASIA)脊髓损伤分级、椎体骨折、手术、住院期间机械通气、出院后因呼吸/泌尿系统疾病再入院、出院后是否需转医疗机构继续治疗是TCSCI 5年死亡率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ASIA脊髓损伤分级、住院期间机械通气、出院后因呼吸或泌尿系统疾病再入院、出院后是否需转医疗机构继续治疗是TCSCI 5年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根据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验证队列对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841,95%可信区间 0.817~0.864,阈值为0.219,灵敏度为82.5%,特异度为70.0%,列线图预测模型诊断性能较好;校准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死亡率和实际死亡率有良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 高龄、入院时高ASIA脊髓损伤分级、住院期间机械通气、出院后因呼吸或泌尿系统疾病再入院、出院后需要去医疗机构继续治疗是TCSCI 5年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TCSCI患者的5年死亡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对等设计微型𧿹甲瓣整形性修复指尖毁损伤的疗效分析

李秀忠, 于大志, 张华刚, 范筱, 薛子超, 劳克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1): 43-47. ;  doi: 10.3760/cma.j.cn 101202-20230702-00171
全文: HTML (1 KB)  PDF (8194 KB)  ( 33 )
摘要 ( 50 )
目的 探讨对等设计微型𧿹甲瓣整形性修复手指尖毁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5年5月—2020年5月海军第971医院及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应用对等设计微型𧿹甲瓣进行整形性修复的手指尖毁损伤患者56例(56指)。56例患者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30~50(40.2±5.4)岁;拇指指尖毁损20例,示指指尖毁损17例,中指指尖毁损10例,环指指尖毁损9例;门挤压伤36例、机器挤压伤20例。指尖软组织缺损范围为0.60 cm×1.00 cm~0.80 cm×1.50 cm,甲床缺损0.40 cm×0.70 cm~0.60 cm×0.80 cm。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7(4.8±1.4) h。对等设计微型𧿹甲瓣的大小为0.71 cm×1.22 cm~0.88 cm×1.71 cm。记录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计算𧿹甲瓣成活率。术后定期随访,记录指甲生长时间,观察手指外观及质地;按照Zook甲床修复评定标准评价指甲修复情况,记录Semmes-Weinstein触压觉、两点分辨觉;应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2~5(3.5±0.6) h,术中出血量13~27(20.7±4.9) mL;56指移植瓣全部成活,成活率100%。1例患者于术后48 h发生静脉危象,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3、17 h发生动脉危象,经手术处理后均成活。所有患者随访20~45(30.8±11.2)个月,指甲生长总时间为6~13(9.7±2.1)个月。末次随访时,56例患者指甲生长正常、指腹螺纹及精细感觉均恢复,指甲无畸形、外形美观逼真,皮瓣外形质地良好,保护性感觉恢复;Zook甲床修复评定标准优38例、良18例,优良率100%;Semmes-Weinstein触压觉0.1~0.2(0.32±0.14) g,两点分辨觉5~9(7.33±1.02)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疗效,优秀46例、良好10例,优良率100%。结论 对等设计微型𧿹甲瓣整形性修复手指尖毁损伤手术供区损伤小、毁损手指尖外形美观且功能恢复良好,是治疗指尖毁损伤的有效手术方法。

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 Tan术后隐性失血影响因素分析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杨怀阔, 薛磊, 商晓迪, 杨公博, 毛都都, 马占忠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1): 48-54.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511-00127
全文: HTML (1 KB)  PDF (1468 KB)  ( 50 )
摘要 ( 64 )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Inter Tan术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以及隐性失血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12月—2022年1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创伤骨科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5例,其中男34例、女31例,年龄60~87(69±5)岁,均采用Inter Tan手术治疗。采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计算患者术后隐性、显性及实际失血量,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以全组患者隐性失血量的均值为界,将患者分为2组,≥均值28例入高隐组,<均值37例入低隐组。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隐性失血量与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65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Inter Tan术后实际失血量为(803.5±126.9)mL,其中显性失血量为(104.8±23.8)mL、占13%,隐性失血量为(698.3±113.6)mL、占8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饮酒史、骨折至手术时间≥3 d和手术时间≥60 min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Inter Tan术后隐性失血独立影响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128、0.167、0.113和0.109,P值均<0.05)。28例高隐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2.5±2.3)周,长于37例低隐组的(10.3±2.7)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P=0.003)。高隐组和低隐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Harris评分均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2.35、160.72,P值均<0.001);患者术前Harris评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P=0.502),高隐组术后3、6和12个月Harris评分均低于低隐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3、2.16、2.31,P值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隐性失血量与骨折愈合时间呈正相关性,与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呈负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412、-0.301,P值均<0.05)。结论 隐性失血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Inter Tan围术期失血的主要原因,其影响因素包括患者年龄、饮酒史、骨折至手术时间和手术时间,且与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相关。
短篇论著

肌电图在低位L4~S1腰椎间盘突出症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王丹丹, 蒋玉宝, 康亮, 刘玉红, 李晓冬, 苏平平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1): 55-5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116-00016
全文: HTML (1 KB)  PDF (1009 KB)  ( 88 )
摘要 ( 60 )
目的 探讨肌电图检查对低位(L4~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变节段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椎外科108例L4~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56例、女52例,年龄30~65岁。108例患者均行腰椎MR和肌电图检查,其中90例患者进行了腰椎手术。分析肌电图对L4~S1腰椎间盘突出症受累神经节段的显示结果,并与患者的腰椎MRI和术中观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08例L4~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肌电图提示102例(94.4%)异常,其中102例针电极肌电图结果异常,43例合并神经传导异常, 15例合并F波(胫神经)异常。90例手术患者中有80例(88.9%)肌电图定位的神经根受累节段与术中观察结果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P=0.988)。108例患者肌电图与腰椎MRI对L4~S1腰椎间盘突出症受累节段的定位诊断和检出受累节段数目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在L4~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位诊断中,肌电图与术中观察及腰椎MRI检出的结果基本一致,且肌电图能反映神经根功能受损情况,弥补腰椎MRI在评估神经功能方面的不足。

带部分末节趾骨的足拇甲瓣联合第2趾近趾间关节重塑再造三度缺损拇指

李建美, 郑晓飞, 周明伟, 刘国印, 胡小峰, 江起庭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1): 58-61.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324-00087
全文: HTML (1 KB)  PDF (8190 KB)  ( 20 )
摘要 ( 47 )
目的 探讨应用带部分末节趾骨的足拇甲瓣联合第2趾近趾间关节重塑再造三度缺损拇指的临床疗效。方法 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6年2月—2022年5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骨科拇指三度缺损的患者35例,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20~50(35.2±11.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5 d。患者均为外力所致新鲜开放伤,掌指关节均存在;均采用带部分末节趾骨足拇甲瓣联合第2趾近趾间关节重塑再造三度缺损拇指术治疗,手术分足部供区组、手部受区组2组医师同时进行。观察指标:(1)观察术后早期再造拇指成活及伤口愈合情况。(2)随访观察再造拇指吻合处骨愈合情况,外观、感觉及功能恢复情况;足部供区残端骨愈合情况,外观及功能恢复情况。(3)末次随访时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拇指再造功能试用标准评价再造拇指。结果 35例患者再造拇指全部成活,伤口均一期愈合。其中1例患者术后24 h内发生血管危象,及时处理后完全成活。所有患者随访6~24(15.1±7.1)个月。术后6~12个月,复查再造拇指、足部供区X线片,再造拇指吻合处骨愈合良好,足部供区残端骨愈合良好。术后12~24个月,再造拇指外形大小与正常拇指接近,指甲生长未见明显畸形,指间关节活动可,拇对捏功能、对掌功能良好,再造拇指捏持有力,指腹两点分辨觉5~7 mm,感觉恢复良好,日常生活中手使用情况良好。末次随访时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拇指再造功能试用标准评定拇指功能,优33例、良2例,再造拇指外观、感觉及功能均满意。患足负重行走等功能未见受影响,足负重区无皮肤磨破及溃疡形成,无跛行、疼痛等不良并发症,未见明显拇趾外翻畸形。结论 应用带部分末节趾骨足拇甲瓣联合第2趾近趾间关节重塑再造三度缺损拇指,再造拇指外形、指甲生长、指间关节活动均较好,拇指功能基本恢复,供区影响小,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个案报道

隐睾来源卵黄囊瘤并发肝转移1例

谈龙, 许晓琳, 杨海云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1): 62-63. ;  doi: 10.3760/cma.j.cn 101202-20231013-00110
全文: HTML (1 KB)  PDF (2915 KB)  ( 65 )
摘要 ( 49 )
综述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研究进展

伍宇轩, 包贝西, 唐家广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1): 64-68.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221-00046
全文: HTML (1 KB)  PDF (1021 KB)  ( 76 )
摘要 ( 58 )
目的 总结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研究进展。方法 以“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成人脊柱畸形” “脊柱微创手术”和“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dult spine deformity”“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及PubMed检索2022年12月之前发表的有关OLIF的解剖学优势、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临床效果,以及解剖学相关并发症的文献共98篇,剔除内容不符合、无法获取原文、重复性研究或存在设计缺陷的研究,最终纳入38篇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采用OLIF治疗成人脊柱畸形,术中通过大血管鞘和腰大肌之间的天然间隙放置工作通道,从椎间隙斜前方直达手术节段完成间接减压,避免了对后方肌肉韧带复合体的破坏,减少手术创伤及出血感染风险。该术式可在一定程度上矫正患者在冠状位、矢状位的脊柱畸形,但矫形能力相对有限;可通过置入带角度的融合器及合理规划融合器置入区域矫正腰椎前凸角,有效恢复躯干平衡。采用OLIF治疗成人脊柱畸形时需注意,由于其特殊的手术入路,操作时会对腰交感链及腰丛神经、腰椎节段动脉及髂血管、终板等周围组织结构造成损伤。结论 OLIF是微创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有效手段之一,可有效改善神经症状及恢复躯干平衡,具有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中出血风险及围术期并发症风险等优势。由于其对脊柱畸形的矫形能力相对有限,为避免OLIF解剖学相关的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术前应完善CT、MRI及骨密度等相关检查。 【Abstract】 Objective Research progress on 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 for adult spine deformity(ASD) treatment was explored. Methods Articles about anatomical advantages and the complications of OLIF in patients with ASD were searched in CNKI, WanFang, WeiPu, and PubMed databases before December 2022.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成人脊柱畸形" "脊柱微创手术" "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dult spine deformity" and "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 were used as key words, and the clinical effects and capability of OLIF for correction and balance restoration were explored. A total of 98 articles were searched, and 38 were finally included after articles that did not conform to the content, no available full text, were repeated studies, or had design defects were excluded. Results The procedure corridor of OLIF is between the aorta and psoas. OLIF achieves indirect neural decompression, preventing the destruction of the posterior muscular ligament complex and lowering surgical trauma, risk of bleeding, and infection. For patients with ASD, OLIF can provide partial correction to coronal and sagittal deformity, but it has limitation to correction. By inserting a lordotic cage and planning the reasonable cage area, OLIF can effectively correct lumbar lordosis and restore the trunk balance, producing a good clinical effect. When OLIF is used to treat adult spinal malformations, it damages the lumbar sympathetic chain, lumbar plexus, lumbar segmental arteries, iliac vessels, and endplates during operation owing to its special surgical approach. Conclusion OLIF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and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s for ASD and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neurological deficits, restore trunk balance, reduce surgical trauma, and lower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off-bed time. Surgical indications should be controlled because of its relatively limited capability for correction and balance restoration. Bone density, CT, MRI, and other related examinations should be improved before surgery. During an operation, surgeons should prevent damage to the peripheral vascular system and nerves to reduce surgical complications.

骨盆环损伤合并髋臼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吴敏, 李仁杰, 官建中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1): 69-7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831-00061
全文: HTML (1 KB)  PDF (854 KB)  ( 26 )
摘要 ( 54 )
目的 总结骨盆环损伤合并髋臼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2023年7月之前发表的骨盆环损伤合并髋臼骨折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文献105篇,通过筛查最终纳入25篇文献进行总结,重点分析此类合并损伤的定义、骨折分型、危险度等临床特点以及治疗策略。结果 骨盆环损伤合并髋臼骨折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骨盆前后挤压型损伤和侧方压缩型损伤的发生率相似,横形骨折是最常见的髋臼骨折类型,患者的受伤机制复杂,危险度高。骨盆环损伤合并髋臼骨折患者应尽早手术,不同的骨折类型往往需采取不同的复位方式及复位顺序。结论 骨盆环损伤合并髋臼骨折患者术前需仔细评估患者的生理状态、骨折分型及移位程度,尚无特定的治疗顺序,需个体化制定治疗策略,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