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7, 22 (4)   Published: 2017-08-20
选择 | 合并摘要
断层解剖与影像

MR T1加权像大脑中动脉高信号血管征在急性及亚急性脑梗死中的意义

钱银锋, 陆璐, 徐云霞, 叶彩林, 李小虎, 余永强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4): 265-270.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4.001
全文: HTML (2 KB)  PDF (914 KB)  ( 1963 )
摘要 ( 267 )
目的 探讨急性及亚急性脑梗死患者MR T1WI大脑中动脉高信号血管征(HVS)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2例急性及亚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54例、女38例,年龄41~94岁、平均(66.0±13.9)岁;收集同期非脑梗死脑部疾病患者及健康成人34例影像资料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行MRI平扫,其中脑梗死患者有68例行头颅3D时间飞跃法MRA(3D-TOF MRA)和/或CTA检查。观察所有研究对象MRI T1WI大脑中动脉HVS,对比HVS阳性组与HVS阴性组患者脑梗死范围、血管病变程度、DWI-Alberta中风早期CT评分(DWI-ASPETS)以及临床表现。结果 对照组34例研究对象T1WI均未出现HVS。92例脑梗死患者中有43例存在HVS(HVS阳性组),49例无HVS(HVS阴性组);两组间年龄、性别构成及合并基础疾病等一般临床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入院时,HVS阳性组患者肌力低于HVS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78,P=0.048)。HVS阳性组平均梗死范围为(4.0±1.1)个脑叶、DWI-ASPETS中评分≤6分者占83.7% (36/43),HVS阴性组平均梗死范围为(2.5±0.9)个脑叶、DWI-ASPETS中评分≤6分占26.5% (13/4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68例行MRA和/或CTA检查中,HMCA阳性组35例,其中动脉闭塞占71.4%(25/35),动脉狭窄占28.6%(10/35);HMCA阴性组33例,其中动脉闭塞占45.5%(15/33),动脉狭窄占39.4%(13/33),未见异常占15.1%(5/3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24,P<0.05)。结论 急性及亚急性脑梗死患者MR T1WI大脑中动脉HVS征提示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该征象可作为患者预后差的指标之一;认识HVS的意义,有助于理解梗死的发病原因,指导临床治疗以及判断预后。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

吴宝金, 汤连志, 刘志鹏, 张浩, 姜洪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4): 271-275.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4.002
全文: HTML (2 KB)  PDF (984 KB)  ( 231 )
摘要 ( 203 )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评价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12月黑龙江省医院 CT室收集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T影像资料。80例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20~75岁,均采用多层螺旋CTP指导静脉溶栓治疗。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病灶边缘区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结果 80例中,常规头部CT平扫显示责任病灶35例,灵敏度43.75%(35/80);多层螺旋CTP显示72例有责任病灶,灵敏度90.00%(72/80);两种方法灵敏度、特异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8.625、21.818, P值均<0.01)。常规CT平扫在脑缺血24 h后才能显示出病灶区,采用常规CT平扫敏感性低。CTP的参数对比显示,治疗后rCBF(t=8.335, P<0.01)和rCBV(t=3.016, P<0.01)明显优于治疗前, MTT明显降低(t=5.226, 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层螺旋CTP技术能够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为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疗效提供依据。

MR内耳水成像技术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

王全, 周航, 王鹏, 薛炬君, 常英娟, 吕修林, 王娜, 孙臣义, 姜洪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4): 276-279.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4.003
全文: HTML (2 KB)  PDF (804 KB)  ( 271 )
摘要 ( 214 )
目的 探讨MR内耳水成像技术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6年3月在黑龙江省医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128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男68例、女60例,年龄4~48岁,右耳植入101例、左耳植入27例。患者术前、术后均行头颅内听道螺旋CT及MR内耳水成像检查,并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对患者内耳、中耳畸形及病变的检出率。结果 MR内耳水成像内听道总体异常检出率90.63%(116/128),CT检出率为76.56%(98/12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28,P<0.05)。在前庭导水管异常、耳蜗畸形、内听道狭窄、耳蜗纤维化等疾病,MR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前、术后进行MR内耳水成像技术检查,可有效了解患者内听道解剖学信息,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性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应用解剖与临床

上牙槽后动脉与上颌窦底、牙槽嵴位置关系的解剖学研究

倪王成, 晏玉洁, 魏祯杰, 苏贺靖, 杨乔怡, 倪克民, 王启明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4): 280-284.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4.004
全文: HTML (2 KB)  PDF (998 KB)  ( 502 )
摘要 ( 396 )
目的 探讨上牙槽后动脉(PSAA)与上颌窦底、牙槽嵴顶的位置关系,为上颌窦底提升术等临床口腔外科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2015年6—12月,对10%甲醛溶液固定的1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的PSAA进行解剖,观察PSAA的走行特点。分别以上颌窦底、牙槽嵴顶为参照面分为上颌窦底组、牙槽嵴顶组,以上颌第二、第一磨牙和上颌第二、第一前磨牙为标志点,分别测量PSAA与上颌窦底、牙槽嵴顶的距离。结果 PSAA由上颌动脉进入翼腭窝前发出,沿上颌骨体颞下面下行,发出分支与上牙槽后神经伴行进入牙槽孔;继而在上颌体内或上颌窦黏膜外经过上颌第二磨牙、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根尖上方呈弓形向前上内走行,并发出分支止于上颌磨牙及前磨牙牙槽突颊侧牙根和黏膜。PSAA在上颌第二磨牙、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处与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逐渐加大,分别为(15.57±0.53) mm、(16.07±0.30) mm、(18.96±0.43) mm、(21.27±0.61) mm,与上颌窦底的平均距离逐渐加大,分别为(6.68±0.26)mm、(7.26±0.34) mm、(8.54±0.45) mm、(9.81±0.43)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PSAA在由上颌第二磨牙向上颌第一前磨牙的走行过程中,与上颌窦底和牙槽嵴顶的距离均在上颌第二磨牙处最短,与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的距离逐渐加大,准确测量PSAA在不同标志点与上颌窦底、牙槽嵴顶间的距离,为临床口腔外科相关手术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有助于减少术中PSAA的损伤。

肱桡肌止点与桡骨茎突骨块形成的关系:解剖与X线对比研究及临床意义

杜守超, 张世民, 杨帅, 李清, 李泽璐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4): 285-289.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4.005
全文: HTML (2 KB)  PDF (930 KB)  ( 238 )
摘要 ( 282 )
目的 探讨肱桡肌止点的解剖特点及其在桡骨远端骨折茎突骨块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2015年3—9月选取14例成人新鲜尸体上肢标本,观察肱桡肌肌腱的解剖结构及其止点的位置、形态,测量止点范围长度、宽度、面积以及与桡骨茎突尖的距离。选取2014年7月—2016年4月收治的29例伴有茎突骨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正位X线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茎突骨块分为完整型和碎裂型,茎突骨块完整型测量茎突骨块长度,茎突骨块碎裂型分别测量干骺端骨块长度和关节面骨块长度。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解剖学和X线片观察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尸体上肢标本解剖测量显示:肱桡肌肌腱向远端走行途中分别与前臂深筋膜、旋前方肌及第二伸肌间隔的腱膜组织通过坚韧的纤维组织相接续;肱桡肌肌腱以纤维形式牢固附着于桡骨茎突表面,止点形态近似水滴状,尖部指向近端;肱桡肌肌腱止点范围长(18.80±3.67)mm,宽(11.23±2.06)mm,止点附着面积(141.53±4.55)mm2,肌腱附着部近端距桡骨茎突尖距离(26.59±3.76)mm。临床X线测量结果显示:11例茎突骨块完整型的茎突骨块长(24.42±4.30)mm;18例茎突骨块碎裂型,茎突骨块总长(28.08±4.93)mm,其中干骺端骨块长(16.32±3.87)mm、关节面骨块长(11.76±3.46)mm。与标本解剖测量结果比较,茎突骨块完整型和碎裂型的茎突骨块长度与肌腱附着部近端至茎突尖的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45、1.334,P值均>0.05),茎突骨块碎裂型的干骺端骨块长度与肱桡肌止点长度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1.839,P>0.05)。结论 肱桡肌肌腱止点牢固附着于桡骨茎突,是桡骨远端骨折形成茎突部干骺端骨块的解剖基础。
临床研究

桡动脉掌浅支血流桥接皮瓣在复杂性断指再植中的应用

郑大伟, 黎章灿, 曹广超, 吴尧, 石荣剑, 寿奎水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4): 290-293.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4.006
全文: HTML (2 KB)  PDF (1020 KB)  ( 192 )
摘要 ( 261 )
目的 探讨腕横纹部桡动脉掌浅支血流桥接皮瓣应用于复杂性断指再植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2月徐州仁慈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的11例复杂性断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8~41岁,平均29.5岁。患指均血运障碍,伴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1.5 cm×2.5 cm~3.0 cm×6.0 cm,指动脉缺损长度1.0~3.5 cm。患者均采用腕横纹部桡动脉掌浅支游离皮瓣桥接进行断指再植,观察患者患指成活情况,术后1年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指功能。结果 本组11例,10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因桡动脉掌浅支的浅支血管缺如,改行静脉皮瓣完成手术。10例患者术后皮瓣及患指均顺利成活,创面及供区切口一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平均15.5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皮瓣颜色及质地与周围皮肤相似,供区无明显瘢痕,腕部功能正常。术后1年患指功能优8例,良1例,差1例,劣0例。结论 腕横纹部桡动脉掌浅支血流桥接皮瓣的血管蒂与指动脉口径匹配,适宜用于复杂性断指再植。

改良Coughlin截骨术治疗Ⅲ型小趾囊炎

冯仕明, 王爱国, 张在轶, 丁朋, 程建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4): 296-300.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4.008
全文: HTML (2 KB)  PDF (893 KB)  ( 229 )
摘要 ( 221 )
目的 探讨改良Coughlin截骨术治疗Ⅲ型小趾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4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的22例31足Ⅲ型小趾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3足,女19例28足;年龄26~78岁,平均45.3岁。患者均采用改良Coughlin截骨术治疗,术后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评测第四五跖骨间夹角、小趾内翻角、第五跖骨外翻角变化、患者足部疼痛缓解及对足部外观满意等情况,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小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系统(AOFAS)对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所有创口均获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或者皮肤坏死等并发症。术后22例31足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7.8个月。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6~14周,平均11.6周。末次随访时,患者创口外观理想,足趾外观无畸形,未出现转移性跖骨痛以及胼胝复发。末次随访时,第四、五跖骨间夹角为5.9°±1.6°,小趾内翻角为6.1°±2.3°,第五跖骨外翻角为2.2°±1.2°,均比术前的16.3°±5.1°、10.7°±3.5°、5.8°±2.6°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833、6.115、7.000,P值均<0.01);AOFAS评分为(89.0±8.4)分,比术前(60.2±9.3)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95, P<0.01)。结论 改良Coughlin截骨术具有操作简便,手术创伤小,效果显著等优点,是治疗Ⅲ型小趾囊炎一种有效的方法。

影像学参数与近端交界性后凸相关性的Meta分析

王涛, 刘丰雨, 杨思东, 王辉, 魏海醌, 丁文元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4): 301-305.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4.009
全文: HTML (2 KB)  PDF (1152 KB)  ( 163 )
摘要 ( 323 )
目的 探讨影像学参数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畸形的关系。方法 在PubMed、CNKI和万方数据库以“risk factor”“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和“危险因素”“近端交界性后凸畸形”为关键词检索2015年5月之前的文献。提取的数据主要有融合到S1、术前T5~12胸椎后凸角>40°、C7椎体偏移距离(SVA)≥5 cm,并进行Meta分析,在固定效应模型下,用优势比(OR)衡量影像学参数。结果 经筛选,共10 篇文献入选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 851例,术后551例发生PJK,发生率为29.8%。融合到S1、术前SVA≥5 cm、术前T5~12胸椎后凸角>40°与发生PJK的各研究间均无明显异质性(I2=0、19%、0,P值均>0.10),均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融合到S1的患者术后更易发生PJK(OR=2.12, 95%CI 1.57~2.87; Z=4.87, P<0.01);术前SVA≥5 cm的患者术后更易发生PJK(OR=2.53, 95%CI 1.24~5.18;Z=2.55, P=0.01);术前T5-12胸椎后凸角>40°的患者术后更易发生PJK(OR=2.86, 95%CI 1.73~4.13;Z=4.44, P<0.01)。结论 PJK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有的数据提示融合到S1、术前T5~12胸椎后凸角>40°和术前SVA≥5 cm是PJK发生的危险因素。

围手术期康复功能锻炼对半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量的影响

刘国印, 张勇, 鲍磊, 王梦茹, 冷楠楠, 陈建民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4): 306-311.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4.010
全文: HTML (2 KB)  PDF (823 KB)  ( 183 )
摘要 ( 164 )
目的 探讨围术期主动和被动康复功能锻炼对半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6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八一医院行半髋关节置换术的20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8例,女130例;年龄70~90岁,平均81.75岁。根据围术期患者完成康复功能锻炼的强度和方式分为A组(无或少量主动康复功能锻炼)、B组(少量主动+被动康复功能锻炼)、C组(正常主动康复功能锻炼)和D组(正常主动+被动康复功能锻炼)。根据身高、体质量、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5天引流和渗出量、手术前(入院当天)后(术后第5天)红细胞压积(Hct),计算患者的总失血量及其占原血容量比例、隐性失血量及其占总失血量比例,观察不同功能锻炼方式患者围术期血液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按照平均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比例将患者分为低隐性失血量组和高隐性失血量组,观察不同功能锻炼方式患者高隐性失血发生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208例患者不同康复功能锻炼组围术期血液观察指标比较,术前Hct、术中失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而总失血量、总失血量/原血容量、隐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均随着主动功能锻炼强度的增加和被动功能锻炼的加入依次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980、34.934、50.430、25.850,P值均<0.01)。所有患者总失血量平均为976.92 mL,隐性失血量平均为452.94 mL,平均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比例46.36%,<46.36%者116例纳入低隐性失血量组,≥46.36%者92例纳入高隐性失血量组。高隐性失血发生率随着主动功能锻炼强度的增加和被动功能锻炼的加入而逐渐降低(χ2=22.430, P<0.05)。结论 半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高隐性失血与康复功能锻炼的强度和方式紧密相关,主动功能锻炼基础上加强被动锻炼能够有效地减少关节置换围术期总失血量,降低高隐性失血的发生率。

自体血液回输对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液携氧功能的影响

王龙, 高夏, 乔利阳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4): 312-31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4.011
全文: HTML (2 KB)  PDF (803 KB)  ( 231 )
摘要 ( 162 )
目的 探讨自体血回输对体外循环下心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液携氧功能的影响。方法抽选河南省胸科医院心外科2014年4月—2016 年1月收治的90例首次接受心脏手术的心脏瓣膜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采用自体血液回收技术;对照组45例不采用自体血液回收技术,直接使用库血。检测并比较两组术前(T1)、术毕(T2)、术后24 h(T3)、术后第7天(T4)的动脉血液携氧功能指标,包括RBC、Hb、红细胞比容(Hct)、氧合指数、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浓度(2,3-DPG) 、红细胞变形指数(RCD)。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T2时点的RBC分别为(3.59±0.37)×1012/L和(3.64±0.44)×1012/L,Hb分别为(101.26±19.54)g/L和(102.38±20.05)g/L,Hct分别为(0.35±0.12)和(0.34±0.13),较组内T1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T3和T4与组内T1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组间各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在T1~T4的氧合指数分别为(415.14±51.24)、(348.33±39.45)、(317.59±33.36)和(377.16±45.44) mmHg(1 mmHg=0.133 kPa),对照组则分别为(418.16±52.18)、(344.44±42.20)、(320.65±35.11)和(375.24±43.94) mmHg,组间各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组内术后各时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组间及组内术前术后红细胞2,3-DP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RCD术后较术前的有明显增高(P值均<0.01),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应用自体血液回输对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中血液携氧功能无明显损伤,可减少库血的使用,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骨与软组织肿瘤穿刺活检临床价值研究

蔡善保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4): 317-320.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4.012
全文: HTML (2 KB)  PDF (792 KB)  ( 543 )
摘要 ( 197 )
目的 探讨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骨与软组织肿瘤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9月安徽省肿瘤医院骨科收治的145例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C形臂X线机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并以手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判断穿刺活检的准确性。结果 本组145例均完成穿刺过程,穿刺取材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76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并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穿刺活检的正确率为 64.5%(49/76),支持率为 23.7%(18/76),阴性率为 11.8%(9/76),总的有效率为88.2%(67/76)。结论 骨与软组织肿瘤穿刺活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
个案报道

CT血管造影诊断永存舌下动脉1例

陈德强, 张艳春, 于淑靖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4): 294-295.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4.007
全文: HTML (2 KB)  PDF (920 KB)  ( 132 )
摘要 ( 217 )

胆囊巨大脉管瘤1例

何洁华, 蒋怡帆, 李荣祥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4): 327-328.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4.015
全文: HTML (2 KB)  PDF (907 KB)  ( 108 )
摘要 ( 136 )

臀部血管平滑肌瘤超声与MRI特点: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张建新, 牛金亮, 侯丽娜, 于春海, 赵致楷, 辛磊, 张俊杰, 杜笑松, 杨晓棠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4): 334-33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4.018
全文: HTML (2 KB)  PDF (1006 KB)  ( 202 )
摘要 ( 250 )
短篇论著

桡神经浅支内侧支神经营养皮瓣逆行修复拇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苑博, 梁海东, 童致虹, 佟长贵, 刘学晖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4): 321-323.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4.013
全文: HTML (2 KB)  PDF (815 KB)  ( 112 )
摘要 ( 243 )
目的 探讨应用桡神经浅支内侧支神经营养皮瓣逆行修复拇指指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手足外科收治的拇指指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3~61岁,平均(41.4±1.8)岁;挤压伤6例,砸伤6例,电锯伤3例;左侧8例,右侧7例。指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伴指骨外露7例,指背皮肤及软组织缺损伴甲床缺损5例,指腹皮肤及软组织缺损3例。缺损面积为3.5 cm×2.0 cm~5.5 cm×3.5 cm。均采用桡神经浅支内侧支神经营养皮瓣逆行修复拇指指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术中皮瓣切取面积为4.0 cm×2.5 cm~6.0 cm×4.0 cm,皮瓣携带的桡神经浅支内侧支与指固有神经吻合重建感觉。术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应用总主动活动度测定法(TAM)评价手功能。结果 15例皮瓣全部成活,无张力性水泡及静脉危象发生。1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0个月,平均10.5个月。本次随访时,见皮瓣质地良好,不臃肿,外形满意;皮瓣感觉恢复至S3~S4级,两点辨别觉为3~8 mm;应用TAM法评定手功能,优12例、良1例、可1例。供区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桡神经浅支内侧支神经营养皮瓣逆行修复拇指皮肤及软组织缺损,具有皮瓣血供稳定、静脉回流通畅、皮瓣感觉恢复良好、外形美观等优点,是拇指指端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术式选择。

双鼻孔入路神经内镜手术在颅底脊索瘤切除中的应用

黄星, 刘祯, 王海均, 姜晓兵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4): 324-32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4.014
全文: HTML (2 KB)  PDF (998 KB)  ( 346 )
摘要 ( 198 )
目的 探讨经双鼻孔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在颅底脊索瘤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5例颅底脊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4例,年龄44~63岁,均采用经双鼻孔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术前根据影像学图像判断肿瘤位置及其侵润范围,术中用吸引器探查肿瘤的质地,根据术中观察及术后影像学检查判断肿瘤切除程度。结果 5例患者肿瘤均位于颅底中线区域,侵润范围:向左为13.07~32.34 mm,向右为10.60~37.23 mm,上下为28.15~55.15 mm。术中见肿瘤质地韧,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需要内镜显示及2个器械同时操作才能完成切除。本组患者肿瘤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脊索瘤。术后5例患者随访6~20个月,患者症状较术前均有改善,无脑脊液鼻漏、尿崩症、电解质紊乱和死亡的发生,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采用双鼻孔神经内镜技术,可以利用多器械的协同操作切除较大范围的颅底病变,对于切除颅底脊索瘤是一种较好的手术入路选择。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食管胃接合处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

周扬, 汪洪骏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4): 329-330.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4.016
全文: HTML (2 KB)  PDF (748 KB)  ( 387 )
摘要 ( 136 )
目的 探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在食管胃接合处(EGJ)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SMTs)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滨海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46例EGJ固有肌层来源的SMT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34~69(46.3±12.7)岁;肿瘤直径1.2~3.0 cm,中位直径2.1 cm。46例患者均行STER治疗,手术切除标本均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术后观察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随访疗效。结果 肿瘤完整切除率为100%。46例中,平滑肌瘤26例、胃肠间质瘤20例,切缘均阴性;手术时间42~125 min,中位时间85 min。术后7例发生少量皮下气肿伴气胸,未予特殊处理,保守治疗后痊愈;未发生迟发性出血、继发性感染及消化道瘘等并发症。46例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8个月(1~24个月),无局部复发或转移者,无一例患者死亡。结论 采用STER治疗EGJ固有肌层来源的SMTs,短期疗效好、并发症少,术式安全有效。

儿童锁骨外侧端骨折31例临床分析

周宏艳, 左玉明, 王月光, 易凡, 于铁强, 张磊, 张文龙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4): 331-333.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4.017
全文: HTML (2 KB)  PDF (839 KB)  ( 443 )
摘要 ( 237 )
目的 探讨儿童锁骨外侧端骨折采用不同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1月唐山市第二医院小儿骨科治疗的儿童锁骨外侧端骨折3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9例,年龄3~16岁,左侧19例、右侧12例,Rockwood分型Ⅰ型7例、Ⅱ型12例、Ⅲ型7例、Ⅳ型4例、Ⅴ型合并肩锁关节脱位1例。综合考虑患儿年龄、骨折类型及移位程度等因素选择不同治疗方法:8例接受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术,年龄7~16岁;23例接受“8”字绷带固定,年龄4~16岁。治疗后3个月依据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定。结果 26例患儿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84个月,中位数为38个月。依据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系统,术后3个月两组患儿肩关节功能评分均>98分,显示关节功能优良。无一例主诉日常活动受到影响。保守组2例主诉伤肩局部可见明显突起畸形,手术组均未见外观畸形。结论 锁骨外侧端骨折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均可获得良好的肩关节功能,但对于大龄儿童的Ⅲ、Ⅳ、Ⅴ型骨折,由于移位大,为避免局部外观畸形和双锁骨形成可采取手术治疗。
综述

胶质瘤细胞的自分泌或旁分泌因子对肿瘤增殖的调控作用

牛万祥, 牛朝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4): 337-340.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4.019
全文: HTML (2 KB)  PDF (809 KB)  ( 336 )
摘要 ( 199 )
目的 探讨胶质瘤微环境中的多种肿瘤自分泌/旁分泌因子对肿瘤细胞增殖的调控作用。方法 应用PubMed、CNKI及谷歌学术数据库以“胶质瘤”“自分泌/旁分泌”“肿瘤增殖”为关键词,查阅2004年1月—2016年5月国内外文献,就胶质瘤自分泌/旁分泌中的多种因子与胶质瘤细胞增殖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胶质瘤微环境中,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非肽类因子、甾体激素等多种因子参与了肿瘤自分泌/旁分泌的信号环路,调控胶质瘤细胞增殖、侵袭、扩散等多种生物学活动。结论 对胶质瘤微环境中的自分泌/旁分泌的机制研究,为胶质瘤的发病机制研究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脑部类淋巴系统研究进展

金红杰, 任岩海, 刘光耀, 牟青春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4): 341-344.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4.020
全文: HTML (2 KB)  PDF (801 KB)  ( 707 )
摘要 ( 244 )
目的 探讨脑部类淋巴系统生理机制及其在相关疾病应用研究的进展。方法 在PubMed数据库中,以“glymphatic”为关键词,查阅2013年1月—2016年10月有关脑部类淋巴系统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脑部存在一种清理内部代谢产物(如β-淀粉样物质等)的类淋巴系统,该系统以星型胶质细胞为结构基础,在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清理β-淀粉样物质)。结论 活跃的类淋巴系统能够降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同时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为使类淋巴系统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需要进一步对类淋巴系统进行更深入的分析研究。

桡动脉掌浅支皮瓣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进展

董亮, 张文龙, 孙文弢, 王建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4): 345-349.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4.021
全文: HTML (2 KB)  PDF (885 KB)  ( 498 )
摘要 ( 277 )
目的 总结桡动脉掌浅支皮瓣的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进展。方法 在PubMed、Science Direct、CNKI和万方数据等数据库以“桡动脉掌浅支、鱼际、腕横纹、外科皮瓣、皮肤缺损”为关键词检索2000年1月—2016年11月有关桡动脉掌浅支皮瓣的相关文献,分别对桡动脉掌浅支的解剖研究、皮瓣设计、临床分型、适用范围及优缺点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 桡动脉掌浅支可分为鱼际皮支与腕横纹皮支,走行恒定,血供可靠;两个皮支直径均与手指动脉直径相近,有利于与指动脉相吻合。临床上可在鱼际部与腕横纹部分别设计切取岛状皮瓣与游离皮瓣,修复手部中小面积的各种皮肤软组织损伤;对于合并神经、血管的复合损伤,还可切取Flow-through皮瓣或携带神经、肌腱的嵌合皮瓣,完成一期创面覆盖与功能重建。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优点颇多,但对于皮瓣的切取面积范围及具体神经支配情况尚未有统一意见。结论 以桡动脉掌浅支供血的皮瓣切取方式多,修复效果好,适用范围广,临床值得推广,但现有报道中对于皮瓣切取面积及神经支配情况未有详细证据,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继续教育园地

桡动脉掌浅支皮瓣

张文龙, 董亮, 孙文弢, 王建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 (4): 350-352.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4.022
全文: HTML (2 KB)  PDF (897 KB)  ( 465 )
摘要 ( 237 )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