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9, 24 (5)   Published: 2019-10-06
选择 | 合并摘要
应用解剖与临床·骨硬度研究

人体下颈椎显微骨硬度体外测量的实验研究

张晓娟, 李升, 王建朝, 殷兵, 刘雅克, 付蕾, 张英泽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5): 425-429.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5.001
全文: HTML (2 KB)  PDF (910 KB)  ( 124 )
摘要 ( 243 )
目的 探讨人体下颈椎C3~C7椎骨显微骨硬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3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分别为62岁男性(标本A)、45岁女性(标本B)、58岁男性(标本C),由河北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提供。取其下颈椎C3~C7段脊柱,剔除附着软组织。每个椎骨分为椎体区和附件区两部分,使用高精慢速锯分别经椎体中部垂直于椎体上下终板、右侧椎弓根长轴、左侧上下关节突长轴切割3 mm厚骨切片各1片, 并用砂纸打磨,15块椎骨共制成45片骨切片。应用维氏显微硬度测量仪测量骨组织切片不同区域皮质骨和松质骨的显微硬度值,每一个区域选取5个有效显微骨硬度值,全体有效值的平均值作为该区域的硬度值。结果 15块椎骨共计获得825个有效显微骨硬度测量值。 C3~C7总体骨硬度值为11.10~47.80 HV,其中皮质骨为(26.04±4.84) HV、松质骨为(22.92±4.78) HV。椎体区皮质骨硬度值为(25.46±4.86) HV、松质骨硬度值为(21.10±4.97) HV,附件区皮质骨硬度值为(26.50±4.78) HV、松质骨硬度值为(24.75±3.80) HV,附件区高于椎体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00、4.978, P值均<0.05)。3具尸体标本各自的下颈椎在不同部位的骨显微硬度值不同,但椎体区的皮质骨与松质骨骨硬度值均低于附件标本的皮质骨与松质骨骨硬度,其中松质骨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A=4.316、tB=2.364、tC=2.107, P值均<0.05);而皮质骨中,仅标本B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8,P<0.05)。C3~C7各椎骨不同部位的硬度值分布规律与总体一致:椎体区的骨硬度值均低于附件区;其中C3、C5、C6、C7松质骨的骨硬度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附件分区中,上关节突皮质骨骨硬度低于椎弓根、椎板、横突、下关节突皮质骨骨硬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590, P<0.05);椎体分区中,下终板皮质骨骨硬度高于上终板和外周终板皮质骨骨硬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6.365, P<0.05)。结论 下颈椎椎骨不同部位、不同区域的骨显微硬度存在差异,附件区的皮质骨/松质骨骨硬度分别高于椎体区的皮质骨/松质骨骨硬度。该分布规律是人体活动过程中适应应力应变的生理改变,可以为三维有限元分析、3D打印及术前模拟提供数据支持。

人体腓骨体部骨组织显微硬度的分布特征

王建朝, 刘国彬, 张晓娟, 李升, 殷兵, 胡祖圣, 吴卫卫, 刘雅克, 张英泽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5): 430-434.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5.002
全文: HTML (2 KB)  PDF (794 KB)  ( 87 )
摘要 ( 179 )
目的 探讨人体腓骨体部骨组织显微硬度分布特征。方法 纳入3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标本(62岁男性、58岁男性、45岁女性),均排除骨骼慢性疾病病史。取右侧腓骨体部,垂直于腓骨体部长轴将其切割为6等份,再使用高精度低速锯于每段标本中部取骨组织制成3 mm厚的骨骼标本,并将每个标本分为前侧、内侧、后侧、外侧4个区域。应用维氏硬度测量系统对每个区域进行5次有效显微硬度测量并取得硬度值,分析腓骨体部不同层面及同一层面的前侧、内侧、后侧、外侧4个区域的显微硬度分布特征,比较不同层面、不同区域的显微硬度差异。结果 3具腓骨体部标本共制备18个骨骼标本,选取72个区域共计测量了360个位点的有效硬度值。3具腓骨体部标本前侧、内侧、后侧、外侧区域总体硬度值分别为(46.81±4.51)HV、(49.69±4.05)HV、(51.19±4.19)HV和(50.44±4.10)HV,其中前侧皮质硬度最低,后侧皮质硬度最高,不同区域总体显微硬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90, P<0.01);腓骨体部1~6层面总体显微硬度分别为(48.63±4.88)HV、(49.66±4.19)HV、(49.50±4.67)HV、(51.07±4.08)HV、(49.96±4.24)HV、(48.39±4.63)HV,其中腓骨体部第4层面硬度最高,第6层面硬度最低,不同层面间总体显微硬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30, P<0.05)。同一区域不同层面间显微硬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同一层面内,1~4层面不同区域间显微硬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第5、6层面不同区域间显微硬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腓骨体部不同层面和不同区域骨组织显微硬度分布存在差异。了解不同区域、不同层面间骨显微硬度差异,可帮助骨科医生在自体腓骨移植中,正确选择腓骨植入时放置的方向,减少移植物疲劳骨折的发生,还可以为制造更高精度的3D打印仿生骨提供数据支持。
断层解剖与影像

完全性生长激素缺乏患儿大脑皮质形态变化的3.0 T MRI研究

许飞飞, 王宇, 张琪, 李卓然, 林祥涛, 侯中煜, 于乔文, 王锡明, 刘树伟, 张忠和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5): 435-441.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5.003
全文: HTML (2 KB)  PDF (1773 KB)  ( 107 )
摘要 ( 178 )
目的 探讨完全性生长激素缺乏(CGHD)患儿与特发性矮小(ISS)患儿大脑结构的灰质体积、皮层表面积及皮层厚度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19年1月山东省立医院确诊的12例CGHD患儿(男8例、女4例,年龄5~14岁,生长激素刺激释放试验峰值小于5.0 μg/L)与12例ISS患儿(男9例、女3例,年龄5~14岁,生长激素刺激释放试验峰值大于10.0 μg/L)。在首次就诊时采集患者高分辨率、高信噪比三维T1WI MRI。利用FreeSurfer软件图像后处理方法获得两组患儿左右大脑半球及全脑灰质体积、皮层表面积与皮层厚度值,统计分析组间的差异情况。将每组患儿的上述形态学参数值分别进行平均以获得该组患儿的均值分布图。将两组患儿的测量均值进行相减,即获得两组患儿该测量均值的差异值分布图。结果 CGHD患儿左、右侧大脑半球的灰质体积分别为(228.50±36.72)cm3、 (229.10±34.95)cm3;皮层表面积分别为(737.02±140.48)cm2、(738.68±135.26)cm2;皮层厚度分别为(2.43±0.09)mm、(2.44±0.09)mm。ISS患儿左、右侧大脑半球的灰质体积分别为(272.36±34.77)cm3、 (272.54±32.76)cm3;皮层表面积分别为(841.88±141.75)cm2、(839.98±135.69)cm2;皮层厚度分别为(2.55±0.18)mm、(2.57±0.17)mm。CGHD患儿与ISS患儿的双侧半球与全脑的灰质体积(F=17.884, F=20.115, F=19.009)、皮层表面积(F=11.105, F=11.453, F=11.337)及皮层厚度(F=5.907, F=6.109, F=6.066)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测量值的均值分布图与均值的差异值分布图显示两组患儿的灰质体积、皮层表面积与皮层厚度在诸多脑区存在差异。结论 CGHD患儿较ISS患儿的大脑灰质体积、皮层表面积与皮层厚度均较小,这可能与其智力、运动或其它功能发育相对落后相关。

汉族男性青年志愿者不同体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影像学研究

张原诚, 舒诗斌, 鲍虹达, 蒋军, 邱勇, 朱泽章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5): 442-448.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5.004
全文: HTML (2 KB)  PDF (1357 KB)  ( 101 )
摘要 ( 140 )
目的 对比汉族青年男性志愿者站立位、直立坐位和自然坐位X线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差异,评估骨盆旋转对矢状位平衡的影响。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2017年9—10月,在南京鼓楼医院骨科的研究生中招募志愿者32人,均为汉族男性,年龄23~27(24.8±1.6)岁,身高171~185(176.4±5.3)cm,体质量57.7~88.4(69.5±8.6)kg,体质量指数(BMI)21.2~24.7(22.5±2.3)kg/m2。应用EOS-X线成像系统,采用垂直扫描方式,人体全长影像一次扫描成像,结合常用的拍摄方式进行站立位、直立坐位、自然坐位拍摄。影像学测量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以及脊柱的矢状位偏移(SVA)、T1骨盆角(TPA)。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体位时影像学参数的变化情况,对脊柱-骨盆参数之间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32名志愿者,站立位时PI、PT、SS、LL、TK、SVA、TPA 分别为49.06°±6.22°、13.38°±6.06°、35.03°±2.32°、-47.16°±7.64°、32.22°±9.74°、(3.29±13.64)mm、9.47°±5.26°,直立坐位时分别为48.22°±6.07°、29.06°±10.35°、18.84°±5.90°、-26.38°±8.45°、31.78°±9.95°、(34.73±13.62)mm、26.06°±8.71°,自然坐位时分别为49.22°±6.20°、40.50°±10.42°、9.84°±4.87°、-4.03°±6.14°、31.69°±9.73°、(63.37±13.70)mm、49.66°±11.22°。与站立位各参数值比较,直立坐位与自然坐位PT、SVA、TPA增加,SS、LL减少;与直立坐位比较,自然坐位PT、SVA、TPA增加,SS、LL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之间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站立位时,PI与PT、LL、TK、TPA呈相关性,PT与LL、TK、TPA呈相关性,LL与TK、TPA呈相关性,TK与TPA呈相关性;(2)直立坐位时,PI与PT、SS、LL、TK、TPA呈相关性,PT与SS、LL、TK、TPA呈相关性,SS与LL、TK、TPA呈相关性,LL与TK、TPA呈相关性,TK与TPA呈相关性;(3)自然坐位时,PI与PT、SS、LL、TK、TPA呈相关性,PT与SS、LL、TK、TPA呈相关性,SS与LL、TK、TPA呈相关性,LL与TK、TPA呈相关性。这些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正常汉族青年男性从站立位到直立坐位、直立坐位到自然坐位的过程中,LL减小,SVA、TPA显著增大,提示躯干矢状位平衡轴前移、骨盆向后旋转。脊柱参数与骨盆参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骨盆的位置改变可以影响到脊柱的序列与平衡。

乳腺叶状肿瘤患者不同病理分型的超声表现

张子宁, 薛勤, 邵清, 赵可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5): 449-453.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5.005
全文: HTML (2 KB)  PDF (1025 KB)  ( 84 )
摘要 ( 214 )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学分型的乳腺叶状肿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江阴市中医院及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2008年1月—2018年9月49例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为乳腺叶状肿瘤的患者。49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7~74(45.78±10.50)岁;术后病理分型诊断为良性乳腺叶状肿瘤20例(40.81%)、交界性21例(42.86%)、恶性8例(16.33%)。采用美国放射学会超声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标准进行评估,并比较良性、交界性及恶性三种病理亚型的肿瘤病灶最大径线、超声BI-RADS分类、血供差异,以及不同大小肿瘤超声声像图表现差异。结果 三种病理亚型肿瘤病灶最大径线分别为(3.57±2.17)cm、(5.00±3.71)cm及(2.88±1.52)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83, P>0.05);49例患者超声BI-RADS分类,0类6例、3类24例、4类12例、5类7例,三种病理亚型的超声BI-RADS分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22.732, P<0.05);良性、交界性及恶性肿瘤的富血供率分别为35.00%(7/20)、52.45%(11/21)及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82, P<0.01)。超声灰阶声像图显示,病灶最大径≥5 cm的肿瘤内部液化发生率为6/10,高于最大径<5 cm肿瘤液化发生率17.9%(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24, P<0.05)。结论 当乳腺肿瘤在超声声像图上表现为分叶状、囊性变时要考虑叶状肿瘤的可能,应用超声BI-RADS分类可能有助于鉴别良性、交界性及恶性乳腺叶状肿瘤,当乳腺内病灶呈现富血供时要考虑恶性可能,但该病确诊仍需依靠病理。
应用解剖与临床

锁骨上神经在锁骨上区域分布的解剖观察

何亚飞, 胡长青, 连勇, 张红新, 杨柯赛, 白晓亮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5): 454-457.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5.006
全文: HTML (2 KB)  PDF (908 KB)  ( 91 )
摘要 ( 528 )
目的 探讨锁骨上神经在锁骨上区域的分布规律,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前瞻性研究。纳入2017年9 月—2018 年12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西院骨五科在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中同时完成锁骨上神经解剖的锁骨骨折患者30例(30侧),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8 ~ 46 岁。30 例手术均取锁骨上切口,术中仔细分离出锁骨上神经各个分支,统计每例的神经分支数目,并了解其在锁骨上区域的走行及分布关系。以锁骨两端中点连线为锁骨横轴,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术中用克氏针标记锁骨上神经各分支横跨锁骨上缘处;将锁骨横轴全长视为单位“1”,以锁骨横轴内侧端为 “0”点、外侧端为 “1”点,在X线影像上测量锁骨上神经各分支标记点到“0”点的距离,进而比较分支数目不同时,其内、外分支分布具体位置的差异。结果 30例锁骨区域解剖显示,有 15例锁骨上神经拥有三支分支(内、中、外支),14例拥有两支分支(内、外支),1例拥有一支分支(中支)。利用相对测量方法测量出15例有三支分支患者解剖观察结果示外侧支出现于0.64±0.081、中间支出现于0.47±0.12、内侧支出现于0.27±0.08 ;14例有两支分支患者解剖观察结果示外侧支出现于0.61±0.07、内侧支出现于0.30±0.07;一支分支患者解剖观察结果示中间支出现于0.57。统计学分析显示,不同分支数目患者间内、外支神经分支分布区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锁骨上神经在锁骨上区域出现的部位具有一定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可为术中避免损伤锁骨上神经及二期钢板取出提供一定的帮助。
临床研究

特殊或高危部位原发性小肝癌超声引导下腹腔镜射频消融术治疗效果及术后免疫状况分析

彭沙沙, 郭浚, 夏国兵, 裴斐, 曾仲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5): 458-463.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5.007
全文: HTML (2 KB)  PDF (941 KB)  ( 107 )
摘要 ( 197 )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腹腔镜射频消融术(LRFA)治疗特殊或高危部位原发性小肝癌患者术后的免疫状况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鄂东医疗集团市中心医院肝胆胰腺外科60例特殊或高危部位原发性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超声引导下LRFA 32例(LRFA组),行腹腔镜肝切除术(LH)治疗28例(LH组)。LRFA组男25例、女7例,年龄38~84(61.13±12.30)岁;LH组男23例、女5例,年龄35~80(60.07±12.90)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根治率、免疫状况、术后并发症及无瘤生存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LRFA组和LH组的手术根治率分别为96.9%(31/32)和100.0%(28/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3~72(46.8±18.5)个月。与LH组相比,LRFA组术后4周、8周CD3+、CD4+、CD8+、CD4+/CD8+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RFA组术后8周外周血CD3+、CD4+、CD8+、CD4+/CD8+与术前比较显著升高,Treg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RFA组无瘤生存时间明显长于LH组,两组患者术后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3.7%、81.3%、56.3%和82.1%、71.5%、4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LRFA可精确定位、动态观察消融过程,拓宽了射频消融的适用范围,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延长患者无瘤生存期。LRFA已成为特殊或高危部位原发性小肝癌微创治疗的主要手段。

偏心导杆结合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在腰椎间盘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王宪正, 李佳奇, 孙亚彭, 张飞, 李泽阳, 崔浩, 高原, 张为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5): 464-469.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5.008
全文: HTML (2 KB)  PDF (1139 KB)  ( 104 )
摘要 ( 210 )
目的 探讨偏心导杆结合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在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采用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39~61(48.57±5.91)岁。病变部位:L4~5 17例, L5~S1 13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TESSYS组和I see组:采用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系统技术15例纳入TESSYS组,采用偏心导杆结合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15例纳入I see组。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置入时间、术中放射线暴露时间、减压操作时间、上关节突切除率,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3、6、12个月腰、腿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r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以及术后12个月MacNab标准评定的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I see组的导管置入时间和术中放射线暴露时间分别为(16.73±2.46)min、(38.15±5.72)s,均少于TESSYS组的(19.87±3.79)min、(49.79±7.40)s;I see组上关节突切除率为32.25%±1.12%,大于TESSYS组的12.02%±0.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82、4.820、38.890,P值均<0.05)。两组术中减压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比较:术后不同时间腰、腿痛的VAS以及ODI均比术前减少,JOA评分均比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I see组=167.298、268.815、7 271.864、316.342,FTESSYS组=168.759、341.300、1 368.354、141.090,P值均<0.01)。I see组与TESSYS组比较:术后不同时间腰、腿痛的VAS、ODI、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2个月采用MacNab评定标准评定疗效,I see组优8例、良4例、可3例,TESSY组优7例、良6例、可6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14,P>0.05)。结论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偏心导杆结合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是一个有效且安全的椎间孔成形方法;采用该技术行PELD,可获得与TESSYS技术相同的疗效,同时减少术中导管置入时间、放射线暴露时间、上关节突切除率。

SuperPATH微创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及近期疗效分析

谢光文, 罗加龙, 张俊, 贺杰, 任冬, 王艇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5): 470-47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5.009
全文: HTML (2 KB)  PDF (1321 KB)  ( 87 )
摘要 ( 165 )
目的 探讨SuperPATH微创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应用与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金堂医院骨科行THA的153例(160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其中男79例、女74例,年龄25~86(60.81±10.55)岁。左侧68例,右侧78例,双侧7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其中采用SuperPATH微创入路(SuperPATH组)69例(72髋),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传统手术组)84例(88髋)。对比2组患者围术期一般情况、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SuperPATH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量分别为(112.09±21.93)min、(8.45±1.10)cm、(243.18±66.00)mL、(186.36±65.80)mL、(84.07±51.69)mg/L和(46.95±19.58)mm/1h,传统手术组分别为(94.69±13.13)min、(14.69±1.41)cm、(290.38±69.31)mL、(240.38±61.68)mL、(134.72±57.51)mg/L和(64.05±27.17)mm/1h。两组间比较,SuperPATH组手术时间大于传统手术组,而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均小于传统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36、16.703、2.822、3.069、2.922、2.339, P值均<0.05)。153例(160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31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假体周围骨折、感染、脱位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假体均未见松动下沉,未见透亮线及骨溶解发生;SuperPATH组屈髋和髋外展角度分别为118.18°±7.64°和42.95°±3.67°,大于传统手术组的110.77°±10.55°和38.08°±5.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81、3.022, P值均<0.05);而VAS、Harris评分、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perPATH组1例(1髋)股骨柄轻度内翻,传统手术组股骨柄均为中立位植入,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手术比较,采用SuperPATH微创入路行THA,尽管手术时间偏长,但可在术后最大限度地保留髋关节周围动力结构,减少手术创伤,增加关节活动度,符合目前髋关节外科微创化发展和加速康复理念的要求。

术前3D打印设计结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分析

朱成栋, 夏建忠, 乔高山, 朱乐银, 黄华, 钱俊, 夏正荣, 顾英俊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5): 477-482.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5.010
全文: HTML (2 KB)  PDF (1313 KB)  ( 98 )
摘要 ( 144 )
目的 探讨术前3D打印设计结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6月仪征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胫骨中下段骨折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10例中,术前3D打印设计结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48例(3D打印组),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为19~68(42.5±5.7)岁,左侧17例、右侧31例;AO/OTA分型A型11例、B型19例、C型18例;采用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技术62例(ORIF组),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21~72(44.7±7.5)岁,左侧25例、右侧37例,AO/OTA分型A型16例、B型22例、C型24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术中X线曝光次数、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2.0~18.0(13.6±2.5)个月。3D打印组和ORIF组患者的切口长度(胫骨累计切口长度)分别为(7.57±1.63)和(12.7±2.73)cm、出血量分别为(45.7±10.5)和(120.3±17.9)mL、住院时间分别为(10.3±3.17)和(13.9±3.43)d、X线曝光次数分别为(3.07±2.13)和(1.46±1.85)次、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4.2±2.65)和(5.9±2.32)个月,3D打印组较ORIF组有明显优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D打印组和ORIF组踝关节Johner-Wruhs功能评分分别是优27例、良17例、可4例和优25例、良24例、可11例、差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55, 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0/48)和4.8%(3/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12, P>0.05)。结论 术前3D打印设计结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可术前进行充分评估,既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等微创特点,又能促进骨折愈合,改善踝关节功能等作用。
实验研究

抑制miR-218的表达对人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C4-2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

王苏贵, 皇立媛, 吴自余, 李强, 张先云, 阳东荣, 姜福金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5): 483-489.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5.011
全文: HTML (2 KB)  PDF (1317 KB)  ( 100 )
摘要 ( 165 )
目的 探讨抑制miR-218的表达对人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C4-2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培养人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C4-2细胞,分为空白组、阴性对照组(NC组)、miR-218组;空白组未予以任何处理,NC组转染阴性对照序列,miR-218组转染miR-218抑制剂。各组细胞处理后继续培养5 d,然后收集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miR-218的表达情况,采用WST-1细胞增殖实验和细胞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转染后各组C4-2细胞增殖、活性情况,采用划痕实验检测各组C4-2细胞迁移距离,采用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数量和迁移数量,采用半定量逆转录PCR(RT-PCR)检测TOB1基因mRNA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TOB1基因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qPCR结果显示:转染后NC组、miR-218组人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C4-2细胞miR-218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2±0.06、0.38±0.04,miR-218组中miR-218的表达明显低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72, P<0.05)。WST-1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1)转染后空白组、NC组随着时间的延长,光密度(OD)值呈上升趋势,而miR-218组OD值在24、48 h时呈上升趋势,72 h时OD 值开始明显下降;(2)空白组、NC组、miR-218组组间比较,OD 值在0、24 h时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8、72 h时miR-218组OD 值均小于空白组、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615、24.523,P值均<0.05)。细胞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转染后空白组、NC组和miR-218组克隆形成数分别为(42.2±1.2)个、(41.3±2.4)个、(20.6±1.2)个,miR-218组明显少于空白组、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5.530,P<0.05)。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细胞侵袭、迁移实验结果显示:转染后,miR-218组细胞迁移距离、侵袭细胞数和迁移细胞数均低于空白组和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625、48.625、38.352,P值均<0.05);而空白组和NC组间细胞迁移距离、侵袭细胞数和迁移细胞数比较,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转染后空白组、NC组、miR-218组TOB1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 0.20±0.02、0.19±0.03、0.35±0.02,TOB1基因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2±0.01、0.23±0.02、0.68±0.02,miR-218组细胞中TOB1 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空白组和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615、22.523,P值<0.05);而空白组细胞中TOB1 mRNA和蛋白水平与N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 抑制人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C4-2细胞miR-218的表达,可抑制该细胞的增殖和活性,并抑制其侵袭和迁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上调TOB1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有关。
短篇论著

妊娠合并膈疝一例及文献复习

谢多, 刘芳, 闵彬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5): 490-493.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5.012
全文: HTML (2 KB)  PDF (625 KB)  ( 96 )
摘要 ( 145 )
目的 报道1例临床少见的妊娠合并膈疝病例的临床诊治过程,结合文献复习,总结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特点及治疗时机,为妊娠合并膈疝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1例26岁经产妇妊娠合并膈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在PubMed、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中,以“妊娠”“膈疝”和“diaphragmatic hernia & pregnancy”为关键词,检索到196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报道的妊娠合并膈疝患者计60例。结合本例诊治过程,分析患者发病年龄、发病时孕周、主要临床症状、膈疝发生部位、疝出器官、修补时机及母婴预后等临床特征。结果 61例妊娠合并膈疝患者发病年龄20~38岁,平均27.5岁;发病时孕周为20~39周,平均32.4周。61例患者中,表现为腹部剧烈疼痛42例(68.9%)、呕吐38例(62.3%)、呼吸困难35例(57.4%)、胸痛19例(31.1%)。72.1%(44/61)的患者膈疝发生部位位于左侧,疝出器官以结肠(68.9%,42/61)和胃(63.9%,39/61)居多。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与孕周,41.0%(25/61)选择在产前及产时修补,37.7%(23/61)选择于产后修补。母婴病死率分别为13.1%(8/61)和16.4%(10/61)。结论 妊娠合并膈疝的发病时间集中于孕中晚期,其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应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孕周决定修补和分娩时机。若不能及时诊断与处理,母婴预后较差。

腹腔镜与传统腹股沟切口手术治疗低位腹腔型隐睾效果比较

胡耀宗, 徐冰, 蔡宝, 张发明, 黄珊, 田甲, 吴凡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5): 494-497.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5.013
全文: HTML (2 KB)  PDF (791 KB)  ( 93 )
摘要 ( 207 )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传统腹股沟切口手术治疗低位腹腔型隐睾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收治的小儿低位腹腔型隐睾116例(127侧)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年龄8个月~7岁[(2.74±1.89)岁];右侧57例,左侧48例,双侧11例。116例患儿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传统手术组、腹腔镜组,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腹腔镜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术中发现13例合并对侧鞘状突未闭(19.40%),同时行对侧鞘状突高位结扎;单侧手术时间(53.62±4.44)min,术中出血量(6.57±1.05)mL;双侧手术时间(75.22±4.11)min,术中出血量(7.86±0.35)mL。所有患儿切口一期愈合,无明显手术瘢痕;术后阴囊血肿1例,予相应处理后好转。本组患儿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儿睾丸发育良好,无睾丸回缩或萎缩,无腹股沟疝及鞘膜积液发生。(2)传统手术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单侧手术时间(44.32±3.22)min,术中出血量(8.50±1.50)mL;双侧手术时间(68.70±5.16)min,术中出血量(10.23±0.71)mL。术后切口感染2例,阴囊血肿8例,均予相应处理后好转。患儿术后均获随访3~24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期间2例睾丸回缩至腹股沟区,2例睾丸萎缩,余病例睾丸血供良好,无睾丸萎缩或回缩;2例患儿因对侧新发腹股沟疝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手术组,但手术时间长于传统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低位腹腔型隐睾,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切口美观等特点,术后睾丸回缩、睾丸萎缩等严重并发症减少,可作为手术治疗小儿低位腹腔型隐睾的常规术式。

大隐静脉剥脱术误扎股动、静脉的治疗体会

齐伟亚, 江起庭, 郑大伟, 张旭阳, 寿奎水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5): 498-500.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5.014
全文: HTML (2 KB)  PDF (967 KB)  ( 154 )
摘要 ( 224 )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剥脱中高位结扎大隐静脉时误扎股静脉或/和股动脉的治疗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1 年9月—2015 年10月徐州仁慈医院收治外院转诊的7例大隐静脉剥脱术中高位结扎大隐静脉时误扎股静脉或/和股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39~61岁;股静脉破裂1例,股静脉切断结扎4例,股动脉切断结扎1例,股动、静脉切断结扎1例。7例患者中,股静脉破裂修补1例,屈髋屈膝位吻合血管3例,对侧大隐静脉移植桥接修复2例,人工血管移植桥接修复1例。结果 本组7例患者术后血管造影示术侧股动、静脉通畅。术后随访6个月~ 3年,所有患者患肢功能满意,行走正常。结论 实施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手术时,应熟练掌握解剖基础;术中误扎股动、静脉后,应根据缺损程度及时采取适当的术式进行修复重建,可获得满意疗效。
个案报道

幼儿腰椎节细胞神经纤维瘤伴侧弯一例

马锐, 房亮, 曹玉蓉, 安伟, 滕勇, 马在松, 徐斌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5): 501-502.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5.015
全文: HTML (2 KB)  PDF (820 KB)  ( 95 )
摘要 ( 180 )

右侧胸腔异位肝CT误诊一例

林立夫, 关键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5): 503-504.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5.016
全文: HTML (2 KB)  PDF (801 KB)  ( 81 )
摘要 ( 173 )

甲状旁腺全切加自体移植术后复发异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99Tcm-MIBI SPECT/CT双时相显像一例

陈则君, 邵清, 黄钱焕, 周斌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5): 505-50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5.017
全文: HTML (2 KB)  PDF (784 KB)  ( 75 )
摘要 ( 136 )
综述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在眼底疾病的研究现状

任晓慧, 高自清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5): 507-511.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5.018
全文: HTML (2 KB)  PDF (787 KB)  ( 135 )
摘要 ( 219 )
目的 总结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在眼底疾病中的临床诊疗应用中的研究现状。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谷歌学术、PubMed等数据库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眼底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fundus disease”“diabetic retinopathy”“retinal vein occlusion”“wet type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总结OCTA技术在眼底疾病临床诊疗中应用研究现状。结果 检索在2014年6月—2018年12月发表的与OCTA相关的文献1 103篇,最终纳入32篇,其中中文文献3篇,英文文献29篇。OCTA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它通过探测血管腔内血细胞的运动,快速、安全地获得高分辨的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影像。OCTA技术可良好地显示视网膜血管缺失、异常吻合;对黄斑中心拱环大小和形状描绘准确;对脉络膜新生血管检出率高;有助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可以作为眼底疾病治疗后随访观察的有效检查手段。结论 OCTA作为一种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新技术,可良好地显示视网膜和脉络膜的眼底病变,为此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但其存在的视野小、对眼球运动追踪差等缺点仍需进一步改进。

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

韩松, 李雪伟, 赵鹏翔, 关同闻, 李思源, 张东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5): 512-515.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5.019
全文: HTML (2 KB)  PDF (666 KB)  ( 206 )
摘要 ( 695 )
目的 总结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的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以“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 “阑尾黏液性肿瘤” “腹膜假性黏液瘤”和“low-grade appendiceal mucinous neoplasm” “appendiceal mucinous neoplasm” “pseudomyxoma peritonei”为关键词,检索2018年8月以前发表的有关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临床诊治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是阑尾上皮性肿瘤的主要病理类型之一,主要特点是不同原因引起阑尾管腔的慢性炎症导致管腔的狭窄,黏液物质不断聚集,在腔内压力不断增加的基础下,黏液侵及阑尾壁内或突破至壁外。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的病理诊断标准更加形象具体,有助于诊断、病理分期及评估预后;对该肿瘤的临床表现、体征及影像学的认识更加透彻,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鉴别诊断;其治疗方式在切除范围及黏液清除程度上有了基本统一的治疗方案。结论 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在临床表现上无特异性,CT及超声的诊断率在逐步提高,该肿瘤具有低度恶性,要做到完整切除肿瘤,即使扩大切除范围也要避免瘤体破裂的风险。

肝脏的血管解剖及血供在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张起帆, 李加, 王恺, 陈雪芳, 朱碧丽, 周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5): 516-518.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5.020
全文: HTML (2 KB)  PDF (1003 KB)  ( 176 )
摘要 ( 252 )
目的 总结肝脏的血管解剖及供血在解剖性肝切除中的应用,为临床开展肝切除术提供参考。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 等数据库以“肝脏血管”“肝切除”“肝移植”“肝脏血供”以及“liver vascular anatomy” “hepatectomy” “liver transplantation” “ the liver blood supply”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00年1月—2018年12月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肝脏血管解剖及其在肝切除中的应用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文献786 篇,最终纳入26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9篇和英文文献17篇。术前了解肝血管的走行及解剖变异,对活体相关肝移植和肝部分切除术均有帮助。掌握肝血管解剖及供血范围,能够在术中确定恰当的肝切除平面,可以减少切肝过程遭遇的血管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术中出血。实现解剖性肝切除主要依赖于肝血管系统的影像学定位技术、出入肝血管解剖显露及选择性阻断技术、肝切除平面的判定及肝内血管显露技术。结论 充分掌握肝血管解剖及供血范围,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辅以擅长的外科解剖技术,是保证解剖性肝切除术顺利、提高切除精准度的关键所在。
变异与畸形

双侧腓动脉缺如一例

冯清波, 邱洁, 顾加祥, 袁超群, 刘宏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5): 519-520.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5.021
全文: HTML (2 KB)  PDF (619 KB)  ( 78 )
摘要 ( 173 )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