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22, 27 (1)   Published: 2022-01-06
选择 | 合并摘要
断层解剖与影像

成人鼻骨末端、鼻骨孔、鼻骨其他孔及咬合缝间骨型鼻颌缝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附1 600例分析

陶建华, 曲晓霞, 张怀宇, 李铮, 康天良, 刘云福, 鲜军舫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1): 1-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428-00118
全文: HTML (2 KB)  PDF (11383 KB)  ( 108 )
摘要 ( 150 )
目的 探讨易与骨折混淆的鼻骨末端、鼻骨孔、鼻骨其他孔和咬合缝间骨型鼻颌缝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0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放射科资料库1 600例成人正常鼻骨影像资料,其中男800例、女800例,年龄18~80岁。采用MSCT薄层扫描,利用标准算法的原始图像重建出容积再现(VR)图像,分析鼻骨末端形态8种类型(M型、左侧缺损型、右侧缺损型、拱型、V型、倒V型、锯齿型、平坦型)的占比;利用骨算法原始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重建出平行于硬腭的横断面和平行于鼻骨的冠状面图像,对鼻骨末端形态、鼻骨孔、鼻骨其他孔和咬合缝间骨型鼻颌缝进行侧别、性别间对比分析;将鼻骨划分为6个象限,分析鼻骨孔、鼻骨其他孔的位置占比。结果 (1)鼻骨末端形态最常见的3种类型依次是M型[男60.00%(480/800)、女48.75%(390/800)]、锯齿型[男12.75%(102/800)、女14.13%(113/800)]和左侧缺损型[男7.63%(61/800)、女11.13%(89/800)],其中M型和左侧缺损型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余6种类型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2)鼻骨孔出现率为59.93%(959/1 600,例),共1 683孔,其中男性为67.25%(538/800)、963孔,女性为52.63%(421/800)、720孔,男性鼻骨孔出现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63,P<0.001);左侧为53.25%(852/1 600)、右侧为51.94%(831/1 600),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4,P=0.230)。鼻骨孔以前中象限最多见,男性为67.49%(650/963)、女性为69.86%(503/720)。(3)鼻骨其他孔总出现率为23.13%(370/1 600)、共506孔,男性为31.13%(249/800)、女性为15.13%(121/800),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0,P < 0.001);左侧为14.88%(238/1 600)、右侧为16.06%(257/1 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P=0.353)。鼻骨其他孔最常见于前上象限,男性为34.49%(119/345)、女性为26.08%(42/161)。(4)咬合缝间骨型鼻颌缝总出现率为39.68%(635/1 600),男性为58.38%(467/800)、女性为21.00%(168/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3.43,P<0.001);左侧为34.75%(556/1 600),右侧为33.25%(532/1 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P=0.370)。结论 通过MSCT的MPR和VR技术可以提高对鼻骨末端、鼻骨孔、鼻骨其他孔和咬合缝间骨型鼻颌缝的影像特征的识别。

自制足部简易固定装置在足SPECT/CT断层骨显像定位诊断中的应用

徐慧婷, 倪建明, 李薇, 刘妍, 赵艳军, 袁芸芸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1): 8-1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315-00069
全文: HTML (2 KB)  PDF (3342 KB)  ( 195 )
摘要 ( 144 )
目的 探讨自制足部简易固定装置在足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断层骨显像辅助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纳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2019年11月—2020年11月30例行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SPECT/CT足部断层骨显像发现足部骨代谢异常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42~83(65.9±9.8)岁。采用抽签法分组:观察组15例,使用足部固定装置;对照组15例,不使用足部固定装置,采用常规体位摆放肢体。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病变侧别等基线资料。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足长轴与扫描床的夹角、足部扫描长度、扫描时间、辐射剂量,以及图像融合时X、Y、Z轴三个方向的偏差量。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病变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的足长轴与扫描床的夹角(95.6°±4.1°)小于对照组(123.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7,P<0.001);观察组足部扫描长度较对照组减少27.6%、扫描时间缩短27.8%、CT辐射剂量减少24.1%,分别为(15.2±1.4)和(21.0±1.8)cm、(6.89±0.63)和(9.54±0.79)s、(28.6±2.0)和(37.7±2.9)mGy·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02、-10.08、-10.16,P值均<0.001);两组间图像融合的偏差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3、-0.57、-0.13,P值均>0.05)。结论 该足部简易固定装置能够在不影响图像融合质量的情况下得到足的标准解剖位图像,并能降低患者所受CT辐射剂量。
应用解剖与临床

基于解剖学研究的三级命名法在旋股外侧动脉主要分支命名中的应用探讨

程俊楠, 柳志锦, 杨林, 刘胜哲, 张韬, 巨积辉, 侯瑞兴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1): 13-18.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410-00093
全文: HTML (2 KB)  PDF (13808 KB)  ( 67 )
摘要 ( 117 )
目的 探讨三级命名法在旋股外侧动脉(LCFA)主要分支命名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 解剖37具69侧成人防腐下肢标本,观察LCFA的起源以及其主要分支数目、口径、长度、走行分布等情况。使用三级命名法对主要分支进行命名并分析主要分支间关系。结果 69侧LCFA起源于股深动脉64侧(92.8%)、股动脉5侧(7.2%)。按照三级法对69侧下肢标本的LCFA各主要分支进行命名:65侧(94.2%)出现斜向上走行的升支共65支,其起始处外径(1.17 ± 0.42) mm,自发出位置至入肌长度(3.21 ± 0.91) cm;65侧(94.2%)出现近乎水平走行的横支共65支,其起始处外径(1.00 ± 0.51) mm,自发出位置至入肌长度(2.9 ± 1.1) cm;66侧(95.7%)出现斜向下走行的斜支共78支,其中12侧(17.4%)为双斜支,其起始处外径(0.94 ± 0.48) mm,自发出位置至入肌长度(4.6 ± 2.4) cm;69侧(100.0%)出现近乎垂直走行的降支共72支,其中4侧(5.8%)为双降支,其起始处外径(1.40 ± 0.68) mm,自发出位置入肌长度(11.1 ± 4.6) cm。69侧中,采用一级命名法命名者44侧(63.8%)、二级命名17侧(24.6%)、三级命名8侧(11.6%)。结论 LCFA主要分支发出位置及形态学变化较大,首次采用三级法可以准确命名各主要分支,可行性高,对股前外侧皮瓣血供解剖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临床研究

全胸腔镜手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膈疝的临床研究

庄著伦, 莫绪明, 孙剑, 戚继荣, 彭卫武, 开宏, 郁迪, 杨玉忠, 丁培成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1): 19-24.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505-00123
全文: HTML (2 KB)  PDF (4584 KB)  ( 146 )
摘要 ( 91 )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手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膈疝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4月—2021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小儿心胸外科97例先天性膈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1例、女36例,年龄2 d~3岁[(3.1 ± 7.2)个月];左侧51例,右侧46例。所有患儿均在胸腔镜下行膈疝修补术,术中观察疝内容物有无坏死、穿孔、损伤等情况,记录胸腔镜手术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引流管拔除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切口感染、膈膨升、乳糜胸、气胸、肠梗阻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膈疝复发情况。结果 97例患儿均在全胸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胸手术。术中见疝囊内容物多为脾脏、胃、大网膜、结肠、小肠等,无肠穿孔坏死、肝脾出血等情况发生。手术时间75~150(90.5 ± 12.1) min,手术出血量6~15(8.3 ± 0.6) mL,术后胸腔引流量30~130(41.2 ± 7.6) mL,引流管拔除时间3~10(6.1 ± 1.3) d,手术后住院时间10~18(11.7 ± 2.1) d。住院期间因缝线脱落导致复发2例,再次行胸腔镜手术治愈;1例患儿术后第1天因左肺严重发育不良死亡。术后96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3年,平均9.2个月。随访期间无切口感染、乳糜胸、呼吸道感染、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患儿生长发育良好,无一例复发。结论 全胸腔镜手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膈疝具有手术视野暴露清楚、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短期疗效可靠,安全可行。

完全清醒无血无止血带局部麻醉技术联合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顺行固定术治疗第四、五掌骨颈骨折

熊祖国, 郑大伟, 齐伟亚, 伊力扎提·伊力哈木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1): 25-29.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420-00111
全文: HTML (2 KB)  PDF (8059 KB)  ( 160 )
摘要 ( 100 )
目的 探讨完全清醒无血无止血带局部麻醉(wide-awake)技术联合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顺行交叉固定治疗第四、五掌骨颈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徐州市仁慈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第四和/或第五掌骨颈闭合性骨折患者19例,均为男性,年龄11~45岁、平均20.8岁。第五掌骨颈骨折14例,第四掌骨颈骨折3例,第四、五掌骨颈骨折2例;横行骨折17例,粉碎性骨折2例(其中1例骨折累及掌指关节);骨骺板未闭4例。19例均采用wide-awake技术联合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顺行交叉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指标:(1)手术时间;(2)手术相关并发症;(3)术后随访观察患侧第四、五掌骨颈掌屈角度,骨折愈合情况,骨骺板闭合情况,掌指、近指间及远指间关节的主动活动度和抓握力;(4)末次随访时,按指关节总的主动活动度(TAM)系统方法以及肩臂手功能障碍评分量表(Quick-DASH)评定疗效。结果 本组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2~46 min、平均31.8 min。术后18例患者获随访6~12个月,1例失访。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9.3周,无一例并发感染、局部疼痛、骨折再次移位、掌骨缺血性坏死或掌指关节退行性征象以及断针或退针等并发症,其中骨骺板未闭4例均未见骨骺早闭。末次随访时患者第四、五掌骨颈背侧成角角度从术前的45.6°±14.6°降至11.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5, P < 0.001);患者的掌指及近、远指间关节主动活动度良好,握力良好,无指体旋转畸形;按指关节TAM系统方法及Quick-DASH评价,18例患者疗效均为优。结论 采用wide-awake技术联合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顺行固定治疗第四、五掌骨颈骨折,固定可靠,对关节无影响,愈合时间短,疗效满意,是较好的治疗选择。

改良Giftbox缝合法联合束状捆扎技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疗效分析

范家强, 郝云甲, 张在轶, 王爱国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1): 30-34.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423-00114
全文: HTML (2 KB)  PDF (6134 KB)  ( 225 )
摘要 ( 125 )
目的 探讨改良的Giftbox缝合法联合束状捆扎技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徐州市中心医院手足显微外科2016年1月—2018年12月急性跟腱断裂患者38例,其中男32例、女6例,年龄17~73(39.2±16.8)岁,左侧18例、右侧20例。均采用改良Giftbox缝合联合束状捆扎法行跟腱切开缝合术。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S)评分的变化;末次随访时,对比患者两侧小腿周径,采用跟腱完全断裂评分系统(ATRS)进行评分,并以Amer-Lindholm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本组38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9.1±3.4)个月。末期随访时:患者AOFAS评分为(90.7±3.0)分,较术前的(45.2±4.4)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97, P<0.001);ATRS评分为(80.3±6.3)分;患者小腿周径患侧为(38.9±4.3)cm、健侧为(39.3±4.4)cm,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P=0.001)。按Amer-Lindholm评分评价,本组疗效优20例、良17例、差1例,优良率为97.4%(37/38)。结论 利用改良Giftbox缝合法联合束状捆扎技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效果确切,跟腱长度和强度恢复良好。

经皮椎体骨水泥强化术后术区继发结核感染3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陈伟, 刘伯龄, 薛经来, 梁珪清, 王华锋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1): 35-41.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610-00151
全文: HTML (2 KB)  PDF (7520 KB)  ( 170 )
摘要 ( 119 )
目的 报道3例经皮椎体骨水泥强化术后术区继发结核感染病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发生机制、临床特征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经皮椎体骨水泥强化术后术区继发结核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及PubMed中,以“经皮椎体骨水泥强化术”“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脊柱结核”以及“percutaneous vertebral augmentation”“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ercutaneous kyphoplasty”“tuberculous spondylitis”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20年12月前有关经皮椎体骨水泥强化术后术区继发结核感染的相关文献,共纳入8篇9例英文文献报道。结合本文3例诊治过程,总结其发生机制、临床特征和治疗措施。结果 本组3例患者中,2例在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辅助手术干预后随访12个月达到临床治愈标准,1例在计划翻修手术前死于肺部感染。结合文献报道的9例,共12例经皮椎体骨水泥强化术后术区继发结核感染患者,男3例、女9例,年龄54~83岁。12例患者均因术后再发背部剧烈疼痛就诊,伴或不伴低热症状,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影像学提示骨水泥周围骨质吸收、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及椎旁脓肿形成等脊柱感染征象。2例患者死于围手术期并发症;10例患者采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0~18个月达到临床治愈标准。结论 经皮椎体骨水泥强化术后术区继发结核感染在临床较为罕见,其发生机制尚存争议,早期识别尤为关键。治疗常以规范抗结核药物辅以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实验研究

环状RNA circ0004771对肺腺癌细胞A549的增殖、迁移与侵袭的影响

杨露, 丁剑桥, 陈金鑫, 张叶, 张亮, 项博文, 秦宝丽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1): 42-4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201-00031
全文: HTML (2 KB)  PDF (5552 KB)  ( 425 )
摘要 ( 114 )
目的 探讨环状RNA circ0004771对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培养肺腺癌A549细胞,分为阴性对照(si-NC)组及circ0004771小干扰RNA(siRNA)组(si-circ0004771组),将si-NC和circ0004771 siRNA分别转染入相应组A549细胞中。si-NC组和si-circ0004771组细胞转染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组细胞circ0004771、miR-339-5p的表达水平,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法检测细胞活力,通过EdU实验检测2组细胞增殖能力,通过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2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 si-NC组和si-circ0004771组A549细胞circ0004771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3.07±0.07和0.68±0.04,miR-339-5p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14±0.13和2.33±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34、13.96,P值均<0.001)。si-NC组和si-circ0004771组A549细胞在培养前(0 h)和培养后24、48 h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21±0.02、0.35±0.05、0.65±0.04和0.21±0.01、0.33±0.04、0.59±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在培养后72 h si-circ0004771组吸光度为0.92±0.15, 小于si-NC组的1.32±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6,P=0.011)。EdU实验中,si-circ0004771组细胞阳性率为47.97%±4.68%,低于si-NC组的58.61%±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8,P=0.023)。转染后si-circ0004771组的细胞迁移率、侵袭率分别为52.27%±2.92%、55.33%±6.29%,均低于si-NC组的99.79%±4.23%、98.67%±5.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26、8.83,P值均<0.001)。结论 下调肺腺癌A549细胞circ0004771的表达水平,可以降低A549细胞的活力和增殖能力,可抑制A549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miR-339-5p的表达有关。
变异与畸形

足背动脉变异3例

杨亮, 周荣, 巨积辉, 郭礼平, 王健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1): 48-49.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420-00110
全文: HTML (2 KB)  PDF (3515 KB)  ( 193 )
摘要 ( 144 )
个案报道

肺毛细血管瘤1例

谭展玉, 李尚明, 王平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1): 50-51.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227-00053
全文: HTML (2 KB)  PDF (5253 KB)  ( 214 )
摘要 ( 122 )

右下肺原发性血管球瘤1例

张小伟, 许拯国, 吴丹丹, 黄必飞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1): 52-53.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708-00171
全文: HTML (2 KB)  PDF (3250 KB)  ( 90 )
摘要 ( 104 )
综述

儿童脑发育及神经发育障碍的多模态MRI研究进展

余倩倩, 张其锐, 张志强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1): 54-59.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511-00126
全文: HTML (2 KB)  PDF (967 KB)  ( 519 )
摘要 ( 119 )
目的 总结多模态MRI技术在儿童脑发育及神经发育障碍(NDDs)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及Web of Science 等中英文数据库,以“儿童脑发育”“神经发育障碍”“磁共振成像”以及“brain development”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children” “MRI”等为关键词,检索1999年1月—2021年1月有关脑发育及NDDs疾病的MRI研究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7 974篇文献,排除内容不相符、无法获取全文、质量较低、证据等级不高、重复研究的文献,最终纳入49篇英文文献,对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多模态脑影像学技术(如形态学、解剖学及功能MRI)结合当前机器学习分析技术(如脑年龄预测)和影像遗传学技术,从结构到功能、从局域到网络性质,描绘了正常和异常儿童脑发育的轨迹,促进了对NDDs病理生理机制的理解。结论 结合定量化分析的多模态MRI技术,可用于对NDDs疾病的大脑结构及功能改变进行观察和对NDDs疾病机制的研究,并提供影像生物标志物,在儿童脑发育及NDDs疾病的早期诊断、分类和预后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肥胖与甲状腺癌的关系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周政, 许世莹, 王佳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1): 60-64.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316-00071
全文: HTML (2 KB)  PDF (999 KB)  ( 182 )
摘要 ( 93 )
目的 总结肥胖与甲状腺癌的关系及分子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方法 以“肥胖”“甲状腺癌”“促甲状腺激素”“脂肪因子”“胰岛素抵抗”“脂联素” 及“obesity” “thyroid cancer” “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adipokines” “insulin resistance” “adiponectin”等作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以及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 2021年之前发表的肥胖与甲状腺癌关系及分子机制的相关文献共901篇,剔除与内容不符、无法获得全文、重复性研究的文献,对最终纳入的37篇文献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已证实,肥胖是甲状腺癌发病的风险因素。近些年研究结果表明,肥胖与甲状腺癌的临床不良病理特征存在相互关联性。肥胖与甲状腺癌预后方面的关系存在争议,其原因可能与随访时间的长短以及甲状腺癌外科干预的预后情况等有关。肥胖与甲状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分子机制,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需进一步研究。结论 肥胖是甲状腺癌发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并且与甲状腺癌的不良临床病理因素相关,但肥胖与甲状腺癌预后的关系,以及肥胖与甲状腺癌发病的具体相关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