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22, 27 (5)   Published: 2022-05-06
选择 | 合并摘要
应用解剖与临床

咽升动脉分支的解剖分组及其临床意义

左赋兴, 万经海, 李茗初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5): 297-301.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924-00269
全文: HTML (1 KB)  PDF (5222 KB)  ( 497 )
摘要 ( 163 )
目的 探讨咽升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在颈部颅底区域走行规律及其在血管内外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以10%甲醛固定并用乳胶灌注的8具(16侧)成人颅颈部标本,自颈总动脉分叉水平向上解剖至颅底骨质,分离显露咽升动脉及周围相关结构,观察咽升动脉的起源部位及主要分支,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依据咽升动脉主要分支与颈动脉鞘的位置关系分为颈动脉鞘内、外2组,观察2组分支血管的走行规律及解剖分布特点。结果 8具16侧标本中:咽升动脉13侧自面动脉起始点平面以下的颈外动脉发出,2侧起源于枕动脉,1侧与枕动脉共干起源于颈外动脉;14侧咽升动脉沿颈内动脉腹侧上行(15.39 ± 3.20) mm后发出主要分支咽干和脑膜干,2侧变异。脑膜干自咽升动脉主干发出(9.32 ± 3.20) mm后均穿入颈动脉鞘,上行分叉后经舌下神经管或颈静脉孔或鼓室小管下口或枕大孔入颅;咽干则在颈动脉鞘外走行并分布于咽旁、椎旁等区域。颈动脉鞘内组包括脑膜干和鼓室下动脉,均穿入颈动脉鞘后沿颈内动脉内侧上行;颈动脉鞘外组包括咽干和肌支,于鞘外走行。结论 咽升动脉及其分支变异显著、走行复杂,可按照咽升动脉各主要分支与颈动脉鞘的位置关系对其进行分组描述;该分组描述在头颈部病变患者个体化血管内外治疗方案制定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待证实。

腱性锤状指损伤机制与修复术式选择的解剖学研究

张文静, 高飞, 张文龙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5): 302-306.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1102-00313
全文: HTML (2 KB)  PDF (13052 KB)  ( 114 )
摘要 ( 121 )
目的 探讨腱性锤状指损伤的解剖学机制,为采用伸肌腱断端直接缝合术治疗腱性锤状指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纳入成人新鲜手标本12只,解剖示、中、环、小指各12指的伸肌装置,观察掌指关节(MP)、近侧指间关节(PIP)和远侧指间关节(DIP)被动活动时伸肌腱与中节指骨头的接触情况,测量伸肌腱Ⅰ~Ⅱ区的最大滑程。伸直位固定伸肌腱于掌骨基底背侧,限制伸肌腱滑动,被动屈曲DIP,在伸肌腱与中节指骨头背侧凸起应力部位切断伸肌腱,模拟腱性锤状指损伤机制,制作腱性锤状指模型;于腱性锤状指模型上被动活动DIP和PIP的同时,观察断端直接缝合法修复伸肌腱的可行性及合适的指间关节角度。结果 限制伸肌腱滑动、被动屈曲DIP时,伸肌腱Ⅰ区与中节指骨头背侧最高凸起点紧密接触。MP、PIP和DIP同时最大屈伸活动时,伸肌腱Ⅰ~Ⅱ区最大滑程为3.1~7.4(5.3±0.4)mm;伸直位固定伸肌腱,被动屈曲DIP,伸肌腱Ⅰ区与中节指骨头远端背侧凸起点相接触,距离伸肌腱止点距离2.1~3.4(2.8±0.4)mm。在DIP伸直0°位、PIP屈曲45°位,锤状指模型伸肌腱断端可实现无张力缝合修复。结论 手指末节受到突发被动屈曲外力,致使伸肌腱Ⅰ区因受到中节指骨头背侧凸起点的应力折顶作用而断裂时,引发腱性锤状指损伤;通常,腱性锤状指止点残留部分肌腱,可以一期直接缝合修复。
断层解剖与影像

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MR血管成像的观察分析

李淑华, 陈军, 赵秀芹, 谢国华, 布春青, 何明丽, 张传臣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5): 307-311.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1215-00379
全文: HTML (2 KB)  PDF (2013 KB)  ( 223 )
摘要 ( 138 )
目的 探讨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的发生率、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表现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1年1月—2020年12月聊城市人民医院38 503例患者和体检者的头颈联合或颅脑三维(3D)时间飞跃法(TOF)MRA扫描及最大密度重建(MIP)资料,其中男21 048例、女17 455 例,年龄2~96(63±8)岁;行头颈联合3D TOF MRA检查35 546例,行颅脑3D TOF MRA检查2 957例。观察并统计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的发生率,进而分析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的MRA特点,测量椎动脉重复分支的路径长度,同时记录伴随的头颈部其他血管异常。结果 38 503例受检者中,共发现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36例,检出率为0.093%。左侧13例,右侧23例;重复分支均汇入基底动脉17例,分别汇入基底动脉及对侧椎动脉19例;重复近侧分支的行径长度为(0.64±0.32)cm,远侧分支路径长度为(1.06±0.57)cm。6例合并头颈部其他血管变异:2例合并开窗变异,其中1例开窗发生在重复分支,1例发生在对侧椎动脉;2例合并左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1例合并动脉瘤;1例合并大脑动脉A1段缺如。1例并发急性脑梗死。结论 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发生率低,通过3D TOF MRA检查可清晰显示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及其合并的头颈部其他血管异常;在进行后颅窝外科手术或血管介入治疗之前,通过3D TOF MRA扫描检出这种血管变异,更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
临床研究

下端融合椎的选择对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椎弓根截骨矫形术后骨盆投射角的影响

吴正楠, 钱邦平, 赵师州, 黄季晨, 邱勇, 王斌, 孙旭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5): 312-317. ;  doi: 10.3760/cma.j.cn101201-20210720-00182
全文: HTML (2 KB)  PDF (1522 KB)  ( 792 )
摘要 ( 88 )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术(PSO)中选择不同的下端融合椎(LIV)对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术后骨盆投射角(PI)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6年3月—2014年9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94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3例、女11例,年龄19~59(34.7±8.5)岁。患者均行后路PSO,依据LIV的选择将患者分为2组:A组69例,LIV选择L4或L5,其中20例远端固定至L4、49例远端固定至L5;B组25例,LIV选择S1,远端均固定至S1。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0天及术后2年时全脊柱最大后凸角(GK)、矢状面垂直轴(SVA)、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的变化情况。结果 (1)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2)组间各项指标比较:术前除S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6,P=0.001),GK、PI、PT、S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第10天2组间GK、SVA、PI、PT、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2年,A组PT小于B组,SS大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1、0.01,P值均<0.05),而GK、SVA、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内各项指标比较:A组、B组内不同时间点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GK、SVA、PT、S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术前比较,A组、B组内术后第10天和2年的GK、SVA、PT均减小,SS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术后第10天比较,术后2年A组、B组内PT均增大,SS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GK、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对于行PSO治疗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不论LIV是否固定至S1,PI均无显著性变化,且对患者术后PI无影响。

“反漂浮”体位在累及后柱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何健, 陶岳峰, 袁荫祥, 朱炳斌, 黄小东, 房江月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5): 318-323.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819-00216
全文: HTML (2 KB)  PDF (6851 KB)  ( 124 )
摘要 ( 98 )
目的 探讨在“反漂浮”体位在手术治疗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9月—2020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创伤中心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28~70岁,平均38.5岁;SchatzkerⅡ型1例,Ⅳ型4例,Ⅴ型7例,Ⅵ型7例;累及后柱+外侧柱1例,后柱+内侧柱4例,后柱+内侧柱+外侧柱14例。所有患者在“反漂浮”体位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其中胫骨平台后柱+内侧柱骨折4例患者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倒“L”入路,余15例患者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倒“L”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术中骨折端暴露良好。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切口愈合时间。术后定期随访,行患膝X线检查,评估内固定是否失效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测量对比患者术后即刻以及术后1年胫骨平台内翻角和胫骨平台后倾角。术后1年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评估患膝关节功能。结果 19例患者均在“反漂浮”体位下顺利完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时间60~115 min,平均91.6 min。术中出血量50~200 mL,平均108 mL。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5个月。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骨折愈合时间17~25周,平均19.2周。患者术后即刻胫骨平台内翻角为87.16°±2.24°、后倾角为9.41°±0.85°,术后1年胫骨平台内翻角为85.98°±3.59°、后倾角为9.55°±0.9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9、2.01,P值均>0.05)。术后1年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患膝功能优9例、良8例、中2例。结论 在“反漂浮”体位下手术治疗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术野显露较好,手术安全,内固定稳定有效,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腘动脉与后膝关节囊间隙联合隐神经阻滞及“鸡尾酒”疗法在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王倩, 凌云志, 孙宜云, 杨栋栋, 李芷依, 高兴悦, 谢亚琼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5): 324-330.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1028-00306
全文: HTML (2 KB)  PDF (971 KB)  ( 355 )
摘要 ( 96 )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腘动脉与后膝关节囊间隙(IPACK)联合隐神经阻滞及“鸡尾酒”疗法在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0年10月—2021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60例择期行单侧TKA的老年患者,其中男19例、女41例,年龄60~85(69.0±6.1)岁。按照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IPACK联合隐神经阻滞及“鸡尾酒”疗法为A组,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阻滞组为B组,单纯全身麻醉为对照组。观测指标:(1)比较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麻醉前生命体征(平均动脉压、心率、外科容积指数)等基线资料;(2)比较患者术中的生命体征变化;(3)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24 h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C反应蛋白(CRP)浓度;(4)比较患者术后6、12、24和48 h运动及静息数字评价量表(NRS)疼痛评分;(5)比较患者术后首次自主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12、24和48 h膝关节活动度;(6)比较患者术后一般临床情况(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的补救率及相关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嗜睡、心动过缓)的发生情况。结果 (1)3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术中切皮、扩髓及手术结束时,A、B组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外科容积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患者术后24 h的IL-1β、CRP浓度对照组均高于A、B组(P值均<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术后6、12、24、48 h,A、B组静息及运动NR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术后12、24、48 h,A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38.4°±8.9°、67.4°±8.2°、82.1°±8.8°)明显大于B组(29.5°±9.6°、61.3°±7.1°、72.3°±7.1°)和对照组(30.8°±6.8°、59.9°±7.6°、69.2°±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27、5.45、14.73,P值均<0.05),B组与对照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住院时间和首次自主下床活动时间A组最短,为(27.0±5.8)h、(3.8±0.8)d,对照组为(39.6±6.4)h、(4.6±0.9)d,B组为(47.7±4.0)h、(5.2±0.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1.33、11.71,P值均<0.001)。(6)A、B组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瑞芬太尼用量、术后镇痛补救与不良反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老年患者TKA行IPACK联合隐神经阻滞及“鸡尾酒”疗法,术中及术后患者镇痛效果较好,住院时间短,运动功能干扰小,对TKA后老年患者的早期功能锻炼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机器人导航经皮微创内固定术治疗钩骨钩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唐洪伟, 齐伟亚, 朱辉, 方杰, 郑大伟, 江起庭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5): 331-336.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519-00135
全文: HTML (2 KB)  PDF (8788 KB)  ( 411 )
摘要 ( 157 )
目的 探讨应用骨科机器人导航经皮内固定治疗钩骨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9月—2020年11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治疗的21例新鲜钩骨钩骨折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8例,女3例;年龄26~56岁,平均40.7岁。患者均采用骨科机器人导航定位,经皮精准置入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定期复查,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测量并比较患侧与健侧腕关节屈曲、背伸活动角度,尺侧、桡侧偏斜角度,捏力及握力;采用改良 Mayo 腕关节评分评估腕关节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腕关节主动及被动活动疼痛程度。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55 min,平均50 min。术中出血量0.5~1.0 mL,平均0.75 mL。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无尺神经损伤、环小指屈肌腱损伤。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18个月,平均11.5个月。患者术后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4个月。患者末次随访时:患侧腕关节屈曲、背伸活动角度,尺侧、桡侧偏斜角度,捏力及握力分别为69.4°±1.5°、54.5°±2.1°、41.2°±1.7°、14.5°±1.6°、(10.5±1.5)kg、(35.1±1.6)kg,健侧分别为70.2°±1.4°、55.3°±2.0°、42.3°±1.6°、15.3°±1.5°、(11.3±1.3)kg、(35.9±1.5)kg,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腕关节主动活动疼痛VAS评分0~2分、平均0.88分,被动活动疼痛VAS评分0~2分、平均0.98分;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89~100分,平均94.5分,其中优20例、良1例。结论 应用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辅助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钩骨钩骨折具有精准定位、精准置钉及不损伤尺神经、环小指屈肌腱等优点,临床疗效可靠,可作为治疗无移位的钩骨钩骨折的优先选择。

肩峰下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Neer Ⅲ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章平治, 李景光, 宋俊兴, 徐名洪, 黄爱民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5): 337-34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1012-00288
全文: HTML (2 KB)  PDF (6212 KB)  ( 133 )
摘要 ( 93 )
目的 探讨肩峰下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NeerⅢ型肱骨近端骨折(PHF)的临床疗效及其优势。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8月—2020年5月芜湖市中医医院创伤骨科NeerⅢ型PHF患者30例,其中男4例、女26例,年龄48~81(65.5±10.8)岁;左侧13例、右侧17例。30例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依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16例),观察组采用肩峰下前外侧入路(14例)。比较2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等指标,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患者伤侧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 2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手术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6.2±1.9) cm、(101.8±57.9) mL、(12.4±1.0)周,对照组分别为(10.0±0.8) cm、(163.8±91.1) mL、(13.9±2.0)周,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1、2.19、2.54,P值均<0.05)。术前、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观察组分别为(7.9±0.5)、(1.4±0.9)分,对照组为(7.9±0.7)、(1.4±0.6)分,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均=0.00,P值均>0.05);术后1周、3个月观察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4±0.7)、(2.4±0.5)分,分别低于对照组的(5.1±0.7)、(3.1±0.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3、2.58,P值均<0.05)。观察组术前Constant-Murley评分为(33.1±1.4)分,对照组为(32.8±1.5)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6,P=0.580);观察组术后1、3、6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56.6±3.8)、(71.8±3.2)和(82.9±4.1)分,分别高于对照组的(49.4±4.2)、(68.5±4.0)和(79.9±3.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0、2.47、2.19,P值均<0.05)。结论 与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相比较,采用肩峰下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NeerⅢ型PHF,手术切口小、失血少,术后患者疼痛程度轻、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康复快,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一期手术与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分期手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疗效比较

蔡雪军, 李永元, 沈建伟, 张立明, 邵志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5): 343-348.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809-00199
全文: HTML (2 KB)  PDF (6914 KB)  ( 122 )
摘要 ( 91 )
目的 比较腹腔镜和胆道镜双镜联合一期手术与经典的十二指肠镜和腹腔镜分期手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6年4月—2020年8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细径胆总管(直径≤0.8 cm)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121例,其中男80例、女41例,年龄18~84岁。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ERCP+LC组59例,采用十二指肠镜胆总管取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分期方案治疗;LC+LCBDE组62例,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镜经胆囊管途径取石术一期治疗。比较2组患者住院时间、肝功能指标、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ERCP+LC组和LC+LCBDE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及胆总管直径和结石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C+LCBDE组住院时间(9.32±5.20)d,少于ERCP+LC组的(13.35±8.6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P=0.002)。出院前1天:LC+LCBDE组丙氨酸转氨酶为(36.5±15.2)U/L、天冬氨酸转氨酶为(36.3±11.2)U/L,明显低于ERCP+LC组的丙氨酸转氨酶(73.1±53.7)U/L、天冬氨酸转氨酶(55.5±40.3)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6、3.61,P值均<0.001);而2组患者的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51.29,P值均>0.05)。ERCP+LC组有2例(3.3%)术后血淀粉酶水平升高,LC+LCBDE组有1例(1.6%)术后出现胆漏,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3,P=0.529)。结论 与ERCP+LC组相比,LC+LCBDE方案治疗的细径胆总管结石患者住院时间更短,肝功能恢复更快,避免了对乳头括约肌的切开,LC+LCBDE方案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更好。

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近期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李雷, 余朝文, 高涌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5): 349-35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902-00245
全文: HTML (2 KB)  PDF (937 KB)  ( 108 )
摘要 ( 102 )
目的 探讨导管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近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1月—2021年3月129例接受CDT治疗的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6例、女73例,年龄(43.3±6.1)岁。根据CDT治疗的近期效果分为2组:再通组(血栓溶解率≥50%)和未通组(血栓溶解率<50%),其中未通组57例,再通组72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恶性肿瘤、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及CDT前行髂静脉小球囊预扩张等因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比值比(OR) 3.261,95%可信度区间(CI)1.361~7.815,P=0.008]、病程>14 d(OR 6.755,95%CI 1.826~24.985,P=0.004)、纤维蛋白原(OR 1.459,95%CI 1.055~2.018,P=0.023)与CDT前行髂静脉小球囊预扩张(OR 5.666,95%CI 1.325~24.235,P=0.019)是CDT治疗下肢DVT近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年龄、病程、纤维蛋白原、CDT前行髂静脉小球囊预扩张是CDT治疗DVT近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
实验研究

胰岛淀粉样多肽对阿尔茨海默病小鼠脑组织中LncRNA和mRNA表达谱的影响

马晶晶, 李金平, 洪文娟, 黄洁, 李小雄, 王从过, 侯明亮, 马琳秋, 符晓艳, 屈洪党, 周华东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5): 353-360. ;  doi: 10.3760/cma.j.cn101201-20220104-00002
全文: HTML (2 KB)  PDF (2050 KB)  ( 341 )
摘要 ( 85 )
目的 探讨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对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脑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信使RNA(mRNA)表达谱的影响。方法 选取7月龄雄性APP/PS1转基因AD模型小鼠10只,体质量20~30 g。将AD模型小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IAPP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IAPP干预组小鼠腹腔内注射0.5 μmol/L的IAPP(200 μg/kg),每日1次。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相同剂量的磷酸盐缓冲液。两组小鼠干预时间均为10周。干预完成后,颈椎脱位处死小鼠,开颅剥离完整脑组织提取总RNA。应用基因芯片技术获得2组小鼠脑组织LncRNA和mRNA表达谱,筛选出差异表达的LncRNA和mRNA。在差异表达的LncRNA和mRNA中随机选取6个LncRNA,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验证基因芯片结果的可靠性。将筛选出的差异表达的mRNA与基因本体论(GO)数据库的各条目比对,从分子功能、生物过程和细胞成分3个领域行GO富集分析;使用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实验过程中小鼠死亡4只,每组2只。IAPP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差异表达的LncRNA共有902个,其中显著上调238个、显著下调664个;显著差异表达的mRNA共555个,其中显著上调236个、显著下调319个。qRT-PCR检测验证LncRNA的表达情况,与对照组比较,IAPP干预组AD小鼠脑组织中AK034056、Spock3表达上调,Map3k8、rgs20、Rint、Ppp2r1b表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qRT-PCR检测结果与芯片结果相符。GO富集分析:555个差异表达的mRNA,富集得到2 224个GO条目,其中显著上调的差异表达mRNA具有蛋白质结合、细胞周期等分子功能,与催化复合物、蛋白质复合物等细胞组分相关,参与了细胞代谢、高分子代谢等生物过程;显著下调的差异表达mRNA具有G蛋白偶联受体活性、跨膜信号受体活性等相关分子功能,与细胞黏附复合物、整合素复合物等细胞组分相关,参与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生物过程的调节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555个差异表达的mRNA,富集得到62个通路,其中显著上调的差异表达mRNA富集评分较高的通路为神经退行性变的途径、阿尔茨海默病通路、氧化磷酸化通路、GABA能突触通路等,显著下调的差异表达mRNA富集评分较高的通路为钙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磷酸肌醇代谢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等。结论 IAPP干预使AD小鼠脑组织 LncRNA、mRNA表达谱发生显著变化。差异表达的mRNA分别参与多种不同的生物学过程,差异表达的LncRNA可能通过调控相关mRNA的表达,发挥其生物学功能。
个案报道

颅底多孔道蔓延的海绵窦原发性硬脑膜淋巴瘤1例

王强荣, 周健文, 许慧中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5): 361-363.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1005-00279
全文: HTML (2 KB)  PDF (2514 KB)  ( 237 )
摘要 ( 75 )
综述

微创Chevron联合Akin截骨治疗足拇外翻的研究进展

纪霖锋, 张明珠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5): 364-36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818-00213
全文: HTML (2 KB)  PDF (895 KB)  ( 248 )
摘要 ( 129 )
目的 总结微创Chevron联合Akin截骨(MICA)治疗足拇外翻的研究进展。方法 以“拇外翻”“经皮”“微创”以及“hallux valgus”“percutaneous”“minimally invasive”“minimally invasive chevron-Akin”等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医学、PubMed、Embase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2021年10月之前公开发表的有关MICA技术治疗足拇外翻的相关文献531篇,剔除重复、内容不符及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最终纳入30篇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MICA手术为第三代足拇外翻微创技术,将开放Chevron和Akin截骨术微创化,在经皮远端Chevron截骨后使用加压螺钉固定,根据需要加用微创Akin截骨;相对于前两代技术,对部分重度足拇外翻治疗也具有较好的疗效,在欧美患者中应用较广,但国内对其报道较少。MICA手术学习曲线较长,初学者手术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转移性跖骨痛、神经损伤和软组织激惹等。结论 MICA相对于前两代微创手术其疗效更为稳定且适应证更广,但是操作相对复杂,并发症比较多,如何进一步减少MICA手术的并发症是足拇外翻微创治疗的发展方向。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截骨术中矢状面移位的研究进展

王辉, 丁文元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5): 368-37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816-00210
全文: HTML (2 KB)  PDF (904 KB)  ( 176 )
摘要 ( 97 )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段后凸畸形截骨术中矢状面移位(ST)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PubMed和CNKI数据库,分别以“ankylosing spondylitis” “sagittal translation”和“强直性脊柱炎”“矢状面移位”为关键词,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和中文,检索1970年1月—2021年7月发表的有关AS胸腰段后凸畸形截骨术ST的文献共109篇,剔除内容不符、无法获取全文、重复性研究的文献,最终纳入36篇进行分析。结果 ST发生率为1.6%~27%,头端移位更多见,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截骨水平头侧及尾侧椎体置钉深度不一致、矫形棒铰链点与截骨平面不在同一水平、截骨时上下截骨面矢状径不等、后凸矫正过大、改良Stoke强直性脊柱炎脊柱评分较高。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术中使用临时固定棒和cage、复位导向器、可调式手术体位架。一旦出现ST,需尽快行硬膜和神经根减压,具体措施包括椎板和/或椎弓根切除减压、ST的复位。部分ST会出现神经症状,其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存在着较大差异,不同文献中对ST的判定标准不同可能是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结论 AS截骨矫形术中ST的发生与置钉深度、矫形棒曲度、截骨面对称度密切相关,尽快行硬膜和神经根减压以及ST复位是避免神经功能损伤进一步恶化的有效措施。ST的椎管自发性重塑形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得而知,有待于今后继续研究。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