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22, 27 (7)   Published: 2022-07-06
选择 | 合并摘要
断层解剖与影像

基于增强CT门静脉期影像组学模型对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研究

许汝鑫, 崔艳芬, 杨晓棠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7): 449-45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1129-00360
全文: HTML (2 KB)  PDF (2426 KB)  ( 423 )
摘要 ( 156 )
目的 探讨基于CT图像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LACRC)患者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潜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纳入2014年1月—; 2019年9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术前均行NAC的局部进展期结直肠腺癌患者181例,其中男96例、女85例,年龄23~85岁。181例患者按7∶; 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27例)、验证集(54例),依据肿瘤退缩分级(TRG)标准分为疗效反应良好组(TRG 0~1级,81例)、反应不良组(TRG 2~3级,100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行增强CT检查。提取门脉期CT图像的1 037个影像组学特征,通过以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LASSO)为主的四步法进行特征降维,然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筛选出的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中,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预测LACRC患者NAC疗效的临床病理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临床模型;联合临床病理独立危险因素及影像组学特征构建融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校正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各模型对LACRC患者NAC疗效的预测性能、校准性能及其临床效益。结果 验证集患者的年龄大于训练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7,P<; 0.05);两组患者性别分布,肿瘤临床T分期、N分期、病理分化程度,以及TRG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训练集中,疗效反应良好组(57例)和反应不良组(70例)患者的性别以及肿瘤临床T分期、N分期、病理分化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验证集中的反应良好组(24例)和反应不良组(30例)患者的肿瘤临床T分期、N分期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基于门脉期CT图像降维选择后共得到4个关键影像组学特征(P值均<; 0.05),用于构建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包括临床T分期和病理分化程度2个独立危险因素(P<; 0.05)。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和融合模型在训练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2、0.702、0.850,验证集对应的AUC分别为0.757、0.706、0.824。校正曲线分析显示,影像组学模型和融合模型均有良好的校准性能。DCA 曲线分析显示,3种预测模型均有一定的临床效益,其中融合模型净收益值最大。结论 基于增强CT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结合相关临床因素构建的融合模型在预测LACRC患者NAC疗效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经产妇与初产妇足月妊娠时超声检测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比较

薛勤, 张子宁, 景孜涵, 蒋美琴, 王玲, 李嘉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7): 458-46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709-00173
全文: HTML (2 KB)  PDF (2024 KB)  ( 246 )
摘要 ( 100 )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经产妇与初产妇足月妊娠时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4月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及南京中医药大学江阴附属医院185例晚期妊娠孕妇临床及超声资料。185例孕妇年龄23~41[29(28,32)]岁,孕周37.1~41.9(39.6±1.1)周。经产妇81例为经产妇组,初产妇104例为初产妇组,观察比较2组孕妇年龄、孕周、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以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贫血的发生率有无差异;比较2组孕妇子宫动脉舒张早期切迹的发生率及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收缩期峰值最高流速/舒张末期流速(S/D)值的差异。结果 (1)经产妇组与初产妇组年龄、孕周、身高、体质量、BMI以及妊娠期合并高血压疾病、糖尿病、贫血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经产妇组与初产妇组的子宫动脉舒张早期切迹发生率分别为6.17%(5/81)、6.73%(7/1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879);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RI分别为0.51(0.45,0.55)、0.50(0.46,0.52),PI分别为0.82(0.69,0.92)、0.79(0.68,0.88),S/D值分别为2.01(1.84,2.25)、2.00(1.85,2.10),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98、0.73、1.05,P值均>0.05)。结论 经产妇与初产妇足月妊娠时,超声检测子宫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无差异。

第7~9胸椎CT值对国人成年女性骨密度评估价值的研究

李清瑶, 张宗军, 张羽, 滕剑, 王睿, 彭飞, 刘许慧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7): 463-46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1221-00389
全文: HTML (2 KB)  PDF (1900 KB)  ( 194 )
摘要 ( 105 )
目的 探讨胸椎CT值在国人成年女性骨密度(BMD)值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3月—2021年7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成年女性体检者287名,年龄21~84(55.8±13.6)岁。287名被试者均行胸部CT扫描,以标准算法重建图像,采用定量CT(QCT)测量软件分别测量T7~9椎体的BMD值,计算平均BMD值;在影像存储和传输系统中测量T7~9椎体的CT值,计算平均CT值。观察胸椎CT值与BMD值之间的相关性。将胸椎BMD值转换为腰椎BMD值,根据腰椎BMD值诊断被试者骨质状态,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依据胸椎平均CT值诊断骨质疏松(BMD<80 mg/cm3)和骨质正常(BMD>120 mg/cm3)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最佳阈值。结果 T7~T9椎体的BMD和T7~9椎体平均BMD分别为(125.17±47.42)、(121.84±48.33)、(123.93±49.24)和(123.67±47.73) mg/cm3,T7~T9椎体的CT值和T7~9椎体平均CT值分别为(157.48±56.97)、(154.92±58.37)、(158.03±60.02)和(156.81±57.78) HU。T7~9各椎体CT值、平均CT值均与相应椎体的BMD值呈正相关(r=0.946、0.960、0.956、0.968,P值均<0.001)。287名被试者中,骨质疏松77例,骨质减少102例,骨质正常108例。ROC曲线显示:平均CT值诊断骨质疏松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88[95%可信区间(CI)0.997~0.999,P<0.001],平均CT值<116 HU时诊断骨质疏松的灵敏度为98.6%,特异度为92.2%;平均CT值诊断骨质正常的AUC为0.997(95%CI 0.993~1.000,P<0.001),平均CT值>170 HU时诊断骨质正常的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96.1%。结论 胸椎平均CT值能反映BMD的情况,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效能较高,胸椎平均CT值的测量可作为预测高危人群BMD情况的辅助手段。
临床研究

基于髋关节数字解剖降低THA术后下肢不等长带刻度股骨髓腔锉和相应股骨柄假体及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段续东, 王坤正, 李树锋, 孙华强, 石志伟, 顾言阁, 殷鲁旭, 张业勇, 杨佩, 周建生, 闫新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7): 468-474.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613-00153
全文: HTML (2 KB)  PDF (14207 KB)  ( 39 )
摘要 ( 102 )
目的 根据髋关节的数字解剖特点研发一种带刻度股骨髓腔锉和相应股骨柄假体及测量方法,探讨其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HA)中控制下肢长度的效果,并对影响其使用效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6月—2020年7月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行初次单侧THA的患者300例。其中,男154例、女146例,年龄27~86(59.5±11.3)岁。按照术中控制下肢长度的方法进行分组:观察组134例,采用带刻度髓腔锉控制下肢长度;对照组166例,采用徒手方法控制下肢长度。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性别、身高、术前下肢不等长(LLD)、手术侧别等基线资料。(2)测量和比较2组患者术后LLD的差异,以及LLD的分布情况。(3)比较2组LLD>10 mm患者的占比,分析导致患者术后LLD>10 mm的原因。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切口均为一期愈合。(1)2组患者性别、身高、术前LLD、手术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观察组患者术后LLD为4.76(2.98,7.18)mm,对照组为5.85(3.78,8.3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4,P=0.004);观察组患者术后LLD的分布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8,P=0.002)。(3)观察组中有8例(5.97%,8/134)患者术后LLD>10 mm,对照组有24例(14.46%,24/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1,P=0.018);术后LLD>10 mm原因分析:与假体和患者不匹配有关(观察组3例、对照组4例);与髋臼下缘骨赘增生明显导致克氏针定位偏下有关(观察组5例、对照组3例)。结论 在行单侧THA时,使用带刻度股骨髓腔锉相比徒手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术后LLD。而假体不匹配以及术中对髋臼下缘及大转子顶点探查不够准确是影响该方法有效控制LLD的主要原因。

基于颈椎退行性变患者颈部MR影像的甲状腺异常的检出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闫梓文, 郑欣, 黄超然, 潘盛, 李东亚, 彭大霖, 金王亦, 张星晨, 庞勇, 郭开今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7): 475-479.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903-00250
全文: HTML (2 KB)  PDF (1389 KB)  ( 230 )
摘要 ( 143 )
目的 探讨颈椎退行性变患者甲状腺异常的MRI检出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10月—2018年4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963例颈椎退行性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15例、女448例,年龄28~91 (56.0±11.1)岁。统计甲状腺异常患者的检出率、类型。根据是否合并甲状腺异常将患者分为合并甲状腺异常和无甲状腺异常2组,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颈部放射史及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异常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963例患者中,发现甲状腺异常63例,检出率6.5%。63例甲状腺异常患者中,甲状腺结节47例,甲状腺肿10例,桥本甲状腺炎3例,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术后2例,甲状腺癌1例。900例无甲状腺异常者和63例合并甲状腺异常者2组颈椎退行性变患者比较,在吸烟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性别、BMI、颈部放射史及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比值比(OR)=4.640、95%可信区间(CI)2.470~8.719]是甲状腺异常的危险因素,年龄(OR=0.968、95% CI 0.946~0.991)及BMI(OR=0.918、95% CI 0.848~0.993)是甲状腺异常的保护因素(P值均<0.05)。结论 颈椎退行性变患者在颈椎MRI中检出甲状腺异常并不少见,性别、年龄、BMI是甲状腺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应重视颈椎MRI中甲状腺区域的判读、评估,尤其是对女性、年龄小、BMI低的患者,完善相关评估,颈椎于术前发现甲状腺异常可降低其潜在的手术风险。

腹壁浅动静脉在下腹部皮瓣移植乳房再造中的应用

宋达疆, 李赞, 章一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7): 480-485.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204-00033
全文: HTML (2 KB)  PDF (3827 KB)  ( 331 )
摘要 ( 75 )
目的 探讨腹壁浅动静脉在下腹部皮瓣移植乳房再造术中的应用占比情况及其作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11月—2018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168例采用下腹部皮瓣移植的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1~62(42.5±5.3)岁,体质量指数为23~32(27±1.8)kg/m2;均为单侧乳房再造,左侧102例、右侧66例。其中,一期乳房再造89例,二期乳房再造79例。观察项目:(1)分析腹壁浅动静脉在下腹部皮瓣移植乳房再造手术中应用的长度、管径、占比等情况;(2)术后随访观察皮瓣成活及再造乳房恢复情况。结果 (1)168例患者中,89例(53.0%)患者的供区皮瓣同时携带腹壁浅静脉,(一期47例,二期42例),长度(4.20±0.27)cm、管径(1.30±0.25)mm,35例(20.8%)同时携带腹壁浅动静脉(一期16例,二期19例),长度(3.10±0.38)cm、管径(0.50±0.14)mm。实际移植2/4下腹部皮瓣74例(44.0%),全部采用一侧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一期55例,二期19例);实际移植3/4下腹部皮瓣54例(32.2%),一期22例,二期32例;实际移植4/4下腹部皮瓣40例(23.8%),一期12例,二期28例;(2)16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2~42个月,皮瓣均成活顺利(成活率100%),再造乳房外形可,弹性好,无皮瓣挛缩变形,患者对外形较满意,腹部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部功能无明显受限。结论 腹壁浅动静脉在下腹部皮瓣移植乳房再造术中的实际应用相对较少,是否携带腹壁浅动静脉不影响下腹部皮瓣移植的成活率。

再次三尖瓣手术治疗左心瓣膜术后孤立性三尖瓣反流的疗效分析

刘言一, 葛圣林, 何维来, 李鑫, 刘善东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7): 486-490.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1101-00310
全文: HTML (2 KB)  PDF (2245 KB)  ( 141 )
摘要 ( 84 )
目的 探讨再次三尖瓣手术治疗左心瓣膜术后孤立性三尖瓣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05年9月—2021年9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接受再次三尖瓣手术治疗的32例左心瓣膜术后孤立性三尖瓣反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29例;年龄32~74(53.8±9.2)岁;三尖瓣置换术30例,三尖瓣成形术2例;16例于胸腔镜辅助下完成手术,16例经传统胸骨正中切口完成手术。观察患者体外循环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根据随访结果,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术后生存率。结果 3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体外循环时间121.0(80.5,187.3)min,ICU停留时间4.0(2.0,10.5)d,术后机械通气时间41.0(16.3,87.3)h,术后住院20.0(12.0,29.0)d。围术期死亡8例(25.0%,8/32),24例(75.0%,24/32)治愈出院。围术期主要并发症:32例患者中,低心排综合征6例(18.8%)、呼吸衰竭10例(31.3%)、再次气管插管8例(25.0%)、气管切开5例(15.6%)、肺部感染8例(25.0%)、胸腔积液5例(15.6%)、急性肾衰竭6例(18.8%)、急性肝衰竭1例(3.1%)、消化道出血2例(6.3%)、切口愈合不良3例(9.4%)。随访22例(91.7%,22/24),随访时间26.5(17.3,42.0)个月,随访期间死亡4例,18例存活患者中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均恢复至Ⅰ~Ⅱ级。患者术后1、2、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1.9%、68.5%、63.2%。结论 再次三尖瓣手术治疗左心瓣膜术后孤立性三尖瓣反流安全有效,围术期及术后近、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肺切除术后不可耐受性咳嗽的危险因素分析

李理响, 汪国文, 王康武, 桑海威, 陶涛, 李其才, 王祖义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7): 491-495.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1104-00317
全文: HTML (2 KB)  PDF (891 KB)  ( 291 )
摘要 ( 97 )
目的 探讨肺切除术后发生不可耐受性咳嗽(ICAP)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12月行肺切除术的3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11例、女154例,年龄24~83岁。根据术后是否出现ICAP,将患者分为ICAP组61例和非ICAP组304例。患者肺切除术后出现ICAP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性别、吸烟史、气管树周围淋巴结切除、术前咳嗽及手术侧别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50、15.25、12.15、4.20、4.95,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无吸烟史、右肺手术、气管树周围淋巴结切除,以及术前咳嗽,均为术后ICAP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4.036、6.243、2.311、3.347、1.953,95%可信区间为2.077~7.845、3.030~12.864、1.184~4.512、1.732~6.467、1.039~3.668,P值均<0.05)。结论 女性、无吸烟史、右肺手术、气管树周围淋巴结切除以及术前咳嗽可能会导致肺切除术后ICAP的发生,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Suidan术前评估模型在预测晚期上皮性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效果中的应用研究

范艳, 杨波, 王丽华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7): 496-501.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117-00338
全文: HTML (2 KB)  PDF (971 KB)  ( 1293 )
摘要 ( 222 )
目的 探讨Suidan术前评估模型在预测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肿瘤细胞减灭术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瘤科手术治疗的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152例。患者年龄18~85岁,中位年龄55岁;依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Ⅲ期117例,Ⅳ期35例;采用Suidan术前评估模型评分为0~9分。患者均行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按治疗方案及Suidan评分将患者分为3组:行初始型肿瘤细胞减灭术(PDS)且术前Suidan评分<3分为PDS-A组(42例),行PDS且术前Suidan评分≥3分为PDS-B组(46例),行中间型肿瘤细胞减灭术(IDS)且术前Suidan评分≥3分为NACT+IDS组(64例)。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以及不满意减瘤率、肉眼残留病灶率;比较不同Suidan评分,患者间不满意减瘤率、肉眼残留病灶率的差异;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uidan术前评估模型对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治疗后不满意减瘤、肉眼残留病灶的预测价值。结果 3组患者年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及FIGO分期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患者不满意减瘤率、残留病灶率由高到低依次为PDS-B组[71.7%(33/46)、78.3%(36/46)]、NACT+IDS组[48.4%(31/64)、54.7%(35/64)]、PDS-A组[23.8%(10/42)、33.3%(14/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0.19、18.05,P值均<0.001)。行PDS患者不同Suidan评分时,患者不满意减瘤率、肉眼残留病灶率随着评分数值的增加逐渐升高。ROC曲线显示:Suidan术前评估模型预测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不满意减瘤曲线下面积(AUC)为0.761[95% 可信区间(CI) 0.657~0.864],约登指数为0.478时,最佳评分阈值为3分,灵敏度为76.7%,特异度为71.1%;预测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手术残留病灶AUC为0.730(95% CI 0.624~0.836),约登指数为0.457时,最佳评分阈值为3分,灵敏度为72.0%,特异度为73.7%。结论 Suidan术前评估模型对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效果有较好的预测价值,Suidan评分为3分时,灵敏度及特异度较高。

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中膝周肌瓣构建侧支血管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应用与观察

胡骥琼, 薛清泉, 梁双超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7): 502-506.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901-00242
全文: HTML (2 KB)  PDF (9194 KB)  ( 162 )
摘要 ( 85 )
目的 探讨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中膝周肌瓣构建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术后人工血管闭塞后膝下血供的代偿作用。方法 回顾性描述性研究。选取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6月—2020年7月ASO患者31例,其中男22例、女9例,年龄52~87(72.3±3.6)岁。均为单侧肢体病变,左侧14例、右侧17例,Rutherford分期3级以上,踝肱指数(ABI)为0.32±0.13。均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治疗,术中将离断的腓肠肌内侧头与同侧的半膜肌、半腱肌及缝匠肌瓦合叠加缝合,以膝周肌瓣构建侧支血管。术后,在超声检查人工血管闭塞(无血流信号)后,观察患者肢体缺血情况,同时观察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后ABI;出院时按照Rutherford标准评价患者手术疗效;随访期间观察并统计患者截肢率,观察成功保肢患者的生活状态。结果 31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围术期死亡患者。术后1周ABI为0.58±0.19,高于术前的0.32±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 P=0.002)。出院时手术疗效评价:显著有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恶化2例。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24.6个月。患者在人工血管闭塞后,下肢虽有一过性疼痛、发凉等缺血症状,但经抗凝治疗症状缓解。术后2、24个月分别有1例患者死于心肌梗死,术后3年1例死于脑梗死,生前均无下肢静息痛症状,可作室内活动;2例因股深动脉多节段闭塞、膝下组织血供不足,分别于术后6、15个月行截肢术,余26例患者成功保肢,随访6个月~5年,均无需行临床再干预,均无静息痛。结论 股腘动脉旁路术治疗的ASO患者,采用腓肠肌肌瓣在膝周构建侧支血管,在人工血管闭塞后,下肢缺血无明显加重,说明肌瓣构建对缓解患者膝下肢体缺血状态有一定的作用。
实验研究

Bmal1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

邓捷, 贺建东, 韩冲芳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7): 507-515.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302-00057
全文: HTML (2 KB)  PDF (10517 KB)  ( 50 )
摘要 ( 84 )
目的 探讨Bmal1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选择健康雄性清洁级SD大鼠65只,采用数字表法随机纳入非糖尿病假手术组(N-S组)10只、非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N-I/R组)10只、非糖尿病+SR8278缺血再灌注组(NS-I/R组)10只;剩余35只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方法制备2型糖尿病模型,取造模成功的大鼠30只,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糖尿病假手术组(DM-S组)、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DM-I/R组)、糖尿病+SR8278缺血再灌注组(DMS-I/R组),每组10只。6组大鼠按观察项目不同随机分为A、B亚组,每组5只。各组大鼠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其中N-S组和DM-S组仅模拟手术过程,不结扎前降支;NS-I/R组、DMS-I/R组大鼠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前7天开始腹腔注射孤儿核受体Rev-erbα拮抗剂SR8278(50 mg/kg),每天1次×7 d。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后维持灌注24 h,取各组A亚组大鼠,分离出左心室行病理染色检查和心肌超微结构透射电镜观察,分离左心室后的心脏制备病理切片进行心肌梗死灶体积的测定;各组B亚组大鼠,取心尖区心肌组织行Western blot测定心肌Bmal1、Sirt3、Nlrp3及Bnip3蛋白的表达。结果 (1) N-S组和DM-S组未见心肌梗死灶,N-I/R组、NS-I/R组、DM-I/R组、DMS-I/R组心肌梗死灶体积分别为(0.48±0.08)cm3、(0.34±0.05)cm3、(0.65±0.06)cm3、(0.46±0.06)cm3。与N-I/R组比较,NS-I/R组心肌梗死灶体积较小,DM-I/R组较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NS-I/R组比较,DM-I/R组、DMS-I/R组心肌梗死灶体积均较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DM-I/R组比较,DMS-I/R组心肌梗死灶体积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心肌组织病理检查:N-S组心肌组织结构完整,心肌细胞排列整齐、致密,细胞质染色均匀;DM-S组心肌纤维排列稍紊乱,细胞质有轻度的肿胀,可见轻度炎性细胞浸润;N-I/R组细胞形态不规则,心肌纤维排列紊乱或断裂,细胞质有不同程度的肿胀甚至破裂,胞核排列不齐、碎裂和溶解;DM-I/R组心肌病理损伤程度较N-I/R组更重,心肌纤维断裂,心肌细胞崩解,细胞核溶解,染色加深,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与N-I/R组和DM-I/R组相比,NS-I/R组和DMS-I/R组心肌细胞形态和心肌纤维排列有所恢复,炎性细胞浸润大大减少。(3)电子显微镜下心肌组织超微结构:N-S组线粒体形态及数量正常,未见自噬体;DM-S组较N-S组出现自噬小体;N-I/R组心肌细胞中正常线粒体数量减少,线粒体明显肿胀并含有大量自噬体,一些自噬体显示出封装未降解的线粒体结构和残留的细胞成分。与N-I/R组相比,NS-I/R组线粒体结构较完整,线粒体轻度肿胀,损伤较轻;DM-I/R组线粒体嵴结构异常,线粒体嵴分隔、肿胀和溶解,线粒体面积/周长比增加,线粒体自噬功能受损,自噬体增加。与DM-I/R组比较,DMS-I/R组肌纤维排列较为整齐,线粒体中结构异常的线粒体嵴减少,自噬体数量减少。(4)心肌组织Bmal1、Sirt3、Nlrp3及Bnip3蛋白表达水平。与N-S组比较,N-I/R组、NS-I/R组、DM-S组、DM-I/R组、DMS-I/R组Bmal1、Sirt3蛋白的表达呈下降趋势,Nlrp3、Bnip3蛋白的表达呈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DM-S组比较,DM-I/R组Bmal1、Sirt3蛋白表达下调,Nlrp3、Bnip3蛋白表达上调;DMS-I/R组Nlrp3蛋白表达下调,Bnip3蛋白表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DM-I/R组比较,DMS-I/R组Bmal1、Sirt3、Bnip3蛋白表达上调,Nlrp3蛋白表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Bmal1在大鼠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心肌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激活Sirt3途径诱导线粒体自噬和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敲除TBRG4对肺癌H1299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王安生, 朱浩楠, 洪海宁, 李建, 陈娜娜, 桑海威, 李超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7): 516-520.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927-00273
全文: HTML (2 KB)  PDF (1277 KB)  ( 224 )
摘要 ( 96 )
目的 探讨敲除转化生长因子β调节因子4(TBRG4)对肺癌H1299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培养肺癌H1299细胞、TBRG4敲除阴性对照及TBRG4敲除H1299细胞,分别命名为对照组、阴性对照组、TBRG4敲除组。采用细胞计数(CCK)-8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GSH的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各组细胞TBRG4、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4(SIRT4)、c-Myc和谷氨酰胺酶1(GLS1)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TBRG4、SIRT4、c-Myc和GLS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CCK-8和GSH含量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阴性对照组、TBRG4敲除组H1299细胞的吸光度值分别为1.025±0.021、1.032±0.019、0.726±0.018,GSH的含量分别为(20.836±0.367)、(21.167±0.460)、(15.091±0.241) μmol/L,与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TBRG4敲除组的吸光度值、GSH含量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与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TBRG4敲除组TBRG4、c-Myc、GLS1基因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均减少,SIRT4基因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结论 敲除TBRG4可抑制肺癌H1299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SIRT4的表达、抑制c-Myc和GLS1的表达、阻断谷氨酰胺代谢有关。
短篇论著

腘动脉外侧皮支单蒂皮瓣或联合腓动脉穿支双蒂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足创面

魏义涛, 梁海华, 钟桂午, 孙芳芹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7): 521-524.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1206-00368
全文: HTML (2 KB)  PDF (6868 KB)  ( 165 )
摘要 ( 62 )
目的 探讨腘动脉外侧皮支单蒂皮瓣或联合腓动脉穿支双蒂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3月—2020年6月东莞市长安新安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的手足皮肤缺损伴肌腱、骨骼外露患者21例,其中男19例、女2例,年龄16~65岁(平均37.8岁)。手部创面8例,足部创面13例;软组织缺损面积3.5 cm×5.5 cm~10.0 cm×14.0 cm。观察患者术后皮瓣成活情况,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颁布的感觉功能恢复分级评价标准评估患者皮瓣感觉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笔者参考皮瓣功能7项检查制定的皮瓣外观功能10项检查表进行皮瓣外观功能综合评价。结果 21例患者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采用腘动脉外侧皮支单蒂皮瓣游离移植修复13例、腘动脉外侧皮支联合腓动脉穿支双蒂皮瓣游离移植修复8例,皮瓣切取面积4.0 cm×6.5 cm~10.0 cm×16.0 cm,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植皮覆盖。术后随访6~36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厚薄适中,两点间辨别觉13~25 mm;皮瓣外观功能综合评价:优7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为85.7%。小腿供区无功能性影响。结论 腘动脉外侧皮支单蒂皮瓣或联合腓动脉穿支双蒂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足创面,皮瓣血供有保障,成活率高,是修复手足软组织创面的有效术式之一。
变异与畸形

国人指深屈肌示指束变异1例

孙国洋, 李涛, 侯怡州, 高俊彦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7): 525-526.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1218-00384
全文: HTML (2 KB)  PDF (3473 KB)  ( 158 )
摘要 ( 92 )
综述

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进展

王辉, 丁文元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7): 527-53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1015-00294
全文: HTML (2 KB)  PDF (897 KB)  ( 266 )
摘要 ( 105 )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进展。方法 在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和中文,检索1970年1月—2021年7月发表的有关退变性腰椎侧凸手术治疗的文献1 638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纳入45篇文献(中文6篇、英文39篇)。从手术固定融合范围、长节段固定融合上下端椎的选择、微创技术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4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对于矢状位平衡尚可的相对年轻且术后运动功能要求较高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身体条件差无法耐受全身麻醉和大手术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宽/长指数小于0.36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采取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是可行的。对于严重或进展较快的矢状位和/或冠状位失平衡、旋转畸形、腰椎滑脱或不稳的僵硬性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开放手术长节段固定融合是必要的,合并发生腰椎后凸者还需要考虑进行截骨。对于接受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的退变性侧凸患者,上、下端椎的选择要遵循个体化原则。目前退变性腰椎侧凸微创治疗多为单中心报道,疗效满意,但是微创技术并不适用于所有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长期疗效以及翻修情况有待于今后的继续观察。结论 尽管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元化且临床疗效确切,但患者的治疗仍然需要遵循个体化原则。手术治疗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提高综合满意度为首要原则,适当重建冠状位和矢状位的平衡,以尽可能小的手术创伤取得最佳的临床疗效。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增添了新的选择,其短期疗效确切,长期疗效还有待随访观察。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