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23, 28 (2)   Published: 2023-02-06
选择 | 合并摘要
封面和目录

2023年28卷2期封面+目录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2): 0-0.
全文: HTML (1 KB)  PDF (7326 KB)  ( 20 )
摘要 ( 0 )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专栏

左前降支长支起自右冠状动脉或右冠状窦的双前降支变异的CT血管成像解剖学特征分析

刘晓龙, 王小强, 孙占国, 邵凯, 陈月芹, 李开华, 王彦辉, 王培洁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2): 75-8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606-00176
全文: HTML (2 KB)  PDF (5505 KB)  ( 343 )
摘要 ( 164 )
目的 探讨左前降支(LAD)长支起自右冠状窦(RCS)/右冠状动脉(RCA)的双前降支变异的CT血管成像(CTA)影像解剖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横断面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22年1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冠状动脉CTA(CCTA)检查的79 617例患者中LAD长支起自RCS/RCA的双前降支变异的患者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9~87(59.0±15.2)岁。根据LAD长支走行方式将患者分为肺动脉前型12例(pre-LAD组)和肺动脉下型13例(sub-LAD组)。另纳入30例CCTA检查无冠状动脉变异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4~76(59.6±11.6)岁。观察指标:(1)测量和比较LAD短支及LAD长支全程长度、起始段管径的差异;比较pre-LAD组、sub-LAD组、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LAD长度(全程、前室间沟前段)、管径(起始段、中段、远段)的差异。(2)比较pre-LAD组、sub-LAD组患者的LAD长支起源、对角支、间隔支及右圆锥支的差异。(3)评估pre-LAD组与sub-LAD组患者冠状动脉各分支有无斑块以及管腔有无狭窄,比较2组患者冠状动脉整体斑块发生率的差异,以及pre-LAD长支与sub-LAD长支、LAD长支与LAD短支斑块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LAD长支起自RCS/RCA变异的发生率为0.31‰(25/79 617),其中0.20‰(16/79 617)起自RCS、0.11‰(9/79 617)起自距RCA开口10 mm范围内的RCA近段。(1)LAD长支、LAD短支的全程长度分别为(137.5±23.4)mm和(47.6±12.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1,P<0.001);二者起始段管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re-LAD组、sub-LAD组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LAD全程长度[(149.0±17.6)mm]大于sub-LAD组[(129.2±21.2)mm];pre-LAD组长支进入前室间沟前段长度[(90.8±15.7)mm]依次大于sub-LAD组[(48.1±8.4)mm]和对照组[(21.6±5.2)mm];对照组LAD起始段管径依次大于pre-LAD组和sub-LAD组;对照组LAD及pre-LAD组长支中段管径均大于sub-LAD组;对照组LAD及sub-LAD组长支远段管径均大于pre-LA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LAD及pre-LAD组长支由近段至远段管径均逐渐缩小;但sub-LAD组长支远段管径较中段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P=0.004)。(2)pre-LAD组与sub-LAD组患者LAD长支起源位置及对角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条pre-LAD长支(3/12)和11条sub-LAD长支(11/13)可见间隔支发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re-LAD组中右圆锥支均起自LAD长支,sub-LAD组中右圆锥支均起自RCA近段或RC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pre-LAD组与sub-LAD组患者的整体冠状动脉斑块发生率为8/12与8/13,2组患者的LAD长支的斑块发生率为2/12与0/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25条LAD长支中有2条存在斑块(8%,2/25),25条LAD短支中有12条存在斑块(48%,1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2,P=0.002)。结论 LAD长支起自RCS/RCA的双前降支变异,与正常LAD解剖差异很大。全面评估双前降支变异中LAD长支及LAD短支的起源、走行、分支、重要解剖关系及管腔情况,对于相关心血管症状的解释及手术计划的制定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的室间隔膜部膨出瘤的影像学特征观察

李子浩, 张红伟, 解丙坤, 秦昕东, 于丽娜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2): 83-8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523-00161
全文: HTML (2 KB)  PDF (3990 KB)  ( 273 )
摘要 ( 120 )
目的 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及三维重建的室间隔膜部膨出瘤(IVMSA)的影像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横断面研究。纳入2013年1月—2022年5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放射科经冠状动脉CTA检出的50例IVMSA,其中男15例、女35例,年龄35~80(59±11)岁。冠状动脉CTA横断面图像上找到室间隔膜部的位置,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IVMSA在形态、大小、膨出方向、瘤壁及瘤腔血栓形成情况等方面的CT影像学特征。结果 (1)IVMSA形态:50例IVMSA中多叶状47例,呈分叶大小不均的多分叶状;半球形2例,其表面较光滑,瘤颈直径大于瘤体长径;隧道样1例,表现为弯曲长条形瘤腔,游离于右心室内,瘤体长径超过瘤颈直径4倍。(2)IVMSA大小:瘤颈直径为1.95~18.95(8.36±3.84)mm,瘤体长径范围为2.39~20.70(9.67±3.77)mm。(3)IVMSA膨出方向:49例患者IVMSA膨向右室流入道,1例膨向右室流出道。(4)IVMSA瘤壁: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患者术后合并之IVMSA瘤壁破裂,其余49例未见瘤壁破裂迹象。(5)IVMSA瘤腔:50例患者均未见IVMSA瘤腔内血栓形成。结论 IVMSA形态上以多叶状最多见,大小不一,多数膨向右室流入道,极少数可出现瘤壁破裂,瘤腔内血栓形成较为罕见。冠状动脉CTA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对IVMSA的影像形态进行综合观察,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三维重建的左房间隔囊袋的影像解剖学观察

张红伟, 于丽娜, 解丙坤, 秦昕东, 李子浩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2): 88-9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504-00138
全文: HTML (2 KB)  PDF (4939 KB)  ( 267 )
摘要 ( 132 )
目的 观察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三维重建影像的左房间隔囊袋(LASP)检出情况,以及LASP的影像解剖学特征。方法 横断面研究。纳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2021年12月—2022年1月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受检者332例。其中男200例、女132例,年龄31~83(57.3±9.4)岁,按照年龄分为A组(≥50岁)271例、B组(<50岁)61例。将受检者的CTA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LASP。观察项目:(1)比较LASP在性别及A、B年龄组间的检出率差异;观察LASP形态及开口方向。(2)测量并比较A、B组受检者中LASP的囊袋深度、囊袋壁厚度、囊袋口宽度。结果 (1)332例受检者中共检出LASP 69例(20.8%),其中男46例(23.0%,46/200)、女23例(17.4%,23/1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0,P=0.220);A组检出LASP 56例(20.7%,56/271)、B组检出LASP 13例(21.3%,13/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10)。囊袋口的形态多数为弧形,开口朝向上方或前上方,其中朝上方开口30例,朝前上方开口39例。(2)69例LASP的囊袋深度、囊袋壁厚度、囊袋口宽度分别为2.59~15.44(7.79±2.91)mm、0.58~3.21(1.57±0.41)mm、0.80~4.75(1.98±0.72)mm,其中≥50岁的LASP分别为(7.64±2.77)mm、(1.58±0.43)mm、(1.95±0.74)mm,<50岁的LASP分别为(8.43±3.50)mm、(1.51±0.34)mm、(2.09±0.68)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7、0.55、0.63,P值均>0.05)。结论 冠状动脉CTA三维重建可观察囊袋的形态特征,其检出率未见性别和年龄的差异,并且年龄≥50岁与<50岁者LASP囊袋深度、囊袋壁厚度、囊袋口宽度也未见差异。
临床研究

关节镜下TightRope袢钢板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朱意然, 袁堂波, 董家纯, 蔡大卫, 胡波, 覃健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2): 93-9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423-00120
全文: HTML (2 KB)  PDF (4803 KB)  ( 360 )
摘要 ( 95 )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TightRope袢钢板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PCL)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系列病例报告。纳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骨科2019年1月—2020年10月PCL止点撕脱骨块的患者28例,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37~65(45.7±7.8)岁,White Ⅱ型15例、Ⅲ型13例。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TightRope袢钢板固定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术后12个月与术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的差异。结果 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0~90(67±8)min。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关节内血肿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28例患者均获随访12~14个月,平均12.5个月。随访期间复查X线显示骨折无移位,无固定物松动、脱落或断裂,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2~4(2.5±0.6)个月。随访期间,2例屈膝受限,1例轻度伸膝受限,1例膝关节后方不适,予相应处理后症状缓解;其余24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无特殊不适。28例患者术前患膝疼痛VAS评分(6.8±0.9)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45.7±6.3)分、IKDC评分(18.3±5.5)分,术后12个月分别为(2.2±0.7)分、(86.2±5.3)分、(95.8±3.1)分。患者术后12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IKDC评分均高于术前,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95、114.35、18.95,P值均<0.001)。结论 关节镜下TightRope袢钢板固定治疗PCL止点撕脱骨折,操作简单,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距下关节融合治疗成人伴腓骨肌痉挛的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撞击综合征

陶友伦, 卜祥博, 常步青, 郝云甲, 张述才, 范家强, 吕泽祥, 张在轶, 王爱国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2): 98-103.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611-00183
全文: HTML (2 KB)  PDF (6758 KB)  ( 203 )
摘要 ( 131 )
目的 探讨距下关节融合治疗成人伴有腓骨肌痉挛的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AATF)撞击综合征(AATFIS)的临床疗效。方法 系列病例报告。纳入2017年3月—2021年4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足踝外科伴腓骨肌痉挛的AATFIS成年患者18例(18足),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2~56(42±11)岁。18例患者均行距下关节融合+跗骨窦清理+AATF切除术,其中7例伴腓骨短肌短缩患者同期行腓骨短肌腱延长术。术中模拟患肢负重状态,并与非负重状态交替,观察两种情况下距下关节旋转以及AATF与跟骨颈撞击情况。术后随访期间观察患者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改良Ashworth量表腓骨肌肌张力分级评估,并将末次随访观察数据与术前进行对比;同时,根据患者末次随访的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18例患者均可见较大的AATF,其中软骨损伤13足、距跟前韧带损伤16足、距跟骨间韧带损伤7足,副关节面周围及跟骨颈部骨赘增生11足。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43(17.5±6.3)个月。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复查影像学资料均显示距下关节融合良好,无不融合病例。术后患者痉挛解除或缓解,足弓恢复良好,后足力线良好,前中足无明显外展。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84.6±6.2)分]高于术前[(33.8±6.7)分],VAS评分[1(0,2)分]较术前[7(7,8)分]降低,改良Ashworth量表腓骨肌肌张力分级(0级9例、1级9例)较术前(3级6例、4级12例)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65、Z=3.78、Z=3.84,P值均<0.05)。根据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定疗效,本组患者疗效优5例、良9例、可4例。结论 距下关节融合是治疗成人伴有腓骨肌痉挛的AATFIS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解剖性保留控尿肌群技术在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朱再生, 周鹏飞, 施红旗, 应明亮, 薛亚东, 徐敏, 王跃平, 胡洋, 肖云渊, 胡胜晔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2): 104-111.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430-00134
全文: HTML (2 KB)  PDF (3600 KB)  ( 174 )
摘要 ( 41 )
目的 探讨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LRP)中解剖性保留控尿肌群技术对术后早期控尿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肿瘤学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20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泌尿外科采用LRP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共292例,将其中采用解剖性保留控尿肌群技术的83例纳入观察组;对另外209例接受经典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选择其中83例纳入对照组。全组共166例,年龄45~75(64.0±7.3)岁,BMI 21~31(24.4±2.4)kg/m2。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理TNM分期、Gleason评分、术后留置导尿时间、手术并发症和手术切缘阳性(PSM)率;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患者3年、5年无生化复发(BCR)累积生存率;根据术后每天使用的尿垫数量进行控尿功能分级评估,分别于拔除导尿管后的当天(第1个24 h)、1周及1、3、6、12个月时,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控尿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组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危险分级、膀胱颈和神经保留与否等临床基线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全组166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理TNM分期、术后Gleason评分、术后留置导尿时间和手术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PSM率为10.84%(9/83),低于对照组的13.25%(11/8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 P=0.633)。2组患者术后随访12~71个月,平均33.73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观察组3年、5年无BCR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2%和73.2%,对照组分别为91.4%和77.8%,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 P=0.535)。在拔除导尿管后当天、1周及1、3、6个月,观察组完全控尿率分别为39.76%(33/83)、53.01%(44/83)、66.27%(55/83)、90.36%(75/83)和97.95%(81/83),对照组为16.87%(14/83)、21.96%(18/83)、38.55%(32/83)、53.01%(44/83)和68.67%(57/83);观察组控尿功能分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24、-4.09、-3.78、-5.61、-4.99,P值均<0.001);拔管后12个月,2组完全控尿率分别为98.80%(82/83)和93.98%(78/83),控尿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7,P=0.094)。术后3个月,观察组控尿(完全+社交)率达100%(83/83),高于对照组的73.49%(6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6, P<0.001)。结论 LRP中解剖性保留控尿肌群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控尿功能,且不影响手术的肿瘤学安全性。
实验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小鼠脑组织长链非编码RNA与信使RNA表达谱及调控网络的分析

李金平, 李小雄, 马琳秋, 马晶晶, 洪文娟, 黄洁, 侯明亮, 周华东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2): 112-120.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1030-00331
全文: HTML (2 KB)  PDF (4799 KB)  ( 279 )
摘要 ( 46 )
目的 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脑组织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信使RNA(mRNA)表达谱,构建竞争内源性RNA(ceRNA)调控网络,探讨差异表达LncRNA在AD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方法 选取3只10月龄雄性APP/PS1转基因小鼠作为AD组,3只年龄及体质量相匹配的普通C57小鼠作为对照组。使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2组小鼠脑组织LncRNA和mRNA的表达,筛选出差异表达的LncRNA和mRNA。对部分差异表达的LncRNA进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对差异表达的mRNA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随机挑选6个差异表达LncRNA构建ceRNA网络,进行AD的靶基因功能预测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D组小鼠脑组织差异表达1.5倍以上的LncRNA有933个,其中上调222个,下调711个;差异表达1.5倍以上的mRNA有529个,其中上调189个,下调340个。qRT-PCR检测结果显示,AD组与对照组比较,7个差异表达的LncRNA上调或下调趋势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GO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氨基酸代谢、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ceRNA调控网络靶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显示,LncRNA在胰岛素抵抗以及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中显著富集。结论 AD小鼠脑组织LncRNA表达谱发生显著变化,由LncRNA Dgkb、Svip等构建的ceRNA调控网络有助于增进对AD发病分子机制的研究,差异表达的LncRNA或通路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强化螺钉骨水泥髓内钉固定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Evans Ⅱ型骨折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安慧刚, 杨毅, 麦合苏木·阿卜杜瓦克, 冯兴超, 叶尔扎提·哈加合曼, 曹力, 金格勒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2): 121-12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818-00246
全文: HTML (2 KB)  PDF (2622 KB)  ( 267 )
摘要 ( 67 )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探讨强化螺钉骨水泥髓内钉固定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Evans Ⅱ型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 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中心2020年10月5日收治的1例重度骨质疏松性Evans Ⅱ型左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CT资料。患者女,73岁,身高160 cm,体质量56 kg。将患者髋部及股骨的CT数据在Mimics 20软件和 Geomagic Wrap 2017软件中进行提取、优化,得到右侧股骨三维模型;运用Solidworks 2017软件画出内固定模型并参考标准的手术技术进行股骨模型装配。将装配好的模型在3-Matic软件中进行截骨得到Evans Ⅱ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截取螺钉近端周围的部分松质骨设置为骨水泥部件,分别构建A模型[普通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模型]、B模型(钉道强化PFNA内固定模型)及C模型(强化螺钉内固定模型)。按照患者CT数据及内固定的材质标准赋予相应的参数、条件,以及人体力学在股骨的受力及患者的体质量赋予载荷值分别储存,并利用ansys 2019软件中的Explicit Dynamics模块进行分析。观察指标:对比3种模型螺钉在股骨近端的切割程度、股骨颈向内翻角度、股骨颈内旋角度、应力在股骨的分布情况,以及股骨头近端移位情况。结果 3种模型螺钉在股骨近端骨水泥表面均由螺旋刀片四周向远端发生切割、形变、沉陷,程度由轻到重依次为C、B、A模型。股骨颈骨块内翻角度和股骨颈旋转角度,A、B模型均分别为0.37°和0.16°,C模型稍占优势分别为0.32°和0.15°。A模型应力主要集中在螺旋刀片和主钉交接处,B、C模型相较于A模型发生了应力转移,分散向骨水泥部位;C模型股骨骨折部分发生最大移位的距离为5.8 mm,相较于A、B模型(均为6.7 mm)减小。结论 强化螺钉内固定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Evans Ⅱ型骨折较普通股骨PFNA及钉道强化PFNA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效果。
短篇论著

吻合静脉外减张法在不缩短指骨、保留远指间关节的断指再植术中的应用

熊祖国, 张旭, 吴衡, 齐伟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2): 128-131.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610-00179
全文: HTML (2 KB)  PDF (10339 KB)  ( 21 )
摘要 ( 72 )
目的 探讨吻合静脉外减张法在不缩短指骨、保留远指间关节的断指再植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系列病例报告。纳入2016年1月—2021年6月徐州仁慈医院手显微外科利器切割致单指远节完全离断患者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3~57岁、平均29.7岁,3例自远侧指间关节平面完全离断、5例为累及远侧指间关节面的远节基底部斜行完全离断,示指2例、中指4例、环指和小指各1例,缺血时间1~10 h。8例患者均行不短缩指骨、保留远指间关节、直接吻合血管的断指再植术,术中采用吻合静脉外减张法降低静脉吻合口的张力。术后观察患者再植指血运及成活情况,术后随访期间观察再植指的外形、饱满度、静态两点辨距觉、关节活动度等,并依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对其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8例患者断指再植术中,均通过静脉外减张法降低了静脉吻合口的张力,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血管危象,再植8指均完全成活。7例术后获得6~18个月随访,另1例失访。7例患者末次随访时,见手术瘢痕细小,再植指体饱满,其长度、外形、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均与健侧相似,两点辨距觉为3~5 mm,患侧手功能评价均为优。结论 对于利器切割致远侧指间关节平面离断或累及远侧指间关节面的远节近端离断的断指患者,在行不短缩指骨、保留远侧指间关节、直接吻合血管的断指再植术修复时,采用吻合静脉外减张法可有效降低皮下静脉吻合口的张力、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有利于再植指体的成活以及外形和功能的恢复。
变异与畸形

前臂外侧皮神经及腋动脉变异1例

管懿, 李深, 王金佳, 马秀洁, 李明善, 闫中义, 杜耀武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2): 132-133.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805-00237
全文: HTML (2 KB)  PDF (5938 KB)  ( 74 )
摘要 ( 89 )

双侧胸骨肌并单侧胸小肌位置变异1例

曾涛, 肖思远, 武志兵, 郭培坚, 张国红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2): 134-135.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818-00251
全文: HTML (2 KB)  PDF (4169 KB)  ( 175 )
摘要 ( 133 )
综述

医源性𧿹内翻发病原因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王超, 丁声龙, 张明珠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2): 136-140.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802-00231
全文: HTML (2 KB)  PDF (930 KB)  ( 121 )
摘要 ( 89 )
目的 总结医源性𧿹内翻的发病原因、预防,以及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医学、PubMed、EmBase等中英文数据库中,分别以“医源性𧿹内翻”“𧿹内翻”“𧿹外翻术后并发症”“病因”“治疗”,以及“iatrogenic hallux varus”“hallux varus”“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hallux valgus”“etiology”“treatment”为关键词,检索1989年1月—2022年4月发表的有关医源性𧿹内翻病因和治疗的文献共423篇,剔除内容不符、无法获取全文、证据等级较低及重复性研究的文献,最终纳入35篇中英文文献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医源性𧿹内翻发病原因大致可分为治疗方案不当、手术操作不当和术后处理不当等三个方面,且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了解病因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预防。临床上治疗𧿹内翻以手术矫正为主,术式较多,主要有软组织手术、截骨术、骨移植术,以及关节成形或融合术。其中,软组织松解联合肌腱转位治疗骨力线正常的柔性𧿹内翻疗效较确切,关节融合治疗僵硬性𧿹内翻的疗效可靠且逐渐向微创发展。结论 医源性𧿹内翻是临床多见且严重影响患者足部功能的术后并发症之一。由于临床医生对其发病机制和预防手段认识不足,治疗较为棘手。国外关于医源性𧿹内翻治疗的报道多为小样本量单一手术的回顾性研究,国内相关文献报道较少,而且缺乏对不同术式之间的对比研究,因此各种术式的临床疗效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