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23, 28 (8)   Published: 2023-08-06
选择 | 合并摘要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8): 0-0.
全文: HTML (1 KB)  PDF (30439 KB)  ( 32 )
摘要 ( 69 )
指南与共识

中国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诊疗指南(2023版)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8): 493-511.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612-00145
全文: HTML (1 KB)  PDF (2110 KB)  ( 2343 )
摘要 ( 575 )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既往被称为先天性髋脱位(CDH),为小儿运动系统常见的结构性畸形之一,是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股骨近端与髋臼的形态及两者相对位置关系的异常。在新生儿期,不稳定的髋关节并不罕见,但其中大部分在3月龄内恢复稳定; 但如果髋关节的半脱位或脱位持续未得到改善,其解剖结构将会进一步发生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DDH可导致慢性疼痛、畸形、运动障碍,进而发展成早发性退行性骨关节疾病,最终导致残疾。DDH早期治疗的目的是恢复髋臼和股骨头的同心圆关系,主要以非手术治疗为主,而当年龄增加或无法通过闭合复位矫正时则以手术治疗为主,以达到改善步态、缓解疼痛和延长髋关节寿命的目的。成人未经治疗的DDH自然病程多数预后较差,早期诊断与治疗DDH可改善疾病预后、降低后期需要手术治疗的概率,并可减轻疾病对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的负担。对于DDH的诊断和治疗,此前国内外相关学术组织制定了各自的指南,但对于DDH的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从婴儿到成人的全过程序贯管理,国内尚缺少相应共识。在此背景下,本次指南的制订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发起,筛选出我国骨科临床医师最为关注的15个DDH相关临床问题,最终形成基于循证医学的20条有关DDH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推荐意见,旨在推动临床医师对DDH的全程序贯规范化治疗,进而提升治疗水平及临床疗效。
断层解剖与影像

基于DWI的ADC值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面下骨髓水肿解剖分布及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宋玲玲, 张紫微, 王家维, 曾琪, 眭贺, 李语, 梁晨, 黄曌殊, 周石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8): 512-518.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205-00033
全文: HTML (1 KB)  PDF (1808 KB)  ( 126 )
摘要 ( 114 )
目的 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骶髂关节面下骨髓水肿的解剖位置分布及定量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1年1月—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AS患者35例为AS组,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16~44(28.0±7.2)岁。招募年龄与AS组相匹配、性别构成大致均衡的正常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20~45(26.9±6.2)岁。2组研究对象均接受斜冠状位和轴位的短时反转恢复(STIR)-T2加权成像(T2WI)及T1加权成像(T1WI)等4个常规序列的MR扫描,以及斜冠状位DWI序列扫描;对AS组患者骶髂关节进行MRI分级评估,并根据其DWI图上是否出现高信号将AS组分为AS骨髓水肿明显组(19例)和AS骨髓水肿不明显组(16例),观察AS骨髓水肿明显组患者骨髓水肿在骶髂两端关节软骨下的分布。采用ADW 4.7后处理工作站自带的Functool软件测量AS组和对照组左右两侧骶髂关节面下的骶端、髂端软骨下骨髓ADC值,比较AS组与对照组ADC值,比较AS组骶、髂端及不同分级ADC值。结果 AS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5例AS患者MRI分级Ⅰ级7例,Ⅱ级17例,Ⅲ级6例,Ⅳ级5例。AS骨髓水肿明显组19例中Ⅰ级4例(3例累及髂端、1例累及骶髂两端),Ⅱ级10例(9例累及骶髂两端、1例累及骶端),Ⅲ级4例和Ⅳ级1例均累及骶髂两端。AS组左侧骶、髂两端和右侧的骶、髂两端骨髓ADC值分别为(4.94±1.90)×10-4 mm2/s、(4.84±2.21)×10-4 mm2/s和(4.38±1.86)×10-4 mm2/s、(4.23±1.64)×10-4 mm2/s,均高于对照组相应端侧的骨髓ADC值(3.45±1.44)×10-4 mm2/s、(3.48±1.25)×10-4 mm2/s、(3.28±1.35)×10-4 mm2/s、(3.08±1.37)×10-4 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S骨髓水肿明显者19例骨髓水肿区域的ADC值为(4.85±1.44)×10-4 mm2/s,AS骨髓水肿不明显组16例左右两侧骶髂两端关节面下骨髓总体ADC值为(4.30±0.64)×10-4 mm2/s,均高于对照组的(3.32±1.36)×10-4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7,P<0.001)。结论 DWI的ADC值可对AS骶髂关节面下骨髓水肿进行定量分析,显示AS不同MRI分级患者骶髂关节面下骨髓水肿的发生部位及严重程度,且对尚未出现明显信号改变的骨髓水肿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临床研究

J-Valve™系统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治疗主动脉瓣疾病的短期疗效观察

李梓玮, 张帅朋, 张成鑫, 刘善东, 葛圣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8): 519-526.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921-00284
全文: HTML (1 KB)  PDF (996 KB)  ( 372 )
摘要 ( 84 )
目的 探讨使用J-Valve™系统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治疗主动脉瓣疾病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22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动脉瓣病变患者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47~85(71.5±8.0)岁,体质量指数(22.2±3.4) kg/m2。42例患者中,单纯主动脉瓣狭窄2例,主动脉瓣狭窄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5例,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5例。42例患者均使用J-Valve™系统行TAVI治疗,按主动脉瓣是否有二叶畸形分为非二叶畸形组32例和二叶畸形组10例,按是否合并主动脉瓣狭窄分为合并狭窄组27例和单纯关闭不全组15例。观察指标:(1)对比不同分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2)观察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及随访期间总体情况;(3)比较不同分组患者手术时间,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CICU)机械通气时间、CICU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1周超声心动图的左心房(LA)直径、左心室(LV)直径、射血分数(EF)、跨瓣压、瓣周漏等指标情况。结果 (1)非二叶畸形组与二叶畸形组、合并狭窄组与单纯关闭不全组在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检查LA直径、EF、二尖瓣中度以上反流例数,以及合并症等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非二叶畸形组与二叶畸形组的LV直径、跨瓣压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合并狭窄组与单纯关闭不全组的LV直径、跨瓣压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5~330(151.1±62.2) min。术中2例患者同期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支架置入术; 2例患者在体外循环设备支持下完成TAVI手术;2例患者术中发生瓣膜位移,经调整后顺利完成手术。42例患者CICU机械通气时间357.5(115.0,600.0) min,CICU留置时间18.0(14.0,38.3) h。CICU治疗期间,1例患者心功能较差、2例患者氧饱和度较低,予相应治疗后好转。42例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心功能均为Ⅱ级以下。出CICU转入普通病房后3例患者因新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置入永久起搏器,术后新发心房颤动4例,脑血管意外2例,予相应治疗后症状好转。术后1周复查超声心动图显示,人工瓣膜启闭正常,无中度及以上反流;术后瓣周漏21例,无中度及以上瓣周漏;术后LA直径、跨瓣压、二尖瓣中度及以上反流例数均少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4、Z=4.98、χ2=6.76,P值均<0.05);LV直径、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住院χ2=6.76时间7.0(6.8,10.5) d,住院总时间23.5(16.0,32.0) d。42例患者中29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平均4.7个月。随访期间患者胸闷、心慌等症状较术前改善,活动耐力增加,无新发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等相关并发症;脑血管意外患者出院后1个月复查头颅CT显示梗死面积减少。(3)非二叶畸形组与二叶畸形组、合并狭窄组与单纯关闭不全组比较,手术时间、CICU机械通气时间、CICU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时间,术后1周复查超声心动图LA直径、LV直径、EF、跨瓣压、瓣周漏等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使用J-Valve™系统行TAVI是治疗主动脉瓣疾病的一种较好的选择,患者术后短期(12个月以内)疗效好,心功能明显改善。

窄蒂鼻唇沟皮下蒂皮瓣在鼻部及鼻旁恶性肿瘤切除后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李旭文, 葛秀玉, 宋培军, 徐静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8): 527-53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311-00071
全文: HTML (1 KB)  PDF (6771 KB)  ( 85 )
摘要 ( 46 )
目的 探讨窄蒂鼻唇沟皮下蒂皮瓣在鼻部及鼻旁恶性肿瘤切除术后修复面部缺损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2018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鼻部及鼻旁体表恶性肿瘤患者40例,其中男 13例、女27例,年龄52~93(69±12)岁。患者均行肿瘤扩大切除术,根据肿瘤切除后创面修复方法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20例,采用传统的局部转位皮瓣修复;观察组20例,采用窄蒂鼻唇沟皮下蒂推进皮瓣修复。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皮瓣面积、皮瓣蒂部宽度、皮瓣面积与蒂部宽度比值、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皮瓣存活率、供瓣区直接缝合率等围术期指标,术后6个月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以及术后创面感染、皮瓣下积液、创面出血、皮瓣对周围组织牵拉、蒂部“猫耳”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住院时间以及肿瘤性质、大小、部位等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皮瓣面积为(6.90±1.94)cm2,对照组为(7.80±2.24)c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P=0.182)。观察组皮瓣蒂部宽度(0.98±0.29)cm、皮瓣面积与蒂宽比值7.35±2.75、手术时间(70.5±16.7)min、术中出血量(47.5±8.5)mL,对照组依次为(2.93±0.65)cm、2.75±0.82、(83.5±19.9)min、(60.5±15.0)m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25、7.17、2.24、3.36,P值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皮瓣存活率分别为95.0%(19/20)和90.0%(18/2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1.000)。观察组供瓣区直接缝合率为95.0%(19/20),高于对照组的60.0%(1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P=0.023)。术后6个月观察组血管循环VSS评分为(1.40±0.99)分,对照组为(1.65±0.8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P=0.388);观察组皮瓣色泽、柔软度、厚度VSS评分及VSS总分分别为(0.90±0.64)、(2.00±1.03)、(1.30±0.92)、(5.60±3.27)分,对照组依次为(1.45±0.76)、(2.65±0.81)、(1.95±0.89)、(7.70±2.6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8、2.22、2.27、2.23,P值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发生皮瓣对周围组织牵拉分别为7例和14例、蒂部猫耳形成分别为5例和16例,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91、12.13,P值均<0.05)。2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出血、皮瓣下积液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采用窄蒂鼻唇沟皮下蒂皮瓣修复鼻部及鼻旁恶性肿瘤切除后的软组织缺损创面,对蒂部及供瓣区的处理优于传统的局部邻近皮瓣,且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提高术后皮瓣美观度、减少并发症发生。

基于口腔全景片和锥形束CT多生牙发病状况及形态特点的分析

张氡, 陆风旗, 孙凯容, 花修红, 高煜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8): 533-539.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1019-00319
全文: HTML (1 KB)  PDF (2525 KB)  ( 78 )
摘要 ( 60 )
目的 基于口腔全景片和锥形束CT(CBCT)探讨多生牙患者发病状况及特点。方法 横断面研究。2017年8月—2021年7月江南大学附属中心医院行口腔全景片检查的患者共35 541例,其中男14 460例、女21 081例,年龄3~97(43.3±18.6)岁;纳入其中确诊为多生牙的患者1 343例,其中男708例、女635例,年龄3~95(42.3±18.8)岁。1 343例患者中,同时行CBCT检查者64例。观察项目:(1)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20岁、20~<40岁、40~<60岁、60~<80岁、≥80岁5个年龄段,统计多生牙的总体发生情况,比较不同性别间及不同年龄段多生牙的发生情况;(2)比较不同性别间多生牙的类型、位置、生长方向的差异;(3)在CBCT上观察不同类型多生牙及邻牙萌出受阻、邻牙牙根吸收、含牙囊肿等并发症的影像学特点,并比较不同性别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 (1)35 541例患者中,发现多生牙1 343例(1 667颗),发生率3.8%;其中男性发生率为4.9%(708/14 460),女性发生率为3.0%(635/21 081);男女患病比例为1.1∶1(708∶635)。1 343例1 667颗多生牙,存在1颗多生牙的患者最多为1 084例,4颗多生牙的患者最少为14例,不同性别间多生牙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3,P=0.842)。不同年龄段组不同性别间多生牙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8,P=0.002)。(2)1 667颗多生牙中,不同类型多生牙的占比由高到低男性依次为圆锥型38.0%(353/929)、磨牙型29.2%(271/929)、牙瘤样型19.5%(181/929)、切牙型13.3%(124/929),女性依次为圆锥型42.3%(312/738)、牙瘤样型27.5%(203/738)、磨牙型20.2%(149/738)、切牙型10.0%(74/738);多生牙的位置,男性、女性均最常发生于上颌,且均以上颌中切牙区占比最大[49.7%(462/929)、29.2%(216/738)];多生牙的生长方向,男性正常方向占比最大29.2%(271/929)、其次为倾斜方向24.5%(228/929),而女性以倾斜方向占比最大28.5%(210/738)、其次为正常方向26.8%(198/738)。不同性别间多生牙的类型、位置、生长方向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3)64例多生牙患者CBCT检查发现多生牙84颗,其中圆锥型44颗,CBCT显示牙冠宽度大于牙颈宽度,牙冠呈锥形;磨牙型24颗,CBCT显示有𬌗面,𬌗面向内凹陷,呈沟状;切牙型9颗,CBCT显示牙冠呈楔形,牙颈部最厚,向切端逐渐变薄;牙瘤样型7颗,CBCT显示许多小型牙齿状结构彼此密切适应,并由一个或多或少完整的连接囊结合在一起。CBCT显示邻牙萌出受阻4颗、邻牙牙根吸收23颗、邻牙含牙囊肿16颗,邻牙萌出受阻、邻牙牙根吸收、邻牙含牙囊肿的总发生率51.2%(43/84),不同性别间多生牙邻牙萌出受阻、邻牙牙根吸收、邻牙含牙囊肿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多生牙的总发生率为3.8%,多生牙的发生率和多生牙的特点存在性别、年龄的差异。

屈曲间隙角度测量垫块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樊宗庆, 符东林, 潘檀, 刘坤, 郁长修, 聂宇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8): 540-55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1112-00364
全文: HTML (1 KB)  PDF (5290 KB)  ( 81 )
摘要 ( 52 )
目的 探讨屈曲间隙角度测量垫块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2月—2021年12月阜阳市人民医院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56例,其中男17例、女39例,年龄59~78(68.5±4.5)岁。56例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6例,采用屈曲间隙角度测量垫块辅助完成TKA;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股骨远端外旋3°的测量截骨技术完成TKA。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等临床基线资料。(2)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出血量,以及术中初始屈曲间隙不平衡(IFA)发生率;观察患者术后假体安装的位置情况及术后切口愈合情况。(3)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比较2组患者膝关节屈曲功能受限、膝关节异响等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3个月膝内翻角、股骨假体旋转误差,术后1年采用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膝关节疼痛缓解情况、采用膝关节协会(KSS)评分标准分别评估膝关节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测量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ROM)评估膝关节活动改善情况。结果 (1)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和围术期出血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中观察组IFA发生率为7.7%(2/26),低于对照组的53.3%(1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0,P<0.001)。术后复查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假体安装的位置良好。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3)56例患者术后随访14~25(21.0±3.2)个月。随访期间观察组膝关节僵硬1例,对照组膝关节僵硬2例、异响1例,2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P=0.710)。术后3个月,观察组股骨假体旋转误差(0.4°±1.7°)小于对照组(1.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P=0.008);2组间膝内翻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P=0.468)。术后1年,观察组VAS评分(1.3±0.6)分,低于对照组的(2.2±1.1)分;膝关节KSS临床评分(91.2±2.9)分、功能评分(91.1±4.3)分及膝关节ROM为106.9°±10.6°,均大于对照组的(88.0±6.2)分、(86.8±4.6)分、90.9°±1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5、2.45、3.61、3.96,P值均<0.05)。结论 屈曲间隙角度测量垫块在TKA中可以辅助调整股骨远端外旋截骨角度,有利于膝关节屈曲间隙平衡,减少术中创伤,提高近期临床疗效。
实验研究

不同位置腓骨截骨后踝关节力学改变的有限元分析

宗开洋, 郭蕴, 李建成, 崔文静, 胡恺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8): 547-55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1109-00353
全文: HTML (1 KB)  PDF (3786 KB)  ( 142 )
摘要 ( 79 )
目的 基于有限元分析探讨不同高度腓骨截骨后的力学变化及对踝关节的影响,为腓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选择合适的腓骨截骨位置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纳入2020年6月—2022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CT室10例患者的左下肢CT影像资料,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20~60岁、中位年龄43岁,口腔癌患者4例、右下肢骨折患者6例。基于患者CT扫描原始数据,采用Mimics、Geomagic studio、SolidWorks、Abaqus等软件构建出包含胫腓骨和踝关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按照腓骨截骨高度不同分为5组:A组(对照组)为包含完整的胫腓骨和踝关节的骨骼模型,B组~E组(观察组)分别为距离腓骨下端5、7、9和11 cm处向上截取8 cm长腓骨的胫腓骨和踝关节骨骼模型。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 6.14中,对各组模型设置约束及载荷条件,建立分析作业,得出应力分布及变化,采用方差分析、SNK-q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各组模型中胫距关节面、距腓关节面、跟距关节面、胫腓关节面应力变化情况,以及胫骨内部应力变化情况。结果 A组踝关节受力时各关节面应力由大到小依次为跟距关节面、胫距关节面、距腓关节面、胫腓关节面,B、C、D、E 4个观察组各关节面应力由大到小分别为胫距关节面、跟距关节面、距腓关节面、胫腓关节面;截骨后胫腓关节面、距腓关节面应力明显减小,胫骨内侧受力大大增加,胫距关节面应力向内移位。5组模型间比较,以及4个观察组踝关节模型各关节面应力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与A组比较,4个观察组中胫距关节面应力和跟距关节面应力均增大(其中以B组的应力最大),距腓关节面应力和胫腓关节面应力均减小(其中以B组的应力最小),而且截骨位置越低应力改变越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观察组各组间两两比较,除了C组与D组的跟距关节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外,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随着腓骨截骨位置的降低,踝关节各关节面应力变化均增大。因此,临床上行腓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等手术时,在保障修复效果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多地保留远端腓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腓骨截骨术后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短篇论著

伤指两侧指动脉供血的两种静脉动脉化方法在手指中节断指再植术中应用的比较

杨国涛, 陈金亮, 毛华杰, 陈志军, 张旭, 车军, 江起庭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8): 553-558.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1205-00391
全文: HTML (1 KB)  PDF (1663 KB)  ( 134 )
摘要 ( 83 )
目的 比较两种伤指两侧指动脉供血吻合方法(双动静脉吻合与单动静脉吻合)在静脉动脉化断指再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21年10月丹阳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拇指近节或第2~5指中节离断患者37例(40指),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29~45(37±7)岁。37例40指均因断指动脉损伤严重、动脉吻合通血失败≥2次、动脉缺损不能直接吻合且血管移植困难,而采用伤指两侧指动脉供血的静脉动脉化技术进行断指再植术。按照动静脉血管吻合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双动静脉吻合口组18例20指,分别将伤指两侧指动脉近端与远端静脉端端吻合和端侧吻合;单动静脉吻合口组19例20指,先将非优势侧指动脉近端端侧吻合于优势侧指动脉上,再将优势侧动脉的近端与远端静脉端端吻合。对比观察2组患者术中血管吻合时间、术后血管危象发生情况,以及术后伤指指甲生长速度、两点辨别觉、感觉功能分级和手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TAM)等。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伤指指别、手术时机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每组有3例发生动脉血管危象,经解痉、抗凝治疗均好转;37例(40指)伤口均甲级愈合。术中双动静脉吻合口组动静脉吻合时间为(45±7)min,单动静脉吻合口组为(48±9)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 P=0.927)。术后33例(34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双动静脉吻合口组16例(17指)和单动静脉吻合口组17例(17指)术后指甲生长速度分别为每个月(5.1±0.7)mm和(4.8±0.8)mm、伤指各关节TAM优良率均为15/17、指感觉测定平均值分别为S2~S3+级和S2~S4级、两点辨别觉分别为(6.8±1.4)mm和(6.6±0.8)mm,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双动静脉吻合与单动静脉吻合两种伤指两侧指动脉供血的静脉动脉化方法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别,均能够挽救部分血管损伤严重的断指,且再植指成活后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为常规方法断指再植失败后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备选方法。
变异与畸形

股方肌、上孖肌、下孖肌变异1例

于京朝, 武志兵, 渠沛霖, 马明宇, 曾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8): 557-558.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1116-00370
全文: HTML (1 KB)  PDF (1896 KB)  ( 142 )
摘要 ( 53 )
个案报道

手指部浅表性肢端纤维黏液瘤4例诊治分析

张小伟, 裘柳懿, 黄必飞, 陈红飞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8): 559-561.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1228-00412
全文: HTML (1 KB)  PDF (3060 KB)  ( 66 )
摘要 ( 62 )
综述

支架-人造血管复合体移植物在累及颈动脉的晚期头颈恶性肿瘤及其并发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张海东, 于振坤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8): 562-566.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103-00006
全文: HTML (1 KB)  PDF (916 KB)  ( 210 )
摘要 ( 54 )
目的 总结支架-人造血管复合体移植物(ESG)在累及颈动脉的晚期头颈恶性肿瘤及其并发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方法 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中,检索2000年1月—2023年1月关于ESG在累及颈动脉的晚期头颈恶性肿瘤及其并发症手术治疗中应用的相关文献共计765篇,排除内容不符、重复研究、无法获取全文、研究质量不高及综述类文献,最终纳入40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对于累及颈动脉的晚期头颈恶性肿瘤,ESG联合手术切除可以在不影响颈动脉血流的情况下切除肿瘤,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术中、术后发生神经后遗症的潜在风险。在晚期头颈恶性肿瘤并发症的治疗中,ESG是治疗颈动脉爆裂综合征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降低血管内或外科颈动脉牺牲相关的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但潜在的延迟性缺血性或感染性并发症仍不容忽视。对于头颈恶性肿瘤放疗后继发颈动脉狭窄(RICS)的患者,使用ESG治疗能有效改善RICS,降低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短期效果肯定,但在动脉再狭窄及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方面还需进一步观察。ESG内血栓形成、动脉瘤形成是置入ESG常见的并发症,其预防措施需进一步探索。结论 ESG动脉内置入是累及颈动脉的头颈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及其并发症挽救性治疗的一种比较可靠的选择。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