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23, 28 (12)   Published: 2023-12-06
选择 | 合并摘要
封面和目录

封面+目录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12): 0-0.
全文: HTML (1 KB)  PDF (20369 KB)  ( 51 )
摘要 ( 41 )
断层解剖与影像

基于多参数MRI的影像组学融合模型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术前预测价值

尹智, 崔艳芬, 任嘉梁, 杨晓棠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12): 773-781.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316-00081
全文: HTML (1 KB)  PDF (1455 KB)  ( 334 )
摘要 ( 112 )
目的 探讨基于多参数MRI的影像组学融合模型在乳腺癌术前预测腋窝淋巴结(ALN)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山西省肿瘤医院2020年8月—2021年9月经病理证实的272例乳腺癌患者的多参数MRI及临床病理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79(53.0±10.9)岁,其中ALN阳性107例、ALN阴性165例。按照7∶3的比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训练组(191例)和验证组(81例)。从T2加权像(T2WI)、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和增强T1加权像(cT1WI)序列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单因素逻辑回归、相关性分析和Boruta算法3个步骤进行特征选择,然后采用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和逻辑回归(LR)3种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并基于最优模型计算每位患者的影像组学分数(Radscore)。同时,通过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筛选乳腺癌A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临床模型。最后,联合Radscore和临床独立危险因素构建融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DCA)来评价模型对乳腺癌ALN转移的预测性能及临床效益。结果 训练组和验证组患者肿瘤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组中ALN阳性与ALN阴性患者间的肿瘤位置、MRI评估淋巴结状态比较,验证组中ALN阳性与ALN阴性患者间的雌激素受体、分子亚型及MRI评估淋巴结状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基于多参数MRI降维选择后,得到了6个与ALN转移呈显著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P值均<0.05)。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SVM、RF和LR模型均表现出很好的预测能力,AUC分别为0.784、0.826、0.703和0.733、0.817、0.703,其中RF模型效能最高。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MRI评估淋巴结状态是乳腺癌ALN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比值比(95%可信区间)=10.909(5.210~24.511),P<0.001],采用这一指标构建临床模型。联合Radscore和MRI评估ALN状态的融合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均表现出更好的性能,AUC分别为0.867和0.866,且其诊断效能均优于上述3种机器学习模型和临床模型(AUC分别为0.719和0.700)。DCA显示,3种机器学习模型、临床模型和融合模型均有一定的临床效益,其中融合模型的净收益值最大。结论 基于多参数MRI影像组学特征和联合MRI评估淋巴结状态的融合模型有助于术前准确预测乳腺癌ALN转移状态。

基于C-TIRADS指南的阳性超声征象对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的预测价值

侯迎迎, 陈策, 都晓英, 孙医学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12): 782-786.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713-00176
全文: HTML (1 KB)  PDF (1012 KB)  ( 135 )
摘要 ( 82 )
目的 探讨基于“2020版甲状腺结节超声恶性危险分层中国指南:C-TIRADS”(简称C-TIRADS指南)的阳性超声征象在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2年5月—2023年5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66例(272个结节)超声提示有恶性征象并行甲状腺细针抽吸活组织检查(FNAB)的甲状腺实质性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0例、女216例,年龄18~87(55.5±3.5)岁。266例中,经手术切除223例(225个结节),其中男41例、女182例。分析FNAB细胞病理学结果;分析FNAB细胞病理学结果与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结果的一致性;以FNAB细胞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将C-TIRADS指南中微钙化、极低回声、垂直位、边缘模糊等阳性超声征象,以及患者性别、年龄、结节位置、结节体积等临床资料纳入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甲状腺恶性结节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FNAB细胞病理学结果显示:272个结节中,80个恶性结节、192个良性结节;边缘模糊/甲状腺外侵犯60个结节中11个(18.3%)恶性,微钙化111个结节中27个(24.3%)恶性,垂直位68个结节中24个(33.8%)恶性,极低回声33个结节中19个(57.6%)恶性。(2)手术切除标本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225个结节中,恶性结节共81个(与FNAB细胞病理学结果相同79个,97.5%),良性结节共144个(与FNAB细胞病理学结果相同143个,99.3%),两者一致性分析Kappa值为0.971(P<0.001)。(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微钙化、极低回声、垂直位、边缘模糊在良恶性结节患者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比值比(OR)=0.965]、微钙化(OR=2.566)、极低回声(OR=5.487)是甲状腺恶性结节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而垂直位、边缘模糊不是甲状腺恶性结节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基于C-TIRADS指南的阳性超声征象对甲状腺结节的恶性风险具有较好预测价值,其中极低回声和微钙化是甲状腺恶性结节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临床研究

Tile B、C型骨盆骨折对男性勃起功能的影响及相关解剖学原因

段赟, 马超, 赵清斌, 王小挺, 何云, 伊力亚尔·阿不都斯木, 马子越, 阿布都萨拉木·阿布都克力木, 谢增如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12): 787-79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423-00113
全文: HTML (1 KB)  PDF (4419 KB)  ( 104 )
摘要 ( 59 )
目的 探讨Tile B型、Tile C型骨盆骨折对男性患者勃起功能的影响及相关解剖学原因。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诊治的男性骨盆骨折患者65例,年龄19~56(37.5±5.9)岁。65例中,骨盆骨折Tile B型44例(Tile B型组),C型21例(Tile C型组)。患者均手术治疗,其中8例行改良Stoppa入路,6例行耻骨联合入路,6例行骶髂关节后方入路,16例行髂腹股沟入路,16例行前后联合入路,13例行微创手术。观察项目:(1)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2)术后1年采用国际勃起功能问卷-5(IIEF-5)评分评估并比较2组患者勃起功能情况及勃起功能障碍(ED)发生率。(3)基于勃起功能相关组织的解剖学位置特征,根据骨盆骨折后易损伤勃起功能的相关血管、神经及肌肉的不同,将骨盆骨折分为耻骨下支骨折或坐骨支骨折、骨盆耻骨联合分离、经第2~4骶孔的骶骨骨折、Denis Ⅲ型骶骨骨折4种模式,比较2组患者不同骨折模式占比的差异。结果 (1)2组患者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致伤原因、合并伤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随访22.0(13.0,28.0)个月均未发生医源性勃起功能相关神经、血管和肌肉损伤,骨折愈合时间13.0(12.5,15.0)周。术后1年,Tile B型组IIEF-5评分22.0(16.3,23.0)分高于Tile C型组的13.0(9.5,21.5)分,ED发生率45.5%(20/44)低于Tile C型组的76.2%(16/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87、χ2=5.44,P值均<0.05)。(3)Tile B型骨折患者出现耻骨下支骨折或坐骨支骨折、经第2~4骶孔的骶骨骨折、Denis Ⅲ型骶骨骨折模式的比例低于Tile C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92、10.77、13.44,P值均<0.05);而出现骨盆耻骨联合分离模式的比例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0,P=0.169)。结论 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ED发生率高于Tile B型,导致前者ED发生率高的解剖学原因可能与其发生耻骨下支骨折或坐骨支骨折、经第2~4骶孔的骶骨骨折及Denis Ⅲ型骶骨骨折的概率高有关。

颈侧后联合入路在颈椎管沟通性肿瘤一期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殷勇, 张宇, 吴笛, 陈建, 倪兰春, 严耀华, 杨柳, 达鹏, 倪昊生, 施炜, 吴昊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12): 793-798. ;  doi: 10.3760/j.cma.cn101202-20230310-00068
全文: HTML (1 KB)  PDF (10128 KB)  ( 17 )
摘要 ( 47 )
目的 探讨经颈侧后联合入路手术一期切除颈椎管沟通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5年7月—2022年8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12例颈椎管沟通性肿瘤患者,其中男3例、女9例,年龄33~74(51.2±11.9)岁;ToyamaⅡb型2例、Ⅱc型7例、Ⅲb型3例;肿瘤位于C2节段以上4例、C2~4节段3例、C4~7节段5例。患者均采用颈侧后联合入路一期切除手术治疗:神经外科采用经典后正中入路,磨除病变节段半椎板,切除位于椎管内和椎间孔处的肿瘤;头颈外科对于肿瘤完全位于下颌骨平面以上者采用颈腮腺入路,其余采用单纯颈侧入路切除向椎旁颈部间隙延伸的肿瘤组织,并与后正中入路会师,切除顺序为先椎管内、后椎管外。观察肿瘤一次性全切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及术后神经症状改善情况,术后6个月颈椎X线摄片评估脊柱稳定性。结果 本组患者肿瘤均一期彻底切除,肿瘤一次性全切率为12/12。术后病理诊断:神经鞘瘤10例,软骨瘤和神经纤维瘤各1例。手术时间215(183,315) min,术中出血120(85,188) mL。术后并发脑脊液漏1例、局部感染1例,均经对症处理痊愈后出院。5例患者因切除2个节段半椎板术后佩戴颈托6~12周。术后随访6~90个月,12例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无一例肿瘤复发;12例中,有1例患者术后手部麻木缓解不明显、运动功能正常,其余患者原神经受累症状改善。所有患者术后复查颈椎X线片,随访期内未见脊柱畸形,脊柱稳定性良好。结论 对于累及颈椎管内外的沟通性肿瘤,采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和神经外科协作颈侧后联合入路手术,不仅可以一期彻底切除肿瘤,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头颈部重要血管神经的损伤以及术后颈椎不稳,体现了多学科合作的优势。

带血供阔筋膜瓣修复KuwadaⅢ~Ⅳ型跟腱断裂伴止点撕脱的疗效观察

郭礼平, 柳志锦, 周荣, 王健, 杨亮, 巨积辉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12): 799-805.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417-00106
全文: HTML (1 KB)  PDF (7518 KB)  ( 33 )
摘要 ( 52 )
目的 探讨带血供的阔筋膜瓣修复伴止点撕脱的KuwadaⅢ~Ⅳ型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9年5月—2022年9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的KuwadaⅢ~Ⅳ型跟腱断裂伴止点撕脱患者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30~56(43.2±3.8)岁,左足6例、右足2例,跟腱缺损长度4~8 cm。患者均采用带血供阔筋膜瓣修复跟腱缺损并重建跟腱止点。观察指标:(1)观察患者术中阔筋膜瓣穿支来源及吻合方式、阔筋膜渗血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2)术后1个月复查足踝部彩超,观察跟腱穿支血管血流情况;术后3个月复查足踝部MRI,评价阔筋膜瓣血供及跟腱愈合情况。(3)术后1、3、6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活动度,采用膝关节运动(Tegner)评分评价运动水平,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疼痛缓解情况,测量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度评价足踝部功能恢复情况。对比术前和术后1、3、6个月上述指标。(4)术后3、6个月采用跟腱损伤疗效(Thermann)评分评价并对比疗效。结果 (1)本组8例患者,阔筋膜穿瓣支血管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斜支5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2例、旋股外侧动脉横支1例;阔筋膜瓣穿支血管与供区胫后动脉分支吻合5例、血流桥接吻合3例。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毕阔筋膜瓣渗血良好,术中出血量20~30(25.2±3.5) mL,手术时间2.5~5.0(2.5±2.1) h。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住院期间无伤口感染、伤口出血、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2)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10.2±2.8)个月。术后1个月复查足部彩超显示,修复缺损跟腱的阔筋膜穿支血管血流通畅;术后3个月复查足踝部MRI显示修复缺损跟腱的阔筋膜信号与近端跟腱一致。随访期间患者均未出现跟腱再次断裂,无跟腱挛缩、瘢痕增生、患足肿胀等并发症发生。(3)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1、3、6个月AOFAS评分、Tegner评分、踝关节跖屈活动度均增大,疼痛VAS评分、踝关节背伸活动度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术后1个月比较,术后3、6个月 AOFAS评分、Tegner评分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疼痛VAS评分及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术后3个月比较,术后6个月AOFAS评分、Tegner评分、疼痛VAS评分及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hermann评分术后3个月优4例、良2例、可2例,术后6个月优6例、良1例、可1例,术后6个月Thermann评分优良率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0,P=1.000)。结论 带血供阔筋膜瓣修复伴止点撕脱的KuwadaⅢ~Ⅳ型跟腱断裂,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疼痛小,且不牺牲踝关节周围肌腱,是修复KuwadaⅢ~Ⅳ型跟腱断裂伴止点撕脱伤的有效方法。

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合并原发性肺腺癌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梁云, 刘颖, 谢宁, 张蔚, 费秀渠, 刘曙亮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12): 806-811.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316-00078
全文: HTML (1 KB)  PDF (8348 KB)  ( 37 )
摘要 ( 69 )
目的 探讨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PBML)合并原发性肺腺癌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滨州医学院附属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收治的1例PBML合并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检查结果、诊疗经过,同时进行相关文献的复习。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SpringerLink等数据库中,以“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AND肺腺癌”,以及“pulmonary benign metastatic leiomyoma AND lung adenocarcinoma”或“PBML AND lung adenocarcinoma”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到文献报道PBML合并肺腺癌患者共3篇3例。结合本例资料,分析PBML合并肺腺癌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征,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 本例患者为44岁女性,有2次子宫肌瘤手术史。胸部CT提示双肺多发大小不等实性结节,右肺中叶较大结节直径1.5 cm,右肺上叶2个磨玻璃结节直径分别为1.5 cm、0.7 cm;术前能谱CT提示肺内多发病灶的同源性。行胸腔镜右肺中叶楔形切除+右肺上叶楔形切除+淋巴结采样术,结合既往史和病理学检查证实为PBML合并原发性肺腺癌(pT1bN0M0,IA2)。结合文献报道的3例,共4例PBML伴原发性肺癌患者,均为女性并有子宫平滑肌瘤手术史,年龄为38~51(45.8±5.2)岁,均行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检查得以确诊,均获临床治愈。结论 PBML合并原发性肺腺癌临床罕见,缺乏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性表现,需结合病史、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诊断。PBML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手术或者外力诱发致使良性平滑肌瘤细胞经静脉系统转移至肺部;手术为其主要治疗方法,内分泌治疗可能有效。
实验研究

过表达ULK3介导GLi1对人膀胱癌细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及机制

郑旭, 汪中琪, 孙甲乐, 王金行, 陈守峰, 程琪, 郭园园, 刘贝贝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12): 812-818.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614-00152
全文: HTML (1 KB)  PDF (14964 KB)  ( 10 )
摘要 ( 43 )
目的 探讨过表达Un51样激酶3(ULK3)介导胶质瘤相关癌基因同源基因1(Gli1)对膀胱癌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培养人膀胱癌T24细胞分为对照组、ULK3过表达组(ULK3+组)、Gli1过表达组(Gli1+组)、ULK3和Gli1过表达组(ULK3+/Gli1+组)、ULK3过表达和Gli1敲低组(ULK3+/Gli1-组),分别使用阴性对照试剂、过表达ULK3质粒、过表达Gli1质粒、shRNA敲低Gli1质粒对相应各组进行细胞转染。收集转染后的各组细胞,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运动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LC3A/B、P62蛋白表达情况,荧光蛋白标记技术检测自噬小体LC3B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1)对照组、ULK3+组、Gli1+组、ULK3+/Gli1+组、ULK3+/Gli1-组细胞培养0 h时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培养24、48、72 h时,ULK3+组、Gli1+组、ULK3+/Gli1+组、ULK3+/Gli1-组的OD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0.98、56.53、112.70,P值均<0.001)。(2)对照组、Gli1+组、ULK3+组、ULK3+/Gli1+组、ULK3+/Gli1-组细胞迁移数分别为(292.3±28.5)、(376.7±8.1)、(365.7±8.1)、(505.7±22.4)、(301.3±26.7)个,细胞侵袭数分别为(127.7±10.0、(185.0±11.5)、(191.3±8.0)、(278.3±11.0)、(128.7±4.0)个,24 h细胞迁移率分别为8.8%±0.2%、18.8%±0.3%、18.8%±0.4%、24.6%±0.4%、13.8%±0.3%,48 h细胞迁移率分别为14.9%±0.3%、30.3%±2.1%、29.8%±1.6%、50.1%±3.7%、24.9%±1.7%。ULK3+组、Gli1+组、ULK3+/Gli1+组、ULK3+/Gli1-组细胞迁移、侵袭数目,以及24、48 h细胞迁移率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0.82、126.80、112.20、106.70,P值均<0.001)。(3)对照组、Gli1+组、ULK3+组、ULK3+/Gli1+组、ULK3+/Gli1-组细胞LC3A/B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是0.18±0.01、0.41±0.02、0.41±0.03、0.63±0.03、0.25±0.03,P62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6±0.07、0.88±0.01、0.87±0.02、0.53±0.02、0.98±0.04;ULK3+组、Gli1+组、ULK3+/Gli1+组、ULK3+/Gli1-组LC3A/B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6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2.80、72.48,P值均<0.001)。(4)ULK3+组、Gli1+组、ULK3+/Gli1+组、ULK3+/Gli1-组自噬小体LC3蛋白荧光表达量均多于对照组。结论 过表达ULK3可以增强人膀胱癌T24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介导Gli1诱导了细胞自噬反应的增强。

LINC01352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胡梦甜, 潘树矿, 王育新, 薛洪宝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12): 819-825.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424-00114
全文: HTML (1 KB)  PDF (5237 KB)  ( 52 )
摘要 ( 54 )
目的 探讨LINC01352对口腔鳞状细胞癌增殖、迁移与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培养口腔鳞癌SCC25细胞,分为LINC01352过表达(pc-LINC01352)组及其阴性对照(pc-NC)组、miR-629-5p mimics组及其阴性对照(miR-NC)组,将pc-LINC01352、pc-NC、miR-629-5p mimics、miR-NC分别转染相应组的SCC25细胞中。pc-LINC01352组和pc-NC组SCC25细胞转染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细胞中LINC01352、miR-629-5p的相对表达情况,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活力,采用EdU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通过LncRNASNP2在线网站预测LINC01352潜在的下游靶基因及其与LINC01352的结合位点。使用转染后的miR-629-5p mimics组、miR-NC组的SCC25细胞,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LINC01352潜在的下游靶基因及其与LINC01352的结合位点。结果 SCC25细胞转染pc-LINC01352后,pc-LINC01352组中LINC01352的相对表达量(4.99±0.77)高于pc-NC组(1.00±0.07),miR-629-5p的相对表达量(0.32±0.01)低于pc-NC组(1.00±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4、15.72,P值均<0.05)。CCK-8检测结果显示,pc-LINC01352组在转染后24、48和72 h的OD值均小于pc-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EdU检测结果显示,pc-LINC01352组细胞阳性率为9.37%±1.30%,低于pc-NC组的25.92%±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9,P=0.001)。pc-LINC01352组的迁移细胞数、侵袭细胞数分别为(63±6)、(50±4)个,分别低于pc-NC组的(186±9)、(146±8)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25、19.64,P值均<0.001)。预测LINC01352潜在的下游靶基因为miR·629·5p,LINC01352与miR-629-5p的结合位点为miR-629-5p的3’UTR区。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miR-629-5p mimics组LINC01352-WT的荧光素酶活性为0.42±0.04,低于miR-NC组的1.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5,P<0.001),而2组间LINC01352-MT的荧光素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调口腔鳞状细胞癌SCC25细胞中LINC01352的表达水平,可以降低SCC25细胞的活力,抑制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为LINC01352与miR-629-5p的3’UTR区直接结合,下调了miR-629-5p的表达水平有关。
短篇论著

8字捆绑甲板回植术在甲床损伤修复中的应用

李智, 江起庭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12): 826-828.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504-00122
全文: HTML (1 KB)  PDF (3860 KB)  ( 150 )
摘要 ( 58 )
目的 探讨8字捆绑甲板回植术在甲床损伤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21年6月—2022年12月南京江北医院手足显微外科甲床损伤患者20例,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19~50(35±6)岁。20例均为单侧单指损伤,其中右侧13例、左侧7例,示指6例、中指10例、环指1例、小指3例;甲板脱落7例、浮起13例,甲板均完整且无断裂。20例采用8字捆绑甲板回植术治疗:将甲板按甲床形态进行修剪后回植于甲床表面,缝线缝穿过甲上皮缘皮肤,远端线交叉固定于指端克氏针或5号针头处,形成8字捆绑。参照吕桂欣等疗效评价标准对新生甲进行评估。结果 本组2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术后2周拆除缝线,术后创面均一期愈合,其后,甲板均自行脱落。出院后随访4~5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新生指甲外观光滑平整,指甲附着能力强,无明显疼痛等感觉异常,新生甲评估为优16例、良4例,优良率为100%。结论 应用8字捆绑甲板回植治疗甲床损伤疗效满意。

诱导膜技术与骨搬运技术治疗创伤性下肢长骨大段骨缺损的疗效比较

代秀松, 张杨西贝, 叶龙飞, 卢红信, 王晓盼, 陈笑天, 吴敏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12): 829-83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316-00079
全文: HTML (1 KB)  PDF (927 KB)  ( 84 )
摘要 ( 55 )
目的 对比分析诱导膜技术和骨搬运技术治疗创伤性下肢长骨大段骨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21年1月—2022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创伤性下肢长骨大段骨缺损患者36例,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24~64(49.8±14.1)岁,骨缺损长度为4.1~10.5(6.8±1.8) cm。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采用膜诱导技术治疗者23例纳入诱导膜组,采用骨搬运技术治疗者13例纳入骨搬运组。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骨缺损长度与部位等基线资料,以及二期手术术后X线摄片次数、骨折愈合时间、骨愈合质量、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术后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骨缺损长度与部位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诱导膜组和骨搬运组患者二期手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82.7±30.8) d和(271.4±63.1) d,术后X线摄片次数分别为(10.0±4.6)次和(14.2±3.7)次,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9、2.83,P值均<0.05)。诱导膜组和骨搬运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骨愈合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第1、3天2组患者伤口与骨折部位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第7天,诱导膜组患者Ⅰ、Ⅱ、Ⅲ度疼痛分别为17、4、2例,优于骨搬运组的4、7、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1,P=0.021)。2组患者术后1个月治疗满意度均为100%,其中诱导膜组十分满意21例、满意2例,骨搬运组分别为7例和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6,P=0.002)。结论 相比于骨搬运法,采用诱导膜技术治疗下肢长骨大段骨缺损,可以有效缩短患者骨愈合时间,提高骨愈合质量,缓解术后疼痛。

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眼相关疾病临床分析

张俊杰, 马士崟, 张柳青, 蔡常琦, 陈德尚, 王晓敏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12): 833-836.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621-00160
全文: HTML (1 KB)  PDF (2333 KB)  ( 42 )
摘要 ( 56 )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眼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8年3月—2022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鼻眼相关疾病患者30例,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15~71(46.5±15.1)岁。30例患者中,泪囊疾病23例,外伤性视神经损伤3例、眶壁骨折1例,眶内肿瘤3例。患者均行鼻内镜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鼻内镜手术,术后均恢复良好,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35个月。1例眶壁骨折、3例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视力均较术前明显好转。23例慢性泪囊炎患者术后1周评定疗效,治愈19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7%(22/23)。2例鼻窦恶性肿瘤眶内侵犯患者均彻底切除眶内肿瘤,切缘病理检查为阴性;术后1个月复查鼻内镜见鼻腔切口愈合良好;其中1例鼻窦嗅神经母细胞瘤眶内侵犯患者术后2年7个月肿瘤全身转移,1例鼻窦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眶内侵犯患者术后2年10个月肿瘤复发。1例眶内血管瘤患者术后2周复查CT见肿瘤完整切除,复视症状完全缓解。结论 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眼相关疾病,具有微创、高效的独特优势,手术的成功率高,临床疗效较好。
个案报道

肺血管母细胞瘤样透明细胞间质肿瘤1例

裘柳懿, 吴丹丹, 张小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12): 837-838. ;  doi: 10.3760/cma.j.cn 101202-20230208-00036
全文: HTML (1 KB)  PDF (3138 KB)  ( 124 )
摘要 ( 78 )

肱骨头粉碎性骨折合并肱骨干骨折行经三角肌改良前外侧入路手术1例

王泽勇, 杨斐, 覃健, 袁堂波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12): 839-841. ;  doi: 10.3760/cma.j.cn 101202-20230520-00133
全文: HTML (1 KB)  PDF (3430 KB)  ( 24 )
摘要 ( 54 )
综述

骨肌系统内源性再生修复的研究进展

徐蔚然, 耿菲, 王银环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12): 842-846.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1007-00102
全文: HTML (1 KB)  PDF (975 KB)  ( 256 )
摘要 ( 75 )
目的 探讨骨肌系统内源性再生修复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 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2023年9月之前公开发表的有关骨、软骨、椎间盘及肌肉(腱)等组织内源性再生修复研究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文献348篇,按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49篇文献,对内源性再生修复在骨肌系统中的研究情况及其可能的机制进行总结。结果 在骨、软骨、椎间盘、肌肉、肌腱等组织中均存在内源性再生修复;内源性再生修复可通过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引入相关生物学信号(如归巢信号等),或通过单纯生物工程支架系统来促进相关组织的再生修复;内源性再生修复的机制可能涉及受体和黏附分子的表达、与内皮细胞的作用以及免疫系统的诱导。结论 内源性再生修复在骨肌系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促进组织的内源性再生修复是再生医学中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式,未来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