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4, 19 (6)   Published: 2014-12-06
选择 | 合并摘要
全膝关节置换解剖与临床

从成功与失败的全膝关节置换病例分析中加深对解剖与临床关系的理解

吕厚山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4, 19 (6): 441-442.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4.06.001
全文: HTML (1 KB)  PDF (919 KB)  ( 214 )
摘要 ( 127 )
编者按 现代医学的进展导致了临床专业的细化,随着临床专业国际化,中国的关节外科专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在人工膝关节领域中,我国膝关节外科泰斗吕厚山教授做出了杰出贡献。最近十余年以来,我国膝关节外科专业进步尤为迅速,不仅在学术组织方面已经和国际接轨,成立了中国膝关节外科工作委员会(Chinese Knee Society,CKS)。而且在膝关节的基础研究、临床技术方面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国内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膝关节外科专家学者,对此做出了大量有创造性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有些研究很具有中国特色,甚至走在了国际同领域的前列。

新疆维吾尔族人群正常膝关节参数的CT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买买提克里木·吐松江, 阿斯哈尔江·买买提依明, 张晓岗, 任姜栋阿里木·阿布都热西提, 曹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4, 19 (6): 443-447.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4.06.002
全文: HTML (1 KB)  PDF (945 KB)  ( 328 )
摘要 ( 284 )
目的 探讨应用CT测量新疆维吾尔族人正常膝关节参数在膝关节假体设计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招募新疆维吾尔族成年志愿者100名进行前瞻性研究,男53名,女47名;年龄18~68岁,平均34.07岁。行膝关节伸直中立位CT扫描,扫描图像用AW4.4进行3D重建处理,抛币法选取左侧或右侧膝关节,分别测量记录髌骨厚度、胫骨平台内翻角(PT角)、小腿机械轴垂直线与双侧股骨髁远端切线的夹角(FT角),以及胫骨内侧平台最低点至腓骨头尖端高度的差距(DPF)等膝关节参数。将所得数据分别按男女组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将所得数值同文献报道的汉族人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新疆维吾尔族人正常膝关节髌骨厚度、PT角、FT角、DPF男性分别为(22.67±1.40)mm、4.64°±0.61°、4.85°±0.84°、(9.75±1.70)mm,女性分别为(20.70±1.41)mm、4.23°±0.55°、4.33°±0.58°、(8.13±1.80)mm,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是7.006、3.512、3.543、4.634,P值均<0.01)。与相关文献报道的汉族人群相比,维吾尔族正常膝关节髌骨厚度、PT角、FT角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是1.056、0.844、0.572,P值均>0.05),DPF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6,P<0.01)。结论 对新疆维吾尔族人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包括髌骨置换术等操作时,为确保操作精确性,不能直接参考其他人群相关数据;设计国人膝关节假体时应该考虑到不同人群及性别的差异。

汉族人群正常股骨远端髁间前后轴线与旋转轴线的对位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马德思, 曲铁兵, 温亮, 潘江, 林源, 张博, 辛星, 赵潇雄, 王志为, 陈彤陈伟, 黄伟, 陈虹, 王敏, 张强, 彭理斌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4, 19 (6): 448-451.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4.06.003
全文: HTML (1 KB)  PDF (902 KB)  ( 225 )
摘要 ( 274 )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正常股骨远端髁间前后轴线与旋转轴线的对位关系及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2年10月—2013年7月,对北京、河北、新疆及重庆的288名健康汉族志愿者行双下肢全长CT扫描,共获得575个正常膝关节图像数据纳入研究进行分析。其中男148名,女140名;年龄17~65岁;左膝288个,右膝287个。通过垂直于股骨机械轴线的断层图像,进行轴线之间的测量,包括髁间前后轴线与外科上髁轴线夹角(ASA),髁间前后轴线与临床上髁轴线夹角(ACA),髁间前后轴线与后髁连线夹角(APA);按性别和侧别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SA平均 87.19°±1.92°,男性87.03°±1.95°,女性87.35°±1.87°,左膝87.33°±1.88°,右膝87.05°±1.95°;ACA平均 90.93°±2.03°,男性90.68°±2.01°,女性91.19°±2.03°,左膝91.05°±1.93°,右膝90.81°±2.13°;APA 平均83.99°±2.16°,男性83.86°±2.20°,女性84.12°±2.12°,左膝84.05°±2.09°,右膝83.92°±2.23°。其中ACA在男女性别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00, P=0.003),女性比男性平均大0.51°,其余参数在性别及侧别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通过对较大样本的中国汉族人群正常膝关节影像学的CT测量,得到相对准确的汉族人群股骨远端轴线间的对位关系,可以指导术中股骨远端截骨操作,确定适当的股骨外旋。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处理

王俏杰, 沈灏, 王琦, 陈云苏, 蒋垚, 邵俊杰, 张先龙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4, 19 (6): 452-455.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4.06.004
全文: HTML (1 KB)  PDF (779 KB)  ( 169 )
摘要 ( 276 )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CL)损伤的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687例(714膝)行初次TKA术中10例(10膝)MCL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1例为MCL股骨侧止点撕脱,另9例为MCL体部断裂。MCL股骨侧止点撕脱患者采用带缝线锚钉方法进行止点重建,体部损伤患者均采用断端直接缝合方法进行修复。除2例体部断裂的患者因修复后仍无法恢复内侧稳定性而使用限制性衬垫之外,其余8例患者均使用非限制性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术后康复过程中有5例患者使用膝关节支具进行保护。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和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10例患者随访3~15个月(平均9个月)。患者均无膝关节不稳定的主诉,末次随访时,膝关节伸直位及屈膝30°位外翻应力试验未发现内侧松弛。患者KSS由术前平均76.8分(37~100分)改善到153.3分(126~170分),膝关节平均活动度由术前的92°(70°~110°)改善到108°(90°~120°)。结论 对TKA中的MCL损伤应当进行积极的手术修复。在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MCL修复、重建并且获得良好下肢力线的前提下,非限制性膝关节假体能够获得理想的治疗结果。

多针穿刺松解内侧副韧带在中度膝内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陈云苏, 张先龙, 蒋垚, 王俏杰, 李亚民, 王琦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4, 19 (6): 456-459.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4.06.005
全文: HTML (1 KB)  PDF (881 KB)  ( 197 )
摘要 ( 143 )
目的 分析多针穿刺延长法松解内侧副韧带(MCL)对中度膝关节内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软组织平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骨科,TKA术中采用多针穿刺技术松解MCL以获得软组织平衡的中度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55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9例、女36例,年龄57~79岁。术后康复按照我科标准膝关节康复计划进行。术后3周复查拍摄下肢站立位全长片,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拍摄患膝关节站立位正侧位片,并检查膝关节活动度,进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做内外翻应力测试检查膝关节稳定性。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术前及术后膝关节力线、膝关节屈曲活动度、KSS临床评分及功能评分的差异。结果 根据术中松弛度测量标准,55例病例术中均获得了满意的内外侧软组织平衡,未出现内侧过度松弛的情况。术后利用膝关节站立位全长片测量膝关节力线显示,由术前的内翻13.5°±3.36°(9°~25°)纠正至术后的内翻0.8°±1.07°(内翻3.5°~外翻2.0°);KSS临床评分从术前(39.9±7.84)分(20~65分)改善至末次随访的(94.0±7.27)分(65~100分),KSS功能评分从术前(35.2±10.51)分(20~80分)改善至末次随访的(85.0±10.84)分(50~100分);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从术前90.0°±9.87°(65°~110°)改善至末次随访的115.0°±10.08°(95°~1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随访中,除了2例仍存在5°屈曲挛缩外,其余53例膝关节均能完全伸直,未发现膝关节失稳病例,未发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TKA术中采用多针穿刺松解技术,可以通过增加穿刺次数逐渐延长MCL,增加内侧间隙,从而获得满意的软组织平衡,在中度内翻畸形膝关节TKA术中是安全而有效的。

数字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股骨旋转控制中的应用

马敏, 罗树林, 蔡俊丰, 袁锋, 魏艳辉, 尹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4, 19 (6): 460-464.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4.06.006
全文: HTML (1 KB)  PDF (936 KB)  ( 204 )
摘要 ( 175 )
目的 探讨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采用数字技术进行个体化股骨旋转定位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 选择上海市东方医院关节外科2012年5月—2013年11月68例膝关节严重退变病例纳入观察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X线检查均符合Kellgren & Lawrence分级法Ⅲ级以上,且合并严重的膝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术前CT扫描下肢采集数据后利用数字化软件Mimics14.01在建立的3D立体模型中测量股骨后髁角,在TKA中参照该角度进行个体化截骨,术后再次测量股骨后髁角。选择2010年9月—2012年10月统一采用外旋3°截骨的6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股骨后髁角以及股骨假体旋转不良率。结果 观察组68例采用数字技术的患者术前测得股骨后髁角5.14°±1.59°(1.05°~8.26°),术后0.83°±0.44°(0.03°~2.28°);对照组中62例采用传统技术的患者术前测得股骨后髁角5.47°±1.23°(1.97°~8.41°),术后3.82°±0.41°(0.08°~6.93°)。两组患者术前的股骨后髁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9,P>0.05),观察组术后股骨后髁角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73,P<0.01)。观察组股骨假体旋转不良率为10.3%(7/63),对照组为38.7%(24/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20, P<0.01)。结论 TKA术前应用数字化技术测量股骨后髁角,并根据测量结果进行个体化股骨外旋截骨,可以获得良好的股骨旋转力线。
应用解剖与临床

髋臼中心定位器在髋臼标本解剖学测量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

徐陈, 周建生, 程鸿远, 官建中, 王志岩, 吴敏, 张斌斌, 肖玉周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4, 19 (6): 465-469.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4.06.007
全文: HTML (1 KB)  PDF (1132 KB)  ( 434 )
摘要 ( 234 )
目的 探讨应用髋臼中心定位器测量髋臼前后切迹连线中点至髋臼中心的方法,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定位髋臼中心及安放髋臼假体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取20具40侧正常成年人骨盆标本进行前瞻性研究,剥离骨盆软组织,显露出髋臼缘、髋臼前后切迹和Harris窝;通过髋臼的垂直径和水平径的交点确定髋臼的中心,并记录髋臼开口平面的垂直径和水平径数值,再利用髋臼中心定位器测量髋臼前后切迹连线中点至髋臼中心的距离(MAC)。应用医学统计学软件对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髋臼开口平面的垂直径和水平径分别为45.50~55.60 mm、44.50~52.54 mm,使用髋臼中心定位器测得MAC为26.60~33.82 mm,平均为30.87mm,并观察到髋臼中心均在靠近卵圆窝内头侧接近月状关节软骨处。根据测量的MAC分别与髋臼开口平面的垂直径、水平径以及两者之和数据绘制散点图,提示MAC和髋臼开口平面水平径、垂直径、以及两者之和呈正性相关,Pearson系数r分别为0.89、0.81、0.91,从Pearson线性分析可知相比于MAC和垂直径或水平径,MAC和髋臼水平径与垂直径之和变量的相关系数更接近1,更具有明显的线性正性相关性。结论 MAC和髋臼水平径与垂直径之和呈线性正性相关性,提示可以通过测量髋臼水平径和垂直径的距离来得到MAC的值,从而可应用髋臼中心定位器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和翻修术中快速准确地确定髋臼中心,为正确安放髋臼假体,恢复髋关节解剖旋转中心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颈腮区手术中耳大神经的临床解剖学观察

李亦凡, 刘业海, 赵益, 吴静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4, 19 (6): 470-473.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4.06.008
全文: HTML (1 KB)  PDF (1451 KB)  ( 178 )
摘要 ( 228 )
目的 研究耳大神经的应用解剖学,为颈腮区相关手术提供临床解剖资料。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年11月—2013年10月45例(52侧)头颈腮腺区手术病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在手术中观察耳大神经出肌点的位置、行程、分支点、分支及其与颈外静脉之间的关系。其中全颈淋巴结清扫术25例(32侧)、腮腺恶性肿瘤手术4例、咽旁间隙肿瘤16例。结果 耳大神经多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上下10 mm范围内穿出占94.2%(49/52),并多以单干形式上行,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腮腺尾部以及下颌角下方10 mm左右分成前、中、后3个终支。耳大神经伴行于颈外静脉的后方上行(间距不超过20 mm)。结论 耳大神经解剖变异较大,其主干与颈外静脉关系密切,手术时尽可能避免耳大神经损伤。

滑车上神经及滑车上动脉主干坐标定位的解剖学观测

许冬明, 牛松青, 彭东, 张紫薇, 邹强, 陈钱, 刘倩, 陈禹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4, 19 (6): 474-477.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4.06.009
全文: HTML (1 KB)  PDF (892 KB)  ( 218 )
摘要 ( 389 )
目的 观测滑车上神经和滑车上动脉主干的解剖定位,为临床手术去除眉间皱纹时防止滑车上神经、动脉的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取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20例(40侧),测量滑车上切迹至额前正中线、眶上切迹、皱眉肌起点的距离。在尸头标本上以经过两侧眉弓的最高点的水平线作为横坐标(X轴),经过额前正中线作X轴的垂直线作为纵坐标(Y轴),二者的交点为原点(即O点),制作滑车上神经、动脉主干的走行范围轨迹。结果 20例(40侧)标本中,12例(24侧)见滑车上切迹,出现率为60.0%。滑车上切迹至额前正中线的距离为(15.85±2.52)mm,其中左侧(16.56±3.08)mm、右侧(15.04±1.51)mm;滑车上切迹位于眶上切迹的内侧,距离为(9.42±3.51)mm,其中左侧(8.78±3.24)mm、右侧(10.16±3.91)mm。滑车上切迹至皱眉肌起点的距离为(10.73±2.41)mm,其中左侧(10.91±2.82)mm、右侧(10.35±1.57)mm。滑车上神经和滑车上动脉主干的走行范围轨迹显示:眉弓上32.5mm至眉弓下20mm的范围内,在额前正中线左侧(坐标轴右侧)由(7.18±3.82) mm~(13.90±1.60)mm、右侧(坐标轴左侧)由(-7.27±4.06)mm~(-13.28±2.76)mm是滑车上神经主干"危险区";而眉弓上20mm至眉弓下20mm的范围内,在额前正中线左侧(坐标轴右侧)由(8.67±2.46) mm~(16.92±2.36)mm、右侧(坐标轴左侧)由(-9.43±3.07)mm~(-15.48±1.62)mm是滑车上动脉主干“危险区”。结论 在额眉部有易损伤滑车上神经和滑车上动脉的“危险区”,额眉部手术时应谨慎操作,减小对神经、动脉的损伤。
临床研究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不同截骨方式行股骨短缩治疗Crowe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疗效分析

袁涛, 包倪荣, 孟嘉, 周利武, 郭亭, 赵建宁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4, 19 (6): 478-482.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4.06.010
全文: HTML (1 KB)  PDF (1000 KB)  ( 439 )
摘要 ( 251 )
目的 研究Crowe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时采用转子间截骨与转子下截骨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33例(37髋)Crowe Ⅳ型DDH患者,年龄17~67岁,平均35.9岁。在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时采取了不同的截骨方式,其中28例(30髋)接受了改进的转子间截骨、5例(7髋)采用了转子下截骨。两组患者均用改良的Merled Aubigné和Postel部分评分进行效果评定,术前平均分别为9.4分、9.7分,下肢长度差异平均分别为44.7 mm、57.5 mm,收集评估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数据。 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83.6个月,术后转子间截骨与转子下截骨患者下肢的平均长度差异分别是9.2 mm、9.4 mm,末次随访Merled Aubigné评分平均分别为15.9分、15.8分。转子间截骨组患者中有2例术后出现坐骨神经麻痹,但是6个月内症状完全缓解。末次随访中转子间截骨组有2例Trendelenburg征阳性。在随访期内均无假体翻修的患者。各组手术前后Merled Aubigné和Postel部分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统计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缩短治疗Crowe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时,无论是转子间截骨还是转子下截骨均安全有效。

改良Jaslow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23例疗效观察

冯虎, 夏震, 郭开今, 赵杰, 邓斌, 蒋允昌, 章浩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4, 19 (6): 483-48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4.06.011
全文: HTML (1 KB)  PDF (853 KB)  ( 218 )
摘要 ( 153 )
目的 探讨对改良Jaslow技术进行改进后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2年4月手术治疗的23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改良Jaslow技术进行改进,采用半椎板切除、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以及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变化,采用JOA评分改善率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 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患者并发脑脊液漏1例,予相应处理后痊愈,无逆行颅内感染发生。2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症状、体征均显著改善,无断钉及内固定松动、移位。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相比,VAS评分、ODI均明显降低,JOA评分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复查中立位侧位X线检查提示:腰椎间隙均达到骨性融合。术后1年按JOA评分改善率评定疗效,优21例、良2例,优良率100%。结论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方式多样,需要根据患者术前评估结果选择手术方案。对改良Jaslow技术进行改进,采用腰后路半椎板切除、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以及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满意。

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与自体腘绳肌腱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早期疗效比较

沈振宇, 周冰, 赵凤朝, 陈向阳, 卢文海, 史思峰, 郭开今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4, 19 (6): 487-491.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4.06.012
全文: HTML (1 KB)  PDF (750 KB)  ( 215 )
摘要 ( 171 )
目的 探讨先进韧带加强系统(LARS)人工韧带与自体四股腘绳肌腱(ST/G)重建后交叉韧带(PCL)手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2008年7月—2013年5月收治的58例膝关节后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LARS人工韧带重建PCL(LARS组) 30例,两端均采用挤压螺钉固定;ST/G重建PCL(ST/G组)28例,股骨端使用Endobutton固定,胫骨端采取Intrafix挤压螺钉+门型钉固定。采用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6、9、12个月时患侧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获随访12~18个月,平均14.5个月。LARS组患者术后扶拐下地、去拐行走、恢复轻量化运动时间[(12.4±4.3)h、(40.3±5.7)h、(3.4±0.6)h]均少于ST/G组[(23.5±6.6)h、(60.4±7.6)h、(7.2±1.3)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32、t=11.445、 t′=14.127, P值均<0.05)。LARS组在术后3、6、9个月时,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均高于ST/G组,Tegner评分在术后3、6个月时高于ST/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术后12个月时 LARS组3种膝关节功能评分与ST/G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结论 采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PCL具有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等优势,早期临床效果优于ST/G重建PCL手术;但远期临床效果需要进一步长期研究观察。

脂肪肝供肝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的影响

杨和君, 吕立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4, 19 (6): 492-49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4.06.013
全文: HTML (1 KB)  PDF (641 KB)  ( 165 )
摘要 ( 174 )
目的 探讨脂肪肝供肝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的影响,评估脂肪肝供肝肝移植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3月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行经典原位肝移植的26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肝(均为尸肝)病理检查结果,按其脂肪变性程度将26例患者分成3组:无脂肪变性组(正常组)10例,轻度脂肪变性组(轻度组)10例,中度脂肪变性组(中度组)6例。观察比较各组分别于术后第1、3、5、7、14天肝功能指标恢复情况。结果 3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意外情况发生,术后各组无一例移植物原发性无功能。与正常组相比,轻度组术后第1、3、5、7、14天的ALT、AST、凝血酶原时间(PT)、总胆红素(TBI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中度组术后第1、3、5天ALT、AST、PT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和轻度组(P值均<0.05),而TBIL术后第1、3、5、7、14天与正常组及轻度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6例患者术后随访20~75个月,平均(38.6±18.2)个月。正常组、轻度组及中度组术后1年生存例数分别为8例、9例、5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c=0.379, P=0.828)。结论 轻度脂肪肝供肝对术后早期肝功能无明显不利影响,可安全应用于临床肝移植;中度脂肪肝供肝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较无脂肪变性者和轻度脂肪变性者慢,临床上可以用于一般状况较好的患者。

腹腔镜肝切除术18例临床分析

刘会春, 吴斌全, 金浩, 周磊, 鲁正, 谈燚, 鲁贻民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4, 19 (6): 497-499.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4.06.014
全文: HTML (1 KB)  PDF (521 KB)  ( 171 )
摘要 ( 148 )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手术的可行性及相关技术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4年3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行腹腔镜肝切除术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肝细胞肝癌7例,肝海绵状血管瘤3例,肝炎性假瘤2例,肝内胆管结石1例,转移性腺癌、鳞癌各1例,差分化腺癌1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2例。肝脏病灶占位直径1.5~10.0 cm。结果 15例成功完成完全腹腔镜下肝切除术,2例行手助腹腔镜探查游离后开腹切除,1例腹腔镜游离肝脏后小切口进腹肝切除。其中右肝段或局部切除术10例,左肝外叶切除术8例。手术时间 115~400 min,术中出血量(527.5±325.4)ml。术后未发生胆漏和出血等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 (10±3.7)d。结论 腹腔镜肝切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只要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腹腔镜肝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医源性脑脊液鼻漏的成因及鼻内镜下手术修补术

廖建春, 符涛, 胡建道, 张小鹏, 邓彬华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4, 19 (6): 500-502.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4.06.015
全文: HTML (1 KB)  PDF (509 KB)  ( 195 )
摘要 ( 178 )
目的 分析医源性脑脊液鼻漏(ICFR)发生的相关原因以及提高鼻内镜下修补术成功率的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4月—2012年12月医治的53例ICFR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用腹壁脂肪制成哑铃球状修补,4例加用中鼻甲黏膜瓣转移修复,9例加用鼻中隔黏骨膜瓣转移修复,脑脊液鼻漏修补手术均在鼻内镜下完成;对53例ICFR发生原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53例患者ICFR的原因分别为:术者术前局部解剖结构了解不充分19例、手术操作不当20例、取瘤时操作不当12例、术中发现脑脊液漏而修补不完全者49例。本组53例中,50例一次修补成功,3例二次修补成功,治愈率为100%。结论 经鼻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是ICFR修补的首选进路。术者术前对局部解剖结构了解不充分、手术操作不当、取瘤时操作不当、术中发现脑脊液漏修补不完全是造成ICFR的主要原因。

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观察

郑霄, 谢琳, 李翔骥, 刘莛, 刘华, 肖名贺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4, 19 (6): 503-50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4.06.016
全文: HTML (1 KB)  PDF (545 KB)  ( 205 )
摘要 ( 143 )
目的 探讨810 nm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TSCPC)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1年11月—2013年1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眼科进行TSCPC治疗的117例患者(118眼),男59例(60眼),女58例(58眼),年龄31~79岁。按视力损害程度分为3组:视力≤数指为A组、数指<视力<0.1为B组、视力≥0.1为C组,对3组患者分阶段实施TSCPC。观察3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 d、3 d、1个月、3个月、1年的眼压和1年时视力,C组观察术前和术后1年时视野情况。术后失访者退出统计,不纳入疗效评定。结果 A、B、C组TSCPC术后分别成功随访44例(44眼)、32例(32眼)、28例(28眼)。3组患者术后1 d、3 d、1个月、3个月、1年时的眼压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患者术后1年视力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0.64,P>0.05)。C组术后1年视野MD值(-16.02±4.72)与术前(-17.36±4.4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8,P>0.05)。术后并发球结膜水肿7例,虹膜睫状体炎59例,前房积血5例,经对症治疗后消失。随访1年时,眼球萎缩5例。结论 TSCPC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措施,能有效挽救不同视力的难治性青光眼的残存视功能,安全性高,是降低眼压、保护视神经的有效治疗措施。
实验研究

内皮祖细胞对小鼠肾癌血管新生化的影响

于澎, 葛余正, 赵炎, 吴然, 吴剑平, 朱佳庚, 贾瑞鹏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4, 19 (6): 507-511.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4.06.017
全文: HTML (1 KB)  PDF (1934 KB)  ( 178 )
摘要 ( 159 )
目的 检测内皮祖细胞(EPCs)在小鼠肾癌(RCC)中的分布特征,探讨EPCs在肾癌新生血管化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BALB/c 裸鼠70只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35只)、B组(35只),另取6只作为对照组(C组)。A组小鼠右肾下极移植人肾癌细胞,B组为假手术,C组不做任何处理;于实验后21、28、35、42、49 d,A、B、C组各时间点分别处死7只、7只和1只小鼠,收集标本评估C组右侧正常肾组织(NT)、B组右肾损伤肾组织(ST)、A组的癌组织(TT)和癌旁组织(AT)中EPCs水平及分布,以及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FLK)、趋化因子受体(CXCR4)等mRNA表达。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 AT中EPCs水平在28 d后逐渐升高,明显高于TT、NT及ST中的表达(P<0.05);TT中EPCs水平则先升高以后逐渐降低,且明显高于NT中表达(P<0.05)。免疫荧光检测EPCs主要聚集于AT;免疫组织化学检测AT中MVD明显高于TT和NT,而TT中MVD则低于NT(P<0.05);AT中VEGF、FLK、SDF-1和CXCR4 mRNA水平对比TT和NT明显升高(P<0.05)。结论 EPCs可通过分泌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参与血管形成来参与肿瘤新生血管化,并以此促进肾癌的进展。
短篇论著

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与宫颈刮片检查筛查宫颈癌的对比研究

华要武, 孙祥熙, 邱丽, 张恒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4, 19 (6): 512-514.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4.06.018
全文: HTML (1 KB)  PDF (486 KB)  ( 173 )
摘要 ( 128 )
目的 比较宫颈脱落细胞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和宫颈刮片(CS)检查诊断宫颈病变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健康体检管理中心对已婚健康妇女进行宫颈脱落细胞检查的资料,其中TCT(TCT组) 787例,CS检查(CS组)11 543例,采用宫颈细胞学诊断报告方式(TBS)作出细胞学诊断,对检查结果异常者行宫颈组织病理学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S组11 543例,宫颈脱落细胞检查阳性105例,阳性检出率0.91%(105/11 543)。TCT组787例,宫颈脱落细胞检查阳性23例,阳性检出率2.92%(23/787)。TCT组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056, P<0.01)。两组宫颈脱落细胞检查结果阳性者共128例,其中41例行宫颈组织病理学检查。41例中,CS组25例,与病理诊断符合11例(44.0%);TCT组16例,与病理诊断符合9例(56.3%);两组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宫颈癌的筛查中,TCT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S检查。在技术设备和经济条件许可的地区,宫颈癌筛查首选TCT;而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CS检查仍为宫颈癌筛查的首选。
综述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中截骨技术的研究进展

李伟, 方学伟, 陆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4, 19 (6): 515-518.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4.06.019
全文: HTML (1 KB)  PDF (572 KB)  ( 215 )
摘要 ( 208 )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截骨方法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PubMed 、Springer Link、FMJS、万方网络数据库中,以“膝关节置换术”、“截骨”、“计算机导航”和“个体化模板”为关键词,查阅1988年1月—2014年6月有关人工TKA中截骨技术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TKA是治疗中晚期膝关节疾病的标准经典手术,术中截骨方法主要有传统器械截骨、计算机导航及个体化模板辅助截骨等。TKA中传统器械截骨,依靠机械引导装置定位及术者经验截骨,主观性强,精确度较低,手术风险大,并发症多,手术效果欠佳。与传统器械截骨相比,计算机导航辅助截骨精度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需要的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更多;另外,由于其学习曲线长、设备费用昂贵、技术要求高等众多因素,限制了导航系统的推广应用。 个体化模板辅助TKA技术可设计精确化的截骨方法或工具,实现个体化解剖截骨,具有提高截骨精确性、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手术损伤等优势,膝关节术后功能恢复更加理想。结论 随着数字骨科的不断发展,人工TKA手术方案会更加个性化,截骨更精确。数字化、个体化截骨技术可能成为今后TKA发展的新方向。

CT三维重建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形态研究中的进展

张衡, 周建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4, 19 (6): 519-521.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4.06.020
全文: HTML (1 KB)  PDF (702 KB)  ( 221 )
摘要 ( 225 )
目的 对CT三维重建(3DR)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髋臼形态研究的优势、测量参数、髋臼分型进行综述。方法 近年DDH髋臼形态研究中以“髋臼形态”、“成人DDH”、“THR”及“CT 3D重建”为关键词,在Pu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近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对CT 3DR的应用优势、测量参数、髋臼分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髋关节是一个复杂的3D立体结构,DDH髋臼形态可发生严重的病理改变。术前应用CT 3DR技术可以全面认识DDH髋臼形态,从而可优化术前设计,提高手术精确度,降低术后并发症。结论 CT 3DR能全面显示髋关节的立体形态和各部位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对于DDH的诊断、分型,术前全面认识髋臼形态,提高髋关节置换准确度及减少术后并发症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个案报道

胰腺巨大血管瘤手术切除1例

高励斌, 桑卫东, 郝海波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4, 19 (6): 522-523.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4.06.021
全文: HTML (1 KB)  PDF (675 KB)  ( 153 )
摘要 ( 170 )
解剖与临床知识讲座

上颌窦内镜手术的解剖与临床

廖建春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4, 19 (6): 524-527.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4.06.022
全文: HTML (1 KB)  PDF (1179 KB)  ( 163 )
摘要 ( 155 )
变异与畸形

睾丸动脉、右肾动脉、左肾上腺下动脉及左椎动脉变异1例

陈惠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4, 19 (6): 528-530.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4.06.023
全文: HTML (1 KB)  PDF (692 KB)  ( 183 )
摘要 ( 109 )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