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3, 18 (1)   Published: 2013-02-01
选择 | 合并摘要
述评

结合MRI深入开展脑神经断层解剖学研究

刘树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1): 3-4.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1.001
全文: HTML (1 KB)  PDF (464 KB)  ( 231 )
摘要 ( 193 )
十二对脑神经系于脑干,穿经颅底,处于人体最复杂和隐蔽的部位,一直是医学影像学和外科手术中的难点。在临床上,脑血管病变、颅内及颅底肿瘤和骨折等常累及脑神经,脑神经本身也时常发生神经纤维瘤或神经麻痹等病变[1]。
断层影像解剖与临床

嗅球和嗅束的断层解剖与MRI

冯蕾,剡将术,孙博,孟海伟,吴凤霞,林祥涛,汤煜春,田广平,尹群生,柳澄,刘树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1): 5-8.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2.01.002
全文: HTML (1 KB)  PDF (848 KB)  ( 180 )
摘要 ( 191 )
目的:研究嗅球和嗅束的断面特点与MRI表现,为相关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和外科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取国人成年尸头标本69例,经防腐和冷冻后,以电动断层带锯分别切制成连续横断层标本36例、矢状断层标本18例和冠状断层标本15例;采用SE序列,获取12例自愿者的头部1.5 T MRI横、矢、冠状图像;利用3.0 T MRI扫描仪,获取了10例自愿者的SE序列和3D-CISS序列头部断层图像;将上述连续断层标本和MRI图像相对照,观察、分析嗅球与嗅束的断面形态、MRI信号、位置及其毗邻关系等。结果:在冠状断面上,嗅球位于嗅束沟或直回与筛板之间,呈上方凹陷略扁的椭圆形;嗅束位于直回和嗅束沟下方,呈扁平的椭圆形。在矢状断面上,嗅球走行在颅前窝底直回下方,周围环绕以嗅池,其中上部嗅池较宽大。在横断面上,嗅束位于直回与眶回之间的嗅束沟内,视交叉的前外侧。MRI横断层、矢状断层和冠状断层图像均可显示嗅球、嗅束,其周围被嗅池环绕。结论:横断面、矢状断面和冠状断面均可清晰显示嗅球、嗅束的形态、位置和毗邻关系,其中以冠状断面为佳。

视神经和视交叉冠状断层解剖与MRI

剡将术,孙博,汤煜春,杨林林,葛海涛,冯蕾,尹群生,丁娟,柳澄,林祥涛,刘树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1): 9-12.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2.01.003
全文: HTML (1 KB)  PDF (975 KB)  ( 196 )
摘要 ( 334 )
目的:研究视神经和视交叉在冠状断面上的解剖特征与MRI表现,为相关疾病的影像诊断和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15例成人尸头标本,以冷冻切片法切制成连续冠状断层标本;应用3.0 T MRI扫描仪,获取10例志愿者头部的SE序列T1WI和T2WI图像;在上述断层标本和MRI图像上,观察分析冠状断面上视神经的形态、位置和毗邻关系。结果:视神经眶内段居于眶中心偏内上方,断面呈圆形,其周围有视神经鞘包绕,蛛网膜下隙清晰可见,眼动脉位于其上方;视神经管内段居于眶内上方,断面呈水平卵圆形,周围可见视神经鞘,蛛网膜下隙不明显,眼动脉位于其下方;视交叉冠状断面呈“一”字型,分隔上方的视隐窝和后下方的漏斗隐窝,其上方有大脑前动脉A1段,下方为灰结节和垂体柄。结论:冠状断面可以清楚显示视神经、视交叉的形态特点与毗邻关系。

动眼神经冠状断层解剖与MRI

肖敏,王小洪,汤煜春,孙博,杨林林,冯蕾,尹群生,李贵宝,柳澄,林祥涛,刘树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1): 13-16.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2.01.004
全文: HTML (1 KB)  PDF (831 KB)  ( 167 )
摘要 ( 291 )
目的:探讨冠状断面上动眼神经的解剖特征与MRI表现,为相关病变的影像诊断和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用成人尸头标本15例,经冰冻后,用电动断层带锯制成连续断层标本;用3.0 T MR扫描仪,获取10例成人志愿者的3D-CISS序列图像;在上述断层标本与MRI图像上观察动眼神经在冠状断面上的走行规律及毗邻关系。结果:动眼神经在经中脑脚间窝的断面上,呈“八”字形,紧贴两侧大脑脚向外下方走行,居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之间;在经海绵窦后份的断面上,位于“工”字形结构下端的左右两侧;在经海绵窦前份的断面上,位于前床突下方,颈内动脉的外侧;在经眶尖部的断面上,位于视神经和下直肌的外下方。结论:在冠状断面上可清晰显示动眼神经脑池段、海绵窦段和眶尖段的位置及其毗邻关系。

滑车神经断层解剖与MRI

冷媛,汤海燕,林祥涛,孙博,冯蕾,汤煜春,宋涛,柳澄,梁长虎,刘树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1): 17-20.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2.01.005
全文: HTML (1 KB)  PDF (739 KB)  ( 185 )
摘要 ( 95 )
目的:探讨滑车神经在MRI图像上的识别,为滑车神经相关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取国人成年尸体头部标本51例,以冷冻切片法分别制成连续横断层标本36例和连续冠状断层标本15例;采用3D-CISS序列,结合3D-TOF序列,对20名正常体检者及23例眼运动神经麻痹患者行1.5 T 磁共振扫描;应用3.0 T MRI扫描仪,获取10例志愿者头部的SE序列T2WI图像;在上述连续断层标本和MRI图像上,观察分析滑车神经的位置、走行、毗邻及识别标志等。结果:在横断面上,滑车神经起始段走行在上髓帆后部的四叠体池内,其外侧为小脑幕切迹,后方为小脑上动脉;其环池段绕中脑大脑脚两侧的环池走行,由背侧转至腹侧。在冠状断面上,滑车神经环池段位于小脑幕下方,其外上方有大脑后动脉;其海绵窦段走行在蝶骨体两侧的海绵窦外侧壁,动眼神经的外下方。结论:横断面能较好地显示滑车神经的起始段和环池段,而冠状断面则能清晰地显示其海绵窦段。
论著

汉族男女头面部表面解剖观测及性别差异

单娜娜,杨德慧,董化江,张实,高富合,王永阔,周雪媚,李玉光,刘国军,姜思朋,李伯森,张金波,单云官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1): 21-24.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1.006
全文: HTML (1 KB)  PDF (362 KB)  ( 302 )
摘要 ( 216 )
目的:通过对汉族男女性眼、鼻、口、耳廓外形的解剖学观测,为男女性颅面外科的整形美容与假体制作提供表面解剖数据。方法:对各30具汉族男女性成尸眼睑、外鼻、口唇、耳廓的外形进行表面观测。结果:①睑裂长男性(35.0±5.6)mm,女性(34.7±4.1)mm;睑裂中部高男性(14.3±4.7)mm,女性(10.1±3.9)mm;上睑睫毛数男性(108.6±31.5)根,女性(103.1±28.7)根,下睑睫毛数男性(74.0±31.5)根、女性(61.1±28.2)根。②鼻背长男性(41.4±5.2)mm,女性(41.6±4.0)mm;鼻尖高男性(12.6±3.0)mm,女性(16.6±3.5)mm;鼻底宽男性(37.3±7.8)mm,女性(37.1±3.9)mm。③口裂长男性(52.8±9.9)mm,女性(50.0±11.1)mm;上唇中点厚男性(5.9±2.2)mm,女性(6.8±2.0)mm;下唇中点厚男性(6.0±1.6)mm,女性(7.8±1.9)mm。④耳廓高男性(59.7±6.2)mm,女性(62.7±5.9)mm;耳廓宽男性(33.4±6.3)mm,女性(32.1±5.1)mm,耳垂厚男性(6.0±2.3)mm,女性(6.7±2.1)mm。结论:根据汉族男女性成尸眼、鼻、口、耳廓的外形测量数据,为临床颅面外科、整形美容和遗体整容及再造假体提供形态学参考依据。

成人大骨节病与骨关节炎患者髋关节影像学表现的对比研究

曾羿,周宗科,周轩,沈彬,邹翎,朱赟,杨静,康鹏德,裴福兴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1): 25-28.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1.007
全文: HTML (1 KB)  PDF (650 KB)  ( 177 )
摘要 ( 192 )
目的:研究成人大骨节病髋关节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并与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对比。方法:对四川省壤塘县112例(224髋)确诊为成人大骨节病的患者进行髋关节摄片,观察髋关节髋臼侧、股骨侧有无影像学改变,测量髋关节Sharp角、CE角、髋臼指数、头转子间距离、头颈指数和颈干角,并将测量结果与我院40例(80髋)原发性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24髋中有22髋(9.8%)出现髋部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髋臼软骨下骨硬化或囊变、股骨头形态不规则伴密度异常、颈干角变小。112例患者Sharp角平均37.92°、CE角平均30.26°、髋臼指数平均43.86、头转子间距离平均1.69 cm、头颈指数平均1.80、颈干角平均121.8°。与骨关节炎患者相比,大骨节病组患者颈干角较小,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其余测量指标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成人大骨节病部分患者髋关节在影像学方面具有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髋臼软骨下骨硬化或囊变、股骨头形态不规则伴密度异常、颈干角变小。上述影像学改变与骨关节炎患者相比无明显特异性。

臀肌挛缩症患者三维步态特征分析

余俊,叶斌,陈友燕,孙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1): 29-32.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1.008
全文: HTML (1 KB)  PDF (807 KB)  ( 169 )
摘要 ( 203 )
目的:探讨臀肌挛缩症患者步态的功能量化指标为该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与依据。方法:2011年8月~2011年11月,选取臀肌挛缩症患者16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取健康自愿者16例作为对照组,应用三维步态系统对两组进行三维步态对比分析。结果:①步态周期时间参数:研究组在常速、快速行走时步态周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步幅、步速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小(P<0.01)。②下肢关节角度特征: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在常速、快速行走时髋关节摆动期最大屈曲角度及研究组快速行走时髋关节屈伸角度变化范围均减小(P<0.05);研究组常速、快速行走时膝关节冠状面角度变化范围均增大(P<0.05),而膝关节支撑相最大屈曲角度和膝关节屈伸角度范围均减小(P<0.01);研究组常速行走时重心左、右位移增大(P<0.05),快速行走时重心上、下位移减小(P<0.05)。结论:应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功能量化评价,可以更为准确地观察臀肌挛缩症患者步态的生物力学变化,为患者的诊断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中国大陆汉族人群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保护素基因多态性研究

王鑫强,钱邦平,邱勇,蒋青,江华,蒋军,季明亮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1): 35-38.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1.010
全文: HTML (1 KB)  PDF (399 KB)  ( 196 )
摘要 ( 179 )
目的:通过骨保护素(OPG)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的筛查,分析中国大陆汉族人群中OPG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AS)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采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AS患者195例(AS组)及203例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外周血样本,并提取基因组DNA。所有样本采用TaqMan探针法对OPG基因SNP rs2073618、rs4355801位点进行基因型鉴定。比较AS组与对照组之间不同等位基因及基因型的分布差异,并分析其与AS易感性的相关性。结果:OPG基因SNP rs2073618、rs4355801位点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AS组与对照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如下。rs2073618(G):71.0%、71.9%,(C):29.0%、28.1%;rs4355801(G):27.7%、26.4%,(A):72.3%、73.6%。两组在基因型频率的分布上显示,rs2073618(CC):9.2%、8.9%,(GC):39.5%、38.4%,(GG):51.3%、52.7%;rs4355801(AA):52.3%、52.7%,(AG):40.0%、41.9%,(GG):7.7%、5.4%。以上数据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关联性分析,未发现AS发病的风险等位基因或基因型。结论:中国大陆汉族人群中OPG基因SNP rs2073618、rs435580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AS的易感性之间没有相关性。

腓肠肌外侧头纤维化钙化与膝及小腿后外侧疼痛

顾少光,郝丹丽,崔志超,刘志强,孙广志,贺小平,张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1): 39-41.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1.011
全文: HTML (1 KB)  PDF (619 KB)  ( 221 )
摘要 ( 361 )
目的:探讨腓肠肌外侧头纤维化、钙化引起膝后及小腿后外侧疼痛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腓肠肌外侧头纤维化、钙化导致膝及小腿后外侧疼痛病例25例(28侧),其中侧位X线片于股骨外侧髁后部可见明显的小豆骨22侧,仅见小钙化点6侧;均行钙化或纤维化组织包块切除,腓总神经探查松解术。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术后静态及动态一过性足下垂及小腿下段与足背麻木症状消失,膝关节后外侧疼痛消失或明显缓解。结论:腓肠肌外侧头纤维化钙化是膝后外疼痛的重要原因,大多伴有腓总神经受损症状,目前对其认识欠缺,误诊率高,手术切除纤维化钙化包块、选择松解受累的腓总神经效果确切。

微创稳定系统治疗复杂性胫骨近端骨折 29例临床分析

谢加兵,徐祝军,丁国正,杨民,汪正宇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1): 42-45.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1.012
全文: HTML (1 KB)  PDF (868 KB)  ( 178 )
摘要 ( 164 )
目的:探讨微创稳定系统(LISS)治疗复杂性胫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采用LISS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性胫骨近端骨折29例,骨折AO 分型B型7例、C型22例;其中合并股骨干骨折2例,合并胫骨远端1 例。术后根据X线影像资料和Kolment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价疗效。结果:随访29例,时间7月~16个月,平均6个月。复查X线片示骨折对位、对线佳,骨折均愈合,无钢板断裂和螺钉松动。Kolment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价:优21例,良6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3.1%。结论:应用LISS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复杂性胫骨近端骨折,具有功能恢复快、伤口小、出血少、感染少等优点;骨折固定可靠,骨折端和软组织血供干扰少,减少骨折不愈合或骨不连的发生;可早期进行膝、踝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满意。因此,应用LISS治疗复杂性胫骨近端骨折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AF系统与USS系统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张贤锋,徐应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1): 46-49.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1.013
全文: HTML (1 KB)  PDF (836 KB)  ( 138 )
摘要 ( 265 )
目的:比较AF系统与USS系统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2月~2011年7月,分别采用AF系统与USS系统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32例和33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骨折复位、内固定及植骨融合等情况,比较两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平均16个月的随访,AF和USS两种系统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均有可靠的复位和固定作用,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F系统术后断钉3例,且随访期间椎体高度丢失。结论:采用USS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其近期疗效优于AF系统。

经皮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王先辉,陈舰,胡孙君,应正然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1): 50-53.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1.014
全文: HTML (1 KB)  PDF (932 KB)  ( 156 )
摘要 ( 172 )
目的:总结经皮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经验。方法:2007年6月~2010年6月,采用经皮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24例,其中SandersII型19例(II a型3例,II b型5例,II c11例),Sanders III ac型 5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螺钉断裂及跟骨内翻等并发症。术后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4.5周。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后足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17例,良5例,一般2例,优良率91.6%。X线片检查示Bhler角、Gissane角、跟骨外形基本恢复正常。结论:经皮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适用于治疗Sanders II,III型跟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和临床疗效好等优点。

无腔镜三切口微创漏斗胸矫治术68例疗效观察

易云峰,叶峥嵘,陈检明,焦昌结,钟京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1): 54-56.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1.015
全文: HTML (1 KB)  PDF (678 KB)  ( 230 )
摘要 ( 187 )
目的:探讨无腔胸镜三切口手术治疗漏斗胸的近期疗效。方法:2008年3~2012年4月我科共收治漏斗胸病人68例,采用无腔胸镜双侧胸壁及剑突下三切口手术方法进行矫治。结果:68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其中5例植入2枚支撑架,63例植入1枚支撑架,术后均达到正常胸廓的形态。6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4~52月,平均16月。全组术后3个月复查,近期效果满意,无支架排斥反应,无支撑架滑动移位等并发症。术后3月,根据Nuss评定标准,优63例,良5例,差0例,优良率100%。目前已有16例取出支撑架,均无复发。结论:无胸腔镜三切口手术矫正漏斗胸安全易行,近期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Bochdalek疝的MSCT诊断及其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

李晓阳,张德江,赵林,邢国凤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1): 57-59.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1.016
全文: HTML (1 KB)  PDF (599 KB)  ( 203 )
摘要 ( 158 )
目的:探讨Bochdalek疝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其进展程度与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Bochdalek疝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总结Bochdalek疝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分析Bochdalek疝患者MS的发生情况。结果:Bochdalek疝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膈肌局限性薄弱或缺损;合并MS患者的Bochdalek疝囊更加明显。结论:Bochdalek疝通过MSCT平扫和多平面重组MPR即可明确诊断,其发展与MS呈正相关。

超普疝装置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绞窄性疝27例体会

邓天富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1): 60-62.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1.017
全文: HTML (1 KB)  PDF (700 KB)  ( 236 )
摘要 ( 183 )
目的:探讨应用超普疝装置(UHS)治疗腹股沟嵌顿绞窄性疝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我科收治腹股沟嵌顿绞窄性疝27例,采用UHS进行一期无张力修补,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7例手术全部成功完成,手术时间(60.5±17.3)min。术后1例切口感染,3例皮下脂肪液化,均经引流治疗而痊愈。住院时间4~9 d,平均6.5 d,全部治愈出院。术后2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2~4 a,无一例复发。结论:应用超普疝装置(UHS)对腹股沟嵌顿绞窄性疝行一期修补是安全和有效的,该术式具有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和复发率低的优点。

鼻腔及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 诊断

胡云龙,刘业海,姚长玉,杨清,储康宁,黄洋,陈文龙,吴静,李亦凡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1): 63-65.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1.018
全文: HTML (1 KB)  PDF (743 KB)  ( 177 )
摘要 ( 198 )
目的:探讨鼻腔及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CT 特点,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及鼻窦NHL的CT表现。结果:24例中16例位于单侧,8例累及双侧。原发于鼻前庭2例、鼻腔6例、鼻窦9例、鼻腔鼻窦7例。病灶肿块表现15例,浸润表现9例。24例中22例病灶密度相对均匀,2病灶密度相对不均,增强后部分强化。原发于鼻腔的淋巴瘤1例见骨质破坏,原发于鼻窦和鼻腔鼻窦的有6例见骨质破坏;常累及邻近结构。结论:鼻腔鼻窦NHL的CT表现缺乏特征性征象,但有一些相对特异性征象有助于鼻腔鼻窦NHL的诊断。根据CT的相对特征性表现,结合临床,有助于及时诊断该类疾病。
变异与畸形

完全性胸骨裂并多器官外露畸形1例报道

吴长初,潘娟,宋昱庆,胡智文,李建明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1): 33-34.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2.01.009
全文: HTML (1 KB)  PDF (367 KB)  ( 158 )
摘要 ( 181 )
临床发现1例胸骨裂(congenital cleft sternum)伴心、肺、肝多器官外露畸形的新生儿标本。有关皮下心、肝外露和脐疝的资料早有报道,但心、肺、肝多器官外露的畸形的确少见[1],现报道如下。
临床研究

气管切开加喉部分切除术后并发血胸1例报道及病因分析

顾亚军,崔昕燕,佘万东,俞晨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1): 66-68.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1.019
全文: HTML (1 KB)  PDF (672 KB)  ( 264 )
摘要 ( 159 )
目的:报道气管切开加喉部分切除术后并发血胸1例,并探讨其病因。方法:喉癌术后复发1例经局麻下气管切开加全麻下喉部分切除术后并发血胸,经胸腔闭式引流、扩容、抗感染及支持治疗并密切观察。结果:胸腔引流量逐步减少,引流后6天拔出胸腔闭式引流管,未见进行性血胸。结论:气管切开术及喉部手术直接导致单纯血胸缺乏解剖学基础,术后并发血胸考虑为手术中或术后刺激间接所致,应引起临床重视。
解剖与临床知识讲座

甲状腺手术中如何保护喉返神经的解剖与临床

廖建春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1): 69-72.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1.020
全文: HTML (1 KB)  PDF (727 KB)  ( 328 )
摘要 ( 161 )
甲状腺手术并发症较多,其中喉返神经(RLN )损伤是最严重最令人沮丧的并发症[1]。RLN的损伤率国内外报道不一,为0.3%~17% [2~4]。造成RLN损伤的原因多种多样,大多为手术操作不规范和解剖结构不熟悉所致[1~6]。如何减少并发症尤其是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呢?充分了解和熟悉与手术相关的应用解剖学和掌握良好的手术技巧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颈椎手术入路的解剖与临床

杜心如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1): 73-76.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1.021
全文: HTML (1 KB)  PDF (739 KB)  ( 183 )
摘要 ( 201 )
颈椎手术入路一般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前路或后路,也可联合入路。前路适用于椎体病变,后路适用于附件病变,联合入路多用于复杂肿瘤手术。现将相关解剖与应用及注意事项介绍如下。
综述

椎间盘退变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邵晨,张长春,朱坤作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1): 77-80.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1.022
全文: HTML (1 KB)  PDF (585 KB)  ( 161 )
摘要 ( 164 )
目的:探讨椎间盘退变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方法:在Pubmed、中国知网查阅有关椎间盘退变模型研究的文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椎间盘退变模型可以通过体外和体内两种方法构建,前者包括椎间盘细胞模型和椎间盘组织模型,后者包括诱发性椎间盘退变模型和自发性椎间盘退变模型。体外模型适用面较广,但培养要求较高,不能全面模拟体内环境;体内培养干预技术较容易实现,但适用面较窄。结论:人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因素繁多,目前的椎间盘退变模型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全面地模拟出人的椎间盘退变情况。无创、微创构建椎间盘退变模型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同期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处理要点

黎昱江,刘学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1): 81-83.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1.023
全文: HTML (1 KB)  PDF (484 KB)  ( 254 )
摘要 ( 198 )
目的:探讨同期行冠脉旁路移植术和瓣膜置换或瓣膜成形术的围手术期的处理要点和注意事项,以期降低该类手术围手术期的死亡率。方法:通过Pubmed、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检索近几年国内外关于同期行冠脉旁路移植术和瓣膜置换或瓣膜成形术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其围手术期的处理要点和注意事项。结果:同期行冠脉旁路移植术和瓣膜置换或瓣膜成形术,术前应注意患者各脏器功能情况,积极处理合并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制定合理的手术方式、手术流程;术中需掌握各种手术技巧,注意加强心肌保护;术后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结论:同期行冠脉旁路移植术和瓣膜置换或瓣膜成形术,重视并掌握围手术期的处理要点和注意事项,在提高该类手术病人的生存率上起关键作用,能有效提高病人术后生存质量、降低其死亡率。

甲状腺恶性结节超声诊断进展

贺轶,李国杰,朱向明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1): 84-87.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1.024
全文: HTML (1 KB)  PDF (719 KB)  ( 298 )
摘要 ( 159 )
目的:探讨甲状腺恶性结节的超声诊断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甲状腺恶性结节超声诊断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分类。结果:超声检查可记录甲状腺恶性结节数量、位置、大小、边界及内部回声等特征,并结合相关新技术(如弹性成像、超声造影等),综合考虑能够提高甲状腺恶性结节的诊断率。结论:全面掌握和正确分析甲状腺恶性结节的超声图像特征,可及时正确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从而为临床处置提供重要的决策信息。
短篇报道

左肺无分叶1例报道

路少林,褚翔鹏,孙兆义,薛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1): 88-95.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1.025
全文: HTML (1 KB)  PDF (502 KB)  ( 208 )
摘要 ( 158 )
左肺上、下叶肺分裂不全在胸外科手术中常常遇见,但左肺上、下叶完全无分裂临床上极为少见。2009年8月,我院收治1例左肺下叶肺癌患者,手术中发现该患者左肺无分叶,即行左全肺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术。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