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5, 20 (4)   Published: 2015-08-06
选择 | 合并摘要
脊柱退行性变解剖与临床专题

骨盆入射角与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调节的关系

王辉,孙亚澎,丁文元,杨大龙,马雷,张迪,杨思东,宋艳丽,申勇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4): 281-28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4.001
全文: HTML (2 KB)  PDF (1477 KB)  ( 391 )
摘要 ( 525 )
目的 探讨骨盆入射角(PI)与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调节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共纳入2008年1月—2014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136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作为观察组,120例同年龄段、同性别组成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依据PI的不同,将观察组和对照组分为:低PI值组(PI<45°)、中PI值组(PI 45°~60°)、高PI值组(PI>60°)。于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测量C7铅垂线与S1后上角的水平距离( SVA)、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角度(TLJ)、腰椎前凸角(LL)、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分别比较3组PI值受试者中观察组与对照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差异,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中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中低、中、高PI值的受试者,分别为38例(27.9%)、50例(36.8%)、48例(35.3%),对照组中分别为52例(43.3%)、41例(34.2%)、27例(22.5%)。在观察组中,高PI值患者相比于低PI值患者表现出较大的LL、PT、SS和较小的SVA(P值均<0.01);与中PI值相比,低PI值SS显著降低(P<0.01),而PT则无明显变化(P>0.05);与中PI值相比,高PI值PT显著增大(P<0.01),而SS则无明显变化(P>0.05)。在观察组和对照组中,PI值与骨盆参数(PT、SS)及脊柱矢状位参数(LL、TLJ)具有相关性,SS和LL之间以及SS和TLJ之间均具有相关性(P值均<0.05);在观察组中,PT和SVA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在低、中、高PI值中,观察组患者相比于对照组受试者,均表现出SS减小和PT增大,TK、LL以及TLJ减小(P值均<0.01)。结论 在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中,骨盆对于LL减小的代偿机制因PI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PI较大者的代偿以骨盆后倾为主,而PI较小者的代偿以骶骨水平化为主,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手术矫形方案制定及术中LL重建应考虑到PI的大小。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与后外侧融合治疗轻度腰椎滑脱症的中期随访对比研究

陈曦,孙旭,陈忠辉,王斌,刘臻,朱泽章,钱邦平,邱勇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4): 287-292.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4.002
全文: HTML (2 KB)  PDF (1396 KB)  ( 839 )
摘要 ( 311 )
目的 比较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TLIF)和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LF)治疗的轻度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前后及中期随访时影像学指标及生活质量的变化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月分别行TLIF和PLF治疗且随访2年以上的167例Ⅰ~Ⅱ度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L4滑脱103例,L5滑脱64例;退变性滑脱94例,峡部裂性滑脱73例。TLIF组92例,男27例、女65例;年龄39~75岁,平均55.7岁。PLF组75例,男19例、女56例;年龄40~78岁,平均56.1岁。于术前、术后和中期随访时,在腰椎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滑脱率、椎间隙相对高度和滑脱角。同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采用t检验比较TLIF组和PLF组间影像学和生活质量评估指标的差异。结果 与TLIF组比较,PLF组手术时间较短[(175.3±46.2)min vs (228.3±52.1)min, t=6.877, P<0.01],出血量较少[(415.3±101.7)mL vs (620.5±125.9)mL, t=11.403, P<0.01]。术前2组间滑脱率、滑脱角和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各观察指标较术前均有改善(P值均<0.01),但TLIF组和PLF组滑脱率、滑脱角和椎间隙相对高度改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随访过程中TLIF组椎间隙相对高度、滑脱率的维持优于PLF组(P值均<0.05)。术后ODI、SF-36和NR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2组间评分在术后和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TLIF与PLF均是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的有效术式,而TLIF仅对复位后椎间高度和复位率的维持优于PLF。
   

轴向负荷MR检查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张东杰,楚磊,陈亮,邓忠良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4): 293-297.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4.003
全文: HTML (2 KB)  PDF (1837 KB)  ( 351 )
摘要 ( 207 )
目的 探讨轴向负荷(ALP)MRI在腰椎退行性疾病(LDD)诊断中的有效性和优势。方法 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2013年11月—2014年10月84例患有LDD病例纳入研究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先行常规仰卧腰大肌放松体位(RPRP)MR检查;再在ALP加压后行MR检查,测量RPRP体位和ALP体位MR检查下硬膜囊横截面积(DSCA)。根据ALP体位下MR检查过程中的症状复制情况分为阳性组及阴性组,对2组各自的DSCA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RPRP体位MR检查相比,ALP体位MR检查下DSCA明显缩小(>15 mm2)者49例(58.3%,49/84),76个椎间盘(30.2%, 76/252);两种不同体位MR检查L3/4、L4/5、L5/S1的DCS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ALP体位MR检查中复制临床症状阴性组与阳性组之间,L4/5与L5/S1水平DSCA缩小的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L3/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LDD患者,与RPRP体位MR检查相比,ALP体位MR检查复制出临床症状的患者与其余患者DSCA缩小情况在L4/5、L5/S1椎间盘有差异,ALP体位MR检查能提高症状与轴向负荷加压MR检查的相关性,提高了诊断阳性率,可发现隐匿性滑脱及椎间孔狭窄。对于临床症状、体征与影像学检查不符的患者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关节突关节角变化与退变性腰椎滑脱间关系的临床研究

孙永进,张文志,李旭,段丽群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4): 298-301.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4.004
全文: HTML (2 KB)  PDF (1058 KB)  ( 826 )
摘要 ( 259 )
目的 探讨关节突关节角的改变与退变性腰椎滑脱(DLS)的发生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0年1月—2013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骨科收治的100例单纯L4/5退变性滑脱患者作为DLS组,同期100例无腰腿痛和腰椎滑脱且性别、年龄与DLS组相匹配的无腰椎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均行站立位腰椎正侧位片及腰椎CT检查,在X线上测量腰椎滑脱Boxall指数;在CT图像上选取平行于L3/4、L4/5、L5/S1椎间隙上缘终板的关节面CT横断图像作为关节突关节的头侧部分;平行于L3/4、L4/5、L5/S1椎间隙下缘终板的关节面CT横断图像作为关节突关节的尾侧部分,并测量头尾侧关节突关节与椎体冠状面的夹角,并在CT骨窗下对头尾侧关节突关节的退变程度进行分级。结果 DLS组L4/5头侧关节突关节角58.8°±6.3°大于对照组的50.6°±7.9°,尾侧关节突关节角56.2°±6.1°大于对照组的47.1°±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115、9.190, P值均<0.01)。DLS组患者L4/5头尾侧角度差值2.4°±0.6°小于对照组的4.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868, P<0.01)。DLS组L4/5左右两侧关节突关节角不对称度7.8°±2.0°大于对照组的5.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42, P<0.01)。DLS组患者关节突关节退变1级19例,2级41例,3级40例,不同级别患者的滑脱Boxall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911, P<0.05),而头、尾侧关节突关节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滑脱Boxall指数与头、尾侧关节突关节角度无相关性(r=0.061,P>0.05)。结论 关节突关节空间方向上的改变是退变性腰椎滑脱过程中应力作用下二次重塑的结果。
   
断层解剖与影像

腰椎椎基静脉孔的CT多平面重组观测

康小燕,薛咏春,王星,刘路,张少杰,李志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4): 302-305.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4.005
全文: HTML (2 KB)  PDF (1240 KB)  ( 477 )
摘要 ( 256 )
目的 探讨CT影像观测下腰椎椎基静脉孔(BF)形态及不同椎体间BF的差异。方法
选择2011年9月—2012年9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行腰椎MSCT检查的18~55岁健康成人的30例CT扫描数据,观察腰椎BF的形态,运用Mimics 16.0在各节段多平面重组图像上测量BF宽(BFW)、深(BFD)、高(BFH)的绝对值。结果 在观察的30例150个L1~L5椎体中,BF近似梯形或三角形者占84.6%(127/150),矩形占10.0%(15/150),不规则形占5.4%(8/150);其中BF内部出现骨性间隔占8.0%(12/150)。BFW值总体随椎序增长呈平缓递增趋势,最小值位于L1,最大值位于L4;L1与L3~L5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其余椎体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FD值总体走势呈递增趋势,最小值位于L1,最大值在L4;L1与L2~L5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2与L3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余椎体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BFH值总体走势呈“波浪型”趋势,最小位于L5,最大值位于L4;L1~L4与L5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人体腰椎均存在BF,主要有三角形、矩形和不规则形3种形态,且腰椎BFW总体随椎序增长呈平缓递增趋势,BFD总体走势呈递增趋势,BFH总体走势呈“波浪型”趋势。本研究结果为临床手术及影像学检查提供形态学依据。
   

经骶1骶髂螺钉进钉点与臀上动脉解剖关系的CT多平面重组与三维重建研究

李京宁,赵勇,廉伟,邹德鑫,孙涛,张树栋,王丹,谭江威,赵宇驰,曲文庆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4): 306-309.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4.006
全文: HTML (2 KB)  PDF (1155 KB)  ( 298 )
摘要 ( 210 )
目的 对臀上动脉骨盆外分支的走行与经骶1(S1)骶髂螺钉进钉点区域的关系进行放射解剖学研究,为临床置钉时避免损伤臀上动脉提供解剖学基础和技术参考。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3年1月—2014年8月,以128层螺旋CT对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医院74例可疑腹盆部血管病变的成人患者(男女各37例)进行CTA检查,并对臀上动脉进行成像。使用CT自带测量软件确定骨盆标准侧位观上S1节段的骨性安全进钉区域(简称安全区)。观察臀上动脉盆外各分支与安全区之间的关系,统计动脉与安全区相交的样本数量,对臀上动脉分支未与安全区相交的样本,测量最接近安全区的臀上动脉分支与安全区的最近距离。结果 74例中3例没有S1水平方向置钉的骨性通道,被排除在本研究范围之外。余71例中有32例臀上动脉深上支穿经S1进钉点安全区 (45.1%)。臀上动脉深上支与安全区无明显的重叠特征和规律。臀上动脉与进钉点不相交的39例中,臀上动脉深上支是距离安全区最近的动脉分支,其走行最接近安全区的部分位于安全区最宽部分的前方。安全区与臀上动脉深上支的最近距离为(0.86±0.84)cm。结论 S1骶髂螺钉置钉过程中误伤臀上动脉深上支的风险高。即使进钉点位于骨性安全区,也无法保证置钉的安全。因此,临床置钉术前应制定周密的应对方案。
   

多模态MRI技术结合神经导航术中超声在枕叶视觉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

鲍得俊,牛朝诗,程伟,丁宛海,肖芳,季学兵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4): 310-315.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4.007
全文: HTML (2 KB)  PDF (2929 KB)  ( 472 )
摘要 ( 251 )
目的 探讨多模态MRI技术结合神经导航及术中超声在大脑枕叶视觉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1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例大脑枕叶视觉功能区胶质瘤患者手术相关资料,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27~72岁,均行神经显微手术治疗。术前利用灌注加权成像、弥散张量成像及血氧水平依赖功能MRI多模态MRI技术结合神经导航进行图像融合,重建病灶与视皮层及视辐射的3D图像位置,设计合适的手术入路、界定病灶切除范围;术中超声实时判断肿瘤切除程度,合理保护功能区和视辐射。结果 根据术后复查MRI结果,影像学全切除85.0%(17/20),大部分切除15.0%(3/20)。术后随访1~30个月,肿瘤大部分切除3例分别于术后7、13、15个月复发;与术前相比,视力视野改善与术前相比,视力视野改善60%(12/20),无明显变化40%(8/20)。结论 多模态MRI技术结合神经导航及术中超声,能够准确定位枕叶视觉功能区和视辐射的走行,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提高了枕叶视觉功能区胶质瘤外科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实现最大程度保护脑功能的同时最大范围切除肿瘤组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脑膜中动脉沟骨管的解剖学与CT成像研究

李仕红,姜时泽,陆芳,嵇鸣,林光武,叶春涛,孙奕波,钱海珍,胡杰,谭德炎,滑炎卿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4): 316-320.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4.008
全文: HTML (2 KB)  PDF (1751 KB)  ( 373 )
摘要 ( 270 )
目的 探讨脑膜中动脉沟骨管的解剖学特点和CT表现,为神经外科手术中保护脑膜中动脉提供较为可靠的临床应用解剖学和CT评估的依据。方法 (1)由复旦大学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提供成人颅脑湿标本15例,开颅探查骨管,观察骨管的毗邻特点,测量骨管两个端点的距离;用金属铝丝标记骨管的位置并对颅骨行薄层CT扫描,使用曲面重建技术对骨管进行重建并测量骨管的长度,与颅脑湿标本测量结果进行对照。(2)回顾性研究头颅CT平扫或增强检查的200例患者400侧脑膜中动脉沟的头颅薄层CT数据,由2位医师评估双侧骨管的存在,探讨判别结果一致性;对骨管进行曲面重建,直观展示骨管形态。结果 (1)15例标本中共发现骨管7侧,其中连续型6侧,间断型1侧;骨管长度0.94~3.06 cm,平均2.05cm ;顶点距颞骨颧弓垂直距离平均为4.67 cm,距颧突点水平距离平均为4.32 cm;低点距颧弓垂直距离平均为2.99 cm,距颧突点水平距离平均为3.24 cm。CT曲面重建颅骨测量骨管长径平均为2.10 cm,与标本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T曲面重建技术可以清晰显示骨管走行及其长度,2位医师通过对骨管解剖学的研究对CT判别骨管存在有高度一致性(Kappa值=0.96)。结论 骨管CT的表现可为判断骨管解剖学形态提供可靠依据。经翼点入路进颅手术术前薄层CT检查及曲面重建可以有效显示骨管的形态学,在打开颅骨时可以根据术前CT检查结果判断是否存在骨管,从而避免损伤走行于骨管中的脑膜中动脉。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在诊断先天感音神经性耳聋儿童内耳畸形中的应用

胡辉军,李国照,王东烨,张翔,沈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4): 321-324.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4.009
全文: HTML (2 KB)  PDF (1244 KB)  ( 319 )
摘要 ( 190 )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在显示儿童内耳畸形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4年3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23例临床怀疑感音神经性耳聋(SNHL)并接受颞骨MSCT检查患儿的临床资料,由1名放射科医师对其中68例发现内耳畸形的患儿及2名内耳结构正常的儿童分别进行内耳骨迷路的MPR重建,以正常儿童作对照。68例内耳畸形患儿中,男33例、女35例,年龄9天~16岁、平均4.73岁。由2名高年资医师对68例内耳畸形患者的MSCT表现进行观察,并对内耳畸形类型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本组68例患儿中,发现单耳畸形5例,双耳畸形63例,共计131耳畸形。MPR清晰地显示耳蜗畸形33耳,前庭畸形39耳,半规管畸形42耳,内听道畸形18耳,前庭导水管畸形86耳。68例(131耳)中,8耳(6.1%)为单一结构畸形,123耳(93.9%)为2种或2种以上畸形。结论 大部分内耳畸形为2种或2种以上畸形。MPR可清晰显示耳蜗、前庭、半规管及前庭导水管的形态及畸形程度,该技术的应用有望提高内耳畸形,尤其是多种结构合并畸形的检出率,从而有利于治疗计划与手术方案的选择与制定。
   

体质量指数结合迭代重建算法在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张微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4): 325-329.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4.010
全文: HTML (2 KB)  PDF (2108 KB)  ( 294 )
摘要 ( 166 )
目的 探讨BMI结合迭代重建算法在64排128层螺旋CT中降低冠状动脉CT成像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8月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人民医院90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资料进行前瞻性研究,受检者均由临床医生拟诊为冠心病,且均无碘对比剂过敏史及其他不适合做CTCA检查的疾病。根据不同BMI将其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28 kg/m2≤BMI≤31 kg/m2;B组,24 kg/m2< BMI < 28 kg/m2;C组,21 kg/m2≤ BMI ≤24 kg/m2。扫描参数:管电压均为120 kV,管电流A、B、C 3组分别设为800、600、400 mAs;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进行扫描,之后采用标准滤波反投影(FBP)、迭代重建算法iDose4-3、iDose4-5及iDose4-7分别对各组图像进行重建,从客观噪声及主观图像质量两方面进行评估。主观图像质量由2名具有10年以上诊断经验的医师采用冠状动脉15分段法进行评价,评价血管直径>1.5 mm的节段。评分采用4分制方法。客观噪声方面,3组重建图像中于升主动脉前方脂肪密度区域选择感兴趣区(面积约14.5 mm2),测量其标准差值作为噪声值,比较噪声大小。扫描长度及辐射剂量指数由机器自动给出。结果 主观评价方面,在A、B、C 3组中均表现为:3分值以上等级者以iDose4-3 、iDose4-5重建组血管节段数最多,2分值以下等级者以FBP与iDose4-7重建组血管节段数最多;FBP和iDose4-7分别与iDose4-3 、iDose4-5重建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iDose4-3与iDose4-5、FBP与iDose4-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客观评价方面,与FBP相比,iDose4-3、iDose4-5、iDose4-7各重建组平均客观噪声分别降低29.96%、51.56%、69.76%。各组患者不同重建图像噪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相同重建方式之间噪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A组比较,B组、C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降低了25.83%、49.89%。结论 迭代重建算法与BMI结合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提高图像质量。
   
临床研究

股骨颈骨折解剖分型与骨质疏松程度关系的临床研究

续开亮,杜心如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4): 330-334.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4.011
全文: HTML (2 KB)  PDF (2049 KB)  ( 314 )
摘要 ( 276 )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折解剖类型与骨质疏松程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2008年7月—2012年12月5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X线资料及术后股骨头标本,其中男24例、女34例 ,年龄48~88岁。按骨折形态进行解剖分型,结合标本X线与患者术前X线进行Singh指数分级,分析骨折的解剖类型分布、骨质疏松程度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解剖分型中头颈型占58.6%(34/58),头下型占19.0%(11/58), 观察到一种新的解剖类型——“特殊型”占20.7%(12/58),不能分型者1例,无经颈型。Singh指数Ⅳ级以下者占94.8%(55/58),Ⅴ级占5.2%(3/58),无Singh指数Ⅵ级者。Singh指数Ⅰ~Ⅱ级和Ⅲ~Ⅴ级时,头下型股骨颈骨折的所占比例分别是6/8和10.0%(5/50),头颈型股骨颈骨折的所占比例分别是1/8和66.0%(33/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966, χ2=6.082, P值均<0.05);结论 头颈型在股骨颈骨折中最常见。新解剖类型 ——“特殊型”的形态特点:外周骨折线位于头下,中央部压力骨小梁凸出伸向股骨颈,末端稍钝。Singh指数Ⅳ级以下时易发生股骨颈骨折,Ⅴ~Ⅵ级时不易发生股骨颈骨折。股骨颈骨折解剖类型与骨质疏松程度密切相关,Singh指数Ⅰ~Ⅱ级时倾向于发生头下型骨折, Ⅲ~Ⅴ级时倾向于发生头颈型骨折。
   

关节镜半月板成形术治疗50岁以上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的疗效分析

谢杰,王双利,殷浩,陈光,刘伟,阮永龙,房传武,黄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4): 335-338.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4.012
全文: HTML (2 KB)  PDF (1514 KB)  ( 538 )
摘要 ( 232 )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治疗50岁以上半月板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接受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的50例(50膝)50岁以上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50~71岁,平均58.2岁;左膝22例,右膝28例;Kellgren-Lawrence(K-L)0级6例,Ⅰ级11例,Ⅱ级15例,Ⅲ级18例。均采用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切除损伤部分半月板。按术前患膝关节X线片K-L分级分组:0、Ⅰ、Ⅱ级共32例为A组,Ⅲ级18例为B组。采用Lysholm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5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4个月,平均13.6个月。术前A组、B组Lysholm评分分别是(61.54±18.35)分、(60.92±17.82)分,VAS评分分别为(8.8±1.5)分和(9.1±1.0)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B组术后Lysholm评分较术前明显增高,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15.127、18.272和26.022、8.871, P值均<0.01);术后A、B组Lysholm评分分别增高(20.43±7.64)分和(22.61±5.25)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74, P>0.05);VAS评分分别降低(-6.9±1.5)分和(-2.3±1.1)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82, P<0.01);结论 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治疗50岁以上K-L分级Ⅱ级及以下和Ⅲ级半月板损伤患者,可较好地改善患膝的功能并缓解疼痛;但对Ⅲ级患者,关节镜手术缓解疼痛的疗效较0~Ⅱ级患者差。
   

神经生长因子缓释系统在周围神经松解术中的应用

王刚,申屠刚,徐云钦,姚有榕,李强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4): 339-343.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4.013
全文: HTML (2 KB)  PDF (1404 KB)  ( 574 )
摘要 ( 163 )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缓释系统在周围神经松解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对解放军第九八医院全军创伤骨科中心2011年3月—2013年5月收治的36例前臂及腕部正中神经完全断裂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在修复术后3个月常规进行神经松解手术,采用单盲随机化法分为A组(18例)、B组(18例)。A组患者利用自制的缓释系统进行NGF(共30 mL,质量浓度8.12 mg/mL)局部缓释,B组患者用等量的NGF在神经周围明胶海绵包绕后局部注射。8周后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比较两组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EP)、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变化,并对运动神经传导速度(NCV)作进一步分析;24周后分别行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BMRC)感觉及运动功能评定标准评分。结果 术后8周A、B两组SEP中潜伏期分别为(20.56±3.50) ms、(32.25±4.61)ms,波幅分别为(17.22±3.46)μV、(9.90±1.37)μV;A、B两组CMAP中潜伏期分别为(2.10±0.37)ms、(4.31±0.66)ms,波幅分别为(810.9±108.16)μV、(506.61±67.50)μV,两组的NCV分别为(41.21±3.34)m/s、(30.68±2.21)m/s;与B组相比,A组SEP、CMAP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增高,NCV明显增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BMRC感觉功能评分中,A、B两组的优良率分别为16/18、12/18;运动功能评定中,A、B两组的优良率分别为14/18、9/18; A组BMRC运动功能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NGF缓释系统可明显促进神经松解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可作为神经损伤后期治疗的补充手段,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第三鳃裂畸形21例外科诊治分析

王军,刘翠,高晓丽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4): 344-34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4.014
全文: HTML (2 KB)  PDF (1542 KB)  ( 428 )
摘要 ( 178 )
目的 探讨第三鳃裂畸形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方法,总结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2014年7月1日新乡医学院附属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治疗的21例第三鳃裂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11~71岁,平均42.6岁。21例中,初次手术的先天性鳃裂瘘管12例,复发性鳃裂瘘管6例,鳃裂囊肿3例。术前均经彩超、影像学检查,明确畸形病变范围及其解剖关系;术中以美兰或腰麻导管引导,解剖喉返神经并切除瘘管穿行之甲状腺腺叶,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并修补梨状窝。结果 全部患者在拔除鼻饲管后3 d出院,切口愈合佳。18例患者随访12~84个月(平均36个月),3例患者随访3~10个月(平均7个月);21例患者术后无一例复发,无一例因损伤喉返神经、甲状旁腺导致的术后声音嘶哑、低钙血症等。结论 第三鳃裂畸形解剖结构复杂,术前必要的检查,术中熟悉咽喉、甲状腺及喉返神经的解剖是处理好该种疾病的关键。
   
短篇论著

3D打印技术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

吴云峰,尹勇,黄斐,王浩,李家华,马广文,尹宗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4): 347-348.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4.015
全文: HTML (2 KB)  PDF (1306 KB)  ( 647 )
摘要 ( 248 )
目的 观察3D打印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方法 对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骨科2013年6月—2014年1月收治10例Schatzker Ⅴ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组,其中5例为对照组,5例为观察组。2组患者均采用膝关节前内外侧手术入路进行切开复位加植骨内固定术;观察组术前利用Mimic软件进行3D重建,快速成型制备出1∶1的模型,以此对骨折进行明确诊断和分型,制定手术方案,预弯钢板,指导手术。对比2组患者的骨折复位效果、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结果 观察组术中所见与虚拟3D重建图像及3D打印模型非常相似,2组患者均获得了良好的骨折复位。观察组手术出血量(150±32.15)mL,较对照组的(200±25.30)mL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 P<0.05);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05±11.85)min,较对照组的(140±20.25)min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 P<0.05)。结论 3D打印技术对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及治疗均有很强的临床指导作用。
   

国人桡、尺骨茎突位置关系的影像学研究

任栋,耿涛,王鹏程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4): 351-352.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4.017
全文: HTML (2 KB)  PDF (970 KB)  ( 376 )
摘要 ( 243 )
目的 研究国人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影像解剖位置关系,探讨国内书籍对于桡骨茎突和尺骨茎突位置关系表述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2011年1月—2014年12月由同一个技师拍摄的57例正常腕关节X线正位片,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桡骨茎突顶点到尺骨茎突顶点和基底点的垂直距离进行影像学测量,并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桡骨茎突顶点与尺骨茎突基底点间垂直距离(1.24±0.18)cm,与尺骨茎突顶点间垂直距离(0.97±0.22)cm。本研究数据与国外Syaiful A和Pdnnock等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国内书籍中未查到相关数据,无法进行比较。结论 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影像解剖位置关系恒定。国内书籍对于桡骨茎突和尺骨茎突位置关系表述欠准确,其表述的桡骨茎突和尺骨茎突间距离应为桡骨茎突顶点至尺骨茎突顶点或基底间距离,这样的表达更便于理解以及指导临床治疗。
   

腹腔镜腹膜后引流术在ERCP术后消化道穿孔中的应用(附3例报道)

王勇,张晶晶,阮翊,武洋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4): 353-355.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4.018
全文: HTML (2 KB)  PDF (1101 KB)  ( 428 )
摘要 ( 265 )
目的 探讨腹腔镜腹膜后引流术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消化道穿孔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普外一区2005年1月—2014年2月采用腹腔镜腹膜后引流术治疗ERCP术后消化道穿孔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1例。3例患者均因梗阻性黄疸入院,行ERCP术后出现消化道穿孔、腹膜炎,急诊行腹腔镜腹膜后引流术,并给予胃肠减压、生长抑素、持续肠内营养等治疗。结果 3例患者引流术术后复查CT见腹膜后大量的积气消失、积液逐渐减少;术后持续监测显示,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在2周后逐渐下降至正常,穿孔均获治愈。随访半年无十二指肠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腹腔镜腹膜后引流术治疗ERCP术后穿孔疗效好,且具有创新性,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选择。
   

子宫动脉下行支结扎在治疗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的应用

张延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4): 356-358.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4.019
全文: HTML (2 KB)  PDF (883 KB)  ( 1051 )
摘要 ( 219 )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下行支结扎在治疗前置胎盘患者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4年5月枣庄市妇幼保健院高危产科收治的前置胎盘患者641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01例、治疗组340例,两组均行剖宫产术。在剖宫产术中娩出胎儿、胎盘后,如果2 min内子宫出血≥200 mL,或5 min内子宫出血≥400 mL,或子宫持续出血无缓解,则判定为术中产后出血。观察组予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下行支,对照组予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收集2组患者发生术中产后出血的病例,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液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子宫切除发生率、结扎子宫动脉分支的有效率及术后ICU入住率、医疗费用。结果 治疗组340例患者中,剖宫产术中发生产后出血298例(87.6%),予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下行支后,子宫出血明显减少204例,有效率68.5%(204/298)。对照组301例患者中,剖宫产术中发生产后出血251例(83.4%),予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后,出血减少130例,有效率51.8%(130/251)。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79,P<0.01)。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液量、子宫切除率及医疗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IC、MODS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在前置胎盘患者剖宫产术中发生产后出血,予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下行支,能有效减少子宫出血,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保留患者生育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气管切开全身麻醉下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的麻醉处理

崔振华,赵永军,袁自玲,周青春,马斌,周大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4): 359-360.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4.020
全文: HTML (2 KB)  PDF (848 KB)  ( 548 )
摘要 ( 167 )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全身麻醉在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病理性肥胖患者施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2013年12月安徽省濉溪县医院麻醉科Mallampati气道分级在Ⅲ级以上的9例OSAHS患者行UPPP的气管切开全身麻醉处理。9例均为男性,年龄32~47岁,BMI 35~42 kg/m2;其中8例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改变。采用局麻加环甲膜穿刺表面麻醉下气管切开置管,芬太尼丙泊酚肌松剂常规诱导,泵注瑞芬太尼丙泊酚顺阿曲库铵,间断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结果 9例手术麻醉过程生命体征平稳,术毕完全清醒回病区,术后随访呼吸道通畅,无麻醉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 对于Mallampati气道分级在Ⅲ级以上的OSAHS患者,行UPP时采用气管切开全身麻醉,可以减少麻醉手术并发症,保证围术期安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个案报道

成人肺先天性囊性腺瘤样畸形1例

王增状,李尚明,毕波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4): 349-350.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4.016
全文: HTML (2 KB)  PDF (1851 KB)  ( 246 )
摘要 ( 117 )

右心房血管内皮肉瘤1例

谢敏,高煜,过雯,吉亚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4): 374-374.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4.025
全文: HTML (2 KB)  PDF (25776 KB)  ( 74 )
摘要 ( 138 )

CT诊断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

姜春娟,陶晶晶,唐平,华茜,卞琳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4): 375-37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4.026
全文: HTML (2 KB)  PDF (3941 KB)  ( 457 )
摘要 ( 116 )
综述

软骨定量MRI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张禹,邓雪飞,张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4): 361-364.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4.021
全文: HTML (2 KB)  PDF (952 KB)  ( 463 )
摘要 ( 213 )
目的 探讨软骨定量MRI新技术在骨关节炎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方法 在Medline和CNKI数据库,分别以“Cartilage injury/damage, osteoarthritis, T1ρmapping, Sodium MRI, magnetization transfer MRI, 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 Ultrashort echo time MRI, DWI, DTI, Pharmacokinetic MRI”和“软骨损伤,骨关节炎,T1ρ值,钠磁共振成像,磁化传递磁共振成像,化学交换依赖性饱和传递技术,扩散加权成像,扩散张量成像,药物代谢动力学磁共振成像”为关键词,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和中文,检索2001年1月—2014年7月间发表的有关软骨损伤和软骨定量MRI研究的文章。就检索到的200余篇文献进行筛选,选择以软骨损伤和骨关节炎MRI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为主要内容的文献86篇;其中研究相似的,以近5年且发表在较权威期刊者优先纳入分析。结果 软骨的MRI和定量分析一直是学界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随着MRI硬件和软件的提升,各种MRI新技术被应用于软骨MRI的定量分析,这些新技术在检测早期软骨损伤及软骨生化成分和血管成分的量化分析方面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和研究前景,但是仍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结论 随着MR硬件和软件的升级、新序列的开发与运用及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新技术或可成为骨关节炎诊断和治疗的MRI生物标志物。
   

干细胞组织工程构建先天性心脏病重建材料的研究进展

武开宏,孙剑,莫绪明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4): 365-367.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4.022
全文: HTML (2 KB)  PDF (908 KB)  ( 282 )
摘要 ( 168 )
目的 总结干细胞组织工程构建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外科重建材料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万方数据、PubMed数据库查阅2005年1月—2014年12月与先心病、干细胞、组织工程及外科重建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成体干细胞,特别是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已经成功用于体外构建先心病外科重建材料的研究,在羊、狗等大动物实验中取得良好的结果,并应用于临床单心室的外科重建研究,临床效果满意。胚胎干细胞增殖能力旺盛,在体外能够分化为有功能的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心肌具备了新生儿心肌组织的特点。诱导多能干细胞具有胚胎干细胞相似的全能性,且不存在伦理问题,是非常有前途的组织工程心肌或血管研究的种子细胞来源。结论 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已经成功应用于临床。随着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将会在先心病外科重建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变异与畸形

冠状动脉左主干缺如伴左冠状动脉双开口介入治疗1例

魏钟海,徐标,宋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4): 368-369.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4.023
全文: HTML (2 KB)  PDF (1222 KB)  ( 1070 )
摘要 ( 160 )
解剖与临床知识讲座

扩大经蝶入路蝶鞍区病变手术的解剖与临床

廖建春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4): 370-373.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4.024
全文: HTML (2 KB)  PDF (992 KB)  ( 769 )
摘要 ( 165 )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