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9, 24 (6)   Published: 2019-12-06
选择 | 合并摘要
断层解剖与影像

修正性乳突根治术相关解剖因素的CT影像分析

雷雳, 杨本涛, 闫钟钰, 李永新, 赵守琴, 郑军, 韩德民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6): 521-524.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6.001
全文: HTML (1 KB)  PDF (1298 KB)  ( 362 )
摘要 ( 222 )
目的 探讨乳突根治术失败的相关解剖因素及术后复发原因,以便在修正性手术具有有针对性,提高乳突再根治手术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6年4月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20例修正性乳突根治术患者的二次手术前颞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资料,并将颞骨HRCT的观察结果与再次手术中所见病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再手术前颞骨HRCT可以清晰显示初次开放式乳突根治术后乳突腔的大体解剖结构改变,主要征象为乳突腔扩大,与鼓室、外耳道融合,术腔内团块状异常软组织密度影。120例患者中,面神经嵴高位占39.2%(47/120),窦脑膜角残留气房占58.3%(70/120),乳突尖残留气房占50.0%(60/120),迷路周围残留气房占25.8%(31/120),上鼓室前隐窝未开放占41.7%(50/120),鼓室窦深位占40.0%(48/120),咽鼓管鼓室口病变占32.5%(39/120)。二次手术中探查乳突残留气房,咽鼓管鼓室口、鼓室窦、面神经嵴均发现有颞骨HRCT观察到的病变存在。结论 修正性乳突根治术患者术前颞骨HRCT扫描, 能够发现初次乳突根治手术后不干耳的相关解剖因素,可作为修正性乳突根治术的可靠依据。

不同年龄段成人大脑皮质厚度偏侧性的MRI研究

夏新建, 孙杉杉, 王辉, 李登平, 刘晓璇, 秦禹, 孙雪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6): 525-530.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6.002
全文: HTML (1 KB)  PDF (2569 KB)  ( 651 )
摘要 ( 224 )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成人大脑皮质厚度的偏侧性差异。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7年9月—2018年12月寿光市人民医院CT磁共振室招募右利手汉族21~80岁的健康志愿者360人,分为青年组(21~40岁)、中年组(41~60岁)、老年组(61~80岁)三个年龄段组,采用3.0 T MR对志愿者行颅脑扫描,获取原始数据。使用FreeSurfer脑成像软件分析,获得左右大脑半球、各感兴趣区脑回皮质的厚度。观察不同年龄组左右大脑半球的皮质厚度是否存在偏侧性。观察不同年龄组间,各脑回的皮质厚度是否存在偏侧性,对有偏侧性的脑区计算侧化指数;统计有偏侧性的脑区的数量及偏侧程度。结果 青年组全脑、左右大脑半球皮质厚度分别为(2.506±0.027)mm、(2.508±0.015)mm、(2.504±0.015)mm,中年组分别为(2.372±0.012)mm、(2.372±0.007)mm、(2.373±0.008)mm,老年组分别为(2.264±0.021)mm、(2.264±0.015)mm、(2.263±0.014)mm。同一年龄组中,左、右大脑半球皮质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年龄组间,全脑、左右大脑半球的皮质厚度均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4.907、34.843、34.863,P值均<0.01)。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大脑皮质厚度的偏侧性及侧化指数各不相同:3组中出现了侧化区域的保留(如外侧枕回、舌回、后扣带回、内嗅皮层等)、增加(如额下回三角部、中央前回、颞下回、颞极等)及减少(如额上回、额下回岛盖部、中眶额回、楔叶、前扣带回等)的现象;中年组侧化脑区数量多于青年组、老年组,呈倒“U”型模式;部分脑区皮质厚度偏侧性贯穿三个年龄段,但其偏侧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外侧枕回、舌回呈现“大-小-大”模式,而后扣带回、内嗅皮层呈现“小-大-小”模式)。结论 成人大脑左右半球皮质厚度是不对称的,大脑皮质厚度的偏侧性及偏侧程度随年龄的变化而呈现不同模式的改变,为神经行为、神经生理疾病的认知提供了新的视角。

弥散峰度成像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

程鑫涛, 崔艳芬, 杨晓棠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6): 531-53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6.003
全文: HTML (1 KB)  PDF (1746 KB)  ( 360 )
摘要 ( 224 )
目的 探讨弥散峰度成像 (DKI) 定量参数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纳入2016年12月—2018年5月山西省肿瘤医院直肠癌患者108例,其中女42例、男86例,年龄42~81岁,均行新辅助放化疗,并于新辅助放化疗后4~8周接受手术治疗。根据病理结果按肿瘤退缩评级系统(TRG)进行评分分级,TRG1~2级为新辅助放化疗疗效好,TRG 3~5级为新辅助放化疗疗效差。然后利用Matlab软件测得两组治疗前后的平均弥散系数(MD)、平均峰度系数(MK)和ADC,并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和组内相关系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8例患者术后评估疗效好者27例(25%),其中肿瘤退缩分级评分(TRG)1级5例,TRG 2级22例;疗效差者81例(75%),其中TRG 3级41例,TRG 4级26例,TRG 5级12例。新辅助放化疗前,疗效好者ADC与MD值均低于疗效差者,MK值高于疗效差者,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新辅助放化疗后,疗效好患者的MK值低于疗效差者,ADC与MD值显著高于疗效差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并且两组间的MD、ADC和MK比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OC曲线结果提示,新辅助放化疗后的治疗后MK值较其他参数在评估新辅助放化疗疗效好的曲线下面积大(0.823),诊断效能最高,当其最佳阈值为0.635时,敏感度为76.5%,特异度为63.0%。结论 直肠癌DKI的MK、MD定量参数值和ADC值,尤其治疗后MK值,对于预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疗效有一定意义。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弥散加权成像在受压腰骶神经根诊断中的应用

李强, 孙文文, 韩龙, 赵红金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6): 537-542.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6.004
全文: HTML (1 KB)  PDF (2841 KB)  ( 141 )
摘要 ( 147 )
目的 探讨MR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受压腰骶神经根诊断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4—10月30例腰椎间盘突出致神经根受压患者(观察组)的常规腰椎MR序列及3D-Fiesta序列、IVIM-DWI序列图像;另按性别、年龄匹配纳入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在GE ADW 4.6工作站,使用MADC软件包测量对照组双侧L4、L5、S1神经节的扩散系数(D)、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以及观察组患者受压侧及其对侧神经根的D、D*、f、ADC值。比较对照组同节段左右两侧神经节和不同节段神经节各观察项目测量值,以及观察组受压侧神经根与对侧正常神经根各观察项目测量值。绘制受压神经根D值和ADC值的ROC曲线,评价诊断效果。结果 对照组L4、L5、S1神经根的D值分别为(0.603±0.064)×10-3 mm2/s、(0.624±0.079)×10-3 mm2/s、(0.628±0.088) ×10-3 mm2/s, D*值分别为(3.815±0.541) ×10-3 mm2/s、(3.862±0.414)×10-3 mm2/s、(3.915±0.611) ×10-3 mm2/s; f值分别为0.454%±0.076%、0.484%±0.101%、0.445%±0.094%; ADC值分别为(0.934±0.085)×10-3 mm2/s、(0.945±0.051)×10-3 mm2/s、(0.953±0.064)×10-3 mm2/s。观察组神经根受压侧D、D*、f、ADC值分别为(0.669±0.081)×10-3 mm2/s、(3.852±0.776)×10-3 mm2/s、0.528%±0.115%、(1.096±0.087)×10-3 mm2/s,健侧D、D*、f、ADC值分别为(0.617±0.080)×10-3 mm2/s、(3.961±0.684)×10-3 mm2/s、0.479%±0.083%、(0.938±0.074)×10-3 mm2/s。对照组同节段左右两侧神经节和不同节段神经节所测D、D*、f、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受压侧神经根与对侧正常神经根比较:D和ADC值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D*、f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绘制并分析ROC曲线,D值对诊断神经根受压具有较高效能,其次是ADC值,D值的AUC为0.923(95%CI 0.803~0.987),ADC值的 AUC为0.895(95%CI 0.865~0.999)。结论 IVIM模型的MR DWI技术可用于腰骶神经根检查,且与单指数模型的MR DWI相比能更详细、准确地反映神经根受压后的病理改变。

维吾尔族与汉族咯血患者支气管动脉多层螺旋CT影像解剖学对比研究

邱娅, 李国照, 周仁冰, 戴国朝, 田序伟, 吴仕吉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6): 543-548.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6.005
全文: HTML (1 KB)  PDF (1819 KB)  ( 230 )
摘要 ( 183 )
目的 探讨维吾尔族与汉族咯血患者支气管动脉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MSCTA)影像解剖学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70例维吾尔族咯血患者(维吾尔族组)和70例汉族咯血患者(汉族组)行支气管动脉MSCTA检查,运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三维容积重现(VR)等后处理技术显示和观察两组患者支气管动脉的起源、开口位置、分布类型、分型。结果 140例患者CTA显示支气管动脉共371支,其中原位208支(56.06%),异位163支(43.94%);其中70例维吾尔族患者原位支气管动脉占50.84%(90/177)、异位49.16%支(87/177),70例汉族患者原位支气管动脉占60.82%(118/194)、异位39.18%(76 /19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40, P>0.05)。两组患者异位支气管起源于主动脉弓、肋间动脉的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61、4.415, P值均<0.05),原位支气管动脉开口位于降主动脉前、后、左、右侧壁位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63, P<0.01)。两组患者支气管动脉发育分型均以Ⅱ型多见,维吾尔族组患者占49.63%(66/133),汉族患者占55.64%(74/133),其次维吾尔族人以Ⅰ型(27.07%、36/133)和Ⅳ型(14.28%、19/133)多见,汉族以Ⅰ型(19.55%、26/133)和Ⅲ型(19.55%、26/133)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66, P<0.01)。结论 支气管动脉系统发育个体差异较大,维吾尔族与汉族咯血患者的支气管动脉起源、开口方位及分型,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前行支气管动脉CTA,可为介入治疗提供详尽的三维影像解剖信息,对快速选择责任血管,避免反复插管以缩短造影时间,均有一定指导意义。
应用解剖与临床

腰椎经旁正中椎板切开复位术有效性及安全性的解剖学研究

张恒柱, 许智闻, 王晓东, 严正村, 佘磊, 李育平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6): 549-553.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6.006
全文: HTML (1 KB)  PDF (3291 KB)  ( 188 )
摘要 ( 167 )
目的 通过解剖实验,探讨旁正中椎板切开复位技术应用于腰椎椎管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选用10具经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进行两部分实验。(1)选取4具标本,分别截取L1~5 5个椎体,采用去除软组织并代之以柔性彩泥包裹的方法,制作实验模块共计20个,进行椎板撑开实验。将每个椎体单侧椎板依次撑开8、10、12 mm时,测量显露椎管底壁的宽度。继续增加椎板撑开宽度,直至椎管环形骨性结构断裂,记录此时椎板撑开宽度及骨折发生位点。(2)另6具标本分为椎板撑开8 mm组、10 mm组、12 mm组,各2具。各组标本以L1、L2为目标节段进行旁正中椎板劈开复位术的模拟手术操作,设定椎板撑开宽度分别为8、10、12 mm,记录不同椎板撑开宽度下,椎管内操作完成度,观察手术节段有无骨折,相邻韧带及关节囊有无撕裂。结果 (1)椎板撑开实验中,当椎板撑开8、10、12 mm时,椎管底壁显露宽度分别为(10.63±0.59)mm、(13.92±0.79)mm、(17.81±1.10)mm,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260, P<0.01)。20个椎体单元因椎板撑开导致骨折的撑开宽度为11.8~16.5(14.26±1.34)mm。其中,5个发生同侧椎弓根骨折,4个为对侧椎板骨折,11个为对侧椎弓根骨折。(2)模拟手术操作,椎板撑开8 mm组,因操作受限,均未能完成手术操作实验。椎板撑开10 mm组和12 mm组,均可以完成椎管内硬脊膜切开及缝合、马尾神经充分探查等操作,后者较前者操作自由度更高。模拟手术操作后,检查手术节段未见骨折和椎体间韧带及关节囊撕裂。结论 旁正中椎板劈开复位术进行腰椎椎管内手术,具有一定可行性和有效性;椎板撑开10~12 mm是相对安全有效的工作距离。
临床研究

内镜辅助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蝶窦外侧隐窝真菌球

康渊春, 刘海斌, 程寅, 谢铠鹏, 邹柳凤, 伍小琴, 彭浒, 纪振华, 杨子轩, 刘环海, 张国民, 陈进璜, 廖建春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6): 554-559.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6.007
全文: HTML (1 KB)  PDF (2469 KB)  ( 351 )
摘要 ( 251 )
目的 探讨蝶窦外侧隐窝真菌球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以及鼻内镜辅助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蝶窦外侧隐窝真菌球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福建省龙海市第一医院以及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九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5例真菌性鼻窦炎合并蝶窦外侧隐窝真菌球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4例,年龄 26~64岁。5例术前均行鼻窦CT检查,其中3例行鼻窦MRI检查。均采用鼻内镜辅助下经泪前隐窝入路行蝶窦外侧隐窝真菌球切除术治疗,从上颌窦后壁进入翼腭窝后暴露蝶窦外侧隐窝前壁,打开外侧隐窝前壁处理隐窝内真菌球。术后门诊定期复诊6个月,采用1997年海口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1)鼻窦CT检查示:蝶窦腔及外侧隐窝内软组织结节状不规则增生,密度较高,不均匀;窦内增生软组织上见点状或斑块状高密度钙化影,也可呈线状密度增高影。鼻窦MRI示:T1WI示蝶窦及外侧隐窝内为密度等信号和不规则的低信号,T2WI示蝶窦及外侧隐窝内高信号。(2)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无一例出现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 5例均治愈。结论 蝶窦外侧隐窝真菌球有其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鼻内镜辅助下经泪前隐窝入路处理蝶窦外侧隐窝内的病变,手术操作方便,能够直接到达蝶窦外侧隐窝,较为彻底清除隐窝内真菌性病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智能可穿戴康复系统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

亓攀, 赵志昕, 贾斌, 刘克敏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6): 560-563.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6.008
全文: HTML (1 KB)  PDF (940 KB)  ( 456 )
摘要 ( 321 )
目的 探讨智能可穿戴康复系统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患者康复训练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研究。纳入2017年10月—2018年4月在北京博爱医院接受TKA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其中男51例、女69例,年龄55~78岁,体质量指数(BMI)19.7~32.6 kg/m2,术前膝关节活动度(ROM)84°~117°,K-L分级Ⅲ级42例、Ⅳ级78例。采用随机数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和康复组60例。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遵医嘱、按时复查方式训练,康复组使用NEO-SMART智能可穿戴康复系统辅助进行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在各随访时间点的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OM、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K-L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20例患者中4例失访,其余均获随访6个月。对照组和康复组患者的VAS比较,术后48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和1个月时康复组VAS分别为(2.2±0.61)和(1.2±0.37)分,对照组分别为(2.5±0.82)和(1.7±0.53)分,康复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组患者膝关节ROM比较,术后48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2周、1个月、3个月时分别为88.7°±3.60°和93.1°±3.07°、96.8°±3.76°和103.5°±3.47°、99.8°±4.05°和107.3°±4.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组患者HSS评分比较,术后1、3、6个月康复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值均<0.01)。结论 使用智能可穿戴康复系统可显著提高TKA患者的术后康复训练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3D打印导板在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中的临床应用

毛炳焱, 王文聪, 胡志喜, 丁原, 王强, 李蕾, 唐伟, 王常青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6): 564-569.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6.009
全文: HTML (1 KB)  PDF (2477 KB)  ( 258 )
摘要 ( 194 )
目的 探讨3D打印导板技术辅助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长沙医学院附属石门医院,采用3D打印导板技术辅助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11例寰枢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52~69岁。寰椎骨折4例,其中前弓骨折2例、前后弓骨折2例;枢椎骨折5例,其中ⅡC型齿状突骨折4例、Hangman骨折1例;寰枢关节脱位2例。术前将患者颈椎CT扫描断层Dicom数据导入逆向工程软件Mimics 17.0,对目标椎体进行分割重建,选取目标椎体后方结构表面形态蒙版扩张,采用布尔运算获得导板模型,分别使用聚乳酸高分子材料和光敏树脂材料3D打印快速成型制作寰枢椎骨折脱位模型以及导板模型。术前利用聚乳酸高分子材料打印的寰枢椎骨折脱位模型进行模拟手术操作,确认导板设计的准确性。光敏树脂材料导板采用环氧乙烷消毒后封装以备术中使用。手术采用常规颈椎后入路切口,术中充分暴露椎体后方表面结构形态,根据术前模拟操作,利用导板辅助置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根据CT扫描判断螺钉与椎弓根位置关系,采用Kawaguchi等方法评价螺钉置入质量;术后1年采用VAS评估患者颈肩部疼痛情况,采用JOA评分评价患者颈髓神经功能情况。结果 1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30.55±18.83)min;术中出血量(266.36±72.43)mL。11例患者共置入44枚椎弓根螺钉,术后6个月采用Kawaguchi等级评价标准评价螺钉置入质量:0级41枚(93.18%),1级2枚(4.55%),2级1枚(2.27%)。所有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7.18个月。随访期间无切口感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出现。术后1年患者颈肩部疼痛VAS(1.00±0.77)分,明显低于术前的(7.91±1.04)分;颈髓神经功能JOA评分(13.45±1.69)分,明显高于术前的(8.18±1.1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20、14.685,P值均<0.05)。结论 3D打印导板技术辅助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可降低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手术难度,提高置钉精准度,安全有效,可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3D打印骨骼模型在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史舅生, 方文, 田从斌, 王昆, 丁亮华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6): 570-57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6.010
全文: HTML (1 KB)  PDF (2440 KB)  ( 256 )
摘要 ( 198 )
目的 探讨3D打印骨骼模型在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PEL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7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32~67岁,平均52.3岁。病变节段均为L4/5节段,其中旁中央型椎间盘突出18例,侧方型椎间盘突出40例,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4例;合并侧隐窝狭窄8例。采用WSPS V1.0医学影像处理软件处理影像学检查数据,生成3D打印机可识别的GCODE格式文件。使用聚乳酸材料,用3D打印机打印出完整的病变节段腰椎骨骼模型。依据病变部位将两侧椎间孔分为患侧组与健侧组,在骨骼模型上确定“5点2线”解剖标志,测量椎间孔的“3距1角”(椎间孔宽度、椎间盘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以及上关节突腹侧倾斜角)。患侧均行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并根据术中是否行椎间孔成形术,将患侧组椎间孔又分为成形组与未成形组。比较骨骼模型患侧组与健侧组椎间孔的3距1角,以及成形组与未成形组患者患侧椎间孔的3距1角。结果 62例打印模型中,患侧组椎间孔宽度、椎间盘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以及上关节突腹侧倾斜角分别为(6.30±1.71)mm、(4.88±1.63)mm、(21.07±3.78)mm、16.28°±1.13°,健侧组分别为(7.27±1.86)mm、(5.31±1.71)mm、(18.57±3.34)mm、25.72°±1.03°;患侧组椎间孔宽度、上关节突腹侧倾斜角均小于健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33、2.877,P值均<0.05),而椎间盘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6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行椎间孔成形38例,行椎间孔成形24例。成形组患侧椎间孔宽度、椎间盘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以及上关节突腹侧倾斜角分别为(4.77±0.83)mm、(4.97±1.35)mm、(16.23±2.02)mm、11.50°±2.15°,未成形组分别为(7.42±1.24)mm、(5.19±1.88)mm、(16.63±1.94)mm、22.22°±4.28°。成形组的椎间孔宽度及上关节突腹侧倾斜角均小于未成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81、8.001,P值均<0.05);而椎间盘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采用3D打印骨骼模型,术前可以精确测量椎间孔形态的各项参数、建立试行通道、选择手术入路和方式、预判椎间孔成形、预估手术难度,对经皮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的术中操作具有指导意义。

螺钉内固定、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

石斌, 李宏倬, 牛建民, 裴卫卫, 孙长英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6): 577-582.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6.011
全文: HTML (1 KB)  PDF (2759 KB)  ( 395 )
摘要 ( 215 )
目的 比较螺钉内固定术、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8年5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骨科280例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其中行螺钉内固定术76例为A组,男32例、女44例,年龄(70.95 ±8.24)岁;行股骨头置换术92例为B组,男40例、女52例,年龄(72.84 ±9.14)岁;行THA 112例为C组,男59例、女53例,年龄(73.05 ±7.21)岁。比较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95.05±20.14)mL、(47.06±10.14)min、(6.64±1.74)个月,B组分别为(208.74±60.15)mL、(82.55±15.47)min、(5.01±1.25)个月,C组分别为(337.69±85.13)mL、(97.85±12.04)min、(4.36±1.04)个月。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比较,B组、C组均大于A组,C组大于B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B组、C组均短于A组,C组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0(39.45±8.25)个月。三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B组(20.65%,19/92)、C组(16.07%,18/112)均小于A组(38.16%,29/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C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A组、B组、C组优良率分别为63.14%(48/76)、75.00%(69/92)、83.93%(94/112),C组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P<0.05),而B组与A组、C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对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综合考虑患者身体耐受程度、个人意愿等因素,选择合适且安全的手术方式。对身体状况相对较好,且对活动能力要求较高的患者,可采取THA,该术式的疗效优于股骨头置换术与加压螺钉内固定术。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术后中期疗效的分析

汪颖峰, 俞胜宝, 周建, 黄定安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6): 583-587.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6.012
全文: HTML (1 KB)  PDF (955 KB)  ( 103 )
摘要 ( 162 )
目的 探讨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DS)后路减压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术后中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黄山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2012年1月—2016年12月接受后路减压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术的成人DS患者46例。根据融合节段长短不同分为两组:长节段组26例,男9例、女17例,年龄46~78岁;短节段20例,男7例、女13例,年龄50~76岁。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融合节段数、减压节段数、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根据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手术前、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腰椎侧凸Cobb's角、腰椎前凸角及脊柱平衡改善情况,评价矫形效果;结合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与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46例患者随访1.5~3.3年,平均2.2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减压节段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在融合节段、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Cobb's角、腰椎前凸角的术前、术后1年、末次随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年、末次随访的Cobb's角、腰椎前凸角、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均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P值均<0.05);长节段组的冠状面、矢状面平衡术前均优于短节段组(P值均<0.05),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腰痛、腿痛VAS、腰椎JOA评分、ODI评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年、末次随访中长节段组较短节段组均明显改善(P值均<0.05)。结论 采用长节段融合内固定术治疗DS较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术可获得更好的中期临床疗效。

结直肠癌术后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王丽丽, 刘峰, 张燕捷, 袁海花, 姜斌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6): 588-595.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6.013
全文: HTML (1 KB)  PDF (1788 KB)  ( 282 )
摘要 ( 201 )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CRC)患者术后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阳性率及其计数与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复发转移及预后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首诊并经病理确诊的99例CR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6例、女33例,年龄37~79岁。检测患者术后4~8周且辅助治疗前CTCs计数和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随访患者生存情况,比较患者不同临床病理学特征患者间CTCs表达及计数值的统计学差异,包括性别、年龄、原发灶部位、肿瘤分化程度、原发灶浸润深度(T分期)、区域淋巴结侵袭程度(N分期)、远处转移(M分期)、TNM总分期;观察患者生存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99例CRC患者CTCs阳性率为60.6%(60/99),CTCs计数值为0~24(4.909±5.518)。患者的CTCs阳性率和CTCs计数值在T1+T2+T3期、N0期、M0期、Ⅰ~Ⅱ期、CEA<5 ng/mL和中高分化组患者低于T4期、N1+N2期、M1期、Ⅲ~Ⅳ期、CEA≥5 ng/mL、低分化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随访3~20个月,死亡22例(22/99,22.2%),其中CTCs阳性21例;疾病进展32例(32/99,32.3%),其中CTCs阳性29例。单因素分析显示:CTCs表达、N分期、M分期、肿瘤分期、和高CEA水平是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CTCs表达、N分期、M分期、肿瘤原发灶位于直肠、高CEA水平是总生存期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CTCs和远处转移是CRC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HR= 5.418、2.254,95%可信区间:1.595~8.403、1.227~7.986,P值均<0.05)。结论 在术后CRC患者中,CTCs表达与预后不良有关,对肿瘤复发转移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和临床意义。
实验研究

前列腺周围显微神经网三维解剖结构的观察

朱再生, 施红旗, 周鹏飞, 徐礼臻, 周一波, 朱伊祎, 陈加俊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6): 596-602.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6.014
全文: HTML (1 KB)  PDF (2675 KB)  ( 1916 )
摘要 ( 300 )
目的 探讨前列腺周围显微神经数目分布及其基本空间结构。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浙江大学金华医院因膀胱恶性肿瘤行根治性膀胱和前列腺切除术的12例患者的标本进行研究。将12例新鲜全切标本前列腺组织根据自然解剖结构分为基底部、中部和尖部3部分,分别制成病理切片,应用Photoshop 7.0绘图软件以病理切片中心为中点按顺时针分成编号Ⅰ~Ⅻ的12个均等片区,再将前列腺左右两侧相对应的片区合并,成为腹侧区(Ⅻ+Ⅰ区)、腹前外侧区(Ⅱ+Ⅺ区)、前外侧区(Ⅲ+Ⅹ区)、后外侧区(Ⅳ+Ⅸ区)、背后外侧区(Ⅴ+Ⅷ区)和背侧区(Ⅵ+Ⅶ区)6个扇形区域。以前列腺包膜为界线,按照距前列腺包膜的距离2.0 mm和4.0 mm将对前列腺包膜外周围组织从内到外分成A1区、 A2区、A 3区3个环形观察区。分别统计3个解剖部位、6个扇形区域及18个观察区的神经纤维数目,观察神经纤维分布特点及其空间结构。结果 全组12例标本共获得合格切片168张,最终纳入切片108张,其中前列腺基底部、中部、尖端均纳入36张切片。在前列腺包膜外周围组织内共观察到17 881束神经纤维,其中基底部神经纤维9 443束(52.81%),中部6 102束(34.13%),尖部2 336(13.06%)。前列腺腹侧、腹前外侧、前外侧区神经纤维数目共5 819束(32.54%)少于后外侧、背后外侧和背侧区的12 062束(67.46%)。前列腺包膜外不同观察区神经纤维数目从大到小依次为A1区8 231束,A3区5 963束,A2区3 687束。在3个解剖部位、6个区域中,神经纤维主要分布于前列腺后外侧、背后外侧和背侧区,基底部、中部和尖端神经纤维数目分别为6 576束(36.8%)、4 112束(23.0%)、1 374束(7.6%),其中尤其在背后外侧区域神经纤维分布最多;而腹侧、腹前外侧、前外侧区分别为2 867束(16.0%)、1 990束(11.1%)和962束(3.4%),其中尤其是腹侧区域神经纤维分布最少。前列腺包膜外周围神经在不同解剖部位、区域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700, P<0.01)。前列腺包膜外周围神经网三维空间分布特点:(1)后外侧、背后外侧和背侧区神经纤维数目明显多于腹侧、腹前外侧、前外侧区。(2)基底部神经纤维数目为A3区>A1区>A2区,离前列腺包膜远处数目最多;中部神经纤维数目为A1区>A2区>A3区,离前列腺包膜近处数目最多;尖端神经纤维数目下半部为A1区>A3区>A2区,上半部为A1区>A2区>A3区。结论 前列腺周围神经网络三维解剖结构:在前列腺基底部,神经纤维数目最多,绝大多数分布在前列腺背侧区,远离前列腺包膜的外层;在尖端部,神经纤维数目最少,神经纤维转向分布到腹侧区,离前列腺包膜最近的内层;中部为神经纤维逐渐移行演变区。
短篇论著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征分析

纪振华, 刘海斌, 康渊春, 彭浒, 杨子轩, 程寅, 谢铠鹏, 伍小琴, 邹柳凤, 陈进璜, 张国民, 刘环海, 廖建春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6): 603-60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6.015
全文: HTML (1 KB)  PDF (1733 KB)  ( 469 )
摘要 ( 136 )
目的 探讨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AFRS)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龙海市第一医院及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共52例AFR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13~69岁、平均43岁。52例患者均有单侧或双侧鼻塞、脓涕症状,病程1个月~10年,平均29个月;鼻内镜检查可见中鼻道息肉样物及脓性分泌物,皮肤变应原点刺试验提示真菌变应原阳性。52例均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治疗,术前均行鼻窦CT扫描;总结其CT影像学特征,并于术中重点观察CT显示病变部位组织结构的临床病理与组织学改变特点。结果 52例患者术前CT检查显示:单侧鼻窦病变33例(63.5%),双侧鼻窦病变19例(36.5%);各组鼻窦中,筛窦病变最常见,共48例(92.3%);病变鼻窦腔为低密度软组织影充填(CT值23~50 HU,平均34 HU),其内散在条索状或斑片状高密度影(CT值82 ~107 HU,平均96 HU),呈特征性的毛玻璃样改变,在软组织窗中尤为明显,与周围软组织影分界清晰。术中探查该区域病变为脓性或豆渣样黏稠分泌物,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该病变为变应性黏蛋白结构。57.7%(30/52)的患者CT可显示筛窦外侧壁、蝶筛隔板或蝶窦间隔等部位的骨质侵蚀表现;术中鼻内镜下见该处窦腔扩大,骨质菲薄或缺如。术后随访6~12个月,全部患者病情均达完全控制或部分控制。结论 AFRS特征性的CT影像学表现为以筛窦受累为主的窦腔实变、膨胀,伴有弥漫、散在的条状或云雾状高密度影,多数患者合并有骨质侵蚀;病变部位CT值对本病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鼻内镜下脑膜脑膨出的治疗体会

汪东, 方平, 赵益, 里晓红, 刘业海, 吴开乐, 高潮兵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6): 607-609.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6.016
全文: HTML (1 KB)  PDF (1526 KB)  ( 228 )
摘要 ( 196 )
目的 探讨鼻内型脑膜脑膨出的影像学表现特征、鼻内镜下手术径路选择及修补方法,以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7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3例鼻内型脑膜脑膨出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8例,年龄17~61岁,中位年龄42.3岁。所有患者行鼻窦高分辨率CT(HRCT)和MRI扫描,明确诊断并定位膨出及缺损位置,根据膨出位置不同选择相应手术径路,在鼻内镜下或辅助鼻外小切口鼻内镜下切除膨出脑组织、采用自体组织多层次软修复颅底缺损。重点分析其影像学特点、手术相关资料及预后情况。结果 23例患者MR T2WI均显示脑膜脑膨出部位,其中18例HRCT发现颅底骨质缺损。所有患者在鼻内镜下Ⅰ期切除膨出脑组织、颅底缺损修补成功。术后随访12~24个月。1例术后出现面部麻木感,半年后自愈;1例良性颅高压患者术后18个月脑脊液鼻漏复发,再次行鼻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治愈;其余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鼻窦HRCT和MRI检查有助于脑膜脑膨出的定位诊断;根据脑膜膨出部位不同选择合适的手术径路行鼻内镜手术,切除膨出脑组织、采用自体材料多层次软修复颅底缺损,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剑突下单孔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胸腺瘤20例临床分析

张淼, 武文斌, 杨敦鹏, 张辉, 胡正群, 刘冬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6): 610-613.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6.017
全文: HTML (1 KB)  PDF (1905 KB)  ( 172 )
摘要 ( 189 )
目的 探讨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S-UVATS)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胸腺瘤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胸外科采用S-UVATS手术治疗的20例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4~66岁,中位年龄49岁。其中,术前合并重症肌无力的胸腺瘤患者2例。全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双腔气管插管下行S-UVATS全胸腺切除并前纵隔脂肪清扫术(胸腺扩大切除术)。观察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与总引流量、手术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1~3 d的切口疼痛VAS评分。结果 本组20例患者,术中有3例患者因无名静脉显示不清晰,中转剑突下三孔胸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胸。另17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 50~125 (85.0±20.2) min,术中出血量10~50 (24.5±11.1) mL,术后胸管引流时间1~7(3.0±1.5)d,胸腔引流量 50~400 (212.5±109.9)mL,术后住院时间1~11(3.6±2.1)d。术后均无胸腔感染、肺漏气、皮下气肿或静脉栓塞,无喉返神经或膈神经损伤表现,无胸腔内出血二次手术。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1例,心律失常3例,均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术后第1、2、3天,S-UVATS手术的患者切口疼痛VAS为 (3.4±1.0)、(3.2±0.9) 与 (2.4±0.6)分。2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1~2个月常规复查胸部CT显示,无纵隔脂肪软组织影残留。结论 采用S-UVATS手术治疗胸腺瘤是安全、可行的,患者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值得进一步探索。
变异与畸形

罕见的肝动脉变异伴胰十二指肠上动脉起始部变异一例

金伟强, 马建军, 潘金茹, 高祎辰, 郭墩柱, 吕正豪, 李淼娅, 张清扬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6): 614-614.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6.018
全文: HTML (1 KB)  PDF (1537 KB)  ( 395 )
摘要 ( 184 )
个案报道

巨气管支气管症一例

尉继伟, 王宏业, 邱士禄, 宫文宇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6): 615-61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6.019
全文: HTML (1 KB)  PDF (2523 KB)  ( 229 )
摘要 ( 166 )

肾癌术前CT联合三维融合成像诊断肺隔离症一例

陈昉铭, 王东, 李斌, 李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6): 617-618.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6.020
全文: HTML (1 KB)  PDF (2485 KB)  ( 233 )
摘要 ( 153 )
综述

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贾炬川, 张先龙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6): 619-621.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6.021
全文: HTML (1 KB)  PDF (931 KB)  ( 371 )
摘要 ( 217 )
目的 探讨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RDHD)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以“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炎”“快速破坏性关节病”“髋关节炎”“发病机制”“rapidly destructive hip disease”“rapidly destructive coxarthritis”“rapidly destructive arthropathy”“coxarthritis”“pathogenesis”等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00年1月—2018年7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EMbase、PubMed、Springer等数据库中有关RDHD发病机制的相关文献计63篇,剔除内容不符合、评论或讲座类、无法获得全文的文献,以及质量较低、证据等级不高的文献,最终纳入26篇英文文献,总结和分析RDHD的相关发病机制。结果 RDHD是一种罕见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快速进展型髋关节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机械应力分布改变、破骨细胞异常活化、软骨下不全骨折、药物毒性反应等因素有关。结论 多种致病因素均可以导致髋关节的快速破坏,但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明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颈腰综合征诊断及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雷涛, 高显达, 申勇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6): 622-62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6.022
全文: HTML (1 KB)  PDF (969 KB)  ( 226 )
摘要 ( 178 )
目的 总结颈腰综合征(TSS)诊断和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 数据库,分别以“颈腰综合征”“椎管狭窄”“颈椎”“腰椎”“同期手术”“分期手术”和“tandem spinal stenosis” “canal stenosis” “cervical” “lumber” “simultaneous” “staged”为关键词,检索2000年1月—2019年2月与TSS的解剖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影像检查、外科治疗有关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共检索文献489篇,纳入45篇,其中中文文献15篇和英文文献30篇。结果 TSS的发病率为0.12%~34%,好发年龄为20~76岁,临床表现复杂,应综合评估患者症状和体征,并结合多种影像学证据才能明确诊断。其手术治疗方式存在争议,目前多数研究认为同期手术和分期手术在手术疗效和并发症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同期手术可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分期手术单次手术创伤小,对于耐受差的老年患者更适用;部分患者在主要受压部位减压后,次要受压部位的症状可能同时得以缓解从而避免二期手术治疗。结论 TSS在当代脊柱外科临床中并不少见,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影像学评估,能更有效地发现多部位压迫,依据病变程度选择同期或分期手术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垂体的组织构筑及血供分布

朱斌, 王守森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6): 627-631.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6.023
全文: HTML (1 KB)  PDF (1041 KB)  ( 2119 )
摘要 ( 839 )
目的 探讨垂体的组织构筑及不同构筑部位的血供分布特点。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PubMed、Web of Science 等数据库,以“垂体”“组织构筑”“血供分布”“影像学”和“pituitary”“ tissue architecture”“blood supply distribution”“ imaging”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18年10月之前发表的与垂体解剖及垂体相关疾病研究的文献,归纳总结垂体的组织构筑及血供分布特点。结果 共检索到文献1 536篇,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26篇文献,其中包括4篇中文文献和22篇英文文献。垂体主要分为腺垂体(前叶)和神经垂体(后叶)两部分,腺垂体包括结节部、中间部和远侧部,神经垂体包括正中隆起、漏斗茎和漏斗突。垂体内还存在某些与血管分布密切相关的恒定区域。垂体的血供主要来源与颈内动脉的分支垂体上动脉和垂体下动脉,垂体上动脉主要为垂体前叶供血,垂体下动脉为垂体后叶供血的同时还有少许细小分支为垂体前叶后部供血。垂体内部血液主要通过门静脉、垂体内部的血窦、垂体表面的微静脉及附近的海绵间窦回流至颈内静脉系统。结论 垂体微小,结构却十分复杂,其具体血供及血液回流方式目前仍不十分明确,关于垂体及垂体相关疾病的血流分布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
解剖与临床知识讲座

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解剖学因素与临床研究

廖建春, 刘环海, 陈进璜, 张国民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 24 (6): 632-635.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6.024
全文: HTML (1 KB)  PDF (931 KB)  ( 282 )
摘要 ( 166 )
真菌性鼻鼻窦炎(FRS)由于不同的病理、生理改变,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类型,而其诊断及预后也不尽相同。为使基层临床工作者对FRS有一个全面了解,本文就FRS的解剖学因素、发病原因、流行病学研究、病菌菌种分析、影像学表现、临床分类、各种类型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