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20, 25 (4)   Published: 2020-08-06
选择 | 合并摘要
断层解剖与影像

完全性生长激素缺乏患儿大脑皮质脑沟深度与曲率变化的MRI研究

王宇, 许飞飞, 林楠, 杲悦, 林祥涛, 张淑涵, 侯中煜, 于乔文, 王锡明, 刘树伟, 张忠和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 25 (4): 337-343.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191225-00385
全文: HTML (2 KB)  PDF (2615 KB)  ( 513 )
摘要 ( 239 )
目的 探讨完全性生长激素缺乏(CGHD)患儿与特发性矮小(ISS)患儿大脑皮质脑沟深度与曲率的差异。方法 纳入2015年1月—2019年1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确诊的CGHD与ISS患儿各12例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CGHD组男8例、女4例,年龄5~14岁,生长激素刺激释放试验的峰值水平<5.0 μg/L;ISS组男9例、女3例,年龄5~14岁,生长激素的峰值水平>10.0 μg/L。选取患者首诊时所采集的颅脑T1WI MRI数据进行后处理分析。双侧半球与全脑皮质的脑沟深度与曲率均值应用FreeSurfer软件获得。将同一脑区的脑沟深度与曲率测量值进行组内平均与组间相减,以分别获得每个脑区该测量值的组内均值分布图与组间差异值分布图。两组患儿上述测量均值的组间差异应用协方差分析。结果 两组患儿的年龄与性别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GHD组左、右侧半球与全脑的脑沟深度分别为(0.405±0.073)mm、(0.416±0.073) mm、(0.411±0.060)mm;左、右侧半球与全脑的曲率(×10)分别为(0.264±0.023)mm-1、(0.259±0.017)mm-1、(0.261±0.019)mm-1。ISS组左、右侧半球与全脑的脑沟深度分别为(0.493±0.069)mm、(0.502±0.062) mm、(0.497±0.057)mm;左、右侧半球与全脑的曲率(×10)分别为(0.250±0.021)mm-1、( 0.247±0.025)mm-1、(0.249±0.022)mm-1。两组患儿的双侧大脑半球与全脑脑沟深度比较(F=9.288、F=8.874、F=12.545)、左侧半球与全脑曲率比较(F=4.688、F=5.1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儿脑沟深度与曲率在全脑的分布规律相似,但存在脑区间测量值大小与分布范围的差异。结论 CGHD患儿与ISS患儿大脑皮质脑沟深度与曲率的MRI测量值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其运动、智力或其它相关功能发育相对落后相关。

MRI弥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在低、高级别脑膜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汪红梅, 谢强, 廖琴, 邓克学, 吕洋, 陈传玉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 25 (4): 344-349.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0304-00063
全文: HTML (2 KB)  PDF (2425 KB)  ( 304 )
摘要 ( 224 )
目的 探讨常规MRI结合弥散加权成像(DWI)中表观扩散系数(ADC)在低、高级别脑膜瘤的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2019年8月68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9例、女39例,年龄24~78(48.62±10.28)岁。其中WHOⅠ级脑膜瘤52例(低级别组),WHO Ⅱ级12例、WHO Ⅲ级4例(高级别组)。患者术前均行常规MRI结合DWI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MRI征象以及DWI特点;比较两组患者脑膜瘤实质和瘤周水肿部位ADC值以及肿瘤实质与对侧脑白质的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利用ROC曲线分析最佳rADC值对低、高级别脑膜瘤的诊断效能。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高级别组脑膜瘤边缘不规整、强化不均匀、边缘水肿区、脑膜尾征和囊变、坏死、钙化区等影像学征象发生率明显高于低级别组脑膜瘤,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52例低级别组脑膜瘤中,有38例DWI、ADC均呈等信号,14例DWI呈稍高信号、ADC呈稍低信号;16例高级别组脑膜瘤实质部分DWI呈高信号、ADC呈低信号,而囊变、出血坏死、钙化区呈高信号。低级别组、高级别组脑膜瘤肿瘤实质部分 ADC值分别为(0.94±0.14)×10-3、(0.73±0.11)×10-3 mm2/s,rADC值分别为(1.16±0.18)×10-3、(0.95±0.14)×10-3 mm2/s,低级别组脑膜瘤实质部分ADC和rADC值均明显高于高级别组脑膜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91、4.277, P值均<0.01);低级别组、高级别组脑膜瘤的瘤周水肿区域ADC分别为(1.82±0.19)×10-3、(1.88±0.21)×10-3 mm2/s,rADC值分别为(2.29±0.24)×10-3、(2.38±0.29)×10-3 mm2/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以rADC值诊断低级别组、高级别组脑膜瘤的最佳临界点为1.035×10-3 mm2/s,其灵敏度为88.5%,特异度为87.5%。结论 常规MRI结合DWI中ADC值的测量对低、高级别脑膜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大腿远端前内侧入路在股骨骨折内固定术中应用的影像及解剖学研究

王忠正, 赵阔, 孟建峰, 张瑞鹏, 尹英超, 郭家良, 侯志勇, 张英泽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 25 (4): 350-354.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190822-00267
全文: HTML (2 KB)  PDF (2791 KB)  ( 581 )
摘要 ( 260 )
目的 探讨大腿远端前内侧入路在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1)纳入2016年8月—2017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MRI室双侧大腿中下段MRI资料20例40侧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2~59岁,MRI均未见明显异常。扫描范围:自股骨内侧髁水平线(0 cm处)起,至其上方18.5 cm;扫描层厚5 mm、层间距15 mm,共10个扫描层面(Ⅰ~Ⅹ层面)。应用我院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测量各扫描层面上前内侧手术入路(预计手术的前进路线)与股动脉之间的最短距离。(2)在1具成年男性新鲜尸体标本上,模拟股骨远端骨折前内侧手术入路内固定物置入过程,同时对该入路涉及解剖层次与结构进行应用解剖观察。结果 (1)20例40侧受检者MRI测量:前内侧入路与股动脉之间最短距离测量值左右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合并统计。分析显示,该间距测量值在Ⅰ~Ⅹ层面的分布规律总体呈中间小两头大、上端小下端大的趋势,其最大处位于股骨内侧髁水平线0 cm处(Ⅰ层面)为46.72~49.47(48.02±0.84)mm,其最小处位于股骨内侧髁水平线上方10~10.50 cm范围内(Ⅵ层面)为23.34~25.05(24.35±0.52)mm,手术入路与股动脉间有足够的安全间距。(2)尸体标本模拟手术:股骨远端骨折前内侧手术入路内固定物模拟置入过程顺利,手术操作未侵扰到股血管和股神经及其分支;应用解剖观察证实,该手术入路可沿肌间隙进入,周围解剖层次及结构显露清楚。结论 大腿远端前内侧入路应用于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安全可行,这是对传统外侧入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良好补充。

肱骨髁上突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赵义, 倪忠义, 潘俊博, 胡春洪, 王苇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 25 (4): 355-358.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190906-00283
全文: HTML (2 KB)  PDF (2017 KB)  ( 464 )
摘要 ( 298 )
目的 探讨肱骨髁上突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9年4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14例肱骨髁上突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男11例、女3例,年龄2~86[33(22,48)]岁, 髁上突位于左侧肱骨8例、右侧肱骨6例。14例患者均行数字化X线摄影(DR),其中6例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测量和计算肱骨髁上突的相对长度比(肱骨侧位DR片髁上突长度与髁上突根部肱骨横径比值)、距肱骨内上髁的相对距离比(肱骨髁上突距肱骨髁上的距离绝对值与髁上突根部肱骨横径比值)、体部与肱骨干远端的夹角,观察基底宽或窄、尖端指向以及有无骨髓腔与软骨帽。结果 14例患者变异侧肱骨下段前内侧见骨性棘状物突起,相对长度比为0.44±0.13,距肱骨内上髁相对距离比为1.87±0.28,体部向肘关节倾斜或与肱骨干垂直,体部与肱骨干远端的夹角为63.60°±21.20°。14例肱骨髁上突均为宽基底,前端尖细、指向内上髁,骨性突起的境界清楚,密度略低于或基本等同于骨皮质密度,未见软骨帽及骨髓腔。结论 肱骨髁上突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为距肱骨内上髁3~8 cm处肱骨下段前内侧,起源于肱骨骨皮质的鸟嘴状或棘状骨性突起,基底较宽,尖端较细并指向肘关节方向,体部向肘关节倾斜或与肱骨干垂直,无骨髓腔与软骨帽。
应用解剖与临床

个体化股骨头导板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梁金龙, 赵永辉, 陆地, 孙俊, 陆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 25 (4): 359-364. ;  doi: 10.3760/cma.j.cn101201-20191030-00326
全文: HTML (2 KB)  PDF (2558 KB)  ( 292 )
摘要 ( 243 )
目的 探讨个体化股骨头导板在人工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9 年 1—5 月,选取昆明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提供的17具成人骨盆标本,其中男 9 具、女 8具,年龄40~70岁,身高155~165 cm。每具骨盆标本按侧别分为导板组(左侧)和对照组(右侧)。导板组基于标本CT轴位扫描数据计算出股骨颈的解剖轴线,设计并制作出与股骨颈部表面解剖形态一致的导板,利用导板辅助定位针置入标本。对照组采用传统股骨头假体定位方法置入定位针。术后行X线摄片和CT扫描,观察定位针与股骨头中心、股骨颈解剖轴线的位置关系,判断股骨头定位针有无内外翻和前后倾。测量对比术前股骨颈干角(NSA)和术后定位针柄干角(SSA)、侧方偏移角、水平偏移角,来评价导板辅助手术的准确性。结果 (1)在导板组中,术中股骨头导板与股骨颈部贴附紧密,稳定性好,能够辅助定位针顺利置入。术后CT、X线摄片显示,17例标本定位针均经过股骨头中心、股骨颈解剖中心。相对于股骨颈解剖轴线,正位X线片显示15例外翻、1例内翻、1例平行,侧位X线片显示14例平行、2例前倾、1例后倾。(2)对照组术后CT显示,12例标本定位针经过股骨头中心、股骨颈解剖中心。正位X线片显示,定位针12例经过股骨头中心、股骨颈解剖中心,相对于股骨颈解剖轴线,12例外翻、2例内翻、3例平行;侧位X线片显示,定位针15例经过股骨头中心、股骨颈解剖中心,相对于股骨颈解剖轴线,10例平行、5例前倾、2例后倾。(3)术前NSA和术后定位针SSA、侧方偏移角、水平偏移角,导板组分别为133.1°±3.52°、138.0°±4.1°、5.2°±2.1°、4.6°±2.3°,对照组分别为133.7°±3.4°、144.3°±5.6°、13.0°±1.7°、8.2°±2.9°,两组间比较,术前N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导板组SSA、侧方偏移角、水平偏移角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07、14.280、3.520,P值均<0.05)。结论 个体化股骨头导板应用于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中,能为股骨头假体的精确定位、定向置入提供辅助作用。
临床研究

自由式穿支皮瓣在臀部压疮修复中的应用

曹世坤, 余道江, 安璐, 陆蒋惠文, 陈晓明, 孙卫, 伍丽君, 于文渊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 25 (4): 365-370.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0130-00023
全文: HTML (2 KB)  PDF (2818 KB)  ( 376 )
摘要 ( 307 )
目的 探讨自由式穿支皮瓣在臀部压疮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12月—2019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整形外科采用自由式穿支皮瓣修复臀部压疮患者39例,其中男22例、女17例,平均年龄71岁;骶尾部19例,股骨转子部9例,坐骨结节部7例,骶尾部合并股骨粗隆部4例。术前应用多普勒探查并标记出缺损周围血流流速超过2.5 cm/s的穿支血管,以此穿支为自由式穿支皮瓣的供血血管,以血管穿出点所在位置为旋转点,结合常规的皮瓣供区选择原则优选供区。常规行清创术,彻底切除溃疡周围坏死及失活组织,包括创面周围瘢痕及纤维化组织,直至创面新鲜。清创后创面组织活力好、无炎性反应患者行一期皮瓣修复术;清创术后创面组织活力较差、有潜在局部感染倾向患者,创面应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每次5~7 d,更换1~3次,待创面肉芽生长良好后行二期皮瓣修复术。39例患者臀部压疮修复共采用螺旋桨皮瓣34个、旋转皮瓣9个、V-Y推进皮瓣7个,其中单个皮瓣修复30例、组合皮瓣修复9例;皮瓣切取范围为10.5 cm×6.5 cm~22.0 cm×7.0 cm;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密切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对症处理;随访术后功能、外形及复发情况。结果 术后37例切口一期愈合,皮瓣顺利成活;1例术后皮瓣下出血,皮瓣远端部分坏死,二次清创,游离皮瓣及周边软组织,拉拢缝合修复;1例静脉回流不畅,皮瓣淤血,针刺放血处理后,切口延迟愈合。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6个月。39例患者术后皮瓣供区与受区功能及外形均满意,其中2例因护理不当分别于术后半年和1年臀部压疮复发。结论 自由式穿支皮瓣既减少了传统轴型皮瓣或肌皮瓣的较大手术创伤,又避免在设计与操作中因血管解剖异常造成的困难,且血供可靠、操作简便,是修复压疮的理想皮瓣之一。

跟舟联合切除及趾短伸肌肌瓣置入手术治疗症状性跟舟联合的疗效分析

贾二龙, 孙超, 王智, 钱会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 25 (4): 371-375.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190912-00286
全文: HTML (2 KB)  PDF (1383 KB)  ( 396 )
摘要 ( 166 )
目的 探讨症状性跟舟联合患者跟舟联合切除及趾短伸肌肌瓣置入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8年3月北京同仁医院足踝外科9例(10足)症状性跟舟联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11~63(平均30.3)岁,骨性联合2足、纤维性联合8足。患者均行跟舟联合切除及趾短伸肌肌瓣置入手术治疗,术后观察有无出现伤口感染、术区疼痛、跟舟联合复发、周围关节退变及足部畸形,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结果 9例患者随访17~42个月,平均29.1个月。所有患者症状缓解,未出现伤口感染、复发、周围关节退变及后足力线异常。患者末次随访疼痛VAS为(1.50±0.97)分,较术前(4.30±1.49)分明显降低,差值3(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59, P<0.01);末次随访AOFAS评分为(90.40±7.04)分,较术前(77.30±7.66)分明显提高,差值(13.10±5.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62, P<0.01)。所有患者对治疗结果表示满意。结论 对于症状性跟舟联合患者,保守治疗失败时可行手术治疗,跟舟联合切除后用趾短伸肌肌瓣置入可有效预防跟舟联合的复发,临床疗效肯定。

Tri-Lock 骨保留型股骨柄与Corail柄在Crowe Ⅰ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孔令超, 陈龙, 杨先腾, 孙立, 田晓滨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 25 (4): 376-381.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191031-00329
全文: HTML (2 KB)  PDF (2740 KB)  ( 555 )
摘要 ( 338 )
目的 比较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柄(BPS)与Corail股骨柄治疗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纳入2015年1月—2019年4月贵州省人民医院骨关节外科病区Crowe Ⅰ型DDH患者35例(40髋),其中男5例(5髋)、女30例(35髋),年龄26~77(60.81±11.72)岁,均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按照使用的股骨柄假体类型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17例20髋,采用Tri-Lock BPS;对照组18例20髋,采用Corail股骨柄。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髓腔闪烁指数(CFI),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股骨柄初始稳定性、手术前后双下肢绝对长度差及股骨小转子最宽部骨量保留的面积,使用Mimics 17.0测量大小转子间骨量保留体积,并记录与股骨柄相关并发症。术后第2日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髋部疼痛程度,术后12周按照Harris髋关节评分(HHS)标准评价整体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CF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6个月。患者的股骨柄初始稳定性以及术前术后双下肢绝对长度差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患者的股骨小转子最宽部骨量保留的面积[(6.28±0.32)cm2]、大小转子间骨量保留体积[(30.25±0.81)cm3]均大于对照组患者[(5.63±0.14)cm2、(17.74±0.33)c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313、64.099, P值均<0.01)。术后第2天髋部疼痛VAS、双下肢绝对长度差、股骨柄的初始稳定性观察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2周,观察组与对照组HHS总分及其中髋部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98、2.432, P值均<0.05),但髋关节功能、运动及肢体畸形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0%,1/20)低于对照组(25.0%, 5/2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65, P>0.05)。结论 Tri-Lock BPS较Corail股骨柄假体用于治疗Crowe Ⅰ型DDH THA中,具有更加微创、更好的临床效果和更多的股骨近端骨量保留的优势,且不增加手术并发症。

改良微创SuperCap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早期疗效

丁海, 周建生, 朱振安, 周新社, 王志岩, 常文举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 25 (4): 382-38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191222-00380
全文: HTML (2 KB)  PDF (1537 KB)  ( 461 )
摘要 ( 238 )
目的 探讨改良微创SuperCap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和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 年 9月— 2019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单侧股骨颈骨折患者19例(19髋),其中男3例、女16例,年龄65~90(76.32±7.50)岁。患者均采用改良微创SuperCap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中使用生物型股骨柄与双极股骨头。观察患者围术期一般情况、关节功能稳定性、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72±6.03)min,切口长度(8.80±0.87)cm,术中出血量(177.22±37.83)mL。术后第1、5天血红蛋白分别为(105.40±14.64)g/L、(99.87±12.93)g/L,VAS分别为(4.03±1.43)、(2.06±1.93)分;术后第1、5天的血红蛋白水平、VAS均低于手术前,手术后第5天的血红蛋白水平、VAS均低于术后第1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9例患者术后均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术侧髋关节活动度正常并稳定,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切口感染,无假体周围骨折、脱位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复查骨盆前后位X线片,见股骨柄假体位于中立位,未见股骨柄下沉及髋关节假体脱位。结论 改良微创SuperCap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尤其是伴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具有切口小、损伤轻、可以使用常规髋关节生物型假体、完整保留髋关节囊、髋关节稳定性好、术后快速康复等优点,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55~65岁Garden 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的比较

徐高伟, 陈廷, 张松, 姚鹏飞, 李陈, 王昊, 董斌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 25 (4): 388-39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0421-00136
全文: HTML (2 KB)  PDF (1362 KB)  ( 266 )
摘要 ( 217 )
目的 探讨55~65岁Garden 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方式选择及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对照研究。纳入2015年6月—2019年1月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49例55~65岁Garden 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内固定组(26例,26髋)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组(23例,23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致伤因素、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骨折分型、致伤因素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后均随访1年。内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小于TH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组患者术前Harris功能评分及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年时的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F=213.582、204.577)及VAS评分(χ2=96.376、86.6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其中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组间比较结果显示:THA组患者关节Harris评分在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均高于内固定组,THA组患者VAS评分在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均低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均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对于55~65岁Garden 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THA较之复位内固定手术并发症较低,并可获得早期快速康复,因而更加值得推荐。

CT三维重建肺血管支气管辅助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学习曲线分析

张淼, 武文斌, 杨敦鹏, 张辉, 胡正群, 刘冬, 李敏, 王其斌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 25 (4): 393-400.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190211-00050
全文: HTML (2 KB)  PDF (1490 KB)  ( 638 )
摘要 ( 242 )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肺叶血管、支气管影像解剖辅助单孔胸腔镜 (U-VATS) 肺叶切除术治疗可切除肺癌的学习曲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由同一治疗组开展的59例经肋间U-VATS肺叶切除治疗的肺癌患者资料。其中男32例,女27例;年龄34~81(62.8±9.5)岁。依据手术的时间顺序分为A组(15例)、B组(15例)、C组(15例) 和D组 (14例)。术前应用OsiriX软件将患者薄层CT数据进行支气管、肺血管三维成像 (3D-CTBA),观察拟切除肺叶的动脉、静脉与支气管的分支数量、走行情况,并模拟肺叶切除。根据术前模拟的切除计划,行U-VATS肺叶切除与肺门、纵隔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分析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范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与总引流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第14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术后住院时间等参数。依据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绘制学习曲线,并应用累积求和法(CUSUM)分析跨越学习曲线需要的最低手术操作例数。结果 3D-CTBA显示,本组59例中,12例 (20.3%) 有肺动、静脉分支与支气管走行变异。1例支气管动脉损伤、出血,无中转开胸或死亡病例。各组术中出血、淋巴结清扫站数和个数、更改术式的比例、并发症率、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B、C、D 4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30.7±17.7)min、(103.7±11.1)min、(87.7±5.9)min、(88.9±6.3)min,住院时间分别为(4.5±3.0)d、(3.8±2.2)d、(2.5±1.0)d、(2.5±0.8)d;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5.807、3.530,P值均<0.05),其中C、D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少于A、B组(P值均<0.05),而C、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22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肿瘤复发或转移。以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为指标绘制学习曲线,散点图拟合模型方程:Ŷ手术时间=127.7+0.8X-0.1X2+1.4e-3X3,R2=0.705;Ŷ出血量=84.6 - 2.5logX,R2=0.019。CUSUM拟合模型方程:Ŷ手术时间cusum=37.2+2.3X-0.2X2+2.8e-3X3,R2=0.701;Ŷ出血量cusum=19.3-2.8X+9.5e-2X2-9.1e-4X3,R2=0.090。学习曲线评价结果提示,经过约30例的临床实践后,出血量趋于稳定,手术时间达到低点且趋于稳定。结论 3D-CTBA辅助U-VATS肺叶切除术的学习曲线约30例。利用3D-CTBA精准的术前切除模拟,可能有助于降低血管损伤风险,缩短手术时间,帮助培训医师缩短学习曲线。

个性化杂交手术在复杂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唐文波, 高涌, 余朝文, 聂中林, 陈世远, 宋涛, 卢冉, 孙勇, 官泽宇, 王孝高, 徐超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 25 (4): 401-405.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0427-00150
全文: HTML (2 KB)  PDF (1559 KB)  ( 221 )
摘要 ( 208 )
目的 探讨个性化的杂交手术方式在复杂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6年7月—2018年9月26例复杂性多节段LE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龄45~88(66.4±10.8)岁。采用个性化腔内联合开放手术的杂交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观察术前、术后踝肱指数(ABI)、间歇性跛行距离及一期通畅率等情况。结果 26例患者手术成功率100%,术中、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下肢缺血症状改善。出院时:术后患肢ABI升至 0.89±0.14,明显高于手术前的0.41±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51,P<0.05);间歇性跛行距离(523±56)m,明显长于手术前的(132±46)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2,P<0.05)。26例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术后6个月一期通畅率为92.30%(24/26),患肢保肢率为100%(26/26),患者生存率100%(26/26);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76.92%(20/26),保肢率为92.30%(24/26),患者生存率为100%(26/26)。结论 对于累及多节段的复杂性LEASO,采用个性化的杂交手术方式是安全有效的,患者获益更多。

经脑沟裂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优势半球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术后语言功能恢复的对比研究

高志波, 孙鹏举, 李琦, 陈洪山, 朱司阳, 田野, 陈彬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 25 (4): 406-410.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191016-00312
全文: HTML (2 KB)  PDF (1591 KB)  ( 223 )
摘要 ( 167 )
目的 探讨经脑沟裂手术与传统经皮层造瘘手术治疗优势半球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术后语言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8例优势半球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25例,年龄36~79(58.0±8.7)岁。58例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采用脑沟裂入路手术者30例纳入脑沟裂组,采用颞叶皮层造瘘入路手术28例纳入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3个月采用西部失语症成套检查标准评价患者的失语情况,计算失语指数(AQ),根据AQ对比两组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脑沟裂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AQ分别为(42.77±6.98)分和(30.98±6.21)分,术后3个月的AQ分别为(47.12±8.85)分和(62.45±9.30)分。脑沟裂组患者术后1、3个月的AQ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70、6.421, P值均<0.01)。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AQ均明显高于术后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936、15.043,P值均<0.01)。结论 对于优势半球基底节中等量(30~60 mL)脑出血的患者,优先选择经脑沟裂入路手术清除血肿,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语言功能。
实验研究

去甲斑蝥素体外对骨巨细胞瘤细胞的活性、侵袭能力及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初探

王进, 陈飞雁, 夏军, 王思群, 魏亦兵, 黄钢勇, 陈杰, 石晶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 25 (4): 411-420.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190403-00112
全文: HTML (2 KB)  PDF (4027 KB)  ( 359 )
摘要 ( 198 )
目的 探讨去甲斑蝥素(NCTD)体外对骨巨细胞瘤(GCTB)细胞活性、侵袭能力及凋亡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18年1月—2019年3月骨科3例GCTB患者的术中肿瘤组织标本,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35岁、40岁、27岁,Campanacci影像学分级均为2级。(1)将GCTB标本组织进行原代细胞分离、培养、鉴定。(2)将制备好的GCTB细胞分为对照组及4个浓度NCTD组,其中NCTD组分别加入5、10、20、40 μg/mL的NCTD溶液200 μL;对照组加入α-MEM 细胞培养基200 μL。培养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的细胞形态,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活性。(3)将制备好的GCTB细胞分为对照组、5 μg/mL NCTD组、20 μg/mL NCTD组,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侵袭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采用caspase-3、caspase-9酶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中caspase-3和caspase-9的酶活性,采用DHE染色检测GCTB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采用JC-1染色检测GCTB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相关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caspase-3、cleaved caspase-9、caspase-9、B细胞淋巴瘤相关蛋白X(Bax)、B细胞淋巴瘤2(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 (1)GCTB组织标本经体外分离培养、传代后,镜下多为不规则形的间质细胞,细胞核周围CD68表达阳性,提示所提取分离细胞为GCTB细胞。(2)GCTB细胞活性检测,显微镜下观察显示,NCTD对GCTB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随NCTD浓度的增加,细胞逐渐出现皱缩、悬浮,逐渐丧失原有形态;CCK-8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5 μg/mL NCTD组、10 μg/mL NCTD组、20 μg/mL NCTD组、40 μg/mLNCTD组GCTB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100%、76.45%±9.86%、62.34%±10.21%、39.74%±8.36%、25.54%±7.18%,随着NCTD浓度的增加,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716, P<0.01)。(3)Transwell小室细胞侵袭能力检测,对照组、5 μg/mL NCTD组、20 μg/mL NCTD组侵袭细胞比例分别为49.33%±9.84%、32.84%±2.73%、8.34%±1.41%,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034, P<0.01)。细胞凋亡检测,对照组、5 μg/mL NCTD组、20 μg/mL NCTD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73%±0.05%、14.23%±0.85%、51.21%±10.47%,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183, P<0.01)。caspase-3、caspase-9酶活性的检测,对照组、5 μg/mL NCTD组、20 μg/mL NCTD组caspase-3、caspase-9酶活性逐渐增高,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223、30.841, P值均<0.01)。GCTB细胞ROS水平检测,随着NCTD浓度的增加,对照组、5 μg/mL NCTD组、20 μg/mL NCTD组GCTB细胞中ROS的水平明显升高,并呈剂量依赖性。GCTB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检测,对照组、5 μg/mL NCTD组、20 μg/mL NCTD组GCTB细胞胞膜电位的红/绿光强度比分别为2.01±0.11、1.27±0.07、0.79±0.14,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8.641, P<0.01)。凋亡相关蛋白检测,对照组、5μg/mL NCTD组、20μg/mL NCTD组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和Bax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Bcl-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则逐渐降低,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caspase-3、caspase-9蛋白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NCTD可显著抑制GCTB细胞的体外活性,增加细胞侵袭能力,促进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提高细胞活性氧水平、调整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有关。

微小RNA-622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周海荣, 毕明宏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 25 (4): 421-424.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191024-00320
全文: HTML (2 KB)  PDF (1316 KB)  ( 161 )
摘要 ( 188 )
目的 探讨微小RNA (miRNA)-622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 培养A549细胞,分为miRNA-622组和miRNA-622阴性对照组 (NC组),分别转染miRNA-622模拟物及miRNA-622阴性对照。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miRNA-622组和NC组miRNA-622的表达水平,采用噻唑蓝实验检测两组细胞增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两组细胞凋亡率。结果 miRNA-622组和NC组细胞中miRNA-622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993±0.058、0.631±0.053,OD值分别为0.631±0.049、0.922±0.058,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2.230%±0.176%、7.400%±0.208 %,miRNA-622组miRNA-622的相对表达水平和细胞凋亡率均高于NC组,而OD值低于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650、17.710、3.822,P值均<0.01)。结论 miRNA-622可抑制A549细胞增殖,促进A549细胞凋亡。
短篇论著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微创心脏外科直视手术中的应用

王玲, 杨雁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 25 (4): 425-428.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0409-00120
全文: HTML (2 KB)  PDF (1353 KB)  ( 433 )
摘要 ( 198 )
目的 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微创心脏外科直视手术(MIDC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淮北矿工总医院2018年7月—2019年11月接受MIDCS的患者20例,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57.5±10.2)岁。术前诊断:先天性心脏病6例,瓣膜病13例,左心房黏液瘤1例。20例患者术前均常规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术中均采用TEE监测。麻醉诱导后TEE检查修正诊断,指导建立体外循环,开放升主动脉前指导心腔排气;术中,于病变处理完成后即时TEE监测心内血流、瓣膜及心功能情况;于手术操作完成、心脏复跳后,应用TEE评价手术疗效,以无残余分流、瓣周漏、瓣膜关闭不全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为治愈。结果 经术中引导,20例患者均准确置于引流管、排空心脏。经TEE检查修正诊断5例:1例下腔型房间隔缺损术中发现另有一小的房间隔缺损,术中一并予以修补;1例房间隔缺损者房水平仅有微量分流,无需处理;2例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合并三尖瓣前叶裂,均行瓣叶修复后再予三尖瓣成形术;另1例则排除了左心房血栓。病变处理完成后,因术中TEE即时评估疗效不满意而更改手术方式2例:1例三尖瓣成形术后瓣膜关闭不满意者改行三尖瓣置换术,1例室间隔修补术后残余分流者改行胸骨正中切口继续修补。另有2例术毕即时通过TEE发现低心排血综合征,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全组未见食管损伤和相关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均无残余分流、瓣周漏及少量以上反流,黏液瘤完全切除;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LVEF为54%~69%(61.40%±3.65%),与术前[44%~67%(58.70%±5.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6, P<0.05)。本组患者治愈率100%。结论 术中TEE监测应用于MIDCS中,在补充修正诊断、引导体外循环建立、手术操作完成后监测心内排气、评价手术疗效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微创心脏外科直视手术的成功提供重要保障。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皮肤牵张技术在跟腱断裂修补术后创面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周晓东, 张维龙, 陈子龙, 陈俊宇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 25 (4): 429-43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0509-00157
全文: HTML (2 KB)  PDF (2126 KB)  ( 503 )
摘要 ( 232 )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皮肤牵张技术修复跟腱断裂修补术后创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7年11月安徽省界首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跟腱断裂修补术后创面软组织缺损患者13例,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28~65(43.69±12.05)岁。创面软组织缺损面积3 cm×2 cm~5 cm×6 cm。患者一期行清创+VSD术,待创面感染控制、肉芽生长良好后,二期应用皮肤牵张器闭合创面。术后定期随访,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患者踝关节疼痛VAS评分和踝关节功能Kofoed评分;依据Kofoed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13例患者创面经一期清创+VSD手术治疗后,新鲜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感染控制佳;二期采用皮肤牵张技术闭合创面,均一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4.77±1.09)个月,切口创面均愈合良好,外观线性瘢痕形成,局部少许色素沉着,皮肤弹性正常,踝关节活动自如,无迟发型跟腱断裂发生。末次随访患侧踝关节疼痛VAS评分(1.08±0.64)分,低于术前的(4.23±0.83)分;踝关节功能Kofoed评分(86.23±6.60)分,高于术前的(65.08±5.6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778、9.365,P值均<0.05);按照踝关节功能Kofoed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8例、良4例、可1例。结论 VSD联合皮肤牵张技术修复跟腱断裂修补术后创面软组织缺损,简便方便,安全有效,同时愈合瘢痕小,避免皮瓣修复创面所带来的损伤。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小腿软组织肉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刘志勇, 王鑫, 姚伟涛, 王家强, 张鹏, 田志超, 李超, 牛晓颖, 刘贯聪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 25 (4): 433-43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190902-00274
全文: HTML (2 KB)  PDF (2362 KB)  ( 194 )
摘要 ( 188 )
目的 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小腿前侧软组织肉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6月河南省肿瘤医院骨软组织科收治的13例小腿软组织肉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0~52岁,平均38岁。未分化多形性肉瘤5例,滑膜肉瘤4例,平滑肌肉瘤2例,上皮样肉瘤1例,黏液性纤维肉瘤1例。患者软组织肉瘤均行手术切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面积5.5 cm×6.5 cm~13 cm×7 cm。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一期修复软组织缺损,切取皮瓣面积7 cm×8 cm~14 cm×8 cm,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以及肿瘤复发、转移情况。术后6周从皮瓣愈合、外形、温度、感觉以及供区瘢痕5个方面评价移植皮瓣的疗效。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3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愈合良好。其中1例术后24 h出现静脉危象,经探查重新吻合血管后皮瓣成活;1例因创面感染皮瓣远端延迟愈合。13例患者均获随访9~57个月,平均24.5个月。13例皮瓣外形好,外观无臃肿,温度正常,皮瓣感觉部分存在。其中3例放疗后皮瓣局部色素沉着、质地变硬,但无皮瓣坏死;余皮瓣色泽和质地均良好。移植皮瓣疗效评分7~9分,疗效满意。随访期间患肢可负重行走,无供区肿瘤种植。无瘤生存10例,其中因肿瘤复发行小腿截肢术1例;肺转移3例,其中带瘤生存1例,死亡2例。结论 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一期移植修复小腿前侧软组织肉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具有可避免皮瓣供区肿瘤种植、皮瓣血供可靠、对供区创伤小、外形满意等优势,是一种修复小腿肉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可靠手术方法。

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婴儿嵌顿性腹股沟疝的临床分析

黄珊, 徐冰, 蔡宝, 胡耀宗, 张发明, 田甲, 吴凡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 25 (4): 438-440.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0115-00011
全文: HTML (2 KB)  PDF (1439 KB)  ( 178 )
摘要 ( 183 )
目的 总结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婴儿(<90 d)嵌顿性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和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小儿外科采用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8例嵌顿性腹股沟疝婴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4例,日龄13~87 d;病变位于左侧11例,右侧16例,双侧1例。观察术中嵌顿疝内容物成分及坏死情况;探查对侧隐匿性鞘状突发生率;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比较单侧手术与双侧手术的差异。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中探查嵌顿疝内容物为小肠13例、附件14例、结肠1例,其中1例因附件坏死致疝内容物粘连于疝囊底部,腹腔镜下复位困难,增加腹股沟区切口后完成开放手术。其余27例均顺利手术。术中发现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19例(67.90%),行疝囊高位结扎术。28例患儿手术时间12~68 (27.0±17.3) min,住院时间(4.6±1.4) d。单侧、双侧手术的患儿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96、0.478, P值均>0.05)。术后26例患儿获随访1~12个月,无切口感染、阴囊(唇)血肿,发生阴囊(唇)水肿4例;1例(3.85%)于术后3个月腹股沟疝复发,无对侧新发疝、医源性隐睾出现;1例术后3个月发现患侧睾丸萎缩,于术后6个月行萎缩睾丸切除术。结论 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婴儿嵌顿性腹股沟疝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术中可同时处理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建议临床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基础上推广应用。
个案报道

一期杂交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右位主动脉弓及Kommeroll憩室一例

薛云星, 周庆, 李树春, 王东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 25 (4): 441-443.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190807-00243
全文: HTML (2 KB)  PDF (1769 KB)  ( 197 )
摘要 ( 211 )

合并胸椎、肋骨多发性破坏并胸壁、纵隔囊性肿块的幼儿骨淋巴管瘤一例

钟志伟, 马洁琳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 25 (4): 444-445.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191216-00375
全文: HTML (2 KB)  PDF (1295 KB)  ( 228 )
摘要 ( 186 )
变异与畸形

马蹄肾并双侧副肾动脉一例

吴佩琪, 余力苇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 25 (4): 446-44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190925-00297
全文: HTML (2 KB)  PDF (1301 KB)  ( 334 )
摘要 ( 185 )
综述

医学插画及其新可视化模式在解剖教学和临床中的应用进展

荆海洋, 陆洋, 荆波雯, 张唯佳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 25 (4): 448-451. ;  doi: 10.3760/cma.j.cn101201-20200122-00019
全文: HTML (2 KB)  PDF (934 KB)  ( 585 )
摘要 ( 312 )
目的 总结医学插画的历史及其新可视化模式在解剖与临床中的应用。方法 以“医学插画” “解剖插画”以及“medical illustration”“medical illustration and three-dimensional”“medical illustration and virtual reality”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PubMed等数据库中检索2020年1月前发表的与医学插画历史、现状及其新可视化模式相关的文献,检索到文献634篇,剔除内容不符、无法获取全文、重复研究以及设计缺陷的文献,最终纳入32篇文献,对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从手绘解剖插画到大体解剖图谱,再到三维虚拟解剖模型、3D打印解剖模型及虚拟手术解剖,技术推动了解剖学的发展,为医学专业人员学习解剖提供了便捷,也改变着解剖学的教学方式和外科的培训模式。结论 医学插画的新可视化模式在解剖教学与临床培训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如何利用这些新模式来创造更高效的教学工具,改进外科训练模式,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颅内外沟通性静脉通道的研究进展

吴贤群, 王守森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 25 (4): 452-456.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190828-00270
全文: HTML (2 KB)  PDF (989 KB)  ( 560 )
摘要 ( 160 )
目的 总结颅内外沟通性静脉主要通道的结构功能和临床意义的相关研究进展。方法 以“vertebral venous plexus”“pterygoid venous plexus”“emissary vein”“diploic venous”“extracranial venous outflow”以及“椎静脉丛”“翼丛”“导静脉”“板障静脉”“颅外静脉引流”为关键词,在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中检索1957年1月—2019年1月国内外有关颅内外沟通性静脉通道研究的文献,对该通道主要的结构功能及临床意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文献518篇,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35篇英文文献。导静脉、板障静脉、静脉丛相互沟通并与颅内静脉窦沟通,形成颅内颅外静脉广泛的吻合交通。利用MR、CT等成像技术可明确病变与这些颅内外沟通性静脉通道之间的解剖关系,这对经鼻内镜颅底手术及神经介入手术具有重要价值。这些静脉通道还参与了颅内压调节,并可能与多发性硬化、老年痴呆等神经系统疾病有关。结论 了解颅内外静脉主要通道的结构功能及其与颅内病灶之间的关系,对于经鼻内镜颅底手术及神经介入治疗具有重要价值。颅内外静脉通道相对于颅内外动脉通道要复杂得多,其生理及血流动力学特点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解剖与临床知识讲座

教学医院内临床解剖实验室建设及意义——以唐山市第二医院为例

张文龙, 王增涛, 丁自海, 陆芸, 杜晓健, 冯光, 池征璘, 刘衍松, 刘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 25 (4): 457-460.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0220-00042
全文: HTML (2 KB)  PDF (3840 KB)  ( 762 )
摘要 ( 261 )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基础医学学科,是医学生的必修课程;而医学生毕业从事临床工作后,很少再有机会回到解剖室,没有条件带着临床中遇到的问题再次学习解剖。在教学医院内建设临床解剖实验室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根据临床需要进行解剖研究的场所和条件,也能促进临床手术技术和诊疗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值得推广。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