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22, 27 (3)   Published: 2022-03-06
选择 | 合并摘要
述评

肿瘤型人工关节假体的发展现状及优化策略

郭卫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3): 129-13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1215-00377
全文: HTML (2 KB)  PDF (9929 KB)  ( 247 )
摘要 ( 136 )
肿瘤型人工关节的临床应用已趋于成熟,但松动、断裂及感染等相关并发症一直未得到很好解决,以至严重影响了患者整体的临床效果。近年来,生物材料、表面处理和生物力学等相关基础领域的研究进展为肿瘤型人工关节的设计改进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对肿瘤型人工关节的表面涂层改进和应用抗菌处理技术降低假体感染率、通过优化假体的结构设计改进固定方式,以及降低假体松动率、机械并发症等,是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
应用解剖与临床

经颈椎后路健侧颈7神经移位手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的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

严正村, 张恒柱, 关靖宇, 顾加祥, 刘宏君, 孟兆祥, 罗文苗, 王晓东, 王杏东, 魏民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3): 138-143.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508-00125
全文: HTML (2 KB)  PDF (10691 KB)  ( 45 )
摘要 ( 121 )
目的 探讨经颈椎后路健侧C7神经移位手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的解剖特点,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5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其中男3具、女2具,年龄56~72岁、平均66岁。模拟经颈椎后路健侧C7神经移位手术,显微镜下分离和显露左侧C7神经至末端分叉处,测量左侧C7神经末端与锁骨内缘的直线最短距离,测量颈椎后路引出的左侧C7神经长度与C7神经移位的最短距离,测量椎间孔后壁磨除的最小宽度以及椎间孔后壁关节突关节的长度,计算最小宽度与关节突关节长度的比例。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1例应用经颈椎后路健侧C7神经移位手术治疗的脑出血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年龄45岁,右上肢肌痉挛伴右侧肢体偏瘫,右上肢肌力0级、肌张力3级,右下肢肌力2级、肌张力1级。观察患者术后健侧和患侧上肢感觉和运动功能以及肌力、肌张力情况。结果 C7神经的远端定位于锁骨中点深部,C7神经末端与锁骨内侧缘的直线最短距离为1.8~2.5(2.1±0.4)cm,颈椎后路引出C7神经长度为6.6~7.4(7.1±0.4)cm,C7神经移位的最短距离为3.9~4.3(4.0±0.2)cm,椎间孔后壁磨开的最小宽度为4.6~5.3(4.8±0.3)mm,椎间孔后壁关节突关节的长度为12.0~15.8(13.6±0.5)mm,椎间孔后壁磨开的最小宽度与关节突关节的比例为33.6%~38.2%(35.8%±0.4%)。1例中枢性上肢瘫痪患者顺利完成颈椎后路健侧C7神经移位手术,术后健侧(左侧)上肢肌力正常,伴有左示指及中指麻木感,1个月后完全恢复,患侧(右侧)上肢痉挛症状明显缓解,肌力0级、肌张力1级。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末次随访时健侧上肢感觉和运动功能以及肌力、肌张力均正常,患侧上肢肌力恢复至I级,肌张力1级,感觉正常,运动功能在康复中。结论 C7神经位置相对恒定,颈椎后路解剖相对简单,具备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条件,且神经移位距离较短。
临床研究

术前KLIC评分对清创、假体保留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假体周围感染效果的预测价值

房鹏, 张雷, 王北岳, 包倪荣, 郭亭, 周利武, 赵建宁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3): 144-149.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525-00137
全文: HTML (2 KB)  PDF (948 KB)  ( 170 )
摘要 ( 83 )
目的 探讨KLIC(kidney, liver, index surgery, cemented prosthesis and C reactive protein value)评分系统用于预测清创、假体保留联合抗生素方案(DAIR)治疗急性假体周围感染(PJI)结果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骨科急性PJI患者44例,其中男17例、女27例,年龄21~86岁,均行DAIR。结合病史和检验结果,计算患者术前KLIC评分,并按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KLIC评分≤2分组、2.5~3.5分组、4~5分组、5.5~6.5分组和≥7分组。比较各组患者基线资料、住院时间和DAIR治疗结果的差异。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来评价KLIC评分系统预测DAIR治疗结果的准确性;以DAIR失败作为终点事件,采用Kaplan-Meier绘制累积治疗成功率曲线。结果 5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病变部位、感染分类、感染症状持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组患者总体治疗成功率为61.36%(27/44)、失败率为38.64%(17/44);KLIC评分≤2、2~3.5、4~5、5.5~6.5分和≥7分5组的失败率分别为0/8、2/8、5/13、6/10、4/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趋势χ2检验结果提示,随着KLIC评分的增加,DAIR失败率也随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6,P=0.001)。ROC曲线显示KLIC评分在预测DAIR治疗结果上具有较高的准确性(AUC=0.876,95%可信区间0.773~0.978,P<0.001)。Kaplan-Meier曲线提示:KLIC评分≥7分的患者累积治疗成功率低于KLIC评分<7分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5,P=0.003)。结论 KLIC评分对于DAIR治疗结果具有良好的预测性;对于KLIC评分≥7分的急性PJI患者,DAIR治疗的失败率较高,不建议采用。

髋关节镜手术治疗髂前下棘棘下撞击失败的原因分析

徐留洋, 彭建平, 李扬, 肖飞, 朱俊峰, 沈超, 陈晓东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3): 150-155.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430-00120
全文: HTML (1 KB)  PDF (6088 KB)  ( 394 )
摘要 ( 184 )
目的 探讨髋关节镜手术治疗髂前下棘棘下撞击(SSI)失败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描述性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18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骨科治疗的症状性SSI髋关节术后翻修病例42例,其中男13例、女29例,年龄22~35(28.1±3.9)岁,左髋19例、右髋23例。所有患者接受进一步手术治疗并随访至少12个月。采用国际髋关节评分33 (iHOT-33) 评估患者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变化。通过分析其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失败原因。结果 通过翻修手术后,末次随访的iHOT-33评分由术前的(48.7±8.7)分增至术后的(78.4±6.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12, P<0.001);患者术后疗效不佳的主要因素为漏诊或误诊(64.29%,27/42)、股骨侧骨软骨成形术程度不足(21.43%,9/42)、股骨前倾角异常(9.52%,4/42)以及过度切除髂前下棘(4.76%,2/42)。结论 漏诊或误诊、股骨侧骨软骨成形术程度不足以及过度切除髂前下棘是SSI髋关节镜手术治疗失败的主要因素。

运动学对线与机械学对线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对线参数的影响

赵潇雄, 温亮, 王志为, 周磊, 马德思, 潘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3): 156-16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601-00146
全文: HTML (2 KB)  PDF (6125 KB)  ( 303 )
摘要 ( 163 )
目的 探讨运动学对线(KA)-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与机械学对线(MA)-TKA手术前后下肢对线影像学参数的变化,分析术后残余内翻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6月—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接受TKA患者36例,其中男17例、女19例,年龄58~82岁。TKA术中采用KA技术的18例纳入KA组、采用MA技术的18例纳入MA组。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体质量指数(BMI)、侧别以及手术时间等基线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髋膝踝角(HK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机械股骨远端外侧角(mLDFA)的变化以及畸形矫正程度,并对每组患者手术前后的HKA、MPTA以及mLDFA进行相关性及回归分析。结果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KA组和MA组术前HKA(172.2° ± 5.3°、172.8° ± 4.6°)、mLDFA(88.9° ± 2.7°、90.4° ± 3.1°)、MPTA(84.8° ± 1.7°、84.4° ± 3.7°),以及术后HKA(175.8° ± 2.6°、176.3° ± 2.0°)、mLDFA(89.4° ± 2.7°、90.9° ± 2.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5、1.58、0.37、0.68、1.76,P值均 > 0.05);术后MPTA测量值KA组(85.3° ± 1.8°)小于MA组(87.4° ± 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3,P = 0.002)。2组患者术后HKA均大于术前,且MA组术后MPTA也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MA组MPTA矫正度数(4.3° ± 2.8°)大于KA组(1.9° ± 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5,P = 0.003)。此外,KA组中术后mLDFA与术前mLDFA呈高度相关(R2=0.79,P < 0.001)。结论 应用传统器械进行KA-TKA能够恢复患者术前股骨远端与胫骨近端关节线的解剖形态,术后患者胫骨近端关节线更内倾、股骨远端关节线更外翻,使得膝关节关节线与地面较MA-TKA更平行;而MA-TKA股骨假体放置更倾向于内翻。对于术后残留轻度内翻的TKA,采用KA方法与MA方法的内翻原因及程度不同,KA并不等同于残留内翻的MA。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膝骨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

张弘景, 唐智, 张辉, 钱银锋, 桂斌捷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3): 163-168.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527-00142
全文: HTML (2 KB)  PDF (1905 KB)  ( 115 )
摘要 ( 68 )
目的 探讨膝骨关节炎(KOA)患者的症状、膝关节结构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20年6月—2021年4月行手术治疗的81例KO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49例,年龄44~89(63±9)岁。患者根据Kellgren-Lawrence分级进行分组:2级为轻度组,3级或4级为重度组。患者术前均行患侧膝关节MR检查、RDW检测。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RDW等基本特征;(2)比较2组患者症状的加拿大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以及膝关节结构指标软骨缺损评分、骨髓病变评分、髌骨指数、髌下脂肪垫体积、髌腱长度、软骨体积等的差异;(3)2组患者的RDW与WOMAC评分、膝关节结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1)重度组患者的年龄、RDW均高于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7、Z=-2.08,P值均<0.05),2组患者性别、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重度组患者WOMAC评分、软骨缺损评分、骨髓病变评分分别为(107±15)、(36±3)、(25.8±4.8)分,均高于轻度组的(83±9)、(28±4)、(23.2±2.7)分,重度组患者的软骨体积为(13.78±1.90)cm3,低于轻度组患者的(15.18±2.04)c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8、-9.89、-3.10、3.18,P值均<0.05)。(3)轻度组患者的RDW与髌骨指数、软骨体积呈负相关(r=-0.45、-0.42,P值均<0.05),与其他指标无相关性,重度组均无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 在轻度KOA患者中,RDW与患者的髌骨指数、软骨体积呈负相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膝关节软骨损伤的程度。

小儿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外科矫治

薛兰钢, 路万里, 刘金松, 陈万兴, 王秀丽, 李鑫, 张颖, 黄辉, 刘志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3): 169-174.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210-00040
全文: HTML (2 KB)  PDF (4433 KB)  ( 340 )
摘要 ( 98 )
目的 总结小儿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LCAPA)的外科矫治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2月—2020年10月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9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小儿ALCAPA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例、女7例,年龄0.2~12.3岁(中位年龄1.7岁),体质量5.7~44.3 kg(中位体质量11.6 kg)。患者采取个体化手术策略(肺动脉内隧道技术、主动脉壁和带蒂肺动脉壁缝合、带蒂直接移载、左主干开口成形术)恢复双源冠状动脉供血,其中4例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观察指标:监测患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二尖瓣反流程度,并比较其在术前、术后早期、末次随访时的变化。结果 全组患儿均手术顺利,无死亡。2例重症婴儿术后延迟关胸6 d和9 d。9例患儿出院后获随访1个月~4.5年,均未出现心绞痛或心力衰竭症状。患儿术后早期与术前LVEF分别为62.1%(39.0%,63.5%)和59.0%(40.0%,6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00,P=1.000);末次随访LVEF为64.0%(60.5%,67.5%),较术后早期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50,P=0.034)。术后早期二尖瓣反流与术前、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13、1.41,P=0.257、0.157)。结论 对于小儿ALCAPA采用个性化外科矫治手术可以获得满意的近中期效果。

杂交手术治疗累及弓部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分析

余朝文, 任天才, 聂中林, 陈世远, 宋涛, 高涌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3): 175-180.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1218-00385
全文: HTML (2 KB)  PDF (2081 KB)  ( 201 )
摘要 ( 89 )
目的 探讨杂交手术在治疗累及弓部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描述性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21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确诊为累及弓部的TBAD患者。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32~81(59.7±12.9)岁。患者均采用外科转流术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相结合设计的新的杂交手术治疗。观察指标: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转流血管通畅情况、有无Ⅰ型内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费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死亡等指标。术后随访观察有无支架移位、再干预、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内再狭窄、移植物感染、各型内漏,转流血管通畅情况及真腔通畅情况。结果 患者手术均成功,术中均未出现Ⅰ型内漏。手术时间为(156.5±19.7)min,术中出血量为(70.2±25.6)mL,术后卧床时间为(4.3±1.7)d。11例患者使用人工血管行转流术,术后住院时间为(9.6±3.1)d,住院费用为(16.6±3.8)万元;另外10例使用自体大隐静脉,术后住院时间为(14.1±6.3)d,住院费用(剔除2例左颈总动脉植入支架病例)为(13.0±1.2)万元。21例患者术后仅1例出现腔隙性脑梗死,其余均未出现内脏缺血、下肢缺血、急性心功能不全、脑卒中、肺动脉栓塞、脑梗死、肺部感染和急性肾损伤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21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6~12(10.9±2.4)个月,所有患者支架无偏移,未发现内漏,支架段主动脉形态优良、真腔及血管旁路血流顺畅。患者均无再干预、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内再狭窄、移植物感染等情况发生。结论 在短中期的疗效观察中,杂交手术治疗累及弓部的TBAD安全、有效。

超声引导胸膜横突中间点阻滞对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的观察

许敏, 魏昕, 柴小青, 疏树华, 王迪, 王莉珍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3): 181-185.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321-00074
全文: HTML (2 KB)  PDF (1037 KB)  ( 167 )
摘要 ( 86 )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胸膜横突中间点(MTP)阻滞在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围术期中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11月—2020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限期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的患者60例,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32~80(56.9±9.2)岁。60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MTP阻滞组(MTP组)30例和静脉镇痛泵组(镇痛泵组)30例,其中MTP组采用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MTP阻滞麻醉,镇痛泵组采用全身麻醉,2组患者术后均使用静脉镇痛泵48 h。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瑞芬太尼总用量,术后补救镇痛次数、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麻醉满意度评分,手术结束苏醒即刻(T1)及术后4 h(T2)、8 h(T3)、24 h(T4)患者静息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体质量指数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麻醉和手术,MTP组无穿刺误伤胸膜及血管神经等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手术时间、静脉镇痛补救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MTP组术中瑞芬太尼使用量为(1.3±0.2)mg,低于镇痛泵组的(1.6±0.2)mg;MTP组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3.9±1.5)次,少于镇痛泵组的(8.2±1.7)次;麻醉满意度评分(4.5±1.0)分,高于镇痛泵组的(3.7±1.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0、10.17、2.22,P值均<0.05)。MTP组在T1、T2时间点VAS评分[(2.8±0.9)分和(2.7±1.0)分]低于镇痛泵组[(3.3±1.0)分和(3.4±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8、2.88,P值均<0.05),而T3、T4时间点VA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患者的术后麻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MTP组为6.7%(2/30),低于镇痛泵组的30.0%(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P=0.019)。结论 超声引导MTP阻滞穿刺操作安全,并发症少,镇痛效果好,能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可以为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提供安全、有效的镇痛。

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预后影响因素:一项基于SEER数据库的研究

马畅, 王祖义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3): 186-194.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412-00097
全文: HTML (2 KB)  PDF (987 KB)  ( 153 )
摘要 ( 117 )
目的 探讨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患者的生存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横断面研究。纳入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SEER)2010年1月—2016年12月收录的2 504例肺LCNEC患者,其中男1 357例、女1 147例,<60岁633例、60~80岁1 664例、>80岁207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因素对患者生存率影响的差异;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确定肺LCNEC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1)2 504例患者3年、5年累积总生存率分别为21.1%、16.0%,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34.9%、30.8%。(2)单因素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侧别、肿瘤分化程度、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肺癌TNM 2017第八版分期、肿瘤大小T分期、区域淋巴结N分期、是否有远处转移,以及是否有骨、肝、脑转移,是否手术、是否化疗对患者的生存预后有影响(P值均<0.05)。有无保险、婚姻状况、人种、放疗与否对患者预后无影响(P值均>0.05)。(3)多因素分析:男性、左侧病灶、肺癌TNM 八版AJCC较高分期、较大肿块、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有肝组织转移是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手术、化疗患者的死亡风险系数相较于未手术或化疗的患者明显降低(P值均<0.05)。(4)分层分析:在未发生转移的肺LCNEC患者,放疗与否其总生存和肿瘤特异性生存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发生转移的患者,与未放疗患者相比,放疗可以提高患者总生存率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8.59、19.08,P值均<0.01)。结论 LCNEC患者预后较差,总体生存率不高。手术、化疗可以有效延长患者总生存时间,降低死亡风险,是肺LCNEC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对于未发生转移的患者,无法从放疗中获益;对于已经发生转移的患者,推荐使用放疗。
实验研究

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建立

周彤, 步玮, 张旭, 于晓飞, 白延彬, 李洪杰, 曹冉, 于亚东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3): 195-200.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516-00132
全文: HTML (2 KB)  PDF (7878 KB)  ( 130 )
摘要 ( 115 )
目的 探讨无水乙醇内囊靶向注射建立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无特定病原体级雄性SD大鼠60只,鼠龄2~3月龄,体质量290 g~320 (304.2±11.6)g。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无水乙醇组(ETH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和空白对照组(CK组),每组20只。参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使用脑立体定位仪确定大鼠右侧内囊位置后,ETH组注射80 μL无水乙醇,NS组注射80 μl生理盐水,CK组不注射任何试剂。术后观察各组大鼠左侧上下肢痉挛状态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术后第3、7、14、21天采用神经系统安全性评分(NSS)标准评估大鼠脑损伤程度,Faden评分标准评估大鼠运动损伤状态,改良Ashworth评分标准评价肌肉痉挛状态。术后第21天取各组大鼠脑组织制备切片,HE染色观察内囊损伤情况;取左侧上肢指总屈肌、左侧下肢腓肠肌组织,免疫荧光法检测Ⅰ型肌纤维百分比。结果 术后3天内,ETH组大鼠死亡5只,NS组死亡2只,CK组死亡1只。ETH组大鼠术后第1天即出现左侧上、下肢痉挛状态,症状持续直至术后第21天处死前;NS组、CK组大鼠均无左侧上、下肢痉挛症状。NS组、CK组大鼠术后第3、7、14、21天NSS、改良Ashworth评分均为0分,Faden评分均为22分;ETH组第3、7、14、21天NSS评分分别为(15.5±1.9)、(15.8±1.8)、(15.4±1.7)、(15.1±1.8)分,Faden评分分别为(3.5±1.8)、(3.2±1.7)、(3.7±1.9)、(3.9±1.8)分,改良Ashworth评分分别为(3.5±0.5)、(3.5±0.5)、(2.9±0.7)、(2.9±0.6)分。术后第21天脑组织形态学检测提示:ETH组右侧内囊部位空洞样坏死,神经细胞显著减少,神经细胞结构松散,排列紊乱,细胞核固缩、消失,未累及其他脑区;NS组、CK组脑部神经细胞结构完整,排列有序,细胞核无扭曲、变形,核仁清楚。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ETH组、NS组、CK组左侧上肢指总屈肌和左侧下肢腓肠肌Ⅰ型肌纤维百分比分别为10.2%±6.3%、6.5%±2.9%、6.7%±2.9%和13.8%±5.1%、7.7%±3.3%、7.6%±4.8%,ETH组大鼠上肢指总屈肌、下肢腓肠肌Ⅰ型肌纤维百分比均大于NS组、C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无水乙醇内囊靶向注射可以建立一种症状典型、稳定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
短篇论著

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在颈椎病融合术中的应用

勾瑞恩, 郝少飞, 曹珺, 冯伟, 姬彦辉, 刘宏建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3): 201-205.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226-00052
全文: HTML (1 KB)  PDF (3020 KB)  ( 503 )
摘要 ( 104 )
目的 观察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Zero-P)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4月—2018年4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的32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36~63岁。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采用颈椎前路Zero-P固定融合术16例为Zero-P组,采用传统Cage联合钛板内固定融合术16例为Cage组。2组患者观察对比指标:(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2)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情况,包括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法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3)术后影像学观察,包括植骨融合情况、内固定情况、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4)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伤口Ⅰ/甲愈合。2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变累及节段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Zero-P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75.1±6.0)min,明显少于Cage组的(90.6±8.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5,P<0.001);2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P=0.698)。(2)患者术后均获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均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NDI评分、JOA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2组间各时间点的各项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术后6个月随访时2组患者均达到椎间植骨区骨性融合,融合率达100%。Zero-P组患者的Zero-P融合器未发生松动、滑脱或断裂,椎体未发生骨折。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Zero-P组椎间隙高度分别为(7.93±1.29)、(7.61±1.36)mm,Cage组分别为(7.93±1.29)、(7.80±1.25)mm,2组Cobb角分别为19.49°±3.61°和19.40°±3.67°、19.89°±3.82°和19.86°±3.77°,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脑脊液外漏、声音嘶哑、饮水呛咳、伤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2组术后不同时间点吞咽困难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Zero-P组的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为6.3%(2/32),明显低于Cage组的28.1%(9/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P=0.020)。结论 与传统Cage联合钛板内固定融合术相比,Zero-P技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获得同样的临床效果,且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能有效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更具有优势。
个案报道

“肝动脉染色法”解剖性右半肝切除术2例

宋研, 陈国锋, 时汀, 周兵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3): 206-20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927-00272
全文: HTML (1 KB)  PDF (5099 KB)  ( 91 )
摘要 ( 96 )
综述

股骨头内动脉走行研究方法的进展

耿凯龙, 唐林峰, 巨积辉, 侯瑞兴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3): 208-21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709-00172
全文: HTML (2 KB)  PDF (882 KB)  ( 164 )
摘要 ( 123 )
目的 总结股骨头内动脉走行研究方法的进展。方法 以“股骨颈骨折”“股骨头血供”“股骨头坏死”“支持带动脉定位”及“femoral neck fracture”“ blood supply of the femoral head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location of retinacular artery”等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数据库检索2000年1月—2021年4月关于股骨头内动脉走行研究方法的文献,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46篇,排除质量低、无法获取全文及内容不相符的文献,最终纳入文献38篇(中文文献15篇、英文文献23篇),对其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 目前用来研究股骨头内动脉走行的方法有灌注对比剂、增强MRI、超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显微灌注三维数字成像等,股骨头内血供主要来源于上、下、前3组支持带动脉,圆韧带动脉也参与股骨头血液的供应,3组支持带动脉在股骨头内彼此交通联结成血管网,分布于骺板上下方,但目前对股骨头内的血供及动脉走行特点仍未达成共识。结论 目前用于股骨头内动脉研究的方法及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学者们对股骨头内的动脉解剖及血供模式有了一些认识,但为了满足临床的需要,尚需更进一步研究股骨头内的动脉解剖特点。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