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22, 27 (4)   Published: 2022-04-06
选择 | 合并摘要
断层解剖与影像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及形态学征象对非小细胞肺癌脏层胸膜侵犯的预测价值研究

朱浩楠, 王安生, 洪海宁, 桑海威, 李其才, 陈力维, 杨逸凡, 段贵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4): 213-219.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803-00190
全文: HTML (2 KB)  PDF (1753 KB)  ( 610 )
摘要 ( 221 )
目的 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方法及形态学征象在术前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脏层胸膜侵犯(VPI)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肺癌患者220例,其中男145例、女75例,年龄43~89(62.6±10.0)岁,均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按照术后病理检查确诊有VPI 90例、无VPI 130例。将入组患者按照4∶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训练组(176例)与验证组(44例)。基于术前增强CT图像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选择动静脉期相关性最高的影像组学特征建立VPI预测模型。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筛选临床资料及CT形态学征象等相关变量,结合最终选择的相关性最高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联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采用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对VPI的预测效能,DeLong检验用于比较模型间AUC的差异。结果 从提取出的1 878个影像组学特征中筛选出动脉期及静脉期各10个最具相关性的影像组学特征,分别用于建立动脉期和静脉期影像组学VPI预测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静脉期影像组学模型AUC值分别为0.867(95%CI 0.815~0.920)和0.855(95%CI 0.746~0.964),均大于动脉期的0.844(95%CI 0.784~0.904)和0.814(95%CI 0.677~0.9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0、2.07,P值均<0.05)。有、无VPI的患者在空洞征、毛刺征与胸膜凹陷征3种CT形态学特征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30、7.87、10.32,P值均<0.05)。训练组与验证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联合模型由最终选择的10个相关性最高的静脉期影像组学特征及上述3种CT形态学征象共同构建,其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AUC分别为0.914(95%CI 0.875~0.953)和0.884(95%CI 0.785~0.984),均大于静脉期影像组学模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09、2.21,P值均<0.05),即联合模型对VPI的预测效能更高。结论 基于增强CT静脉期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联合空洞征、毛刺征与胸膜凹陷征3种CT形态学征象构建的联合模型,对于术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是否发生VPI的判定具有很好的预测效能,可以协助临床决策。

基于多层螺旋CT影像对胸骨后组织随年龄变化特征的观察

马得廷, 王君霞, 李瑞光, 崔雪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4): 220-225.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1007-00281
全文: HTML (2 KB)  PDF (2311 KB)  ( 327 )
摘要 ( 154 )
目的 基于多层螺旋CT(MSCT)影像探讨胸骨后解剖结构随年龄的变化特征。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2020年8—12月行胸部MSCT检查的1 000例受检者的影像学资料。男500例、女500例,年龄0.5~100(50.23±28.49)岁。按每10岁进行分组,共分为10组,观察和统计在胸骨柄后方和胸骨体Ⅰ、Ⅱ、Ⅲ、Ⅳ后方以及剑突后方等区域中,不同年龄组观察到的毗邻组织的比率。结果 (1)胸骨柄后方的毗邻组织:≤10岁和11~20岁,主要为胸腺(98%、70%);21~100岁,主要为脂肪(73%~97%)、大血管(34%~65%)和肺组织(20%~55%)。(2)胸骨体Ⅰ后方出现的毗邻组织:≤10岁和11~20岁,主要为胸腺(70%、28%)、肺组织(50%、87%);21~100岁,主要为脂肪(24%~72%)和肺组织(56%、85%)。(3)胸骨体Ⅱ后方的毗邻组织:≤10岁和11~20岁,主要为肺组织(59%、78%)、心包(46%、28%)和胸腺(30%、13%);21~100岁,主要为肺组织(58%~86%)、脂肪(11%~57%)和心包(5%~25%)。(4)胸骨体Ⅲ后方的毗邻组织:≤10岁和11~20岁,主要为肺组织(54%、70%)和心包(71%、59%);21~100岁,主要为肺组织(45%~72%)、心包(32%~53%)和脂肪(10%~45%)。(5)胸骨体Ⅳ后方的毗邻组织:≤10岁和11~20岁,主要为心包(82%、77%)和肺组织(42%、44%);21~100岁,主要为心包(60%~70%)、肺组织(23%~48%)和脂肪(9%~35%)。(6)剑突后方的毗邻组织:≤10岁和11~20岁,主要为心包(31%、55%)、膈肌或肝脏(30%、4%)和肺(25%、12%);21~100岁,主要为心包(61%~83%)、脂肪(25%~43%)膈肌或肝脏(3%~19%)和肺(2%~14%)。结论 基于MSCT影像,不同的年龄段胸骨后组织结构在不同的区域存在较大的变化。
足踝专题

全内侧深入路造腔内镜技术在难治性跖筋膜炎治疗中的应用

冯仕明, 马超, 陈杰, 史开宇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4): 226-231.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731-00189
全文: HTML (2 KB)  PDF (4351 KB)  ( 379 )
摘要 ( 169 )
目的 探讨全内侧深入路造腔内镜技术治疗难治性跖筋膜炎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徐州市中心医院2018年5月—2020年5月采用全内侧深入路造腔内镜技术治疗的28例30足难治性跖筋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13足,女15例17足;年龄22~57(40±11)岁。症状持续时间8~24(17.0±4.6)个月。观察项目:(1)患者术后切口愈合、症状缓解情况等;(2)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跟痛评分(CS),以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手术治疗的功能效果。结果 28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2~24(16.9±3.7)个月。所有患者切口一期愈合,未出现伤口及神经损伤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无一例患者存在足跟部内侧疼痛症状,足趾及踝关节运动理想,无挛缩或畸形。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患侧足跟部的VAS、CS、AOF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末次随访患侧足跟部的VAS评分为0分,CS评分为(96.2±4.7)分,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95.1±4.5)分,获得优27足、良3足,优良率100%。结论 对于难治性跖筋膜炎患者,全内侧深入路造腔内镜技术是临床治疗中可供选择的一种疗效较为满意的微创技术。

前踝截骨联合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距骨软骨损伤的效果观察

常步青, 陶友伦, 郝云甲, 范家强, 张述才, 张在轶, 王爱国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4): 232-236.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829-00237
全文: HTML (2 KB)  PDF (6942 KB)  ( 268 )
摘要 ( 147 )
目的 探讨前踝截骨联合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距骨软骨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1月—2017年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骨科16例(16足)距骨软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龄18~67(33.4±11.1)岁;右侧7例,左侧9例。患者均采用前踝截骨联合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距骨软骨损伤。比较术前及其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术后2年采用软骨修复MR观察(MOCART)评分评价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获得一期愈合。16例患者术后随访36~72(46.6±12.8)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由术前的(6.9±1.6)分改善为(0.8±0.8)分,AOFAS评分由术前的(60.7±10.8)分提升为(90.9±5.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67、13.92,P值均<0.001),依据AOFAS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优14例、良2例,优良率16/16。术后2年MRI示截骨面均愈合良好,原病灶缺损区均被移植物充填,MOCART评分为(65.0±10.2)分。结论 前踝截骨联合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距骨软骨损伤术后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好,症状减轻明显,临床疗效好。

关节镜下复位机器人定位置钉治疗距骨颈HawkinⅡ型骨折

徐明亮, 陈国梁, 伊力扎提·伊力哈木, 苏省, 石荣剑, 李翠华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4): 237-241.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604-00148
全文: HTML (1 KB)  PDF (6432 KB)  ( 302 )
摘要 ( 142 )
目的 探讨应用关节镜下复位结合机器人定位置钉治疗距骨颈HawkinⅡ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0年5月徐州仁慈医院11例距骨颈HawkinⅡ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28~47岁,右侧7例、左侧4例。患者均在关节镜下复位,结合骨科机器人三维导航定位置入空心螺钉。术后随访观察伤口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量表进行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 11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手术时间45~168 min,出血量10~30 mL。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2~25个月,其中2例出现距下关节炎,未出现距骨坏死及骨折不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应用AOFAS踝与后足功能量表评定踝关节功能,优8例、良3例。结论 关节镜下复位结合机器人定位置钉治疗距骨颈HawkinⅡ型骨折具有复位骨折可视化、电脑定位置钉智能化、精准可靠、损伤小等优点,且临床疗效较好。

低位止血带在踝关节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姚英, 尤春芳, 周绿漪, 樊健, 俞光荣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4): 242-246.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719-00180
全文: HTML (1 KB)  PDF (3306 KB)  ( 303 )
摘要 ( 136 )
目的 探讨低位止血带在踝关节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4月—2020年5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踝关节骨折患者44例。其中,男21例、女23例,年龄18~57岁、平均42.8岁。44例患者按止血带捆绑方式分为2组,高位止血带组22例,低位止血带组22例,2组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观察术后止血带压迫部位有无瘀斑、软组织团块、水泡、皮肤溃疡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情况,术后第1、3、7、14天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肢疼痛情况,术后4周、12周、6个月、12个月观察患者踝关节屈曲、背伸及踝关节活动度情况,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及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高位止血带组术后止血带压迫部位出现瘀斑1例、软组织团块1例,下肢血管彩超检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低位止血带组无一例相关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术后第1、3、7天患肢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术后第14天,低位止血带组VAS评分低于高位止血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P=0.020)。4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月,平均15.8个月。随访期间,2组患者切口无感染,均一期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P=0.351)。术后4周,低位止血带组患者踝关节屈曲、背伸及踝关节活动度、AOFAS踝-后足评分均高于高位止血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术后12周、6个月、12个月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低位止血带用于踝关节骨折手术在确保良好手术界面的同时,能提升术后早期踝关节的活动度及临床功能,减少传统止血带导致的患肢疼痛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新方法。

足踝部损伤术前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杨帅杰, 周振宇, 马洪冬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4): 247-250.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531-00145
全文: HTML (2 KB)  PDF (907 KB)  ( 178 )
摘要 ( 91 )
目的 探讨足踝部损伤患者术前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21年1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81例足踝部损伤患者,根据术前血管超声检查,并发DVT患者34例,无DVT患者847例。从847例无DVT患者中按数字表法随机抽取35例为非血栓组,其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22~70岁。并发DVT 34例为血栓组,其中男16例、女18例,年龄35~80岁。患者均行足踝部切开复位钢板或克氏针内固定术或跟腱缝合术。统计881例足踝部损伤患者术前并发下肢DVT的发生率、发生部位及出现时间;对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患者,纳入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是否有合并伤、制动时间、制动方式、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影响因素,做术前并发DVT的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进行风险评估。结果 881例患者中,34例并发DVT,发生率为3.86%;其中,DVT发生时间≤7 d 19例,8~14 d 9例,>14 d 6例;血栓发生于胫前静脉2例,腓浅静脉血栓7例,肌间静脉血栓25例。34例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无一例死亡。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比较,在年龄、BMI、存在合并伤、制动时间、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存在合并伤(OR=2.790,95% CI 1.315~5.918,P=0.007)、制动时间(OR=2.387,95% CI 1.112~5.122,P=0.026)是足踝部损伤患者术前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有合并伤、制动时间≥5 d是足踝部损伤患者术前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足踝部损伤患者,术前应加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措施,减少并发DVT的风险。
临床研究

肺动脉切开取栓术在急性肺动脉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张朋, 张成鑫, 龚文辉, 葛圣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4): 251-255.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712-00175
全文: HTML (2 KB)  PDF (2221 KB)  ( 252 )
摘要 ( 119 )
目的 探讨肺动脉切开取栓术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20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51例行外科取栓治疗的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29例,年龄22~78(61.7±13.1)岁。51例患者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切开取栓术,并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肺动脉收缩压和三尖瓣反流程度等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1例患者术中呼吸道大出血死亡。其余5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21(139,303) min,体外循环时间81(44,118) min;术后24 h心率、呼吸频率较术前下降,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随访7~41个月,平均19个月,期间无患者死亡、肺栓塞复发或严重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34例有完整心脏彩超资料的患者术后1、6个月的肺动脉收缩压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三尖瓣反流程度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肺动脉切开取栓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病死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有效手段。

带感觉功能上臂外侧嵌合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的效果观察

张松, 黎章灿, 潘勇, 吴尧, 陈步国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4): 256-261.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625-00161
全文: HTML (2 KB)  PDF (9849 KB)  ( 303 )
摘要 ( 114 )
目的 探讨带感觉功能上臂外侧嵌合骨皮瓣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1月—2019年11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收治的6例手指软组织缺损伴指骨、神经缺损患者。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33~61岁,平均47.3岁;右手2例,左手4例;拇、示、中指各1例,环指3例;皮肤缺损面积1.0 cm×1.5 cm~2.5 cm×3.0 cm,骨缺损长度1.5~2.5 cm。6例患者均采用一期创面彻底清创,创面缺损伴指骨、神经缺损先行异种皮覆盖创面,克氏针维持骨折稳定性;二期带感觉功能的上臂外侧嵌合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治疗,皮瓣设计面积1.5 cm×2.0 cm~3.0 cm×3.5 cm,骨瓣切取大小为1.5 cm×1.0 cm×1.0 cm~3.0 cm×1.5 cm×1.0 cm。术后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部功能评定标准评价手功能,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BMRC)制定的感觉分级方法评价皮瓣感觉恢复效果,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评定患指外观满意度。结果 本组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3~7个月,平均13.5个月。6例皮瓣全部成活,骨折均愈合,骨瓣平均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3.5个月。供区直接缝合,创面均一期愈合。手部功能优5例、良1例,手指感觉恢复至S4级4例、S3+级2例,患指外观满意度评价非常满意1例、满意4例、一般1例。结论 带感觉功能的上臂外侧嵌合骨皮瓣游离移植,可同时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和指骨缺损,对供区影响小,术后手指感觉功能恢复好,是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的备选方案之一。

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在子痫前期孕妇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谢雷, 史景发, 张蓉, 汪胜友, 方向东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4): 262-26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712-00176
全文: HTML (1 KB)  PDF (1002 KB)  ( 197 )
摘要 ( 116 )
目的 探讨硬脊膜穿破硬膜外(DPE)阻滞在子痫前期孕妇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3月—2021年3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择期行剖宫产术的子痫前期孕妇90例,年龄21~38(27.4±3.8)岁,孕周36~41(38.2±1.3)周,孕次1~4(1.7±0.9)次,均为单胎且首次行剖宫产术。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硬膜外(EP)阻滞组(EP组)和腰硬联合(CSE)麻醉组(CSE组)和DPE阻滞组(DPE组),每组30例。比较3组孕妇:(1)麻醉后20 min内麻醉平面达T6的例数及时间,绘制生存曲线比较孕妇20 min内麻醉平面达到T6的时间差异;(2)麻醉后低血压、恶心呕吐、寒战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3)手术时间,总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补液量、尿量等一般情况,以及新生儿娩出后1、5 min时Apgar评分;(4)术毕参照椎管内麻醉规范评估麻醉效果,比较麻醉效果完善率;(5)比较麻醉操作前(T0)、注入麻醉药后10 min(T1)、手术开始(T2)、胎儿娩出(T3)、手术结束(T4)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结果 3组孕妇年龄、孕周、孕次、体质量指数、子痫程度、合并症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孕妇均顺利完成麻醉和手术,无一例更改麻醉方式。(1)麻醉后20 min平面达到T6的孕妇EP组22例(73.3%)、CSE组28例(93.3%)、DPE组25例(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32,P=0.115)。20 min内麻醉平面达到T6的孕妇的生存曲线结果显示:DPE组达T6中位时间为13 min(95%CI 11.8~14.2),EP组为15 min(95%CI 13.4~16.6),CSE组为8 min(95%CI 7.0~9.0),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47,P<0.001);组间两两比较,DPE组时间比EP组短、比CSE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79、34.22,P值均<0.05)。(2)麻醉后不良反应:低血压EP组6例(20.0%)、DPE组7例(23.3%)、CSE组16例(5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6,P=0.010),两两比较EP组、DPE组均低于CS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18、5.71,P值均<0.05);而恶心呕吐、寒战反应发生率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总麻醉时间3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9,P=0.011);两两比较EP组(75.2±11.1)min,长于CSE组的(67.0±10.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P=0.005)。麻醉效果完善EP组20例(66.7%)、DPE组23例(76.7%)、CSE组28例(9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4,P=0.038)。3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补液量、尿量及胎儿娩出后1、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EP组和DPE组T1的MAP分别为(113.3±13.5)mmHg(1 mmHg=0.133 kPa)和(112.0±14.0)mmHg,高于CSE组的(103.5±14.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3,P=0.016);其他时间点MAP和各时间点心率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DPE阻滞起效较EP阻滞加快,且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CSE麻醉轻,麻醉效果较理想,子痫前期孕妇剖宫产时选择此麻醉方式安全可行。

十二指肠畸胎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董成功, 张蔚, 郭为伟, 任珺, 丛振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4): 268-27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625-00162
全文: HTML (2 KB)  PDF (7391 KB)  ( 224 )
摘要 ( 133 )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畸胎瘤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该肿瘤罕见发病部位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收治的1例十二指肠实性成熟性畸胎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PubMed中以“十二指肠/duodenal”和“畸胎瘤/teratoma”为关键词,检索2020年12月之前有关十二指肠畸胎瘤的文献,共检出英文文献报道3篇3例和中文文献报道2篇2例;结合本文报道的1例,总结其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征。结果 本例为40岁男性,临床表现为上腹部胀痛不适半年,影像学表现为十二指肠降段不规则混杂密度影,内见不规则钙化样高密度影及脂肪密度影;临床诊断十二指肠降部占位,行十二指肠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十二指肠实性成熟性畸胎瘤,恢复良好。结合文献报道的5例,共计6例十二指肠畸胎瘤,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7 d~40岁。临床均表现为肠梗阻或肠梗阻症状,其中2例伴有贫血、2例有腹部包块。发病部位均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部。影像学检查:5例行CT和/或B超检查,均提示肿瘤或占位,显示囊性肿瘤1例、囊实性肿块1例、实性肿瘤3例,其中2例伴有特征性脂肪组织及钙化;另1例行X线检查,显示“腹部空气液位”特征性X线表现。6例均行手术治疗,切除肿瘤最大径为3~12 cm;术中4例发现肿瘤与十二指肠肠壁间有管道通连。术后病理诊断十二指肠成熟性畸胎瘤5例、恶性畸胎瘤1例,均为原发。5例成熟性畸胎瘤中的4例预后良好、随访无复发,另1例未报告;1例恶性畸胎术后半年、化疗后3个月复发转移。结论 十二指肠畸胎瘤罕见,多见于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部。多数为成熟性畸胎瘤,外科手术完整切除预后良好;少数为恶性畸胎瘤,术后易复发、转移。临床多表现为肠梗阻,病灶内出现脂肪和钙化征象是其最具诊断价值的影像学特征,病理组织学改变同其他部位畸胎瘤一致。
实验研究

体外膜肺氧合支持对猪控制型心死亡模型供体小肠移植术后早期肠功能的影响

郭明晓, 高鹰, 路春雷, 李幼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4): 273-280.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818-00215
全文: HTML (2 KB)  PDF (5372 KB)  ( 134 )
摘要 ( 95 )
目的 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对控制型心死亡模型猪供体小肠移植后早期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体质量22~25 kg白色杂种猪48只,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LD组)、心死亡供体组(DCD组)、ECMO支持1 h组(E1组)和ECMO支持3 h组(E3组)共4组,每组12只;每组再随机分为供体组和受体组2个亚组,每个亚组各6只。LD组的供体亚组常规截取移植用小肠;DCD组的供体亚组先建立DCD模型,然后截取移植用小肠;E1、E3组的供体亚组,先建立DCD模型,再分别采用ECMO支持1、3 h后,截取移植用小肠。各受体亚组行小肠移植手术。分别于肠移植前、移植后再灌注1 h及移植后第1、3、5、7天经移植肠造口活检钳切取各受体亚组移植肠组织制备病理切片,采用Park/Chiu评分系统评估肠组织损伤程度,透射电镜下观察移植术后第7天小肠黏膜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术后再灌注1 h时肠黏膜细胞凋亡因子caspase-3表达水平。分别于移植前和移植术后第1、3、5、7天采集各受体亚组猪颈外静脉血,检测血清D-乳酸水平评估肠黏膜受损情况及肠道通透性;移植术后第7天检测血浆D-木糖最大浓度评估移植肠吸收能力。结果 (1)各受体亚组组织病理学评分:小肠移植术前,各组移植肠均有肠黏膜损伤,其中E3组肠黏膜损伤最重,肠黏膜损伤程度Park/Chiu评分E3组高于LD组、DCD组及E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LD组、DCD组、E1组间Park/Chiu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小肠移植术后再灌注1 h和术后第1天时,DCD组Park/Chiu评分最高,明显高于LD组、E1组、E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而LD组、DCD组、E1组Park/Chiu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第3、5、7天,LD组、DCD组、E1组、E3组Park/Chiu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各受体亚组肠黏膜超微结构:术后第7天各组移植肠超微结构示基本恢复正常,LD组与E1组、E3组紧密连接结构与微绒毛改变无明显差异,而DCD组紧密连接结构相对较短、间隙较大。(3)各受体亚组肠黏膜细胞凋亡因子caspase-3表达水平:小肠移植术后再灌注1 h时,DCD组、E3组caspase-3相对表达水平分别高于LD组和E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DCD组与E3组以及LD组与E1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各受体亚组血浆D-乳酸水平:术后第1天和第3天,DCD组、E3组血浆D-乳酸水平分别高于LD组和E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CD组与E3组、LD组与E1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第5、7天,DCD组血浆D-乳酸水平高于LD组、E1组及E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D组、E1组、E3组血浆D-乳酸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各受体亚组移植肠吸收功能:肠移植术后第7天各组血浆D-木糖最大浓度由高至低依次为LD组、E1组、E3组和DCD组,4组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ECMO支持1 h可改善移植后早期移植肠吸收功能,减轻移植肠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再灌注时移植肠黏膜caspase-3蛋白表达、减少细胞凋亡可能是其保护机制之一。
短篇论著

Pavlik吊带治疗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疗效观察

陈善本, 冯林, 唐宜莘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4): 281-284.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605-00149
全文: HTML (2 KB)  PDF (2242 KB)  ( 226 )
摘要 ( 131 )
目的 探讨Pavlik吊带治疗6个月内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7月—2019年7月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DDH患儿66例68髋,其中男4例4髋,女62例64髋;年龄30~180(90.4±38.2)d。患儿治疗前均行髋关节超声检查确诊,依据超声检查Graf分型标准分型:髋关节未脱位48髋(未脱位组),其中Ⅱa(-)型2髋、Ⅱb型24髋、Ⅱc型22髋;脱位20髋(脱位组),其中D型7髋、Ⅲ型5髋、Ⅳ型8髋。患儿均采取Pavlik吊带治疗。观察患儿佩戴吊带时间、治疗成功率,以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治疗成功和失败患儿起始治疗年龄的差异;将患儿分为≤60 d、61~90 d、91~120 d、>120~180 d 4个年龄段,对比不同年龄段患儿治疗成功率;对比未脱位和脱位2组患儿治疗成功率,观察治疗有效患儿结束治疗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髋臼发育残余畸形等发生情况。结果 66例68髋吊带佩戴时间2~22(10.2±4.0)周,治疗成功50例51髋、失败16例17髋,成功率75.0%(51/68)。吊带治疗成功患儿开始治疗年龄为(83.0±34.5)d,明显小于治疗失败患儿的(115.1±38.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P=0.002)。不同年龄段患儿治疗情况比较,年龄≤60 d 患儿治疗成功率最高(20/21,髋),年龄>120~180 d患儿治疗成功率最低(3/12,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38,P<0.001)。未脱位48髋治疗成功40髋(83.3%),脱位20髋治疗成功11髋(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4,P=0.014)。吊带治疗成功48例49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2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期间患儿关节外观及活动度正常,可行走者步态正常,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髋臼发育残余畸形发生。结论 Pavlik吊带治疗6个月内DDH患儿治疗成功率高,治疗年龄早、髋关节未脱位者治疗效果好,可作为6个月内DDH患儿的首选方法,但还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耳内镜干、湿耳状态下Ⅱ型鼓室成形术疗效分析

汪东, 华红婷, 赵益, 童步升, 高潮兵, 方平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4): 285-288.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620-00158
全文: HTML (1 KB)  PDF (1016 KB)  ( 436 )
摘要 ( 152 )
目的 比较耳内镜干、湿耳状态下Ⅱ型鼓室成形术的疗效,评估湿耳下Ⅱ型鼓室成形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8年1月—2020年10月40例耳内镜下Ⅱ型鼓室成形术的慢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26例,年龄18~72岁。依据术前鼓室黏膜炎性状态分为湿耳组22例和干耳组18例。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手术时间、术前骨气导差等基线资料;(2)比较2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听力改善情况;(3)观察2组患者鼓膜愈合情况,比较手术前后4 kHz骨导听阈的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后均获得干耳,无再次流脓。(1)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术前骨气导差、手术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性别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28)。(2)术后3个月听力改善情况:湿耳组、干耳组气导的平均听阈术前分别为(63.03±16.63)dB、(53.89±13.85)dB,术后分别为(46.59±13.86)dB、(39.51±12.92)d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13.35、10.13,P值均 < 0.001);骨导平均听阈术前分别为(30.30±13.48)dB、(26.25±9.94)dB,术后分别为(30.10±12.53)dB、(26.11±9.55)d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0.47、0.36,P = 0.642、0.723)。2组患者骨气导差术后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其中干耳组由(27.2 ± 9.4)dB降至(13.4 ± 6.4)dB,湿耳组由(32.7 ± 9.0)dB降至(16.5 ± 4.8)d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10.24、14.34,P值均 < 0.001)。2组间比较,手术前后骨气导差以及术后骨气导差的降低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2组手术前后4 kHz骨导听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2组患者随访3个月,鼓膜均完全愈合,均未出现感音神经性聋、面瘫等并发症。结论 耳内镜湿耳状态下Ⅱ型鼓室成形术后患者的听力恢复及鼓膜愈合情况与干耳状态疗效相当,该手术是可行的。
个案报道

乳腺浸润性实性乳头状癌3例

张小伟, 张晶, 黄必飞, 胡桂女, 韦琴春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4): 289-290.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720-00181
全文: HTML (2 KB)  PDF (4459 KB)  ( 143 )
摘要 ( 252 )
综述

股骨近端骨折手术中及术后动脉损伤的研究进展

杨旭庆, 王庆贤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4): 291-296.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809-00202
全文: HTML (2 KB)  PDF (959 KB)  ( 269 )
摘要 ( 115 )
目的 总结股骨近端骨折术中及术后动脉损伤的解剖学位置、原因及诊治方法的研究进展。方法 以“股骨近端骨折”“股骨粗隆骨折”“股动脉”“血管损伤”“血肿”“假性动脉瘤”“解剖学”,以及“proximal femur fracture”“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femoral artery”“vascular injury”“hematoma”“pseudoaneurysms”“anatomy”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2000年1月—2020年12月发表的有关股骨近端骨折术中及术后动脉损伤的文献,排除无法获取全文、内容不符、低质量及重复性研究的文献,最终纳入33篇文献,对动脉损伤的位置、原因、诊断和治疗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股骨近端骨折术中及术后动脉损伤的位置多数在股深动脉系统。多因医源性操作引起,尖锐手术器械误伤动脉尤其常见,少数由移位的骨折块刺破邻近血管导致。患肢进行性肿胀和难以纠正的贫血是动脉损伤后常见的临床表现,彩超、CTA和DSA有助于明确诊断及指导治疗。超声引导下压迫及凝血酶注射等保守治疗适用于小血肿和不存在压迫症状的假性动脉瘤,而伴有压迫症状、有较大破裂风险、保守治疗失败的假性动脉瘤应行手术治疗。介入手术治疗包括弹簧圈栓塞和支架植入,可以快捷安全地封堵血管破口,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动脉瘤的压力,费用高昂;切开手术治疗能够完全解除动脉瘤的压力,但是手术创伤较大。结论 医师需要熟悉股深动脉系统与股骨的位置关系,对可能损伤动脉的操作器械和手术步骤提高警惕,严格遵守手术治疗的指征。继续优化现有手术方式中的器械、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改良介入器材的性能,是未来防治动脉损伤的发展方向。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