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22, 27 (8)   Published: 2022-08-06
选择 | 合并摘要
脑部病变MRI研究专题

基于一般线性模型的机器学习方法在BOLD-fMRI脑胶质瘤患者个体化运动功能区定位中的应用价值

任雨寒, 张明, 梁宇霞, 刘翔, 刘军, 牛晨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8): 533-538.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108-00008
全文: HTML (2 KB)  PDF (2049 KB)  ( 390 )
摘要 ( 159 )
目的 探讨基于一般线性模型(GLM)的机器学习方法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定位脑胶质瘤患者个体化运动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研究。纳入2017年11月—2021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确诊为脑胶质瘤且病灶位于大脑运动功能区的38例患者作为机器学习模型的验证集(男25例、女13例,年龄24~69岁),同期招募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模型的训练集(男26例、女24例,年龄22~68岁)。采用独立成分分析法(ICA),随机提取98例人类连接组计划(HCP)受试者的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rs-fMRI)特征。依据健康志愿者的rs-fMRI和基于任务的功能磁共振(tb-fMRI)的相关性,训练基于GLM的机器学习模型。观察项目:(1)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CC)分析比较GLM预测的激活与实际激活的相似度。(2)采用Dice系数(DC)作为模型预测效能的定量指标,比较GLM与ICA方法的预测效能。结果 (1)胶质瘤患者基于GLM的机器学习方法所预测的激活与实际tb-fMRI的功能激活相似度高[(89.47% (34/38)的患者CC值>0.30)]。(2)胶质瘤患者GLM预测任务态运动功能激活的效能,DC为0.34(0.27,0.42),优于ICA方法的效能DC 0.26(0.16,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8,P<0.001);GLM在肿瘤半球的预测效能优于ICA方法,DC分别为0.36(0.17,0.48)和0.34(0.04,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3,P=0.015);2种方法在非肿瘤半球的预测效果均显著高于肿瘤半球(Z=-4.33、-3.59,P值均<0.001)。结论 基于GLM的机器学习方法能够很好地在术前利用rs-fMRI数据预测出胶质瘤患者的tb-fMRI运动功能激活,且其预测效果好于ICA方法。

T1WI增强纹理参数联合临床病理学特征对脑胶质瘤患者术后1年内复发的预测价值研究

谢刚, 唐伍丽, 刘军, 李康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8): 539-544.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115-00015
全文: HTML (2 KB)  PDF (1874 KB)  ( 149 )
摘要 ( 142 )
目的 探讨T1WI增强纹理参数联合临床病理学特征对脑胶质瘤患者术后1年内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1年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及重庆市人民医院经术后病理确诊的脑胶质瘤患者90例。其中男60例、女30例,年龄17~76(47±14)岁,术后1年内复发46例、未复发44例。按照2∶1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与验证集。采用MaZda软件于术前MR T1WI增强图像上提取胶质瘤纹理参数。在训练集中对纹理参数进行降维筛选并利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分析建立预后纹理积分模型。同时在训练集中对术后1年内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纹理积分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构建可视化联合预测模型。观察项目:(1)分析影响脑胶质瘤术后1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并建立联合预测模型。(2)在验证集中,对纹理积分模型及联合预测模型进行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法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与临床净获益。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WHO分级、异柠檬酸脱氢酶-1突变、术后放化疗、纹理积分是脑胶质瘤术后1年内复发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WHO分级、异柠檬酸脱氢酶-1突变、术后放化疗及纹理积分均为脑胶质瘤术后1年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OR)=6.527、0.160、0.052、6.300,95%可信区间(CI=1.201~35.485、0.031~0.827、0.004~0.708、1.905~20.841,P=0.030、0.029、0.026、0.003]。联合预测模型预测脑胶质瘤术后1年内复发的效能高于纹理积分模型,其训练集与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95%CI 0.86~0.99)和0.86(95%CI 0.74~0.99),灵敏度分别为0.90、0.88,特异度分别为0.83、0.79;纹理积分模型在训练集与验证集中的预测AUC分别为0.85(95%CI 0.75~0.95)和0.82(95%CI 0.67~0.97),灵敏度分别为0.73、0.63,特异度分别为0.90、0.99。在两种模型中,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间的一致性及临床净获益均较高。结论 基于术前T1WI增强图像的纹理参数联合临床病理学特征建立的联合预测模型对脑胶质瘤全切术后1年内的复发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痉挛型偏瘫儿童手节区形态学变化的MRI研究

吴璠, 李贤军, 刘衡, 黄婷婷, 蒋昊翔, 杨健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8): 545-550.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115-00018
全文: HTML (2 KB)  PDF (2328 KB)  ( 146 )
摘要 ( 119 )
目的 探讨痉挛型偏瘫患儿手节区(HKR)形态学变化的MRI征象。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6年3月—2019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确诊并行头颅MR检查的痉挛型偏瘫患儿14例为病例组,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3.9±2.1)岁;MRI主要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11例,脑灰质损伤4例,其中1例白质灰质均有损伤。另纳入28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4.1±2.0)岁,其年龄、性别构成和双侧半球HKR类型均与病例组相匹配。基于MR 3D-T1WI数据,在HKR的最佳评估层面(以在T1WI轴位影像上观察到双侧额上沟位于双侧半球前中部、中央沟深达同侧半球内1/3处,同时可良好观察到HKR形态的层面为最佳评估层面)测量及计算2组受试者两侧半球HKR皮层厚度、高度、基底宽度、白质高度、高度与皮层厚度之比和高度与基底宽度之比等形态学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对各指标观察结果进行组内、组间统计学分析比较。采用组内相关系数检验观察者间、观察者内测量的一致性。结果 2组儿童年龄、性别和双侧HKR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例组患儿受累侧HKR高度/皮层厚度(3.41±1.03)和HKR白质高度/皮层厚度(2.41±1.03)均小于未受累侧半球HKR(分别为3.96±1.17和2.96±1.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9、2.49,P值均<0.05);其余各指标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例组患儿受累侧半球HKR高度(7.13±1.40)mm、HKR白质高度(4.89±1.47)mm、HKR高度/皮层厚度(3.41±1.03)和HKR白质高度/皮层厚度(2.41±1.03)均小于对照组相对应一侧[(8.65±1.01) mm,(6.77±0.99) mm,4.70±0.79和3.70±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3.58、3.71、3.71,P值均<0.05);其余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痉挛型偏瘫患儿受累侧半球HKR皮层厚度、基底宽度改变不明显,但白质高度减小。

弥散峰度成像对新生儿轻度局灶性白质损伤的量化评估

王苗苗, 刘聪聪, 李贤军, 李梦轩, 杨健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8): 551-55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922-00266
全文: HTML (2 KB)  PDF (4279 KB)  ( 225 )
摘要 ( 103 )
目的 探讨弥散峰度成像(DKI)在新生儿轻度局灶性白质损伤(PWMLs)局部脑白质微结构变化量化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9月—2018年6月经MR检查有轻度PWMLs的33例新生儿为PWMLs组,出生日龄3~28 d,男22例、女11例;同时,匹配同期接受MR检查颅脑未见异常的33例新生儿为对照组,出生日龄3~24 d,男16例、女17例。观察指标:(1)通过DKI与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参量图评估轻度PWMLs病例的检出率;(2)比较PWMLs组病灶局部区域、病灶镜像区域,以及对照组相应白质区域各参量间的差异。结果 (1)2组新生儿胎龄、矫正胎龄、出生体质量及合并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DKI参量图对轻度PWMLs的病例检出率为51.5%~78.8%,高于DTI参量图的病例检出率(39.4%~42.4%)。(3)与病灶镜像区域及对照组相应白质区域相比,轻度PWMLs区域径向弥散峰度、垂直弥散峰度、平均弥散峰度和轴突水分数均升高,分别为0.3(0.2,0.4)、0.3(0.3,0.4)、0.3(0.2,0.4)、0.1(0.1,0.2),病灶镜像区域分别为0.2(0.2,0.3)、0.2(0.2,0.3)、0.2(0.2,0.2)、0.1(0.1,0.1),对照组相应白质区域分别为0.2(0.2,0.3)、0.2(0.2,0.3)、0.2(0.1,0.2)、0.1(0.1,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轴突内弥散率张量和轴突外垂直弥散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部分各向异性、径向弥散张量、垂直弥散张量、平均弥散张量及轴突外径向弥散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DKI对新生儿轻度PWMLs的量化评估明显优于DTI,可揭示轻度损伤所致的脑白质微结构变化。
临床研究

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技术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临床应用

谢伟, 薛云星, 李树春, 金珉, 周庆, 王东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8): 558-56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1115-00079
全文: HTML (2 KB)  PDF (3378 KB)  ( 592 )
摘要 ( 205 )
目的 探讨左颈总动脉(LCCA)-左锁骨下动脉(LSA)转流技术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胸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胸主动脉疾病患者83例,其中男76例、女7例,年龄27~82(55.3±12.0)岁。B型主动脉夹层71例,胸主动脉瘤2例,主动脉溃疡5例,主动脉壁间血肿5例。83例患者行一期LCCA-LSA转流术+TEVAR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支架放置数量、术中行LSA弹簧圈栓塞情况;围手术期内观察患者死亡、脑梗死发生情况、再手术率及再手术原因;出院后随访期间,观察患者的死亡率、脑梗死发生率,复查主动脉CTA观察转流血管通畅情况、弓部分支血管血供情况以及有无支架移位。结果 83例患者均成功重建LSA。手术时间1.0~7.0(3.2±1.0) h。术中置入胸主动脉支架1个64例、2个17例、3个2例。4例患者出现LSA根部对比剂渗漏,予弹簧圈栓塞后渗漏消失。围手术期内无患者死亡。2例(2.4%,2/83)患者再次手术治疗,其中1例LCCA部分遮盖、1例主动脉逆撕A型夹层,均予相应处理后恢复正常。1例(1.2%,1/83)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脑梗死伴左侧肢体肌力一过性下降,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83例患者术后随访8~46个月,平均25.3个月。随访期间,5例(6.0%,5/83)患者死亡;3例(3.6%,3/83)患者出现脑梗死,保守治疗后好转;主动脉CTA显示,转流血管通畅,弓部分支血管血供良好,无支架移位。结论 LCCA-LSA转流技术重建LSA,可以延长胸主动脉病变近端锚定区,是治疗胸主动脉疾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胫骨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患者术后早期与晚期负重的对比研究

卢红信, 陈笑天, 叶龙飞, 王晓盼, 吴敏, 代秀松, 肖玉周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8): 563-56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1228-00399
全文: HTML (2 KB)  PDF (1935 KB)  ( 249 )
摘要 ( 170 )
目的 对比分析胫骨骨折患者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早期负重与晚期负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20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胫骨骨折患者107例,其中男75例、女32例,年龄18~77(39.9±10.9)岁,均接受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按照术后患肢负重开始时间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术后4周内患肢开始负重者25例为早期负重组,术后4周内患肢完全不负重者82例为晚期负重组。对比2组患者基线资料、手术时间、置入髓内钉的直径、术后植入材料的失败率、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术后6个月和1年的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胫骨骨折部位、骨折AO分型及Gustilo分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损伤机制、是否开放性骨折、有无腓骨骨折、有无外固定架等一般资料比较,以及手术时间和髓内钉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早期负重组与晚期负重组患者术后植入材料失败率分别为0和1.21%(1/82),术后6个月延迟愈合率分别为16.0%(4/25)和29.3%(24/82),术后1年骨不连分别为4.0%(1/25)和11.0%(9/8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早期负重组患者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88.0±2.4)分,高于晚期负重组的(74.5±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2, P<0.001)。结论 与晚期负重相比,胫骨骨折患者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早期(≤4周)负重能够提升患肢膝关节功能,临床疗效较好,建议临床推广。

帕瑞昔布钠对肺癌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及肿瘤微转移的影响

陈梦婷, 韩冰, 易铭, 李晓红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8): 568-573.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222-00059
全文: HTML (2 KB)  PDF (938 KB)  ( 286 )
摘要 ( 125 )
目的 探讨帕瑞昔布钠对肺癌患者免疫功能及肿瘤微转移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0年10月—2021年8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择期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40~64岁,体质量指数(BMI)20~30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观察组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前20 min、术后12 h静脉注射40 mg注射用帕瑞昔布钠(5 mL生理盐水稀释);对照组患者在相同时间点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ASA分级、BMI等基线资料,以及手术时间、术中丙泊酚等麻醉药物用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等围术期临床指标。分别于麻醉诱导前20 min(T0)、手术结束(T1)、术后24 h(T2)和术后48 h(T3)4个时间点采集外周静脉血各5 mL。荧光PCR技术检测人类肺组织特异性基因(LUNX)阳性表达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免疫细胞CD3+、CD4+、CD8+和自然杀伤(NK)细胞水平。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ASA分级、BMI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丙泊酚、七氟醚、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和右美托咪定用量,术后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患者组内比较,从T0到T3CD3+、CD4+、CD8+、NK细胞占比均逐渐降低,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 314.17、737.45、113.87、57.63,P值均<0.05)。T0时,2组患者CD3+、CD4+、CD8+、NK细胞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8、-0.93、-0.49、0.91,P值均>0.05);T1、T2、T3 时,对照组CD3+、CD4+、CD8+、NK细胞占比均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时,t=2.47、3.41、2.10、2.11;T2时,t=2.87、3.67、2.17、2.05;T3时,t=3.78、3.77、3.58、2.08;P值均<0.05)。2组患者T0、T1时LUNX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0.00,P值均>0.05);观察组T2、T3时LUNX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7.18,P值均<0.05)。结论 围术期应用帕瑞昔布钠对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有保护作用,可能会降低患者围术期肿瘤微转移的风险。
实验研究

坐骨神经损伤后长链非编码RNA的聚类分析及长链非编码RNA MX1对大鼠雪旺细胞迁移、增殖能力的影响

罗选翔, 潘彬, 冯虎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8): 574-580.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924-00270
全文: HTML (2 KB)  PDF (4909 KB)  ( 182 )
摘要 ( 85 )
目的 探讨坐骨神经损伤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差异表达的基因,以及LncRNA MX1对大鼠雪旺细胞迁移、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10周龄无特定病原体级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0 d(T0)、3 d(T1)、7 d(T2)和14 d(T3)4组,每组6只,建立坐骨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分别于模型建立后第0、3、7、14天取相应组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处的残端组织提取RNA,制备RNA基因芯片进行Heatmap聚类分析,筛选出各个时间点发生差异表达的基因,并选择其中差异表达显著的基因LncRNA MX1。培养iCell-r030大鼠雪旺细胞,分为对照组、Control siRNA组(siRNA组)和LncRNA MX1 siRNA组(siRNA-MX1组),使用相应试剂进行转染。转染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3组雪旺细胞的LncRNA MX1mRNA表达情况,采用Transwell小室检测雪旺细胞的迁移能力,采用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实验检测雪旺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 各组大鼠均造模成功,实验过程中无大鼠死亡。大鼠损伤坐骨神经组织LncRNA差异基因Heatmap聚类分析的热图显示,与T0组比:T1组共3 066个LncRNA基因发生差异性表达,其中1 634个LncRNA基因表达上调,1 432个LncRNA基因表达下调;T2组共2 498个LncRNA基因发生差异性表达,其中1 634个LncRNA基因表达上调,864个LncRNA基因表达下调;T3组3 567个LncRNA基因发生差异性表达,其中有1 643个LncRNA基因表达上调,1 924个 LncRNA基因表达下调。各组差异表达的LncRNA基因中LncRNA MX1的差异倍数数值较大,差异表达显著。大鼠雪旺细胞qRT-PCR结果显示,转染LncRNA MX1 siRNA后,siRNA-MX1组LncRNA MX1的相对表达量为1.0±0.2,低于对照组的2.3±0.2和siRNA组的2.2±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47,P<0.001);而对照组和siRNA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迁移、增殖试验结果显示,siRNA-MX1组细胞迁移数量为(24.1±4.2)个、EDU阳性细胞与DAPI阳性细胞的比率为27.5%±2.8%,低于对照组的(50.3±7.8)个、44.1%±7.2%和siRNA组的(49.2±6.2)个、41.8%±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3.15、121.26,P值均<0.001);而对照组和siRNA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LncRNA MX1差异表达显著,下调LncRNA MX1在大鼠雪旺细胞中的表达可显著降低细胞的迁移、增殖能力。

基于动脉铸型标本的猪股骨头内滋养动脉分布规律的解剖学研究

周广良, 张向南, 邓伟, 王宏宇, 耿凯龙, 汪丁松, 张松强, 李雷, 鞠文, 周正虎, 居发新, 巨积辉, 侯瑞兴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8): 581-585.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825-00224
全文: HTML (2 KB)  PDF (1911 KB)  ( 190 )
摘要 ( 142 )
目的 探讨猪股骨头内滋养动脉的分布规律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20例带髋周血管的新鲜猪股骨头标本,制备成股骨头内滋养动脉铸型标本。肉眼及显微镜下观察股骨头骨内动脉的来源、数量、走行特点及分布情况,显微镜下测量股骨头内滋养动脉中最粗骺动脉主干起始点的外径。结果 在猪股骨头内,动脉依其分支走行分布可分为骺动脉区、骺动脉网区和骺上动脉区共3个区。骺动脉起源于支持带动脉,其总数量为5~13(8.7±2.2)支;骺动脉区分为上骺动脉、下骺动脉、前骺动脉3组,分别为(3.2±1.4)、(3.2±1.3)、(2.3±0.8)支,各组中最粗支起始点外径分别为(0.43±0.16)、(0.50±0.08)、(0.34±0.12)mm。3组骺动脉沿皮质下走行,跨越骺板后直接吻合交通形成骺动脉网区。3组骺动脉及骺动脉网向上发出的呈辐射状分支组成骺上动脉区,分布于股骨头软骨下,近中央致密,近周边稀疏。结论 在猪股骨头内,动脉根据其分支、走行及分布分为3个区,其中骺动脉区动脉的走行特点和口径大小为显微吻合提供了解剖学基础,骺动脉网的存在可能为股骨头整体供血理论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个案报道

单侧眉弓锁孔入路夹闭双侧大脑中动脉瘤2例

邱俊, 韩浩, 王志梦, 冯雷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8): 586-588.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1010-00286
全文: HTML (2 KB)  PDF (4243 KB)  ( 184 )
摘要 ( 117 )

淋巴结压迫臂内侧皮神经致肘内侧疼痛1例

房小栋, 糜菁熠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8): 589-590.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1209-00373
全文: HTML (2 KB)  PDF (3491 KB)  ( 179 )
摘要 ( 98 )
综述

足𧿹外翻患者第一跖骨旋转的相关研究进展

唐一丁, 张言, 王琼, 梁晓军, 赵宏谋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8): 591-595.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1122-00349
全文: HTML (2 KB)  PDF (1009 KB)  ( 343 )
摘要 ( 113 )
目的 总结患者第一跖骨旋转在足𧿹外翻(HV)形成与发展、影像学评估以及手术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 以“𧿹外翻”“跖骨旋转”“𧿹外翻矫正手术”“旋转畸形”以及“hallux valgus”“hallux valgus corrective surgery”“rotational deformity”“metatarsal rotation”等为关键词,分别在万方数据、中国知网(CNKI)以及PubMed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共检索到第一跖骨旋转相关文献共396篇,剔除内容不符、质量较低、重复研究的文献,最终纳入38篇文献进行汇总分析、总结讨论。结果 解剖学和影像学研究表明,第一跖骨旋转是HV形成的重要因素,第一跖骨旋转与籽骨的真假脱位密切相关,且与HV术后复发相关。目前,已经使用了多种影像学方法从多平面立体评估和测量第一跖骨的旋转,其中负重CT对第一跖骨旋转的多平面评估进一步揭示了第一跖骨旋转与HV的关系,也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针对HV中的旋转、平移畸形进行手术改良,进而降低了HV术后的复发率。结论 第一跖骨旋转在HV畸形的形成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且与HV术后复发相关。对HV的进一步理解、标准化的影像学测量以及手术方法的改进是纠正HV多平面畸形的关键。

脑性瘫痪患者肢体解痉、矫形与功能重建的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宁波, 张海龙, 植剑文, 王泊浩, 杨寒, 张少成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8): 596-600.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830-00239
全文: HTML (2 KB)  PDF (848 KB)  ( 626 )
摘要 ( 100 )
目的 总结脑性瘫痪(脑瘫)患者在肢体解痉、矫形与功能重建等手术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2000年1月—2021年6月发表的关于脑瘫诊断和治疗的相关文献,剔除内容不符、质量较低、证据等级不高、重复研究的文献,最终纳入47篇文献,从肢体解痉、矫形和功能重建3个方面对脑瘫的手术治疗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关于脑瘫的手术治疗,目前可供选择的术式有很多。(1)解痉手术:包括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和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术(SPN)。SPR手术可广泛降低肢体肌张力,更适合肢体强直型痉挛;而SPN降低肌群中单块肌肉张力的效果确切、创伤小,适用于局灶性痉挛。(2)矫形手术:通过肌腱转位、延长或紧缩调整肌张力、松解痉挛、缓解或矫正畸形,手术方式包括跟腱延长术、腘绳肌松解、胫后肌延长、胫前肌移位、内收肌切断术等。临床上矫形手术常作为解痉手术的重要补充,脑瘫患者往往需先接受SPR/SPN解除痉挛,再进行矫形手术。(3)肢体功能重建手术:包括神经段移植嵌入嫁接术、带血管的神经移位嫁接术及神经束间侧侧缝合术等改良周围神经移位术,可重建患者部分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结论 脑瘫的手术治疗非常重要,个体化制定分期手术方案,联合应用肢体解痉、矫形和改良神经移位术,对于缓解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肢体痉挛、矫正畸形及重建肢体部分功能有积极的作用。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