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23, 28 (5)   Published: 2023-05-06
选择 | 合并摘要
封面和目录

2023年28卷5期封面+目录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5): 0-0.
全文: HTML (1 KB)  PDF (7018 KB)  ( 31 )
摘要 ( 11 )
断层解剖与影像

基于螺钉轴位透视法的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最佳钉道及安全钉道角度的CT三维影像研究

张吉辉, 赵刘军, 顾勇杰, 于亮, 叶森琦, 侯志鹏, 徐荣明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5): 281-28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621-00192
全文: HTML (2 KB)  PDF (4642 KB)  ( 146 )
摘要 ( 69 )
目的 探讨基于螺钉轴位透视法CT三维影像解剖学研究的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ATPS)最佳钉道及安全钉道的角度范围。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7月宁波市第六医院颈椎CT扫描无明显异常的受检者完整影像学资料50例,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22~52(31.9±5.4)岁。将CT扫描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在三维重建的影像之冠状面及矢状面图像上,分别将C3~7的椎体前缘四等分。使用MEDcap模块模拟置钉,将螺钉置入右侧椎弓根内,采用螺钉轴位透视法,获得最佳钉道,记录水平位最佳进钉角度(螺钉与椎体后缘的夹角角度)、矢状位最佳进钉角度(螺钉与椎体前缘的夹角角度);移动螺钉头端,分别获得最大头倾、尾倾、内倾及外倾安全钉道,并记录最佳进钉角度与最大头倾、尾倾、内倾及外倾安全钉道的角度。以上指标的性别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50例模拟置钉矢状位最佳进钉区域在C3~5为2区、在C6、7为3区,分别占72%(36/50)、68%(34/50)、78%(39/50),以及70%(35/50)、76%(38/50);水平位最佳进钉区域在C3~5为3区、在C6、7为2区,分别占90%(45/50)、82%(41/50)、88%(44/50),以及80%(40/50)、84%(42/50)。男性从C3~C7不同节段矢状位及水平位最佳进钉角度均值为78.3°~69.9°和46.7°~50.1°,大于女性的76.1°~64.9°和44.7°~4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男性从C3~C7不同节段最大头倾、尾倾、内倾及外倾安全角度均值为8.7°~14.2°、8.9°~13.1°、5.4°~8.5°和5.3°~8.4°,大于女性的7.5°~13.4°、8.4°~12.8°、4.8°~8.0°和4.7°~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采用螺钉轴位透视法,结合CT三维软件模拟置钉及测量,可获得ATPS的最佳钉道及安全钉道角度范围,为临床手术中下颈椎ATPS的安全置钉提供影像解剖学数据支持。

基于MRI的脂肪闭塞象限分级系统在椎间孔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孔狭窄程度评估中的应用

李淑玲, 张国伟, 夏吉凯, 李翔, 沈晓君, 刘旭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5): 288-294.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614-00184
全文: HTML (2 KB)  PDF (8796 KB)  ( 110 )
摘要 ( 93 )
目的 探讨基于MRI的脂肪闭塞象限分级系统(象限系统)在椎间孔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LDH)患者椎间孔狭窄(IFS)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9年3月—2021年6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和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85例单节段FLD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5例、女40例,年龄34~82(60.7±9.8)岁。病变椎间盘位置L2/3 2例,L3/4 7例,L4/5 30例,L5/S1 46例。85例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手术组41例,保守组44例。85例患者治疗前均行MRI检查,在矢状面T1WI、T2WI上,分别采用Lee系统及象限系统,依据脂肪闭塞特征对IFS程度进行评估分级。观察指标:(1)观察2种系统评估IFS程度的一致性;(2)比较2种系统对IFS程度分级的识别情况;(3)观察象限系统评估的IFS级别与临床治疗方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Lee系统:2位观察者内Kappa值分别为0.684、0.659,一致性均高;观察者间Kappa值为0.482~0.598,一致性均中等。象限系统:2位观察者内Kappa值分别为0.909、0.945,一致性均极好;观察者间Kappa值为0.872~0.946,一致性均极好。(2)在85例85个椎间孔中,Lee系统仅能对58个椎间孔进行准确分级,分级率为68.2%;在象限系统中,85例85个椎间孔均能进行准确分级,分级率为100.0%。(3)采用象限系统评估的IFS程度分级与临床治疗方式之间存在关联(χ2=14.57, P<0.001)。结论 基于MRI的象限系统能全面、准确地评估FLDH患者IFS程度,方法简单,可重复性高,评估IFS程度级别与临床治疗方式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有效的影像学参考。

骶椎椎板发育及骶椎隐性脊柱裂发生率年龄变化规律的多层螺旋CT影像研究

王桂枝, 李建明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5): 295-300.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608-00178
全文: HTML (2 KB)  PDF (1974 KB)  ( 235 )
摘要 ( 87 )
目的 探讨基于多层螺旋CT(MSCT)影像的国人骶椎椎板发育情况,以及骶椎隐性脊椎裂(SBO)发生率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方法 横断面调查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1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和广州市干部健康管理中心共1 197例非骶尾椎疾病受检者的下腹部MSCT影像资料,其中男692例、女505例,年龄2 d~48岁。1 197例按年龄分为新生儿组(≤1个月,23例)、婴儿组(>1个月~1岁,83例)、幼儿组(>1~3岁,202例)、学龄前组(>3~6岁,345例)、学龄组(>6~12岁,457例)、青春期组(>12~18岁,67例)和成人组(>18~48岁,20例)7组。患者均行MSCT容积扫描,采用标准算法对骶尾椎行容积再现(VR)成像。观察指标:(1)1 197例受检者中选择研究后期纳入的636例观察各年龄段受检者S1~S5骶椎椎板、棘突发育情况。(2)在1 197例受检者中对比各年龄段组受检者SBO发生情况及S1~S5不同椎体缺裂发生情况。结果 (1)新生儿期69.6%(16/23)S1~S4椎板骨化中心已分化发育为椎弓根和椎板,并在婴儿期完成;S5椎板的骨化始于婴儿期,99.0%(208/210)在学龄前期完成,但从学龄期至青春期1.5%(4/265)的S5椎板骨化中心未进一步分化发育为椎弓根和椎板并最终闭合。S1~S4椎板、棘突的融合始于婴儿期,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学龄前期S1~S4椎板、棘突的全融合率分别为3.3%(7/210)、1.0%(2/210),成人后全融合率分别为95.0%(19/20)和85.0%(17/20)。(2)7组骶椎SBO总体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95,P<0.001);从新生儿组至学龄期组,骶椎SBO发生率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青春期组、成人组与其余各组间比较,以及青春期组与成人组,SBO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S1~S5的缺裂发生率由高至低依次为S5(97.7%,1 169/1 197)、S4(85.9%,1 028/1 197)、S1(65.7%,786/1 197)、S3(63.7%,762/1 197)、S2(47.3%,566/1 197),骶椎缺裂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3.82,P<0.001)。结论 S1~S4骶椎椎板的骨化始于新生儿期,学龄前期完成椎弓根和椎板的分化;椎板的闭合始于婴儿期,跨越青春期,SBO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S5骶椎椎板的发育无明显的年龄规律。
临床研究

骨水泥分布对老年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疗效的影响

刘小雷, 张锦飙, 孙中仪, 于潇, 江起庭, 田纪伟, 汪海滨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5): 301-30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814-00242
全文: HTML (2 KB)  PDF (3510 KB)  ( 141 )
摘要 ( 58 )
目的 探讨骨水泥分布情况对老年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单节段OVCFs患者218例,其中男100例、女118例,年龄65~79(72.6±4.1)岁。218例患者均行PVP治疗,按术后第1天X线检查的骨水泥分布情况分为良好组105例和欠佳组113例。(1)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及体质量指数(BMI) 等基线资料; (2)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3)比较2组患者术后第1天、术后1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Cobb 角、椎体前缘高度(AVH)、椎体后缘高度(PVH),以及术后1年骨密度变化和邻近椎体骨折、椎体高度再丢失、残余痛的发生情况。结果 (1)2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BMI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218例患者均顺利手术,均无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2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218例患者均获随访1年,良好组发生邻近椎体骨折3例、椎体高度丢失8例、残余痛6例,欠佳组发生邻近椎体骨折11例、椎体高度丢失20例、残余痛18例。良好组术后1年邻近椎体骨折、椎体高度丢失、残余痛发生率均低于欠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8、4.94、5.80,P值均<0.05)。组内比较:与术前比较,2组患者术后第1天VAS评分、ODI及Cobb角均减少,AVH及PVH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与术后第1天比较,良好组术后1年VAS评分、ODI、Cobb角及AVH、PV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欠佳组术后1年VAS评分、ODI及Cobb角增大,AVH、PVH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2组术后1年的骨密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组间比较: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1天VAS评分、ODI、Cobb角、AVH、PV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良好组术后1年VAS评分、ODI、Cobb角均小于欠佳组,AVH、PVH均大于欠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术后1年的骨密度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28,0.783)。结论 单节段OVCFs患者行PVP治疗,骨水泥分布良好可降低术后椎体高度丢失、残余痛、邻近椎体骨折的风险。

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与显微镜辅助通道下髓核摘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的疗效比较

刘鹏飞, 张文志, 贺瑞, 许翔, 段丽群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5): 308-31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109-00010
全文: HTML (2 KB)  PDF (1044 KB)  ( 134 )
摘要 ( 81 )
目的 探讨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ID)与显微镜辅助通道下髓核摘除术(MSL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1年1月—2022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脊柱外科单纯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42例,其中男33例、女9例,年龄19~42岁。42例患者均接受脊柱微创手术治疗,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内镜组21例采用PEID治疗,显微镜组21例采用MSLD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以及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观察手术并发症;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分别采用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和下肢疼痛缓解情况,采用椎间盘高度指数(DHI)评估患者椎间高度变化情况。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内镜组的切口长度为(0.95±0.08) cm、术中出血量为(6.05±1.47) mL,分别小于显微镜组的(2.09±0.12) cm和(26.19±5.68)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4-35.24,P值均<0.001);内镜组和显微镜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2.86±1.06) d和(3.14±1.11) d,手术时间分别为(51.57±7.06) min和(56.05±7.47) 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5-1.99,P值均>0.05)。2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发生相关并发症。内镜组和显微镜组组内术前以及术后1、3、6个月不同时间点的ODI、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2组间各时间点的ODI、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内不同时间点DH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采用PEID和MSLD 2种手术方法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均安全有效;与MSLD相比,PEID能更好地保护椎旁肌、手术切口更小、出血量更少,因而更符合微创理念。

单侧双通道内镜手术治疗高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朱小建, 曹建华, 李玉前, 王震, 丁正美, 秦晓东, 刘二涛, 郭张建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5): 313-319.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1108-00349
全文: HTML (2 KB)  PDF (8747 KB)  ( 105 )
摘要 ( 83 )
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BE)治疗高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22年1月南通市第四和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接受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L4/5、L5/S1高度游离型LDH 64例,其中男31例、女33例,年龄29~77(55.6±16.5)岁,病变节段L4/5 36例、L5/S1 28例。64例均接受脊柱内镜辅助下突出髓核摘除术,其中使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TD)的32例纳入PETD组,采用UBE治疗的32例纳入UBE组。分别对比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住院时间、术后髓核残留,以及术前、术后1天和术后6个月患者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与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UBE组分别为(70.7±8.8)min、(11.5±2.9)mL、(4.9±1.2)d,PETD组分别为(66.3±11.9)min、(13.0±3.5)mL、(5.0±1.3)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72、-1.88、-0.32,P值均>0.05)。UBE组术中透视次数为(8.6±2.2)次,少于PETD组的(15.9±4.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3,P<0.001)。UBE组无髓核残留;PETD组术后出现2例有症状髓核残留,再次予以孔镜手术摘除残留髓核。2组间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UBE组和PETD组患者术后第1天、术后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和ODI分别与组内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术后6个月,UBE组和PETD组疗效优良率分别为93.8%(30/32)和90.6%(29/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 P=0.641)。结论 对于高度游离型LDH患者,PETD和UBE治疗都是安全有效的。UBE能够直视下摘除髓核、相较PETD能够减少髓核残留概率,明显减少透视次数。

腰椎术后硬脊膜动静脉瘘合并腰椎间盘突出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饶宏明, 梁珪清, 刘伯龄, 刘少强, 林毓涵, 王华锋, 陈齐勇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5): 320-326.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1218-00404
全文: HTML (2 KB)  PDF (2062 KB)  ( 171 )
摘要 ( 77 )
目的 报道1例腰椎术后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病例,并结合文献探讨脊柱手术后SDAVF合并腰椎间盘突出和/或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65岁男性腰椎手术10年后SDAVF形成合并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及PubMed等数据库中,以“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畸形”“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症”,以及“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lumbar disc herniation”“spinal stenosis”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22年1月前有关脊柱手术后SDAVF合并腰椎间盘突出和/或腰椎管狭窄症的相关文献,共纳入9篇(9例)英文文献。结合本文病例的诊治过程,总结该类疾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发生机制和治疗策略。结果 本文1例65岁男性10年前于外院行L4/5椎间盘切除术,本次入院行L2/3髓核切除术,术后患者突发双下肢无力伴感觉异常。脊髓血管造影见右侧L4节段SDAVF形成,行瘘口介入栓塞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随访18个月结果为临床治愈。结合文献报道的9例,共10例脊柱手术后SDAVF合并腰椎间盘突出和/或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7~76(53.8±14.9)岁。其中,9例SDAVF发生于原手术区域,1例发生于原手术邻近区域。临床表现为进行性下肢运动、感觉异常及括约肌功能障碍,亦可有慢性腰背部疼痛、间歇性跛行、鞍区感觉异常等不典型症状。MRI显示脊髓肿胀,T2WI高信号改变,增强扫描可见特征性的“虫蚀样”血管流空影。10例患者中,3例行介入治疗、4例行手术治疗、3例行介入联合手术治疗,治疗后随访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脊柱术后SDAVF同时合并腰椎间盘突出和/或腰椎管狭窄症在临床十分罕见,患者临床表现为典型或不典型的神经功能障碍,有误诊或漏诊可能;其影像学特征具有特异性,可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早期诊断并积极行介入或手术治疗阻断动静脉瘘口,有望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

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构建

孙杨, 单乐群, 曾文, 郝定均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5): 327-331.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820-00256
全文: HTML (2 KB)  PDF (1301 KB)  ( 125 )
摘要 ( 46 )
目的 探讨脊柱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以及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对术后切口感染的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脊柱手术患者521例,其中男294例、女227例,年龄14~85(45.3±17.6)岁。521例患者中,行脊柱前路手术75例,后路手术402例,前、后路联合手术44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45例和非感染组476例。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手术部位、手术范围、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切口缝合方式等指标,对脊柱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根据危险因素构建预测脊柱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风险的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决策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性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术前白蛋白水平、糖尿病史、手术时间及切口缝合方式是脊柱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术前白蛋白水平、糖尿病史、手术时间及切口缝合方式是脊柱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根据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54(95%可信区间0.678~0.829),灵敏度为71.1%,特异度为73.3%,列线图模型的诊断性能较好;校准曲线显示斜率接近1,列线图模型的校准性能良好;决策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预测效能;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列线图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14.50,P=0.070)。结论 患者年龄、糖尿病史、术前白蛋白水平、手术时间及切口缝合方式是影响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提供个性化的术后感染风险评估方法,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可为脊柱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预测提供参考。
实验研究

颈椎后路正中经棘突椎管劈开术椎管空间的解剖测量及撑开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黄吉军, 张恒柱, 王永祥, 张文东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5): 332-33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1011-00307
全文: HTML (2 KB)  PDF (3780 KB)  ( 201 )
摘要 ( 127 )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正中经棘突椎管劈开术椎管空间解剖学特点及撑开应力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体检中心行颈部CT检查者5人,其中男3人、女2人,年龄26~35(30.0±3.4)岁。将5例受检者颈椎CT图像资料导入Mimics 17.0及Geomagic Studio 10.0软件构建颈椎C3~C6几何模型。应用SolidWorks 2017软件完成皮质骨、松质骨的匹配后,模拟颈椎后正中经棘突椎管劈开术,将颈椎C3~C6棘突椎板劈开2 mm宽的截骨窗口。用Ansys 19.0软件对C3~C6椎管劈开几何模型进行网格划分、赋予材料属性,建立C3~C6椎骨后路正中经棘突椎管劈开三维有限元模型。在三维有限元模型中,分别对C3~C6颈椎劈开截面施加向外撑开的应力,撑开至棘突椎板基底部裂缝宽度为10 mm时,观察以下指标:(1)将C3~C6颈椎分为椎体、椎弓、侧块、椎板、棘突5个区域,分析C3~C6颈椎在棘突椎板基底部裂缝宽度为10 mm时各区域应力分布及变形情况;(2)比较C3~C6椎骨不同区域在棘突基底部撑开10 mm时所需撑开应力的差异;(3)测量比较C3~C6棘突长度,不同椎骨在棘突椎板基底部撑开10 mm时椎管的最大可视范围、最大可视角;(4)分析颈椎棘突长度与最大可视范围及最大可视角度的相关性。结果 (1)颈椎C3~C6在棘突椎板撑开10 mm时应力分布情况趋于一致,椎骨应力分布由大到小依次为椎弓区域、椎板区域、椎体区域、侧块区域、棘突区域;棘突椎板撑开10 mm时在棘突、椎板区域变形较大,侧块、椎弓及椎体区域变形较小。(2)颈椎C3~C6棘突椎板撑开10 mm时应力分别为(34.5±3.6)、(28.6±2.3)、(24.8±2.1)、(25.7±2.3)MPa,C3撑开应力大于C4、C5、C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77,P<0.001)。(3)颈椎C3~C6棘突长度分别为(15.1±1.5)、(17.3±2.0)、(18.3±2.5)、(27.9±3.0) mm,C6棘突长度大于C3、C4、C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80,P<0.001);颈椎C3~C6最大可视范围分别为(25.0±2.0)、(24.5±1.7)、(22.8±1.2)、(20.7±0.7) mm,C3、C4、C5最大可视范围均大于C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9,P<0.001);颈椎C3~C6最大可视角分别为75.6°±1.6°、75.6°±2.4°、68.5°±6.5°、53.4°±1.7°,C3、C4最大可视角大于C5、C6,C5最大可视角大于C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99,P<0.001)。(4)颈椎棘突长度与最大可视范围、最大可视角度均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96,-0.97,P值均<0.05)。结论 颈椎C3~C6在棘突椎板撑开10 mm时椎弓、椎板承受较大撑开应力,其中C3所需撑开应力大于C4、C5、C6。椎骨最大变形在棘突、椎板区域,C3、C4、C5较C6可获得更好的可视范围及可视角度,棘突长度与最大可视范围及最大可视角度存在相关性。
短篇论著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脊柱颈胸段原发性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张树文, 沙西卡·那孜尔汗, 孙治国, 陆琳松, 王浩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5): 338-344.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1002-00296
全文: HTML (2 KB)  PDF (8068 KB)  ( 96 )
摘要 ( 85 )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脊柱颈胸段原发性肿瘤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9年6月—2021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颈胸段原发性脊柱肿瘤患者2例。病例1为男性,47岁,C6、7椎体孤立性纤维瘤,术前有颈部疼痛及上肢放射痛症状,伴左侧肢体无力。病例2为女性,17岁,T1椎体动脉瘤样骨囊肿,有颈肩痛症状,合并左上肢远端肌力下降。2例患者术前均接受CT扫描并使用Mimics软件建立三维可视化脊柱颈胸段模型,采用激光快速成型打印技术制作与实物1∶1大小的3D打印脊柱颈胸段模型,规划设计并定制3D打印人工椎体,分别用于术前评估肿瘤分期、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以及术中指导置钉和脊柱序列重建。病例1采用前后联合入路,行前路C6、7椎体切除、3D打印人工椎体置入+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病例2采用单纯后入路,行胸椎肿瘤切除+3D打印人工椎体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情况,评估手术前后颈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上肢肌力,随访期间观察肿瘤是否复发及脊柱稳定性。结果 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颈胸段椎体肿瘤切除+脊柱重建手术。病例1手术时间6.5 h,术中出血量1 200 mL;病例2手术时间4.5 h,术中出血量1 000 mL。2例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自觉肌力逐渐恢复正常。病例1术后第7天发现伤口处脑脊液漏,经穿刺抽液、加压包扎治愈;术后出现声音嘶哑,随访至3个月时好转。病例2未见术后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均随访12个月。末次随访时见患者椎体及肢体功能良好,肿瘤无复发,脊柱稳定性良好。病例1术前左侧颈部和左上肢疼痛VAS评分分别为7分和5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分和0分;术前左侧上、下肢各肌肌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末次随访时除左侧指伸肌肌力为Ⅳ级以外的其余各肌肌力均为Ⅴ级。病例2术前左侧颈部和左上肢疼痛VAS评分6分和3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分和0分;术前左上肢指伸肌和指屈肌肌力Ⅳ级,末次随访时均恢复至Ⅴ级。结论 三维可视化技术是一种直观、动态、全面的影像学评估方法,结合3D打印技术,可在术前明确肿瘤分期、制定手术方案,术中指导手术置钉及脊柱序列重建,对于颈胸段椎体原发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综述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黄心乐, 王文凯, 龚俊峰, 周跃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5): 345-351.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917-00282
全文: HTML (2 KB)  PDF (864 KB)  ( 461 )
摘要 ( 105 )
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BE/BESS)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及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2022年6月前公开发表的关于UBE/BESS技术的发展历史及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相关文献共162篇,剔除内容不符、无法获取原文、重复性研究及综述类文献,最终纳入67篇文献,对UBE/BESS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UBE/BESS技术在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中具有诸多优势,但也有其缺点;目前其研究仅限于小队列、短期随访,需进行多中心、大队列、前瞻性长期随访研究来进一步评估该技术的利弊。结论 UBE/BESS技术虽然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手术,但在目前国内以单通道脊柱内镜为主要脊柱微创术式的大环境下,凭借其视野全面及操作灵活等优势,有望弥补单通道在应对较复杂病情时手术效率较低的缺陷,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内镜下融合方面发挥优势,成为微创脊柱外科医生手中的又一把利器。

椎体CT扫描Hounsfield Unit值评价骨密度在脊柱外科应用的研究进展

杨浦鑫, 王辉, 丁文元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 (5): 352-356.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20917-00281
全文: HTML (2 KB)  PDF (848 KB)  ( 174 )
摘要 ( 152 )
目的 总结采用椎体CT扫描Hounsfield Unit(HU)值评价骨密度在脊柱外科临床的应用进展。方法 在PubMed和CNKI数据库中,分别以“Hounsfield Unit, CT, vertebral”和“HU值、椎体CT值”为关键词,检索1980年1月—2022年5月发表的有关椎体HU值应用的文献共680余篇,剔除无法获取全文、内容不符及重复性研究文献,选择近期发表在较为权威期刊的论文23篇纳入分析,重点对HU值在脊柱外科疾病的诊治及术后并发症预防进行了总结。结果 椎体松质骨HU值反映骨密度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均优于传统双能X线吸收法(DEXA)和定量CT(QCT)法。椎体HU值在预测腰椎融合术后融合器沉降、内固定术后螺钉松动、侧弯矫形术后邻近节段退变风险中有重要价值;椎体HU值描述了颈椎及腰椎的骨密度分布特点,对脊柱外科手术方案的制订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有一定指导意义。结论 椎体松质骨HU值在骨密度评价中有着重要作用,对实现脊柱外科手术个体化及提高手术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