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24, 29 (3)   Published: 2024-03-06
选择 | 合并摘要
封面+目录

2024年29卷3期封面+目录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3): 0-0.
全文: HTML (1 KB)  PDF (29175 KB)  ( 25 )
摘要 ( 51 )
断层解剖与影像

永存坐骨动脉的临床及CT血管成像影像特点分析

尹翠林, 周丽, 韩亚庆, 刘军, 强永乾, 杨健, 丁宁宁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3): 143-14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630-00168
全文: HTML (1 KB)  PDF (2684 KB)  ( 55 )
摘要 ( 78 )
目的 探讨永存坐骨动脉(PSA)的临床特点及CT血管成像(CTA)影像特点。方法 横断面研究。纳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6月—2022年12月行双下肢动脉CTA检查的患者3 120例。其中,2 995例(96.00%)患者被检出为外周动脉疾病、48例(1.53%)急性动脉栓塞、43例(1.38%)血栓闭塞性脉管炎、9例(0.29%)腘动脉陷迫综合征、7例(0.22%)检出PSA,18例患者(0.58%)未见明显异常。对7例PS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1)临床特点:7例PSA患者中,男4例、女3例,年龄30~84(59.5±15.9)岁;均累及单侧肢体,左侧5例、右侧2例;Pillet-Gauffre分型为2A型6例、3型1例。其中,1例患者表现为左臀部搏动性包块1年余,突发左下肢疼痛4 d;4例患者表现为下肢疼痛、发凉;1例下肢肿胀;1例无明显临床症状,因膝关节外伤行双下肢动脉CTA检查时偶然发现;2例合并左侧坐骨动脉动脉瘤,动脉瘤均位于左侧臀大肌前内侧,且合并附壁血栓及远端栓塞;1例合并腘动脉血栓形成;2例合并下肢动脉硬化。(2)CTA影像特点:7例患者中,6例2A型患者表现为增粗的髂内动脉发出粗大分支并走行至臀大肌前内侧,最终延续为腘动脉,其股浅动脉发育纤细,较腘动脉内径明显变小,并未与腘动脉延续;另1例3型患者表现为髂内动脉分支止于大腿上部,较为纤细,股浅动脉发育正常并延续为腘动脉。6例2A型PSA患者患侧髂内动脉直径为(9.7±1.9) mm,大于健侧髂内动脉直径的(5.9±1.3) mm;患侧股浅动脉直径为(2.4±0.3) mm,小于健侧的(4.9±0.2) mm:两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3、36.60,P值均<0.001)。1例3型PSA患者患侧髂内动脉直径为6.7 mm、健侧为6.4 mm,患侧股浅动脉直径为4.3 mm、健侧为4.6 mm,患、健两侧基本一致。结论 PSA发病率极低,Pillet-Gauffre分型中以2A型常见,并发症以坐骨动脉瘤和动脉栓塞常见。不同分型PSA的CTA表现不同,典型(即2A型)表现为髂内动脉增粗,发出坐骨动脉走行至臀大肌前内侧并延续为腘动脉,股浅动脉纤细,不与腘动脉延续。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CT及MRI影像特征

吴珊, 刘军, 张明, 徐小玲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3): 148-15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626-00165
全文: HTML (1 KB)  PDF (1988 KB)  ( 25 )
摘要 ( 64 )
目的 探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SPS)的CT及MRI影像特征。方法 横断面研究。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22年1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1例ASP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例、女7例,首次就诊年龄20~52(30.5±13.2)岁。术前5例患者行CT平扫检查,1例行CT及MR平扫,5例行MR平扫(其中1例同时行MR增强扫描)。基于患者的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观察肿瘤位置、形状、大小、边界、CT 密度、MRI信号特点等影像学特征。结果 11例ASPS患者中,肿瘤位于左侧股直肌4例、左侧股中间肌1例、右侧股中间肌1例、右侧股骨四头肌1例、左上肢三角肌1例、左侧腹膜后3例;9例呈卵圆形,1例呈圆形,1例呈不规则形;肿瘤最大直径4.7~11.1(9.1±2.3) cm;9例病灶边界清晰,2例病灶上下缘边界不清。CT影像特征:6例病灶呈不均匀稍低密度,CT值为26~38(35.0±4.3)HU,1例病灶内见点状钙化。MRI特征:MR平扫T1加权像(T1WI)2例病灶呈等信号,4例呈稍高信号;6例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病灶内及周围均见低信号的流空血管影;1例MR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ASPS好发于四肢肌肉。其CT表现为不均匀的低密度影;MRI征象有一定的特异性,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病灶内及周围有低信号的流空血管影,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熟悉ASPS的CT及MRI影像特征有助于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无创血流储备分数评估功能性心肌缺血的可行性研究

祁冬, 乔晓春, 姚传顺, 董晨, 何兴义, 姚木子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3): 153-158.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530-00138
全文: HTML (1 KB)  PDF (2332 KB)  ( 69 )
摘要 ( 52 )
目的 探讨采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无创血流储备分数(FFR)评估冠心病患者功能性心肌缺血的可行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纳入2022年1月—2023年3月在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CCTA、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有创FFR测量的疑似冠心病患者43例(61支血管),其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48~76(63.5±5.8)岁。基于CCTA图像数据通过采用流体力学模型原理计算CCTA FFR (CT-FFR)值,以有创FFR值为参考“金标准”,分别以患者计数和血管计数计算CT-FFR诊断心肌缺血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获得曲线下面积(AUC);采用Pearson分析基于患者计数和血管计数的CT-FFR与有创FFR的相关性,并应用Bland Altman法评价二者之间的一致性。结果 基于患者计数,CT-FFR诊断心肌缺血的灵敏度为85.71%,特异度为90.09%,阳性预测值为90.00%,阴性预测值86.96%、准确率为88.37%;基于血管计数,CT-FFR 诊断心肌缺血的灵敏度为87.50%,特异度为93.10%,阳性预测值为93.33%,阴性预测值87.10%、准确率为90.16%。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基于患者计数和血管计数的CT-FFR诊断心肌缺血的AUC值分别为0.774和0.758。Pearson分析显示,基于患者计数和血管计数的CT-FFR值与有创FFR值均呈正相关性(r患者=0.963、r血管=0.980,P值均<0.001);经Bland-Altman法分析,CT-FFR与有创FFR 之间的一致性良好(95% CI-0.064~0.035)。结论 CT-FFR技术在评估冠心病患者心肌功能性缺血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具有可行性,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临床研究

小儿先天性半椎体畸形后路半椎体切除单侧短节段固定术的长期疗效观察

王世雄, 薛旭红, 赵胜, 高泽, 张艳东, 席凡辉, 郭伟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3): 159-165.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619-00157
全文: HTML (1 KB)  PDF (3940 KB)  ( 91 )
摘要 ( 179 )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半椎体畸形行后路半椎体切除单侧短节段固定术的长期疗效。方法 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00年1月—2018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先天性半椎体畸形患儿26例,其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2~12(5.4±2.9)岁。26例患儿半椎体畸形均为单发,其中完全分节型17例、半分节型9例,均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单侧短节段固定术治疗。观察指标:(1)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感染、神经功能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2)统计术后即刻侧凸Cobb角、局部后凸角的矫正率,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5年5个不同时间点间侧凸Cobb角、矢状面轴向距离(SVA)、胸椎后凸角(TK)、局部后凸角,用以评估矫形效果;(3)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1~5年近端椎体和远端椎体的凸侧高度、凹侧高度、双侧椎弓根投影外侧缘距离(BLPD);统计术后5年各项指标的总增长率。结果 (1)2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围术期死亡病例。手术时间84~174(120.0±24.0) min,术中出血75~130(100.0±16.1) mL。患者术后即刻侧凸Cobb 角矫正率为66.3%±18.4%,局部后凸角矫正率为47.7%±40.4%。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2)2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0~82(68.8±8.1)个月。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5年,患者侧凸Cobb角分别为36.3°±11.4°、12.3°±7.4°、12.1°±7.4°、12.1°±7.5°、12.6°±7.4°,SVA分别为2.1°±1.1°、2.2°±0.9°、2.3°±1.0°、2.4°±0.9°、2.3°±1.2°,TK分别为26.1°±9.2°、23.4°±8.1°、23.6°±8.1°、23.9°±8.0°、28.5°±8.9°,局部后凸角分别为21.8°±10.1°、9.8°±6.0°、9.7°±5.8°、9.8°±6.2°、9.7°±5.3°。术后即刻、6个月、1年,患者侧凸Cobb角、TK、局部后凸角均小于术前,术后5年侧凸Cobb角、局部后凸角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时间点间SVA比较,以及术后5年TK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26例患者术后1~5年近端椎体和远端椎体的凸侧高度、凹侧高度、BLPD与术前比较,均呈增加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近端=76.12、34.80、13.27,F远端=108.13、59.94、20.40,P值均<0.001)。术后5年近端椎体和远端椎体的凸侧高度总增长率分别为106.4%±89.3%和96.9%±74.1%,凹侧高度总增长率分别为91.0%±93.5%和96.2%±101.3%,BLPD总增长率分别为37.0%±47.7%和40.4%±70.3%。结论 后路半椎体切除并单侧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半椎体畸形可取得满意的矫形效果,术后5年随访矫正效果维持良好。

机器人导航与传统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近期疗效比较

周平辉, 马炳旭, 叶雨辰, 张世辉, 傅玉春, 张长春, 官建中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3): 166-171.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719-00011
全文: HTML (1 KB)  PDF (4245 KB)  ( 37 )
摘要 ( 64 )
目的 探讨机器人导航下与传统C臂 X 线机透视下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1年1月—2022年12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20~58(44.6±11.4)岁。30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采用传统C臂X线机透视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术治疗的17例为传统组,采用“天玑”骨科机器人导航下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13例为机器人组。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因素、受伤至手术时间、伤椎节段等基线资料;(2)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和医务人员辐射剂量>0.01 mSv的占比、单枚螺钉置钉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3)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第7天、术后3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Cobb 角及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结果 (1)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3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机器人组手术时间(125.0±5.8) min大于传统组的(100.1±8.1) min,住院时间8(7,8) d、透视次数(9.2±3.2)次、单枚螺钉置钉时间(3.5±0.6) min、工作人员辐射剂>0.01 mSv的占比(3/13)均低于传统组的10(10.0,10.5) d、(11.5±2.2)次、(5.4±0.7) min、12/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0例患者均获随访3个月。2组内比较,患者术后第7天和术后3个月腰背部疼痛VAS 评分、伤椎矢状面Cobb角均低于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比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术后第7天和术后3个月,腰背部疼痛VAS评分、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采用机器人导航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传统C臂X线机透视下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且机器人导航下手术在减少术中X线透视次数和医务人员辐射剂量、置钉时间等方面优于传统手术方式。

人工补片联合半关节置换术治疗儿童膝关节周围累及骨骺的骨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近期临床疗效

亚地坎·亚生江, 向海滨, 田征, 陈江涛, 杨欣, 陈杨, 艾克拜尔·尤努斯, 徐磊磊, 姜大为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3): 172-178.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710-00008
全文: HTML (1 KB)  PDF (8730 KB)  ( 6 )
摘要 ( 55 )
目的 探讨人工补片联合半关节置换术治疗儿童膝关节周围累及骨骺的骨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9年6月—2022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肿瘤外科收治的8例膝关节周围原发性骨恶性肿瘤患儿,其中男4例、女4例,年龄8~13(10.6±1.6)岁。肿瘤位于股骨远端2例、胫骨近端6例。术前穿刺活检病理诊断:骨肉瘤5例,尤文肉瘤3例。所有患儿行人工补片联合半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项目如下。(1)观察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切口感染、膝关节脱位、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断裂及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情况。(2)术后定期随访:行抽屉试验和侧方应力试验评价膝关节稳定性;行双下肢全长X线片检查,测量下肢长度变化;行膝关节CT及MRI检查,观察假体松动及局部复发情况;行肺部CT和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CT检查,观察患儿肿瘤有无肺部转移及其他部位远处转移。术后3个月起采用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学会(MSTS)评分系统评价患肢功能,测量患侧膝关节活动度(ROM)评价膝关节活动恢复情况。结果 8例患儿手术均完成顺利,手术时间150~440(265.2±54.2) min,术中出血量150~400(307.5±98.7) mL。术后1例患儿切口延迟愈合,7例患儿切口一期愈合。8例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36(13.8±9.9)个月。随访期间,患儿步态良好,无明显的跛行,无膝关节脱位、假体周围骨折,以及假体断裂、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膝关节稳定性满意,双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显示双下肢不等长,差值为0.2~2.0(0.9±0.6) cm;行膝关节CT及MRI检查,肿瘤无局部复发,无感染、假体周围骨折、膝关节脱位,无假体断裂、松动等情况;行肺部CT、PET/CT检查,未发现肺部或其他部位肿瘤转移。末次随访时MSTS评分为24~29(27.5±1.5)分,患肢功能均为优;ROM为60°~110°(95°±14.1°),膝关节活动度满意。结论 人工补片联合半关节置换术治疗儿童膝关节周围累及骨骺的骨原发性恶性肿瘤,可保留对侧正常骨骺,术后可获得满意的膝关节稳定性和功能,近期临床疗效良好。

前侧入路微创钢板接骨术治疗成人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疗效分析

汪李军, 钱鸣雷, 吴健, 范胜利, 唐天驷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3): 179-186.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910-00074
全文: HTML (1 KB)  PDF (7133 KB)  ( 5 )
摘要 ( 50 )
目的 探讨上臂前侧入路微创钢板接骨术(MIPO)治疗成人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6年10月—2022年9月南通大学附属常熟医院骨科73例成人肱骨干中下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31例,年龄18~86(53.0±20.4)岁。按照患者手术方式分组:MIPO组39例,采用前侧入路MIPO;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组34例,采用前外侧入路ORIF。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外伤至手术时间、骨折AO分型等基线资料;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记录手术并发症,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系统(ASES)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12个月评估患侧上肢肩肘功能。结果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外伤至手术时间、骨折AO分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3~48(29.6±2.3)个月。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MIPO组手术切口长度为(8.4±1.1) cm,短于ORIF组的(13.8±1.9) cm;术中出血量138.0(132.0,167.0) mL,少于ORIF组的248.5(240.8,290.3) mL;术后住院时间4.0(3.0,4.0) d,短于ORIF组的6.0(5.0,7.0)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37,Z=-7.33、-6.29,P值均<0.001)。与ORIF组相比,MIPO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ASES评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0、4.62、4.67,P值均<0.05);2组患者术后12个月ASE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PO组3例术后出现患肘前侧麻木症状,均在术后6周余恢复正常感觉;无切口感染及骨不愈合。ORIF组4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骨折感染性骨不连继发内固定断裂,均予二次手术自体髂骨植骨术后骨折愈合;7例主诉术后患侧手部虎口区麻木症状,观察3月余症状均完全消失。结论 前侧入路MIPO治疗成人肱骨干中下段骨折,能避免广泛的软组织剥离及桡神经暴露,对骨折断端血供干扰小,临床疗效满意。

首发于双侧颞骨的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汪文文, 蒋成义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3): 187-19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528-00137
全文: HTML (1 KB)  PDF (5301 KB)  ( 12 )
摘要 ( 55 )
目的 探讨首发于双侧颞骨的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例21岁双侧颞骨LCH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及PubMed等数据库中,以“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双侧颞骨”以及“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bilateral temporal bone”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02年3月—2022年3月成人首发于双侧颞骨LCH的相关文献,共纳入6篇(6例)英文文献。结合本文1例患者的诊疗过程,总结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式。结果 本文1例21岁男性患者临床表现为左耳流脓、听力下降,通过中耳乳突术后的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得以确诊,治疗方式为手术+联合化疗+局部放射治疗。在行颞骨病变切除后,患者病情进展迅速,累及下颌骨、颅底骨、第7颈椎(C7);予以联合化疗及放射治疗,随访1年病情稳定。结合文献报道的6例首发于双侧颞骨的LCH成人患者,共7例,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21~56(41.1±10.4)岁,发病至确诊LCH的时间1个月~10年,单系统LCH (SS-LCH) 4例、多系统LCH (MS-LCH) 2例、高危型LCH 1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听力下降、耳漏、耳鸣、眩晕、平衡障碍等,并伴有耳后肿胀、双耳肿块、耳后压痛等。初步诊断方式为CT等影像学方法,确诊依据病理检查和/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S-LCH患者治疗方式主要为局部手术和/或化疗;MS-LCH中1例为手术+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全身应用类固醇激素,另1例仅予以对症治疗;高危型LCH治疗方式为手术+化学治疗。患者预后情况:1例仅对症治疗的MS-LCH患者在半年后双侧颞骨邻近软组织受累;本例SS-LCH患者,行颞骨病变切除后下颌骨、颅底骨、C7受侵,联合化疗及放射治疗后病情稳定,其他患者在随访期间未见转移。结论 首发于双侧颞骨的成人LCH是一种少见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CT等影像学检查可初步诊断,最终确诊依赖于手术后的病理检查,手术切除辅以化学治疗和/或放射治疗的个体化综合性治疗方案效果较好。
实验研究

胫骨远端内踝逆行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姚小涛, 刘庆军, 丁真奇, 钟渊福, 陈肖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3): 193-198.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827-00057
全文: HTML (1 KB)  PDF (3705 KB)  ( 20 )
摘要 ( 42 )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探讨胫骨远端内踝逆行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 选取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体检的健康男性志愿者1名,30岁,身高172 cm,体质量60 kg。应用螺旋CT对左侧胫骨进行薄层连续扫描。将受试者胫骨CT数据导入Mimics 16.0软件建立胫骨三维模型。对胫骨三维模型远端进行切割,模拟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根据手术方式分别构建胫骨远端内侧钢板固定模型、专家型胫骨髓内钉固定模型、胫骨远端前外侧L形钢板固定模型、胫骨远端内踝逆行髓内钉固定模型。分别对4组模型依次施加400、800、1 200 N的压缩载荷及4、8、12 N·m的扭转载荷,观察4组模型在同种载荷下的等效应力和位移情况。结果 在400、800、1 200 N压缩载荷条件下,胫骨远端内侧钢板固定模型最大应力分别为35.08、69.26、103.52 MPa,专家型胫骨髓内钉固定模型最大应力分别为24.45、46.26、71.00 MPa,胫骨远端前外侧L形钢板固定模型最大应力分别13.69、27.76、34.10 MPa,胫骨远端内踝逆行髓内钉固定模型最大应力分别为16.07、28.91、41.25 MPa。胫骨远端内侧钢板固定模型的应力峰值高于另外3组,专家型胫骨髓内钉固定模型的应力峰值处于中等水平,而胫骨远端内踝逆行髓内钉固定模型的应力峰值以及胫骨远端前外侧L形钢板固定模型的应力峰值较低且相近。在3种压缩载荷情况下,胫骨远端内侧钢板固定的位移峰值分别为0.65、1.28、1.90 mm,专家型胫骨髓内钉固定分别为0.69、1.36、2.04 mm、前外侧L形钢板固定分别为0.65、1.28、1.91 mm,胫骨远端内踝逆行髓内钉固定分别为0.68、1.34、2.01 mm,4种不同的内固定方式所导致的位移峰值接近。在4、8、12 N·m扭转载荷条件下,胫骨远端内侧钢板固定模型的最大应力分别为284.66、568.87、950.00 MPa,专家型胫骨髓内钉固定模型的最大应力分别为187.74、373.06、558.19 MPa,胫骨远端前外侧L形钢板固定模型的最大应力分别为219.75、439.50、649.01 MPa,胫骨远端内踝逆行髓内钉固定模型的最大应力分别为194.45、368.32、544.89 MPa。胫骨远端内侧钢板固定应力峰值最大,胫骨远端前外侧L形钢板固定于居中水平,而胫骨远端内踝逆行髓内钉固定和专家型胫骨髓内钉固定显示出较低且相似的应力峰值。在4、8、12 N·m扭转载荷下,胫骨远端内侧钢板固定的位移峰值(3.37、6.67、11.12 mm)也比专家型胫骨髓内钉固定(2.49、5.01、7.51 mm)、前外侧L形钢板固定(2.36、4.73、7.12 mm)和胫骨远端内踝逆行髓内钉固定(1.32、2.62、3.92 mm)更高。专家型胫骨髓内钉固定和胫骨远端前外侧L形钢板固定位移峰值位于居中水平且相近,而胫骨远端内踝逆行髓内钉固定的位移峰值较低。结论 采用远端胫骨内踝逆行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相对传统的内固定方法,生物力学稳定性更好,更安全可靠,推荐临床首选。
个案报道

肩关节米粒体滑囊炎1例

向世凤, 刘军, 李康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3): 199-201.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629-00167
全文: HTML (1 KB)  PDF (3268 KB)  ( 47 )
摘要 ( 58 )
综述

膝单髁置换术中胫骨平台后倾角测量和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

郭蜀新, 代思明, 管士坤, 刘宁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 29 (3): 202-206.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30630-00170
全文: HTML (1 KB)  PDF (2199 KB)  ( 59 )
摘要 ( 51 )
目的 总结膝单髁置换术(UKA)中胫骨平台后倾角(PTS)的测量及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等数据库,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胫骨平台后倾角”以及“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posterior tibial slope”等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17年1月—2023年7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共87篇,剔除其中内容不符、质量较低、重复研究、证据等级不高、无法获取全文者,最终纳入37篇文献,对PTS在UKA术中的意义、PTS测量及其术中定位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在UKA术中获得良好的PTS对患者术后膝关节软组织平衡、关节活动度的恢复具有较大意义。MRI和CT是测量PTS最为准确的方式,而基于X线片的胫骨近端解剖轴(TPAA)参照法、前皮质切线(ATC)参照法和后皮质切线参照法由于经济便捷在临床使用更多,其中TPAA参照法最佳,可作为统一的测量方法,ATC法可作为随访及髓外引导时的首选方法。传统UKA术中PTS定位多依靠髓外定位杆进行经验测量,但准确性较低。其改进方法,如新型截骨导向杆参照法、前内侧胫骨平台参照法及探针法等,有效提高了术中PTS定位的精准性;另外,数字骨科技术如增强现实技术、计算机导航、机器人辅助及个性化截骨导板等,也能提高PTS定位准确性,是未来精准医疗的方向。结论 在UKA术中恢复患者原始PTS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术前精准测量与定位、术中应用先进方法进行截骨,能够有效提高手术精确性与临床效果。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