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5, 20 (6)   Published: 2015-12-06
选择 | 合并摘要
述评

积极实践,冷静思考,推动我国微创脊柱外科健康持续发展

郑召民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6): 481-482.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6.001
全文: HTML (3 KB)  PDF (1208 KB)  ( 432 )
摘要 ( 235 )
脊柱微创手术解剖与临床专题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入路的X线、MRI分析

徐宝山, Yuvraj Hurday, 杜立龙, 郭林, 曹毅, 万业达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6): 483-487.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6.002
全文: HTML (2 KB)  PDF (2255 KB)  ( 768 )
摘要 ( 324 )
目的 通过影像学测量观察,探讨经皮椎间孔内镜手术入路与椎间孔、神经根及邻近组织的解剖学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月在天津市天津医院行腰椎影像学检查的患者影像资料,按脊柱序列正常、无畸形、无移行椎的要求共纳入100例正常腰椎的横断面MRI资料和100例正常腰椎正侧位X线图像资料。选取L2/3~L5/S1节段椎间盘上下缘两个层面的MRI横断面图像的,分别测量椎间盘上、下缘的椎间孔宽度最小值(Gs、Gi)、神经根-椎间盘距离(Hs、Hi)、神经根-关节突距离(Is、Ii)和入路靶角(Js°、Ji°)。选取L4/5和L5/S1节段正侧位X线图像,分别从正位和侧位测量分析髂脊-椎间盘距离(Qa、Qb)和入路靶角(Ra°、Rb°)。结果 MRI横断面图像资料分析显示Gs均>Gi,其中L4/5节段Gi最小[(2.72±1.40) mm],L2/3节段Gs最大[(5.16±1.53) mm]。神经根-椎间盘距离从头端向尾端逐渐减小,并且在椎间盘下缘层面距离最近。L2/3和L3/4节段神经根位于椎间盘的背侧;而在L4/5和L5/S1节段,神经根位于椎间盘的腹侧。Is<Ii,其中L4/5节段Is最近[(-2.55±4.94) mm],L5/S1节段Ii最远[(-8.23±11.11) mm]。 椎间盘上、下缘横断面入路靶角从头端向尾端逐渐减小。L2/3和L3/4节段Js°>Ji°;L4/5和L5/S1节段Js°<Ji°。正侧位X线图像分析显示L4/5节段位置与髂脊约处于同一高度,L5/S1节段靶角明显大于L4/5节段。结论 下腰椎(L4/5和L5/S1)椎间孔变小、神经根与椎间盘更近、入路靶角变大变陡,手术入路更复杂、难度更大;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时需采用环锯扩大椎间孔,使工作通道充分进入椎管内,减小神经根损伤的风险。

腰椎失稳症患者腰椎间隙X线解剖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张春霖, 王若愚, 李莹, 王闯建, 严旭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6): 488-493.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6.003
全文: HTML (3 KB)  PDF (2824 KB)  ( 357 )
摘要 ( 221 )
目的 总结腰椎失稳症患者病变椎间隙X线解剖学特征,并提出分型,以期为临床应用椎间融合器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采用后路镜(双牵开摆动式椎间盘镜)微创融合术及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130例腰椎失稳症患者的资料,其中男69例,女61例;年龄15~76岁,平均49岁。130例患者共有209个病变节段:L1/2 8个,L2/3 9个,L3/4 34个,L4/5 90个,L5/S1 68个。在腰椎侧位X线影像上测量腰椎间隙前缘高度(a)、椎间隙盘状小凹前端高度(b)、椎间隙后缘高度(c)等数据,依据a/b、c/b比值将腰椎间隙分为6型:AD型(a/b>1且c/b>0.5),AE型(a/b>1 且c/b≤0.5)、BD型(a/b=1且c/b>0.5)、BE型(a/b=1且c/b≤0.5)、CD型(a/b<1且c/b>0.5)、CE型(a/b<1且c/b≤0.5)。术后X线检查评估端膨胀融合器位置变化,CT检查评估融合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对209个腰椎间隙均行后路镜下置入端膨胀融合器,其中9例合并Ⅰ度(7例)或Ⅱ度(2例)腰椎滑脱者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 所有腰椎间隙中AD型占78.0%(163/209),AE型占10.5%(22/209), BD型占8.6%(18/209), BE型占2.4%(5/209),CD型占0.5%(1/209), CE型未见。术后随访3~24个月。按JOA评分,改善率为86.4%。按疗效分级标准:治愈91例,显效31例,有效8例。按Suk标准,86个椎间隙(41.1%,86/209)达到坚固融合,123个椎间隙(58.9%,123/209)达到可能融合。1例AD型椎间隙端膨胀融合器2枚下沉、1例BD型椎间隙端膨胀融合器1枚下沉,总下沉率为0.7%(3/418),1例CD型椎间隙端膨胀融合器后移,总移位率为0.2%(1/418)。本组无一例发生神经损伤或死亡。结论 对腰椎失稳症患者腰椎间隙进行X线解剖学分型可为后路镜下微创椎间融合术端膨胀融合器的植入位置确定及移位趋势评估提供指导,能减少或避免融合器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微创经椎间孔与传统腰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肥胖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王亚朋, 张为, 安纪龙, 孙亚澎, 丁文元, 申勇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6): 494-498.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6.004
全文: HTML (2 KB)  PDF (2658 KB)  ( 323 )
摘要 ( 265 )
目的 比较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传统腰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肥胖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手术治疗的62例肥胖患者LDH的临床资料。患者BMI均≥28 kg/m2。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将62例患者分为MIS-TLIF组(30例)与PLIF组(32例)。术前2组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差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采用疼痛VAS评分、ODI、JOA、血清CK水平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与PLIF组相比,MIS-TLIF组手术时间较长[(154±54)min vs (103±31)min,t′=4.489,P<0.01],但术中出血量较少[(134±20)mL vs (357±43)mL,t′=26.350,P<0.01],术后引流量较少[(48±13) mL vs (375±26)mL,t′=61.730,P<0.01],术后卧床时间较短[(4.8±1.3)d vs (8.7±2.9)d,t′=6.760,P<0.01]。与PLIF组相比较,MIS-TLIF组术后第1、3、5天血清CK水平明显降低(P值均<0.01),术后第3天及3、6个月MIS-TLIF组腰背痛VAS评分低(P值均<0.01),术后3、6个月MIS-TLIF组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3、6个月MIS-TLIF组JOA评分增加(P值均<0.01)。PLIF组有3例患者切口延迟愈合,其中感染1例;MIS-TLIF组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 与传统PLIF手术相比,MIS-TLIF术式治疗肥胖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既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又可以减少术后腰背痛及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改良YESS技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应用的中期临床疗效观察

张琳, 张西峰, 侯克东, 杨华东, 蒋续钢, 李凝道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6): 499-503.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6.005
全文: HTML (2 KB)  PDF (4018 KB)  ( 507 )
摘要 ( 241 )
目的 探讨改良的同轴脊柱内镜操作系统(YESS)技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应用的技术要点与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单个医生连续收治的13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其中男93例,女41例,年龄14~84岁。局部麻醉下,应用改良的YESS技术行椎间盘摘除术,采用后外斜入路96例,椎板间孔入路38例。通过对比术前与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应用MacNab评分对患者中期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术中有2例患者出现心悸、出汗等症状,给予补液支持治疗后缓解,并完成手术。134例患者手术全部顺利完成,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诊时间平均(69.5±3.0)个月。内镜术后开放返修3例,返修率2.23%(3/134)。术前VAS中位数为8(7,9)分,术后即刻为1(1,2)分,术后6个月为1(0,1)分,术后1年为1(0,1)分,术后5年为1(0,1)分,术前与术后5年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082, P<0.01)。末次随访MacNab评分,优108例,良17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为93.3%(125/134)。结论 应用改良YES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较好,因其手术技术简便、手术时间短、患者耐受程度高,从而有利于该手术的推广和实施。

经皮椎间孔镜与显微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比研究

段丽群, 张文志, 贺瑞, 李旭, 葛畅, 张锋, 蔡海平, 王立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6): 504-509.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6.006
全文: HTML (2 KB)  PDF (2668 KB)  ( 1863 )
摘要 ( 295 )
目的 比较显微镜下腰间盘切除术(MSLD)与经皮椎间孔镜下腰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骨科单纯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的256例单节段LD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32例采用MSLD,另外124例采用经PELD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评价功能恢复、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对2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腰腿疼痛改善情况以及临床疗效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5~30个月,MSLD组及PELD组患者术后随访平均为(20.3±4.8)个月和(19.5±5.0)个月。与MSLD组相比,PELD组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恢复工作时间更短,但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时间均高于MSLD组(P值均<0.01)。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ODI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值均<0.05);MSLD组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高于PE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但术后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末次随访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LD组及PELD组患者末次随访时MacNab标准评定优良率分别为94.7%(125/132)和94.3%(117/1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5, P>0.05)。2组均无大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MSLD组2例出现神经根牵拉损伤,1例出现硬脊膜撕裂;PELD组5例患者出现患肢出口神经根支配区的麻木不适,1例出现术中颈部疼痛,1例高度脱垂移位的患者术中出现髓核残留。2组各有2例术后出现复发,均行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 PELD与MSLD治疗单节段LDH均可取得满意的中短期临床疗效,PELD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以及术中放射线暴露多、手术时间长、特殊病例处理困难(如巨大突出、钙化及高度脱垂移位)等缺点,但MSLD能克服部分困难,是有益的技术补充。

显微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中黄韧带保留与否的临床对照研究

戴建辉, 林海滨, 李星, 吴育俊, 张怀志, 胡洪新, 陈旭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6): 510-514.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6.007
全文: HTML (2 KB)  PDF (1981 KB)  ( 486 )
摘要 ( 225 )
目的 探讨显微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MED)保留黄韧带与不保留黄韧带干预方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预后及硬膜外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对2005年1月—2011年1月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微创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206例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手术方法分为2组,其中A组91例行切除黄韧带常规MED,B组115例行保留黄韧带MED。在术前1 d与术后4周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直腿抬高角度(SLR)评估患者的腰腿疼痛、功能恢复及神经松解程度,并在术后4周进行早期临床疗效评定。术后1年进行标准化调查问卷的填写以评价患者满意度,以CT扫描评定术后硬膜外纤维化程度。结果 A组和B组术前1 d VAS评分、ODI、SLR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是(7.75±1.23)分和(7.84±1.27)分,71.8%±9.4%和72.3%±9.1%,25.1°±2.33°和24.6°±2.28°,(50.59±5.59)min和(51.03±6.18)min,(43.56±8.02)mL和(42.88±8.76)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0.512、0.386、0.893、0.529、0.574,P值均>0.05)。A、B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042、0.042,P值均>0.05)。术后4周,A组和B组VAS、ODI、SLR分别是(3.13±1.24)分和(2.32±1.20)分,29.4%±6.7%和23.3%±7.6%,65.2°±4.84°和74.4°±4.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4.741、6.025、13.423,P值均<0.01)。A、B组患者术后4周的VAS、ODI、SLR均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术后4周,B组患者疗效等级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58,P<0.01)。术后1年,A组硬膜外纤维化程度CT评分等级明显差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435,P<0.01);且标准化问卷统计结果显示,A组手术治疗满意率为75.8%(69/91),B组为92.2%(106/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23,P<0.01)。结论 MED髓核摘除术无论保留黄韧带与否,与术前自身相比,临床症状均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保留黄韧带较不保留黄韧带的手术方式预后更好,硬膜外纤维化程度更低。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同时经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

朱卉敏, 张锴, 王衡, 郭新军, 单朝, 刘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6): 515-518.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6.008
全文: HTML (3 KB)  PDF (1430 KB)  ( 748 )
摘要 ( 237 )
目的 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同时经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4年2月,武警河南总队医院脊柱外科治疗的55例无神经损伤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附加伤椎固定的三椎体六钉固定,其中开放组31例采用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微创组24例采用Sextant系统下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对2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后凸畸形矫正情况、腰背痛改善等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9个月(10~44个月)。微创组与开放组相比,手术切口总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术前比较,术后伤椎后凸角、Cobb角明显降低,椎体前缘高度、矢状面指数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开放组矢状面指数明显大于微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obb角、伤椎后凸角、伤椎前缘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附加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开放手术在对伤椎畸形的矫正方面无差异,是治疗无神经障碍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断层解剖与影像

妊娠中期胎儿眼球形态发育的标本MRI研究

张忠和, 侯中煜, 林祥涛, 滕皋军, 孟海伟, 臧凤超, 冯蕾, 于乔文, 刘庆伟, 刘树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6): 519-522.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6.009
全文: HTML (2 KB)  PDF (1425 KB)  ( 315 )
摘要 ( 338 )
目的 应用7.0 T MRI显示妊娠中期胎儿标本眼球的解剖结构,获得胎儿眼球发育的正常测量值与其3D可视化模型,并分析测量值随孕龄的发育变化。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60例12~23周胎儿标本7.0 T MR扫描影像资料,于眼球最大水平断面测量近侧眼距、远侧眼距、眼球直径与晶状体直径。对图像应用Amira 4.1软件进行3D重建,获得其3D可视化模型及眼球体积与晶状体体积的测量值。分析上述测量值随胎龄变化的规律。结果 妊娠中期胎儿眼球及其附属结构可以清晰地在7.0 T MRI上辨认出来。诸径线测量值随胎龄增加呈对数增长,体积测量值随胎龄增加呈直线增长,R2为0.823~9.919。结论 7.0 T MRI可以较好地评价妊娠中期胎儿眼球发育,是对传统解剖学数据的补充,并可为临床评价宫内胎儿眼球发育正常与否提供指导。

DSA成像血管测量参数在预测肺栓塞患者肺动脉高压中的应用价值

朱蕻潮, 魏宁, 徐浩, 崔艳峰, 许伟, 张庆桥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6): 523-527.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6.010
全文: HTML (2 KB)  PDF (2256 KB)  ( 506 )
摘要 ( 255 )
目的 探讨DSA成像血管测量参数在预测肺栓塞患者肺动脉高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行DSA肺动脉造影的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明确诊断肺动脉栓塞的24例患者作为研究组,肺动脉收缩压(PASP)>30 mmHg(1 mmHg=0.133 kPa);无肺动脉栓塞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PASP<25 mmHg。在DSA图像上测量主肺动脉、升主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以及右下肺动脉直径,计算主肺动脉直径与升主动脉直径比值(rPA)。应用t检验分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血管径线之间的差异,并应用ROC曲线对有统计学意义的血管参数进行分析,评估各参数诊断和预测肺动脉高压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 对照组主肺动脉直径、左肺动脉直径、右肺动脉直径、右下肺动脉直径测量值以及rPA分别为(27.19±2.59)mm、(19.84±1.73)mm、(21.82±1.97)mm、(11.77±1.19)mm、0.83±0.07,均小于研究组的(32.99±3.96)mm、(22.49±2.83)mm、(25.18±3.87)mm、(13.12±1.78)mm、0.97±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主肺动脉直径以及rPA在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0、0.929(P值均<0.01),所有血管参数中rPA的诊断价值最高。结论 DSA作为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金标准,可以通过主肺动脉直径及rPA等血管参数的研究预测肺动脉高压,能为临床病情评估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帮助。

椎动脉多发复合变异的CT血管成像观测及临床意义

陈玉飞, 赵洪全, 姜召福, 彭磊, 张丽芬, 刘建宁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6): 528-533.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6.011
全文: HTML (2 KB)  PDF (3984 KB)  ( 286 )
摘要 ( 250 )
目的 探讨椎动脉(VA)变异CTA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烟台业达医院影像科2013年1月—2014年8月200例疑似脑血管病变患者头颈部CTA资料,测量VA管径,观测VA管腔对称性,观测VA起源、行程、数目、异常吻合等多种解剖变异,统计分析VA变异类型。结果 200例CTA中,102例VA未见明显解剖变异;余98例(49.0%,98/200)至少存在1种VA变异,最多见的是VA单纯管腔发育细小69例(34.5%,69/200)72条,其次为不同类型的行程变异28例(14.0%,28/200)30条,单纯VA开窗1例。98例变异中,多发复合变异(MCV)19例(9.5%,19/200),其中6例(3.0%,6/200)存在3种及以上变异;MCV最多见的表现形式是各节段行程变异合并其他部位和类型的变异(7.5%,15/200)。结论 通过CTA能够较好地观察VA与各椎骨的关系,以及判定血管行程变异等多种复杂变异,从而提高对VA多种变异及其复杂性的认识水平和诊断技术,对临床分析后循环缺血原因,以及外科和介入放射学手术避免血管损伤可能有重要意义。
应用解剖与临床

Denonvilliers筋膜解剖学研究及其在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

王毅, 马国龙, 梁小波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6): 534-539.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6.012
全文: HTML (2 KB)  PDF (3381 KB)  ( 448 )
摘要 ( 240 )
目的 探讨Denonvilliers筋膜的解剖特点,为直肠癌手术前方切除平面的选择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2012年7月—2014年1月对16例健康成人骨盆标本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全骨盆标本4例,男性3例、女性1例;纵行剖开半骨盆标本12例,男性10例、女性2例。解剖观察Denonvilliers筋膜头侧、尾侧及侧方附着点位置,Denonvilliers筋膜与盆腔自主神经位置关系以及与周围筋膜毗邻关系等。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3年9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6例采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的男性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术中影像资料完整、直肠癌侵犯直肠前方、Denonvilliers筋膜完整的直肠切除标本4例,并进行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及HE染色,光镜下观察Denonvilliers筋膜的层次及结构。结果 骨盆标本解剖可见Denonvilliers筋膜头侧起自腹膜反折,尾侧融入会阴体,两侧附着于盆壁筋膜2点、10点方向,并穿过盆壁筋膜附着于骨盆肌性结构。Denonvilliers筋膜与盆壁筋膜附着处下方可见盆腔自主神经丛的泌尿生殖支向前穿行,并与泌尿生殖血管融合形成泌尿生殖神经血管束,在Denonvilliers筋膜表面可见盆腔自主神经丛的交通支。在Denonvilliers筋膜后方0.5~0.8 cm处可观察到栅栏样组织,连接直肠固有筋膜与盆壁筋膜。而Denonvilliers筋膜与其余组织之间的关系在靠近会阴处也越发密切,难以游离。直肠癌患者直肠切除标本光镜下可见Denonvilliers筋膜主要由交错融合形成的胶原纤维与弹性纤维组成的略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其中可见神经、血管结构。结论 Denonvilliers筋膜与泌尿生殖神经关系密切,直肠癌根治术中在确定直肠前方手术切除平面时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应充分考虑到Denonvilliers筋膜的屏障作用及其与盆丛的关系,以免选择错误的手术切除平面,在切除Denonvilliers筋膜时损伤到泌尿生殖神经,导致术后排尿功能、性功能障碍。
临床研究

再次肝脏部分切除与射频消融术对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

吴黎雳, 宦宏波, 温旭东, 张亮, 杨大鹏, 夏锋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6): 540-545.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6.013
全文: HTML (3 KB)  PDF (1510 KB)  ( 298 )
摘要 ( 239 )
目的 分析并评价再次肝脏部分切除(RH)与射频消融术(RFA)对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提供的方法,计算机检索1990年1月—2014年12月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 Laboratory、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根椐纳入标准纳入比较RH与RFA治疗复发性肝细胞癌后不同时期生存人数的随机对照和病例-对照研究。在对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价后,分别提取接受RH与RFA治疗的患者例数及治疗后1、3、5年的生存例数计算比值比(OR),进行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采用Q检验和I2检验确定纳入研究的异质性,同质性好的研究(P>0.05, 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否则认为纳入研究存在异质性,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纳入研究足够多时,采用漏斗图分析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 最终纳入12篇文献,共1 176例患者。定性分析显示RH较RFA能更有效地提高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无病生存率。Meta分析评估RH与RFA的预后效果差异显示,1年、3年、5年的合成OR值(95%置信区间)分别为1.81(0.82, 4.01)、1.26(0.78, 2.01)、1.73(1.02, 2.95),1年、3年预后效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年预后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治疗中,与RFA相比,RH对提高患者无病生存率更为有利;虽然RH与RFA对改善患者早、中期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趋势上来说RH仍较RFA的预后效果好,且RH较RFA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晚期预后。综合来看,对于可以接受RH或RFA治疗的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RH治疗可获得更好的预后。

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法与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法在肝癌切除术中应用的比较

黄兴华, 胡还章, 江艺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6): 546-551.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6.014
全文: HTML (2 KB)  PDF (1027 KB)  ( 380 )
摘要 ( 289 )
目的 探讨不解剖肝门的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法和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法(Pringle法)在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对术后复发率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8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肝胆外科行手术切除的7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两组术中均不解剖第一肝门,其中A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26~70岁、平均52.95岁,术中应用半肝入肝血流阻断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B组38例,男27例、女11例,年龄32~75岁、平均52.32岁,术中应用第一肝门血流阻断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入肝血流阻断时间、手术时间、输血例数,术后第1天Child-Pugh分级情况,术后1、3、7 天血清AL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患者术后1个月以及此后每3个月定期门诊复查,观察2组患者血清ALT和TBiL的复常时间,患者复发率、生存率等指标。结果 2组术前Child-Pugh分级、术前血清ALT和TBiL水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阻断时间、输血例数以及术后1、3、7天血清TBiL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术后第1天Child-Pugh分级恶化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04, P<0.01);A组术后1、3、7天血清ALT水平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63、3.065、3.403、5.663,P值均<0.01); A组术后血清ALT和TBiL恢复正常水平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6.717、 8.508,P值均<0.01); A组患者术后1、2年累积复发率低于B组,而术后1、2年累积生存率高于B组,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rank检验比较2组2年的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检验值=0.918,P<0.01)。结论 在不解剖肝门的条件下,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法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切肝法与Pringle法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相比较,可以保护第一肝门结构的完整,明显减轻对残肝的能量代谢和全身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有利于肝功能的早日恢复,减少住院时间,是一种安全、实用的方法,临床上值得推广。

Colles骨折手法复位失败原因分析

熊海科, 岳全仓, 韦玮, 马小东, 张小军, 周鹏飞, 刘悦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6): 552-555.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6.015
全文: HTML (2 KB)  PDF (2508 KB)  ( 435 )
摘要 ( 296 )
目的 分析Colles骨折手法复位失败原因,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2年11月甘肃省天水市第四人民医院203例Colles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1例、女122例,年龄15~83岁,均采用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治疗。根据骨折复位标准及Dienst功能评定标准判定复位效果及临床预后,并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就诊时间、骨折类型、复位中不当因素与复位失败的关系。结果 203例中首次复位失败24例,失败率11.8%。不同性别患者的复位失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就诊时间、骨折类型、掌屈尺偏角度、复位过程中是否维持牵引患者的复位失败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4例患者治疗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1.5个月。根据Dienst功能评定标准,疗效优8例、良5例、可4例、差7例,不满意率45.8%(11/24)。结论 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有其优势所在,但也存在复位失败或导致腕关节功能受限的风险,其相关因素主要有患者年龄、就诊时间、骨折类型、复位中操作不当、不重视功能锻炼等,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甲状腺癌合并颈内静脉瘤栓7例分析

倪松, 朱一鸣, 李德志, 刘文胜, 刘绍严, 王晓雷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6): 556-558.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6.016
全文: HTML (2 KB)  PDF (2144 KB)  ( 382 )
摘要 ( 318 )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合并颈内静脉瘤栓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7例甲状腺癌合并颈内静脉瘤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CT证实7例甲状腺癌患者均合并颈内静脉瘤栓。5例行根治切除,其中2例切除颈内静脉及内部瘤栓、3例切除瘤栓而保留颈内静脉;2例行姑息切除。术后病理提示4例为未分化癌,3例为分化型甲状腺癌。结果 4例未分化癌患者(2例行根治切除,2例行姑息切除)均于术后6个月内死于广泛的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3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分别随访了39、40、44个月,均存活且无肿瘤复发。结论 对于甲状腺癌合并颈内静脉瘤栓的患者,CT有助于明确诊断并根据瘤栓的位置制定手术方案;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应尽量行根治术,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主动脉窦瘤的解剖特点及外科治疗策略

严飞, 霍强, 木拉提·阿不都热合曼, 朱涛, 刘正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6): 559-562.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6.017
全文: HTML (2 KB)  PDF (932 KB)  ( 507 )
摘要 ( 267 )
目的 总结主动脉窦瘤(SVA)的解剖特点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0年8月—2013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外科治疗的160例SV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SVA是否合并室间隔缺损(VSD)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R)将患者分为2组。A组:SVA合并VSD和/或AR,74例;B组:不合并VSD和/或AR的SVA,86例。比较2组患者SVA的解剖特点、各项围术期指标的情况,以及术后末次随访时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情况。结果 全组160例,手术均顺利。A组的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均明显长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38、4.579, P值均<0.01),而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治疗病房治疗时间、术后住院时间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解剖特点显示:与B组比较,A组SVA多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χ2=5.696, P<0.05),而起源于无冠状动脉窦者少(χ2=5.024, P<0.05);A组SVA破入右心室者多(χ2=6.257, P<0.05),破入右心房者少(χ2=13.399, P<0.01);A组中SVA未破者明显多于B组(χ2=9.787, P<0.01)。2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3例(1.9%)。术后13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0.8~30年,平均(17.6±4.2)年。随访期间患者死亡2例; SVA复发2例,行二次手术。新发AR 2例、AR进展6例,其中3例行二次手术,5例AR为轻~中度,心功能均为Ⅱ级,仍在随访之中。术后末次随访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100例,Ⅱ级25例,Ⅲ级9例,Ⅳ级0例,明显优于术前(Z=-11.382, P<0.01)。结论 起源于右冠窦的SVA较常合并VSD和/或AR,最常破入右心室,是外科治疗的难点。外科治疗SVA的关键在于掌握SVA及相关合并畸形解剖特点的前提下,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除术中切除瘤体和牢固修补外,应认真矫正合并的VSD、AR及其它畸形。

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132例泌乳素腺瘤的疗效观察

王飞, 宗绪毅, 李储忠, 姜之全, 乌优图, 李振业, 董程远, 张亚卓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6): 563-56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6.018
全文: HTML (2 KB)  PDF (2462 KB)  ( 353 )
摘要 ( 289 )
目的 探讨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泌乳素腺瘤的疗效。方法 对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内镜组2000年7月—2011年6月收治的132例泌乳素腺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6例,女76例;年龄19~68岁,中位年龄45岁;腺瘤直径0.5~5.5 cm。均行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按照肿瘤大小及侵袭性将患者分为微腺瘤组(≤1 cm, 34例)、非侵袭海绵窦大腺瘤组(>1 cm, 70例)、侵袭海绵窦大腺瘤组(28例),对患者住院时间、术后血浆泌乳素水平(PRL)正常率、肿瘤全切除率、视力视野、手术并发症、死亡与复发情况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132例泌乳素腺瘤中,微腺瘤全切除率为97.1% (33/34),术后PRL正常率为97.1% (33/34);非侵袭海绵窦大腺瘤全切除率为95.7%(67/70),术后PRL正常率为72.9% (51/70);侵袭海绵窦大腺瘤全切除率为3.6%(1/28),术后PRL正常率为0;术前48例视力障碍患者中,术后视力完全恢复18例(37.5%),视力改善12例(25.0%),视力无改变18例(37.5%),无视力恶化病例;无颈内动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病例;无永久性尿崩病例,4例暂时性尿崩;术后脑脊液漏患者12例(9.1%);鼻出血2例;无垂体功能不全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病例;132例患者住院时间为5~7 d;术后随访11个月~12年,平均5年7个月;无围术期死亡病例;微腺瘤复发3例(8.8%),大腺瘤复发15例(15.3%)。结论 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泌乳素腺瘤是一种安全、可行且有效的治疗方式。

强直性脊柱炎并发肺大疱、气胸的胸部高分辨率CT特征及诊治体会

孙志强, 左翠云, 陈雷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6): 567-571.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6.019
全文: HTML (2 KB)  PDF (2762 KB)  ( 389 )
摘要 ( 259 )
目的 探讨强制性脊柱炎(AS)并发肺大疱、气胸的胸部高分辨率CT(HRCT)特征,以提高临床对该症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5年7月福建省厦门市第三医院呼吸一科收住的8例AS并发肺大疱、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观察其胸部HRCT特征,同时对其误诊情况及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胸部HRCT提示:8例均有双肺尖纤维化、双肺多发巨大型肺大疱,其中5例肺大疱破裂并发气胸;矢状位多平面3D重建显示,8例均有胸椎曲度变直、椎体增生呈竹节样改变。8例均合并肺部感染(合并感染时胸部HRCT显示两下肺斑片实变影),其中3例为重症感染;5例治愈,1例好转,2例死亡。结论 对于胸部HRCT表现为双肺巨大型肺大疱和/或气胸,同时又有中轴关节炎症等表现的中老年患者,要注意对AS的筛查。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单纯气胸经过胸腔闭式引流后多能治愈,预后主要取决于肺部感染及心肾等器官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
短篇论著

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术在难治性鼻出血综合治疗中的应用

刘成珠, 徐松波, 吴目武, 洪俊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6): 572-573.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6.020
全文: HTML (2 KB)  PDF (845 KB)  ( 275 )
摘要 ( 191 )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术在难治性鼻出血的综合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8月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难治性鼻出血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6例,年龄35~75岁,病程7~10 d。发生鼻出血次数3~8次,每次出血量10~200 mL。均采用鼻内镜下鼻腔探查及电凝止血术治疗。术中先找到出血点并电凝之,黏膜糜烂处用纳吸棉填压。结果 本组24例患者均一次电凝手术成功止血。术后随访6个月,患侧均未再出血,鼻腔通气功能无影响,无一例继发嗅觉障碍或鼻腔粘连。结论 鼻内镜下鼻腔探查及电凝止血术是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可靠方法之一。

三维立体导丝定位与大体定位在乳房触诊阴性病变切除中的应用比较

李德春, 赵莉, 徐静静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6): 574-575.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6.021
全文: HTML (2 KB)  PDF (1566 KB)  ( 255 )
摘要 ( 177 )
目的 比较全数字化乳腺X线机引导3D立体导丝定位技术和大体定位法在乳房触诊阴性病变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4年7月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收治的80例临床触诊阴性、乳腺钼靶X线检查发现乳腺异常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大体定位组(A组)40例,采用摄轴位+标准侧位X线片判断病灶的大体位置,指导临床进行手术活检;3D立体定位组(B组)40例,采用3D立体导丝定位法标记病灶的大体位置,指导临床进行手术活检。对比2组患者手术一次性完整切除乳腺病灶的成功率。结果 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40例患者中,病灶一次性完整切除33例(82.5%),切除不完全行二次切除5例,未切到病灶2例。B组40例患者中,病灶一次性完整切除38例(95.0%),切除不完全行二次切除2例。2组患者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的成功率比较,B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638,P<0.05)。结论 全数字化乳腺X线机引导下采用3D立体导丝定位技术切除乳腺触诊阴性病灶,定位准确性高,手术切除范围小,是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病变患者定性诊断的有效方法 ,对早期发现、诊断及治疗乳腺病变具有重要价值。
个案报道

颅内骨外尤文肉瘤1例报道

刘磊, 韩猛, 汤浩, 马超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6): 576-577.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6.022
全文: HTML (2 KB)  PDF (2037 KB)  ( 204 )
摘要 ( 234 )

甲状腺内异位甲状旁腺腺瘤1例

于新娇, 闫红英, 李尚明, 王丽静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6): 578-578.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6.023
全文: HTML (3 KB)  PDF (1419 KB)  ( 229 )
摘要 ( 190 )

腔内隔绝术治疗左锁骨下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闭塞1例

刘向东, 赵家宁, 邵新中, 吕鹏飞, 梁玉龙, 张英泽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6): 587-588.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6.027
全文: HTML (2 KB)  PDF (1945 KB)  ( 153 )
摘要 ( 148 )
变异与畸形

冠状静脉窦畸形引流1例

伍洲, 张宏才, 孔令秋, 许勇, 殷拥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6): 579-579.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6.024
全文: HTML (2 KB)  PDF (1541 KB)  ( 754 )
摘要 ( 190 )
综述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赵泽, 张洋, 王娟, 陈长青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6): 580-583.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6.025
全文: HTML (2 KB)  PDF (942 KB)  ( 414 )
摘要 ( 243 )
目的 总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椎间盘退变(IDD)的相关研究成果,为BMSCs治疗IDD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和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限定时间为2000—2014年,中英文检索词分别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治疗、椎间盘退变”和“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ell therapy,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从检索所得的论文中选择近期权威杂志上发表的与BMSCs治疗IDD密切相关的实验研究或临床研究,排除重复性研究、Meta分析以及综述类文章,主要从BMSCs的分离培养和生物学特性、BMSCs向椎间盘细胞分化的影响因素、BMSCs体内移植治疗IDD的研究等方面对所纳入的文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BMSCs能取得足够量的细胞,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和良好的分化潜能,以其作为IDD基因治疗靶细胞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在改善退变椎间盘内的微环境、一定的支架材料的培养体系、细胞因子的刺激诱导、与椎间盘细胞共培养等条件下,BMSCs可以向髓核细胞分化,表达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无论是自体还是同种异体,甚至是异种BMSCs移植均可以在退变椎间盘内长期存活、增殖,促进椎间盘细胞基质分泌,从而有效缓解IDD进程。结论 随着对BMSCs和细胞治疗的研究,目前对BMSCs移植治疗IDD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真正将其应用到临床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黏膜下注射媒介的应用进展

冯春, 张旭, 黄敏, 张群超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6): 584-586.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6.026
全文: HTML (2 KB)  PDF (1114 KB)  ( 593 )
摘要 ( 357 )
目的 探讨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黏膜下注射媒介的应用进展。方法 在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以“ESD”、“黏膜下注射”为关键词,查阅2008年1月—2014年1月国内外有关不同物质材料作为ESD黏膜下注射媒介应用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在传统黏膜下注射媒介中,生理盐水容易被组织快速吸收,行ESD治疗时需要反复多次的黏膜下注射;高渗性溶液对组织有明确的损伤作用;透明质酸具有保持较好黏膜下液体垫和良好的安全性等优点,可作为ESD术中黏膜下注射剂的优先选择;羟甲基纤维素作为一种合成产物可能引起抗原抗体反应;纤维蛋白原混合物有传播肝炎和其它病毒的风险。新型黏膜下注射媒介中,二氧化碳气体作为黏膜下缓冲垫注射黏膜下层获得的黏膜抬举时间显著优于生理盐水;海藻酸钠可替代透明质酸作为黏膜下注射媒介;弹性聚合物iDEEp黏膜下层抬举高度优于生理盐水,且可有效促进ESD术后创面黏膜愈合;光交联壳聚糖水凝胶比透明质酸钠有更强的维持黏膜隆起的能力,但体内降解时间过长,延缓了创面的愈合。结论 不同黏膜下注射材料对黏膜下抬举效果不同,且成本和可用性均存在差异。传统黏膜下注射材料存在着不足之处,而新型黏膜下注射材料虽拥有优势,但并不能完全满足ESD术的需要。为使ESD技术更加安全和高效,需要进一步寻找合适的ESD黏膜下注射媒介。
解剖与临床知识讲座

膝关节镜手术入路的技巧及相关解剖

王志为, 林源, 曲铁兵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 (6): 589-592. ;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6.028
全文: HTML (2 KB)  PDF (2322 KB)  ( 1170 )
摘要 ( 272 )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