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21, 26 (6)   Published: 2021-12-06
选择 | 合并摘要
断层解剖与影像

经纵裂-透明隔间腔入路胼胝体切开术前对透明隔腔的MRI评估

马军峰, 郭烈美, 王冉, 刘晓英, 张溥明, 周洪语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6): 605-609.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809-00201
全文: HTML (2 KB)  PDF (1472 KB)  ( 233 )
摘要 ( 125 )
目的 探讨采用透明隔腔(CSP)的术前MRI分型评估经纵裂-透明隔间腔(CSPV)入路行胼胝体切开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描述性研究。纳入上海仁济医院功能神经外科2014年1月—2020年12月耐药性癫痫患者31例,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2~31(15.3±7.3)岁,病程0.5~29(10.0±6.5)年。患者术前均行颅脑常规和/或薄层MR扫描,观察CSP形态并进行影像学分型。均采用经纵裂-CSPV入路行胼胝体切开术,术中对比观察术前MRI不同CSP分型患者手术操作特点及完成情况。结果 (1)31例中,术前MRI观察到CSP者29例,其中间隙型(Ⅱ型)28例、透明隔囊肿(Ⅳ型)1例;另外2例MRI未观察到CSP,为闭合型(Ⅰ型)。(2)29例术前MRI观察到CSP者,术中均探查到达CSP,并顺利分离两侧透明隔小叶:1例Ⅳ型CSP患者切开胼胝体即可到达CSPV,操作最为容易;28例Ⅱ型CSP患者,因CSP体积较小,定位有一定难度,但经仔细辨认均能到达,再向后分离两侧透明隔小叶没有困难。而2例Ⅰ型CSP患者术中未能分离出CSPV,改行经侧脑室入路完成手术。结论 通过对CSP的术前MRI观察及影像学分型,可预估术中CSPV的分离难度,进而判断经纵裂-CSPV入路胼胝体切开术的可操作性。术前MRI观察到CSP存在,可以作为选择经纵裂-CSPV入路行胼胝体切开术的一个影像学指标,而Ⅰ型CSP患者不宜采用该入路。

基于盆底超声分析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结构的影响

李茗薇, 刘鑫, 周萍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6): 610-615.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415-00101
全文: HTML (2 KB)  PDF (1251 KB)  ( 278 )
摘要 ( 99 )
目的 探讨应用盆底超声检查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结构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20年4—10月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初产妇175例,年龄20~35 (26.8±2.8)岁,均为足月、单胎,产后6~8周。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经阴道分娩组102例、剖宫产组73例。采用盆底超声测量所有产妇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膀胱逼尿肌厚度、膀胱颈与耻骨联合间的距离、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肛直角、肛提肌平均厚度和肛提肌裂孔面积指标。(1)比较两组产妇的年龄、孕期增长体质量、孕周及新生儿体质量的差异;(2)比较两组产妇盆底受损情况;(3)比较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两组超声测量指标的差异;(4)比较经阴道分娩组不同盆底功能障碍疾病Valsalva状态下的超声测量指标。结果 (1)两组患者的年龄、孕期增长体质量、孕周及新生儿体质量比较,差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2)盆底受损情况: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患者产后子宫脱垂分别为34例(33.3%)和9例(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29, P<0.05),压力性尿失禁、尿道漏斗形成、膀胱膨出和直肠膨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静息状态下,阴道分娩组膀胱后角、肛直角和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11、2.658、2.835,P值均<0.05);Valsalva状态下,阴道分娩组膀胱颈与耻骨联合的距离明显小于剖宫产组,分别为(-8.2±7.9)mm和(6.3±7.0)mm,而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后角、尿道旋转角和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子宫脱垂患者的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颈移动度和尿道旋转角大于Ⅱ型膀胱膨出和尿道漏斗形成患者,而尿道漏斗形成的患者膀胱后角最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盆底超声清楚地显示产后早期女性盆底结构的变化,阴道分娩者较剖宫产分娩者的盆底损伤严重。

基于CT评估解剖压迫性左头臂静脉狭窄的解剖学因素及临床意义

董俊秀, 柯栋, 胡良柱, 刘杨东, 傅麒宁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6): 616-62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0804-00254
全文: HTML (2 KB)  PDF (1050 KB)  ( 527 )
摘要 ( 141 )
目的 探讨解剖压迫性左头臂静脉狭窄的解剖学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2019年9月有左上肢功能性血透通路(自体动静脉内瘘或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且行胸部增强CT扫描的血液透析患者107例作为观察组,2019年7—9月行胸部增强CT扫描的非血透患者758例作为对照组。观测指标:左头臂静脉最小前后径(D1)、胸骨与主动脉弓(或头臂干)之间的最短前后距离(D2)、胸廓前后内径(D3)。分析:(1)D1、D2、D3之间关系;(2)D1、D2与身高、体质量、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的关系;(3)左上肢功能性血透通路内瘘存续时间对D1、D2的影响;(4)D1≤2 mm患者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年龄更大、高血压病史者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性别、身高、体质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观察组D1大于对照组,分别为(8.513±3.337)mm、(7.812±3.17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D1与D2均呈正态分布、线性相关(r=0.663、0.694,P值均<0.01),与D3均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2)身高、体质量与D1、D2均无明显的线性关系(P值均>0.05)。男性的D1、D2均较女性大:观察组的D2以及对照组的D1、D2,男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23、2.048、5.721, P值均<0.01)。对照组患者的D1、D2随着年龄增高而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025、11.822, P值均<0.01)。(3)患者左上肢功能性血透通路内瘘存续的时间与D1、D2均无线性关系(r=0.471、0.223, P值均>0.05)。(4)D1≤2 mm的患者在两组中比例相当,观察组2.8%(3/107)、对照组3.6%(27/758):观察组3例有左上肢功能性血透通路透析患者均未报告左上肢肿胀症状;对照组中有3例患者在经左侧置入导管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左上肢肿胀症状,其中2例被诊断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左头臂静脉最小前后径与同层面胸骨与主动脉弓(或头臂干)之间的最短距离密切相关,解剖压迫性左头臂静脉狭窄可能增加左上肢功能性血透通路建立后出现左上肢水肿以及静脉治疗导管置入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在胸膜下肺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路明宇, 都晓英, 李阳, 张雷, 苏蕾, 郭婕, 侯迎迎, 朱敏, 郭飞飞, 孙医学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6): 623-62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206-00036
全文: HTML (2 KB)  PDF (1308 KB)  ( 216 )
摘要 ( 141 )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在胸膜下肺部病灶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0年1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胸膜下肺部疾病患者178 例,其中男120例、女58例,年龄22~69(57.3±7.8)岁。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前均行超声引导穿刺活检。以外科手术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为良性组(56例)和恶性组(122例),比较两组患者肺部病变超声声像表现的差异。观察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取材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统计超声引导穿刺活检诊断胸膜下肺部疾病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95%可信区间(CI)。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肺部病变的超声声像表现在形态、是否有空气支气管征、血流信号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在病灶侧别、边界、内部回声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超声引导穿刺活检一次穿刺取材成功率96.07%(171/178),并发症发生率3.31%(6/178);诊断准确率93.82%(95% CI 89.21%~96.88%)、灵敏度90.98%(95% CI 84.44%~95.41%)、特异度100%(95% CI 92.32%~100%)、阳性预测值100%(95% CI 95.98%~100%)及阴性预测值83.58%(95% CI 72.77%~90.75%)。结论 胸膜下肺部病变的超声表现可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信息,且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具有实时观察、并发症发生率低、诊断准确率高等优点,对于胸膜下肺部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卵巢纤维-卵泡膜细胞肿瘤与成人型卵巢颗粒细胞瘤的MRI特点对比分析

孟砺实, 高瑞芳, 严雨, 严建春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6): 628-633.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311-00066
全文: HTML (2 KB)  PDF (1476 KB)  ( 205 )
摘要 ( 136 )
目的 探讨卵巢纤维-卵泡膜细胞肿瘤与成人型卵巢颗粒细胞瘤(OGCT)的MRI特点。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6月—2020年12月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卵巢肿瘤患者的MRI资料。其中,20例卵巢纤维-卵泡膜细胞肿瘤(卵巢纤维瘤7例、纤维卵泡膜细胞瘤5例、卵泡膜细胞瘤8例),年龄26~75岁;5例成人型OGCT患者,年龄34~58岁。患者术前均行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增强检查。观察指标:(1)分析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缘、信号及强化表现等;(2)比较纤维瘤、卵泡膜细胞瘤及成人型OGCT的平均强化率、DWI征象及其表观弥散系数(ADC)。结果 (1)20例卵巢纤维-卵泡膜细胞肿瘤中,位于右侧卵巢9例、左侧11例,肿瘤边界清晰,类圆形14例、分叶状或不规则形6例,最大径2.0~12.3 cm。T1加权像(T1WI)均呈等信号,T2加权像(T2WI)卵泡膜细胞瘤呈高或稍高信号、纤维卵泡膜细胞瘤呈高低混杂信号、纤维瘤呈低信号;其中3例纤维-卵泡膜细胞肿瘤局部囊性变,囊性部分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纤维瘤多为弱强化表现(6/7)、卵泡膜细胞瘤多为中度强化表现(6/8)。5例成人型OGCT中,位于右侧卵巢3例、左侧2例,边界清楚,圆形或卵圆形,最大径3.0~9.7 cm;均为囊实性肿块,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内见多发大小不等囊腔,囊内壁尚光整,实性部分为明显强化。(2)成人型OGCT强化率高于卵泡膜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强化率高于纤维瘤,分别为123.70%±5.44%、89.23%±4.19%、43.50%±6.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DWI征象:卵泡膜细胞瘤呈高信号,纤维瘤呈低信号,成人型OGCT实性部分呈高信号、囊性部分呈低信号。卵泡膜细胞瘤ADC值为(1.28±0.25)×10-3 mm2/s,高于成人型OGCT实性部分ADC值(0.91±0.18)×10-3 mm2/s,成人型OGCT实性部分ADC值高于纤维瘤ADC值(0.67±0.14)×10-3 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纤维-卵泡膜细胞肿瘤与成人型OGCT的MR T2WI信号及强化表现具有不同的特点,其DWI征象可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的高分辨CT影像表现

于皓, 董成功, 孙尧, 张国伟, 兰受昌, 徐永忠, 姜文升, 丛振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6): 634-638.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311-00067
全文: HTML (2 KB)  PDF (1531 KB)  ( 288 )
摘要 ( 158 )
目的 探讨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CMPT)的高分辨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烟台山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CMPT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资料,其中男1例、女5例,年龄59~74(66.8±4.5)岁。6例患者均行肺低剂量CT及肺结节高分辨CT扫描。观察肿瘤的大小、位置、内部特征、病理特点以及肿瘤边缘距离最近脏层胸膜的距离。结果 6例CMPT患者肺部病灶均为孤立结节,肿瘤的最大径为4~11(7.7±2.4)mm。肿瘤位于左肺下叶3例、右肺下叶2例、右肺上叶1例,位于肺外带5例、叶间胸膜附近1例。肿瘤边缘距离邻近胸膜的最小距离为0~7 mm,平均3.7 mm。1例为实性结节,有分叶,密度不均匀,肿瘤内见斑片状低密度灶。5例表现为混合磨玻璃结节,其中1例瘤体边缘光整呈类圆形、密度均匀,4例形态不规则、瘤体边缘毛糙、病灶内可见斑片状低密度灶;2例肿瘤内见“空泡征”。病理检查显示,镜下肿瘤内均见大量黏液,并向相邻肺泡腔内不规则突出。结论 CMPT常表现为发生于周围肺的单发实性或磨玻璃结节,生长缓慢;肿瘤边缘多毛糙不规则且密度不均,而镜下肿瘤内大量黏液并向周围肺泡腔内突出可能是其病理基础。
临床研究

𧿹趾末节增宽技术在手指全形再造中改善𧿹趾供区外形与功能的效果观察

郝丽文, 王增涛, 荣凯, 侯致典, 陈超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6): 639-64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1108-00322
全文: HTML (2 KB)  PDF (2287 KB)  ( 580 )
摘要 ( 317 )
目的 探讨𧿹趾末节缓慢增宽技术在手指全形再造中改善𧿹趾供区外形与功能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9月—2021年8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手足外科一期行𧿹趾末节增宽术、二期行𧿹甲骨皮瓣游离移植手指全形再造术的患者2例:男1例,19岁,右中指Ⅱ度缺损,一期行左𧿹趾末节增宽术,二期行左足𧿹甲骨皮瓣游离移植右中指全形再造术;女1例,36岁,右中指Ⅴ度缺损,一期行双足𧿹趾末节增宽、右中指骨延长术,二期行左足𧿹甲骨皮瓣游离移植右中指全形再造术。𧿹甲骨皮瓣供区旷置后延期行全厚皮片移植术。手指全形再造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再造手指指骨愈合、成活情况及𧿹趾供区外观功能。结果 2例患者再造手指全部成活,指骨一期愈合,未发生骨不连和术后血管危象,𧿹趾供区趾甲宽度接近正常,𧿹趾外观饱满、功能无明显异常。结论 𧿹趾末节缓慢增宽技术用于手指缺损全形再造,能保留𧿹趾供区较好的外观和功能,尤其是𧿹趾供区趾甲宽度接近正常。

“镂空法”在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清扫喉返神经旁淋巴结的应用价值

方韶韩, 姜杰, 朱晓雷, 张潇文, 李宁, 耿国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6): 643-64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201-00033
全文: HTML (2 KB)  PDF (822 KB)  ( 287 )
摘要 ( 105 )
目的 探讨在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采用“镂空法”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20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178例T1~T3期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5例、女73例,年龄41~78岁。178例患者均采用微创McKeown食管癌切除术治疗,根据术中喉返神经淋巴结的清扫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采用传统方法100例纳入传统组,采用 “镂空法”78例纳入镂空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数、术后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及损伤程度、术后胸腔引流量、食管吻合口瘘及肺部相关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病灶部位及临床分期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镂空组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数目左侧为(5.28±1.77)枚、右侧为(3.33±1.36)枚,传统组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数目左侧为(1.79±0.96)枚、右侧为(1.05±0.88)枚;同侧组间比较,镂空组均多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710、12.841,P值均<0.01)。镂空组78例中,喉返神经损伤共3例(3.85%),其中轻度损伤2例(2.56%)、中度损伤1例(1.28%);传统组100例中, 喉返神经损伤12例(12.00%),其中轻度损伤8例(8.00%)、中度损伤4例(4.00%);镂空组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及损伤程度低于传统组,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775, Z=-1.936, P值均>0.05)。 镂空组肺部感染7例(8.97%)、传统组为20例(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0,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及食管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结论 在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中采用“镂空法”清扫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是安全、可行的,在增加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数目的同时不增加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无气管内插管麻醉电视胸腔镜辅助肺切除术后患者快速康复的临床疗效观察

蔡林生, 余扬, 宁显谷, 徐嘉阳, 叶佳, 刘荣胜, 戴俊, 徐珍珍, 陈新隆, 彭俊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6): 648-65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107-00009
全文: HTML (1 KB)  PDF (819 KB)  ( 139 )
摘要 ( 129 )
目的 评价无气管内插管麻醉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肺切除术后患者快速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9月—2020年12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行肺切除术患者228例,其中男118例、女110例,年龄30~76岁。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无插管组(119例)和插管组(109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快速康复相关指标,包括术后恢复经口饮食时间、通气时间、下床活动和住院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及术后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等。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病变类型和基础病史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无插管组患者手术时间[120.0(60.0, 150.0)min]、术中出血量[40.0(20.0, 50.0)mL]、术后VAS评分[3.0(3.0, 4.0)分]、术后胸腔引流量[300.0(150.0, 545.0)mL]均低于插管组[130.0(90.0, 175.0)min、50.0(20.0, 100.0)mL、4.0(4.0, 4.0)分、510.0(90.0, 777.5)mL],术后恢复经口进食时间[1.5(1.0, 2.0)h]、下床活动时间[2.0(2, 2.5)h]和通气时间[1.0(1.0, 1.0)d]早于插管组[4.5(4.0, 5.0)h、12.0(10.0, 12.0)h和1.0(1.0, 1.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29、-3.278、-8.000、-4.019、-13.310、-13.076和-3.297, P值均<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期间及出院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78, χ2=2.127、3.648, P值均>0.05)。结论 与插管麻醉相比,无气管内插管麻醉VATS肺切除术后患者早期快速康复的临床效果更好,值得临床外科推广。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应用体外开窗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的临床分析

冯苏, 马利娜, 赵浩, 奚海林, 蔡晶, 刘澄, 乔彤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6): 653-65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123-00021
全文: HTML (1 KB)  PDF (1399 KB)  ( 259 )
摘要 ( 122 )
目的 探讨体外开窗技术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中重建左锁骨下动脉(LSA)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和徐州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应用体外开窗技术在TEVAR中重建LSA的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女16例,年龄41~76(63±5)岁。67例中,B型主动脉夹层50例、胸主动脉瘤11例、壁间血肿4例、主动脉溃疡2例。观察患者TEVAR后的内漏发生率,主体和分支支架的位置、完整性和通畅性,以及患者手术相关死亡率。结果 67例患者中,有66例成功采用体外开窗技术重建LSA,技术成功率达98.5%;另1例因术中对位不准确转为烟囱技术重建LSA,术后均获随访(3~48个月)。术后即刻造影提示存在少量Ⅰ型内漏3例,未予处理,术后3个月复查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提示内漏消失;2例患者术后出现左上肢乏力,其中1例伴头晕,均在随访过程中逐渐恢复,无肢体缺血坏死。随访中所有患者分支支架及主体支架均通畅并保持着良好的完整性,无主动脉覆膜支架移位、内漏等并发症,无手术相关死亡患者。结论 体外开窗技术为TEVAR中重建LSA提供了技术支持,方法简单有效,短、中期随访结果满意。

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和腔内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分析

徐超, 余朝文, 任天才, 陈世远, 孙勇, 高涌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6): 658-66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816-00209
全文: HTML (2 KB)  PDF (821 KB)  ( 159 )
摘要 ( 102 )
目的 对比分析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OSR)与腔内修复手术(EVAR)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08年1月—2020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腹主动脉瘤患者118例,其中男102例、女16例,年龄(70.5±9.6)岁。根据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OSR组23例和EVAR组95例。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不良生活习惯、合并症、瘤体最大径、复杂瘤颈形态等基线资料。(2)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禁饮食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和死亡发生情况。(3)术后定期复查CT血管成像(CTA),观察有无再干预、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内再狭窄、移植物感染、各型内漏等发生。结果 OSR组和EVAR组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EVAR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禁饮食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OSR组,分别为(141.15±22.97) min与(242.79±29.41) min、(34.32±16.08) mL与(443.93±109.58)mL、(14.26±3.34) h与(52.25±12.05)h、(4.07±0.63) d与(6.48±0.83)d、(21.88±1.78) d与(24.44±2.4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919、17.881、14.978、15.532、4.745,P值均<0.05);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均获随访1年,除EVAR组2例出现轻微Ⅱ型内漏外,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主动脉瘤的OSR和EVAR均能取得良好的近期治疗效果。与OSR相比较,EVAR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术后禁饮食、卧床及住院时间更短,术后恢复更快。

穿支皮瓣在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创面美容性修复中的应用

陈晓明, 陈磊, 戴强, 徐琦量, 施文娟, 余道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6): 663-66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220-00047
全文: HTML (2 KB)  PDF (1818 KB)  ( 173 )
摘要 ( 106 )
目的 探讨穿支皮瓣在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创面美容性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描述性研究。纳入2016年2月—2021年2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溧阳市人民医院整形外科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面部缺损患者50例,其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38~95岁。肿瘤切除后,面部皮肤缺损1.5 cm×1.5 cm~3.5 cm×7.5 cm。根据患者恶性肿瘤切除术后面部缺损的大小、位置与形状,设计推进、旋转、螺旋桨等多种面部穿支皮瓣进行创面修复。皮瓣面积1.5 cm×1.0 cm~ 12.0 cm×6.0 cm;蒂部穿支血管直径在0.3~3.0 mm,其中2例蒂部为穿支血管束。术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同时对并发症予以对症处理;术后对皮瓣色泽、修复后功能、美观度及复发情况进行随访,评价其创面修复效果。结果 本组5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49例皮瓣一期愈合;1例术后皮瓣淤血,予针刺放血、局部按摩治疗,1周后好转,伤口延迟愈合。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 ~24个月,皮瓣的质地、颜色和触感与周围皮肤相一致,供区瘢痕不明显,50例患者对术后皮瓣供区与受区功能及外形均满意。结论 采用穿支皮瓣对面部恶性肿瘤切除后面部缺损进行修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修复方式,对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创面的美容性修复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骨搬运治疗胫骨骨缺损中滑移段外固定取出后发生回缩现象的相关因素分析

周子红, 顾三军, 孙振中, 魏长宝, 殷渠东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6): 668-673.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1230-00431
全文: HTML (2 KB)  PDF (870 KB)  ( 263 )
摘要 ( 84 )
目的 探讨骨搬运治疗胫骨骨缺损过程中在对合端愈合前滑移段外固定去除后发生回缩现象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09年1月—2019年12月无锡市人民医院和无锡市骨科医院胫骨骨缺损应用骨搬运治疗,在对合端愈合前滑移段外固定去除或失效发生不同程度回缩的41例患者,男25例、女16例,年龄18~71(40±15)岁。用Pearson相关分析滑移段回缩距离与患者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骨缺损长度、手术次数、滑移段长度、骨搬运长度、滑移段固定时间和外固定去除或松动失效前、后两次影像学检查的间隔时间等9个因素的相关性,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再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41例患者中,受伤至骨搬运时间7~95(40.54±25.65)d,骨缺损长度5.0~11.0(6.90±1.20)cm,手术次数1~5(1.64±0.82)次,滑移段长度4.8~12.0(9.68±2.24)cm,骨搬运长度4.5~11.0(6.76±1.64)cm,滑移段固定时间3.5~11.5 (7.47±1.94)个月,间隔时间5~21(10.16±4.07)d,滑移段回缩距离1.5~30.0(8.73±7.99)mm。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滑移段回缩距离与滑移段固定时间呈负相关,与骨搬运长度和滑移段长度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897、0.501、0.419, P值均<0.05);滑移段回缩距离与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骨缺损长度、手术次数和间隔时间均无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骨搬运长度和滑移段固定时间与滑移段发生回缩存在线性关系(t=-10.385、3.027, P值均<0.05)。回归方程:^Y回缩距离(mm)=27.081-2.805X滑移段固定时间(月)+0.447X骨搬运长度(cm)(R2=0.805, F=13.256, P<0.01)。结论 骨搬运过程回缩程度与滑移段长度、骨搬运长度、固定时间相关,其中骨搬运长度和固定时间与滑移段回缩程度存在线性关系。

距下关节镜下切除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治疗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撞击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陶友伦, 郝云甲, 张述才, 范家强, 常步青, 冯仕明, 张在轶, 王爱国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6): 674-678.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0918-00306
全文: HTML (2 KB)  PDF (1552 KB)  ( 217 )
摘要 ( 115 )
目的 探讨距下关节镜下切除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治疗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描述性研究。纳入2016年6月—2019年8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足踝外科距下关节镜下治疗的12例13足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撞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13~51(38±11)岁,左侧6足、右侧7足,5例伴有腓骨肌痉挛。12例患者均在距下关节镜下行关节清理加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切除术,术后门诊定期随访,末次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 (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12例患者13足镜下均可见较大的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其中8足有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软骨损伤,12足有距跟前韧带损伤,5足有距跟骨间韧带损伤,4足有明显的关节滑膜炎表现。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31(17.46±6.28)个月。5例腓骨肌痉挛患者术后情况:3例腓骨肌痉挛消失;1例明显缓解,但长距离行走时仍可诱发,休息即可缓解,行腓骨短肌腱延长术后解除痉挛;1例未缓解,患者拒绝行肌腱延长术,针刺加药物治疗后疼痛较前减轻。术后随访期间复查影像学检查均显示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撞击解除。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和VAS评分分别为(82.77±4.99)分和(1.62±1.33)分,与术前AOFAS评分(47.69±13.42)分、VAS评分(7.62±1.04)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180、14.162, P值均<0.01)。结论 距下关节镜下关节清理加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切除是治疗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撞击综合征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保留肌-关节囊组织瓣的改良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Garden Ⅳ型股骨颈骨折的早期疗效观察

赵锦伟, 鞠昌军, 张钟元, 高广凌, 冯玲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6): 679-684.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111-00011
全文: HTML (1 KB)  PDF (2074 KB)  ( 135 )
摘要 ( 98 )
目的 探讨保留肌-关节囊组织瓣的改良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Garden Ⅳ型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老年Garden 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60~75岁。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每组30例。常规组行传统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改良组行保留肌-关节囊组织瓣的改良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记录并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第2天行患髋正侧位 X线摄片,测量髋关节假体髋臼外展角、前倾角。术后1、3、12个月采用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髋关节疼痛。术后12个月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手术侧别、致伤原因以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改良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为(42.37±4.94)min、(94.83±9.78)mL,常规组分别为(45.53±3.43)min、(107.4±14.60)mL,与常规组比较,改良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82、3.792, P值均<0.05)。术后第2天复查骨盆正侧位X 线片,改良组髋臼前倾角、外展角分别为16.47°±1.74°、45.53°±1.57°,常规组分别为16.10°±1.18°、46.13°±1.11°,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常规组术中发生股骨大转子骨折1例,术后发生髋关节脱位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 1例;改良组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坐骨神经麻痹(踝背伸无力)1例: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 12~15个月。改良组患者术后1、3、12个月的髋关节功能 Harris 评分分别为(81.80±2.87)、(90.00±2.00)、(96.23±0.82)分,高于常规组的(79.40±1.96)、(87.67±1.67)、(93.67±1.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84、4.908、9.771,P值均<0.01)。术后1、3、12个月,两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改良组术后12个月SF-36量表中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评分分别为(93.43±0.89)、(77.83±0.91)分,高于常规组的(91.43±1.40)、(74.90±1.4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61、8.837,P值均<0.05),其余项目评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与常规后侧入路相比,采用保留肌-关节囊组织瓣的改良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Garden Ⅳ型股骨颈骨折,在准确置入假体的情况下,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生活质量更高。

不同材料内固定手术治疗多发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胡睿, 姜杰, 王端端, 万国斌, 耿国军, 邢宇彤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6): 685-689.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206-00035
全文: HTML (2 KB)  PDF (2566 KB)  ( 244 )
摘要 ( 90 )
目的 探讨环抱器、锁定板、环抱器-锁定板联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创伤性多发肋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0年12月厦门市第五医院胸外科96例创伤性多发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7例、女29例,年龄24~79(49.2±13.8)岁,均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根据内固定材料不同分组:选用镍钛记忆合金环抱器固定37例为环抱器组,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固定38例为锁定板组,两种材料联合使用21例为联合组。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术后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围术期并发症等。结果 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断端数目、骨折部位、胸部并发症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手术均顺利,术后随访3~24个月,均未发生环抱器或接骨板、螺钉脱落等。环抱器组患者手术时间为(8.51±0.89)min,优于联合组的(13.50±1.83)min及锁定板组的(15.27±1.42)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三组中锁定板组术中出血量[(96.34±6.59)mL]最少,与另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三组患者伤口引流量、术后24 h疼痛VAS评分以及肺不张、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采用环抱器、锁定板、环抱器-锁定板联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多发肋骨骨折均安全有效,环抱器组所需手术时间最短,锁定板组术中出血量最少。

术前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对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后鼻腔填塞物选取的预测价值

徐松波, 刘成珠, 尤国军, 祁冬, 吴目武, 娄帅, 张月婷, 郭燕燕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6): 690-695.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1229-00429
全文: HTML (1 KB)  PDF (848 KB)  ( 419 )
摘要 ( 212 )
目的 探讨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ESS)术前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对术后鼻腔填塞物选取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5年5月—2020年1月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鼻窦炎患者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4~70(32.2±4.0)岁。50例患者均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行FESS治疗,术后予以鼻腔填塞止血。根据鼻腔填塞材料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凡士林填塞组和明胶海绵填塞组,每组25例。分别于手术前24 h和术后48 h行主观感受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以及术后鼻腔填塞止血效果评价(以填塞期间出血<5 mL为填塞止血满意)。对影响明胶海绵填塞效果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绘制预测适合明胶海绵填塞效果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以最佳截断值预测明胶海绵填塞的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病变侧别、术前各项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止血满意率凡士林组100%(25/25)、明胶海绵组92%(23/2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15, P>0.05)。两组患者术后填塞期总出血量及术后流涕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明胶海绵组术后鼻塞、头面部胀痛及嗅觉障碍VAS评分均低于凡士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24、4.861、5.207, P值均<0.05)。明胶海绵组患者术前鼻窦CT总评分以及筛窦CT总评分[(8.2±3.1)分、(3.1±1.9)分]均较凡士林组分值[(15.0±4.4)分、(6.5±1.4)分]更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83、7.171, 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鼻窦CT总分[比值比(OR)=1.366(95% CI 1.004~1.860)]及筛窦CT总分[OR=2.155(95% CI 1.155~4.021)]是明胶海绵填塞止血满意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两者对于明胶海绵填塞止血满意均具有高度预测价值(AUC值分别为0.91、0.92,P值均<0.05)。当鼻窦CT总分<9.5分时,约登指数为0.80,预测适合明胶海绵填塞止血满意的敏感度为84.0%,特异度为96.0%;当筛窦总分<4.5分时,约登指数为0.68,预测适合明胶海绵填塞止血满意的敏感度为76.0%、特异度为92.0%。结论 术前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对于FESS术后鼻腔填塞物种类的恰当选择具有一定意义;鼻窦CT Lund-Mackay总分及筛窦CT总分较低时,选择明胶海绵进行术腔填塞,既能有效止血,又能提高患者舒适度。
实验研究

超活化血小板裂解液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成纤维细胞样滑膜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赵启瑞, 那馨宇, 王文波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6): 696-702.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1028-00372
全文: HTML (2 KB)  PDF (1194 KB)  ( 374 )
摘要 ( 125 )
目的 探讨超活化血小板裂解液(sPL)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成纤维细胞样滑膜细胞(RA-FLS)的影响。方法 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2019年3月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26~49岁、中位年龄33岁,受累关节功能分级均为Ⅱ级。收集患者静脉血标本,先进行两次离心分离获得富血小板血浆(PRP);再加入0.08 mmol/L CaCl2, 37 ℃孵育激活血小板;然后经过冷冻、融化、离心、过滤除菌、去除纤维蛋白原,获得sPL。培养RA-FLS,分为对照组和2.5%、5%、10% sPL组,分别与含有0、2.5%、5%、10% sPL的培养液培养48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β的浓度;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细胞的凋亡率;体外小管生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血管生成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蛋白(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VEGF受体-2 (VEGFR2)的表达情况。结果 (1)对照组、2.5%sPL组、5%sPL组、10%sPL组细胞培养基中IL-6浓度分别为(80.18±11.67)、(59.94±9.50)、(46.60±8.04)、(60.67±9.24)pg/mL,TNF-α浓度分别为(70.75±9.14)、(54.56±7.81)、(43.27±6.30)、(53.99±8.60)pg/mL,IL-1β浓度分别为(64.18±9.90)、(46.97±8.79)、(36.28±7.44)、(47.66±8.15)pg/m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186、11.934、10.709,P值均<0.01);2.5%sPL组、5%sPL组、10% sPL组细胞中IL-6、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 sPL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低于2.5% sPL组和10% sP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对照组、2.5%sPL组、5%sPL组、10%sPL组RA-FLS增殖率分别为87.33%±10.98%、76.17%±8.18%、60.83%±7.99%、75.83%±8.45%,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51%±1.16%、16.23%±2.75%、29.69%±3.80%、16.37%±2.29%,小管形成数分别为(41.00±7.55)、(26.67±4.16)、(11.67±3.51)、(26.00±6.56)个,迁移细胞数目分别为(443.00±54.06)、(282.33±31.66)、(154.64±23.18)、(292.00±35.03)个,侵袭细胞数目分别为(243.30±27.39)、(67.00±12.53)、(22.33±8.74)、(79.33±14.98)个,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795、38.095、34.278、29.352、94.772, P值均<0.05);2.5%sPL组、5%sPL组、10% sPL组RA-FLS细胞增殖率、血管管腔形成数量、迁移细胞数目和侵袭细胞数目均低于对照组,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 sPL组中细胞增殖率、小管形成数、迁移细胞数目和侵袭细胞数目均明显低于2.5% sPL组和10% sPL组,细胞凋亡率则高于2.5% sPL组和10% sP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对照组、2.5%sPL组、5%sPL组、10%sPL组RA-FLS PCNA、CyclinD1、Bax、Bcl-2、MMP-2、MMP-9、VEGF和VEGFR2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2.5%sPL组、5%sPL组、10% sPL组细胞中PCNA、CyclinD1、Bcl-2、MMP-2、MMP-9、VEGF和VEGFR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 sPL组PCNA、CyclinD1、Bcl-2、MMP-2、MMP-9、VEGF和VEGFR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2.5% sPL组和10% sPL组,而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则高于2.5% sPL组和10% sP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sPL对RA-FLS的增殖、迁移、侵袭、血管生成以及炎症因子的产生具有抑制作用,对RA-FLS凋亡具有促进作用,且SPL对RA-FLS的生长抑制效果与SPL浓度有关。
短篇论著

尺动脉近端穿支皮瓣在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术中的解剖学观察及临床应用效果

梁海华, 魏义涛, 张小东, 钟桂午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6): 703-70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308-00062
全文: HTML (2 KB)  PDF (1805 KB)  ( 197 )
摘要 ( 106 )
目的 探讨前臂尺动脉近端穿支解剖学特点及以其为蒂的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东莞市长安新安医院2011年10月—2019年3月应用尺动脉近端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18~49(32.33±12.11)岁。手背伤5例,手指伤25例;机械冲压伤18例,重物砸伤7例,车祸2例,化学烧伤3例。皮肤缺损面积2.5 cm×2.0 cm~9.0 cm×4.5 cm,应用皮瓣面积3.0 cm×2.5 cm~10.0 cm×5.5 cm。术中观察尺动脉近端穿支解剖学特点,包括位置、类型、毗邻、管径、血管蒂长度等,总结规律。术后随访皮瓣外观及功能,评定标准采用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和皮瓣功能10项检查。结果 尺动脉近端穿支位于肱骨内上髁下端8.0~10.2(8.60±1.61)cm处,出现率100%。穿支类型以肌间隙型最多,占86.6%(26/30),有2条静脉伴行,邻近穿支之间多呈减小口径的树状吻合。穿支起始处外径0.5~1.0(0.76±0.11)mm,血管蒂长2.5~4.0(3.67±0.37)cm。30例患者皮瓣均成活,术后随访6~26个月,平均15.2个月。皮瓣色泽正常,质地良好,厚薄适中,两点辨别觉9~13 mm。Michigan手部外观问卷评价:非常满意19例、满意10例,满意率96.7%(29/30);皮瓣功能10项标准评定:优19例、良9例,优良率93.3%(28/30)。供区外观影响小、功能无异常。结论 尺动脉近端穿支定位准确、出现率高、易切取,该穿支皮瓣适用于手及前臂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方杰, 唐兆麟, 吴尧, 董自强, 张松, 陈步国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6): 708-711.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108-00010
全文: HTML (2 KB)  PDF (2453 KB)  ( 160 )
摘要 ( 83 )
目的 探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MSAPF)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10月—2020年3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41例应用MSAPF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7例,年龄16~58岁(平均42.4岁),机器绞伤26例、重物砸伤7例、车祸伤5例、电锯切割伤3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0 cm×3.5 cm~10.0 cm×8.0 cm,皮瓣切取面积5.0 cm×4.5 cm~12.0 cm×10.0 cm。术中发现穿支血管变异3例(7.3%)。采用疗效满意度评分表,依据患者术后创面愈合、皮瓣感觉、皮瓣温度、皮瓣形态及供区瘢痕,进行疗效满意度评价。结果 本组41例患者中,除3例术后发生血管危象外,余皮瓣完全成活,未发生感染、坏死等并发症。3例皮支血管变异者,经向后外侧寻找穿支,重新调整皮瓣位置,成功完成修复。患者均获得随访3~18个月,平均11.2个月,皮瓣外形良好、质地柔软,其中1例二期行肌腱松解术时做了皮瓣修薄。本组患者的疗效满意度为5~10分,患者均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结论 MSAPF是修复四肢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式,针对穿支血管变异者,经恰当处理,也可成功切取小腿后区皮瓣。

预真空脐部加压包扎在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患者切口处理中的应用

马艳, 刘萍, 郭爱玲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6): 712-715.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1205-00408
全文: HTML (2 KB)  PDF (1109 KB)  ( 148 )
摘要 ( 79 )
目的 探讨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异位妊娠患者手术切口采用无菌手术膜预真空脐部加压包扎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年5月—2021年1月太和县人民医院行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的患者43例,年龄17~43岁。根据患者术后切口处理方式分为两组,脐部切口采用预真空加压包扎者22例为观察组,采用常规无菌敷贴包扎者21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采用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RS)分别于术后1、12、24 h进行疼痛评分,观察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24 h根据切口敷料浸血面积评估切口渗血程度,以及患者术后1周切口愈合情况。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有无脐疝、切口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BMI、孕次、产次、停经时间、腹腔积血量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12、24 h疼痛NRS评分分别为(5.4±1.0)、(3.9±1.2)、(2.1±0.9)分,低于对照组的(6.9±1.2)、(5.2±1.4)、(3.6±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41、3.262、5.162,P值均<0.01)。观察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为(11.0±4.5)h,早于对照组的(15.1±5.0)h;术后24 h切口渗血程度轻于对照组;术后1周切口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22、H=2.671、H=6.354, P值均<0.01)。术后42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7 d~6个月,平均(108±14)d。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脐疝、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患者,术毕采用无菌手术膜预真空脐部加压包扎,可以缓解术后疼痛,缩短下床活动时间、加速术后康复。
个案报道

伴腹膜后浆细胞瘤的多发性骨髓瘤一例

顾鹏, 何晓亮, 章民昊, 王彬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6): 716-71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1020-00361
全文: HTML (2 KB)  PDF (1501 KB)  ( 216 )
摘要 ( 94 )

Erdheim-Chester病一例

王增状, 左立平, 于德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6): 718-720.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224-00050
全文: HTML (2 KB)  PDF (1418 KB)  ( 186 )
摘要 ( 85 )
综述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的研究进展

宋剑, 王菊, 赵锐, 罗新锦, 于存涛, 王巍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 26 (6): 721-724.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106-00006
全文: HTML (2 KB)  PDF (1713 KB)  ( 381 )
摘要 ( 72 )
目的 总结旋股外侧动脉降支(DBLCFA) 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的研究进展。方法 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肌血运重建”“全动脉化”“解剖”以及“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descending branch of the lateral circumflex femoral artery”“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total arterial revascularization”等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以及PubMed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996年1月—2020年11月相关文献共30篇,其中中文2篇、英文28篇。结合临床经验,从DBLCFA的解剖学特点、组织学表现以及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疗效和手术技术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 DBLCFA在解剖上具有足够的可获取长度以及与冠状动脉相匹配的血管直径等特点,在组织学上具备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稳定性,且获取途径便捷、中期通畅率良好,因此成为心肌血运重建手术中动脉桥血管材料的一种可靠选择。结论 DBLCFA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技术上安全可行,拥有较好的中期效果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但其远期应用效果尚需进一步评估。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