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22, 27 (2)   Published: 2022-02-06
选择 | 合并摘要
应用解剖与临床

人体下肢长骨负重关节软骨下松质骨显微硬度分布特征的研究

王建朝, 张晓娟, 殷兵, 李升, 刘国彬, 陈伟, 张英泽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2): 65-69.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208-00038
全文: HTML (2 KB)  PDF (1424 KB)  ( 389 )
摘要 ( 168 )
目的 探讨人体下肢长骨负重关节软骨下松质骨显微硬度的分布特征。方法 选取3具年龄大于40岁的新鲜冰冻尸体标本,取出所有标本的右侧股骨和胫骨,分别于股骨头、股骨内髁、股骨外髁、胫骨内髁、胫骨外髁、胫骨远端距负重区关节软骨面1 cm处,垂直于下肢机械轴切下3 mm厚松质骨样本。使用维氏显微硬度测量系统测量骨组织显微硬度。比较不同标本、股骨与胫骨以及不同解剖部位软骨下松质骨的显微硬度差异,分析3具标本不同解剖部位软骨下松质骨显微硬度分布规律。结果 共制成18个标本,行180次显微硬度测量。3具标本的下肢长骨负重关节软骨下松质骨的总体显微硬度值为20.3~47.3(36.0±5.7)HV,3具标本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0,P=0.094)。股骨软骨下松质骨显微硬度小于胫骨,分别为(32.5±4.9)HV、(39.4±4.3)H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2,P<0.001)。股骨头软骨下松质骨显微硬度为(32.9±4.6)HV,股骨内髁(35.1±3.9)HV、股骨外髁(29.7±4.7)HV、胫骨内髁(40.8±4.0)HV、胫骨外髁(36.8±4.2)HV、胫骨远端(40.7±3.6)H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28,P<0.001),其中股骨外髁显微硬度最低,胫骨内髁显微硬度最高,内髁均高于外髁。3具标本不同解剖部位软骨下骨的显微硬度分布规律相似。结论 人体下肢长骨负重关节软骨下松质骨的显微硬度存在较大差异,胫骨软骨下松质骨显微硬度高于股骨,膝关节内侧间室硬度大于外侧间室。

经椎体前路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严正村, 恒柱, 顾加祥, 刘宏君, 孟兆祥, 罗文苗, 王晓东, 王杏东, 魏民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2): 70-75. ;  doi: 10.3760/cma.j.cn101201-20210513-00129
全文: HTML (2 KB)  PDF (6675 KB)  ( 458 )
摘要 ( 145 )
目的 解剖观察经椎体前路C7神经移位术中C7神经的定位、走行及长度等相关解剖特征;探讨椎体前路健侧C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1)选取4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其中男2具、女2具,年龄46~72岁(平均59岁)。模拟椎体前路C7神经移位术,显微镜下游离C7神经近端椎间孔处至远端神经分叉处,测量C7神经与锁骨内侧缘垂直距离、C7神经长度以及椎体前路C7神经移位的最短距离。(2)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0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例脑出血术后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0岁和51岁,患侧上肢瘫痪,肌力分别为0级和1级,肌张力均较高。2例患者均采用椎体前路健侧C7神经移位手术治疗,观察患者上肢感觉与运动功能、上肢肌力和肌张力恢复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1)经椎体前路可充分显露和定位两侧C7神经,C7神经走行于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之间,C7神经与锁骨内侧缘垂直距离1.7~2.5(2.1±0.3)cm,C7神经长度5.6~6.8(6.4±0.5)cm,椎体前路C7神经移位的最短距离4.8~5.7(5.3±0.4 cm)。(2)2例中枢性上肢瘫痪患者均顺利完成椎体前路健侧C7神经移位手术。2例患者术后健侧上肢运动功能均正常,健侧上肢出现疼痛和麻木感,均在1个月恢复。2例患者患侧上肢痉挛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其中1例患者随访1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上肢感觉正常,近端肌力3级、远端肌力2级;另1例患者随访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上肢感觉正常,近端肌力1级、远端肌力0级。2例患者均未见切口感染、健侧上肢肌力减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经椎体前路健侧C7神经移位术治疗安全、可行,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经肋骨入路椎体强化术适应证的影像解剖学观察及临床应用效果

邬黎菁, 刘金海, 蒋燕, 宋升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2): 76-81.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430-00121
全文: HTML (2 KB)  PDF (4536 KB)  ( 237 )
摘要 ( 111 )
目的 探讨经肋骨入路行椎体强化术的适应证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影像科数据库2019‍年‍1—12‍月‍‍100‍例患者的胸椎‍CT影像资料,其中男女各50例,年龄20~70岁。利用CT影像模拟经肋骨入路沿通道中心轴插入直径4 mm穿刺针,观察穿刺针在横断面和矢状面上可到达椎体内的位置。纳入2018年1月—2020年6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和武威市人民医院骨科临床应用经肋骨入路椎体强化术治疗的胸椎疾病患者26例共35个胸椎节段,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41~88岁,包括胸椎压缩骨折18例、血管瘤5例、转移性肿瘤3例。对比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高度的变化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影像解剖学观察:横断面上仅T5~10节段模拟穿刺针100%能够到达椎体中矢线中央,但矢状面上模拟穿刺针均不能到达椎体下部。(2)临床应用:26例患者单侧穿刺9个节段、双侧穿刺26个节段,骨水泥注射剂量3.0~8.0 mL,术后疼痛均缓解。术后随访6~28个月,平均13个月。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分别为(8.0 ± 1.6)、(2.4 ± 0.8)和(1.2 ± 0.7)分,ODI分别为85.1% ± 10.2%、13.4% ± 5.9%和12.4% ± 5.8%,椎体前缘相对高度分别为52.4% ± 12.4%、82.2% ± 13.7%和80.7% ± 12.0%,椎体后缘相对高度分别为58.8% ± 15.5%、86.3% ± 13.2%和84.6% ± 10.7%;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ODI均下降,椎体前、后缘相对高度增加,且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较术后1周进一步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椎旁静脉、邻近软组织内或椎间隙内骨水泥渗漏共5例7个节段,无椎管内骨水泥渗漏和神经损伤。结论 经肋骨入路椎体强化术适用于T5~10椎体中、上部压缩骨折或占位性病变切除术后患者,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和尤其适合局部麻醉手术的特点。
断层解剖与影像

弥散峰度成像预测直肠腺癌UGT1A1*28基因突变的价值

杨东宇, 崔艳芬, 杨晓棠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2): 82-86.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712-00174
全文: HTML (2 KB)  PDF (2639 KB)  ( 607 )
摘要 ( 123 )
目的 评估弥散峰度成像(DKI)对直肠腺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1A1(UGT1A1)*28基因突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山西省肿瘤医院2016年11月—2020年8月167例直肠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8例、女69例,年龄29~89岁、中位年龄为62岁。患者术前均行MR常规序列和DKI序列检查,将DKI图像导入Matlab软件并勾画感兴趣区,计算相应的平均弥散系数(MD)、平均峰度系数(MK)以及表观弥散系数(ADC)。依据患者UGT1A1*28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将其分为野生型组和突变型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患者MD、MK、ADC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作为预测指标,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以及DeLong检验分析,评价其对直肠腺癌UGT1A1*28基因突变状态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167例直肠腺癌患者中,UGT1A1*28野生型(TA6/6)130例(77.8%)、突变型37例,后者中杂合突变型(TA6/7)34例(20.4%)、纯合突变型(TA7/7)3例(1.8%)。野生型患者的ADC与MD值均高于突变型,而MK值低于突变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根据ROC曲线分析,MD、MK以及ADC值预测UGT1A1*28基因突变的AUC分别为0.747、0.836、0.723,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83.8%和57.7%、78.4%和81.5%、75.7%和65.4%。结论 DKI参数(MD、MK)以及ADC值均可用于直肠腺癌UGT1A1*28基因突变的预测。

基于多模态多层螺旋CT胸骨变异的观察

马得廷, 王君霞, 李瑞光, 崔雪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2): 87-91.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517-00133
全文: HTML (1 KB)  PDF (4228 KB)  ( 559 )
摘要 ( 178 )
目的 探讨基于多模态多层螺旋CT(MSCT)观察胸骨的变异情况。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1—6月泰安市中心医院行胸部MSCT 检查的1 000例受检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505例、女495例,年龄10~99(54.7 ± 25.5)岁。胸部CT检查均进行横轴位容积扫描,采用骨算法对胸骨进行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成像显示胸骨的全貌。统计胸骨柄变异、胸骨体变异、剑突变异、胸骨融合的发生情况。结果 (1)胸骨柄变异:胸骨上骨56例(5.6%),其中单侧27例、双侧29例;胸骨上结节63例(6.3%),其中单侧31例、双侧32例;胸骨上凸12例(1.2%)。(2)胸骨体变异:胸骨体呈“O”形62例(6.2%);胸骨孔40例(4.0%),伴胸骨下裂5例(0.5%)。(3)剑突变异:剑突末端变异347例(34.7%),其中剑突缺失46例、剑突双尾286例、三尾15例;剑突内部变异203例(20.3%),其中剑突单孔118例、双孔5例、假孔80例;剑突形态变异61例(6.1%),其中偏斜35例、延长且远端翘起26例。(4)胸骨融合变异:柄体融合192例(19.2%),其中完全性融合148例、部分融合44例;体剑融合509例(50.9%),其中完全性融合276例、部分性融合233例;胸骨体第1、2节未融合30例(3.0%)、部分融合39例(3.9%);全胸骨融合60例(6.0%)。结论 胸骨变异较为常见,多模态MSCT影像可以很好地观察胸骨变异情况。
临床研究

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中的应用研究

葛思堂, 邱权威, 郝博, 左芦根, 刘牧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2): 92-97.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806-00195
全文: HTML (2 KB)  PDF (7127 KB)  ( 221 )
摘要 ( 79 )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Lap-TaTME)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手术中的安全性、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4月—2020年8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85例行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33例,年龄40~74岁。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Lap-TaTME组31例和腹腔镜辅助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组(Lap-TME组)54例。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围手术期指标、病理学指标、保肛率及手术中转率、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肛门功能Wexner评分以及术后复发、转移情况。结果 (1)基线资料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吸烟史、肿瘤分期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围手术期指标:Lap-TaTME组的手术时间长于Lap-TME组,术后住院时间和首次排气时间均短于Lap-TM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9、3.26、4.43,P值均<0.05);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预防性造口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病理学指标:2组患者的肿瘤直径、下切缘距肛缘的距离、清扫淋巴结数目、肿瘤下切缘阳性、环周切缘阳性、分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2组患者保肛率、手术中转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Lap-TaTME组为12.90%(4/31),Lap-TME组为11.11%(6/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92,P=0.244)。(6)肛门功能Wexner评分:术前1周和术后12个月的肛门功能Wexner评分,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3个月、6个月时Lap-TaTME组均优于Lap-TME组,分别为(8.6±2.1)与(10.0±2.1)分、(6.4±1.4)与(7.8±1.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7,P=0.007;t=3.55,P<0.001)。(7)复发、转移情况:患者均获随访12~16个月,期间Lap-TME组1例局部复发,无远处转移,Lap-TaTME组均未发生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 Lap-TaTME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中安全可行,患者术后恢复快,短期临床疗效明确。

一期后路有限病灶清除内固定联合个体化药物治疗体系在布病脊柱炎治疗中的应用

杨新明, 贾永利, 张瑛, 阴彦林, 张培楠, 田野, 姚尧, 陈丽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2): 98-105.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609-00150
全文: HTML (2 KB)  PDF (3899 KB)  ( 335 )
摘要 ( 113 )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有限病灶清除内固定联合个体化药物治疗布病脊柱炎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1月—2019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布病脊柱炎患者44例,均行一期后路有限病灶清除内固定联合个体化药物治疗。其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32~65岁,发病时间3~7个月。病变位于胸腰段2例、腰椎32例、腰骶段10例。观察指标:(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围手术期指标;(2)比较术前与术后3、6、9、12个月时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等炎性指标和腰疼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3)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者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和体质量指数(BMI);(4)影像学评估脊柱稳定性、炎性控制、脊髓神经受压、植骨融合、邻椎退变情况。结果 本组44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个体化药物治疗期间监测肝肾功能均无损害,术后3~9个月达到临床治愈标准。其中28例为病椎置钉患者,术后18~26个月取出脊柱内固定物并行组织学检查,未见炎性表现。(1)患者手术时间70~120(80±10)min,出血量200~400(250±20)mL。(2)患者ESR、CRP、VAS及ODI评分术前为(55.42±11.42)mm/1 h、(55.40±17.56)mg/L、(6.56±1.33)分、68.84%±4.55%,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7.58、92.54、54.28、165.48,P值均<0.001)。术前RBPT阳性44例,术后3、6、9个月分别为6、1、0例。(3)末次随访,术前16例神经功能损害均得到改善,ASIA分级由C级6例、D级10例,改善为D级1例、E级15例;患者BMI由术前(16.8±0.2)kg/m2改善为(23.5±1.8)kg/m2,营养状态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P=0.031)。(4)随访X线检查显示,椎弓根钉在病椎固定及正常椎体上固定的把持力好,无松动、断裂、脱钉情况,脊柱稳定,椎间植骨颗粒无吸收、无脱落,植骨融合时间3~9个月;MRI显示原病变椎体无炎性表现,骨破坏病灶修复,椎旁及椎管内脓肿、炎性肉芽组织或坏死椎间盘清除彻底,脊髓或马尾、神经根无受压,脊柱稳定。末次随访未发现邻椎退变现象。结论 有限病灶清除术具有创伤较小、出血量少、清除重点病灶的优势;个体化用药具有合理选用敏感药物、剂量精准,符合药代动力学的优势。一期后路有限病灶清除内固定联合个体化药物治疗应用于布病脊柱炎安全可行,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合并尺骨干经尺骨鹰嘴骨折并肘关节前脱位的手术治疗

宗双乐, 苏立新, 梁卫东, 王爱军, 王振旺, 李立东, 胡启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2): 106-109.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410-00094
全文: HTML (2 KB)  PDF (1817 KB)  ( 203 )
摘要 ( 123 )
目的 探讨双钢板联合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治疗合并尺骨干经尺骨鹰嘴骨折并肘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9月—2017年9月唐山市第二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合并尺骨干经尺骨鹰嘴骨折并肘关节前脱位患者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36~64岁(平均50.5岁)。患者均采用尺骨鹰嘴锁定钢板及重建钢板联合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治疗,术后给予抗感染和消肿治疗。术后定期拍摄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及内固定情况;观察患者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及前臂旋前旋后角度;术后12个月,采用Broberg-Morrey评分评价患肢功能。结果 21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6.5个月。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3.1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感染、医源性神经损伤、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断裂失效、肘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Broberg-Morrey评分为78~100(90.0±5.5)分,患肢功能优12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为90.5%。结论 双钢板联合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合并尺骨干经尺骨鹰嘴骨折并肘关节前脱位,骨折愈合率高,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孙亚峰, 仇鹏, 黄家麒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2): 110-114.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01221-00419
全文: HTML (2 KB)  PDF (1084 KB)  ( 311 )
摘要 ( 88 )
目的 探讨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7年1月—2018年6月233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5例、女98例,年龄17~85(58.69±15.73)岁,行腔内治疗200例,行保守治疗33例。采用简单化随机分组,按7∶3比例分为建模组163例和验证组70例。观察指标:(1)随访患者PTS的发生情况;(2)影响PTS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3)建立PTS风险预测模型。结果 (1)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233例患者中发生PTS 81例(34.80%),其中接受腔内血栓清除术治疗的200名患者中发生PTS 61例(30.50%),保守治疗患者发生PTS 20例(60.6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χ2=11.32,P=0.010)。建模组与验证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危险因素、症状与体征的个数、合并疾病、DVT病程史、腔内血栓清除术治疗、PTS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X1)、BMI(X2)、亚急性及慢性DVT史(X3)、静脉曲张史(X4)、症状与体征个数(X5)、腔内血栓清除术治疗(X6)是急性髂股静脉DVT患者PTS的危险因素(比值比=2.46、1.14、3.44、4.33、1.28、0.24,95%可信区间为1.06~5.67、1.04~1.25、1.38~8.59、1.71~10.97、1.01~1.62、0.08~0.69,P值均<0.05)。(2)根据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PTS预测模型:logit(P)=-5.075+0.899X1+0.134X2+1.235X3+1.465X4+0.248X5 -1.443X6,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灵敏度为90%,特异度为65%。结论 男性、BMI、亚急性及慢性DVT史、静脉曲张史、症状与体征个数,以及腔内血栓清除术治疗是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PTS的危险因素。针对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PTS风险建立的预测模型,为DVT患者提供个性化的PTS风险评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稳定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袁杰, 郭晓娟, 张雅君, 侯翌杰, 王静文, 于晨晖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2): 115-118.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618-00156
全文: HTML (1 KB)  PDF (3805 KB)  ( 324 )
摘要 ( 141 )
目的 探讨佩戴稳定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研究。纳入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2018年6月—2020年2月收治的TMD患者84例,其中男9例、女75例,年龄16~70(29.5±12.0)岁,均佩戴稳定型咬合板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及1、2、3个月共5个时间点,对比患者颌面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开口度及关节弹响发生率,并由此判断治疗效果。结果 84例TMD患者佩戴稳定型咬合板治疗3个月后,显效11例、有效49例、无效18例、加重6例,总有效率达71.4%(60/84)。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84例患者VAS评分分别为(7.9±0.8)、(6.6±1.0)、(5.7±1.2)、(4.8±0.8)、(3.8±1.1)分,开口度分别为(27.1±2.3)、(31.3±1.7)、(39.0±2.5)、(43.5±2.1)、(49.3±1.3)mm,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7.06、14.56,P值均<0.001);关节弹响发生率分别为76.2%(64/84)、75.0%(63/84)、70.2%(59/84)、72.6%(61/84)、69.0%(58/84),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9,P=0.748)。结论 稳定咬合板对于TMD具有良好的疗效,在改善关节疼痛、恢复张开度方面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并且对于缓解关节弹响上也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
实验研究

甲状旁腺激素1型受体对骨肉瘤细胞炎症因子和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李盛龙, 刘霏, 郑珂, 王巍, 裴祎, 王爽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2): 119-124.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316-00070
全文: HTML (2 KB)  PDF (1706 KB)  ( 183 )
摘要 ( 68 )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激素1型受体(PTHR1)对骨肉瘤细胞炎症因子和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培养骨肉瘤MG63细胞,分为PTHR1阴性对照组(si-NC组)和PTHR1小干扰RNA组(si-PTHR1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si-NC组和si-PTHR1组细胞中PTHR1、血管紧张素原(AGT)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两组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8(IL-8)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采用血管生成实验检测两组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结果 si-NC组MG63细胞中PTHR1、AGT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4±0.08、1.12±0.11,均大于si-PTHR1组的0.58±0.06、0.55±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4、8.44,P值均<0.01)。si-NC组TNF、IL-1β和IL-8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8±0.16、1.14±0.13和1.18±0.08,大于si-PTHR1组的0.58±0.04、0.56±0.05、0.52±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0、7.21、10.84,P值均<0.01)。si-NC组细胞血管生成率为92.90%±6.42%,大于si-PTHR1组的57.27%±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60,P<0.001)。结论 下调PTHR1在骨肉瘤细胞中的表达,可以减少骨肉瘤细胞炎症因子的释放和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下调AGT的表达有关。
综述

筋膜组织在假体乳房重建中的应用

陈翱翔, 张斌, 曹旭晨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 27 (2): 125-128. ;  doi: 10.3760/cma.j.cn101202-20210413-00100
全文: HTML (2 KB)  PDF (832 KB)  ( 320 )
摘要 ( 109 )
目的 总结可在假体乳房重建术(IBBR)中充当覆盖物的自体筋膜类型及其手术应用。方法 以“筋膜”“软组织”“乳房重建”“乳房再造”“假体”“植入物”“安全性”“并发症”和“fascia”“soft tissue”“breast reconstruction”“implant” “prosthesis”“outcome”“complication”等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2021年3月之前发表的筋膜组织在假体乳房重建中应用的相关文献385篇,通过阅读文章标题与摘要,剔除与研究方向不符、内容重复、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最终纳入25篇文献。总结和分析不同类型的筋膜在IBBR中的手术应用。结果 目前常被作为IBBR覆盖物的筋膜有前锯肌筋膜、胸大肌筋膜、上腹部筋膜及由这些筋膜构成的融合筋膜。这些筋膜组织可单独或联合补片用于IBBR。筋膜组织具有分离方便、操作简单、费用少等优点,与传统假体覆盖物(肌肉组织及补片)有相似的外科学安全性。但在乳腺癌患者中,保留筋膜组织仍存在肿瘤学安全性的争议。结论 筋膜组织可作为肌肉或补片替代物用于IBBR。筋膜法乳房重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不高,重建效果稳定,适合在无法获取补片或开展自体组织乳房重建的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