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引用检索 快速检索 DOI 高级检索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承办: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编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
邮编: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0552-3053847
Email:cjac2014@vip.163.com
网址:www.cjac.com.cn
名誉总编辑:王坤正
总编辑:周建生
编辑部主任:章新生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安徽省蚌埠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
     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
     箱,10044)
     代号:BM9107
邮发代号:26-190
定价:每期20.00元,全年240.00元
ISSN 2095-7041
CN 10-1202/R
  各期导读 更多>>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3, 18 (5)   Published: 2013-10-01
选择 | 合并摘要
断层影像解剖与临床

颅内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的影像学表现(附4例报道和文献复习)

钱银锋,张婧婧,李莉,罗艺,张俊祥,陈玲,余永强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5): 363-366.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5.001
全文: HTML (1 KB)  PDF (1191 KB)  ( 152 )
摘要 ( 194 )
目的:探讨颅内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AT/RT)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其认识水平。方法:收集我科1997年1月~2011年12月经病理和免疫组化诊断为AT/RT的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4例中,病灶位于额叶2例,颞叶1例,桥脑小脑角区(CPA)1例;最大径3.6~6.5 cm。肿瘤边界清楚,3例轻度瘤周水肿,1例无瘤周水肿;4例轻度占位效应,位于CPA的1例可见同侧内听道扩大。肿瘤实质在CT上呈等密度,MRI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4例肿瘤内均见出血,2例见囊变。增强后肿瘤实质呈斑片状强化,囊壁和分隔亦见强化。结论:AT/RT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但缺乏特异性;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是诊断的关键。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与病理分析

朱广辉,石士奎,谢宗玉,沈俊杰,陈岩,汪红梅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5): 367-370.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5.002
全文: HTML (1 KB)  PDF (1273 KB)  ( 185 )
摘要 ( 161 )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特征及病理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SPTP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5例, 平均年龄24.5岁。所有患者均进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病灶位于胰头2例,胰体1例,胰尾3例;胰尾3例中,1例发生肝脾多发转移,1例发生肝脏多发转移。总结其CT表现及病理学表现特征。结果:CT平扫病灶大小约3 cm×5 cm~11 cm×10 cm,呈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囊实性肿块,均可见包膜;1例病灶周缘可见细条状及斑点状钙化,2例病灶内可见斑片状出血灶。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呈渐进性持续强化,可见特征性表现“浮云”征。所有病例均未见胆管或胰管扩张。6例病变病理检查均显示肿瘤有完整或不完整的纤维包膜,瘤组织由实性区、假乳头区混合组成,瘤细胞形态较一致,部分区域有出血、坏死及退行性变。结论:SPTP好发于青年女性,其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多期增强扫描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肿瘤细胞以纤细的纤维血管为轴心形成特征性的分支状假乳头状结构是其组织病理学特征性改变。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MSCT表现

孙景秋,马宜传,姚楠,陈岩,任峥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5): 371-373.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5.003
全文: HTML (1 KB)  PDF (649 KB)  ( 261 )
摘要 ( 157 )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MS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中,位于胸部6例,腹腔2例,盆腔1例。MSCT检查见:较小病灶边缘规则,较大病灶呈分叶样;6例边界清晰,3例边界不清;7例密度较均匀,2例见不规则坏死区,1例见点状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呈轻到中度强化,静脉期持续性强化。结论:SFT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正确认识其MSCT的影像学特点,可有助于提高该病术前诊断的准确率。

磁共振结肠造影的临床应用研究

朱娟,鲍克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5): 374-378.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5.004
全文: HTML (1 KB)  PDF (953 KB)  ( 132 )
摘要 ( 137 )
目的:探讨磁共振结肠造影(MRC)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67例结肠病变患者的MRC资料,总结其影像表现特点,并将MRC诊断结果与肠镜活检或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所有病例行肠道准备,经肛门注入生理盐水1 200~1 800 ml后,行多方位、多序列MR扫描及增强扫描。 结果:167例患者MRC诊断正确147例,误诊15例,漏诊5例。MRC诊断的准确率88.02%。结肠恶性肿瘤的MRC主要征象为肠壁局限性增厚或软组织肿块,多伴有肠腔狭窄;结肠良性肿瘤多表现为结节或肿块,边缘较光整;结肠炎性病变MRC表现为不均质肿块或肠壁广泛增厚,境界不清。结论:高质量的MRC图像对结直肠病变的检出及定性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著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

王斌,刘军,黄东平,孙竹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5): 379-381.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5.005
全文: HTML (1 KB)  PDF (768 KB)  ( 185 )
摘要 ( 124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MAC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我院临床确诊为SMACS,并已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的13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并选取同期因肝脏或肾脏疾病行CT增强扫描的2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作为对照组,将动脉期图像进行矢状位MPR重组并测量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AA)的夹角及十二指肠水平段通过层面SMA和AA间距。结果:13例SMACS患者SMA与AA的夹角是14.7°~31.6°,平均19.1°±3.4°;十二指肠水平段通过层面SMA与AA的间距为3.1~10.2 mm,平均(7.1±2.0)mm。20例对照组患者SMA与AA的夹角分别为19.5°~60.4°,平均41.5°±9.3°;十二指肠水平段通过层面SMA与AA的间距为7.7~27.1 mm,平均(16.4±4.8)mm。两组间比较,SMA与AA夹角及间距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多层螺旋CT上腹部增强扫描的动脉期图像及MPR重组能够清楚显示SMA和AA的关系,并能够辅助诊断SMACS。

后组颅神经的颅底内镜手术解剖

朱杭军,王玉海,叶光明,张建东,袁林杰,马新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5): 382-384.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5.006
全文: HTML (1 KB)  PDF (631 KB)  ( 146 )
摘要 ( 223 )
目的:观察迷路后和乙状窦后径路后组颅神经内镜手术的相关解剖结构,为后组颅神经内镜手术提供解剖资料。方法:在8例16侧成人尸头上模拟实施迷路后和乙状窦后径路后组颅神经内镜手术,观察手术径路上各结构对手术的影响以及第9~12颅神经之间的解剖关系;去除顶骨、大脑以及部分小脑组织,暴露颈静脉孔、内耳门及其周围结构,测量颈静脉孔上缘距内耳门下缘垂直距离。结果:8例16侧标本均顺利完成迷路后径路模拟内镜手术;2例4侧在不损伤小脑情况下顺利完成乙状窦后径路模拟手术,小脑为内镜导入的主要障碍。镜下观舌咽和迷走神经之间间距相对较大,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发生部相距很近;舌下神经位于上述颅神经前、内、下方,形成5~8束较细神经纤维平行分布。颈静脉孔上缘距内耳门下缘垂直距离为(8.26±1.05)mm。结论:迷路后径路为后组颅神经内镜手术较理想径路,而单纯依靠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实施内镜手术相当困难;内耳门是手术中可靠的定位标志。

襁褓体位对大鼠髋关节软骨中二型胶原、蛋白聚糖及金属基质蛋白酶-13表达的影响

王晖,李政,张翔,朱俊峰,沈超,崔一民,郑新峰,谭华平,蒋雷生,陈晓东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5): 385-389.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5.007
全文: HTML (1 KB)  PDF (880 KB)  ( 198 )
摘要 ( 137 )
目的:探索襁褓体位固定对大鼠髋关节发育及髋关节软骨中特异性基质二型胶原(Collagen-Ⅱ)、蛋白聚糖(Aggrecan)及金属基质蛋白酶-13(MMP-1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4只新生Wistar大鼠编号后随机分为实验组(33只)和对照组(31只)。实验组采用医用布胶带将新生大鼠双髋、双下肢伸直捆绑1周,对照组大鼠不做干预。相同条件下饲养至第8周时,拍摄两组大鼠骨盆正位X线片,解剖髋关节并测量股骨头横径、髋臼横径及股骨头高度、髋臼窝深度并进行比较,用Real-time PCR检测两组大鼠股骨头软骨、髋臼侧软骨中Collagen-Ⅱ、MMP-13、Aggrecan mRNA的表达。结果:造模至第8周时,影像学及髋关节解剖大体形态学显示,实验组大鼠股骨头、髋臼侧发育呈髋关节发育不良及关节退变表现;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髋关节股骨头横径、髋臼横径及髋臼窝深度均明显短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股骨头软骨中Collagen-Ⅱ、Aggrecanm RNA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MMP-13 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髋臼侧软骨中Collagen-Ⅱ、MMP-13和Aggrecan mRNA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双下肢伸直襁褓体位捆绑可诱导新生大鼠髋关节发育不良并可继发髋关节退变,该退变机制可能由于在应力环境下关节软骨中具有软骨破坏作用的MMP-13 mRNA的表达上调,从而导致股骨头软骨基质中Collagen-Ⅱ、Aggrecan mRNA的合成降低所致。

内源性硫化氢对实验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影响及其与一氧化氮的相互作用

李文娟,郑勇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5): 390-393.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5.008
全文: HTML (1 KB)  PDF (643 KB)  ( 166 )
摘要 ( 131 )
目的:探讨硫化氢(H2S)对实验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影响及H2S与一氧化氮(NO)的相互作用。方法:将32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肝硬化组、肝硬化+炔丙基甘氨酸(PPG)组、肝硬化+硫氢化钠(NaHS)组和正常组4组,每组8只。肝硬化组、肝硬化+PPG组及肝硬化+NaHS组大鼠采用四氯化碳(CCl4)复合法制备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动物模型。造模结束第2天,肝硬化+ PPG组大鼠腹腔注射PPG 30 mg/(kg.d),肝硬化+NaHS组大鼠腹腔注射NaHS 56 μmol/(kg.d),肝硬化组及正常组大鼠腹腔给予10 ml/(kg.d)生理盐水。给药干预1周后,测定各组大鼠门静脉压力(PVP)、大鼠门静脉血浆H2S、NO含量。结果:实验结束,经病理学观察证实肝硬化大鼠模型制备成功,PVP均大于11.80 mmHg,显示门静脉高压形成。肝硬化组、肝硬化+PPG组和肝硬化+ NaHS组PVP和门静脉血浆NO含量均高于正常组,门静脉血浆H2S含量均低于正常组(P<0.05)。肝硬化+PPG组PVP和门静脉血浆NO含量高于肝硬化组,门静脉血浆H2S含量低于肝硬化组;肝硬化+ NaHS组PVP和门静脉血浆NO含量低于肝硬化组,门静脉血浆H2S含量高于肝硬化组(P<0.05)。结论:内源性H2S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发挥保护性调节作用。内源性H2S与NO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形成中可能呈现相互的负性调节作用,共同参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形成的调控机制。

香草醛吸嗅对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的探讨

王艳梅,许慧,徐金勇,李光武,徐胜春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5): 394-397.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5.009
全文: HTML (1 KB)  PDF (1223 KB)  ( 229 )
摘要 ( 116 )
目的:探讨香草醛吸嗅对抑郁症的调节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C57小鼠,采用孤养+慢性不可预见性中等强度刺激(CUMS)或嗅球毁损,制备抑郁症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小鼠随机分为百忧解组、香草醛吸嗅组、模型组及嗅球毁损+香草醛吸嗅组。观察小鼠治疗后各时间点的神经行为学变化、血浆5-HT浓度的变化及海马5-HT表达。结果:香草醛组治疗2周后悬尾实验、强迫游泳实验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 4周后糖水消耗量明显增加(P<0.05);香草醛吸嗅明显提高小鼠5-HT血浆内含量及海马区表达(P<0.05)。结论:香草醛吸嗅可以改善抑郁症模型小鼠的神经行为学,提高小鼠5-HT血浆含量及其在海马区表达,其机制可能是经嗅觉通路影响体内5-HT环路,影响海马、杏仁核情绪中枢活动,从而达到抑郁症防治的作用。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屈髋45°法判断联合前倾角的临床研究

王先泉,王震,王健,张伟,孙水,李伟,吴昌顺,李涛,袁林,张来波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5): 400-405.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5.011
全文: HTML (1 KB)  PDF (1226 KB)  ( 394 )
摘要 ( 239 )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判断假体联合前倾角的一种新方法。方法:自2010年6 月~2011年6 月,对126 例髋关节疾病行非骨水泥型THA治疗,并应用屈髋45°时股骨头试模边缘和髋臼内衬试模边缘的关系来判断假体的联合前倾角是否在安全区,并以此来调整髋臼杯假体的前倾角。结果:术中发现用屈髋45°定位法,假体的联合前倾角全部符合Dorr的安全区标准,髋关节活动度全部能达到D' Lima标准。结论:THA术中先安装髋臼杯假体和股骨假体试模,利用屈髋45°时股骨头试模的边缘与髋臼杯内衬试模边缘平行的方法来调整髋臼杯试模的前倾角,测试髋关节活动度,最后再依次安装假体的方法,可以使患者的髋关节达到理想的活动范围和低脱位率。

医师训练水平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PUMC分型可信度的影响

王宇仁,王晖,蒋盛旦,郑新峰,盛伟斌,陈晓东,蒋雷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5): 406-408.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5.012
全文: HTML (1 KB)  PDF (522 KB)  ( 166 )
摘要 ( 129 )
目的:评价不同训练水平的医师对特发性脊柱侧凸PUMC分型可信度的影响。方法:3名具有不同特发性脊柱侧凸诊治经验的医师对8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术前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和仰卧位Bending像进行两次测量并分型,两次间隔2周。计算平均百分比确定分型一致率,应用Kappa值判定可信度。结果:PUMC分型的3大型观察者自身前后一致性和观察者之间一致性极佳。PUMC分型的13个亚型,3名观察者自身前后一致性和观察者之间一致性均为良好到极佳。观察者1自身前后分型一致性最差 (Kappa值为0.738),观察者2其次 (Kappa值为0.770),观察者3最好 (Kappa值为0.903)。观察者之间一致性结果提示观察者2 vs 3一致性最好 (Kappa值为0.770);观察者1 vs 2和观察者1 vs 3分型一致性结果接近 (Kappa值分别为0.739和0.737)。结论:PUMC三大型以及亚型的分型一致性均较好,医师训练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PUMC分型的一致性。

膝以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

张宇,张志伟,吴继东,刘宏,赵京,李新宇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5): 411-414.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5.014
全文: HTML (1 KB)  PDF (876 KB)  ( 264 )
摘要 ( 129 )
目的:探讨膝以下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方法、难点、并发症处理以及预后。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介入方法治疗膝以下动脉硬化闭塞症72例(84条肢体)。采取股总动脉顺行或逆行穿刺,下肢动脉造影,以导丝配合导管通过动脉狭窄段,或开通动脉闭塞段;开通失败者,尝试内膜下血管成形术;经导丝引入球囊进行扩张,扩张完毕后造影,如残余狭窄>30%,则再次扩张;出现动脉夹层者,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结果:84条肢体行介入治疗,82条肢体获得影像学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7.6%。术后16例间歇性跛行患者跛行距离平均增加500 m(50~2500 m),43例静息痛者疼痛均减轻或消失,8例足趾溃疡者经换药3个月内溃疡全部愈合,1例足趾溃疡患者因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而行股-腘动脉自体大隐静脉原位转流术。3例足趾坏疽者行截趾术,术后3个月内创口愈合。1例前半足坏疽者行膝下截肢。术后6个月、1年肢体通畅率分别为96.3%和95.0%,术后1年肢体保全率为95.0%。结论:对于膝以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者行腔内治疗,成功率高、效果明显、并发症少、保肢率高、可重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治疗垂体腺瘤25例疗效

姜之全,张少军,娄飞云,韩易,徐德才,郑夏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5): 415-417.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5.015
全文: HTML (1 KB)  PDF (743 KB)  ( 174 )
摘要 ( 171 )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治疗垂体腺瘤的手术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应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治疗垂体腺瘤25例,其中巨大腺瘤7例,大腺瘤18例;无功能腺瘤14例,垂体泌乳素 (PRL) 腺瘤6例,生长激素(GH)腺瘤3例, PRL+GH腺瘤2例。术前均行头颅三维CT、MRI扫描及内分泌学检查。结果:本组25例,肿瘤全切除20例(80.0%),近全切除3例(12%),部分切除2例(8%)。术后尿崩3例,鼻出血1例。所有患者在术后第5 ~12天出院。术后随访1~10个月,患者临床症状和内分泌学指标均有所改善,未见肿瘤复发,无一例患者死亡。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具有创伤小,术野清晰,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治疗垂体腺瘤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59例胆囊癌病理分期、手术方式与预后分析

陈永标,李嵩,江艺,吕立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5): 418-422.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5.016
全文: HTML (1 KB)  PDF (729 KB)  ( 224 )
摘要 ( 95 )
目的:探讨胆囊癌病理分期、手术方法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59例行手术治疗的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Nevin分期Ⅰ、Ⅱ、Ⅲ、Ⅳ、Ⅴ期分别为2、12、22、12、11例;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法对其病理分期、手术方法与预后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9例中4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0.5~126个月,平均20.4个月。48例手术治疗的胆囊癌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35.6个月。Ⅰ+Ⅱ期、Ⅲ+Ⅳ期、Ⅴ期胆囊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92.4个月、16.9个月和3.5个月,Ⅰ+Ⅱ期、Ⅲ+Ⅳ期胆囊癌患者生存率均高于Ⅴ期患者(P<0.05),Ⅰ+Ⅱ期胆囊癌患者生存率高于Ⅲ+Ⅳ期患者(P<0.05)。单纯胆囊切除组、根治性手术组、姑息性手术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5.8个月、45.8个月和3.6个月,单纯胆囊切除组、根治性手术组患者生存率均高于姑息性手术组患者(P<0.05),而单纯胆囊切除组与根治性手术组患者生存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囊癌患者Nevin分期越早,预后越好。依据病理分期选择相应的术式,单纯胆囊切除与根治性切除患者术后均可获得长期生存。单纯胆囊切除、根治性切除患者预后优于姑息性手术患者。

正常血钾型周期性麻痹一家系28例分析

桑道乾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5): 423-425.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5.017
全文: HTML (1 KB)  PDF (564 KB)  ( 188 )
摘要 ( 162 )
目的:报道一正常血钾型周期性麻痹(normoKPP)家系,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调查一normoKPP家系,分析其家系中28例normo KPP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以及治疗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均于儿童期起病,周期性发作四肢迟缓性瘫痪,发作期血钾正常,葡萄糖酸钙治疗有效。结论:normoKPP 是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骨骼肌病,依据其家族史、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可诊断,基因分析可确诊。

胃肠道间质瘤17例临床诊治分析

杜华劲,张月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5): 426-427.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5.018
全文: HTML (1 KB)  PDF (483 KB)  ( 187 )
摘要 ( 164 )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以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0月1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病理及随访。结果:GIST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17例GIST中,9例(52.9%)发生于胃,6例(35.3%)发生于小肠(其中1例伴肝脏转移),1例(5.9%)发生于直肠,1例(5.9%)发生于左半结肠系膜根部。 CT检查呈现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大部分边界完整。GIST免疫组织化学表达CD117阳性者16例(94.1%),CD34阳性者15例(88.2%)。2例胃间质瘤患者于术后1年死于远处转移,其余患者尚未发现明显远处转移及复发征象。结论:对于疑似GIST患者,可采用胃镜、超声胃镜、B超、CT等多种手段以明确诊断。对于确诊患者,应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等采用适合手术治疗,以降低其复发率和转移率,提高患者生存期。

高速涡轮气钻法与凿骨劈冠法在拔除下颌水平埋伏阻生智齿中的对比研究

林静,卢保全,陈永锋,王英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5): 428-431.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5.019
全文: HTML (1 KB)  PDF (634 KB)  ( 378 )
摘要 ( 149 )
目的:对比高速涡轮气钻法与凿骨劈冠法拔除下颌水平埋伏阻生智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口腔门诊120颗低位水平阻生智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传统的凿骨劈冠法拔除60颗为锤凿组,采用高速涡轮气钻拔除60颗为涡轮钻组,对2组手术时间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结果:涡轮钻组拔牙时间短于锤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涡轮钻组术中邻牙损伤、下齿槽神经损伤和下颌角骨折的发生率以及术后颊面部的肿胀、疼痛程度、张口受限程度和干槽症的发生率均低于锤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高速涡轮气钻法拔除水平埋伏阻生齿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比传统的凿骨劈冠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变异与畸形

腹腔多支血管变异1例

柯鹏,杨宇翔,林金勇,曾洪波,许佳,吴长初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5): 398-399.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5.010
全文: HTML (1 KB)  PDF (403 KB)  ( 287 )
摘要 ( 149 )
短篇报道

侵袭性血管粘液瘤1例

钱伟伟,张莉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5): 409-410.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5.013
全文: HTML (1 KB)  PDF (509 KB)  ( 148 )
摘要 ( 121 )
患者,女性,44岁。因“发现右侧臀部包块10 d,自觉右下肢酸胀不适”于2011年4月入院。专科检查:右臀部可触及一约10 mm×7 mm大小包块,边界较清晰,活动度良好,皮温正常,局部肿胀轻微,患侧肢体活动良好。血常规、肝功能、凝血时间、CA125、CA199、CEA、AFP等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临床研究

结节性甲状腺肿58例手术治疗体会

韩伟,朱兆红,毛作周,赵宇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5): 432-434.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5.020
全文: HTML (1 KB)  PDF (432 KB)  ( 186 )
摘要 ( 118 )
目的:总结结节性甲状腺肿(NG)的手术治疗经验,提高NG的治疗效果。方法:2009年4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NG患者58例,均采取手术治疗。17例单侧NG患者中,4例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全切除+峡部切除术,9例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切除术,4例行患侧甲状腺腺叶次全切除术。41例双侧NG患者中,行一侧甲状腺腺叶全切除+峡部切除+对侧部分切除术9例,一侧甲状腺腺叶全切除+对侧部分切除术18例,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7例,一侧甲状腺腺叶次全切除+对侧大部分切除术3例,甲状腺全切除术1例,3例术中冰冻发现合并甲状腺微小癌者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全切除+峡部切除+对侧大部切除术2例、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1例;后3例均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其中1例行功能性淋巴结清扫。结果:5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单侧喉返神经损伤1例,患者声音嘶哑,于3个月后恢复;甲状旁腺功能减退1例,患者术后出现低钙血症,经补钙治疗后恢复。术后无切口感染、喉头水肿、出血等并发症。55例患者获随访5个月~3 a,平均2 a。有3例出现结节复发,行二次手术切除甲状腺结节,效果满意。3例合并微小癌患者术后随访无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NG切除不彻底,可引起复发、癌变,而再次手术明显增加损伤神经及甲状旁腺的机率。临床上应根据病变部位、数量及累及范围选择手术方式;术中应遵循精细化操作,尽可能彻底切除;术后结合病理检查特点给予相应的激素预防性或替代性治疗,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率。
解剖与临床知识讲座

脊柱常见解剖变异对手术入路的影响及处理

杜心如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5): 435-437.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5.021
全文: HTML (1 KB)  PDF (627 KB)  ( 183 )
摘要 ( 120 )

颈淋巴结清扫术的应用解剖及临床相关问题

廖建春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5): 438-442.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5.022
全文: HTML (1 KB)  PDF (823 KB)  ( 228 )
摘要 ( 119 )
颈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肿瘤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灶的首选有效方法。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大多数恶性肿瘤可经淋巴结途径发生转移,手术治疗需采用病灶扩大切除加颈淋巴结清扫术的联合根治术。但由于头颈部区域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和手术内容的特殊性以及术后可发生出血、伤口积液感染、神经损伤、乳糜漏、皮瓣坏死及腮腺瘘等原因,逐渐引起头颈外科医师的重视。手术方式也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探索提高,改良发展,从最初的广泛破坏性根治向根治与功能并举的方向发展[1,2]。本文就颈淋巴结清扫术的相关解剖及手术方法、如何从解剖学角度预防并发症发生等临床问题进行探讨。
综述

细胞共培养技术及其在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张鹏,王越,王文良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5): 443-445.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5.023
全文: HTML (1 KB)  PDF (496 KB)  ( 234 )
摘要 ( 131 )
目的:探讨细胞共培养技术及其在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方法:在CNKI数据库和Pubmed中检索近年来有关细胞共培养技术及其在骨软骨组织工程中应用的相关文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细胞共培养技术诱导干细胞向体细胞分化、维持细胞的功能和活力、对细胞增殖进行调控,有效地扩大了骨软骨损伤修复所需的种子细胞源。结论:细胞共培养技术充分模拟了体内环境,使细胞间能相互沟通信息,相互支撑生长增殖,使其成为组织工程领域一种新兴而很有发展前景的技术。

面神经隐窝进路的相关解剖研究

孟昭进,王辉兵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3, 18 (5): 446-449. ;  doi: 10.3969/j.issn.1671-7163.2013.05.024
全文: HTML (1 KB)  PDF (589 KB)  ( 172 )
摘要 ( 237 )
目的:对面神经隐窝进路涉及解剖区域的相关显微解剖和影像学解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选用近几年关键词为“面神经”、“颞骨”及“后鼓室”的文章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其解剖结构复杂精细,涉及面神经乳突段、鼓索神经、砧骨窝之间的解剖区域。一些重要解剖结构的位置相对恒定,如锥隆起、圆窗龛、圆窗、前庭窗、镫骨、砧骨短脚、匙突、面神经鼓室段、水平半规管凸、后半规管凸等,可以作为手术的参考标记。结论:面神经隐窝进路在现代耳显微外科中有重要地位,熟悉其解剖关系,可以指导临床手术,避免损伤。
版权所有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皖ICP备09013305号-3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233004
电话:0552-3062505 E-mail: cjac2014@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